蒹葭原文朗读 蒹葭全文朗读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蒹葭原文朗读 蒹葭全文朗读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蒹葭全文朗读1

关键词:《蒹葭》 备课 思考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教师都受益匪浅。例如,我在讲授《蒹葭》的时候,这首诗选自《国风》中的《秦风》,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塑造了一个不懈的追求心上人的执著形象,现代中学生对此比较难理解。而且诗中采用的起兴手法,重叠反复,教学难度比较大。

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我就想了好几个方案,参考了书上和网上的各个教案,一个是“朗读――注音――译诗――分析”,一个是“预习――提问――范读――跟读――自读――反复诵读――背诵”,还有一个是观看《蒹葭》动画――作品简介――现场演绎――归纳主题――谈感受。最终我确定使用最后一个。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准备了大量的幻灯片,课件制作的动画也相当用心,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学生提前预习了,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同桌互相提问,能体会到是在一个深秋的早晨,芦苇上的露水还不曾干,诗人来寻找所谓的“伊人”。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伊人”为何人,学生能很快通过起兴的手法,理解“所谓伊人”是在诗人用茂盛的芦苇和结霜的露水引出的对象,可惜的是诗人喜爱的人却“在水一方”,那种焦急、心绪不宁、如醉如痴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然后再对名句进行深入赏析,学生理解起来就很轻松,也都特别用功。现场演绎也是课堂的小高潮,学生印象深刻,对主题把握也很到位,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所以,我们面对这首诗绝对不能“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有一个同事有这样的教学经历:教初一年级的生物课,里面有的教学内容是关于人体的生殖器的,她犹豫不决,讲得太笼统,担心学生不能形象理解,讲得太详细,又担心学生会害羞,不愿意配合。于是,她用课间操的时间走进教室,想了解学生的想法,不小心看到了学生的生理卫生书本里这一章节的内容已经被学生翻得发黄了,她所有的担心都是大可不必的。上课时,她说:“生殖器这一节上不上啊?”大部分学生都害羞地低下了头。她笑笑说:“我发现每位同学都翻黄了这一节课的内容,你们说我能不上吗?”班里的学生都笑了起来,这节课效果很好,很受学生欢迎。

我不禁在思考,爱情这一古老而神圣的话题,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探讨,特别是通过这样的细致描写,将男子对淑女思念得辗转反侧,进而以琴瑟和钟鼓追求的爱情诗赋予画面般的美感。但是在探讨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注意,文章不能理解得肤浅了,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否则就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这堂课一定要上出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形成正确的爱情观,这也是我反复考虑使用哪个教案的顾虑所在。同时,我也在反思,上个学期,九年级上册《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的授课过程中,我已经引导学生,对邓颖超和总理的爱情之路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思考,知道他们是基于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忠贞不渝地在一起,已经树立了比较正确的爱情观。这样,讲起《蒹葭》来,应该还是可以顺水推舟,从而水到渠成的。

对此,我感触颇深,教师的备课和心态相当重要。相反,如果我没有认真备课,匆忙上阵,课堂气氛就十分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可见,认真备课,多比较几个不同的方案,收获就不一样。这决定着这节课的效果好坏,这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课堂有更精彩的呈现。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教师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教师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师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我们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问题。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学,对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和语文教参,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流于形式,学生盲目接受。我忽略了实际问题:一方面,我班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普通话教学语速过快,学生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我班的男同学比较活跃,上课积极,但中等生、后进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发言。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些特殊情况,因此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由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备课是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如果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将会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明白了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做到让自己满意为止。虽然很辛苦,但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是我们最值得欣慰、也最愿意看见的。

蒹葭全文朗读范文2

安徽  鲍亚民

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 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七步成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 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莼羹,用莼菜煮的汤。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千里莼羹”。

千岩万壑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 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相煎何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瞎马临池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 临深池。”后因以“瞎马临池”比喻处境危险而犹暗昧无知。

略见一斑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说·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竹头木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扞陶公呴作荆州时,敕 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後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后以“竹头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 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後。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後。’”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

肃然起敬肃穆地产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暢,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华亭鹤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 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常与弟云游于华亭墅中。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蒹葭玉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 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蒹葭,指毛曾;玉树,指夏侯玄。谓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后以“蒹葭玉树”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

绝妙好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 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蒱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蒱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后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醉山颓倒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 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山颓倒”形容醉态。

蒹葭全文朗读3

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投影、mp3朗读、电视散文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教学中可分自由读、小组全班交流读、师生赛读等形式体会诗歌的韵味,逐步领会诗歌的意境。

一、节奏

掌握古诗朗读节奏,读起来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其实,古诗词朗读节奏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四言为“二二”节奏,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词的节奏按表意表划分多,按表音划分少。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二、感情基调

注意掌握诗词的感情基调,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如《观沧海》和《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过零丁洋》和《满江红》的气壮山河、慷慨悲壮,《将进酒》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豪迈奔放、想象瑰丽,《渔家傲・秋思》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壮志难酬、苍凉悲怆,《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伤心痛惜、沉郁慨叹,《无题》、《望江南》的幽怨委婉、缠绵绯恻的,《春望》的忧国思家、深沉含蓄,《归园田居》、《过故人庄》的恬静娴适、清新自然等。

三、语速

根据古诗词感情基调来把握诵读语速。一般情况下,表达 “激动、愉悦”情调时语速、欢快些,高亢些,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用欢快、愉悦的语速、语调去读出“喜降甘霖”喜悦之情;若表达出“痛苦、悲伤”的情调时语速、语调则缓慢低沉些,如读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话已尽,日倦懒梳头。……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用缓慢的语速,低沉语调去读才能读出李清照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四、语调

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要明白朗读古诗词“平长仄短”的意思,即读音为“第一、二声”的音节朗读时稍长一些,读音为“第三、四声” 的音节朗读时则短促一点。做到平声平滑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抑扬顿错,形成主观情绪的起伏迭宕和音韵的和谐优美。如果对诗词的韵脚读得响亮而稍长,也能读出诗词的韵味,突出诗词的情境。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的《无题》),读“难”、“残”时稍微拖长些,就能读出沉重的离别之情,感受人生命运的变化无常。

五、重读

蒹葭全文朗读4

初三的孩子,十四五岁,正是少男多情少女怀春的年纪。巧的是,我们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单元中偏又编选了《诗经》中的两首爱情名篇《关雎》和《蒹葭》,从学生们躲闪又兴奋的眼神中,我看出了他们的期待。让躁动的心灵平静下来的最好办法是疏导,给情感一个合理的宣泄口。也罢,爱情既然来了,就先别让它走开,就让我们在语文课上,潇潇洒洒地谈一谈“爱情”吧!

一、大大方方谈“爱情”

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开始对两性关系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开始对爱情进行探索,部分学生甚至尝试着去模仿成人谈情说爱而陷入早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并不奇怪。中国有悠久的禁忌文化,在性教育方面有浓厚的愚民传统,其实越是讳莫如深越容易激发好奇心。与其让这些纯洁的心灵从不健康的书籍杂志、网络资源中寻找变了质的答案,不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爱情”这一话题加以开诚布公的正面讨论。

于是,在教学《关雎》时,我开门见山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这首诗歌从内容而言,属于哪一类题材?”一向热闹踊跃的课堂忽然冷了场,有的学生低下头,有的学生脸上浮现出暧昧的微笑。沉默良久,角落里传来一位调皮男生的回答:“耐情诗呗!”学生们“轰”的一声笑了,我也笑了,“耐情”――“爱情”,故意吐字不清的发音里既包含着勇气,又有掩饰不住的羞涩。我微笑着加重语气:“恭喜你,答对了!这是《诗经》中非常著名的一首爱情诗!”我的微笑,加上坦荡的眼神,大方自然的肢体语言,都在向学生传达着一个明白无误的信息:爱情是一种纯洁而崇高的情感,谈论作品中的爱情话题是学习研究的一部分,不必扭捏,无须讳言。

为了尽量消除学生的心理顾忌,我甚至搬出了自己学生时代的读书笔记,向他们展示我在这个年龄时读爱情文学的心得体会。教师的态度健康阳光,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渐渐地,“爱情”不再是一个别扭、拗口的字眼,他们终于能够大大方方说出自己对作品中爱情主题的认识了。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文学是爱情最美丽的载体。初中语文课本中涉及爱情的篇章虽然不多,却也足以勾起人的无限想象。另外,我们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的名著作品中,对于爱情的描写也比比皆是。让学生直面经典作品中美好的爱情,就像面对亲情、友谊那样,大胆公开地利用健康美好的爱情精品来熏陶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与人生观。这不仅是一个解疑的过程,更昭示着一种襟怀坦荡的为学态度,它对于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从容大气的气质,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明明白白谈“爱情”

既然已经开始谈了,那就干脆谈个明白,谈个透彻吧!其实,爱情的教育早于我们的课本,小时候背过的唐诗名作《相思》,听过的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传说,读过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无不贯穿着“爱情”这一主线。进入青春期,躁动不安的心对这一题材的作品尤为敏感。学校的课本中有相关的选文,课外有经典的名著,也有形形的青春言情小说,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随处可见。可是,爱情究竟是什么?

《关雎》中的那个男子为思恋的人“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李清照由于思念远行的丈夫而“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泰坦尼克》中男主人公杰克因为爱罗斯而放弃求生的最后一根浮木葬身海底,罗斯同样因为爱杰克而坚守着一份生命的承诺最终顽强地活下来……爱情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相濡以沫,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然而,爱情仅仅如此吗?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脆弱,他们对爱情的解读往往是偏执、狭隘的。他们容易为文学作品中的爱情片断所打动,往往沉迷其中柔肠百转;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有时因“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无病,有时则会因对爱情的好奇而跃跃欲试。对爱情文学的指导阅读稍有不慎便会沦为“早恋”的“教科书”,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爱情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它必须有道德感、理智感制约,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仅凭几篇课本选文畅谈“爱情”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让学生搜集了他们曾经读过的爱情作品,并推荐了诸如舒婷《致橡树》、裴多菲《自由与爱情》等多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并加以分析。

林觉民把对妻子的爱扩充到对天下人的爱,为天下人谋福利,牺牲生命在所不惜(《与妻书》);水生嫂将对水生的爱融为对国家的爱,对敌人的恨,体现在行动上就是对丈夫打鬼子这一英雄行为的默默支持(《荷花淀》);舒婷决心与爱人同样以树的形象共担风霜雨露,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实现人生价值(《致橡树》);矮小、卑微的简爱面对身份高贵的罗切斯特大胆表露爱意,并说出“我们的灵魂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这样充满独立意识和女性尊严的话语(《简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面对屠刀吟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不朽誓言……在这里,爱情不仅破除了门第观念,超越年龄、容貌、财产、时空,甚至于死亡,而且体现着一种人格的尊严和献身的快乐,散发着耀眼的人性光辉。可见,爱情的价值只有融入到事业之中,融入到人生之中,才会充分显示出其崇高圣洁的意义。别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我们生活的全部目的仅在于我们个人的幸福,而我们个人的幸福又仅仅在于一个爱情,那么,生活就会变成一片遍布荒茔枯冢的真正阴暗的荒原,变成一座可怕的地狱。”

爱情在文学作品中流光溢彩,而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爱只可感受了解,不可效仿。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蒹葭》一诗,抒发了一位男子不畏艰难执着追求意中人的情愫,诗的情感和意境都带有一种朦胧的美。诗中的男女主人公也许并没有真正见过面,更没有深层交往,这一点恰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相似。教学这首诗时我抓住了“朦胧”二字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让学生了解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少男少女的爱也是如此。超过了这个“度”,美的事物就会向其反面发展。肯定地说,爱是美好的,追求爱是成熟的标志,无可厚非,但人生的任务是阶段性的,爱情之果如果在没有成熟时就过早地强行采摘,那只能品尝到它的苦涩。引导学生先把美好的感情藏在心里,到有了成熟的爱情观和判断力时再理智地释放,爱会更甜蜜。通过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以一种人文关怀的态度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学生便乐于回应,乐于接受。

明明白白谈“爱情”,就是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对爱情的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金玉良言”,其教育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三、漂漂亮亮谈“爱情”

语文课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不是青春期教育课,因此,不能把涉及爱情的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爱情启蒙课,就像不能把《赤壁之战》作为军事战役案例,不能把《故宫博物院》当作景点介绍一样。附着于“爱情”主题上漂亮的写作形式也应该是语文课的重点突破目标。换言之,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爱情类文学的品读过程中应该是融合在一起的。

学习《蒹葭》,理解爱情的“朦胧美”不能脱离其比兴手法的运用及重章迭句式的民歌风格;学习《泰坦尼克》,理解爱情的无私与伟大不能忽视剧本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及运用对话、心理刻画人物的手段。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时,当然更要注重对其写作技巧的分析和学习。

学生手中的言情作品,多属于流行文学,某些作品甚至格调低俗,文笔粗糙,不仅无益于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而且直接破坏了文学应该具有的美感,极大影响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我曾经选出了几本颇具代表性的所谓“青春小说”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从思想意义、写作技法、语言感染力等方面与名著进行对比阅读。因为这是学生平时感兴趣的作品,所以他们参与评论的积极性很高,评论产生的结果也出乎意料的好。在批评性阅读的氛围中,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无形中提高了。

此外,我还设计了几个具体操作环节,以提高学生相应的语文学习能力。

首先,说一说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言简意赅地概括故事内容,或者朗读经典的爱情片断,谈谈为之感动的理由。要求可以侧重于对故事意义内涵、情感张力的评价,也可以侧重于对写作技巧或语言文字的分析。

其次,描一描心中的爱情。可以对爱情进行诗化的描写,也可以对爱情进行理性而凝练的陈述。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再次,抄一抄爱的箴言。让学生搜集名著作品中有关爱情的经典语句,并为自己搜集整理的内容拟一个小标题。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进一步养成,朗读、口语表达、概括归纳、分析综合、创新思维、写作等语文综合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漂漂亮亮谈爱情”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把阅读的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名篇佳作中,学习从经典作品中获取更多的文学营养。在阅读流行文学时也多了一道“鉴别”的程序,对庸俗作品有了一点“警惕心”、“免疫力”。

48 2425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