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汇报材料【优推4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汇报材料【优推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汇报材料【第一篇】
旅游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以成都为例
成都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旅游和城市融合发展是当前旅游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融合体现在战略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硬件建设融合等多个方面。成都市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从成都市的整体情况来看,不管是城市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功能的推进抑或是城市服务配套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均实现了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良好互动。
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的统一。用旅游的理念规划城市建设,根据旅游发展形式调整城市用地布局和功能板块,这些都体现了成都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的高度一致性。
软硬件建设与旅游开发协调。成都市在城市设施的建设上很好地融合了旅游开发的理念,双流机场第二跑道使用、新国际航班开通、市内地铁和城际铁路建设等不仅使得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逐步确立,而且使旅游进入性和便捷性大大增强,同时城市设施的功能与旅游开发实现了有效结合,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速度保持协调发展。
旅游产业与城市其他产业融合。成都的乡村旅游集种植、观光、体验、休闲、加工、采购于一体,形成了郫县农科村、锦江区三圣花乡等知名旅游地;旅游与会展融合发展,使成都成为“中国会展第四城”;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在成都形成了温江时尚运动体验、龙泉赛车运动和西岭雪山冰雪运动等体育休闲集聚区;此外,还有成都东区数字音乐公园、休闲商务城等旅游业与创意产业、金融商贸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
城市文化内涵在旅游业中渗透。成都历来就有文化名城之称,文化资源丰富,形成了以“蜀文化”为代表,三国文化、水文化、道教文化、川剧等各类型文化并存的城市文化。成都通过将历史文化、休闲文化、美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大大丰富了成都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同时使旅游活动成为传承和发扬成都文化的重要载体。
成都: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面临新机遇
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新一轮加速发展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和高速增长期,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成都市制定了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战略,这些为成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成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未来一段时期成都将以“领先发展”的姿态,深入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建设,将成都打造成为西部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文化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亚洲国际航空枢纽,同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这些战略举措不仅有利于为成都旅游业发展提供市场基础,而且有利于拓展成都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空间。
成都现代化和国际化战略为旅游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化方向。成都提出了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举措,这为成都实现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化方向。成都提出城市发
展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战略,契合了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将促进成都旅游业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丰富旅游业发展的科技、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成都实施的“五大兴市战略”是旅游业大发展的有力助推器。成都立足新的发展起点,全面部署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等“五大兴市战略”,成为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在交通先行方面,通过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传输系统,可提高旅游目的地的进入性和便捷性;在产业倍增战略方面,旅游业对于加快成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至关重要,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在立城优城方面,通过城市升级和新区建设,有助于成都旅游环境和整体形象的提升,提高旅游吸引力;在三圈一体方面,通过推动三圈层融合为完整的“一极”,可以使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在空间上形成合力;在全域开放方面,有利于多向拓展成都旅游业开放合作的空间领域。
成都作为首批唯一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副省级城市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首批唯一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副省级城市,通过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着力破除约束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可以有效盘活各种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先导作用和产业融合功能,不断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成都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面临5大任务
中国旅游研究院提出,为促进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建议成都实施以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为总体目标,以旅游改革创新为支撑,以旅游产业融合、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点的综合工程。
合力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国际旅游城市是成都旅游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也应当是旅游和城市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国际旅游城市同时也是宜人城市的应有之义,后者关于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目标定位,明确了前者的战略取向。围绕城乡一体化,成都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发展,推动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在城镇化的动态过程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全面现代化,成都要加快改革创新,推动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和新业态发展;围绕充分国际化,成都要继续扩大开放,以国际品质来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打造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加快旅游改革创新。旅游业所涉及产业和行业门类较多,呈现出“大旅游、大市场、大综合”的产业特征,目前单一部门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有限,难以实现“综合产业综合抓”的格局,改革现有的旅游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建立符合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已成为成都当前旅游工作中的重大任务。成都是国家确立的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唯一副省级城市,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组织机构、行业管理、营销机制、投融资机制、公共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着力破除约束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盘活各种社会资源,全面促进旅游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促进旅游产业融合深入发展。虽然成都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成都要以大旅游观念为指导,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激发企业活力,优化市
场秩序,通过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功能融合和市场融合等路径,着力推动旅游业与农业、会议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等的深入融合发展,构建一批乡村旅游、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的知名品牌,努力将旅游业培育为成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继续推动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旅游和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以旅游发展深入推进农村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在实施路径方面,主要是通过积极发展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形成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要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规范引导和错位发展,以乡村旅游为纽带,促进成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收入,加速城镇化建设,促进旅游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大力提升旅游文化。提升旅游文化既是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需要。要借助旅游平台,加强旅游项目策划,通过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节庆活动等手段,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硬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层次逐步升级,在传统文化产业融入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推进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汇报材料【第二篇】
推进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示范区推进文化创新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结合示范区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根本任务,围绕文化强区战略,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推进文化与旅游、体育深度融合,培育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历史特点、地域特色的创新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精品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为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按照“园区化承载、一体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思路,规划建设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园,组建x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以“三农”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中心、以健身休闲为特色的体育中心、以x水景为特色的旅游(民俗游、农科游、周边游)中心,形成西部知名的特色文化体育旅游品牌。
到x年,培育出一批示范效应强、带动作用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形成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游客集散中心和体育健身及赛事活动中心。示范区旅游、体育产业的文化含量显著提升,力争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以上。
三、主要任务
以x文体旅产业园区为载体,坚持公司化运作、专业化招商、集群化发展,全力打造健身休闲旅游基地、体育运动产业基地、特色文化产业基地等三大基地。
(一)扎实推进健身休闲旅游基地建设。按照“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的思路,在x建设水上公园,在主堤和子堤之间建设湿地公园及休闲性体育运动公园,形成独具特色的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
1.x水上公园(x水上娱乐世界)。依托x段湖心岛,建设相应体育设施和文化演艺场所,大力普及体验性、娱乐性、休闲性、大众式消费的群众水上运动,打造“动感水城”。
2.x休闲健身公园。建设健身广场,开发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篮球场、网球场、多功能健身场地(单杠、双杠、健步机、休憩区)、儿童运动场、户外拓展场地等,增强x的城市吸引力。
3.x西线游客集散中心。与法门寺、太白山、楼观台、乾陵等知名旅游景区紧密联接,建设高标准的游客中心,力争使x成为x西线游客集散中心。
(二)规划建设体育运动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体育健康产业集群,发挥体育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打造大体育、大产业,使体育经济成为x特色经济新的增长点。
1.体育赛事活动中心。建设一批可以承接区域性、行业性体育赛事的体育场馆,以及能够吸引专业团体和体育俱乐部进行高标准训练的体育场地,重点建设网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场馆,逐步形成可承办专业体育比赛、在西部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中心。利用水面资源发展赛艇、皮划艇等比赛项目,使水上运动成为x特色体育符号。
2.体育运动训练(人才培养)中心。支持区内民办院校转型发展体育专业培训机构。争取挂牌成立x省足球、网球、羽毛球等培训中心。吸引有关体育院校在x设立足球学院等分院系。吸引高水平的体育专业团队在x设立培训基地。
3.体育医疗康体中心。支持区内的医科学校、民办医院发展体育医疗康复专业,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理疗康复医疗机构。引进和培育一批康体服务品牌项目,延伸体育产业链。充分利用x北岸丰富的地热水资源,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露天浴场,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水疗康复等服务性产业。
4.体育用品制售中心。吸引国内外品牌体育用品制造商在区内设立研发机构,争取体育器材、器具、服装、体育功能食品等体育用品生产制造企业入驻x凌,建设西部有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展销市场(集散地),逐步形成体育用品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基地。
(三)筹备建设“三农”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基地。 以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为基础,发挥x科技优势,建设中国民居民俗展示区、“三农”题材文学艺术创作、拍摄和评奖基地、农业科技馆等特色文化项目,促进文化旅游融合,打造国内知名的“三农”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1.中国民居民俗展示区。模拟仿建长江、x、x、长城等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及鲜明区域特征为主要内容的地理景观,形成“浓缩版”的中国地形地貌实景图。以省(区)、市为单元布局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在各地民居中融入相应的地方名优特色小吃、特色产品、民间工艺品、民俗文化等。
2.“三农”题材文学艺术创作、拍摄区。建设具有x特色的“三农”文学艺术智库,文学艺术采风、创作、展示基地,吸引优秀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在x创作、拍摄和制作。设立“后稷”文学艺术奖、中国“三农”影视文化创投基金。建设具有优美田园风光、浓郁文化特色的住宅区或田园村落,定期举行“三农”文学艺术创作采风、电影节、乡村民谣音乐节等活动,打造集旅游度假、休闲观光、影视拍摄、文艺创作为一体的多元化影视文化创意基地。
3.文学艺术作品涉农经典场景复原区。对中外文学名著中涉及农村题材的故事情节进行场景再造,在复原场景中穿插人物塑像、经典场景雕刻、经典语录篆刻。开发富有鲜明x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创意参与互动体验式活动,不断加深对x和涉农文学艺术的烙印。
四、保障措施
(一)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工作力量,成立x区文体旅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和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文投公司”)。由示范区管委会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文投公司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形成分工合理、任务明确、协同联动的文化体育旅游工作推动机制。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园区规划的审批、重大项目的入区决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年度计划的审定,以及对文投公司领导班子建设和人员调配提出建议等。文投公司作为管委会的直属国有独资企业,全面负责文体旅产业园区的整体开发和运营,主要负责编制园区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负责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对园区土地的开发利用、招商引资、项目运作及相关服务工作。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认真落实中、省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文化与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将文体旅产业项目纳入示范区“x”重点专项规划,积极争取省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助的办法,吸引外地文艺团体来x开展特色优秀剧目演出活动。设立文体旅园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启动建设;设立x文体旅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入园企业发展。积极鼓励引导风险投资、股权资本进入文体旅产业领域,扶持有实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三)支持人才开发。积极探索人才引进和培养新模式,加大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引进文化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高端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自主研发、创意设计、运营管理等人才给予奖励和资助。加快培养文化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各类人才,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多渠道培养文化、旅游、体育复合型人才。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汇报材料【第三篇】
加强体育旅游深度融合 合力推进xx全域旅游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体育旅游已成为国民健康活跃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游憩与休闲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实践中的交集和融合现象不断显现,体育旅游活动日益活跃。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引领,依托区位、文化、生态、资源“四大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健身”运动项目,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旅游节会,加大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力度,体育文化旅游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体育旅游融合开展情况
(一)以举办品牌赛事带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体育赛事搭台、旅游文化唱戏”的思路,先后策划创办了“中国环秦岭公路自行车赛”,通过连续四年的成功举办,已发展为规模最大、运作最为成熟的国家顶级自行车赛事。同时,相继成功举办了六国拳王争霸赛、四国男篮挑战赛、陕西xx半程马拉松赛、中国秦岭天竺山登山节、中国摩托艇联赛等一系列国际和国家级赛事。2017年,成功举办了环秦岭公路自行车赛、国际四国男篮挑战赛、中安(中国vs安哥拉)国际男篮挑战赛、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九天山国际滑雪挑战赛、陕西武英大奖赛暨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联盟名师赛、陕西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等国内品牌赛事20余场次。以今年的环秦岭公路自行车赛为例,赛前及赛期组织开展了十大配套活动,共有90多家各级主流媒
1 体参与了赛事宣传报道,累计约亿人次关注了赛事。赛期累计有40余万群众观看了比赛,有近万人赴商观看比赛、度假旅游,在商观赛、旅游消费累计达2100万元以上。通过各类大型品牌赛事的举办,促进了体育、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介了“秦岭最美是xx”旅游品牌,扩大了xx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以承办十四运会比赛项目带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2021年,我市将承办十四运会公路自行车赛和女子排球(21岁以下)项目比赛。按照“既能满足比赛需要,赛后又能得到充分利用”的思路,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实施了全省线路最长、标准最高、最具示范效应的生态景区建设项目——蟒岭绿道建设,地跨商州和洛南两县区3个镇11个行政村,总长65公里,建设有田园、滨水、山野、湿地、优美小镇、美丽乡村等9个主题段落、109个景观节点。蟒岭绿道将成为我市承办2021年十四运会公路自行车比赛项目的主要赛段,赛后将成为广大骑行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休闲、健身、度假胜地。
(三)以打造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带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投资30亿元,利用三年时间在柞水营盘镇打造的集运动休闲、比赛观赛、健身养生、健康养老、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投资亿元,在山阳县法官镇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秦岭原乡门户区、梯田及荷塘观赏区、农耕文化体验区、特色小吃街区、月亮湾文化娱乐休闲区、绿道观光运动健身区等“一心六区”的秦岭原乡农旅特色小镇,修筑健身休闲绿色步道26公里,投放观光车10辆、观光自行车100辆。
(四)以建设城市体育休闲广场带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按照《xx市城市总体规划》和《xx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规划在中心城区实施丹江沿岸全民健身长廊“234”工程,即:规划实施丹江公园和银杏公园2个健身步道项目建设,实施商鞅大道骑行绿道、环形绿道等3个绿道项目建设,实施商鞅广场、滨江银杏公园等4个体育公园建设项目,最大限度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目前部分项目已经完工。投资亿元建成的山阳县城滨河南路休闲体育街区,集体育运动产品销售、美食、茶艺、影院、儿童娱乐、健身等为一体,建成休闲长廊公里、休闲木栈道公里、塑胶健身步道公里,成为我市城市体育休闲度假的示范项目。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政府引导和多部门协管机制。体育旅游业是一个高度综合的产业。它不仅关系到体育、旅游两个部门,而且涉及到国土、工商、环保、保险、金融、财政、航空、森林、水利等众多部门。促进体育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在政府各部门间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协调管理机制。由于协管机制不健全,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高效利用,而且在微观层面妨碍了体育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影响到了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体育观赏性产品开发深度不够,差异化和特色化明显不足;参与性产品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项目和产品运营周期较长,更新率低;体育演艺类产品文化含量较低,艺术品位不够,缺少“精品”和“特品”。同时,相当一部分体育
3 旅游产品和项目还存在市场定位不清、运营效益较差的状态。另外,体育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地区分布不均和运营季节波动较大的现象还十分突出。
(三)体育旅游相关制度建设落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体育旅游企业的从业审批制度不健全。体育旅游中相当一部分是高危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要保证这些项目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风险预警与救护标准、场馆设施安全标准、专业技术服务人员技术标准。标准缺失,一方面会导致投资者“无章可循”,另一方面也会危及消费者的人身安全。这两种现象目前在户外运动、滑雪运动中已经出现。其二是监管、评价制度不健全。监管是维护体育旅游市场的必需手段,等级评价是激励体育旅游企业标准化建设、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而目前这方面还非常薄弱。
三、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动体育旅游发展。市体育局与市旅游局联合成立体育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共同负责体育旅游合作的总体组织和指导、共同确定合作政策措施、共同加强对体育旅游的人才培养和对体育旅游的宣传推广。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商会议,互通情况,并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导和督促所辖县区体育与旅游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实施和推动体育和旅游的合作,推进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二)丰富体育旅游产品体系。紧紧抓住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运动休闲、运动体验、康体度假、赛事观赏、户外运动、体育节庆和民族民间民俗体育等旅游产品,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航空运动、大型体育
4 主题公园,有序推进体育旅游度假区建设。充分挖掘体育的文化、艺术资源,创编和打造精品体育演艺节目和主题演出。延伸体育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业、体育主题酒店、餐吧和特色体育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在著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特色体育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购物场所。
(三)建立体育旅游企业运行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的场地、设施、设备的安全标准、从业人员的技术标准、日常运营的环保标准、行业评价的等级标准、行业经营的诚信标准,通过标准去引导、规范体育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体育部门、旅游部门要充分履行对体育旅游市场的指导、监督、检查功能,清理管理的模糊地带、杜绝管理盲区。
体旅融合、动观天下,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任重道远。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多出政策措施,相关企业多参与其中,专家学者多献良计良策,共谋体育旅游发展大计,共创xx体育旅游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汇报材料【第四篇】
不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李鸿儒
2011年11月30日14:21来源:《宁夏日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五比五看”争先进位主题教育,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西夏区经济社会发展跨越,意义重大。
比学习,在解放思想、争先进位中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要认真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等的论述,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有力的措施,找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点,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兴区”战略深入实施。要以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为先导,在加快文化事业方面下工夫,在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方面下工夫,在促进文化旅游大发展上有新突破。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引进外力,激活内力,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优势特色产业,增强竞争水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比能力,在开拓创新、破解难题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银川市西夏区拥有沿贺兰山地带的优美的生态资源、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具魅力。但由于基础设施差、规划建设投资大、整体开发打造难度大等原因,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任务艰巨而长远。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整理以绿色生态文化、西夏历史文化等为主的“五种文化渊源”,在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做优做强骨干文化企业,发挥文化旅游基地(园区)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区域性特
色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充分体现民族、区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的新路子,打造出一批具有西夏古都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比干劲,在攻坚克难、重点工作突破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在重点领域规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以影视创意文化、酒庄文化和旅游三产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通过与国内外知名的影视创意企业合作,更广泛地传播西夏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着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龙头企业,将基础建设、旅游发展、文化项目、体育赛事等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带动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运动休闲、公共设施等资源融合,创新开发模式,推动各类文化旅游要素集聚发展,不断催生新的文化旅游消费形态;推进文化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
比活力,在争取项目、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项目投资,鼓励社会力量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形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围绕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等宁夏王牌旅游景区,加强道路、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康体检等文化旅游产业要素,改变我区文化旅游行业条块分割和“擦边球”的状况,努力构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旅游休闲区、贺兰山宁夏西线黄金旅游(线)中心区和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核心区。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加快推进801文化创意产业园拓展项目等大项目带动,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怡游西夏建设,彰显西夏古都文化特色,将文化理念融合于旅游产品开发,引进大型休闲
娱乐项目,积极发展会展旅游、赛事旅游和宿营地等特色旅游,构建文化旅
游融合发展格局,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形成以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提升具有西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比奉献,在服务群众、促进和谐发展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不断巩固“五比五看”争先进位活动成果,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五大工程”。大力开展巩固“国家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等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引领文化前进方向,为建设宜业怡游逸生活和谐幸福新西夏区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规划实施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和休闲娱乐场所,继续打造自治区“周末社区欢乐大舞台”等广场文化品牌,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