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冬牧场读后感(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冬牧场读后感(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冬牧场读后感【第一篇】
纪实文学《冬牧场》,描写作者李娟在20xx年冬天,跟随哈萨克牧民深入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与牧民家女孩一起背雪、放羊、赶骆驼、收拾地窝子,渡过三个月难得的原生态牧民生活。
在冬季零下四十多摄氏度荒凉的冬牧场:雪水是浑浊的,混有风沙、羊粪;洗澡也很困难,更不用说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了。人是怎样生存的呢?作者写道:“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牧民家的子女放寒假,历经辛苦也要回到“地窝子”和父母们一起生活,而这段时间里父母绝不会把他们当做还在上学的娇滴滴的孩子,该放羊,放羊去,该背雪,背雪去,该做家务,做家务去。每个人俨然都熟识自己要干的事情,一切是那么井然有序。
以前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自小跟随父母从事家务劳动、田园劳动、市井买卖等一系列生活实践,掌握生活基本能,可以独立撑开生活的某一面,那是环境逼出来的,练出来的。现今的孩子,一是经济条件好了,二是课业越来越重,却渐渐的脱离生活实践。他们很多的假期在培训班度过,和父母一起做做家务,一起坐下来喝喝茶的闲暇时光少之又少。上学放学要人接送,吃饭穿衣要人伺候,生活不能自理,举手之劳的简单之事不会做,一到需要独立面对生活时便束手无策。虽然我们不需刻意创设贫苦家境磨练孩子,但失去锻炼孩子的机会也是一件憾事。
再回到冬牧场,哈萨克牧民居麻的女儿和儿子即使在爸爸离开几天的日子,也能担负起整个牧场的正常运转,而这样的劳动量常常使得男主人“放羊归来累的倒在炕上动弹不得,夜晚忍受长年累月辛苦劳作积累下来的一身病痛折磨,大把大把的吃着阿司匹林止痛片”。这样严苛的环境,孕育了孩子们美丽、坚韧、勤劳,尤其是男主人的女儿能干、爱美,笑起来如阳光一样灿烂妖娆。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阿勒泰广袤的天然牧场里流动着哈萨克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轮回。期待我们的教育也能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中坚守生命的活力,虽被裹挟却能善其身。
冬牧场读后感【第二篇】
作家李娟,一个弱女子,经过三个多月的冬牧场生活的真实体验,以细腻而真诚的笔触记录了哈萨克牧民的艰辛动荡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孤寂中忍耐而又不泯灭希望的游牧生活。作家用她的眼睛比镜头更清晰更丰满地留住这最后的游牧景观、这最深处最沉默的生活。
“奶水像河一样流淌,云雀在绵羊身上筑巢”这样美好的景象只会出现在诗歌中,现实却是荒凉与贫瘠,寂寞与无助。
凡是营生皆辛苦。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山北部冬牧场,冬季的寒风被当地人俗称为“酸风射眸子”,迎风眺望远方,不出几秒钟就会眼睛酸痛,天冷得连口哨都吹不响,牧人们就在这样的严寒中日复一日地放羊放牛营生。在“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江南,放牧也绝非田园牧歌生活那样闲适。汪曾祺小说中羊倌秦老九说道:“夏天放羊最苦,最难熬的是苦热、苦渴、风雨和冰雹。“打柴一日,放羊一晌”,羊只能吃太阳晒过的没有露水的蔫筋草,天天被大太阳晒着,嘴唇和上腭都是烂的。”由此可见,无论在塞北还是在江南谋生,各有各的艰苦。
最是寂寞放牧人。在雪原戈壁,一个人牵着驼队,孤独、微弱地走在沙漠中,天似穹庐,前后无人,四顾茫茫,说不出的怅然与沉静。汪曾祺小说放鸭人倪二亦叹道:“跟牛羊猪说话,有时牛羊还听得懂,可跟鸭子谈心很困难,这种东西只知道呱呱叫,不停地用扁嘴呷喋呷喋地吃。“牧人的寂寞清苦,非亲历者难以感知。世上哪有墙上画马、纸上画饼那么容易的营生呢!
冬牧场的生活如此艰辛,超载过牧的状况令脆弱的环境正在恶化,作者提醒人们不要贪婪和狂妄,劝诫人们不要在餐桌上吃半份羊肉剩半份羊肉。读过此书的人,自然能谨记这一劝诫。
因此可见,读《冬牧场》,可以起到一种治愈作用。那些平日里矫情挑剔的人、对物质享受要求过高的人、无病呻吟的人、“为赋新辞强说愁”的人,对比冬牧场的生活都会感到些许满足。如果想治愈效果更佳,就像李娟一样深入冬牧场生活上一年半载。那些平日里见到羊粪便要做掩鼻状的小资们,如果被送到冬牧场,饿得两眼冒金星的时候,能吃上羊粪熏烤的馕,也会啧啧称赞其香。
“痛苦是生命的必经之途。寒冷正在过去。“这是我读《冬牧场》记忆最深的两句话。想想当下的热词:抗疫、焦虑、产业链、碳峰值……,“寒冷正在过去”这句话既令人期待又耐人寻味。
冬牧场读后感【第三篇】
你,去过新疆么?阿勒泰知道么?
然而这个故事里木有喀纳斯的颜色、木有喀纳斯的湖怪,木有成片的白桦林让你去感受禾木村的原始,哦,对了,他们在赴冬窝子的行李中有带着桦树皮,用来引火。
新疆的美景让人流连,但恐怕大多数人的记忆是夏秋的色彩,而慢漫冬季长达半年(十月底十一月初下雪,山区更早,二三月才会开始化雪,山顶上常年会有积雪)。放牧,一种原始的生态链生活,逐水草而居,带上你的牛羊,赶上你的骆驼,我们一起去沙漠、去草场。赶上了春天的青翠,踏过了夏天的碧绿,奔跑在秋天的金黄,坚挺在冬季的枯黄。想象不出的艰难,可是哈萨克牧民把它作为毕生的事业,继承者、维持着。勇敢的向自然而生,那么积极、那么乐观,有水草的地方有牛羊,有牛羊的地方有毡房,有毡房的地方有居麻和他的家。
我在新疆出生、长大,故事中的场景再熟悉不过,但是赶冬牧场住地窝子还真是第一次细致的了解到。只知道每年的春秋两季时,沿山的公路都得减速慢行,更甚禁行,为的是这些生灵能够顺利的转场、迁移。路上,你遇到了羊群,打喇叭都是不管用的,因为它们习以为常的听着,更甚站在车前呆呆的望着你。你只能默默的看着、等着,等着、看着。
近些年,当地政府也在积极响应号召并落实安居政策,为牧民在各村镇规划定居点,帮助建造安居房,希望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无奈这样的生活祖祖辈辈,基因里都烙着“流浪的”印记,没几月,该出走的还是出走,该迁移的还是迁移,没有办法,工作还得慢慢做。
哈萨克族牧民,很淳朴。宽阔的脸型,纯净的眼神,尤其是孩子。
感慨,好的作品源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李娟四个月的深入“卧底”,向我们揭开了冬窝子的神秘,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还有爱。
面对困境,哭喊与无奈是无用的,需要自己去突破,没有房子我们找地窝子,挖挖修修,没有水源我们有雪,没有富裕的粮食我们就“节约”,但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协作、帮助、相爱相惜绝对一点儿也不少,老祖先的生存智慧更甚光辉。
喜欢居麻一家,喜爱那片冰冻的热土。
冬牧场读后感【第四篇】
合上《冬牧场》的最后一页,我感慨万千,心中似是有什么东西被触动。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新疆是炎热干燥的代名词,是盛产瓜果之地。但是李娟的《冬牧场》,让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新疆。在乌伦古河南面,地势平坦开阔,生长着大量牧草,多数牧民都会在此定居,搭建冬窝子,开始与牛羊为伴的长期生活。
李娟笔下的冬牧场是雪白的,是广阔无垠的。
当我看到书后附录的几张照片,不得不再次感叹起来,站在牧场中央环顾四周,人类和牲畜是那么的渺小,犹如在浩瀚的夜空中几点发亮的星星。雪季来临,牧草上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积雪,而远处的山峰也显得异常美丽。大概没有人会想到在沙漠深处是这样一番天差地别的景象。
李娟笔下的冬牧场也是有人情味的。
冬日的牧场是美丽的,是寂静的,是神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贫瘠的不断加剧,牧人被禁止放牧,那安在冬窝子里的家终会被风吹雪埋所破坏,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成为人们古老而珍贵的回忆……不论未来会发生什么,冬牧场里的温情在我的心中永远不会磨灭。
愿,这个即将来临的冬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牧场,既能放养灵魂,又能温暖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