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第一篇】

论文摘要: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极大地影响着越南文化。中国文化主要以直接推行、交通贸易、华人移居、跨境民族交流等方式传播到越南,探究中国文化传播越南的方式,有益于进一步认识越南文化和加强两国文化交流。

越南与中国毗邻,边境线全长2449公里,中华民族与越南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由于古代越南的历史发展与中国关系甚大,和长期使用汉字等原因,使古代越南全面吸收中国文化。这主要表现在越南的典章制度、兵制、独尊儒学、历法、宗教文化、生活习俗、节日等各方面都效仿中国。因此,越南成为东南亚地区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那么,中国文化是怎样传播到越南的呢?这就是本文要探究的问题。

一直接推行方式

越南的历史极大地受中国历史的影响,在公元前214年至公元968年的1182年间,越南被纳人中国版图内,直接受到中国的统治,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北属时期。这时中国封建王朝所实施的各种政策直接在越南推行。

在北属时期之前,从传说和史书的零散记载中可以看到,越南尚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阶段,由首领锥王、锥侯、锥将统治。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原后,实行进一步开发西南的政策。公元前214年,秦在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其中象郡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开始了越南史上的“郡县时期”。秦末年,赵佗建立“南越国”自立为王,推行“南北交欢”,在越南设立交趾、九真二郡,后赵佗称臣于汉。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军灭“南越国”,并设南海、交趾等九郡,其中有三郡在今越南。在所设的九郡之上设交趾部,委派刺史统管,正式把今越南的一些地方纳人中国版图。公元40年,爆发了“二征”起义,汉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平定叛乱。公元43年,马援平定二征起义后,大量的士兵留在了交趾、九真等地,并与越人融合。汉代以“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进一步开发越南。三国时期,循吏士燮治理交州政绩突出,社会安定、繁荣。公元226年,昊国将交州和广州分离为两州。唐代时,在越南设安南都护府,下设十州,实行租庸调和两税法,施唐律、建学校、开科举,对越南的郡县统治制达到了高峰。到北宋初年,越南最终走向独立,和中国形成宗藩关系。

在北属时期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长足进步,尤其是给越南文化有了质的飞跃。这一期间,越南大部分被纳人中国版图,属中国的一部分,中国历代统治者把中国文化直接推行实施,主要包括有以下方面:

1.汉字和汉语的传人。秦始皇在岭南建三郡后,从中原大量移民与越人杂居,随着秦朝时统一文字,汉字和汉语便传人越南。以汉族统治者赵佗为首,建立的南越国对今越南部分地区的有效治理的同时,进一步传播汉字和汉语,为以后吸收汉语语言,把汉字长期确立为官方文字奠定了基础。赵佗在今越南地区设有交趾、九真二郡,并派汉人治理,这样汉字和汉语便在地方官吏和中原移民影响下得到传播。汉武帝平南越国后,交趾被正式纳人西汉中央政权管辖后,汉字汉语作为官方文字和语言在交趾地区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播和使用。在唐朝时,为加强对安南的统治,更是加大力度推行汉字和汉语,使汉字成为越南人使用的第一种文字。越南独立后,历代封建朝廷都十分推崇汉字,曾明文规定汉字为全国通用文字。在越南的科举制度中规定“无论是乡试还是会试均使用汉字,而且要求书法规范,笔画整齐,横平竖直,字体端正,每行首字不得涂改。文章中字迹涂改达十处者,试卷作废。”到20世纪初,越南的大多数政治文告、史书、医学书、法典、文学作品等是用汉文字书写。“古代越南学者用汉文写书的实例不少,今有影响的《安南志略》、《大越历史记全书》、《岭南撅怪》、《历朝类志》、《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和《大越史略》等,是多种著名史籍的代表”。

越南人曾在汉字的基础上,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方式组成一种复合体的方块字,每一个字都由一个或几个表音和表意的汉字组成,这种字叫字喃。但字喃在书写上比汉字复杂,难以推广,所以无法取代汉字。

在汉字推行的同时,汉语也得到大力的推广。在唐朝统治时期,大量的汉语词汇进人越语中,形成“汉越词”。汉语不仅影响到越南的词汇,而且也使越南语法受到一定影响,使越南“几乎所有的政治术语都发源于中国语言”,根据语言学家统计,现代越语中,汉语借词占70%以上;现代越语的成语也由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汉语,被称为汉根成语。

2.直接推行文教、科举制度。中国的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文教的推行。在赵佗建立南越国时,就把中原先进文化教育制度推行到越南。史料曾记载“赵佗王南越,稍以诗礼化其民”。

当汉代将交趾地区纳人中央政权后,更是大力推行教育。在交趾的两任官员任延、锡光“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聘,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到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大批儒士进人交州避难,他们在交趾著书立说,办学校、兴教育,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教授当地人,被越南人尊为“南交学祖”。

唐朝时,设立安南都护府,在安南开办学校,培养当地儒生;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规定,安南和岭南、桂府、福建等地一样,每年送进士17人、明经10人到礼部,会同全国各地的乡贡、生徒,参加科举考试。唐朝还在科考中选取安南人,在当地或人朝做官。唐德宗时,爱州军宁县(今越南清华省安定县人)姜公辅考中进士,官至谏议大夫,为唐名相之一。唐宪宗时,安南诗人廖有方也考中进士。

科举制度在越南的直接推行,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被后来的越南统治者采用,它先后在越南实行了800余载,对越南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丰富了越南的政治文化,推动了儒学在越南的发展,促进了越南教育的发展。

3.宗教的传播。道、佛教作为统治者思想统治的工具,被推行到越南,并渗透到其民族精神内部,形成其“国粹”。越南通史上记载有“当儒教、老教、佛教在中国兴盛之时,我交趾之地还属于中国,因而我们的人也扳依了这些宗教。

越南在北属时期,中国历代统治者在越南所实施的政策,广泛传播了中国文化,为后来独立的越南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

二通过中越交通贸易方式进行传播

在中越交通上,古今先后有马援故道、滇越铁路、睦南关至越南河内的铁路等通道,这些历史上的通道,既是一条贸易通道,又是一条传播中国文化的通道。

东汉初年,从滇池经责古(今蒙自)、蛮耗至交趾北部的麓冷的道路已经明确见于史书记载。这条交通路线使从滇中地区南下到今个旧,经建水、河口、沿红河水道南下,至今越南永富省寿地区,再到交州,是一条水陆相接的通道,史称“马援故道”。那时,云南的地方官员时常利用这条道路与中央王朝保持联系。这条路向南延伸到达南端的日南郡,是当时中外交通的一个要津。在两汉时期,东南亚、印度及欧洲的使者,常常取道这里前往中原地区,他们带着本地出产的犀牛、白难等珍奇物产去汉朝的都城,之后又带着中国皇帝丰厚的赏赐返回。中国文化也是这样沿着这条道路传人越南乃至东南亚地区,因此,它是中国与越南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伴随着这条线路的开辟、发展,中原人士进人交趾,把蕴含有丰富文化的物质制品输人交趾,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越南。铜鼓的传播就是最好例子。“作为这种交流的重要标志,是云南铜鼓传播高潮的出现。从战国到西汉时期,晋宁石寨山型铜鼓经今邱北、麻粟被等地出境,传到今越南清化地区后,铜鼓的铸造及加工艺术在当地骆越人中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水平较高的东山铜鼓。”东山文化是越南的青铜时代最有代表性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哺育下成长发育起来的。

通过这古道传播的还有中国的医学,越南很早就产生了中药材。根据史料记载,一世纪时马援由交趾运回慧该;二世纪时中国人从越南运回龙眼、荔枝、葺蒲等药物。药材贸易也是中越贸易的重要内容。同时中国医学也随着这条道路传到越南,使越南医学成为中医的一个支流,称为“南医”。另外中国的数学、印刷术也通过这条古道传人。

据史书记载,自先秦至元代红河航道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变化,从汉代起既为中国通往今越南北部的重要水道,至唐朝时期发展到相当高度的繁荣,中国文化通过这条道路传人越南。

滇越铁路作为近代交通运输工具,是法国人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夺取云南资源而修建的,但它一定程度上对中越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取到重要作用。它的通车加速云南的近代化进程;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停运后,1958年国际联运开通后,滇越铁路成为我国支援越南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和抗美战争的重要运输通道,大量援越抗美的人员和物资就是经由滇越铁路进人越南的。1991年11月10日,中越两国两党举行最高级别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中越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从1996年2月起,滇越铁路恢复国际联运,古老的滇越铁路再次焕发青春,成为云南与越南之间开展双边贸易,发展经济技术和文化合作的重要通道。今天泛亚铁路东线的建设,将更大程度促进中越文化的交流。

三华人移居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华人移居越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华人移居必将中国文化带到越南,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作出巨大的贡献。秦设三郡后,把大多数士兵留下“滴戌”,同时从内地征调15000名女子与留守士兵婚配,成为早期进人越南的华人。

汉武帝时设九郡,把大量华人迁移到交趾、九真、日南郡。西汉末年,由于王莽篡权,政局混乱,许多华人避难于越南。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平二征起义后,一些士兵被留在当地,并逐渐融人锥越的居民中,历史上称为“马留人”。东汉末年和六朝时,由于中原世局混乱,有大批的移民到越南。

唐朝时有一些的文人学士旅居住越南。

宋代时,由于越南独立,建立了大瞿越国。不少的中国人看到商机,移居到越南。

明朝时期,明成祖调80万兵人越平乱的大部分士兵留在越南;明中期,到越南经商的华人增多;明末年,一些抗清志士流落越南。

清朝时跟随孙士毅伐越的大多士兵也留在了越南。

近代以来,法国殖民者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采取一些手段吸引中国劳力到越南。“到一战前后十年间,移居越南的华人达12万,1921年增加到19. 5万人,1931年为26. 7万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有近10万人移居越南。据统计,到1951年越南有华人150万人。

华人移居越南后,其中一部分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越南民族的一部分。移居越南的华人不仅为越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把中国的文化传播了过去。赵佗建立“南越国”时,首次从中原地区吸收了一批具有汉文化的人到越南地区推行汉诗书,设立学校教授汉学,发展汉文化。东汉时期,交趾、九真太守锡光、任延鼓励推行“教民礼仪”。东汉末年,避难于越南的中原名士有桓哗、许靖、许慈等,他们的汉学问和思想影响着越南。三国时期,士燮更是鼓励学习中国文化“化国俗以诗书,淑人心以礼乐。”由于他政绩卓越,被越人尊称为“士王”,并人云南历代帝王庙。唐朝时期,旅居越南的中原志士,更大的传播了中国文化。历代华人办教育、建文庙传播儒学。此外华人在传播宗教道德、音乐、建筑艺术、绘画雕刻、民间工艺、医学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通过跨境民族交流传播中国民族文化

从民族源流来看,越南的主要种族和民族都可以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族源。“在跨境民族中占大多数,若按中国的民族成分计算有壮、傣、布依、苗、瑶、伦佬、汉、哈尼、拉枯、彝等10个民族,占跨境民族的 % "其中越南的一些民族就是历史上由滇越通道迁移而去的。如越南泰族就是由云南迁移去的。公元二世纪初,白泰人迁人越南,在红河右岸、今莱州省、沱北和清化等地。公元十世纪以后,黑泰人从云南西双版纳沿红红河达红河三角洲的,以后又有一部分人从越南西北部经老挝到清化、义安和河静等省区。越南的哈尼族是300年前由云南金平、绿春两县迁去,主要聚居莱洲、老街省。越南的拉枯族也是从金平、绿春迁去。这些民族迁徙,把中国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了越南。

跨境而居的民族,民族多、人口众,关系复杂,虽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但他们在族源、语言、文化、习俗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相互之间探亲访友,通婚互市。例如壮族、布依族和傣族均属“百越”族系,其语言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越南傣族与中国傣族的语言相同,属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保留有干栏建筑、铜鼓、纹身等百越文化。瑶族是明清以来迁到越南去的,瑶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宗教、服饰、节日、习俗等文化与中国的瑶族相同。出自氏羌体系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族、哈尼族、拉枯族等习俗文化都与中国相似,特别是哈尼族还保持着梯田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第二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越南文化;传播方式

越南与中国毗邻,边境线全长2449公里,中华民族与越南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由于古代越南的历史发展与中国关系甚大,和长期使用汉字等原因,使古代越南全面吸收中国文化。这主要表现在越南的典章制度、兵制、独尊儒学、历法、宗教文化、生活习俗、节日等各方面都效仿中国。因此,越南成为东南亚地区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那么,中国文化是怎样传播到越南的呢?这就是本文要探究的问题。

一直接推行方式

越南的历史极大地受中国历史的影响,在公元前214年至公元968年的1182年间,越南被纳人中国版图内,直接受到中国的统治,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北属时期。这时中国封建王朝所实施的各种政策直接在越南推行。

在北属时期之前,从传说和史书的零散记载中可以看到,越南尚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阶段,由首领锥王、锥侯、锥将统治。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原后,实行进一步开发西南的政策。公元前214年,秦在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其中象郡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开始了越南史上的“郡县时期”。秦末年,赵佗建立“南越国”自立为王,推行“南北交欢”,在越南设立交趾、九真二郡,后赵佗称臣于汉。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军灭“南越国”,并设南海、交趾等九郡,其中有三郡在今越南。在所设的九郡之上设交趾部,委派刺史统管,正式把今越南的一些地方纳人中国版图。公元40年,爆发了“二征”起义,汉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平定叛乱。公元43年,马援平定二征起义后,大量的士兵留在了交趾、九真等地,并与越人融合。汉代以“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进一步开发越南。三国时期,循吏士燮治理交州政绩突出,社会安定、繁荣。公元226年,昊国将交州和广州分离为两州。唐代时,在越南设安南都护府,下设十州,实行租庸调和两税法,施唐律、建学校、开科举,对越南的郡县统治制达到了高峰。到北宋初年,越南最终走向独立,和中国形成宗藩关系。

在北属时期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长足进步,尤其是给越南文化有了质的飞跃。这一期间,越南大部分被纳人中国版图,属中国的一部分,中国历代统治者把中国文化直接推行实施,主要包括有以下方面:

1.汉字和汉语的传人。秦始皇在岭南建三郡后,从中原大量移民与越人杂居,随着秦朝时统一文字,汉字和汉语便传人越南。以汉族统治者赵佗为首,建立的南越国对今越南部分地区的有效治理的同时,进一步传播汉字和汉语,为以后吸收汉语语言,把汉字长期确立为官方文字奠定了基础。赵佗在今越南地区设有交趾、九真二郡,并派汉人治理,这样汉字和汉语便在地方官吏和中原移民影响下得到传播。汉武帝平南越国后,交趾被正式纳人西汉中央政权管辖后,汉字汉语作为官方文字和语言在交趾地区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播和使用。在唐朝时,为加强对安南的统治,更是加大力度推行汉字和汉语,使汉字成为越南人使用的第一种文字。越南独立后,历代封建朝廷都十分推崇汉字,曾明文规定汉字为全国通用文字。在越南的科举制度中规定“无论是乡试还是会试均使用汉字,而且要求书法规范,笔画整齐,横平竖直,字体端正,每行首字不得涂改。文章中字迹涂改达十处者,试卷作废。”到20世纪初,越南的大多数政治文告、史书、医学书、法典、文学作品等是用汉文字书写。“古代越南学者用汉文写书的实例不少,今有影响的《安南志略》、《大越历史记全书》、《岭南撅怪》、《历朝类志》、《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和《大越史略》等,是多种著名史籍的代表”。

越南人曾在汉字的基础上,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方式组成一种复合体的方块字,每一个字都由一个或几个表音和表意的汉字组成,这种字叫字喃。但字喃在书写上比汉字复杂,难以推广,所以无法取代汉字。

在汉字推行的同时,汉语也得到大力的推广。在唐朝统治时期,大量的汉语词汇进人越语中,形成“汉越词”。汉语不仅影响到越南的词汇,而且也使越南语法受到一定影响,使越南“几乎所有的政治术语都发源于中国语言”,根据语言学家统计,现代越语中,汉语借词占70%以上;现代越语的成语也由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汉语,被称为汉根成语。

2.直接推行文教、科举制度。中国的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文教的推行。在赵佗建立南越国时,就把中原先进文化教育制度推行到越南。史料曾记载“赵佗王南越,稍以诗礼化其民”。

当汉代将交趾地区纳人中央政权后,更是大力推行教育。在交趾的两任官员任延、锡光“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聘,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到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大批儒士进人交州避难,他们在交趾著书立说,办学校、兴教育,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教授当地人,被越南人尊为“南交学祖”。

唐朝时,设立安南都护府,在安南开办学校,培养当地儒生;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规定,安南和岭南、桂府、福建等地一样,每年送进士17人、明经10人到礼部,会同全国各地的乡贡、生徒,参加科举考试。唐朝还在科考中选取安南人,在当地或人朝做官。唐德宗时,爱州军宁县(今越南清华省安定县人)姜公辅考中进士,官至谏议大夫,为唐名相之一。唐宪宗时,安南诗人廖有方也考中进士。

科举制度在越南的直接推行,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被后来的越南统治者采用,它先后在越南实行了800余载,对越南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丰富了越南的政治文化,推动了儒学在越南的发展,促进了越南教育的发展。

3.宗教的传播。道、佛教作为统治者思想统治的工具,被推行到越南,并渗透到其民族精神内部,形成其“国粹”。越南通史上记载有“当儒教、老教、佛教在中国兴盛之时,我交趾之地还属于中国,因而我们的人也扳依了这些宗教。

越南在北属时期,中国历代统治者在越南所实施的政策,广泛传播了中国文化,为后来独立的越南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

二通过中越交通贸易方式进行传播

在中越交通上,古今先后有马援故道、滇越铁路、睦南关至越南河内的铁路等通道,这些历史上的通道,既是一条贸易通道,又是一条传播中国文化的通道。

东汉初年,从滇池经责古(今蒙自)、蛮耗至交趾北部的麓冷的道路已经明确见于史书记载。这条交通路线使从滇中地区南下到今个旧,经建水、河口、沿红河水道南下,至今越南永富省寿地区,再到交州,是一条水陆相接的通道,史称“马援故道”。那时,云南的地方官员时常利用这条道路与中央王朝保持联系。这条路向南延伸到达南端的日南郡,是当时中外交通的一个要津。在两汉时期,东南亚、印度及欧洲的使者,常常取道这里前往中原地区,他们带着本地出产的犀牛、白难等珍奇物产去汉朝的都城,之后又带着中国皇帝丰厚的赏赐返回。中国文化也是这样沿着这条道路传人越南乃至东南亚地区,因此,它是中国与越南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伴随着这条线路的开辟、发展,中原人士进人交趾,把蕴含有丰富文化的物质制品输人交趾,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越南。铜鼓的传播就是最好例子。“作为这种交流的重要标志,是云南铜鼓传播高潮的出现。从战国到西汉时期,晋宁石寨山型铜鼓经今邱北、麻粟被等地出境,传到今越南清化地区后,铜鼓的铸造及加工艺术在当地骆越人中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水平较高的东山铜鼓。”东山文化是越南的青铜时代最有代表性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哺育下成长发育起来的。

通过这古道传播的还有中国的医学,越南很早就产生了中药材。根据史料记载,一世纪时马援由交趾运回慧该;二世纪时中国人从越南运回龙眼、荔枝、葺蒲等药物。药材贸易也是中越贸易的重要内容。同时中国医学也随着这条道路传到越南,使越南医学成为中医的一个支流,称为“南医”。另外中国的数学、印刷术也通过这条古道传人。

据史书记载,自先秦至元代红河航道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变化,从汉代起既为中国通往今越南北部的重要水道,至唐朝时期发展到相当高度的繁荣,中国文化通过这条道路传人越南。

滇越铁路作为近代交通运输工具,是法国人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夺取云南资源而修建的,但它一定程度上对中越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取到重要作用。它的通车加速云南的近代化进程;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停运后,1958年国际联运开通后,滇越铁路成为我国支援越南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和抗美战争的重要运输通道,大量援越抗美的人员和物资就是经由滇越铁路进人越南的。1991年11月10日,中越两国两党举行最高级别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中越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从1996年2月起,滇越铁路恢复国际联运,古老的滇越铁路再次焕发青春,成为云南与越南之间开展双边贸易,发展经济技术和文化合作的重要通道。今天泛亚铁路东线的建设,将更大程度促进中越文化的交流。

三华人移居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华人移居越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华人移居必将中国文化带到越南,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作出巨大的贡献。秦设三郡后,把大多数士兵留下“滴戌”,同时从内地征调15000名女子与留守士兵婚配,成为早期进人越南的华人。

汉武帝时设九郡,把大量华人迁移到交趾、九真、日南郡。西汉末年,由于王莽篡权,政局混乱,许多华人避难于越南。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平二征起义后,一些士兵被留在当地,并逐渐融人锥越的居民中,历史上称为“马留人”。东汉末年和六朝时,由于中原世局混乱,有大批的移民到越南。

唐朝时有一些的文人学士旅居住越南。

宋代时,由于越南独立,建立了大瞿越国。不少的中国人看到商机,移居到越南。

明朝时期,明成祖调80万兵人越平乱的大部分士兵留在越南;明中期,到越南经商的华人增多;明末年,一些抗清志士流落越南。

清朝时跟随孙士毅伐越的大多士兵也留在了越南。

近代以来,法国殖民者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采取一些手段吸引中国劳力到越南。“到一战前后十年间,移居越南的华人达12万,1921年增加到万人,1931年为万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有近10万人移居越南。据统计,到1951年越南有华人150万人。

华人移居越南后,其中一部分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越南民族的一部分。移居越南的华人不仅为越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把中国的文化传播了过去。赵佗建立“南越国”时,首次从中原地区吸收了一批具有汉文化的人到越南地区推行汉诗书,设立学校教授汉学,发展汉文化。东汉时期,交趾、九真太守锡光、任延鼓励推行“教民礼仪”。东汉末年,避难于越南的中原名士有桓哗、许靖、许慈等,他们的汉学问和思想影响着越南。三国时期,士燮更是鼓励学习中国文化“化国俗以诗书,淑人心以礼乐。”由于他政绩卓越,被越人尊称为“士王”,并人云南历代帝王庙。唐朝时期,旅居越南的中原志士,更大的传播了中国文化。历代华人办教育、建文庙传播儒学。此外华人在传播宗教道德、音乐、建筑艺术、绘画雕刻、民间工艺、医学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通过跨境民族交流传播中国民族文化

从民族源流来看,越南的主要种族和民族都可以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族源。“在跨境民族中占大多数,若按中国的民族成分计算有壮、傣、布依、苗、瑶、伦佬、汉、哈尼、拉枯、彝等10个民族,占跨境民族的%"其中越南的一些民族就是历史上由滇越通道迁移而去的。如越南泰族就是由云南迁移去的。公元二世纪初,白泰人迁人越南,在红河右岸、今莱州省、沱北和清化等地。公元十世纪以后,黑泰人从云南西双版纳沿红红河达红河三角洲的,以后又有一部分人从越南西北部经老挝到清化、义安和河静等省区。越南的哈尼族是300年前由云南金平、绿春两县迁去,主要聚居莱洲、老街省。越南的拉枯族也是从金平、绿春迁去。这些民族迁徙,把中国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了越南。

跨境而居的民族,民族多、人口众,关系复杂,虽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但他们在族源、语言、文化、习俗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相互之间探亲访友,通婚互市。例如壮族、布依族和傣族均属“百越”族系,其语言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越南傣族与中国傣族的语言相同,属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保留有干栏建筑、铜鼓、纹身等百越文化。瑶族是明清以来迁到越南去的,瑶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宗教、服饰、节日、习俗等文化与中国的瑶族相同。出自氏羌体系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族、哈尼族、拉枯族等习俗文化都与中国相似,特别是哈尼族还保持着梯田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第三篇】

论文关键词:历史 言语 文化

1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字发展、文学创作等方面。

1.1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大约从东汉开始,汉字开始有系统和大规模的传人越南。到了越南陈朝以后,汉字已经成为越南政府以及民间的主要文字,此时大量的汉字著作开始出现,最著名的就是15世纪编撰的《大越史记全书》。值得注意是,这些以汉字写成的文章基本上并不按照越南语的文法规则书写,也不采用越南语的词汇,而是纯粹的用古汉语的文法写成。

随着汉语文的流传,越南人创造了_种利用汉字的表义表音功能来拼写越南口语的新文字,俗称“字喃”或“喃字”。喃字据说创始于东汉末年的交州太守士燮,此后经过了用汉字来拼音,记写人名、地名、草木名、禽兽名的阶段,以及系统制作喃字以表意的阶段。喃字还对越南诗体“六八体”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六八体大多采用的就是喃文。

时至今日,越南文字虽然用拉丁字母书写,但其发音里还保留着70%的汉越音词汇。

1.2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创作的影响

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精装本、缩略本、画册等多种版本都陈列在越南的各大书店中,在越南销售一直火爆,其故事情节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中国近现代文学在越南同样备受推崇。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集,沈从文的《边城》以及近年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实力派作家的不少作品,如废都》、《玫瑰门》等小说及《手机》和《无极》等影视作品也颇受越南大众的欢迎。

越南文学《金云翅传》可谓是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创作影响的一个典型。约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越南著名诗人阮攸(nguy荟ndu)n南京游学。将我国余怀的《王翠翘传》及青心才人的金云翘传》携回本国,花了一年时间,改写为越南文学名著——长篇叙事诗“喃传”ⅸ金云翘传)(truy~n k逾1),并搬上了越南舞台。该作品对越南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力可与中国文学史上的巨著《红楼梦》相当。

2中国饮食文化对越南饮食文化的影响

无论在言语、文化以及风土、农业和海产上越南都与中国南方相近,尤其是在历史上中国南方人不断地迁居越南,越南也接纳了不少广东、云南和客家人的饮食传统,对中国饮食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对越南茶文化的影响。茶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很大。越南语把茶称为“trd或“che”(汉越语词,酷似广东话),从语言上就可以看出越南的茶文化受中国南方影响较深,再加上历史上广东人大量移居越南,也对中国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对越南饮食文化方面的影响。试以筷子和食品名称为例。

筷子。筷子在中国古称箸或筋,远在商代就有用象牙制成的筷子。在7世纪的时候,筷子传入了日本、朝鲜,并在东南亚地区普遍使用,当然也传人了越南,越南古时在文字上也称筷子为“箸”,现代越南语称为“difa”。中国不仅仅向越南传出了筷子,同时还输出了“筷子文化”,越南人拿筷子的手指、用法与中国人基本相同,使用筷子的禁忌也与中国人大致一样。在动用筷子前一般会说“请用(xin m6i),这与中国的各位请”一样。

食品名称。越南有很多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小吃或小食品。像水饺(sjicao)、豆豉(矗u sf)、酱油(sidgiu)、烧麦(xium、ai)馄饨面为(mi v矗n than)、油条(quifyi等,这些词语的发音与广东话几乎一模一样。“油条“相传是中国古时候的人们因为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抗金英雄岳飞,民间的老百姓为了解心头之恨,就用面捏成秦桧其妻子的模样放进油锅里炸,然后把他们俩吃进肚子。后来“油条”逐渐成为一种小吃,而“油条”在广东话里是叫做“油炸鬼”,越语直接取最后一个字叫“quay”(越语发音为“鬼”)。仅此一例,就足以证明中国饮食文化对越南影响之深。

3中国风俗习惯对越南的影响

越南习俗与中国习俗非常相近。越南有与中国几乎一致的十二生肖。越南人使用的十二生肖中只有1个生肖与中国不同南没有“兔”,只有“猫”。那为什么中国的“兔”到了越南变成“猫”了呢?真正原因已无从考证,一种说法是,当时中国的十二生肖纪年法传入越南时,“卯兔”的“卯” 与汉语“猫”的读音相似,结果“卯年”误读成“猫年”;另一种说法是,当时越南尚没有“兔”这种动物,因此用“猫”来代替,“兔”也就成了“猫”了。因此,中国的“兔年”,在越南成了“猫年”。令人惊讶的是,在与越南人交往时,只要你说出自己的属相,对方马上就可以根据干支循环的计算方式推算出你的实际年龄,而且几乎每个越南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越南民间传统节日的时间和风俗,也基本和中国一样。

(1)春节与中国一样,农历的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其主要的习俗也是送灶王、备年货、祭祖先、放烟花、贴春联、守岁……中国游客如果在越南过春节,一定会有在故乡过年的错觉。过节期间,还有许多的风俗讲究和传统民间活动,都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2)清明节。清明,越南语为“thanhminh”明显是一个来源于汉语的词汇(其发音很接近汉语的“清明”)。过节的时间和主要内容同中国一样,主要是祭祖、扫墓。

(3)端午节。越南也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最早也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他们的主要内容是吃粽子、端午驱虫。父母会给孩子们准备很多水果、身上戴五彩线编织的吉祥符,大人们会饮雄黄酒,并在小孩身上涂雄黄酒驱虫。越南人认为,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第四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别论述了不同地域、不同学习目的及不同年龄的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过程中的文化学习状况,教师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突出实际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方法手段,以期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科学化、合理化。

语言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文化渗透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差异,可能会造成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偏误,造成语言行为的障碍。本文针对外国留学生中不同地域、不同学习目的及不同年龄的区别,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文化渗透的教学方法,以期解决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不同地域的学生,教师根据其语言特征加以区分进行教学实践

属于非汉字文化圈的欧美留学生因为母语的影响,已经有一套自己的母语思维及表达方式,由于汉字和拼音文字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体系,拼音文字为表音文字,主要依靠听觉感知,汉字属于音义结合的信息量丰富文字。对于母语为拼音文字体系的留学生来说,他们习惯于听说,不注重读写,因此会导致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受限制。针对此类学生特点,不能急于将汉字体系灌输给学生,否则会造成学生心理负担,从而产生对中国文化的抵触心理,打击学生积极性,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听说优势及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优势,由简到难,通过模拟对话的方式在实际教学语境之中让学生理解中国的文化,也可利用图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增加他们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介绍有影响的旅游风景名胜,将其中的文化内容贯穿其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理解中国文化。

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韩留学生对汉字有着强烈的字感,其本国文字书面语中有许多借用的汉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曾对众多国家特别是东亚地区的许多国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些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大量地吸收了中国文化营养,因此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他们能够通过自我激活的方式充分利用母语中所学到的汉字来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这些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际练习,通过阅读、看电影、汉字书写比赛等方式充实学生的记忆库,逐渐丰富学生的汉字信息,积累汉字量,扩展文化知识面,使学生深人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熟悉中国文化并尝试运用在现实交际中。

根据来华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有的学生学习汉语是为了将来能从事与汉语有关的工作。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先帮助学生过语言关,着重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设置环境进行模拟对话练习,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学不是独立的,而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接触、面对并要运用中国文化进行交际是不可避免的,这需要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并尝试适应它,教师可通过场景模拟、指导学生主动与中国人交际等方式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

有的学生学习汉语完全是个人兴趣爱好,抱着充实自己的目的来到中国,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对于这类的学生,提倡兴趣学习,教师可积极利用图片展览、实地参观等方式可以减少学生开始学习的焦虑,刺激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实现愉快学习情绪,使学生在提高汉语基础的情况下,自觉阅读大量历史、文化、地理等书籍,让中国文化在学生的自然学习状态下渗透。除此还可结合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突出跨时空特点,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有的学生以学习汉语语言为桥梁在中国上大学,学习各类专业知识。这类学生学习的侧重点是语言,常常会忽略中国文化的学习。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进行文化的灌输,针对学生将要学习的专业情况,通过讲故事、说新闻、看记录片等方式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语言,在无形中潜移默化的了解文化。

根据学生的年龄不同,由接受能力决定教学方法

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接受能力、模仿能力都很强,但因为年龄偏小,面对本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时,可能会出现无法理解的现象,有可能放弃汉语和汉语文化的学习。因此,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游戏环节、竞赛模式,将文化知识贯穿于这类方法之中,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娱乐中理解中国文化的点滴内容。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有着较强的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自己也有一套成型的学习方法,对于文化冲突,他们的反应很可能会出现极端情况,就是认为自己本土文化一切都好,外来文化难以接受,这对于教学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对于这类学生,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必须接受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应采取渐进的对比式教学方式,应通过对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智力、学能、学习策略,还有情感因素、动机和态度、性格等等,有选择的进行文化引导,使学生在自己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对比的认识中国文化,理解文化差异,达到教与学的平衡状态。

对于年龄较大的成年人来说,由于生活阅历丰富,对汉语文化理解较为容易,这类学生能够积极汲取中国文化的长处,自觉学习,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扩展知识面,可适当进行拓展练习,为学生补充更多的内容,充实学生的文化信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使学生自如地将所学内容运用于生活之中。

48 1794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