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实用3篇
【导言】此例“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实用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培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137-02
一、注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强调:“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党和国家对现代教育的期盼和要求。
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培养杰出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党中央将自主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继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高等学校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在学校的诸多任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其首要任务。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开展创新教育则是这个过程的源头和关键。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教育成效的最高标准。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合格的教师的重任,也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要坚持在各门学科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坚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注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塑造杰出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二、师范生创造性思维培育尤其重要
高等师范院校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重要。因为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合格教师的使命,既是培养教师的孵化器,又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及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开发师范生的创造力,培育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高等_师范院校的性质和任务与普通高校不同,其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法也应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但是;师范院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都在向综合性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科研方向等方面与其他普通院校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在学科教学方面也是这样。这些院校在教学中注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技能的培训,这是师范性的特性决定的。高等师范院校要为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服务,承担着培养大批合格的教师的重任,理应重视教育学科的教学和学生教育技能的培养,特别是要努力培养师范生胜任教师的业务能力,诸如全面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等等。但是,对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很不重视,也没有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致使学生缺乏开拓性、研究性和创造性,相当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因为他们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也不注重在教学中培育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师范生大多数将成为未来的教师。登上基础教育或中等教育的讲台,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杰出人才的使命。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因此,培养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尤其重要。因为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时期,为中小学生打好基础非常重要。所以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尤其应注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杰出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在基础教育时期,担任各门学科的教师都要注意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为创新发明打好基础。在中等教育时期,担任各门学科的教师更要注重开发中学生的创造力,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杰出人才打好基础。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应坚持实施创新教育,在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运用创新教学模式和问题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创新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开发师范生的创造力,在传授学科知识、培训教育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他们将来登上基础教育或中等教育讲台的时候,才能在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运用创新教学模式和问题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创新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杰出人才奠定基础。
三、加强培育师范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3篇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思维转换 经济区 自主创新
1.研究背景
2004年11月1日,福建省委正式颁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南温州、金华、衡州、丽水地区,赣南赣州、吉安地区,赣东鹰潭、上饶地区,粤东汕头、潮州、梅州、揭阳地区共21个设区市,是位于海峡西岸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我国“十一五”规划建议和“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总书记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我省曾于较长时间走单纯的“技术引进型”发展道路,对外来技术依赖性大,自主创新基础比较薄弱。近年来,我省提出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已制定《福建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等,高度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自主创新及其能力提升问题。
随着我国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视,我国关于“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日渐增多。俞建群(2006)[1]、郑永平(2010)[2] 、陈瑜等(2010)[3] 、谭文华等(2007)[4] 、陆娱(2009)[5] 、李秋斌(2008)[6] 、朱艳芳(2008)[7] 、谭文华(2008)[8]等都从不同角度为海西经济区自主创新出谋献策,但尚缺乏对“思维转换”视角的重视。
2.思维转换的内涵
思维转换,即将传统的、不利于自主创新的惯性思维方式转换为先进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学思维方式。思维转换应该是科学的,是基于前沿管理理论的柔性创新,是前沿管理理论和人类思维特点的有机结合。
思维转换――改传统的刚性思维为柔性思维;改传统的推式思维为拉式思维;改传统的单行思维为并行思维;改传统的独行思维为团队思维;改传统的凭经验思维为系统思维;改传统的粗略思维为求精思维;改传统的物本思维为人本思维;改传统的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改传统的局部思维为集成思维对包括海西经济区在内的区域自主创新提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思维转换对海西经济区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思维转换是提升海西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
思维模式对区域、企业和个人行为都有重要影响,科学的思维模式是科学行为的基础。
传统的刚性思维、推式思维、单行思维、独行思维、凭经验思维、粗略思维、物本思维、静态思维、局部思维下,区域、企业、个人的行为也相应处于刚性、推式、单行、独行、凭经验、粗略、物本、静态和局部的误区。只有打破传统的、不利于自主创新的惯性思维,才能走出行为误区,才能有效提升海西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使提升海西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工作事半功倍。
思维转换是提升海西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之源
思维对于创新是双刃剑。正确的思维推动创新,是创新之源泉,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错误的思维则阻碍创新,是创新的挡路石。传统的思维模式局限了当事人的思路,很难产生创新的灵感,严重制约了区域、企业和个人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需要新思维――柔性思维、拉式思维、并行思维、团队思维、系统思维、求精思维、人本思维、动态思维、集成思维的启发和推动,提升海西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应从思维转换做起。
思维转换是全方位提升海西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提升海西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区域文化、两岸合作状况、人才培养和引进、组织与团队管理、技术管理机制、创新方向、计划和目标的实施、各项具体工作细节等方面都息息相关。只有思维转换,并以思维特有的柔性引导日常各项具体工作,促使各项工作细节科学化,才能全方位提升海西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
4.结语
总之,思维转换是提升海西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创新之源,是全方位提升海西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思维转换,系统研究提升海西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有利于更全面、有效地提升海西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B类社科项目(JB11144S)。
参考文献:
[1]俞建群。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郑永平。海西建设中的省部合作现状与对策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3]陈瑜,林荣清。海西创新带动战略的SWOT分析及路径选择[J].科技与产业,2010(3).
[4]潭文华,黄静晗,郑庆昌,张丽萍。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5]陆娱。海峡西岸经济区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径分析[J].技术经济,2009(3).
[6]李秋斌。30年来福建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J].闽江学院学报,2009(06).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跨专业人才;创新性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31日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2005年在病榻上跟温总理进言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个令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一次深刻的讨论,高校提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已经逐渐被提到日程上,而创新型人才关键在于具有创新性思维。同时据资料显示近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在持续上升,2016年考研报名人数高达177万人,跨专业、跨学校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全国考研总人数为万人,其中选择跨校或跨专业考研的考生占总人数60%左右,2013年跨专业、跨学校考生更是达到了70%以上,因此高校教育在号召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如何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加强创新思维的教育将跨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成为本文的着重点。
一、创新性思维的内涵
思维是一种脑部受到外界某种刺激形成的大脑活动过程,创新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思维过程,区别于大家所熟知的创新能力,创新性思维实际上只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解决或发现问题的思路,而创新能力则是表现出了某种实际的有益效果的举动。创新性思维通常是指能够突破传统的、习惯性的思维视角,将创新活动从一种感性的认识过程带入到一个探索性的理性认知环节,从而产生独特的、新颖的解决方案或思维成果,为创新能力的养成和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思维基础。
与创新能力类似创新性思维同样具备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创新思维的独创性和求异性,其摆脱了传统思维的禁锢和认知方式等,不拘泥于原有的模式和固化的特征下,创新思维对于相同问题的解决措施会有差异,更加的新颖和独特;其次是创新思维的联想性和流畅性,创新思维具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融会贯通,将不同的元素流畅的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跨专业人才能够充分的应用不同的教育背景更好地实现专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再次是创新思维应具备灵活性,对于问题的解决思路区别于原有的一脉相承,不会事事统一标准,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生搬硬套规定的套路。
二、跨专业人才提升创新性思维的必要性
培养跨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的,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下培养跨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
(一)当前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2010年10月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首要的是具备创新性的思维,思维决定了行动的方向,尤其是跨专业人才缺乏现有专业的基础知识,保证跨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要求其在专业创新上有所进步,在原有的教学中不仅要有不同交叉学科的综合,更要注重激发学生对于创新理念的理解,让其自觉主动的培养内在的创新性思维。
(二)培养顶尖人才的必经之路。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提出:交叉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并且以自身的学习经历为例提出希望高校能够大胆质疑,培养我国的跨学科顶尖人才,学生要尽快融入到新的创新团队中,并且利用原有的学科优势来拓宽思路解释新学科的知识。由此培养跨专业人才是当前对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对跨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创新思维在跨专业人才进入新领域之处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受创新思维的影响跨专业人才才能够在其新专业中更快的实现创新。
(三)高校提升质量的内在需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彰显了高校的教育质量,跨专业人才作为高校的一部分充分地显示了高校培养学生的能力,跨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高校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从教育投入、教育评价等方面来说是高投入、高标准。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的规模式发展已经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提出要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高校培养和研究的作用减少,而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因此在跨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稳固和扎实,更要培养学生对于本专业解决问题的思路,学校的教育不是“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高校要培养出具备独立的创新思维的创新人才。
(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历史选择。中国当前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在经济地位日益提升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也逐渐由过去的战争纷争开始转向科学技术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软实力也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2015年和2016年间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创新创业课程不断的完善,也有专家学者提出:创新创业人才不是让所有人都去创业,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意识、创业的能力,用专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创业的可能性。培养跨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不仅是高校本身的要求也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需求是高校培养学生最终的目的。
三、提升跨专业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对策
跨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培养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除学生内在的创新欲望、创新观念以及创新态度外,还收到外部环境包括教育制度、校园环境等的影响,要改善内外部环境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化是前提。对于跨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区别其与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化,受原有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其他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存在差异性,这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差异化以及群体的差异化。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性,包括个人的教育背景、社会经历等,注重发挥原有的优势对新的专业进行融合与吸收,在原有基础上发挥思维的创新性;其次要注重学生的群体差异情况,如性别、年龄等差异,不同的年龄差异创新思维的深入层次不一,要逐步的引导和纠正,而不同性别在思维的角度上存在差异,不能要求统一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要让创新思维真正地实现其应有的多元化。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思维是对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过程,而兴趣作为心理活动的一个范畴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源于学生内在对于创新能力的追求,受到学生自身的创新欲望、创新理念等的影响,在培养跨专业人才的创新性思维时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其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创新思维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内在因素促进其对于专业本身的热爱,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实现思维上的独创性和流畅性,能在最短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这一思维方式的扩散,促进对于跨专业难点问题的理解和诠释。
(三)改善教师教学方式是关键。事物发展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除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之外,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存在较大影响,传统的填鸭教学方式多是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个人教学与课本知识结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播,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难以形成思维的碰撞。因此,在对跨专业人才培养时要多采取探究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通过设立不同学科背景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我探索发展缘由,进一步了解专业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充分地发挥不同专业背景的优势。通过开展头脑风暴式的教学场景,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主体之间的经验交流,通过思维的碰撞激发创新思维的形成。
(四)创设良好校园环境是保障。外部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校园环境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有着潜移默化的功能,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首先要保证舒适的校园物质环境,让学生的心情舒适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散,有特色的建设为孕育创新思维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其次要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品质、特征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跨专业学生的引导作用更加明显,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最后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同样对创新思维具有推进作用,学校教师以及同辈群体的团体中的创新思维对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完善校园文化对提高创新思维有显著的成效。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里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人才要具备创新思维,对跨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重视从学生个人的差异性出发,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逐步完善高校教育制度、教师的教育方式,建立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校园环境。创新思维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难以达到成效,对于跨专业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专注。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月红,岳贤平。“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实质及其效应――兼与林炎志教授商榷[J].中国教育学刊,
[2]钱宁。创造性思维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学术论文写作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袁培。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9.
下一篇: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