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汇集10篇】
构建和谐社会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试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1: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民主法治。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价值取向。公平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它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平等、分配合理、机会均等和司法公正。正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合理的平衡的关系,是人待人处世的一种基本原则和准则。正义要求大义凛然、主持公道,不向歪风邪气低头。社会主义是比任何社会都要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做到公平正义,才能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诚信友爱。诚信友爱既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又是人在处理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的行为规范。要求全社会成员相互帮助,诚实守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以“八荣八耻”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讲空话、假话,不捕风捉影,不挑拨是非,不造谣生事,不用假药、假烟、假酒、假奶坑害消费者。诚信友爱既是人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失去了诚信友爱,必然陷入“人对人象狼”一样的陷阱。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人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社会朝气蓬勃、团结协作,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释放,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中国经济社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使中华民族的前进和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安定有序。就是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尽量控制和减少各种犯罪活动。要求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特别要加强公检法司人员教育,防止警匪一家,把社会秩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片面增长。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调整经济结构,使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证可持续发展。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目标和任务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三)基本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有六条:①坚持以人为本;②坚持科学发展;③坚持改革开放;④坚持民主法治;⑤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⑥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总之,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在生产发展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
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2:
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完善管理体制、提高领导能力等方面着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需要指出的是,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候,有许多问题是要深入探讨并加以注意的。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都是在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科学地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党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必将极大地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必须和社会具体实际联系起来,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前提,以安定有序为基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诚信友爱为品质,以充满� 确实解决好现实社会中的医疗、上学、买房、就业等问题。
总之,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条件来解决好社会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3:
的舞台。有差异,但未必有冲突,更精确地说,正因为有差异,所以才可以不冲突。这种对差异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或者说非冲突化的处理,正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理想社会的核心构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从方法论意义上看,这种极具智慧的解决方案就是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的张力,寻求两者间的平衡点,以此促成个体有最大作为、社会得到最佳整合这样一种充满活力的局面,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经济活力与社会稳定的并存和互补。为了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必要的张力”,需要以制度性安排来调整市场在利益分配上的失衡。差异说到底是利益的差异,和谐自然包含对利益的协调。不在利益分配制度上对市场自发机制采取一定的弥补,就不可能引导和影响差异的走势,追求和谐社会的努力就很难产生效果,和谐社会就没有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将被虚拟化。具有自发性质又获得了经济上主导地位的市场体制,客观上为掌握各种经济—社会资源的个人或群体提供了发挥自身优势的机会,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搭建建设性的政策架构,由国家制定公共政策和发展社会事业,发挥政府作为各种利益群体中介人和协调人的作用,通过立法和行政等方式,促使社会财富适度转移,扭转差异扩大的趋势,缓和利益矛盾,争取适度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和谐。有差异必有矛盾,有矛盾难免发生冲突。差异基础上的和谐,不需要绝对排除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冲突的社会,而是冲突被良性化、制度化了的社会。除了由国家或政府担任中介人,采取直接介入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采取法律的,社会的等不同方式,借助明确的规则约束,让不同的利益群体通过体制化的平台,如集体协商或谈判机制等,直接沟通乃至博弈,从中产生能够为各群体所接受的利益分配格局。经过制度化、无害化和建设化的处理,可以有效利用冲突的激活效应,同时又可避免由冲突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实现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和谐。无论差异还是和谐,它们都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个人或群体对差异与和谐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差异与和谐的实际效应。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承认个体或群体间的差异、承认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基本权利和权益的基础上,对已经存在的差异格局作出合理、合情的解说。和谐社会需要利益协调,但利益协调也是有限度的。一切现存的秩序都需要合理化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解说而被相关方接受和认可的过程。只有综合发挥利益协调、良性冲突和合理解说的作用,才能够在利益分化和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认知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社会和谐。在这一点上,执政党的研究工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实践过程,也是一个理论过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 篇4:
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丰富内涵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所谓“和谐”,《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凋,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刊、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凋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 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总体说来至少包括以下份个层面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在把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水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协凋统一;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区域之间的和谐,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和谐等;人自身的和谐即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索质、 科学文化索质和健康索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格能够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和谐社会状态的显著特征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索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包括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和睦融洽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乖要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乖要基础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乖要体现,对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财富的创造源泉得到充分涌流、人们能够各尽其能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全社会创造活力涌动的社会。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体现法制理念、 法律乎段的社会在这个社会,社会主义民主史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史加健全,全民法律索质不断提高,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得以恢复和发扬,各种欺诈行为逐渐得以消除,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生活得到净化。
二、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索,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既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要不断增强强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面贯彻尊乖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 科学 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调整各项政策,努力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在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中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二要妥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党和政府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高度乖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 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铭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Jal机制;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 法律、 经济、行政等乎段,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三、要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制,建立完备的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紧急状态法律法规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要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后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四、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 规律,努力改进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深人基层,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工作乖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不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5: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内涵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凋,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刊、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凋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总体说来至少包括以下份个层面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在把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水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协凋统一;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区域之间的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和谐等;人自身的和谐即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索质、科学文化索质和健康索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格能够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和谐社会状态的显著特征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索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包括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和睦融洽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乖要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乖要基础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乖要体现,对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财富的创造源泉得到充分涌流、人们能够各尽其能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全社会创造活力涌动的社会。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体现法制理念、法律乎段的社会在这个社会,社会主义民主史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史加健全,全民法律索质不断提高,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得以恢复和发扬,各种欺诈行为逐渐得以消除,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生活得到净化。
二、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索,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既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要不断增强强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面贯彻尊乖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调整各项政策,努力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在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中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二要妥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党和政府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高度乖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铭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Jal机制;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乎段,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三、要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制,建立完备的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紧急状态法律法规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要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后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四、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改进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深人基层,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工作乖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不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6: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公正正义的和谐社会作为着力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点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first question is on feet, soli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each work, and strive to build a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the harmonious society, strive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fair justice : socialism and harmonious society, points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从狭义上说,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1、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紧密相连的。和谐社会构建的着眼点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同一历史进程,二者统一于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一方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2、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然而,环境的日益破坏、人口的过度增长、资源的过度掠夺、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等都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关。人们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和开发,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损失,忽视了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越来越突显出来,已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为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类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
应该是互利互惠、共进共生、和谐相处的关系,只有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我国的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
3、努力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传承人类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该是比以往的社会形态更具有公平正义的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几个深层理念
1、“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
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快速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20多年来,以社会转型形式出现的社会巨大变化,不管是利益格局、社会关系、次级制度的变化,还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承受能力等等的变化,都表明,一方面,上述各个社会领域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优化,另一方面,又引发了、出现了大量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一方面,20多年的进步和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举世瞩目,全球公认,与此同时,也付出了种种代价,一些代价还非常沉重。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以我们国家的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为背景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过程,那么我们在主观上必须自觉地树立这样的深层理念,并在行动上自觉地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缩社会代价。
2、双赢互利的理念
为什么要树立双赢互利的理念,因为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双赢互利的观念。和谐社会,也可以通俗地说,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具体说来,也就是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例如,我们的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参与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双赢互利,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旨。
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理念,不仅符合符合现代性在当代进展的趋势,而且也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的继承和弘扬。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1、坚持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2、走共同富裕道路
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承认差别,而不是否认差别,更不能人为地消灭差别,差别既可产生动力,也能导致冲突。实现防止冲突、推动发展的目标,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
[1]王艳华 儒家和谐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理论探讨
[2]陈前银 浅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邓伟志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7:
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和”的概念,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例如,《易传》高度赞扬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孔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孔子及其学生所说的“和”,既是一个哲学范畴,又是一个伦理道德的标准和社会治理的标准,其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差异。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并认为阴阳二气虽然处于不停的冲撞之中,但它们始终能够在“道”的统一下和谐相处。王阳明指出“天理亦有个中和处”。
先哲们的这些经典论,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和谐观念成了治国安民的重要理想。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坚实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理论武器,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以毛泽 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篇重要著作,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195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篇重要著作,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这些正确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200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有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目标又被具体化为“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今,我们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8: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中指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人的充分的自由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条件和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求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唯物辩证法,从物质的存在——商品开始,进而到货币、资本、生产、流通,最后发现剩余价值,形成贫富两极分化,产生阶级和阶级斗争,直至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必然到来的结论。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从社会现实出发,改革社会不合理现象,发展生产力,建立合理的劳动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建成富裕、和谐、幸福的社会。
(二)符合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
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改革开放、提高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根本目的,不只是振兴中华民族,洗雪一百多年的殖民史给予中华民族的痛苦和屈辱的记忆,更不是以牙还牙,对中华民族曾经带来沉重灾难的西方国家实施报复。我国近代史确实是血和泪、悲愤、痛苦的历史,但历史承载的是民族的过� 首先惠及的是十五亿中国人民,其次惠及的是全世界人民。如果没有这样的理念,社会发展并不等于人民幸福。
(三) 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和谐社会当然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全世界必须面对的课题。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生活资源的无序开发,人类为了生存大量开垦荒地,滥伐树木,森林逐渐消失,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之肺”功能减弱,致使空气污染、水污染、天气变暖,水土大量流失。人类为了改善生活,肆意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能承受得起吗?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将遭受自然的报复,有时这种报复的后果是极其可怕的。南亚的海啸和我国西南洪灾就是现实例证。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出版社2005年3月1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 编
《和谐社会研究〃从政治学到政治科学》人民出版社 2006年3月 第1版 张国清/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 2005年3月第1版 主编 李君如 副主编 严书翰 卢先福
《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学林出版社2005年3月 第1版 主编 王荣华 董世骏
《华从际和谐与冲突》重庆大学出版2007年4月 第1版 黄囇莉 著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10:
姓名:岑春富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考号:09091010010
2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关键词] 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目标。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第一个是“民主法治”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就是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第二个是“公平正义”,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城乡、区域发展二元结构扩大的势头不断收敛,高收入和低收入者比重较小、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扩大的“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确保这个格局的分配秩序逐步形成,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进一步规范,社会全体成员的人均收入水平普遍提高。
——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在提高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的基础上,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更加合理,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质量显著提高,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府职能转变有较大进展,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三个是“诚信友爱”,即“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就是要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巩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理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基本形成。
第四个是“充满活力”,即“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就是要做到,全社会团结和睦,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各方面的创新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逐步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五个是“安定有序”,即“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就是要做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和秩序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和秩序基本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基本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完善。
第六个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就是要做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得到全面落实,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水平全面降低,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生态和环境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保障。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负有重要职责,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1、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是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领全局,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发展硬道理,督促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要抓住经济社会中带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督促“一府两院”统筹兼顾,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既要重视经济建设,又要重视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共同进步,促进人的自由发展。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督促政府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保持良好生态,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确保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在优美的环境
中工作和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谐相处。
2、大力推进民主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安定有序。
民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机制,法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有赖于完备的法律来引导、规范、约束和保障,而且必须增强全社会的守法意识与法律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督促政府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要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善于发现和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法律法规实施中涉及构建和谐社会全局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矛盾和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要督促政府维护社会公平,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活动提供公平的机制、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的发展机会。要督促政府高度重视和处理矛盾,努力建立合理的社会结构、融洽的社会关系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坚决打击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假冒伪劣、“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禁有令不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要督促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服务功能,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社会安定有序的运行机制,使社会运行呈现出持续、连续、平稳的运行态势,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
3、加强干部任免监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担负着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艰巨任务。能否选准、用好、管好干部,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带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干部,是代表人民对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选择和确认。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正确处理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行使任免权的关系。坚持干部德才标准和任职条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群众公认,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经过法定程序选举、任命为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要通过执法检查、工作视察、工作评议、述职评议等有效的监督形式,加强对选举、任命干部的监督,使选举、任命干部按照人民意愿和社会需求依法用公共权力,促使他们廉洁勤政,依法行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机制,加快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尽快使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 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
3。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人员流动政策,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
4。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5。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加强医学研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6。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7。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
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严肃处罚违法行为。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编1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