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亚文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亚文化1

程序化购买模式激活长尾流量的广告价值

互联网技术为媒介购买带来了一次革命,即程序化购买模式的诞生。媒介购买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对媒体版面和时段的购买到现在可以精准地对互联网上携带各种标签的“用户”的注意力进行购买,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基于需求方平台(DSP,Demand-sidePlatform)的程序化购买于2012年进入中国,而展示广告的程序化购买可以往前追溯到2003年Google的AdSense的创立。看似这只是广告购买流程和广告展示流程领域里面的一次创新和革命,然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程序化购买主要是通过对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浏览行为以及互动行为进行分析然后打标签,进而实现一种实时的、个性化的、精准化的、可重定向的投放,同时还可以实现通过对一个广告投放周期内前期(可以是短短几天)的广告投放数据的实时监测、投放效果的分析和预估,随时调整和优化广告投放策略,实现投放数据的不断积累和投放效果的不断优化。根据美国互动广告局(IAB,InteractiveAdvertisingBureau)对程序化购买的分类可以得知,目前国际上认为程序化购买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直采保量保价模式(AutomatedGuaranteed),其特征是广告位预留和固定价格,这与传统媒体的媒介购买逻辑相似;第二,私有交易市场的不预留保价模式(UnreservedFixedRate),其特征是在私有交易市场(PMP:PrivateMarketplace)内进行不预留广告位但固定价格的程序化购买;第三,私有交易市场市场的不预留不保价拍卖模式(Invitation-OnlyAuction),其特征是在私有交易市场内进行不预留广告位且不固定价格的程序化广告竞拍;第四,公开市场的实时竞价模式(OpenAuction),其特征是这是一个公开的广告交易市场,所有街头涂鸦:一种亚文化的表现形式74主流板块广告主都可以参与这个不预留广告位不固定价格的广告资源——携带各种标签的用户注意力的实时竞拍。其中,前三种通常是对比较优质的媒体资源的广告购买,面对的客户通常是大中型广告主,既可以做品牌广告又可以做效果广告,近年来开始成为主流;而第四种主要是对剩余流量或者长尾流量的广告资源进行购买,面对的主要是中小广告主,在程序化购买刚引入中国的那几年十分繁荣,因为只要有媒体愿意开放广告资源位给实时竞价的交易平台接入,只要媒体有流量,有用户浏览就会有收入。基于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程序化购买市场趋势展望报告》的数据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6年RTB(实时竞价)和Non-RTB(非实时竞价)在程序化购买中所占的市场比例分别是10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2年至2016年程序化购买展示广告市场规模分别是亿元(2012);亿元(2013);亿元(2014);亿元(2015);亿元(2016),程序化广告交易市场增长速度惊人。虽然实时竞价的市场份额占比有所减少,但整体的程序化广告交易市场仍在逐年递增。通过将长尾的媒体资源接入程序化购买平台并进行实时竞价的交易模式使得隐藏在冰山下的长尾流量的价值得以显现,长尾流量每一次的曝光机会是广告主想要与携带匹配“标签”的精准目标用户的沟通成本。用户每一次与广告的交互行为——不论是浏览、点击或更多的互动,都直接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广告收入,让哪怕是传统意义上的非优质媒体运营方及其内容生产者都可以分享到互联网技术带来资源再分配的红利。至此,只要媒体有内容,有稳定的用户流量,凭借将长尾流量媒体资源接入程序化购买平台,稳定的流量就可以转变为稳定的收益,对亚文化媒体和社区亦是如此。亚文化相关的媒体拥有的稳定流量,因参与其中的用户个人的价值通过实时竞价的程序化购买模式得到交易而获得广告主的认可。互联网技术在广告领域的应用激活了长尾流量的价值,为广告主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更多的一种选择。

长尾流量广告的程序化购买模式可以形成对广义亚文化无差别的资本支撑——一种广告功能的扩展

毋庸置疑,在互联网时代拥有流量就是拥有资本,哪怕是看似并不起眼的长尾流量,一旦涓涓细流通过积累汇成大河,变化似乎可以预见。一些亚文化如动漫、电竞凭借群体的日渐庞大,长期在内容领域的深耕和发展,以及专业化的运作走向市场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有的亚文化如Hip-hop虽然在中国一直有稳定的受众,也能通过音乐节和酒吧走穴等形式获得还不错的收益,通过一个网络综艺节目和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的发酵,Hip-hop在中国从“地下”逐渐走到了“地上”,并将一部分融入大众文化进而收获大量新的粉丝和受众,在泛娱乐时代分得一块蛋糕。而更多的亚文化类型囿于种种原因而仍存活于“地下”,还不能被大众所了解、接受和认可。这些亚文化同样拥有稳定的参与者,在网络上也有固定的“场所”进行相关内容的生产、传播和互动,也有专门的人对用户、社群和内容进行运营和维护,然而很多运营和维护的资金成本往往来自群体内部自发的捐助和对亚文化内容消费的直接付费。不过,随着长尾流量广告接入实时竞价的程序化购买平台,流量直接带来广告的曝光,长尾流量变成一种资本流入运营平台甚至内容生产者的手中,进而鼓励更多优质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从而带来更多的流量使其得以变现。这种长尾流量所带来的收益是对各个不同亚文化社群及其所活跃的“网络场所”的无差别导入和支持,对亚文化内容的生产和再生产具有一定的支持和支撑作用。实时竞价的程序化购买技术以及互联网流量广泛存在的长尾分布的共同作用为亚文化来无差别的资本支撑,使广告的功能得到扩展。

长尾流量广告的程序化购买模式——一种消解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差异的力量

长尾流量的程序化购买是一种通过对携带各种“标签”的用户的注意力进行商品化的定价模式,而对互联网媒体上呈现的不同内容(不论是主流文化相关的内容还是亚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无差别化对待。这样的商品定价模式使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差异在这里客观上被消解了。一个人可能同时拥有多重文化和亚文化属性,这就意味着一个浏览人民日报官方账号信息的互联网用户,也有可能会浏览LGBT、耽美或是电竞相关的网站内容。在这个用户不断切换浏览页面的时候,不同页面上不同广告位呈现的广告都是一款狗粮的购买优惠信息,只因为这个用户之前在电商网站上搜索浏览过该品牌狗粮的信息。这款狗粮的购买优惠信息的每一次曝光机会都是那个电商网站和付费推广的商家共同想要与这个目标消费者进行再次沟通付出的努力,而这个曝光机会是可以被明确标价的,价格基于这个目标消费者所携带的“标签”以及其他想要与这个用户进行沟通的同行或异业的未知广告主对该用户注意力的实时竞价。由此可见,在实时竞价的长尾流量广告的程序化购买这个系统中,不同类别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呈现,这些不论与主流文化相关的内容或是与亚文化相关的内容,这些有明显差异的内容在这个定价系统中是无差别的,没有高低主次优劣贵贱之分,唯一的差异只是携带不同标签的不同用户的个体注意力的价值差异而已。也就是说,这些浏览和互动行为产生的流量因实施主体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价值,与具体产生浏览和互动行为的内容类别关系不大。这样的定价模式带来的影响是对互联网不同类别内容的价值无差异化对待,差异只存在于内容是否足够符合用户的需求、兴趣爱好,内容本身生产制作的质量好坏,页面与用户的交互体验是否友好等,以及其带来的用户流量的多少和不同被打上“标签“的用户之间的价值差异。主导文化和亚文化在文化结构中的差异在这里被消解了,而原本的这种结构在这里也被解构并重构了。

结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5篇亚文化,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亚文化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亚文化2

关键词: 腐女、亚文化、伯明翰学派、性别

一、 腐女概述

“腐女”是近年来网络文化催生的新的特殊群体,指沉溺于“耽美”文化的女性人群。“耽美”来源于日文,本意为唯美浪漫之意,后来这个词被日本的漫画界用于BL漫画上,引申为代指一切美型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生殖的恋爱感情。从上世纪 60 年代后,“耽美”一词逐渐从原意中脱离,变成了漫画中一类派生物的统称,即描写男男爱恋的动漫作品。而腐女则是专门指称对于男男爱情BL系作品情有独钟的女性。

二、 腐女的“风格”

对于“风格”的阐释是伯明翰学派关于亚文化研究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其核心理念之一。在伯明翰学派看来,风格就是亚文化的第二皮肤,是亚文化群体的“图腾”。风格对内联系群体成员,建构文化认同和群体感,而对外则是用风格来与主流文化等其它文化来做区别,通过这种区别达到对自身的定位。而这种风格的表达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不同的群体有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者身着特色鲜明的服饰,或者留着怪异的发型,或者说只有群体成员才明白的行话,或者在特点的场合进行特定的活动等等。

腐女群体形成于网络,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群体成员的互动,现实世界并不是他们的舞台,所以对于光头仔和嬉皮士这样的亚文化群体来说非常重要的服饰、发型等外观因素的风格构成因素并不适用于腐女群体,腐女没有外观性的象征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她们甚至不会像其他的网络亚文化群体,如cosplay爱好者,那样组织线下活动。

那究竟什么才是腐女群体的“风格”呢?笔者将其主要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风格体现在“行话”上,这也是菲尔・科恩所认为的风格的组成三要素之一,行话是指一种特殊的词汇,以及它被如何传送。在陆国静的硕士生论文《耽美文化及同人女群体研究》一文中,作者归纳了耽美文化的语汇系统,包括基本词汇,攻、受、X、H、BL、CP、YAOI、直男、大神、清水、鬼畜、腹黑、王道、大宗、同人志等,作者在对这些词的含义进行了解释的基础上,也指出这些词汇多是来源日语(如鬼畜)和英语(如BL),也有对现存词汇的改造和重新释义(如攻和受)。①了解这些行话是能够进入这个群体的首要条件,很多网络论坛都会有新手帖、入门帖等教程来给新手普及这方面的内容。

其次,风格体现在对媒介产品的选择和解读上。正如摇滚乐之于朋克文化,BL漫画、小说等媒介产品也是腐女文化的基础,没有对BL作品的沉迷,腐女这个群体就无从定义,因此对BL相关媒介产品的选择也是腐女的重要风格之一。而在媒介产品的选择之外,还有一个更有特色的风格,即腐女对媒介产品的另类解读和再创作。

腐女不仅喜欢看BL类的作品,还会在看BG类作品(即描述异性恋的作品)的时候有倾向性地朝BL方向解读。在这种解读模式下,作品中的男性之间的感情都有着或明显或暧昧的爱情意味。

在各个腐女的网络论坛、贴吧等平台上都很容易能够找到腐女对于动漫、小说、电视剧中的CP的讨论,甚至不同的CP粉丝之间互相掐架,有的腐女还通过对原作品的剪辑和拼贴做成了展现两个男性角色之间爱情的视频,也有在原作品基础之上进行再创作,写成以CP之间的感情和故事为主的同人文。这种解读和再创作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上成为了腐女在特殊的语汇系统之外的又一个引人注目的风格。

三、 腐女与主流文化的博弈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博弈主要体现在对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以及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教化与收编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现代社会的文化已经由一元向多元化发展,亚文化的存在也不是单纯抵抗某一个主流文化,而是从不同的层面上对不同的主流文化形成了抵抗。

本文主要选取的是从性别政治的视角来看腐女文化对主流男权至上文化的抵抗。

(一)腐女的抵抗

在当代著名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和叙事性电影》一书中,作者提到:“女人在她们那传统的癖角色中同时被人看和被展示,她们的外貌被编码成强烈的视觉和色情感染力,从而能够把她们说成是具有被看性的内涵。”在这里,她揭示的是女性在男权至上的社会中作为一种被看的对象存在,成为电影观众的来源,而这个观众主要是指男性,但也不缺乏已经被男性为主的审美角度所同化了的女性。在这种看与被看之间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内涵,即男性是主导的第一性,而女性是被主导、被压迫的第二性。虽然在这里她主要指的是电影,但是女性作为被看的对象在其它媒介上都广泛存在。

而腐女对媒介产品的选择和解读方式,却转换了这一视角,女性作为传统意义上被看的一方现在却成为主动看的一方,而被看的对象则是原来高高在上的男性,这对于男权至上的观念来说是一个颠覆。

在网络上一个对于腐女的样本量为689人的调查中,有一项调查内容是“你成为腐女的原因是”,其中有52%的人选择的原因是“对漫画、小说或影视剧等中的女性角色(柔弱、脆弱)的设定感到反感或厌倦”。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一部分腐女自身所带有的反对性别不平等和男权至上思想的意识。②

此外,由于男同性恋的作品中很多都有涉及性的内容,女性观看这些内容对于社会所构建的女性纯洁的形象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在这个社会中,男性看色情内容,虽然违背了法律,但是这个行为本身不会对男性自身造成名誉或者形象上的损害,似乎男性看色情内容是理所当然的,而一旦换成女性,这种行为就变得不可接受了,所以这种观看行为本身就带有反对男权的意味。

(二)风格解码:抵抗的方式

在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中, 亚文化对主文化和霸权的抵抗是一个核心问题。亚文化对于霸权的这一挑战,不是直接由它们本身发出的,相反,它是间接表现在风格之中,异议和冲突是蛰居并展示在最浅表的外观层面,这就是,符号的层面。也就是说亚文化和其它有着更明确政治意图的行为活动不同,它并不是直接与主流文化和霸权对抗,走上街头喊着口号游行这种方式不是亚文化的抵抗方式,它的抵抗是在一种符号层面,必须对其风格进行解码才能够解释。

一方面,由于腐女是产生于互联网的亚文化群体,它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方式还有与伯明翰学派所研究的二战后期工人阶级的亚文化的显著 不同。由于互联网提供了现实空间之外的更为广阔的虚拟空间,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往往更倾向于一种自我化的表达和一种回避的态度,不是公然地抵抗现实间存在的化形态,更不会与主流权威文化发生正面的冲突,因此总体上说,网络亚文化的抵抗意味相对来说要弱了。

(三)主流文化的收编

虽然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主要只体现在符号层面,不是一种直接的对抗,也不会从实质上颠覆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但是它仍然是对主流文化支配性地位的削弱,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期望,它摒弃传统的异往恋爱模式,也反对男性占主导的男权至上思想,损害了这些社会主流思想的统治威望。因此支配文化不会对亚文化坐视不管,警察、法院、新闻媒体、市场等都在利用一切手段,试图把亚文化的风格整合、吸纳进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中。这一过程就是收编的过程。

一方面,司法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等给腐女所钟爱的耽美作品戴上了“色情”的帽子,并大量关闭了有BL作品的在线漫画、小说网站,以及对腐女的相关论坛、贴吧进行内容审查等。而作为主流文化的主力捍卫者的新闻媒体则对腐女群体进行了一系列报道,在这些报道中,腐女被刻画成一群误入歧途的无知少女,而且对耽美内容的沉迷,对她们自己的心理、生活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另一方面,商业文化也在加强对腐女群体的渗透,将她们作为一种有着特殊爱好和需要的群体,利用她们的这种喜好来更好地推销自己的商品。越来越多的以男性角色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为了吸引女性受众,开始故意“卖腐”,用含义暧昧的语言和动作来吸引腐女的眼球,进行炒作,从而牟利,如网络小说家南派三叔就曾经直言不讳“得腐女者得天下”。这种将亚文化的风格加工成商品的行为势必会消解亚文化的抵抗含义,使之仅仅沦为一个时髦的商品。

当然,亚文化面对主流文化的收编也并不是坐以待毙,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收编也在同时进行着。针对关于新闻媒体的报道,腐女群体在网络上进行了辩驳,甚至有采取网络攻击的方式来对抗,而对于文化管理部门的查禁,论坛、网站会采取更换域名等方式重新经营。但是在商业文化的渗透方面,腐女的抵抗就显得比较消极。在笔者访谈的腐女中,基本没有对这种商业文化的渗透表示担忧的,她们认为商业文化的炒作和宣传,能够让腐女群体更多地进入大众视野,也能让大众更加了解这个群体,进而将腐女群体从小众变为大众。

对于主流媒体对于亚文化的收编和反收编博弈,有人持乐观态度,也有人对亚文化的命运表示悲观。总的说来,正如胡疆锋所总结的那样:“拒绝收编,亚文化就会很大程度上失去安身立命的基础;接受收编,就意味着商业化,就意味着一定程度上要顺从另外一套规则,面临着作和被解构的威胁。这也许是通过风格在体制内进行抵抗的亚文化无法逃避的宿命。”

四、 总结

作为一种亚文化的腐女文化和腐女群体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以这种风格与主流文化相区隔,它抵制着占主导地位的异性恋霸权,以及更为顽固的男权至上思想,虽然这种抵抗只存在于象征性的符号层面,没有产生实际的意义和作用,但是这种抵抗的意识已经使得腐女与其它网络亚文化相比更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但是与其它亚文化一样,它也面临着来自主流文化对其的收编,因为商业文化的渗透,解构了原来亚文化所具有的抵抗意义和色彩,这是包括腐女文化在内的亚文化的宿命。解析腐女亚文化本身只是对这个群体研究的第一步,如何透过对这个亚文化的特征来看到这个群体中的人以及她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背景特点才是接下去应该关注的内容。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 胡疆锋、陆道夫。 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 南京社会科学, 2006(4):87-92.

[2] 马中红。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 文艺研究, 2010(12):104-112.

[3] 陆国静。 耽美文化与同人女群体研究――一个基于网络的亚文化图谱[D]. 苏州大学, 2011.

[4] 阮瑶娜。 “同人女”群体的伦理困境研究[D]. 浙江大学, 2008.

[5] 李银河。 酷儿理论面面观[J]. 国外社会科学, 2002(2):23-29.

[6] 张炜婷。 耽之于美――耽美文化与同人女群体的人类学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13.

[7] 马中红。 西方后亚文化研究的理论走向 [J]. 国外社会科学, 2010(1):137-142.

[8] 胡疆锋。 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1.

[9] [美]凯特・米利特。 性政治[M]. 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32-33.

[10] [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新华出版社,2004:281.

注解:

亚文化3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弹幕视频

一、青年亚文化的概念

任何社会都有着多种文化形态,这些多元化的文化处于主导价值体系所倡导的发展理念之中。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曾对于价值体系和文化权力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阐述,他将文化分为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两种。

所谓主流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受到倡导的、发挥着巨大影响力的文化,它反映着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统治思想,反映着社会的主流生活方式,维护、体现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群体的利益。而所谓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的文化,它被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群体所拥有,是这部分群体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除了与主流文化相互融通的价值与观念外,亚文化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与观念。就功能方面说,“亚文化是人们企图解决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矛盾时产生的,这些矛盾是人们共同经历的,并能导致一个集体认同形式。从这里个人会获得不是由阶级、教育和财富造成的个体认同。”[1]由此可以说,青年亚文化可以被看成青年群体在尝试解决社会生活中面临的某些社会矛盾时所采用的独特的应对方案,它表现在话语方式、想象方式、行动方式等诸多方面。相对主流文化来说,亚文化的样式、风格具有鲜明的自我特色,主要受到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年所接受。

二、弹幕视频的起源及发展现状

(一)弹幕文化的起源

最初的时候,人们把出现于射击游戏的屏幕上的形成的犹如幕布的数量密集的子弹称为“弹幕”。其英文为Bullet Curtain。随着可使用字幕直接在视频上开展评论网站的出现,后来在屏幕上开展评论的现象的不断出现,但在初期分布还不太均匀。网民们会在视频中的“笑点”或“高潮”时集中发送弹幕,若字体颜色不透明,视频中大部分内容将被弹幕覆盖。也由于从屏幕一端划到另一端的密集的子弹非常神似幕布的,故而日本的极为知名的弹幕网站 ――NICONICO 的网民把如子弹般飞过的吐槽或评论内容的效果叫做弹幕。

(二)弹幕文化的发展现状

弹幕视频网站是能够提供弹幕评论功能的视频共享网站,起源于日本。于2007年2月创建的NICONICO 动画,在短时间之内就成为日本网民最青睐的以弹幕视频为主打的网站之一,该网站的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多种多样,除严肃的娱乐电视节目和新闻片段外,还有括恶搞作品及动漫作品以等。人们之所以特别喜欢弹幕视频,不只是其内容丰富多样,还在于其能够使网民在大规模的吐槽中产生心理和生理的认同。弹幕视频上面的吐槽、评论等不仅风趣搞笑,还往往有着一定的见地。众所周知,弹幕是对某个“槽点”之中的观点和情绪的表达,即使是一个人面对着电脑,弹幕也能让其产生一种仿佛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看电视、电影的感觉。而正是这种感受,使弹幕视频网站得到了数量庞大的网友的追捧。在日本产生当弹幕视频网站不就,中国也出现了较有自身特色的弹幕视频网站,其中,Acfun(弹幕族简称 A 站)和Bilibili(中文名为哔哩哔哩,简称 B站)是国内最知名的弹幕视频网站,其他如 Tucao 网(简称 C 站)、豆泡等也发展较好。此外发展比较好的还有 Tucao 网(简称 C 站)、豆泡等。国内的视频网站也积极引入弹幕弹幕功能,如乐视网于2013年正式与弹幕网站合作,而爱奇艺网的不少节目也引入了弹幕功能。

人们根据弹幕可的字幕形式以及其表现形式的异同,将字幕分为解说字幕、普通字幕、评论字幕以及空耳字幕等四种类型。普通字幕包括台词、翻译、歌词等内容,评论字幕则是指观看者表达自身的态度、观点,以及各种吐槽、情绪表达及符号象征等评论方式,但其仅仅是纯文字的表达,不包括图片、音频和视频。就表现形式方面来说,字幕可分为特殊和普通表现等两种形式。特殊效果字幕的表现形式其实就是利用专门的软件,或者是其他的发送形式来制作独特的弹幕效果和利用高级的弹幕软件来制作的花样弹幕效果等。普通效果字幕的表现形式有底端固定字幕、顶端固定字幕和普通滚动字幕等三种形式。

三、弹幕视频的受众分布以及弹幕网站的亚文化特性

(一)受众分布

虽然弹幕网站兴起于日本,不过在国内,近几年来弹幕网站发展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出现,并受到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热捧。

1、受众群体的规模仍旧较小

在我国,弹幕视频网站往往只储存弹幕的而不储存视频,而且弹幕视频网站一般没有自制的视频,主要依靠用户来提供。所以弹幕视频网站的发展需要活跃用户来不断为其提供视频来源。但是,在视频内容的选材范围上,弹幕网站视频的用户提供的视频内容,在很多方面尤其是题材方面,与其它的视频网站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我国的弹幕视频网站的创办者和提供内容的用户绝大多数都是资深的游戏和动漫的爱好者,所以自弹幕视频网站兴起以来,其内容也大都集中在动漫及游戏上,随着弹幕网站的逐步发展,网站视频内容范围逐步扩大,在弹幕视频网站上也能看到不少普通视频。因而就当下来说,弹幕网站所拥有的受众的群体极小。

2、众分的年龄范围

弹幕视频网站的受众群体的年龄相对集中,一般来在18岁到30岁之间。事实上,这个群体中的不少人自小就较为广发地接触日本的动漫,喜欢看日本动漫及电视剧,同时,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是学生。因此,他们能够熟练运用电脑和网络,并容易接受新信息,非常积极参与弹幕发送,觉得在看到大量弹幕穿过屏幕时能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二)弹幕的亚文化特性――“恶搞”

事实上,弹幕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亚文化。众所周知,亚文化之所以得以较快发展,原因在于其能吸引人对已有的内容进行解构和再生产。我国自古就不乏人对已有文本进行解读和批注,并不是不加以注解就不能使人继承和追捧,但解读和批注却可以成为经典教材的重要教辅材料,甚至可以成为很重要的典籍,经典教材和注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批注可长可短,有时页面上仅仅一小条,有时则密密麻麻的写满页面上。与弹幕相比,注疏的动机是去完善原有的文本,弹幕的目标则是去结构原有的文本。

就其本质来说,弹幕属于“恶搞”,但所谓的“恶搞”并不是一个低俗的词语,相反,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恶搞”已名正言顺地进入了大雅之堂,甚至成为了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严肃的学术研究对象。一段视频、一幅图片乃至一段文字,只要上传到网络上,就能成为极具开放性的文本,使大众获得了书写的权利。这就是一些学者把恶搞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分析的原因,他们认为恶搞几乎与网络同时诞生,共同成长。久负盛名的通俗文化及大众文化的研究者费斯克,把开放性文本称为“生产者试文本”。曾一果在《恶搞:反叛与颠覆》中指出,恶搞是一种松散型的、自由的文本,它能让广大受众在自己的意愿下随时随地介入和参与大众文本的生产,或对大众文化进行重新的拼贴和组合,从而生产出各式各样的大众文本,大众可以随意对大众文本进行肢解,并将其有序地组合,创造出新的意义。

青年富于青春活力,具有多变、热爱挑战的特征,文化上乐于偏向非主流、边缘亚文化和次文化,因此,弹幕是一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值得指出的是,弹幕一旦成为主流,一代代的年轻人便会自觉地创造属于他们的亚文化。

四、弹幕亚文化的语言特征

(一)技术带来的大众狂欢

“由于和直观具体的画面相比,文字是一套抽象而复杂的编码和解码系统。观影时,字幕永远会成为画面中最靠前的观看对象被眼睛捕捉到。”[2]基于上述原理,在弹幕频繁且无序地飘过屏幕上方时,就会使习惯于传统观影体验的人们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当镜头的纵深感和观影的仪式感经表情及字符抹平后,观众不仅不容易在杂乱无章的弹幕内容之中选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还会对电影情节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因而数量较为庞大的观众在初次接触弹幕时,都直呼“脑子跟不上”。众所周知,年轻人是弹幕族的主要群体为,他们“天性中就与新技术有缘,他们通过媒介技术表达创作、游戏、交流的能力仿佛是与生俱来的。”[3]因而,对于弹幕族来说,弹幕不但不会阻碍他们的观影的,相反会成为他们狂欢的彩带。

(二)弹幕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交往

“从本质上看,弹幕互动是互联网时代下,观众在情感能量驱动下的一种社交性活动”[4],因而可以说弹幕是继微博、微信之后的新兴的社会媒体,以及新型的交往方式。兰德尔・柯林斯曾根据情境理论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我们发现只要对该理论略加修改,便能解释弹幕的互动意义。柯林斯认为,要发生互动仪式,需要具备四个基本的条件:(1)共享的虚拟空间;(2)对局外人设定了局限;(3)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4)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5]由上述四个条件可知,弹幕本身的互动功能主要体现在众多的受众所拥有的共享的虚拟空间、共同的身份认定、共同的内容爱好以及共同的情感体验。

五、弹幕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将进一步凸显出来,赋予青年自由表达自身的权利、诉求的新媒介,必将为青年亚文化调侃、反对、背离甚至于颠覆主流文化提供更为轻松随意的空间。两者的关系并非自有原来的对立和对峙,也不单只是控制与对抗的关系,而是不断衍生出流动的、具有较大张力,乃至相生相伴的亲密关系。

(一)弹幕亚文化可以融入主流文化

我们知道,弹幕网站上的各种各样的视频,绝大部分都不是用户原创的,他们往往是用户直接搬运过来后进行再加工的,因此可以看成是弹幕网站在借用、盗用大众文化符号之后,把主流社会的文化资源作为原材料,对之进行即兴拼贴和改编,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的弹幕文化。众所周知,带有亚文化印记的文化产品,绝大部分都拥有自身的趣味性,因而有时也会受到主流媒体的追捧,并借助微博、微信这些社交平台得以推广。

(二)靠技术实现彼此沟通

今天,我国的较为知名的视频网站如土豆网、爱奇艺、乐视 TV、腾讯视频、PPTV、PPS 影音等都开通了弹幕评论功能。在弹幕功能启用后,很多热播的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在播放的过程中,时长出现“不见画面,只见弹幕”的情形。比如2014年上映的弹幕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小时代3》等,就引起了观众和大众媒介的热烈讨论,加深了弹幕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了解。

(三)弹幕亚文化靠带有民俗性的小叙事来对主流文化进行补充

当前,众多产生于弹幕中的网络热词,经由大众媒介的传播后成了主流世界中的流行语,例如“傲娇”、以及“前方高能”等等一系列极具调侃和娱乐味道的词语,被当成“民众在社会压力下的‘民俗小叙事’”[6]。语言是一种能承载社会记忆的流动性的东西。各种各样的极富新鲜气息的词语不但对浩瀚的现代汉语语库进行了充实,使语言的表达模式和表达习惯得到了调整和创新的同时,还推动了自我启蒙及反讽等社会功能的实践,成为了主流文化的极具价值的补充。

六、结语

作为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弹幕族,其创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亚文化,整个社会应该充分尊重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文化习惯和文化产品,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接纳它们,这不仅有利于稳定和开拓更为广阔的多元文化格局,也有利于建设大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 [加]迈克尔・布雷克。越轨青年文化比较[M].岳西,张谦,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 楚卿。中国影视剧请慎用韩国偶像打造模式[N].中国艺术报,2014- 08- 11(2).

[3] 马中红。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4] 诸葛达维。互联网时代的弹幕电影分析――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J].东南传播,2015(2):30.

浅析我国当下的青年亚文化现象4

摘 要:青年群体越来越多地受到格外的关注,但大多数人对青年所表现出的亚文化并未深入了解,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下青年亚文化表现原因及特征进行分析,旨在倡导社会更多地关注青年所处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社会现实;抵抗性;娱乐性

亚文化是隶属于少数群体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仅仅为少数群体接受。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亚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则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亚”字在字典中有“次一等”的解释,显然已带有阶层意味和结构意味,与社会所宣扬的主流区别开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每一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亚文化其实就是处于非统治阶级的思想,即只是属于少数边缘群体,代表着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处于从属的地位,因而又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不可避免的带有一些与主导地位的文化相对抗的意味。依照美国学者波普诺在《社会学》中对亚文化做出的界定:“亚文化通常被定义为更广泛的文化的一个亚群体,这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亚文化的某种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包括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1]青年亚文化是由青年群体创造,与其他群体与众不同,为青年群体所认同,形成独特的青年生活方式以及态度,并与成人社会相反抗的文化现象。

一、我国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纵观我国当下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从嘻哈文化到恶搞文化,从杀马特到小清新,从潘课幕到二次元再到宅文化,以及网络文学、同性恋文化等,种种亚文化现象层出不穷,显著多样。我国青年亚文化之所以出现,则与青年所处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艾伯特・科恩在著作《越轨男孩・帮伙文化》提出了“问题解决”假设来探讨青少年的亚文化现象。他从亚文化产生的根源入手,认为每种行为的产生都是为了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换言之,出身低的青少年面临着身份地位低下、嘲弄、被社会抛弃等等现实问题,因而产生了各种亚文化现象与行为,形成非主流,与主流区分开来。艾伯特・科恩的这一“问题解决”理论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依然有借鉴意义。洞悉青少年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式,盛行的消费主义以及自身潜在的学业压力,无法获得解决的现实问题,无疑给青年的生存套上了金刚罩,牢牢地被拖住却又无法挣脱,只能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去逃避以及缓解社会带给自身的压力,因而形成一种潜在意识的想象性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亚文化的风格表达自己,表达对压力的宣泄,希望社会现实获得关注的微弱呼唤。

二、我国青年亚文化的特征

与西方青年亚文化发展历史所不同的是,我国的青年亚文化大多处于后现代主义浪潮之下,因而呈现出与伯明翰学派研究下青年亚文化相比显著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抵抗性逐渐弱化。英国伯明翰学派运用符号学的理论,对嬉皮士、垮掉的一代、无赖青年和摩登族等青年亚文化群体作了详尽讨论,将青年群体所表现出的风格视为一个符号的集合,一个战场,对主流文化宣战以及抵抗。“微不足道的物品”能够神奇地被挪用,被从属群体“盗用”,承载着“隐秘的”意义:这些意义以代码的形式表达了一种抵抗形式,抵抗着使他们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的秩序。[2]在伯明翰学派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之中,“阶级”、“抵抗”是重要的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就是青年阶级的意识形态,青年的风格就是青年得以表达自己与主流社会对抗的手段。但在我国,青年亚文化的抵抗性与西方青年相较而言,已明显的弱化,简言之,即是“微抵抗”。一方面与当前我国的社会阶级不复存在密切相关,尽管青年间存在一些阶层,但阶层间并无对立性。另一方面,源于主流文化的相对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青年亚文化具有的抵抗性和反叛性,转而变成了一种戏谑,一种恶搞,以及一种态度的宣告,如杀马特亚文化。位于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90后青年是社会转型中的乡村失落者,另类甚至怪诞的形象只是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一种尝试,其风格也只不过表达自己的一种态度而已,颇少了些强烈的抵抗性。此外,青年亚文化的微抵抗与其最终不可改变的被收编宿命也密切相关。商品化和媒体的贴标签和重新界定无疑使得亚文化的内涵变得如此单一和平淡无奇,青年亚文化的表达变得如此“低廉”,丧失了浓厚的抵抗性,只是沦为一种景观、一种奇观的存在。

(二)娱乐性增强。我国青年亚文化的表现风格更多的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解构是后现代评论家喜欢的一个词语。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巨型文本,对其叙事、氛围及表现手法等解构,并实现建构,改变了原有意义上的能指和所指,意义因而实现了由严肃化变为平常化、戏谑化。如恶搞文化,《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式的调侃、“杜甫很忙”以及“人生若只如初见,社会主义天天见”等类似的戏仿,故意曲解原有的意义,实现了网络式的狂欢。恶搞文化是对作品的重新审视与解读,通过夸张、拼贴、模仿等手法对经典的作品、权威的人物或严肃的事件进行解构、重组和颠覆原有的所指,消解了原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实现搞笑、戏谑及滑稽等目的的文化现象。亚文化青年借用恶搞手法对社会事件进行解读,用嘲讽的态度对待严肃话题,其最终目的在于娱乐自己,娱乐大众,充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赫伯迪格在著作《亚文化 风格的意义》中曾经提到过一个问题:就算亚文化是文化,但它算艺术吗?赫伯迪格的这一问题无疑表现出了他对于青年亚文化的态度以及思考。纵观亚文化的形成与过程,其中都伴随着亚文化群体对于流行的指向。如2007年出现的小清新,LOMO相机、白色帆布鞋、棉麻连衣裙的标配,掀起了一股流行的清新风。此外,即使亚文化是属于少部分群体的文化,纵然社会强调的是主流文化,但与社会主流对立的小众文化也属于文化的范畴之内。文明开放的社会是兼容并蓄,是多元并存的。青年亚文化就像是存在于主流文化中的一条鲶鱼,为主流文化带来生机和活力。每一个亚文化群体的产生都与社会的状况息息相关,当一种亚文化出现时,主流媒体首先做的是秉持尊重的态度,对青年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关注青年亚文化背后折射出的现实意义才是我们亟需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戴维・波普诺。[美]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迪克・赫伯迪格。[美]陆道夫,胡疆锋译。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第20页。

亚文化5

一、不良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亚文化的影响

高职院校校园亚文化的主要表现为:暴力色情文化,娱乐文化,追求享乐和物质主义文化等。而传媒网络的影响对校园亚文化的成因可谓是“功不可没”。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的今天,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在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良网络文化在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也日趋严重,色情、暴力、物质、消极情绪在网上无处不在,网络道德正在一步步地接近并且打破底线,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学习以及价值观念等造成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1.不良网络文化弱化了学生对本校文化的认同感一、这造成学生本身缺乏集体荣誉感,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校园或者损害校园文化的情绪。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人生成熟阶段的过渡期,此阶段的青少年对于自身存在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还不够强大,此时的人生苦乐观念、生死观念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易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念。2.不良网络文化导致学生犯罪行为增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对个人荣辱观念判断标准不明确的阶段。荣辱观是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它受社会风尚、习俗和传统的影响。在当今这个文化与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网络黄色文化的肆虐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带来了可能难以抵御的诱惑。在这种性解放、性自由思想侵蚀下,高职院校学生易形成不健康的性观念和性取向,以至于在各种网络黄色影像图片、的毒害之下,易造成还处于性意识不成熟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做出犯罪等违法行为。网络暴力文化是指互联网中宣扬的用暴力手段来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文化观念。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在闲暇课余沉浸在网络虚拟的游戏中,沉迷于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相互追杀,很多没有自制力的学生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由于网络游戏成瘾丧志,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世界,出现狂躁、妄想、幻听等病态心理,在没有足够上网的经费时会选择偷、抢、劫等手段,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网络中的不良文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毒害着他们的心灵魂,同时这些已经被网络不良文化同化的学生又在给高职院校校园亚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阻力。3.不良网络文化滋生学生追求享乐和物质金钱的心理当你打开网页你会发现,网络中每天都不乏关于富二代、官二代的奢侈生活的报道。他们在生活中视金钱如粪土,大肆挥霍,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而他们的种种作为似乎都被认定为理所当然。甚至网络中有那么一批甚至一大批对于这种不用付出劳动就可以拥有一切的挥霍无度的生活产生向往、羡慕的心理,于是有了女孩子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恋爱婚姻论点,同时也有一些人将这种想法付诸于实践,于是有了各种傍大款等现象。高职院校的学生同样也会受到这种不良网络风气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价值观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个人价值观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对于青少年来说,随着日常生活所接触的环境的变化,价值观念也是不断变化的。原本就不稳固的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的价值观挑战,这种冲突的结果就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若这种新的价值观是好的,那它就会朝着有利自身的方向发展,若这种新的价值观是错误的,那无疑是对自身的一个伤害,会对整个个人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若这种观念被高职院校的个别学生长期接触,就会从最初的被动接受演变为主动接受到最终的认可,然后再把这种观念转嫁给其他同学,以至于整个学校都会弥漫着这种不良风气,将会瓦解高职院校校园亚文化的建设,毁掉我们构建真善美的标准。4.不良网络文化中的语言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产生影响语言是文化的根基和围墙,随着网络这一信息载体出现,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网络语言有着宽松的话语环境,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于是网络语言在某种环境下就会变得简洁化、粗俗化、暴力化。当今社会离不开网络,因此网络语言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影响也愈大,久而久之我们将会无法区分网络语言是否符合规范,最终导致中国人不会说中国话。当然网络语言大多有它独有的使用群体,即年轻人,而年轻人中又以学生群体居多,高职院校中的学生群体,由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都比较强,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无疑会充斥着大量的网络语言,他们习惯用这种表达方式来表现自己,并乐在其中。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网络语言有时候会让处在此话语环境中的交际双方感到轻松愉悦,但是也仅限于此。如果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任由这种网络语言在生活和学习中肆意使用,那么网络语言就会占据正统语言的使用空间,长此以往恐怕就没有所谓的正统语言了。

二、应对不良文化的策略

48 498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