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社区医疗(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区医疗1

关键词:城市;社区医疗;发展

1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概述

社区医疗服务(简称社区医疗),它和传统基层医疗服务相比的特点是: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提供连续的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提供急诊、现场抢救、家庭出诊等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三级医疗预防保健制度来解决国民基本卫生问题,客观上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发展社区医疗。因此我国的社区医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一直发展缓慢。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城市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医疗资源利用、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医疗费用增长等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发展社区医疗服务。

2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兴起的原因

2、1国外因素

社区医疗服务起源于18世纪的全科医疗。全科医疗是指受过一般医学训练且不分科的基层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全科医生主要在社区独立行医,解决居民的健康问题20世纪2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先后通过立法等方式,确立了社区医疗服务的地位。1978年,应世界卫生组织要求,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此后社区医疗便成为各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和成熟的运作模式。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一般的,居民的疾病首先在社区得到初步诊断,如果病情严重或确有必要,经过全科医生的确认,再转到相应的大医院治疗。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的社区医疗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也在积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这在国外已经很普遍。

2、2国内因素

首先,社区医疗发展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2006年12月,社科院对外的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中,医疗支出占%,这反映了近几年城乡居民家庭医疗负担上升过快的现实。社区医疗服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也正是我国城市医疗服务的最严重问题。

其次,地区服务的健全也能促进社区医疗发展。我国的社区服务逐渐发展成熟,社区不仅注重居民的自助互助,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而且把社区服务作为社会福利和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医疗服务正是针对居民实际需求而开展的便民服务。它有利于居民更加关心自己的健康情况,对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提高居民积极性,强化社区整合与稳定机制都有问接作用。

3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区医疗服务被认为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据2006年卫生部门统计,全国政府开办的社区医疗机构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5、5%,病床数占8、1%,卫生技术人员占2、7%。社区医疗的覆盖面小,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服务质量难以取得群众信任,和群众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有:

(1)机构设施不完善:完善的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具有一般医院所具备的基本医用器械和严格的消毒程序等必备的卫生条件,否则就不具备会诊资格。一些社区医疗机构尽管干净方便,但医疗设施不太完备,对于非常关注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宁可到大医院。这就失去了社区医院存在的意义。

(2)价格不透明:社区医疗机构应该是“平价医院”,但事实上各个医疗机构的药价和其他服务价格往往不相统一。有的地方虚报高价,使得诊者寥寥无几;如果按照要求降低价格,却可能因为价格过低无法补偿其他费用而亏损。

(3)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人们往往对社区医生的能力仍存顾虑,造成目前大多数社区医院仍显冷清,而大医院又异常拥挤的局面。对于多数医生来讲,自身并不具备全科医生所要求的素质,在处理所有病人时,不可能完全得心应手,在一些患者心目中,无法留下良好的印象。

(4)相关制度缺失:社区医疗服务是定位在“小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对没有能力诊治的重大疾病应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但是现阶段缺乏这种“双向转诊”制度,衔接和沟通机制还没有建立完整,也就使得社区医疗能够承担的责任极其有限。而且,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还没能有效解决社区就医报销问题。

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正处于发展阶段,主要精力放在社区医疗网络的筹建上,在铺开点和面建设的同时,却缺乏坚实的基础。长此以往容易使工作流于表面,失去群众的信任,就等于堵塞了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是城市社区医疗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具体有几方面:

(1)人们传统意识的影响。由于人们长久以来对大医院形成依赖心理,认为它更有权威,因而更愿意相信医院专家的诊疗;加之社区医护人员的技能学识、工作态度,医疗机构的就诊环境、医疗报销限制等均不能充分满足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的要求,更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这种意识。

(2)医疗资源配置有限。政府的医疗公共投入长期以来都向太城市的大医院倾斜,对社区医疗机构缺乏补偿机制,造成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人不敷出,工作条件和环境得不到改善。虽然现在各地政府都增加了对社区医疗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只要社区医疗机构还在实施“以药养医”,医疗费用就会继续上涨。当居民发现社区医疗费用和大医院一样高时,他们就不再认同社区医院。政府有限的医疗资源并没有被用来矫正市场失灵,反而被市场所利用,最终形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扭曲的双重问题。

(3)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不到位。社区医疗服务缺乏专门的组织和监管部门。医疗服务价格不够公开透明;医护人员少,学历结构偏低,缺少必要培训,待遇较差,发展空间小;医疗诊断能力水平偏低,医疗设备陈旧老化。长此下去,社区医疗服务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生存艰难。

(4)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制约。政府提出。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引导参保职工到社区就诊。但这一政策在某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些合格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还没有纳入到医保定点单位当中,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二级、三级医院医保用药目录不一致,存在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却不能直接报销的困难。

4发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建议

4、1政府主导

4、1、1有效配置医疗资源

资金短缺是制约社区医疗服务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发挥政府主导地位,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渠道,多方式补偿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要建立良好的医疗服务网络,使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明确各自职责重点,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为了保障其公益性,社区医院实行政府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零差价的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模式;社区医院所有收入上交国库,支出也全部由政府审核后下发;发挥全科医生作用,注重社区医院对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山东省将政府办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全部转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也实现转换,由政府管理;上海让综合性大医院集中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让社区医疗机构更好地发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功能。这些都打破了不同级别医院间的利益壁垒,有利于医疗资源的整合利用,使群众得到经济、便捷、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4、1、2对社区扶植培训

现有的大部分社区医疗工作人员在知识结构和更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制约性,笼统的称为“全科医生”还不十分贴切。就全国而言,真正的全科医生为数极少。所以,建立高层次的全国性培训基地十分迫切;人才的培养教育、建立健全职业人员资格的准人制,都十分重要。如沈阳市的医疗专家进社区、服务进家庭活动,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服务制度正式实施,规定拒绝到社区服务的医生不得晋升职称等等。

良好的待遇是稳定社区医护人员队伍的根本保证,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晋升体系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解决社区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社区医疗服务人员也要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以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态度来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好评,与患者建立优质服务的人文医患关系。

4、1、3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地方政府应把此项工作列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注意各种配套政策的建设和落实。卫生部门要对医疗机构工作开展配套条件、工作流程规范、质量标准的监管,确保社区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专业服务水平质量。

4、2社会组织辅助

政府鼓励符合规定的个体诊所和社会力量参与创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为“社会办医疗”提供了政策依据。一些个人或社会团体出资兴办的条件较好的诊所,它们具有良好的服务、医疗条件以及公道的价格,也可以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不论政府或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医疗机构,只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均应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政府补助。例如苏州市区的社区医院并不是由政府主办,而是通过招投标引进社会力量兴办的。以前,卫生局和社区医院签的《目标责任书》是行政命令,而现在变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这样使双方都更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适应“政府购买”的实际操作。

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要应该高度重视发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其综合水平,构建以社区医疗服务为基础,社区医疗服务与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新型医疗体系,使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得到长足发展,真正为群众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4篇社区医疗,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医疗社区的相关认知。

社区医疗2

关键词苗侗医药;社区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20-0019-02

1 民族医药是祖国的文化遗产

民族医药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人类的健康保健,疾病治疗方法都离不开民族医药,黔东南地区是以苗、侗两大民族为主,苗侗医药,同样有悠久的历史。在清朝以前苗族侗族人民主要是以本民族的医药进行自身保健和疾病治疗,而今在黔东南地区对疾病的防治中仍有较大的贡献。

2 深入调研,传承和开发民族医药

到乡村广泛地对祖传中医和祖传民医进行调研;对常见疾病的用药、治疗方法、特色疗法加以收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中医理论和唯物观进行指导分析,将临床效果好的而副作用小的民族医药经验进行总结。到县级,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民间进行民族医药调查研究活动,对祖传民医进行了专访,参加民族药的采集,了解这些药物的民间用途和用法,并将这些药物的民族名称与中药名称进行对比;到野外认识和采集民间常用的中草药,了解这些药物的生长环境、生长地带、药物形态结构、入药部分、采收的时间,炮炙的方法,以利于民族医药的研究。民族医药在乡村的防病治病当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应继承和发扬。

3 黔东南地区医疗状况

黔东南地区人口分散,有地区级医院2所,市、县级医院32所,中心镇医院85所,社区医院12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所,村卫生室2395所,医务人员共计9612名。还是在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工作的医务人员有85%以上是通过医学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本地区的医疗主力军和本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健康守护神。然这些医疗专业人员中,从事现代西医学临床工作者占绝大多数,而临床专业虽开设了《中医学概要》,但没有开设民族医药课程,没有学到适用的苗侗医药知识及技能。在参加了乡村医疗工作后,才感到缺乏民族医药方面的知识,难以满足乡村医疗的需要。据调查在乡村医疗工作中,有很多医师对民族医药全然不知,即使有个别医师从乡村学到一点苗侗医药知识,但也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苗侗医药有很多独到之处,如接骨、消痈疽,蛇伤待;懂得苗侗医药可增加了少数民族信任度。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的临床医师要学习和研究民族医药,才有利于民族医药“宝库”的应用和开发。

4 黔东南地区民族医药状况调查

在长期的生活中,黔东南苗族侗族人民与疾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侗医最初对疾病有“身病”和“命病”的认识,疾病的命名采取以象喻,如“老鼠症”、“野鸡症”、“米黄症”、“白口菌”等;苗医还把疾病进行了归类如:经类、症类、翻类、抽类、丹类、龟类等。据各民族的文字形成完整情况的不同而存在记载不完整的状况。

黔东南这个以苗族侗族人居住密集的地区。调研到临床医师懂得民族医药的更受当地民族的信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共同提高。如民族医药治蛇伤、骨折、痈、肿、疔、疮、风湿等都有独特的治法和较好的疗效。但苗族与侗族的治疗方法、用药不尽相同,各有千秋。在社区医疗工作中,苗医常用嘎龚倒丢劳读(八角枫)、豆角欧确(九节茶)、洒桑咯咯额牛(土牛膝)、磋尚(大血藤)、加欧朗(五匹风)治疗骨折、风湿疼痛,腰肌劳损、月经不调;潘豆乃(十大功劳)、窝灰秋(土大黄)泡洒治疗跌打损伤和肺痨、便秘,痄腮;窝阿笨(土人参)治疗气虚多汗;蛙努歹(土茯苓)、家姜给(土荆芥)治泄泻、脚气;窝布坝那(小蓟)、斗野给(六月雪)治血尿,痢疾、急性黄胆性肝炎;米莽斗能(小金钱草)和窝比色溜(马蹄菜)治湿热黄胆,排石;窝与那(千里光)外用治湿疹、黄胆。窝米仰(马齿苋)治湿热腹泻、痢疾;加格勒(天葵)、科抖欧(天南星)治痈肿、蛇伤、中风;止血用窝鼾嘎玛、(风轮草)和加嘎吉给(仙鹤草);治胃痛用嘎欧低(紫苏)。

侗族治疗疾病常常选用的药物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用八各嫩(万寿竹)、把笨尚(徐长卿)、把茄居(曼陀罗);治疗黄疸选用达抗蛮(过路黄)、一漫花(半边连)、教糖(鸡屎藤);治疗跌打损伤用教给米(石松)、一拔盼(秋海棠)、教眉库(乌蔹没)、美庞(臭牡丹);治慢性支气管炎用教瑞林(茜草)、靠麻辰(石韦)、骂百菜悟项(岩白菜);治痢疾和肠炎用靠堆(银粉背藏)、靠蹬雁(金鸣脚)、骂病马(马齿苋);治疗蛇伤用骂麻退(紫花地丁)、一温花(半边莲)、骂审根(花斑叶兰)、顺层塔(蛇足石松);治疗中耳炎用格嫩(大百合)、骂卡猛(虎耳草);治疗烫伤用救成(蓖麻)、奴灰高意山(紫萼);治疗骨折用骂茶酿(腰叶蓼)、美球冷(齿叶鞘栖木)、教应玛(菟丝子)等。

苗侗民族诊察疾病的方法与中医相类似,有看诊、划诊、号脉、摸诊、问诊、掌诊等。苗侗民族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表散法一开启毛孔发散出汗的作用;退热法一清利消退、达体内热毒、火毒消除;打赶法一打散淤血、驱赶于体内的隔食、淤血、风寒等。外用治法有外包、佩戴、药浴、滚蛋、爆灯火、放血、放蛊、拔罐、喷药等。还有不少的验方、秘方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体现了苗侗医药的疗效优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然苗族和侗族的文字不全,对各时期医药学的记载很少,所以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总结,整理、完善用于医学教学和临床,使民族医药得以传承和发展,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得以完善和提高。

5 在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中应将民族医药列入教程

民族医药是祖国医学的特色,民族医药在民族地区的医药学教育中具有较强的地区适用性。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先生提出“中医药是我国医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瑰宝,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伟大文化精粹”。据民族地区乡村医务人员业务需求和民族人民的需要,必须建设民族医药特色的医疗及教育体系,保持和发扬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做好祖国医学文化传承和发展,提高乡村医师、对民族医药在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应用能力。让民族医药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在乡村民药药源广,经济适用。是回归自然,绿色健康的药物;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减少化学成分对人体的损害,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所以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民族药要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研究,以求不断发展,更完善,更自然,更环保,卫健康,更适用;黔东南民族地区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民族医药的发展将给地区带来经济的发展。

社区医疗3

这与卫生部接到的一封群众来信、一个让人惊讶的现象及其背后的一个数字有关:一个注册为妇产科的医生看了内科常见病后,因患者出现问题而引发纠纷。这并非个案,有关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里70%~80%的医生没有变更执业注册范围。

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截至2007年10月,全国只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了全科医学专业的执业注册工作。全国具有全科中、高级技术资格的人员为10 670人,但注册全科医学专业的仅6 321人,其中还包括部分地区对初级或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中高级技术资格人员进行全科注册。因此,大量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师,虽然已注册为某一专科执业范围,但就其开展的全科医疗工作来说,超范围行医现象十分严重。

想象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里工作的医生应该都是注册的全科医生,为何现实与想象大相径庭?为何即使是已经经过转岗培训、考试合格的医生也没有变更执业注册范围?全科医师执业注册面临哪些难以逾越的障碍?一连串的问题在脑海里跳跃,亟需找到答案。

现状

案例一

安徽省祁门县许医生经过该省卫生厅组织的招聘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统一考试和祁门县卫生局组织的技能考核,被录用到一所乡镇卫生院。

许医生原本在黄山市中心城区一家三级医院工作,注册的是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她本想到卫生院后,可以和其他卫生院医生一样注册三个科目,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业务特长。可在办理执业范围变更时,却被告知无法变更,除非她能提供与拟变更的执业范围相应的高一层次毕业学历或者省级培训考核合格证明。这对于她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她的满腔热情顿时被浇灭。

案例二

李医生是广西某社区医院的妇产科医生,一日她值班,接诊了一名内科患者,由于当时内科医生不在,她想这无非就是一个常见的小病,完全有能力处理,于是给患者开了药方并实施静脉注射,谁知患者竟出现高热、晕厥……患者家属将李医生告到了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经查,李医生注册的是妇产科,尽管经过了转岗培训、考试合格,但因为执业注册没有变更为全科,属于“超范围行医”。

据本报记者调查,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要求本机构的医务人员除本专业外,必须考取全科专业并注册,国家对此也有相关规定。但目前这一要求的落实并不乐观。

很多在社区工作的医生,虽然都已经过岗位培训并拿到合格证书,但仍然没有变更执业范围。这也导致基层医疗机构中十分严重的超范围行医现象出现,给执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隐忧。

分析

卫生行政部门几次出台文件,旨在放宽基层卫生机构注册范围,因而有了“在县及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执业的临床医师,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可申请同一类别至多三个专业作为执业范围进行注册”。但是,为什么“全科专业”并未如想象中的那样受欢迎呢?

全科医师离“香饽饽”很远

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刘绪才坦承,“即使可申请三个专业作为执业范围进行注册,我也不会选全科。”这是因为人们都认为全科医生就是个大杂烩,什么都是略懂皮毛,专科医师才更受患者信赖。

事实上,这并非基层医生的个人想法,从卫生行政部门、学术界乃至全社会,对全科医师称谓的理解、判断大多望文生义。“认为全科医生是什么科都了解一点,但什么科都不精的医生。而了解国外全科医生发展现状的人又会觉得全科医生高不可攀。”卫生部妇社司相关负责人指出。

职责不清让基层医生“望而生畏”

此外,全科医师的职责不清也是让基层医生“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

北京社区卫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晓苏告诉记者,社区的专科医生之所以不愿意注册为全科医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全科医师的职责太多,压力太大。全科医师既要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内、外、妇、儿等临床诊疗、双向转诊、院前急救与转诊任务,还要做好防、治、保、康、健、计综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组织并指导社区护理、社区康复、社区计划生育指导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虽然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已经在做这些工作,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不愿意承担这么重的责任。”刘晓苏说。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建设,对全科医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层医生只有不懈努力,才能肩负起越来越重要的责任。

此外,由于全科专业没有设立初级资格,致使大量从事全科医疗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初级医师无法注册全科专业,造成大量超范围行医。

政策不明确

执业变更不畅

事实上,关于全科医师执业范围注册有两个规定,一个是2001年6月20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取得全科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者,方可申请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作为执业范围”;一个是2006年6月29日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经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或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者,可以申请注册全科医学专业注册范围”,取消了必须通过资格考试的要求,只要经过岗位培训合格,就可注册全科医学专业。

河南省律师协会医事法律委员会主任赵新河分析,前后规定的内容不同,但因为渠道不同(后者为妇社司下发),造成了有的地方执行新规定、有的地方仍沿用旧规定,无形中给变更执业范围的基层医生出了难题。

此外,很多地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水平、各项配套政策制度、全科医生职称评定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变更职业注册范围对社区机构的医生吸引力不大,造成很多医生在这个问题上“三心二意”。

超范围行医

执业风险尚未显性化

广东穗卫律师事务所周继华指出,对于取得医师资格证的医师来说,即使是超范围行医也不能简单认定为狭义的非法行医,不能构成非法行医罪。但这并不是说超范围行医可以不承担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山东卫康律师事务所薛雨也指出,社区医师超范围行医一旦发生纠纷并造成损害,就要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专家指出,大部分医师不愿意变更执业注册范围,与目前超范围行医执业风险尚未显性化有关。试想,如果患者了解到社区医院七八成的医师属于超范围行医,进而以此为由,恶意闹事、要求赔偿,后果将不堪设想。

建议

降低准入门槛设立初级技术资格

天津市社区卫生协会董燕敏指出,由于全科专业没有设立初级资格,致使大量从事全科医疗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初级医师无法注册全科专业执业,造成大量超范围行医。对晋升全科主治医师的人员资质难以规范要求,是影响和制约全科医师队伍规范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应该降低全科专业的准入门槛。

政策引导吸纳优秀人才转岗

董燕敏指出,人们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全科医生的最大顾虑是人才力量的薄弱。相关部门应注意引导,让老百姓接受社区医疗机构工作方式的转变,认同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从而提高全科医生的“心气儿”,使社区医生从内心就愿意转岗。

目前,国家已经规定,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1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提前晋升职称。这是很好的政策支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例如,建立健全全科医学职称系列和评定办法,根据基层实际,晋升标准向接诊量、群众满意度等因素倾斜,解决全科医生职业发展问题。

探索建立社区医生转岗的长效机制,在转岗完成后,能够让这些社区医生真正享受到作为全科医生的好处。例如,工资有所增加、职称评定更容易等。

明确政策确保转岗变通途

社区医疗4

压疮也叫褥疮,是临床上危重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采用医院-家庭医疗护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持续全程护理顽固性压疮患者。全面评估患者压疮分期及风险,制定个性护理计划,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压疮局部减压,改善血液循环,卫生管理,营养支持等方法,分期、分阶段、综合全面持续护理。压疮全部愈合减少了病员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节省了家庭人力支出。医院-家庭医疗护理模式、综合全面全程护理是促进顽固性压疮早日愈合的有效方法。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5月~2010年5月收治顽固性压疮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原发疾病为植物状态4例,脑卒中瘫痪卧床5例,截瘫3例。压疮发生时间均在3个月以上。压疮为单纯骶尾骨处5例,其余2~3部位,如肩胛部、骶尾骨、脊椎体隆突处、足跟、髋部等处。根据2007NPUAP分期标准,Ⅲ期5例,Ⅳ期5例,不能分期2例[1]。压疮范围5cm×5cm~15cm×16cm。

护 理

⑴压疮患者入院后,首先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原发性疾病、神志、精神状态、自理能力,营养状况,压疮类型及分期、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组成及文化程度等方面信息做出全面评估,依患者的健康状况、家属重视及配合程度,压疮的评估[2],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计划,然后按计划进行压疮护理。

⑵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引导病员及家属有针对性的配合护理计划的执行。①在整个治疗康复过程中,要让患者、家属对压疮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能得到患者及家属对压疮治疗的信心,主动参与到日常护理工作环节中来。②心理支持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正性激励,做好心理护理,同时联合患者家属、医师一起给患者以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使患者每天能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③对在家庭护理的病员,每周2次或不定期到患者家庭进行访视,指导家属对患者居住环境进行环境卫生管理,日常护理,压疮换药并观察压疮变化,对恶化的或存在明显感染的压疮应及时到医院治疗。④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用乐观的情绪来关心和感染患者,使患者减少自卑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⑶入院后先用双氧水冲洗压疮溃疡面,再用生理盐水涡流式冲洗至疮面清洁,清除坏死组织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溃疡面,络合碘消毒溃疡面周围皮肤,然后用氯霉素粉涂抹在溃疡面上,外盖薄层无菌干纱布,1~2次/日换药。保持溃疡面干燥。①如果渗出较多,应增加换药次数。应警惕可能存在感染,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溃疡面渗出情况,可建议医生予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可对溃疡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针对性使用抗生素。②对溃疡面肉芽组织生长较差的患者,在使用氯霉粉基础上,可予654-2水剂、金因肽、双料喉风散交替换药。以促进溃疡面组织生长。③对合并有糖尿病的压疮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考虑胰岛素8U加庆大霉素8万U,放在无菌纱布上敷于创面,外敷生理盐水湿纱布,最后用干纱布覆盖,1次/日,以促进溃疡面组织生长。④对溃疡面组织生长较差,周边组织硬化,可反复多次清除硬化组织。⑤对溃疡面较大、肉芽组织生长较好、全身营养状况较好、神志清醒的压疮患者,可采用外科手术进行皮瓣移植或溃疡面封闭负压吸引[3],彻底治愈压疮。

⑷做好压疮局部减压,改善血液循环,是治疗压疮的首要条件。要充分显露压疮疮面。为防止压疮局部组织继续长期受压,在局部换药同时,应及时更换患者的,1~2小时翻身1次,用气垫、海绵垫等垫起,避免创面再度受压。促进血液循环:①局部按摩,对远离压疮周边易于受压部位定时用红花酒精按摩,按摩应轻柔,以促进溃疡区周边组织血供,缓解周围组织紧张状态,达到通经活络,增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加压疮区氧供,改善局部营养状况。②局部红外线照射可增加溃疡区周边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加氧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③适宜的环境温度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使组织修复达到最佳状态,促进溃疡周边组织生长。

⑸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每天早、晚为压疮患者进行全身温水擦浴,保持床铺干燥、平整,及时更换床单,避免潮湿刺激。每日用消毒剂或紫外线消毒患者所处环境,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以减少溃疡面的污染,防止压疮继发感染。

⑹合理营养是压疮治疗的根本保证:①对体质消瘦、全身营养状态较差的患者,采取各种方法鼓励患者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增强患者的体质。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加强支持疗法,可采用补液、静滴高营养物质等方法。②对鼻饲患者,在加强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应将食物搅拌成食糜样由胃管注入,以期增强机体及皮肤抵抗力,促进创面早日愈合。在增加蛋白质摄取时必须评价肝和肾功能,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热量,可以节省蛋白质。

结 果

经过医院-家庭医疗护理模式并综合护理,12例顽固性压疮患者压疮全部愈合。

讨 论

随着社区医疗的发展,方便快捷的就医服务理念逐渐为社区居民所接受,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临终关怀病员住院增多,这类病员多为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营养不良,多因严重的原发疾病入院,多伴有严重而较为顽固的压疮,范围大,病情重。部分病员在多家医院治疗而效果不佳,经济压力较大,无力照顾,而选择居住地的社区医院。接受的这12例患者均因上述原因而入院。

医院与家庭护理模式正适应了社区居民的就医需求,将医院对压疮治疗护理延续到家庭。根据病员压疮具体情况,在压疮严重感染、恶化时,到医院治疗,稳定后转入家庭继续治疗护理,使病情得到了持续控制,减少了住院时间。既减轻了患者家庭的医疗费用支出,也减少了患者家庭的人力支出。

全面、分期、分阶段,采用不同护理方法,是压疮早日愈合的关键。在护理的病员中,2例患者压疮面积大,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及时建议医生和家属将患者转入上级医院采用封闭负压吸引术和皮瓣移植,病情得到及时控制,压疮短期内治愈。

参考文献

1 Benbow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essure Stand,2006,20(52):42-44.

48 604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