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扩写实用【精编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峨眉山月歌扩写实用【精编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峨眉山月歌扩写【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

3.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初读古诗,尝试感悟――披文入境,领悟全诗――拓展迁移,发展能力。

教学媒体:

小黑板,彩图。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3.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

5.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迁居四川江油。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u聘为幕僚。u起兵,事败,李白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

7.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1)半轮;

(2)影入;

(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边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小结。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亮,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到,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诗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情感。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扩写【第二篇】

针对这一课,我提出的教学目标是:

1、能有感情的读好这首诗。

2、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3、能站在诗人的角度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4、理解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预习情况的非常好,目标1和目标2学生根本能够达成。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的过程中,我从作者入手,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李白的一些文学常识和诗句。在这一方面,学生的积累比拟丰富,大局部学生都能背诵李白的多首诗句,知道李白是“诗仙〞,但这里有一点我没有处理好的是,有一位同学说李白是“诗圣〞,我进行了纠正,但是并没有告诉他“诗圣〞其实另有其人〔杜甫〕。

进入正文以后,我是这样处理的,从一二两句写景的诗句入手,让同学们找出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峨眉山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这里我给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根本上同学们都能说出诗句字面上的意思。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理解这首诗,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同时能为后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做铺垫,顺利过渡到下文。但是在我在引导上做的不够,备课的时候“备学生〞做的不够充分,最后虽然大局部同学都能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描述诗意,有个别同学也能运用联想和想像来描绘诗人看到的美景,但还是和自己预先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

通过设置了一个问题“诗人坐在船上他是要去哪里?〞顺顺利过渡到三四两句诗文的讲解。我先给出了一些简单的提示,还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讨诗文的意思。小组讨论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能够完整的把诗意表述出来。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了“发〞、“向〞和“下〞这几个字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整首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感悟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峨眉山月歌扩写【第三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扩写【第四篇】

1、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的诵读、背诵、理解。

体会诗人情感。

诵读法,品读法,情读法。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静夜思》——李白——回顾小学时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本课。

学生活动,

师采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提示:李白,李白诗句《静夜思》《赠汪伦》。

《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明确学习目标。

师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生明确学习目标。

师指导学生赏诗的方法:重在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读——读全诗,读诗句,读关键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三、了解创作背景。

师多媒体展示:助读资料,写作背景。

助读资料:李白少年时代隐居深山读书,学习剑术,结交侠士、隐者。二十五岁时,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登历名山大川的壮游,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东鲁等地,结交名流,期待一朝受到达官赏识,授以重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写作背景:这是李白年轻时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学生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四、诵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学生自读——师提示注音、停顿——生再读——师范读——生诵读展示——师生评价。

(平羌,渝州)。

五、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诵读,明白诗体,感知内容内容。

诗体:七言绝句,

内容: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

师适时指点。

学生进一步诵读,搜寻问题词语,理解诗句大意,合作解决;师适时指点,以鼓励为主。

诗句大意: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题目是《峨眉山月歌》,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此次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又与“半轮”相叠,形容出月色之美。峨眉山半轮秋月,让人情不自禁的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学生活动:自主合作交流,赏析其余三句,师适时指点,合适处肯定鼓励,不足处适时指点。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影”“入”“江水”“流”四词让读者感悟出“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而去。辞亲远游,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此时“思君不见下渝州”,对故乡、对故人的依依惜别的浓浓情意全浓缩在一个“思”之中。

赏析小结: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描景与抒情相结合。描景:描写峨眉山月的美丽景色。(青山吐月,月映清江)抒情:抒发对家乡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乡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山月——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师指点可从哪几方面进行总结:诗歌的美点,写法,此首诗中“山月”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七、情读诗歌,走近名家评说师多媒体展示:

列举两例:《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学生进一步挖掘诗之美。适当处老师指点(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八、课堂检测。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通过活动,简单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九、诗歌背诵。

形式不一,注意学生背诵的准确,情感的把握。

十、课堂小结。

古代诗人创造了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唐代诗歌更是创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

《峨眉山月歌》诗仙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借月抒发自己的情怀,令人陶醉。

师生共同总结,师进行必要的指点:诗的国度——古代诗人众多——诗篇流传——李白,鼓励大家多走近古诗,走近经典,提升自我。

十一、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

3、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4、搜集含有“月”的诗句并进行交流。

峨眉山月歌扩写【第五篇】

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君”这个词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补充了有关描写思念朋友的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浩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峨眉山月歌扩写【第六篇】

《峨眉山月歌》与《望洞庭》写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侧重于写景《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在讨论中老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

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时,教师在下面标示出“渝州”的位置,问学生为何这样画?从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峨眉山月歌扩写【第七篇】

教学目标:

1、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句的意思,并能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熟读古诗,并且背诵古诗。

4、收集并积累李白的其他诗作。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法指要。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后,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熟悉内容,加深理解;在诵读的基础上能背诵全诗。

2、想象法。本文语言优美、精练,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余地。

3、实践法。老师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李白的情况,课后积累李白的有关诗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句的意思,并能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从而感悟古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

了解古诗中的五处地名,熟读并且背诵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简介作者。

1、出示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2、师简介李白生平。学生自己介绍分享的“峨眉山月歌扩写实用【精编10篇】”,使学生初步认识李白及创作背景。以便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不但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二、学习诗文,理解诗意。

1、师范读古诗。(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节奏)。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3、指导学生了解古诗中的五处地名。

4、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1、生自由练读。

2、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

3、学生小组讨论,理解“半轮”“发”“下”的意思。

4、观察画面,阅读有关的资料,初步了解“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5、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古诗的意思。

1、出示古诗。

2、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出示“半轮”“发”“下”的意思。

3、出示相关图片,介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4、归纳总结出古诗的意思。

三、想象诵读悟诗情。

1、播放课件。2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1、反复朗读。

2、展开想象。

3、背诵古诗。演示《峨眉山月歌》的意境图,让学生在耳闻目睹后,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更深切地了解诗意,感悟情景之后,熟读成诵,背出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欣赏李白的其他作品。

2、布置作业。

1、欣赏李白的《静夜思》、《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等。

2、课后收集阅读并积累李白的一些作品。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堂课的设计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下完成的,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要求。这是一堂让学生自主研究的课。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首先,本人制作了一个《峨眉山月歌》的课件,这个课件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集朗读指导、古诗解读、图片欣赏、美文积累于一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其次,在与新课程整合的也比较好,各个环节的设置均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的教学思想。如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理解词语及古诗的意思。

最后,在体现整体教学理念上也做的较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与学结合的比较紧密,最后更关注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性,让学生课后收集并积累李白的有关作品。

《语文乐园五》。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夸赞别人。

2、写出日常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了解书信的格式,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成语的特点,认识藏头诗,并积累成语。

4、积累12生肖的词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5、读句子认识动词及其作用,积累表示友谊的名句。

6、朗读优美的诗句。体验外婆对外公的思念之情。教学重难点;

读句子认识动词及其作用,并在生活之中正确地使用动词。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安排:五课时。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的同学的优点。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我们小学生怎么做才能更受欢迎呢?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花种树等。

3、评出最受欢迎的同学,说说他为什么受欢迎?。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真正行动起来,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发现。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2、回忆写信的格式:板书。

3、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四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四、誊写作文。

第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生肖词语,认读。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2、说说自己的发现:交流。

3、齐读词语。

4、读一读。

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说说自己的发现:

带点的词语是表示人物的动作的动词,使句子更形象了。

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探究与发现。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

(3)小组比赛,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两组成语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4)读一读,想一想,这是哪一首诗?背一背。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句子。

(2)指名读。

(3)想一想:三组句子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情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友谊)。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

(6)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抄写诗句。

峨眉山月歌扩写【第八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扩写【第九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时间:9月11日 地点:新教育小学小圆厅  班级:四(4)教师:张立华。

诵读诗歌。

张老师在台前一站,给人感觉很沉稳。

老师显然准备了课件,因为没有电脑,而上课钟已响,张老师果断地开始上课了。

板书了“唐·李白”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四年级学生都能很清楚的说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伟大的诗人。老师让学生背诵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写的诗。学生依次背诵了《赠汪伦》《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背诵的节奏感也很好,看得出,学生平素的古诗积累功夫很扎实。

了解了李白,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李白年轻时候离开家乡时写的一首诗:峨嵋山月歌。老师请学生跟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了课题。

老师问,歌是歌咏的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一名男生说,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老师追问,有人知道峨眉山吗?有一个学生说在四川省,另一个补充峨眉山有一块石头叫峨眉石。

2、读诗。老师请大家自由练读。学生读了大约两三遍,只是没有自由读,一直是齐读。老师要求大家停下,请了两位女同学来读诗。读后,老师问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学生很流利的回答是2、2、3。那么——这首诗押什么韵呢?学生也能很准确的说出诗押的是什么韵。

了解了这些之后,老师又请一位同学进行了朗读,提示注意节奏。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张老师主要采用了一下几点。

1、圈画诗中地名。张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学生一般都能找出三处以上的地名,少数同学能找出四处,全班只有极个别同学找对了五处地名。

张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老师告诉大家呢?还是你动脑筋思考思考呢?请默读古诗,思考诗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老师问: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月亮是半圆的。张老师再问:我们都说一轮明月,为什么说半轮呢?接着在课件上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请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因为课件中音乐没有播放出声,老师用语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别明朗的景象。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中一个难点:从意思上讲,应该是半轮月,怎么是半轮秋?最后老师采用讲解的办法告诉学生这是倒置。

老师接着问第二句话谁懂?学生回答的很美,说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羌江,仿佛随波流动。老师想在细处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学生没有很好的领会老师的意思,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却原来是诗人站在流动的船上。

老师相机板书:江月相伴。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这几个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板书:思君不见。

感悟意境。

感悟诗的意境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张老师采用了以下几个环节来促成学生感悟。

1、感情诵读。老师大段的抒情独白: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乘舟驶向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尽管他是一个三尺男儿,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谁来读一下。

一名女生读的有声有色。

老师感情充沛地说: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还略可安慰的话,后面是怎样的一种寂寞之感啊,请再读。

再站起的这位女生读得更有感情。

学生脱口而出:月亮。

老师说,对。刚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亲人的话,这里的“君”也可以说是月亮。这只是老师的理解,到底要不要给你一个答案,我相信随着岁流逝,你们慢慢长大,一定会寻找到一个答案。

拓展阅读。

老师提出: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月亮是古诗常见的意象。你还知道那些描写月亮的诗吗?学生回答了《静夜思》《塞下曲》等古诗。

老师课件出示了两首诗。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老师请学生比较三首古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一名学生回答:都是写思念别人的。

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见解,说月亮在古诗的意象中往往带着思念的情怀。

老师略作总结后,本节课教学结束。

峨眉山月歌扩写【第十篇】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峨眉山月歌》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48 1718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