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高一教学教案大全【精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高一教学教案大全【精选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一教学教案【第一篇】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不少学生鼓掌)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难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的心境吗?

生:……(生沉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生: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师生道别)

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体验,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

高一教学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2、把握荆轲整个人物形象,塑造人物的方法及对他的正确评价;

3、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积累总结,让学生口头翻译,引导学生用今天的观点评价荆轲,古为今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听录音,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

1、听录音,注意特殊字音和断句。

2、结合注释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结合课文人物,说一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

布置作业:把故事梗概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荆轲刺秦的缘起和刺秦准备。

3、理解樊於期性格特点

一:荆轲为何去刺秦王呢?

燕危险: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报燕丹:恐惧于秦国的强大攻势,太子丹用委婉含蓄的语言请求荆轲“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理解丹的'意图,主动请缨“臣请得谒之”来报答太子。

二:为了刺秦,他们做了哪些准备呢?

学生明确:樊於期的头和督亢地图,匕首,助手秦武阳。

组织学生同位结合,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词句,把疑难问题标注下来,共同讨论。

重点字词:

信:信物;购:悬赏;更:改变;遇:对待;顾:只是;

活用:函:名词作状语;

古今异义:穷困--走投无路;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句式: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2、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句)

分析:对于行刺的准备,《战国策》里把借用樊於期的头当作重点。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就私见樊於期,述说了秦国的刻毒并展望了用樊於期的头刺秦的胜利前景。主动让樊於期“自刎”。这里,荆轲展现了他工于心计、善于辞令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义勇刚烈、热肚直肠的武将形象。

荆轲准备得充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字词:

迟:认为他出发得迟;

所以:……的原因;

重点句子: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过了一会还没有出发,太子嫌他动身晚,怀疑他改变了主意后悔了;

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我停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朋友和我一起去;

分析:荆轲的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他没有等到他的朋友就出发了。秦武阳虽然是个勇士,但年龄尚小,这也许为刺秦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里太子丹多疑、急功近利;荆轲“怒、叱”反映了荆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

三:易水送别:

重点词语:

祖:祭祀路神

重点句子: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他们送行

分析: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

明确:悲壮。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_目”“怒发冲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

四:荆轲是如何廷刺秦王的呢?

重点词语:

币:礼品

遗:wei赠送

闻:让…..听说(使动用法)

次:次序

发:打开

提:掷击

被:遭受

引:举起

重点句子:

1、使使以闻大王--让使者来禀告大王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取了地图献上后,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内容分析:廷刺秦王写了“计见秦王”,可见荆轲做事的周秘;顾笑武阳显示了荆轲的沉着镇静,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显示了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

探讨: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准备不足,没等来那个朋友;“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不符合历史潮流;

谈论:你如何看待荆轲刺秦?

明确:虽然荆轲刺秦王是不符合历史趋势的个人行为,但荆轲的舍生忘死、反抗强暴的精神值得赞扬。

布置作业:

1、积累重点字词句

2、评论一下荆轲刺秦。

高一教学教案【第三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一、导入新课: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实词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难点解决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选前一个义项即可。因之:之,指代师旅。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1、不吾知也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4、何陋之有?(《陋室铭》)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6、唯利是图(成语)寻找规律和方法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1、吾一日长乎尔2、乎大国之间3、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1、子路率尔而对曰2、鼓瑟希,铿尔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1、尔何如?尔:代词,你翻译学过的句子,复习“尔”的用法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四)、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复习学过的知识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复习学过的知识1、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2、遂与外人隔绝与:和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2、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4、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一、复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加点词。1、居则曰:“不吾知也。”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5、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6、何伤乎?7、吾与点也。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二、学生讨论:1、这是1篇什么体裁的文章?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三、学生发言,教师明确:1、这是1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1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1篇记叙文。2、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四、思考并回答:(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五、学生交流作业中的问题答案并发言。师生明确。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2、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3、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4、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附: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哂之(以其言不让)

如或知尔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唯求则非邦也与

则何以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

高一教学教案【第四篇】

课时计划(备课时间05年9月11日第3周)第1课时(总第7课时)

课题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和手段

错误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认识诗人诗歌的艺术特色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诗歌的艺术特色认识诗人诗歌的艺术特色诵读法

赏析法

一、导人新课

婉约是唐宋时的一种诗词风格,与之相应的是豪放派。这两种风格不仅并列于唐宋这两个诗词顶峰的朝代,并且至今仍被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错误》正是现代婉约诗之典范。

朗读诗歌

二、总体把握(师生活动:学生诵读-教师简介)

1、诗歌内容

明确:见《教师用书》

2、诗歌特色

你觉得本诗有什么特色?请说说你的总体感受。

明确:主要有:(1)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发了离愁别绪。(2)诗歌的意象都是很传统的、中国的。诗人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用杨牧的话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这是对郑在西化之风劲吹的台湾而坚持中华民族特色的创作个性的极好评价。(3)短小别致,“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4)比喻新奇鲜活。等等。

二、具体赏析(师生活动:提问-讨论-分析)

1、“错误”

题目是“错误”,这是指什么错误?

讨论明确;大致有:(1)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是归人;(2)我错误地“打江南走过”,捉弄了女子的感情;(3)“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心上人),但是“我”“过家门而不入”,令女子错误地以为“我”回家了。

2、“美丽”

“错误”是“美丽”的,这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1)女子以为,“答答的.马蹄声”可能是归人回来了,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所以说“答答的马蹄声”是美丽的,但是……(2)“我”无意识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3)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美丽,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

3、这是一首美丽而忧伤的诗歌,叙述的是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请你从诗中一字、一词、一句或一节加以体会,说说它的美丽或忧伤。

学生自由讨论。

四、再读诗歌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试将本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3、课后练习一

高一教学教案【第五篇】

课题品质课时数1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教学重难点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教学设想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教学方法1、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学后记

48 223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