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新闻传播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闻传播1

(一)新闻腐败的本质

新闻腐败的本质,所谓新闻腐败是指一切与新闻的采访、制作、传播过程相关的非法的、不道德的权利交换行为、关系、过程,即一切非正当的新闻界腐败现象。新闻腐败的实质是新闻权的滥用,权力滥用的目的是谋取不正当的经济、政治利益。所以,新闻腐败实际上是社会腐败在新闻领域的折射,是经济、政治腐败现象侵蚀新闻界的结果,或者说,是新闻界吸纳社会腐败的产物。

(二)新闻腐败的表征

新闻腐败有三大表征:版面、节目的腐败;新闻从业人员的腐败和新闻管理制度的腐败。

1、版面、节目的腐败新闻采编、制作、传播的终极目标是追求社会传播效果。产生传播效果的最后形式是报纸的版面、广播电视的节目,因此,搞新闻腐败,搞权、利交换最终要通过版面、节目才能达到目的。版面、节目腐败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有偿新闻"泛滥。"有偿新闻"主要有三种类型:收费新闻、新闻式广告和虚假新闻。所谓收费新闻,是指被金钱玷污了的新闻。从新闻的角度来看,它具有各项新闻要素,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把它归属于"有偿新闻",就在于"收费"。新闻机构或工作人员在采编、刊播新闻时,向新闻来源收了费,玷污了专业新闻的纯洁性。收费新闻有的有突出的新闻价值,有的价值甚微。

2、新闻式广告实质上是广告,是广告的内容以新闻的形式包装、制作、编排、播发。如今,各种各样的产品鉴定、商品展销、工程剪彩等新闻活动,都专门列支有宣传费用,准备了记者的红包。还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媒体(或与有关职能部门联合)大搞所谓的评奖、评优活动,大玩猫腻,有钱就能上榜,且钱多名头大,对这种不得不花钱去买荣誉的评奖、评优,不少企业“有苦难言”。

3、新闻管理的腐败

经营管理行为腐败指两者:一是经营管理者把新闻机构、新闻活动作为自身谋利、发财的工具和腐化堕落的财源;二是指这类经营管理者对新闻从业人员实施腐败管理。即以自身的腐败行为为“榜样”,导引、放纵新闻从业人员参与、从事腐败活动。“有偿新闻”为什么屡禁不止,且有泛滥之势,应从管理腐败上找原因。一次偶然机会,笔者得遇某公关公司一位主任,其名片业务栏内竟赫然印着“有偿新闻”。该主任还掏出多家媒体老总的名片,并炫耀该公司与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有偿新闻”合作关系。这类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新闻腐败已不仅是极个别现象。它已经很深地侵入了新闻机构的管理。部分新闻机构的经营改革实际上已步入歧途。

二、产生新闻腐败的原因

众媒体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是重要的公共部门,传媒业是否发达,是否健康,是社会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应该说是对媒体高度的评价。作为重要的公共部门,媒体面对现实社会所做的种种报道,所发出的种种声音,都应当在最大程度上、尽最大可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系社会的公共价值观。人们常说,媒体是社会的良知,正义的化身,也是推进社会公正的重要力量。正因为媒体具有如此崇高的“社会地位”,人们就更有理由要求媒体真正能够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充分体现社会的良知,彰显社会的正义,切实推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社会原因

如果我们从新闻媒体的自身特征、外部环境影响、社会制约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的话,可以发现,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和变革之中,媒体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其版面、时段等,已远远满足不了来自政治、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宣传需求,这就在无形中使新闻媒体成了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围绕这一稀缺资源的分配,产生了激烈的供求矛盾。一些单位或个人为得到这种资源,就开始与新闻从业人员进行交易,用金钱或物质来换取新闻传播权,从而产生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

(二)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方面,由于新闻工作的特殊性,使其几乎掌握了全部的“话语特权”,新闻媒体可以对其他行业和个人,甚至党政领导的腐败现象和不良作风进行曝光和批评,而读者、观众对新闻媒体的腐败现象虽有强烈不满却往往无法对等地予以曝光和批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新闻法》迟迟没有出台,对亦“官”亦“商”——两者身份兼具的新闻从业人员的腐败行为没有适宜的惩治条例,或者说无法可依。

三、如何克服新闻腐败

(一)整顿新闻从业队伍

近年来,随着新闻传播业的高速发展,新闻从业人员的队伍也急速膨胀。有小部分人在社会腐败思潮的影响下,把新闻传播事业当作一种谋取不正当利益,实现暴富的手段,在急于先富起来的情绪躁动之下,干了许多与新闻工作者身份不相称的,极不光彩的事情,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当然,在这支队伍中,亦有少数资深新闻工作者,在社会转轨变型期,经受不住腐败的侵蚀,背弃操守,与腐败分子同流合污,在新闻传播界大搞腐败,败坏党的新闻传播事业。鉴于以上情况已不是个别,因此有必要进行整顿,社会影响极坏者应清除出新闻队伍,性质特别恶劣,触及刑律者应移交司法机关惩办。

(二)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对媒体的监督和制约

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实施对新闻业的全方位监督,使媒体自身时时处于社会公众的严格监督之下。要设置专门机制,受理涉及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投诉书信、投诉电话,受理公众的有关举报和来访。对其中的典型案例,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公布处理结果。开辟专门渠道,公开披露公众监督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言论。主流媒体要成为社会实施对新闻业和新闻从业人员监督的阵地。塑造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首先必须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自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5篇新闻传播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新闻传播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新闻传播2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新闻传播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从传统的报纸、电视传播逐步转向广播、网络、新媒体等方式,充分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传播要求。通过相关调查可以发现,在融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呈现出了以下几种特征;其一是多样性特征,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新闻信息的传播途径大大增加,传播形式也更为丰富,如视频传播、音频传播、图片传播等;其二是高效率的特征,传统的新闻传播只能借助报纸或电视等媒介进行新闻资讯的了解,而在融媒体时代,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微型站点来进行新闻传播,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二、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的优势分析

(一)传播范围很广

移动短视频是时展下的产物,其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如此蓬勃的发展,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大大提升。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发现,移动短视频本身的时长就比较短,更符合当代社会大众的阅读特点,因此其传播速度很快,且范围也很广。将新闻传播与移动短视频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实效性,同时也能大大增加传播的范围,只要手边有移动设备,都能借助短视频平台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相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而言,这种利用移动短视频的传播形式更符合新闻传播的要求,对该行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

(二)内容自由灵活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都可以借助网络呈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信息内容的灵活性,也更符合当前社会大众的快节奏生活。由于移动短视频的时长都比较短,为了让人们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新闻资讯,新闻创作者往往会借助剪辑、快放、拼接等方式将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并着重标注,这样人们在打开这条新闻资讯时,就能快速抓住重点内容,从而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相对于传统的新闻编辑而言,在移动短视频中进行新闻信息的制作与设计,其自由度更高,且传播效果也会更好,这也是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最突出的优势特征。

三、融媒体背景下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现存问题

(一)用户黏性相对较低

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移动短视频的大火,各种类型的短视频平台层出不穷,使得人们获取短视频形式的新闻信息途径越来越多,这也就造成了用户黏性不高的现象,有的人看新闻不注重在哪个平台或者哪个短视频创作者,只要刷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就会愿意看下去,而有的人虽然有自己固定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但并不会坚持每天都看。从当前的形势来看,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应如何提升用户黏性,并以何种方式吸引新的用户关注,是所有短视频新闻创作者都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换句话来说,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发展前景依然非常广阔,需要人们不断挖掘并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用价值的最大化。

(二)平台监督力度滞后

随着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形式的大力推进,各种离奇离谱、虚假夸大、歪曲事实的新闻逐渐增多,对于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他们无暇去了解新闻背后的真假情况,还会将这些新闻信息进行二次转发,导致人们的思想受到侵害,这严重违背了新闻传播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平台监管力度相对滞后,就实际情况而言,虽然短视频新闻传播已经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但相应的监管制度却还处于尚未健全的阶段,不能及时对这些不良新闻传播进行监控与限流,导致传播范围扩大。另外,在面对一些虚假新闻报道时,由于缺乏完善的惩处制度,往往也很难追究涉事人员的责任,即使找到了相关责任人,对其的处罚力度也比较弱,难以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

(三)融合形式过于单一

通过对当前融媒体环境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与移动短视频的结合还面临许多的挑战,虽然行业内对两者的融合都比较看好,但实际上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两者的融合形式过于单一。举例来说,在遇到突发事件后,短视频创作者与新闻记者都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现场,但新闻记者可以在到达现场后就立即进行新闻报道,而短视频创作者则需要在拍摄好现场视频后,再进行相应的审核编辑,最后才能进行,这就导致新闻的时效性大大降低,难以为人们带来更准确及时的新闻资讯。

(四)缺乏社交的互动性

就当前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来看,抖音、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是我国目前最受人们关注的短视频平台,虽然每个平台都有非常多的用户数量,但实际上在平台进行新闻后,能够吸引观众阅读并点赞、转发的很少,尽管有些新闻视频的制作质量非常高,也很难获得大众的关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移动短视频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不够强,大多数平台都只有评论功能,即使转发也有一定的限制,这就导致人们之间的交互效果非常差。虽然观众可以利用评论区或私信的方式与新闻视频的创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但因为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使得这种交流也存在明显的中心化特征,难以真正实现交互价值。

(五)报道形式严重失衡

通常情况来看,新闻报道分硬新闻和软新闻两类,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前者的题材较为严肃,且有非常严格的时间要求,重点关注具有一定思想性和指导性的政治、经济新闻;而后者的题材较为活泼,对时间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主要以奇怪的、娱乐性的新闻为主,整体的写作风格灵动,更能够抓住受众眼球。现阶段,很多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平台为了获取更多的流量,其新闻报道的形式多以软新闻为主,虽然可以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但是新闻的价值性也有所降低,这对新闻传播行业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

四、融媒体背景下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的策略

(一)智能算法提高用户黏性

如前文所述,虽然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发展迅速,相应的短视频平台也更多,但是能够留住广大用户坚持使用某一固定途径了解新闻资讯的短视频平台还比较少,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黏性度,只有切实提高用户黏性,才能使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得以更好地发展下去。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运用智能算法来了解广大受众对新闻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来合理调整新闻报道形式以及新闻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留住用户。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内容进行后续跟踪,通过大数据技术来深入了解他们对新闻的喜好,从而为他们推送同类型的新闻,以此来增强用户黏性。以“今日头条”新闻平台为例,他们会借助大数据技术将受众观看移动短视频新闻的信息内容进行收集记录,然后再利用云计算方式,为受众推送更符合的新闻内容,充分尊重了受众的实际需求,同时也大大增强了用户黏性。

(二)提升平台监督管理力度

在互联网技术及短视频行业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传媒领域的分布形态也因此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也就对广大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媒体人的自觉性,应当主动抵制那些低俗、恶趣味的传播内容,积极构建良好的短视频传播氛围,这样才能促进短视频新闻传播的进一步发展。除了需要依靠媒体人的自觉性之外,短视频平台的监管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也非常重要,作为优秀的短视频平台公司,应当积极完善自身的平台监管机制,对于不良的新闻传播内容予以严厉处罚,并禁止其上传视频到平台。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当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不断提高这一行业的规范性与制度性,使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内容更加积极健康,如此方可实现该领域的长远发展。

(三)提高短视频新闻内容质量

通过对新闻一词的分析可以得知,其主要具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利用图片、文字、录像等方式,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具有服务社会、提供知识等功能,另一方面则泛指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在进行新闻传播时,最为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真实性,如果不能为用户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那么新闻也就失去了其价值。对于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来说也是如此,想要促进这一新兴行业的发展,就必须要注重内容的真实有效,只有从本质出发,切实提高短视频新闻内容的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受众需要。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离不开对移动短视频新闻质量的把控,首先需要新闻视频创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抓住某一事件的重点,并挖掘其潜在的涵义,以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吸引受众。另外,在拍摄新闻视频时,也应当注重视频质量的控制,以防出现画面模糊不清、声音忽大忽小的情况,可以借助相关的防抖设备或收音设备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借助后期字幕进行补救,这样制作出来的新闻内容才能获取更多人的关注。

(四)优化短视频传播报道形式

如前文所述,当前的移动短视频新闻存在软新闻居多的现象,这对新闻传播行业的未来发展非常不利,同时还会导致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治、经济以及科技等相关新闻信息知之甚少,不利于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受众群体。因此,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还必须要注重对短视频传播报道形式进行更新与优化,加强软新闻与硬新闻的有效结合,这样才能让广大受众既可以及时了解当前的政治动向与经济形势,提高自身的知识及素养水平,同时也能观看到很多有趣的社会生活新闻,从中汲取快乐和一些生活常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移动短视频平台应注重对硬新闻的适当创新,将严肃与活泼进行有效结合,使硬新闻也可以成为广大受众最喜爱的新闻内容。比如,央视新媒体推出的“主播说联播,今天我来说”这一新型传播报道形式,就充分利用了短视频新闻传播的优势,将硬新闻变得更轻松,更贴近群众,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追捧。

(五)注重受众和创作者的连接

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行业想要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还必须要注重对移动短视频平台功能的开发与探索,为人们带来更丰富的新闻信息交互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用户黏性,并推动该行业的发展。就目前实际现状来看,当前移动短视频平台越来越多,但真正拥有忠实受众的平台很少,大多数情况都是各平台的受众群体不稳定,因此也很难保证新闻传播的效果。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感受,让他们不仅可以在评论区抒发自己的观感,同时也能与创作者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新闻内容,这样才能建立起受众与创作者的深厚关系。具体来说,移动短视频平台应不断加强自我完善,积极开发更多的交互功能,增强视频平台社交属性,使受众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创作者之间可以实现更深入地交流,如此才能为移动短视频平台稳定受众群体,进而提高该平台的竞争力。

结语

新闻传播3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新闻学;传播效应;正负效应

微信是一款应用在智能手机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是由腾讯公司开发的即时信息软件。由于腾讯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涵盖了很多独特功能,使得微信在刚推出时,就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发展的速度极为迅速,所涉及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它的出现引发了一场由移动终端作为基础平台的新媒体技术革命,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微信公众平台是依附在微信上的一种一对多的媒体平台,它革新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对社会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信息的生态环境都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微信公众平台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和很高的用户到达率吸引了许多传统媒体的热切关注,很多用户纷纷加入到微信公众平台的行列。希望能以此为传统的新闻品牌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信息传播的新渠道,让信息传播更加高效、快捷。但是,与此同时,它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效应。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正负效应,并通过分析这种正负效应产生的原因,论述微信公众平台只能作为新闻传播的补充,而不能作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

一、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正面效应

(一)新闻素材的采集更加方便快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所携带的大量信息源,传统的新闻媒体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对即时新闻信息进行大范围的采集。由于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反馈信息迅速、快捷、经济,且形式多样的优势,使得它非常适合用在对一些大型社会性议题在普通大众中的海量采集。微信公众平台对于一些讲究时效性、社会性议题方面的采集也尤为适合。不仅如此,新闻记者还可以对信息内容进行筛选并作进一步的跟进和采写工作。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来获取的资源和开展的采访方式,使得采访的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能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此外,由于微信公众平台能够给用户提供一个私密的使用环境,确保了用户的隐私和安全,因此,他们就更加愿意提供一些报料。(二)为新闻的推送提供新的便利渠道。微信公众平台的新闻传播是采取主动推送的模式,具有很高的用户到达率,一定程度弥补了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用户到达率低的缺点。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严重,希望通过利用微信平台这种主动推送新闻的模式所具有的高用户到达率的优势来应对这种严峻的形势。而且,用户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动回复功能来自由选择喜爱的新闻资讯,使得他们在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时候都能很方便。微信公众平台在信息收发的便捷功能以及高用户到达率方面的优势,使得它能被传统媒体用作对新媒体领域的拓展和加强自身资源的有效途径。(三)促进与用户的互动和方便用户反馈。传统媒体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它在与用户的互动和用户的反馈方面的效果都很不理想。而微信公众平台则能很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具有信息即时传播的优点,并且借助平台的互动功能,可以很好地开展与用户间的互动,同时用户也能很方便地在私密环境中反馈信息。媒体还可以对用户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汇总和分析,以此来了解用户的需求,从而调整和改进媒体所传播的节目内容。微信公众平台开创的语音功能,使得它在广播媒体上的优势尤为显著,用户的语音能让广播节目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借助微信公众平台与用户进行的互动,不仅让新闻报道的互动性加强了,还增添了许多趣味性。

二、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负面效应

(一)平台有限的订阅量使新闻传播受限。与传统媒体的订户量一样,微信公众平台订阅用户量的增长也会产生停滞的现象。对于在用户量边界较为明显的媒体来说,关注微信公众平台账号的用户很大一部分来自传统媒体的忠诚用户。也就是说,订阅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实质上是从传统媒体中忠诚受众转移到新媒体上来的。因此,受众的关注量在微信公众平台的新闻账号中,不会无上限地增长。随着微信公众平台不断地普及,他的受众分化以及媒介使用个人化的情况会越来越明显。这就使得传统媒体与受众间的吸引力下降,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人们因喜爱、回忆以及习惯等情感产生的订阅行为会越来越少。(二)受众的朋友圈人际传播受到干扰。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自媒体以及专业媒体在微信中的传播渠道会被合并起来,产生相互干扰的情况,损害专业化各种功能的健康发展。然而微信用户只能被迫接受这种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相结合的设计,给受众带来了很多无用、多余的垃圾信息,干扰他们的朋友圈的人际传播,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体验。在微信公众平台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信息泛滥的不良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成本和准入门槛都很低,传播渠道的监管力度不足等导致的。这时受众就会受到这些泛滥的信息干扰,很难正常获取优质的新闻,新闻阅读体验更是不理想。由此可见,在微信公众平台中,新闻并不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应。(三)助长不良信息的传播。相较于微博来说,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力要大一些,使得它所传播的信息更具公信力和权威性。很多别有用心的信息者正是利用了微信公众平台高公信力和权威性,把它用作假新闻、散播谣言、实施诈骗的工具,此时,如果受众的分辨能力不够高的话,就很容易过分相信微信公众平台而上当受骗,并且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这就违背了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原则,没能充分发挥其为社会大众进行有效沟通和提供即时准确信息的职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三、微信公众平台产生新闻传播正负效应的原因

(一)产生正面效应的原因。1.互动性对新闻的采集和推送起到促进的作用。传统媒体采用垂直一体化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互动性差的不足,微信公众平台以其新媒体所具有的强大互动性填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微信公众平台强大的互动性体现在,它可以依据受用的需求,自动将新闻推送给用户;而受众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爆料或者反馈信息。这样既能节省成本,提高新闻的传播效力,又有利于媒体海量采集新闻信息,获取受众提供的爆料和反馈。传统媒体能够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强大的互动性来让其更加人性化,从而让受众对媒体产生好感,进而提升品牌的忠诚度。总之,微信公众平台强大的互动性对新闻的采集和推送起到促进的作用。2.窄向传播使得新闻传播的定位更精准。窄向传播是与大众传播相对而言的,指的是对某个特定细分的受众的传播。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受众细分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出现了很多同质化的小型受众群体。出现这样情况,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微信所属的腾讯公司在我国互联网中具有垄断地位,它拥有很庞大的用户基础,依托这样的优势,使得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量能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同一个平台里包含的频道逐渐增加,信息分类呈现多样化和专门化。因此,一些有特定细分受众群体的传统媒体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自媒体传播是最合适的,非常有利于他们在小众的受众中开展精准的信息窄向传播。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窄向传播的个人化、小众化特性,能够让媒体对用户进行更好地细分,从而使得自身的市场定位更加精准。3.不受时空束缚,实现新闻同步收发。对于新闻者来说,在微信公众平台中,能够既方便又快捷地推送信息,且信息能够即时到达终端用户的手上,对推送的信息受众能够第一时间阅读,这就实现了信息收发的同步。虽然,微信公众平台由于限定了文章的字数和每天推送的次数,降低了它的时效性,但是微信公众平台是以深度评价或休闲娱乐的新闻信息为主,对时效性要求较低。对于新闻接收者来说,他们可以不受时空的约束,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随时随地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信息收发。微信公众平台具备了新媒体不受时空束缚的特点,无论是新闻者还是新闻接收者,都能够很便利地收发信息,让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更加方便、快捷。(二)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1.传播结构与新闻大规模扩散的要求不符。在微信公众平台中,接收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的订阅者是有限的,订阅者和微信公众平台只能交换信息,却不能进行交流和讨论;订阅者把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文章转发到个人的朋友圈后,只有关注的好友才能看到转发的文章,而且参与评论的只能是彼此共同的好友;而且推送的文章只能转载到关注的好友或者微信的朋友圈。由此可见,微信的传播结构是很有限的。然而,新闻媒体是把曝光率、传播率、报道的良性反馈和用户个人数据作为衡量新闻传播效果的标准。因此,新闻媒体适合运用限制比较小的大众传播,微信公众平台有限的传播结构与新闻大规模扩散的要求是不符的,这是由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理念不符合新闻传播途径所决定的。2.新闻传播和传播渠道把控力度不够。较专业的传统媒体来说,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决策者与之不同,呈现严重的个人化倾向。微信公众平台的准入门槛比较低,这就使得几乎每个人都能够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来进行自媒体传播。每个人的素质水平有高有低,这就使得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所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而且,在微信公众平台中缺乏具有专业知识、有较高新闻素养和责任感的编辑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把控。还有对于传播渠道来说,把控的力度也是远远不够的,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传播渠道具有半私密性的特点,这无疑加大了对信息进入传播渠道后的监督与追查的难度。由于微信封闭性社交的特点,在新闻传播和传播渠道把控的力度上不足,导致微信公众平台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传播不良信息的手段和开展不法传播行为的工具。3.管理终端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新闻传播的专业要求。(1)模板单一。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新闻的模板单一,字号、字体以及风格等都是比较固定的。这就使得传统媒体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新闻的时候,没有很明显的差异化,除非是内容有足够的吸引力,否则,读者很难通过一致的模板、固有的编排模式去区分各类新闻媒体,使得新闻媒体自身的竞争力没有突显出来。在微信公众平台单一的模板、简陋的功能、乏味的表现形式下传播出来的新闻就更显示不出它的专业性。(2)互动关系不对称。在微信公众平台中,互动是不对称的,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评价功能上,微信公众平台中缺乏评价的功能,这就使得受众反馈的积极性被削弱了;第二,虽说受众与微信公众平台之间的互动交流渠道属于开放性的渠道,由于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后台是属于电脑软件,有限的管理人员很难对用户的问题、评论、反馈信息等作快速的、系统的解答、回复或是处理。而且,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每天推送信息的数量只有一条,很多时候管理员只有在推送信息的时候才会注意到用户发来的信息。因此,受众与微信公众平台之间的互动是不对称的,不能满足专业新闻媒体及时、高效的互动需求。(3)数据统计功能简陋。由于微信公众平台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它在数据统计上的功能过于简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受众的统计而言,在管理后台中,只有一条简单的曲线用来描述微信公众平台受众的增减情况,并不能反映增加和退订的人员具体是谁,并且也无法看到各个受众的个人信息、看过什么内容、内容点击的情况等管理员都无从获知;另一方面,对于新闻传播的统计而言,管理员无法通过后台获知哪条新闻是热点、新闻发送后是否形成了阅读的爆发点等内容。可见,微信公众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还很简陋,不能满足专业新闻传播组织对受众新闻数据管理的专业需求。

四、总结

总而言之,微信公众平台有限的传播结构与新闻大规模扩散的要求不符;新闻传播和传播渠道把控力度不够,使得信息泛滥,助长不良和不法的行为;管理终端模板功能单一、互动关系不对称以及数据统计功能简陋等原因,使其不能满足新闻传播的专业要求。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微信公众平台只能作为新闻传播在新媒体上的一项补充,并不能作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

参考文献:

[1]高伟.微信传播的正负效应及对策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6(14).

[2]马润涛.新闻宣传的负效应探析[J].青年记者,2000(3).

[3]赵晶.微信传播的正负效应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4]于欧洋,侯庆彬,陈晔.探析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的娱乐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6(11).

新闻传播4

关键词:新华社;“两微两端”;融合新闻;传播策略

一、前言

世界媒体行业发展趋势表明,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由此衍生出的融合新闻成为从业人员关注的焦点。在报道媒介融合的产物融合新闻时,新华社主要运用了“两微两端”平台,对各平台运用方法及取得效果进行研究,对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两微两端”平台分析

(一)微博平台

微博现已成为人们最习惯使用的APP之一,将其打造成传播平台是必然的结果。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近几年纷纷选择开通官方微博,希望能借助该平台扩大新闻影响力。在语言运用方面,新华视点(新华社官方微博)一改以往刻板严肃的表达方式,通过运用网络词汇,拉近自身和用户的距离。关于话题选择,新华视点始终致力于对社会热点进行挖掘,并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其中,真正做到了既有人情味,又满足用户需求。另外,新媒体的不足主要是难以保证信息可信度,新华社借助官方微博遏制了虚假信息的扩散,在参与热点事件探讨时,既避免了主流媒体失位情况的出现,又对舆论进行了引导与把控,确保负面情绪得到及时疏通,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助力[1]。

(二)微信平台

截至目前,微信每日活跃用户数量已超10亿,对主流媒体而言,基于该平台打造微信公众号是增强自身影响力与传播力的极佳选择。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紧跟媒体发展方向,基于用户对便捷获取信息的需求,在确保内容真实且权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融入用户关注的话题,真正做到了视角多元和议题主动,这也是该公众号能对主流价值进行传播的主要原因。

(三)新华社客户端

作为主流媒体上线最早的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时至今日,该客户端已成功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掌握了兼具立体化、轻量化、全息化特征的新闻生产方法,并通过定期升级的方式,丰富自身功能,确保用户需求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新华社“两微两端”融合新闻传播机制探析牛乔飞1,练一涵2(1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本文以新华社现阶段所依托的“两微两端”平台为例,在简要介绍“两微两端”所包含平台的基础上,围绕融合新闻传播使用策略展开讨论,内容涉及可视化应用、媒介技术的引入等方面,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或带来启发。

(四)新华网

新华网拥有对全球信息加以采集的能力,所出品新闻的品质和权威性有目共睹。另外,新华网还有传播力强、影响范围广以及用户基础牢固等优势。数据新闻专栏的开设给新华社带来了更理想的信息传播效果,该专栏的内容涉及国际、社会、时政等方面,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选题为时政。关于新闻展示形态,该专栏对交互数据和静态数据进行了综合应用,交互数据分为数据地图、时间轴等,静态数据则以饼状图和柱状图为主,旨在通过立体地呈现数据新闻,帮助用户开阔视野[2]。

三、新华社融合新闻传播策略探究

(一)可视化应用

产品信息时代对建设传播格局提出的要求是“立足用户群体”,事实证明,只有重视用户体验,才能掌握话语权。我国网民平均年龄正逐年降低,中青年基于新闻阅读所提出的需求与上一代有所不同,他们更追求互动感和参与感,这也是H5被用于新闻传播的原因。H5的特点是有良好的包容性、适配性和传播性,对其加以应用,可使网页结构与意义得到优化。基于H5对新闻进行可视化传播,接收信息的过程往往与用户操作设备同步展开,这也使所呈现的新闻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另外,H5特有的交互性在信息时代同样具有无法被替代的价值,新华社以H5的交互性为依托,通过对人机交互平台的打造,给用户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例如,新华社在两会期间基于“H5+互动”的形式,制作了十余篇新闻,用户可在H5相关界面阅读工作报告内容,也可以选择点击H5界面的机器人,通过音频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解。2.竖屏视频近几年,短视频行业发展迅速,播放视频的格式也随之转变——由早期的横向播放转变成为纵向播放。相较于横屏视频,竖屏视频更符合用户观看手机的习惯。例如,在介绍人物背景时,竖屏视频可确保用户将目光集中在受访人员身上,采访的感染力自然能够得到增强。竖屏视频是未来新闻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优势在于可优化用户体验,以横屏视频为参照,强调对精炼信息进行直接传递的竖屏视频更能做到文字和视频的融合[3]。

(二)引入媒介技术

技术现阶段,持续发展的AI技术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对传媒行业而言,AI技术带来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促使新闻传播尽快走上常态化与精细化道路方面。在两会期间,新华社主要应用了MGC和AI合成技术。MGC主要是对工作报告进行分析,并处理报告中出现的新生词、高频词,直观展示落实党和政府决策的策略。AI合成技术则被用来合成主播,其过程可被分成两步,第一步是提取真人主播特征,第二步是借助语音合成、人脸识别等技术,形成和真人十分相似的合成主播,完成新闻播报。合成主播是用户产生全新媒介审美的主要原因,它不仅能做到充分融合媒介技术与新闻内容,使新闻获得精益传播,还能使用户基于媒介技术所提出的体验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技术AR技术的特点是通过引入数据层的方式,帮助用户从不同角度理解现实,真正做到真实和虚拟无缝衔接。早在2018年,新华社就对AR技术进行了应用,用户只需利用该技术对身份证背面进行扫描,就能置身于虚拟和真实相互叠加的环境,浏览政府工作报告等内容。时间进入2019年,新华社对该技术的应用更进一步,AR直播眼镜的出现为直播提供了便利,记者通过AR眼镜录制现场情况,用户可借助客户端以第一视角观看新闻现场,无论是趣味性还是观赏性均不可同日而语。技术对比AR技术和VR技术,AR技术主要强调复归现实,VR技术则倾向于构建现实。在传媒行业,VR技术更像是助燃剂,通过强化新闻给用户带来的沉浸体验,突破空间限制,赋予新闻事件更具辨识度的立体感与真实感[4]。例如,在对总理与中外记者的会面进行报道时,新华社便借助VR技术记录场景,用户只需点击相关链接,便能对记者会画面进行360°的观看,此外,还可以自行选择鱼眼、小行星等视角,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三)分渠道新闻

1.两微平台两微平台主要用来推送精选内容,这与平台对字数及文章数量的制约有直接关系。(1)微博平台。微博平台常见媒介元素为文字、图片、视频,这是微博页面所能展示的字数决定的,因此,新华社在微博平台上的内容多为图文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微博特有的九宫格,确保将新闻内容准确传达给用户。(2)微信公众号。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所推送的新闻数量较其他平台略少,这是因为微信平台规定每日所文章数量不得超过24篇,因此,新华社更倾向于利用该平台对快讯新闻进行推送,借助音频元素为用户收听提供便利。2.两端平台(1)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更习惯基于文字、图片、音频、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新闻报道,这是因为客户端创造性地加入了收听音频的功能。另外,客户端还将侧重点放在打造视觉场景上,这主要是因为电子媒介可打破社会场景和物理场景的固有关系,并创造传播效果更理想的新场景。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媒体产生的影响,主要是要求其对场景引起重视,这是由移动传播的本质决定的。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该客户端便充分利用现场云平台对现场情况进行了同步直播,确保视频媒介所具有的记录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还借助VR与H5元素,为用户打造极具沉浸感的新闻场景。正是上述媒介元素的存在,使两会新闻成功突破了固有的时空限制,以立体化的形式呈现,促使用户主动感知并理解新闻内容,产生精神共鸣。(2)新华网。新华网是对超链接使用最频繁的平台,这是因为与其他平台相比,作为新华社门户网站的新华网,无论是网页版面还是所储存信息量均更为可观,对信息量较大的新闻而言,将超链接作为参考文献、确保新闻信息均有可提供佐证的网页很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用户对新闻报道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达到开阔视野的作用。以两会为例,新华网开通了直播入口,并将超链接功能用于直播摘要,用户只需点击超链接,便能进入其他网页阅读直播所涉及的内容,这也是新华网与其他平台的不同点。

四、结语

新华社融合发展过程所积累的经验,可供大部分媒体借鉴或参考,但是新华社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媒介技术未得到深入应用、报道转发量和阅读量相差较大等,这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闫立成。媒介融合背景下城市台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传媒论坛,2020,3(15):47,49.

[2]念红梅。互联网语境下电视新闻融合传播新变化[J].电视研究,2019(04):49-51.

[3]郑弘,单丹丹。浅析媒体融合创新的纵深发展之路——以央视新闻融合传播实践为例[J].传媒,2019(11):69-72.

新闻传播5

关键词:信息化;新闻传播;多样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的生活行为与习惯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广播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时期,新媒体的出现对于广播新闻的传播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下,丰富广播新闻的传播方式,对提升大众的生活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广播新闻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也开始崛起,但是广播新闻在人们的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广播新闻都是大众获取新闻等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最初,新闻传播都是通过电视和报纸进行的,伴随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处于空前发达的状态,广播新闻传播的方式也逐渐出现多样化的特点。广播是我国传统的传播媒体,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其所包含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如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政治新闻等,并且基本都是大众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利用这一特征,能够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也会对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一定引导作用。因此,对新时期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进行探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媒介融合对广播新闻传播的影响

当前,媒介融合可以高效整合当下的媒介平台,同时也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信息交流更加趋向于多元化。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报刊以及广播新闻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面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因此,在新时期,广播新闻的传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广播新闻十分讲究时效性,因此在发生重大新闻之前,需要编辑人员具有分析报道的能力,同时能够迅速确定报道的形式。对于这些要求,都需要广播新闻编辑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判断能力,他们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各大焦点发展趋势,并与其他媒介积极合作。此时,对新闻敏感的嗅觉和较高的合作水平显得异常重要,从业者需要随时感应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依赖自身敏锐的嗅觉对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做出有效的预备方案。并且,促进各大媒介的相互融合,融会贯通,将可能发生的信息在第一时间相互通告,增强广播媒介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3新时期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

传播对象定位更明确。当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新闻传播也具有新的特点。首先,广播新闻传播对传播对象的定位更加明确。对广播新闻传播行业来说,更加趋向于完善的新闻采编体系。在完善采编结构的基础上,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才能巩固广播新闻传播的基础。在传统的新闻采编过程中,要求相关工作者重视关于国家政策之类的新闻信息采编,但是在新时期,大众的关注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闻采编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往单一的采编渠道逐渐扩充到更多领域。当下,新闻采编涵盖了民生、服务、娱乐等领域,传播对象也有着更加明确的定位,也正是如此,才能够保证广播新闻传播的有效性,进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传播形式趋向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广播新闻的形式更加多样。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信息技术尚不发达,广播新闻的传播渠道也非常有限,往往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形式来进行传播,这种较为固定的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传播效率,也限制了广播新闻的作用。在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丰富广播新闻的传播途径提供了有利条件。网络也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平台,并且能够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添加更丰富的内容,满足当下大众对于信息的多样化需求。新内容的加入如声音、动画等,使得新时期的广播新闻传播更具活力,多元化的传播途径也使广播新闻更具优势。而且,当下的广播新闻能够通过多媒体实现与观众的实时互动,这能够更好地帮助观众提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参与度,对新时期广播新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广播新闻传播在整个新闻发生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在收集信息、整合资源、广播宣传、反馈效果中充当重要角色。新闻传播是广播电台的发展基础,也是很多节目的重要内容。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新闻传播的方式受到很大约束。它只能够依靠电台、线路等方式进行传播,被时间和空间所限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新闻传播也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方式实现快速传递,减少了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也让广播新闻传播变得更加高效、敏捷和迅速。不过,就现状来看,虽然很多广播电台已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半信息化状态,可是信息传递仍然受到阻塞,导致受众群体难以迅速收到信息内容。所以,想要实现广播新闻的零空间性,广播新闻传播还有许多路要走。

4结语

就当今社会而言,有效的经济组织与社区环境密闭可分,如何让每一个操作环节在可控的组织下实现,对于正常生活与工作时限来说具有巨大的意义。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综合性的广播信息系统管理必不可少。建立高效的控告警报体系,已经成为广播电视的重要保障,这也变成当今广播电视的新特点。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运用高端的前沿科技以及科学意识来研发传输媒介,工作人员更应该重视环境的变化,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广播电视的创新与发展。除此之外,广播新闻传播必须重视传播内容的优质和真正性,广播新闻传播在编辑和收集的过程中,要及时听取听众的反馈,在汲取广大听众的反映和心理特点之后,从多方面分析广播新闻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方式,从而提高广播新闻的工作水平,让每一位广播新闻工作人员可以不断学习,强化自身的能力和素养,从而以积极的工作态度面对多媒介融合发展,为听众创作更多优质的广播新闻内容。另外,广播新闻传播应该利用广播新闻的语言去感染大众的内心,让大众可以从广播内容的本质出发,透过简短的言论进一步深化广播新闻的特点,从而实现人人广播、广播人人的效果,让更多的人能够爱上广播传媒这一行业,使得广播新闻能够实现第二个春天,从而赢得更大的竞争力,实现广播新闻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洪旭东。广播新闻新常态构建的现实原则和趋势操作[J].视听,2018(1).

[2]卢光宇。试论细节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的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7(23).

[3]王忠孝。注重广播新闻中的音响特色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7(10).

48 7116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