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心得感悟题目 乡村振兴心得感悟精编【优秀10篇】
乡村振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需注重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与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范文“乡村振兴心得感悟题目”,希望您喜欢。
乡村振兴心得感悟题目 篇1
近日,中组部推出党员教育电视系列片《美村三十六法》,以《做景观天》为题的我县古郊乡锡崖沟村作为全省唯一村庄入选其中。
据了解,《美村三十六法》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主题,讲述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提炼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之“法”。该片共36集,每集介绍一个村的典型做法,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锡崖沟村作为我省唯一一个入选《美村三十六法》的乡村,以“做景观天”为题,采用纪实的手法,展示锡崖沟村民在党支部带领下,不甘闭塞、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历时30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挂壁公路”。走出大山后,锡崖沟村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继续秉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利用自身红色传承、绿色生态优势,以打造“避暑花园”为发展目标,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开辟多种经营、发展旅游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不断加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小康村,解答了只要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充分发掘自身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就能将区位劣势转化为独特发展优势,昂首阔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上的时代课题。
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发展,更需农民与农村的协同跟进,即所谓的“三农”,“三农”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无法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从事农业生产的环境恶劣,就不能使农作物得到良好的培育,也不能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更无法达到所谓的高质量现代化农业。因此,农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建立在农村的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之上。作为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也需要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的发展战略是在新时期农村发展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明确的指出了发展农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环境是习-很关心得问题,而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到了脱贫攻坚决胜时期,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更是成为政府最关注的重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憧憬,关键就是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补齐农村发展滞后的短板,建设好美丽乡村,让农村人也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美好成果。
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则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比之前的统筹发展更加具体;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无疑给广大农业经营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更是切中了农村人才短板的要害;等等。对于这一系列的新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新希望,更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帮扶。
在十九大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这艘巨轮的领航中,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破浪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振兴心得感悟题目 篇2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的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重要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人才瓶颈制约。因此,要把人的因素和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夯实留人、聚人、兴人气举措,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让更多人及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缺人气、缺人才是目前乡村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一些偏远农村,农业产业日益凋敝、农村人口“空心化”严重。即便是在一些相对富裕地区,乡村与城市在享受公共服务和文化生活上等方面也存在不少差距,难以留住人特别是年轻人在家或返乡,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在乡村大展手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留住人的乡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多数年轻人追寻更多的发展机遇,向往城市的繁华,放弃了生养的家乡。但乡愁是一种情怀,是指引人返乡的指路明灯。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乡村振兴战略让背井离乡的人们看到了机遇,也渐渐吸引人重回家乡,要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在家乡一样可以赚钱养家,一样可以干事创业。只有让每一位农民群众看到农村的发展潜力,感受到农村的发展动力,感知到农村的发展引力,他们才能以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为号召,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留住乡愁,回到家乡,振兴乡村。
乡村振兴需要激发人的活力。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大,一些年轻大学生、“能人”企业家回乡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但激发的力度还不大,一定要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主要磨砺人才,甚至是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并要有意识发挥本地能人和乡贤能人引领作用,用制度炼化人才、用人才吸引人才、用人才带动群众。
乡村振兴需要聚拢好人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忌关起门来发展农业农村、就“农”论“农”,而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同时,要让乡村的功能价值日益凸显,吸引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回流。一定要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这其中要做到两手抓,一手抓制度的合理安排,既让农村想进城谋生的人在城镇安居乐业,另一手也要让城里想为振兴乡村出钱出力的人,在农村有为有位成就一番事业,能够找到参与乡村振兴的渠道和平台。
乡村振兴心得感悟题目 篇3
前有兖州兵曹孤篇压全唐,后有基层干部丹心照汗青,古人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描绘了大唐盛世的天地美景,“来者”基层干部正在将“春江花月夜”镌刻在脱贫攻坚战的历史丰碑上。
基层干部之“春”回大地和播种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着农民一年的希望。帮扶干部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将希望的种子播种在农民的心田里,因此乡村迎来了“春”天的希望。
基层干部之指点“江”山和妙笔生“花”。忆脱贫攻坚峥嵘岁月稠,基层干部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妙笔生花,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在脱贫的战役中,基层干部跋山涉水深入农村,研究分析“三农”问题,建立一对一和一对多的责任机制,与农民群众共饮一瓢水,共食一箪米。善用国家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商讨出特色种植业、光伏发电和特色旅游业等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发展致富之法,从十八洞村到三区三州的减贫之路,从发展经济到教育扶贫的全方位和长效扶贫政策的落实,他们为祖国的江山社稷“花”尽所有。
基层干部之披星戴“月”和夙兴“夜”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农民做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辛辛苦苦工作,面朝黄土背朝天,然而收入却不尽如人意。为解决这种困境,特别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如黄文秀、施金通和王海涛等每一位基层干部无不抱着必胜的决心,他们风华正茂,一腔热血,在脱贫攻坚战中抛头颅洒热血,风雨无阻,一往无前,同时绞尽脑汁,动用毕生所学,因地制宜,献计献策,助力贫困县早日摘帽,为人民群众谋切身利益,为了迎检还得披星戴月赶材料。从精准扶贫伊始,一个又一个贫困户步入小康,迈向共同富裕,每一步都映射着基层干部披星戴月、夙兴夜寐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身影。
_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__年底的9899万逐渐减少,到20_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衍生出基层干部的“春江花月夜”之景熠熠生辉,五字五象无不体现基层干部辛勤劳动的美景,古诗人张若虚对天地美学的思考流传至今已跨越千年,且有李泽厚先生之谈:“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基层干部的“春江花月夜”之美的历程也必将衔接乡村振兴,历经脱贫攻坚战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乡村振兴心得感悟题目 篇4
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发展,更需农民与农村的协同跟进,即所谓的“三农”,“三农”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无法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从事农业生产的环境恶劣,就不能使农作物得到良好的培育,也不能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更无法达到所谓的高质量现代化农业。因此,农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建立在农村的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之上。作为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也需要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
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的发展战略是在新时期农村发展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明确的指出了发展农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环境是书记很关心得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憧憬,关键就是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补齐农村发展滞后的短板,建设好美丽乡村,让农村人也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美好成果。
等等。对于这一系列的新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新希望,更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帮扶。
在国家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这艘巨轮的领航中,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破浪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振兴心得感悟题目 篇5
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迅速掀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到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3月8日,书记在参加山代表团的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地处黄河之畔、黄海之滨、泰山脚下,山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农业大省、经济大省、资源大省,山东在全国发展大局具有重要地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既是山东开创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关键支撑,也是带动全国”三农”发展和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1篇需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的大文章,应时时按照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的立体标准来对照我们的工作,让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生根。
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构筑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固支点。以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这些战斗堡垒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篇大文章必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展现出新时代的风貌与气魄。
乡村振兴心得感悟题目 篇6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考察期间,他实地考察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这展示出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视。中部六省是脱贫攻坚重要地区,目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中部六省除了做好脱贫攻坚、保证如期脱贫以外,还要考虑将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进行有效衔接,在稳定脱贫质量、防止返贫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工作,进而促进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如何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从工作体系看,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工作体系应该继续持续下去。在脱贫攻坚时期,不少地方形成了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作体系,可以进行参考,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包括责任体系、动员体系、考核体系、治理体系等。从逻辑上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一脉相承的,打好脱贫攻坚战,为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技术和社会基础,而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无疑也包括贫困地区,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是从工作内容看,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除了极少数需要兜底保障的贫困人口外,各地需要将工作内容及时地转移到以下几个方面:在产业兴旺方面,应从对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转到县域内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来,并将产业兴旺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对贫困户的扶贫,可以从产业扶贫转向产业带贫,使产业兴旺的结果不仅惠及到贫困户,也惠及到全体农户,从而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在生态宜居方面,在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好环境的绿化和美化,解决农村的各种污染问题;在乡风文明方面,在强化党建引领村庄治理的基础上,挖掘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和下乡,将先进文明、先进技术、先进经济形式引入到乡村振兴中,进而实现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在这个转换过程中,还要注意适当修复因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村庄间和农户间的现实和心理不平衡,从而实现村庄和县域的持续协调发展。
三是从工作方法看,在责任不变、力度不变、队伍不变的同时,在方法、措施上要实现从精准到共享、从特惠到普惠、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一是从支持贫困户扩大到非贫困户。二是从支持贫困村扩大到非贫困村。三是对主导产业支持从生产的种养环节逐渐转移到加工、销售、品牌建立、产业融合等环节。四是从对农户的支持扩大到对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等方面的支持。五是从以财政资金支持为主逐渐转移到金融资金和工商资本支持为主。六是在金融支持方面,从对贫困户的小额信贷支持扩大到对所有主体的普惠金融支持。
四是从工作重心看,要从产业扶贫转向产业振兴。产业振兴重点有以下:一是培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农业的产业结构要从种养业转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三产业要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以城镇化工业化引领产业发展;二是对贫困户和小农户要从产业扶贫转向产业带贫,使贫困户和小农户的收入从家庭经营转向就业为主,脱贫路径从产业脱贫到就业脱贫。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中国当前实行的两大全国性重大战略行动,前者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者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有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乡村振兴心得感悟题目 篇7
国家领导人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行百里者半九十。战脱贫、求振兴都是增进人民福祉的“接力赛”。越到接近脱贫终点的关键时期,越要保持一鼓作气、善始善终的攻坚态势,从脱贫攻坚中总结经验,稳扎稳打冲刺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将共同富裕的“接力棒”顺利交接到乡村振兴。
要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文化、知识与技术教育,增强其脱贫致富能力,真正实现从“被动扶”到“主动兴”转变,积蓄脱贫奔康的强大内生动力。
聚焦问题短板,整改提升“接好棒”。控制贫困户增量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时期,一方面要重点攻克剩下的“硬骨头”,另一方面要有效控制新增和返贫人口。要针对处于贫困边缘的非贫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聚焦影响致贫返贫的问题短板,找准“病、学、灾”等致贫返贫原因,划定支出预警线、识别高风险农户,划定收入资格线、框定易返贫贫困户,对识别出的易致贫返贫对象,因户施策、分类提供保障措施,为赢得全局夯实基础。
强化利益联结,产业扶贫“传好棒”。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不能为了脱贫而脱贫,要在建立完善常态长效的脱贫致富机制、为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统筹做好二者衔接上下功夫。发展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是脱贫致富、实现长效脱贫,稳定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手段。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地方特色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效拓展对接市场,助力产业换档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
乡村振兴心得感悟题目 篇8
一直以来,乡村的人才短缺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是乡村发展的“魂”和基石。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好的政策才能落地,乡村资源才能被有效地利用起来。“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念好乡村振兴“人才经”,筑牢乡村振兴人才基石。
乡村人才振兴,建立人才工作机制是基础。要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抓总的责任制度,建立和完善乡村人才工作各单位工作职责,充分调动各部门的人才工作积极性,例如,主责部门要制定定期的人才培养计划,做好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的考核指标定期汇总等工作。乡村人才的培养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乡村资源特色,开展本土乡村人才差别化培育,可以采用“订单化”培育模式,根据人才的期望、兴趣爱好培育懂管理、懂技术、懂“三农”的实用性人才队伍,合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乡村要振兴,必须破人才瓶颈。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升,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农村电商的兴起,以及智慧农业的建设,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人才短板逐渐凸显。如何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舞台、充分激发人才活力,成为各地实施乡村战略中重要的课题。
在此课题中,要为人才引进、人才返乡创业搭建好干事创业平台,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可持续发展机制,注重以政策招才、感情聚才、事业留才,让人才在乡村有事业可干、有才华可展。要注重发现、培育好农村年轻党员、村两委成员和大学生村官等“后备型”人才,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库”,有针对性加以培育,把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培养成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并给予政治上的待遇,打造起引领乡村振兴的本土“生力军”。
在此课题中,既要引才、育才、用才,亦要惜才、爱才、护才。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评价机制,为新型人才创造更好的创业条件和发展空间。要注重建立人才容错纠错机制,人尽其才,营造乡村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让人才真正留得下来、干得出彩。
乡村振兴心得感悟题目 篇9
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到“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这个典故。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向箕子求教治国理政之道,箕子提出应重视“八政”,即: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只有把这八件事干好了,才能实现民富国强、政通人和。所谓“食”,实质上就是老百姓吃饭的问题,把“食”摆在“八政”之首,凸显了农业作为治国安邦头等大事的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有“重农”的悠久历史,古人早就认识到,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在把握世界现代化、工业化大趋势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把工农联盟、团结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带领亿万农民推动农业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习近平同志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当作国计民生的大事,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萦绕心中的“重中之重”。总书记早年即下乡务农,做过大队党支部书记,从政经历遍及村、县、市(地)、省(直辖市)和中央党政军主要岗位,十分懂得“三农”工作,“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对“三农”工作思考和实践的步伐从未停止。在陕北梁家河,他与村民们一起战天斗地,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深切的了解和感悟,成了“黄土地的儿子”;在河北正定,他探索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新路子,总结出裕民富民的“二十字经”;在福建,他组织推动山海协作、闽宁对口帮扶,强调扶贫先扶志,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在浙江,他亲自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重要工程,推动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走在全国前列;在上海这个农业比重不到1%的超大城市,他强调只要有农业、农村、农民,就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擘画出一条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习近平同志鲜明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13年4月,他在海南考察时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同年12月,他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2014年9月,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对农地制度作出重大改革部署,提出要“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2015年1月,他在云南考察时叮嘱,新农村建设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2016年4月,他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2017年12月,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2018年10月,他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2019年5月,他在江西考察时,明确要求“再加把劲,着力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乡村振兴心得感悟题目 篇10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关键在人。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努力付出,他们有“咫尺应该论万里”的眼界,也有“千磨万击还坚韧”的韧劲,在他们的不懈奋斗下,产业更有奔头、更有前途,发展更有冲劲、更有底气,乡村越来越美。
基层的“脚下路”是他们的“乐章”。
乡村振兴的发展涵盖了方方面面,需要基层干部找准定位、提升所能,需要党员干部深入调研、掌握实情。无论是产业的布局、市场销路的拓展、乡村风貌的提升,还是提高产品附加值、送技术服务,乡村的沃野上处处都有基层干部的身影。务实是他们的态度,也是他们的作风,他们以身体力行造福一方百姓,以极强的责任心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专注和认真让他们忘记了身体上的疲倦,用一颗“匠心”学习新思维、掌握新技能,用真诚的笑容、真挚的服务为群众送上温暖,用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为群众纾解难题,用坚守与付出赢得了群众的赞赏,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基层的“千条线”是他们的“五线”。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千条线”,细小琐碎的事情、基础庞杂的工作考验着耐心与细心,而“急难险重”的任务则考验着“勇闯”之劲和“攻坚”之心。民生之事无小事,基层干事者扎根基层一线,砥砺攻坚之志,不怕苦、不怕累,在吃劲的岗位上“磨与炼”,在“啃硬骨”的攻坚行动中磨砺意志和心性,在为民办实事上“不停顿”“不拖延”“不推脱”,说干就干、竭尽所能,以“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精神攻坚克难,将群众所面对的难题一一攻克,这就是基层干部的风采。面对乡村振兴发展路上难度大的“硬骨头”,他们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深入而持续地打好“攻坚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乡村振兴战场、改革发展前沿凝聚起磅礴力量,在民生事业上挑起“重担子”,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冲锋在前,这就是基层干部!
基层的“为民行”是他们的“和弦”。
开往乡村振兴的列车会经过呼啸的山洞、蜿蜒的道路,基层干部要把实践作为“练兵场”,争当为民服务的“排头兵”。作为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是宗旨,也是使命。积极肯干、任劳任怨,他们在工作上热情主动,奋斗之路上书写了扎根基层不言悔的热忱与真情。“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他们在为民工作上的韧劲,也是勤奋学习、钻研本领的“钻劲”,有问题就请教“身边老师”,向同事、群众学习知识、汲取智慧,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到问题现场去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群众的现实需要入手,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这就是基层干部,有饱满的热情,也有娴熟的技能和一流的业绩,用“真心”交出了一份份亮闪闪的乡村振兴答卷。
在基层一线,处处都有基层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扎根基层、奉献为民,以不懈奋斗的姿态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学有所长、愿干善为,奏响了铿锵有力的“基层乐曲”。
上一篇:基督山伯爵读书感受汇总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