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论文文献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科学技术论文文献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学技术论文文献【第一篇】

科学以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为目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得到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不仅将在一定时间内导致影响人类生活的新技术出现,还必定极大地丰富我们进一步认识自然的技术手段;新技术的发展又促使我们认识自然的实验手段不断增加、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

科学仅指自然科学。科学和技术同样以自然界为对象,但严格的说,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包括认识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质,揭示主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大至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小至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粒子,都是科学认识的对象。不仅要认识其宏观和外观,还要认识其内部各个层次上的精细结构,运动特点及运动规律。而技术侧重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去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标准的生活的需要。李醒民同志指出: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比科学的历史久远得多,某些技术即使在今天也完全可以脱离科学自主发展。但是时至今日,技术上的进步,总体来说基于科学的发展,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不仅都将在一定时间内导致影响人类生活的新技术的出现,还必定极大地丰富我们进一步认识自然的技术手段;新技术的发展又促使我们认识自然的实验手段不断增加、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中,原子核结构和dna结构的阐明无疑都是名列前茅的。19世纪末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表明元素是可变的。20世纪初,用重粒子轰击破碎原子核弄清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这些方面的突破,影响了整个物理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领域也同样如此。生物学不仅研究自然界里所有的生物体,还要研究生命活动的各种表现形式,构成生物体的所有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揭示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构成生物体的物质,最重要的是蛋白质和核酸。生命活动主要由蛋白质承担,而生物体的遗传则以核酸为基础,或者说遗传信息的世代相传是依靠dna分子的自我复制。1953年dna分子双股螺旋结构的发现和阐明从根本上说明了这个问题。由于构成dna分子的四种核苷酸之间有严格的两两配对关系,根据双股螺旋dna分子的一个单股为模板合成另一个单股必然形成另一个和原来的dna分子完全相同的双股dna分子,生物体的遗传就是这样实现的。这一发现改变了整个生物学的面貌,使生物学进入了崭新的分子生物学时代。

无论是原子核结构还是dna分子的双股螺旋结构的阐明,都是科学家研究自然所得到的重大认识,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而且在一段历史时间内,并没有与技术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两件在科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突破作用的发现,很快激发技术上的突飞猛进。正因为对于原子内部结构有了深入的科学认识,才有可能利用原子核分裂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为人类活动服务,发展成为今天的核能工业。而根据对dna作为遗传物质基础的认识,在农牧业上培育和改良物种,在医学上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大量疑难疾病,在工业上建立全新的基因工程产业。以上这些在技术上的发展,已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实际上我们今天所享用的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所有重要技术成果,几乎无一例外,全部都来源于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虽然科学和技术如此密切相关,但二者毕竟有所不同,而且有本质的差异。科学以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为目的。虽然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但是却有它的不可预见性。具体的发展途径,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突破,以百年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获奖者从本人的兴趣出发而进行工作的,有的甚至是工作中偶然的发现,是原先完全没有预料的事情。而按照预定的计划,组织安排而最终获得突破的反而只是极少数。好像还没有哪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通过有目的的预先组织,精心安排、刻意培养而产生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得到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它有了科学的根据,就可以树立目标,因此总体来说是可预见的,也是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的。

建国初期所进行的“科学规划”(实际上是否应该说是“技术规划”)得到了巨大的成功。xxx爆炸了,火箭上天了,半导体工业建立起来了。但是这些技术成就,毕竟都是国际上已经实现了的,因此也是可以规划的,可以指日实现的。然而当时在科学方面的学科规划呢,由于不像技术方面那样有硬指标可供检查,就有些说不清楚了。当然我国的科学在解放以后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国际上的科学家也不是在原地踏步,与建国初期相比,我们现在和国际上科学先进国家的差距是缩小了,还是扩大了,这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这一事实至少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科学是难以进行规划的。20世纪50年代的学科规划只不过是规划了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工作。回想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现实,有许多重要发展是当时没有预见到的,例如这几十年来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分支学科。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新发展而完全按照当时的学科规划进行工作,我们就会蒙受很大的损失,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1978年dna双螺旋结构建立25周年之际,英国《自然》杂志记者采访克里克教授,要他预测到20世纪末生物学可能取得的成就。克里克回答说科学发展是不可预测的,过去的预言家大多是以失败而告终。他只是说,“我们现在见到的生物学问题,到20世纪末都可以解决,但是那时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现在看来他的预言也没有完全实现,例如癌症问题,当时在美国还是属于有一定程度组织安排并限期解决的问题,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克里克教授也是一位失败的预言家。

技术上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也完全是可以规划的。特别是国际上已经实现的技术,我们做一个具体的规划,安排一定的力量,经过努力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是可以做到的。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所制定的科学规划中有关技术部分,都属于这种情况。80年代在四位院士倡议下制定的发展高技术规划,也属于同样性质,在总体上也同样顺利实现了。但是要实现国际上还从未实现过的技术,特别是那些包含科学上尚未解决的问题的技术,就很难预见何时可以实现了,例如核聚变能量利用问题。虽然时见全世界媒体的炒作,迄今也无法断言何时可以实现。

以认识自然为目标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由于探索性强,结果一般难以事先预见,原创性强的技术研究也是如此。因此除可以明确总体研究方向外,常常难以事先设定具体的研究目标,难以事先规定进度,或强求完成的日期。毋庸置疑,自然科学史中众多重大突破都是自由探索的结果。从物理学上牛顿力学的建立,电的发现和电学基本定律的建立;化学上门捷列夫周期律的建立;生物学上细胞的发现,孟得尔遗传定律的建立等,都是自由探索的结果,这些都已经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众所周知的巨大影响。类似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在20世纪内所有诺贝尔奖获奖人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的自由探索而获奖的。20世纪一百项重大事件中名列前茅的,像青霉素、半导体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曾分别获1945年、1956年和1962年诺贝尔奖,这些也都是少数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结果。而它们在实际应用上的巨大影响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近年来获诺贝尔奖的基础研究成果,如超导现象和新高温超导体的发现,胆固醇代谢调节,癌基因的发现等,仍然是少数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结果,这些发现必将对21世纪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科学与技术的不可预见性

我们不是完全否定规划的重要性,而只是指出科学和部分含有原始性创新的技术都有相当程度的不可预见性。我们在制定规划时务必充分认识这一特征,规划可以一方面指出方向,而在另一方面也必须同时鼓励自由探索,不要在科学上设立禁区,并且在规划中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便在形势发展时可以随时修订。

当前在我国科学界流行的追赶国际科学发展热点,体现在对设定项目的高强度支持,这对我国科学努力追踪和赶上世界发展潮流是重要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设定热点项目的多数已经是全世界科学家辛勤工作了多年,有的项目年发表论文数已在万篇以上,超过我国全年发表全部sci论文总数,要在这些国际上已经充分开放的领域中有所突破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当然这决不是说我们不应该进入热点领域,热点领域的研究往往对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进入热点领域,在热点领域内进行工作以积蓄力量,对发展我国科学还是有重要作用的,我只是想强调在热点领域内取得突破的艰巨性可能更大一些。我还想强调的是我们必须看到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既要重视热点领域,又要鼓励在那些目前虽还不是热点却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基础研究领域中去进行自由探索,对自由探索中已经取得有意义进展的项目,不仅不能予以限制,还要给以鼓励和支持。二者的关键都在于有自己创新的学术思想,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有所创新和取得重大突破。没有自己原创性的学术思想,不仅进行自由探索寸步难行,进入热点领域也只能永远模仿或重复前人的工作,最多也不过为前人成果锦上添花而已。

科学技术论文文献【第二篇】

在教育领域提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因此,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中,通过建立数学建模,将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有利于在数学建模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优化企业经济效差的途径。在历史的发展轨迹之中,茶叶行业因为发展历史悠久、地理环境优越、生产经验丰富等优势而获得了长远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化,茶叶行业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实现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目标,茶叶产业要建立数学建模,将影响茶叶企业经济效益的所有因素纳入到理论体系之中来开展分析活动,在此基础上采取对应的措施,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影响茶叶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生产经营产品的不同而各自具有特殊性,就像茶叶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企业的成本等因素之外,由于经营的产品是茶叶,还具有茶叶特殊的种植、加工和销售模式,因而与一般企业具有不同的经济效益因素。影响茶叶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需要从茶叶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入手,在探讨茶叶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时,首先需要确定茶叶企业的基本生产、经营的流程是以茶叶的种植和加工过程为主线,围绕加工的时间、流程、方式确定相应的经营手段。在经历这两个阶段之后,第三阶段为销售阶段,分为批发和零售模式。在了解这方面之后,茶叶企业的盈利计算模式主要通过p=(a-v)/a这个公式进行计算,其中p代表企业的经济效益率,a代表企业茶叶的销售额,以一个例子来理解这一计算模式中前部分,一批茶叶销售单价为10000元/吨,销售量为10吨,那么,销售的总收入就是100000元。公式中的v代表茶叶企业在经营过程成中消耗的成本,销售成本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茶叶企业很多工作都是由员工来完成,员工在付出劳动力的同时,茶叶企业要支付员工的工资,因此,茶叶企业需要支付人力成本;第二,茶树的种植、管理等活动都需要经济的投入,对水、机械设备、肥料、药物等购买,都属于茶叶的成本支出;第三,茶叶在转换成茶产品时,需要消耗加工处理、包装等消耗的成本费用,也属于茶叶企业的成本支出,从茶叶企业盈利计算模式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分数形式,因此,要想提高茶叶企业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提高分子上的销售额,并在最大限度降低生产、销售的成本。

在茶叶企业经济效益优化过程中数学建模理论的作用。数学模型作为数学建模理论的基础,从概念的角度来理解的话,数学模型指的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公式、图形等总称。因此,数学建模理论对优化茶叶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可以从数学建模过程入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面发展是目标,但是实际中受到很多因素影响,难以实现均衡、全面的发展,再加上事物有主次之分,因此,茶叶企业发展中若不能将全部产业做大做强,就应当选择其中利润最大的产业予以优化,以此来发挥带动作用,而优化茶叶企业的主次产业。第二,从木桶理论中得出,短板往往会发挥致命的作用,鉴于此,茶叶企业应利用层次权重的方法,对茶叶生产各个环节建立数学模型,将相关数据列入矩阵中做加权计算,在此基础上明确茶叶企业在哪些方面存在短板,从而采取对应的措施。第三,茶叶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矛盾就是销售额在增加的同时,成本也在增加,如何找到利益成本的平衡点是关键,而在数学建模的理论之下,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说茶叶企业生产产能的增加和人工支出的增加无法找到平衡点时,通过几何函数建立数学模型。如:设企业的利润值为y,生产产能变量为x1,人工支出变量为x2,生产成本变量为x3,通过对比抛物线来予以分析,从而找到两线之间交点中的最高点,也就是利益成本的平衡点。

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企业与消费者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供与求的关系,从企业角度来分析的话,如果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企业对外价格就会有所下降,而如果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企业对外价格就会有所上涨,正是因为如此,市场经济存在一定弊端,如果采取放任态度,必然会引发混乱的现象,因此,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政府政策宏观调控的作用下来稳定市场。在这一背景之下的茶叶企业,为了提升经济效益,需要运用数字建模理论来发挥辅助作用,这一章节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数学建模理论在优化经济效益的发展,以此来明确。

以实际案例分析数学建模理论运用。数学建模的建立,在现如今的茶叶产业发展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实际的案例为主来分析如何在茶叶企业中建立数学建模,按照茶叶种植采摘标准,茶叶在采摘时,若采摘下的茶叶“一芽一叶”量占总采摘量的70%,则该批次茶叶即可达到特级茶叶的水平。而特级茶叶的生产、加工与一般等级茶叶的生产、加工有所不同,如果茶叶企业在生产力特别紧张的情况下,是无法合理分配精力来进行合理的生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茶叶企业就可以针对于此建立数学建模理论,如果生产力特别紧张之下,从数学建模理论推算中再分精力生产其他等级的茶叶属于产能消費,就可以集中精力加工生产特级茶叶;若在此技术上生产力还尚有余量,则根据数学建模理论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每多生产一份其他等级的茶叶,都会使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增加的结论。企业据此即可在完成既定特级茶叶生产任务的基础上,安排其他等级的茶叶的生产工作,以此来发挥合力分配的作用。

数学建模理论在优化茶叶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数字建模理论在茶叶企业的运用还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大的层面来看的话,数学建模理论能够进一步对茶叶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为茶叶企业的发展提供外部发展的数据、信息等,而从小的层面来看的话,数学建模理论在茶叶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索罗模型,k=sf(k)-nk是索罗增长模型的标准方程式,其中k代表人均资本量且k=k/l,f(k)代表人均产量、s为储蓄率、n代表劳动力增长率不变,以闽北地区茶业产业为例,设g为闽北经济圈的所有无形资产,n为闽北茶叶产业经济圈的企业数量,g为该区域内资本存量比例,那么闽北区域平均茶叶企业无形资产为pg=g/n。这说明:在一定情况下茶叶产业经济圈的资本存量越大,无形资产和该区域企业的无形资产也在增大。需要注意的是,当今现代社会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下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茶叶企业在运用数学建模理论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发辅助作用,促使数学建模理论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快速,从而促进茶叶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茶叶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而开展一系列经营活动,为了茶叶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需要在充分运用数字建模理论的基础上来开展分析活动,将定性的问题转变为定量的问题,根据分析而得的数据来采取一系列对应的措施,促使茶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据有利的位置,从而促使自身的经济效益得以有效提升。故本文在探讨数学建模放在茶叶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方面具体应用的基础上,在分别分析茶叶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和数学建模理论对优化茶叶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基础上,探讨茶叶企业对数学建模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希望通过上述论点的探讨,可以促进整体发展。

科学技术论文文献【第三篇】

1篇完整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或毕业论文由题目、摘要、目录、引言(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谢辞和附录等几部分构成。

一、毕业设计说明书撰写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1.题目

设计课题名称,要求简洁、确切、鲜明。

2.中外文摘要

应扼要叙述本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简练。中文摘要约200字左右;外文摘要约200个实词左右。

3.目录

主要内容的目录。

4.前言

应说明本设计的目的、意义、范围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5.正文

(1)设计方案论证:应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应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还应阐述所采用方案的特点(如采用了何种新技术、新措施、提高了什么性能等)。

(2)设计及计算部分:这是设计说明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详细写明设计结果及计算结果。

(3)样机或试件的各种实验及测试情况:包括实验方法、线路及数据处理等。

(4)方案的校验:说明所设计的系统是否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校验的方法可以是理论分析(即反推算),包括系统分析;也可以是实验测试及计算机的上机运算等。

13

6.结论

概括说明本设计的情况和价值 ,分析其优点、特色,有何创新,性能达到何种水平,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向。

7.参考文献

在说明书正文之后,应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8.谢辞

简述自己通过本设计的体会,并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9.附录

对不适合书写于正文中的幅面较大的图纸、数据表格、计算机程序、附加数据、详细公式推导、编写的算法语言程序等内容,作为附录排写。

二、毕业论文撰写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1.题目

题目应该简短、明确,要有概括性,让人看后能大致了解文章的确切内容、专业的特点和学科的.范畴。题目的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字。

2.中外文摘要

摘要也称内容提要,应当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应反映整个论文的精华。中文摘要约300字左右为宜,同时要求写出250个实词左右的外文摘要。

(1)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达,每项内容均不宜展开论证。

(2)要客观陈述,不宜加主观评价。

(3)成果和结论性意见是摘要的重点内容,在文字上用量较多,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4)要独立成文,选词用语要避免与全文尤其是前言和结论雷同。

(5)既要写得简短扼要,又要行文活泼,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写得有文采,以唤起读者对全文的阅读的兴趣。

14

3.目录

论文撰写完成后,为了醒目和便于读者阅读,可为论文编写一个目录。目录可分章节,每一章节之后应编写页码。

4.前言

前言是全篇论文的开场白。它包括:

(1)选题的缘由。

(2)对本课题已有研究情况的评述。

(3)说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手段、方法。

(4)概括成果及意义。

作为摘要和前言,虽然所定的内容大体相同,但仍有很大的区别。区别主要在于:摘要一般要写得高度概括、简略,前言则可以稍微具体些;摘要的某些内容,如结论意见,可以作为笼统的表达,而前言中所有的内容则必须明确表达;摘要不写选题的缘由,前言则明确反映;在文字量上前言总是多于摘要。

5.正文

正文是作者对自己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它占全文的较多篇幅。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结果和意义的阐明;理论论证,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等等。根据课题的性质,论文正文允许包括上述部分内容。

正文的写作要求:

(1)理论分析部分应写明所作的假设及其合理性,所用的分析方法、计算方法、实验方法等哪些是别人用过的,哪些是自己改进的,哪些是自己创造的,以便指导教师审查和纠正。这部分所占篇幅不宜过多,应以简练、明了的文字概略表达。

(2)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分别用以下几种方法说明。

用实验方法研究课题,应具体说明实验用的装置、仪器、原材料的性能是否标准,并应对所有装置、仪器、原材料做出检验和标定。对实验的过程或操作方法,力求叙述得简明扼要,对人所共知的或细节性的内容不必详述。

念准确,判断推理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习惯与程序。换言之,要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以论点为中枢,组织成完整而严谨的内容整体。

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达到研究目的的,调查目标、对象、范围、时间、地点、调查的过程和方法等,这些内容与研究的最终结果有关系,但不是结果本身,所以,一定要简述。但对调查所提供的样本、数据、新的发现等则应详细说明,这是结论产生的依据。若写得抽象、简单、结论就立之不牢,分析就难以置信,写作中应特别予以重视。

(3)结果与讨论是全文的心脏,一般要占较多篇幅,在写作时,应对研究成果精心筛选,把那些必要而充分的数据、现象、样品、认识等挑选出来,写进去,作为分析的依据,应尽量避免事无巨细,把所得的结果和盘托出。在对结果作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误差分析,说明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观性,交代理论推导中认识的由来和发展,以便别人以此为依据进行核实验证,对结果进行分析后所得的结论和推论,也应说明其使用的条件与范围。恰当运用表和图作结果与分析,是科技论文通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6.结论

(1)结果要简单、明确。在措辞上应严密,容易被人领会。

(2)结果应反映个人的研究工作,属于前人和他人已有过的结论可不提。

(3)要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研究的成果,切忌言过其实,在无充分把握时,应留有余地。因为对科学问题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7.注释

如有引用他人成果的,一定要有注释。不管在论文的哪一部分,采用到前人的观点、方法、结论、成果时,都必须注明其来源。如不这样做,就有抄袭、剽窃、侵权之嫌。

8.参考文献与附录

参考文献与附录是毕业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及可靠程度。一份完整的参考文献也是向读者提供的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引用参考文献时,必须注意写法的规范性。

此外,有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论文的附录中,如公式的推演、编写的算法语言程序等。

如果论文中引用的符号较多,为了节省论文的篇幅,并且便于读者查对,可以编写一个符号说明,注名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9.谢辞

谢辞是在论文的结尾处,以简短文字,对课题研究与写作过程中曾给予支持的人员,如指导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10.附录

如果论文中引用的符号较多,为了节省论文的篇幅,并且便于读者查对,可以编写一个符号说明,注名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三、毕业设计(论文)编写格式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使用统一的封面格式,计量单位以国际单位制造(si)为基础;注释用页末注,即把注文放在加注处一页的下端;公式、图表应按顺序编号,并与正文对应。

2.图纸尺寸按国家标准,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圆弧连接光滑、尺寸标注规范、文字注释用工程字书写,图表须按规定要求或工程要求绘制。

3.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编写格式按《南昌大学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编写格式规范》执行。

一、

课题条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生产企业都迫切地需要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生率。尤其是在需要进行材料装配的企业,以往采用人工装配的方法,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导致企业竞争能力差,因此设计一个自动化装配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二、 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内容:

(1)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执行机构等元器件的选择;

(2)硬件电路设计;

(3)软件设计;

(4)撰写论文;

三、 计划进度:

~:查阅组织设计材料

~:硬件系统设计

~:软件系统设计、调试。

~:撰写论文

月中旬答辩

四、 主要参考文献:

[2] 阮友德.电气控制与plc[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

科学技术论文文献【第四篇】

1、对象不同。报复陷害罪的对象必须是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4种人;而诬告陷害罪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包括犯人。

2、客观行为不同。报复陷害罪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复陷害,即是以利用职权或国家权力为前提条件,而诬告陷害罪是捏造他人犯罪事实,进行告发,且行为的实施不要求必须利用职权进行。而且,国家工作人员如果利用职权诬陷他人的,则要从重处罚。

3、手段方法不同。报复陷害的手段,既可以用捏造事实(不能是犯罪事实)的方式进行报复,也可以利用客观存在的某种对被害人不利的事实进行报复,而诬告陷害罪必须是以捏造犯罪事实的方式进行。

4、犯罪主体不同。报复陷害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1、犯罪主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该罪主体,可以使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比报复陷害罪广。报复陷害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靠职务实施的犯罪,具有职务性,其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犯罪客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客体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而报复陷害罪的客体仅仅是公民的民主权利。

3、犯罪行为内容不同。诬告陷害罪和报复陷害罪虽然都是凭借国家权力进行的犯罪,但诬告陷害罪是通过捏造犯罪事实,虚假告发的方式借助司法机关的权利达到侵害被害人的目的,行为人本人没有司法权,不能直接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责任。报复陷害罪则是行为人本人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能够利用自身职权、假公济私直接对被害人进行政治、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整治。

4、犯罪行为侵害对象不同。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任何人,对身份、地位等没有任何要求,而报复陷害罪的对象则是特定的,必须是对行为人提出张国斌、宋志伟的人。

1、不同:报复陷害罪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诬告陷害罪侵犯的是公民的民主权利。

2、对象不同:报复陷害罪的对象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和举报人;诬告陷害罪的对象是一切公民。

3、主体不同。报复陷害罪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是一般主体。

4、行为表现不同。报复陷害罪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复陷害;诬告陷害罪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

1、主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是一般公民。而报复陷害罪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犯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报复陷害的主体。

2、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不同。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任何人。可以是国家干部,也可以是一般公民。而报复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特定的,依刑法规定,必须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检举人以及举报人、执法人、证人。

3、告陷害的最终目的能否实现,不取决于诬告陷害行为人的主观意愿和行为,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可以直接通过行为人自己的行为来实现。

4、犯罪行为的具体内容不同。诬告陷害罪和报复陷害最虽然都是凭借国家权力的犯罪行为,但是其犯罪手段是不同的,主要体现在运用国家权力的方式不同。诬告陷害罪的行为人本人没有司法权,不能直接对诬告人进行刑事追究,只能假借司法机关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犯罪目的。因此,诬告陷害罪的行为人是以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的办法企图借助于司法机关的权力,达到使被害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报复陷害罪则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假公济私,在自己职权范围内或者利用职权之便指使要挟他人利用职权直接对被害人进行政治上、经济上的、行政上的整治。

1、犯罪手段不同。报复陷害罪必须是基于职务,滥用职权或者假公济私;诬告陷害罪则不需要利用职权。

2、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是打击报复陷害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和举报人;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使他人枉受刑事追究。

3、报复陷害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靠职务实施的犯罪,具有职务性,其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该罪主体,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比报复陷害罪广。

一、两罪客体的界限

依据刑法的规定,两罪侵犯的都是复杂客体,其中都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但是报复陷害罪侵害的客体是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即公民依法享有的控告权、申诉权、批评权和举报权;诬告陷害罪侵犯的是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从侵犯的对象看:报复陷害罪侵害的对象则是特定的,必须是对行为人提出控告、申诉、批评、举报的人;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任何人,对身份、地位等没有任何要求。

二、两罪客观方面的界限

两罪在客观方面都表现为行为人对被害人实施了陷害行为,但报复陷害罪的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是利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批评人、举报人和申诉人等侵害对象进行打击报复,其中行为人滥用自己的职权是必不少的要件;诬告陷害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单位告发。

三、两罪主体的界限

报复陷害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靠职务实施的犯罪,具有职务性,其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该罪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比报复陷害罪广。

四、主观方面的界限

两罪都是故意犯罪,且是直接故意,行为人在主观上都有陷害他人的目的,但是行为人产生陷害目的的内心起因不同。报复陷害罪的行为人是因为被害人依法行使控告、申诉、批评、举报等民主权利,直接或者间接的涉及行为人的利益而产生报复意图;诬告陷害罪的起因则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实现某种经济的、生活的目的,有的是出于政治斗争之目的等。

五、两罪构成要件的界限

犯罪的构成对行为结果的要求不同。诬告陷害罪只要行为人捏造的犯罪事实为司法机关知晓就构成即遂,而不论被害人是否受到刑事处罚。也就是说,报复陷害罪并不是情节犯;报复陷害罪则要求行为人的报复陷害行为必须造成了一定后果,才能成立,如果没造成危害后果或后果不严重不构成犯罪。

六、行为表现不同:报复陷害罪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复陷害;诬告陷害罪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

七、犯罪行为内容不同。诬告陷害罪和报复陷害罪虽然都是凭借国家权力进行的犯罪,但报复陷害罪是行为人本人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能够利用自身职权、假公济私直接对被害人进行政治、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整治;诬告陷害罪则是通过捏造犯罪事实,虚假告发的方式借助司法机关的权利达到侵害被害人的目的,行为人本人没有司法权,不能直接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责任。

八、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是打击报复陷害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和举报人;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使他人枉受刑事追究。

九、犯罪手段不同。报复陷害罪必须是基于职务,滥用职权或者假公济私;诬告陷害罪则不需要利用职权。

综上,国内学者对报复陷害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尚未达成共识。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今天,正确区分罪与非罪、明确此罪与彼罪对于法学理论研究和具体的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48 647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