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特点【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机电一体化特点【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机电一体化概述【第一篇】

1.1元数据的基本概念

元数据英文为“Metadata”,从构词法上看,“meta”来自于希腊语,其词义为“在……旁边、与……在一起、在……之后、与……连接”等。在近现代拉丁语和英语中,“meta”表示有“超越”的含义,而“Data”就是用于推理、讨论和计算的事实信息,可以是数字、字词、句子和一条条记录。所以,元数据通常也就根据其字面解释,定义为“关于数据的数据”。

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许多有关元数据的定义,不下几十个。但是,对元数据最为权威的定义有两个:

(1)一个是国际标准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ISO/IEC11179-1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第一部分:数据元素的说明及标准化框架》中所定义的:“元数据是定义和描述其他数据或过程的数据”。它是在“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基础上,首先将“关于”具体化为“定义和描述”,其次将被关于的“数据”扩大为“数据或过程”,实际上这种扩大可以看做是“扩大的具体化”。

(2)一个是国际著名的元数据标准化机构――都柏林元数据机构制定的《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应用》中所定义的:“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结构化数据”,它是在“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基础上,将元数据限定为“结构化数据”,从而提示了“元数据”与所关于的原生“数据”的区别。

根据形式逻辑概念的定义结构看,任何概念都是由“属加种差”构成,所以,“元数据”最为一般的“关于数据的数据”定义结构,也可以由这两部分构成。而其后衍生出来的元数据的概念都是在“种差”和“属概念”这两个部分上的具体化,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国际标准《ISO/IEC11179-1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第一部分:数据元素的说明及标准化框架》关于元数据的定义是在“种差”上进行了具体化,而都柏林元数据机构的定义则是在属概念上进行了具体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元数据定义的衍生基本上都是在具体化上衍生,由此形成了适用于各个专业领域的具体的元数据概念。

当然,也有相对于具体化的“泛化”的元数据定义,如在2004年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化组织出版的《理解元数据》中所定义的:“元数据是关于信息的信息”,其中“信息”就是对“数据”的泛化,但元数据这种定义在元数据领域中不占主导地位。

现在有关元数据的新的定义基本上都离不开“具体化”与“泛化”这两种形式,但不管元数据定义是具体化衍生,还是泛化衍生,其核心的性质都是不变的,这核心的性质就是元数据的“控制”性质。我们以元数据最一般的定义“关于数据的数据”为例,元数据的这种“控制”性质可以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首先,作为“数据2”,即元数据是对“被关于的原数据”,即“数据1”的超越,而不是“数据1”原样的拷贝与复制,这种超越直接表现为,元数据是一种结构化的数据,而相对于元数据而言的,“被关于的原数据”是一种非结构化数据,所以元数据是在有序度方面对“数据1”的超越,是一种有序度化的处理;其次,元数据的有序总是反映着“数据1”这种“被关于的原数据”的语义、结构或过程的有序,也就是说元数据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指向性”,这种指向性,总是针对着“数据1”的。由此,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元数据是一种结构上有序的数据;

(2)元数据是一种内容上有序的数据。

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发现元数据本质上是一种对原数据进行处理的有序化数据,从系统论角度看有序化即意味着“控制”。所以,元数据控制性质的示意又可以如图3所示。

由于元数据对“数据1”具有控制作用,这就构成了元数据对“数据1”具有控制的机理,所以,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2004年出版的《理解元数据》一书的开篇醒目的大字,首先就指出了元数据的控制作用:“元数据是确保数据资源长久保存下去并在未来可继续利用的关键。”

1.2 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控制的机理

关于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定义,在电子文件管理领域中现在已基本统一为2001年颁布的国际标准《ISO15489-1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中所定义的概念,即在文件管理领域,元数据是指“自始至终地描述文件的背景、内容、结构及其管理的数据”。该元数据概念在2003年颁布的国际标准《ISO23081-1信息与文件――文件管理过程――文件元数据》中也得到了确认,而且在2005年国际档案理事会颁布的《电子文件管理业务手册》中又再一次地得到了确认。

显然,这一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概念是元数据一般概念在电子文件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化,这种具体化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对象的具体化,即由一般元数据概念中的“数据”对象具体化为“文件”和“管理”;

(2)方式的具体化,即由一般元数据概念中的“关于”方式具体化为“描述”方式;

(3)时间的具体化,即由一般元数据概念中无时间定义,具体化为“自始至终”的时间;

(4)内容空间的具体化,即由一般元数据概念中“对象内容”具体化为“对象的背景、内容、结构和管理”。

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概念的这种具体化,反映了元数据在各领域中应用的一般规律,同样,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这种具体化也并没有改变元数据的“控制”机理,相反,由于通过其具体化,这种“控制”的机理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控制着电子文件的“背景、内容、结构、管理”,也就是通过这种控制,元数据可以保证着电子文件所具有的最本质的特性:

(1)真实性,即具有背景、结构和内容的文件其原始特征自始至终地保持一致,文件就是文件的本身。

(2)可靠性:即文件作为可靠凭证的性质,文件作为证据的权威性和可信赖性。

(3)完整性:即文件是完全的,并且未经作任何改变。

(4)可使用性:即定位、检索、显示和说明文件的性质。

而电子文件只有具备了以上这些本质特征后,才能被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档案凭证价值的电子文件,否则,就不能算是电子文件,而只是“电子文献(Electronic Document)”。由此可知,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控制”机理,是使电子文件免于失去“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可使用性”的保证,也就是防范威胁这些本质特征的风险产生的关键措施。

2. 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功能与结构

正是由于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控制机理,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才具有了控制功能,其控制功能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自始至终地保护作为凭证的文件,确保其可利用性和可使用性;

(2)便于对文件的理解;

(3)支持与确保文件的凭证价值;

(4)确保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5)对文件的利用、文件的内容及文件利用的权限提供支持和管理;

(6)支持高效率的检索;

(7)在创建和管理电子文件的不同的技术和业务环境中,支持文件的捕获,从而支持互操作策略的实施,以及文件的长期可利用性;

(8)以结构化的、可靠的和有意义的方式提供文件与其创建、管理背景信息的逻辑关联;

(9)为识别和形成数字文件的技术环境提供支持,同时对维护文件的现行技术环境的管理提供支持,以便可以利用文件;

(10)为高效、成功地实现电子文件从一种计算机平台到另一种计算机平台的迁移提供支持。

上述十个方面的电子文件的具体功能可概括成四大宏观功能,即电子文件元数据在控制电子文件的背景,内容,结构,管理中所起到的:

(1)描述功能;

(2)发现功能;

(3)管理功能;

(4)长期保存功能。

这两种功能的对应关系具体示意如图5所示。

从图5可见,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功能主要集中在管理功能这一块。对应于元数据上述这四种功能,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构成也就可以划分成四种类型的元数据构成,即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结构中包括:描述类元数据,发现类元数据,管理类元数据,长期保存类元数据。

(1)描述类元数据:包括对电子文件本身和对电子文件背景信息进行描述的元数据,对电子文件本身进行描述的元数据,主要是针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特征进行描述,如文件的题名,责任者等;对电子文件背景信息进行描述的元数据包括电子文件的业务处理规则,政策法规环境,相关机构等信息,例如文件的法律体系,行政管理沿革等元数据;

(2)发现类元数据:主要是指电子文件的发现,即检索功能类元数据。例如电子文件的检索词,主题词等元数据;

(3)管理类元数据:主要是对电子文件进行管理过程形成的元数据。例如电子文件的签发,承办,传阅,鉴定,销毁,审查等元数据;

(4)长期保存类元数据:主要是指支持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类元数据。例如电子文件的迁移软件,硬件环境等元数据。

当然,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构成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加以划分,如在国际电子文件管理领域除了上述按照功能划分元数据构成外,还有从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角度进行划分的,如分为现行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和电子档案管理元数据;从文件连续体理论角度进行划分的,如分为登录、分类元数据,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元数据,文件管理流程元数据,等等。但无论从何种角度进行划分,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构成所要达到的功能――控制功能,这一目标都是共同的,即要控制电子文件的内容、背景、结构和管理,从而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可使用性。

3.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化研究

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是一种内容和结构上有序的元数据,这种有序集中体现在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中。因而在制定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时,要注意宏观上的标准化,同时也要注意每一个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语义内容和语法结构的标准化,即微观的标准化。

从宏观上来说,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要达到标准化,应当保持三个一致:“与国际通用标准相一致”,“与现有国家标准相一致”和“与专业领域标准相一致”。因为国际的、国家的以及专业领域内已有的元数据标准大都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积累了大量的元数据资源,因而为避免重复建设资源,保证格式一致进行互操作,保障信息组织的一致性,在设计元数据标准时应当遵循宏观上一致性的原则。

从微观来说,每一个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的描述要达到标准化,即: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化=语义结构标准化+语法结构标准化

元数据语义结构的标准化是对元数据元素语义具体描述方法的规定,例如对元数据的每一个元素名称、标识、定义等的描述规定。元数据语义结构的标准化主要是对描述元数据置标的语法作出规定。在元数据领域中,对元数据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进行标准化的这一做法,在国际上被称之为最佳实践而被广泛采纳,其优点如下。

(1)通过语义结构的标准化可以统一对元数据的理解,保证对元数据表达的一致性,防止歧义;

(2)通过语法结构的标准化可以统一对元数据的使用,保证对元数据置标的一致性,防止误操作。

一般而言,对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的标准化,是由“语义结构标准”和“语法结构标准”构成。前者如:元数据元素名称、元数据元素标识、元数据元素定义、元数据元素必备性、元数据元素的可重复性、元数据元素属性、元数据元素子元素、元数据元素数据类型、元数据元素注释;后者如:元数据元素的语法。

元数据的语义结构,是由各个属性所构成的,如“题名”元素,其语义的构成,就是由“名称,标识、定义、用途、可重性、子元素、数据类型、注释”等这些属性所构成,而其语法结构却是由“HTML、XML、TXT”等这三种置标语言所构成。通过制定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来控制元数据的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进而控制电子文件管理原数据,确保电子文件凭证性,这就是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标准化的核心,其控制链示意如图6所示

机电一体化特点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8-01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在日益发展和提升,现已成为一门新的应用学科,发展着自身重要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接口技术等多样群体技术,通过合理的配置各个功能单元,从而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其特定的价值功能,是促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佳化的系统工程技术。它的发展提升使工业生产从“机械电气化”步入了“机电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1、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钢铁企业。(1)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钢铁企业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可以将人与生产的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有效连接,从而实现原料的入厂采购、加工生产和产品出货全过程的一体化控制管理。(2)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FBT)可以有效连接设置生产现场的仪表并可设置控制室里的控制设备,使其实现数字式、双向和多站通信链路的连接。采用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取代当下使用的信号传输技术,而且可以将大量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于共同的通信媒体上实现双向传输。(3)交流传动技术。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是伴随着电力电子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因其具有着交流传动优良特征,所以,电气传动技术在未来可有由交流传动全部取代直流传动。(4)开放式控制系统。所谓“开放”指的是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与支持,按这种标准进行设计的系统,可以达到非同一厂家产品的有效兼容与替代,并且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其通过工业通信网络将控制设备与管理计算机相互联系起来,实现了经营、管理与控制、决策的有效统一,从而经过现场总线将生产仪表与控制室中的控制设备链接,从而实现测量与控制的一体化进程。

2、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汽车行业中。(1)以微机控制发电机系统。在汽车应当中,控制发电机单元的核心部位是利用微处理器设计的发动机集成大规模电路,并通过各个传感器接受电压模拟信号传输到发电机的各个单元,信号模拟利用数字模拟直接转变为信号数字。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控制发电机单元对于燃料的空气比例和点火时间,并计算循环排气效率,最后把计算出的结果做为喷射阀燃料控制和点火设备的驱动信息输出出来,从而控制空气与燃料质量之间的比例。当此比例加大时,燃料稀少,就难以点火,相反,其比例下降后,点火就会比较顺利。(2)汽车雷达系统。在汽车应用过程当中,我们常需要使用到汽车雷达系统,如进行倒车等,其可以使我们在行驶或倒车时观察到前方与后方的距离与障碍物情况,一旦有情况就会发出警报,从而有效的保障了行车安全,减少了事故发生,这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激光测距雷达系统在汽车行业中的有效应用。(3)行车制动系统。汽车可以安全的在正常情况由行驶转换为停车,靠的是汽车上的行车制动器,这种装置就是应用了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满足了汽车在刹车时的前后两轮刹车制动,从而有效保障了刹车功能,保障了行驶安全。

3、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现代煤矿生产。当前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应用于采煤机械设备与提升机械设备等方面。电牵引采煤机和矿井提升机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良好实例。因此使机械设备不仅具备了传统功能更兼具了自行发电制动功能,从而使设备运行更加自如、有效,在简化了设备结构的同时集成了诸如信息、控制、电力电子等技术,在力提升了煤矿生产效率。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机电一体化技术更趋智能化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现代机电产品更具智能特征,表现为具备类似于人的逻辑思维力、判断力和应变力、决策力等。

2、机电一体化技术更趋数字化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数字化基础表现为微控制器技术和接口技术,而且随着科技的更新与发展还会发展应用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等。同时,依托计算机互联网络,使得数字化进程更加深入与广泛,未来将会应用于设计与制造方面,例如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设计等等。

3、机电一体化技术更趋模块化发展。随着机电一体化产品数量与品类的不断增多,其技术发展更趋于研发一些具有标准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

4、机电一体化技术更趋网络化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重大的变化,以互联网络为基础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控技术日益发展完善,这就使得作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远程控制终端设备得以长足发展,其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也更加促进着家电网络。

5、机电一体化技术更趋自源化发展。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携带能源特征,例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的发展和有效应用。

6、机电一体化技术更趋人性化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有效完善提升自身性能之外,还会随着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变化不同的造型和色彩等因素,归根结底就是要让用户体验度更佳,满意度更高。

7、机电一体化技术更趋微型化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庞大的机电设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使用需求,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向微型化特征和微观领域不断变化发展。

总的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重点与核心,其已广泛应用于机电产业和其机械制造业。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是不断的更新、完善、发展,从而向更加智能化、数字化、模块化、网络化、自源化、人性化与微型化发展,有力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姜新嘉。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电子制作,2013,(08).

机电一体化的具体内容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学分制 机械电子学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5-01

1.引言

近年来学校在本三层次中进行了学分制改革,其核心特点之一是使得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业设计、学业选择自,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潜力、志趣和就业取向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将学生培养成为厚基础、重实用、强技能、优素质的应用型和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采用了基础平台、专业核心平台和综合素质拓展平台的三级教学平台,并开展了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求每一个专业开设一门引导性的课程。这类引导性的课程用于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为跨专业选课的学生提供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使得转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构成有明确的和深入的了解。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选择机械电子学作为本专业的引导性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构成,并掌握一定的必要的基础知识。但目前的机械电子学教材大都针对机电类高年级本科生所编写[1-5],要求学生具备机械、电子、液压、气动、电机、传感检测、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不能满足引导性课程的教学要求。故需要对该课程的内容设置加以针对性的调整。

2.机械电子学教学内容设置的原则

机械电子学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引导性课程,其内容设置必须满足特定的功能性要求,简而言之就是承担承上启下的作用。要能够使得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一名合格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了解该体系各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及其所在的具体课程,掌握机械学和电子学的最基本的内容,明确后续课程的学习意义和主要内容,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故机械电子学的教学内容设置应遵循系统性、基础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系统性是指该课程内容应自成体系,能够有机的覆盖机械电子工程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并阐明各部分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的主要对象;同时具有内容独立完整,尽量减少所需预备知识的范围。

基础性是指课程内容是专业知识所必需的基本构建部分,且应以浅显和形象的方式表述,例如图形图画、三维立体和动画运用等。

针对性是指要依据因材施教的思想,调查所面对学生群体的具体状况包括其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有目的的选取和組织教学内容,以适应所面对群体的知识需求。

3.机械电子学教学内容的设置

为了满足引导性课程的教学要求,以系统性、基础性和针对性为指导原则,将机械电子学的内容主要划分成四个組成部分:

第一部分为机械电子系统概论。其具体内容包括机械电子系统的应用、特点、功能构成、元素构成、关键技术、技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总体上介绍机械电子系统,目的是使得学生了解其应用、掌握其基本組成。

第二部分为机械电子学基础知识。其具体内容包括机械零件与机构基础、材料及材料力学基础、电路基础、模拟电子与数字电路基础、自动控制技术基础、传感技术基础、计算机基础、执行装置技术基础、软件技术基础等。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和概略,主要从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角度出发,介绍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各构成部分的主要研究对象和主要解决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有意识的选取相关课程,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明确学习的目的。

第三部分为机械电子系统的图形表达。其具体内容包括常见机械零件及其功用、机械零件的图形表达方法、常见电路器件及其特性、电路的图形表达方法。这部分内容较为深入和详细,主要从基础性和针对性的角度出发,介绍机械电子系统的工程描述方法,使得学生掌握相关的工程师所使用的通用语言,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四部分为机械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其内容包括设计方法学介绍、模块化和标准化的设计思想、系统设计准则等。重点介绍标准化在机械和电子元部件设计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强调目前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产品设计的正确理念。

4.总结

为适应学分制下,专业素质培养的需要,对于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引导性课程的机械电子学的教学内容按照上面所述的四个組成部分进行设置。一方面保证了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为学生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指明方向,另一方面针对非机电专业的转专业学生强化了基础性内容的介绍,使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以便于开展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立勋。 机械电子学。 2版。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杰。 机械电子学。 1版。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刘政华。 机械电子学。 1版。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机电一体化特点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应用特点;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TN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8-0000-01

一、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特点

当前计算机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表现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三个特点,分别是高效化、快捷化;智能化、集约化;网络化、数字化。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高效化、快捷化特点,是指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进行的计算机智能研究。当今计算机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向着智能化迈进,网络技术科技水平主要表现出能够对人类的感觉以及思维进行模仿。还能够像人脑一般进行信息的综合处理,并实现集约化的分析形式。伴随着计算机的深入,使得网络成为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产物。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交流,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数字处理以及网络化技术来实现的。数字化、网络化的特点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具有高效化、快捷化的特点,主要是体现在对信息的存储以及对多种信息进行整合处理。这是信息技术充分反应出来的快捷化、高效率的科技特点。

二、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缺乏高端人才

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会直接阻碍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高端信息人才包括有“软件系统分析员”以及“高级软件设计师”等精英人才,这也正是中国信息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所欠缺的。除此之外,大量的熟练操作技术工人也是当前信息产业中所缺乏的。虽然我国目前从事电子信息技术工作的人员比较多,但是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技术的高端人才、精英人才却是严重缺乏。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若受到人才缺乏的制约,则会与西方信息技术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电子信息技术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

当前国内电子信息市场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技术,以及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产品。这种现象存在于电子信息市场,会对国内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法律也还未能及时完善,这就导致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缺乏一定的维护体系。电子信息技术成果容易被不法分子剽窃,这样会造成科研工作者丧失对电子信息技术研发的信心。国内的电子信息市场上盗版的产品泛滥,造成不良的竞争现象,导致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环境恶劣。一旦电子信息技术缺乏良好的市场竞争优势,势必不利于电子信息技术研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未来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是光电子技术

电子学、光电子是电子信息发展到今天的两个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电子信息技术进入到光子学的又一个新阶段。21世纪的科技更有利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光子作为一种载体,是信息和能量的重要依托,信息光子学以及能量光子学就是从这里发展来的。沿着规律不断发展的有能量光子学以及信息光子学这两大技术,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向前开拓,这将会推动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现代光电子信息产业。这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前景广阔,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未来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是光电子技术,并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微电子技术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作为电子信息硬件产品的“核心”,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发展关键的作用。这也是微电子技术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的重要体现。集成电路的应用在生活中的众多方面,计算机的CPU和各种IC卡将会在集成电路的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大规模、超大规模、特大规模。微电子技术作为高科技的集成电路技术,能有效的促进世界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而芯片面在不断的增大,而且集成度也表现出更高的技术含量,同时特征尺寸则变小,片上系统的功能更加全面发展,这是集成电路产品要面向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发展中,还是以CMOS电路作为集成电路的主流工艺,并向着硅片大直径化,加工细微化的方面发展。

(三)网络技术向多业务、高性能大容量方向发展

根据目前的情况分析,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高性能、大容量、多业务。而IP业务则呈现高速发展,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重点将会是超高速因特网、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而第一代的Internet单一数据网络将会被第二代融合数据、影像和语音的多元Internet所取代。光通信网络技术通过密集波分多路复用技术进行实行,这样能对网络传输成本进行降低。在同一网络中实现所有媒体成份数据的传输,这是网络多媒体通信的主要任务之一。

(四)计算机技术向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发展

计算机技术包含的内容很多,有PC机、服务器、多媒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并行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计算机性能的提升。按平均计算每两年计算机就会更新一个数量级。CPU已经由32位发展到了64位,这是体现在产品结构突破性的变化,而其核心的变化则是由先前的计算机发展成为今天的因特网网络设备。此外,存储设备也发展成为更大容量,即海量的存储。当前电子信息技术主要向着实用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其联合了计算机、家电、通信等功能特点,还促进了语言与手写识别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数字与图像技术相互交融的时代。在不断发展的未来电脑将会更加的个性化和拟人化,这是计算机技术向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信息速猛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其面临的不但是挑战更是机遇。这就需要我们在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特点做分析时,还要善于发现当前国内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只有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的掌握,以及充分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才能有效的发挥其服务于人们的生活的作用,有效的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方静。试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

48 964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