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发展;实践特色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3―0012―06科学处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都必须要认真加以对待的重要问题。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何为真坚持,何为真发展,是界划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科学处理坚持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决定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成败的关键所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就是科学处理马克思主义质的规定性与实践个性化冲动之间的张力关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时、科学地总结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经验并提升到理论高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因此,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实践特色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同构。

一、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在本质特征的科学界定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1471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其实内含着系列深刻的哲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落叶,主要不是因为“十月革命”的外在“输送”作用。从归根结底意义上而言,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契合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人民群众的选择。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能仁志士为寻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从最初的“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到致力于西方先进制度文明的学习,所有实践结果都无一例外以失败而告终。实践证明,中国革命发展需要有新的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在所有主客观条件都基本具备之后,“十月革命”的“外因”通过与中国革命发展的“内因”相结合,使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此,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赋予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据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成为时代的呼声、人民的呼声和历史的呼声。作为科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其由多方面内容组成,蕴含着众多基本原理、概念和结论。对于这一庞大的理论体系,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成为必须要认真加以对待的关键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到底要坚持什么?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宽范围、多层次的综合性理论体系,其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逻辑构架。目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对这一问题各陈其是。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实践特色的着力点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践的结合。但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当下关于马克思基本原理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诸如,受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思维方式的制约,分门别类地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语料库”汲取界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质料”;从原理中挑选基本原理,即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原理进行罗列,并依据“裁断者”所设定的标准从中进行攫取;缺乏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性被人为割裂,甚至出现基本原理脱离具体历史语境的“存在性”。

目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之所以存在分歧之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立论各方基于不同判断标准,即有的站在广义角度立论、有的则站在狭义角度阐释。因此,明确区分广义和狭义角度可以为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论指导。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原理”二字之上,不能仅仅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原理之中挑选出自认为是最基本的原理。这从根本上说,尚未超出“原理”的层面,从原理中挑选原理。我们以为,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质的规定性,而非量的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界划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内涵,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始终如一的东西,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最基本精神。所以,从广义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是同义的。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发展其学说的过程,还是以后的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发展都一以贯之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狭义意义上而言,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限定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之中。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原理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否则也不能称其为马克思主义。但是,这并不表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原理都当成基本原理来加以坚持。我们在这里,还是比较倾向于如下观点: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结论(个别、一般结论是针对具体特殊情况所作出的,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不能当作基本原理加以坚持,而重大结论比一般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也可以当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加以坚持。[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结论,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可以当作基本原理加以坚持,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不可以当作基本原理加以坚持。同时必须密切联系实际,根据实践过程中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不断修正对马克思主义重大结论的看法。我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划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做法,并不是说我们已经指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者说指定了哪几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界定方法,即首先必须符合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亦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如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结论,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是真理才能视作基本原理加以坚持。也就是说,我们提出广义和狭义的区分标准只是为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支撑。

所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理论伊始就存在的、始终不变的理论“内核”。那么,是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需要发展?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不是对广义上基本精神的发展,而是集中在对狭义层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这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经过实践证明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重大结论不能当作基本原理来坚持;二是针对在实践中经过检验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重大结论,我们可以根据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狭义上)的内涵;三是对于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新的重大结论,只要是实践证明正确,就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加以坚持。

三、张力关系:“理论先行”与“实践第一”的双向互动

坚持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必须科学处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不难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理论先行”原则成为证明社会主义实践“合法性”的关键,即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指导下进行具体实践;另一方面实践则具有变动性与复杂性,在现实具体实践过程中总是彰显出强烈的个性化冲动,如何科学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质的规定性与实践的个性化色彩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必须要认真加以处理的关键问题。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实践是“非法的”;而以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规定扼杀现实实践的个性化冲动,以理论束缚现实则不仅阻碍了实践的顺利发展,也封闭了理论前行的道路。因为实践必须要以理论为先导,而理论的生命力和永恒性在根本上则源于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具有特定的目标导向性,实现预定目标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就会成为盲目的实践。当然,不可否认,推动实践能力提高有两种途径:一是实践实践实践,即不断通过实践锻炼、积累经验,提高具体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但是,这种提高仅仅局限于量上的积累和单纯操作能力的提升,仅仅停留于经验层面的重复、积累,而缺乏质上的提升。并且,倘若遇到新的实践活动,那么其原有单纯实践经验的积累、重复所导致的实践水平的有限性,必然会在新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得“捉襟见肘”。公式中的三个“实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并没有增加新的内涵。因此,第一种方式仅仅是单纯量的积累和实践活动的简单重复,不能达到质的提升和新的内容的注入,可以将这种方式看作是简单的“圆形”运动,最终实践活动在“位置”(即内涵)上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二是实践理论实践,即通过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之下进行实践,提升实践的科学性与预见性,并且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在新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实践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实践,新思想新理论的指导能使实践面貌焕然一新。”[7]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获得成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实践表现出其特有的创新之处,一方面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革命成功的胜利之路,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第一次“结合”;另一方面顺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的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与前提,没有理论的创新就不可能有实践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但是这种指导并非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照搬照抄”,而是结合当下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基础上的指导。其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全新的探索之旅,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因而必然在很多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存在不一致甚至是直接相反之处。正如邓小平晚年在总结中苏两国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争论”时所指出的那样,“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8]291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具有其内在独特规定性,决定了不能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必须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如前所述,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好方式。然而,推动理论的发展具有两种途径:一是理论理论理论,即通过理论工作者对某一理论的内涵、外延的扩充或者是对某一理论难点的解疑而推动理论的发展。但这仅仅停留在原先理论基本框架内的扩充,对原先理论构架并未起到质性改变。公式中的三个“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仅仅是理论的外延或内涵的基本提升、补充或修饰,并没有产生突破性发展。二是理论实践理论,即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并提升到理论高度获得新的理论质性,使得原先理论发生突破性发展。因此,公式中的两个“理论”,其内涵并非完全等同,前者通过与实践相结合,吸收了实践过程中的新因素,并且在理论上得到某种程度的反映,也因此突破了原先理论的基本构架,形成了对原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可见,在推动理论发展的两种方式中,第一种方式是对理论在量上的提升,其起的作用是完善与充实,很难对理论有突破性或创造性发现;而第二种方式通过与实践相结合,赋予理论以新的构架、因子,从而有助于理论创新态的形成。因此,从本质上而言,要想真正推动理论的发展就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理论。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重大发展的关头,都是由革命实践活动所推动的。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主要不是通过从文本到文本的演变,也主要不是从纯粹的书斋出发通过单纯的理论研究就能达及,更不是纯粹理论家单纯逻辑演绎或理论推演的结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根源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当然居于指导性地位,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仅仅是经典理论在理论逻辑上的延伸或推进,其更多地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是对实践经验的理论表述。可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源于马克思主义“老祖宗”;另一方面其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实践过程中新经验作出科学及时总结,是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当然,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并不意味着强调实践特色而用实践否定理论特色,不是以实践因子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也不是经验主义的复归,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导向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内具的强烈实践特色,并使这种实践特色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得到相应反映或彰显。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否则就丧失了“社会主义”的合法性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并不会因为后者的内在特殊性而减弱或丧失,反而会进一步增强。因为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需要马克思主义普遍性理论的指导,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哲理内在规定了必须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结合,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分析特殊性。因此,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是建立在对“理论先行”原则的充分尊重基础之上,是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地位,然后突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性特色。

总而言之,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实践特色首先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充分尊重基础之上,是对“理论优先”原则的高度弘扬,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展开的。在此基础之上,着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并通过对实践经验科学、及时的理论总结,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特色。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实践特色的“实践”更多地体现在本体论意义上,即理论源于实践。参考文献:[1]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刘林元论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J]江海学刊,2003(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辞海(1999年缩印版)[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6]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5篇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2

摘 要:马克思的态度、想法和策略展示了大多数在以规则为前提下生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范围和基本理论的客观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学科性质的,主要从五大方面进行研究――体系、文献、比较、现实、教育。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学科进行推广,主要任务是实现――科学和阶级、整体和分科、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创新一致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便能够成为科学性较强的学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含义;学科领域;建设思路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含义

要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容,重要的是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基本原理,这是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结合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具体言论”的了解体会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有着严谨结构性特征,包括基本原理和具体言论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内容是在《共产党宣言》出版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宣言》内容融合25年来对实际情况的亲身体验,系统的理论的归纳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的层次性。其一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一般原理,那些历经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的东西仍可称为“完全正确”的理论,这恰恰证明了那句话: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经得起时间的历练,不管这25年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宣言》中所论述的一般原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进而上升到具体言论方面。在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层次:具体结论,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依托具体的现实情况制定符合现状的理论,时移俗易的内容却一再称为正确的,因为它具有其特殊的价值。虽然根据常规的逻辑思考,一般原理和基本原理是属于同类别范畴的,但可以从内容设定的角度上看,无论是一般原理还是基本原理都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基本原则”,他的范畴涵盖的十分广泛。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为人们了解社会历史,促进社会发展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可建性的现实意义[1]。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领域

文献研究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包括恩格斯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是原著本身”。所以应该“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本原理学科,关于这一方面的文献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文献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文本系统,以此而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了展示出基本原理的总体面貌和历史进程,需要从文本的形式来考虑,因为马克思主义文本是所有文字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总和,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各种文本形式的内在联系。关于文献研究的方法,要秉持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的意义、解释和应用的要素,即学以致真、学以致思和学以致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文本中展示的科学真理即基本原理,这就是学以致真。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使马克思主义原著研究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即学以致思[2]。

体系研究

基本原理就是连贯地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而形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把自己的观点和策略的基本原则连贯地完整地阐述出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好习惯,”虽然马克思主义与此观点相悖,即反对人为地炮制理论体系的做法。关于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关于研究的基本范畴:从思维形式来看,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系列范畴的矛盾运动而构成的科学整体。为了展现基本原理所达到的思维具体,就会面临研究马克思主义范畴体系的难度,即如何科学地确立基本原理的起点范畴,并由此通过这个范畴的矛盾上升运动;关于基本观点:范畴的研究的矛盾运动必然使各种范畴之间发生联系,形成命题,范畴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观点。从思维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就是基本原理中深深蕴涵着的立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也就构成了基本原理;关于基本方法的研究:所谓方法是推动内容前进的动力,范畴的矛盾运动的成果构成了方法。目前的重点应该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层次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辩证思维的方法。

教育研究

“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这样突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关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中的教育研究,主要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包括理论教育论,理论教育史,理论教育学。理论教育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学理支撑,关于理论教育的一般原则、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研究;理论教育的目的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提供实际依据和历史经验,包括理论教育的实践过程、活动规律和基本经验的研究;理论教育学关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的研究。关于三方面的研究突出了该学科的咨政育人的功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系统的科学内容包括逻辑、历史和现实三个环节的矛盾运动。

综上,一个完整的、立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领域需要上述三个部分的整体的矛盾运动过程的参与[3]。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建设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和阶级性,整体性和分科性,实践和理论、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理论与政治方面的方针是协调一致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与科学紧密相关,而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基于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目标所提出的,对无产阶级而言至关重要。所以,以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为目的来发展、推广无产阶级,并且能够切合实际,以事实为基准进行探索,无论是研究总体方面还是从环节的连接方面,都要从事实出发总结出新的观点,并将总结得到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发挥作用,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要完成的任务。

分科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把单独性和总体性相结合而构建成的学科。首先,要把单独性转换成总体性。对于此学科来说,把公平性和有规则性联系到一起,最后主要依照的是总体性原则。在探究对象这部分上,基本原理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认知因素组成的,表明了客观世界中存在相互有关联的各个活动方式,在世界这方面上构成一种总体上的思维观念;同时这种观念融入在了日常生活中各个不同的区域内,让人类总体看世界,科学认识社会环境体系。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阶级斗争的概论理念和实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在观念构成和主要想法中,马克思主义包括的范围、主要思想、方法和主要系统中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有条不紊、天衣无缝的组合;而且,其主要方法、观念、主要思想之间存在一种十分相同的平衡模式。

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学科的构建是不能和无产阶级整体实际操作运用分开来的。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实际操作的基本根据要正确的运用好。而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实际操作基本根据的是无产阶级的整体实际运用,所以,在构建学科的期间中,不仅要把国际共产主义的实践经历进行整理,还要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构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概论发生的经历整理好,整合后得出结论,再改进得出实践方法;不仅要把中国共产党带动中国人实施改革,改进等的经历进行整理,还要把中共党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发生的经历进行研究,并吸取教训,学习有益的经验。其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实际操作的价值正确的发挥出来。在对主观方面进行变动的时候,主要的目的是正确运用科学的概论思想来构建学科。在对客观方面进行变动的时候,要求在经过基本概论观点的引导后,努力探索通过实际操过后遇到的各种困难现象,主要是让实际操作后能有好的预期结果,主张这样的科学有实际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基本概论观点的互相往复,使得能得出并构建最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

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概念本质是推陈出新。所以,对于构建学科期间中,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基本理论,这就表明,要想让构建学科有好的效果就定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观念和主要方式来使此学科取得进步,如果学科构建没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观念为中心则学科构建将会达不到目的,没有了意义。其次要以敢于探究和思索事实的真谛为中心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还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巨大的进步,所以,为了让学科构建取得进步就必须坚持创新原则。但就现状来看,我们要认真考虑关于改革开放方面和现代化建设这类具体情况,主要思想是要根据实际,正确使用基本原理,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有创新意识进行全面考虑。当然,我们主要是为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取得较大的进步,才把学科构建和基本概念和锐意进取结合在一起[4]。

由上述来看,通过这些方法便能较好的使马克思基本原理学科有专属于自己的不同的方向,该科学是以客观为主的辩证。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阶级斗争的概论理念和实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在观念构成和主要想法中,马克思主义包括的范围、主要思想、方法和主要系统中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有条不紊、天衣无缝的组合;而且,其主要方法、观念、主要思想之间存在一种十分相同的平衡模式。(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丁家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途径探究[J].华章,2011,(33):10.

[2] 张云飞。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25-28.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

摘 要:近年来学界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对如何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着不同见解和认识,学者们从逻辑性、层次性、整体性等多个角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及其内涵进行了广泛讨论,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是要从“四个分清”上去理解和把握,二是要从整体性上去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把握;“四个分清”;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21-03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要厘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要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恩格斯使用过“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但他并未对此直接下过定义。列宁、也谈到过“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如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深刻的和多方面的学说。”说:“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定义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放教授曾数次对马克思主义做出解释,在1981年因受邀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国外历史卷,高放对“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条做出了“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个定义强调了阶级性和人类解放目标。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为目的的一门科学。它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明确是谁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突出这一点,对于反对西方部分学者和中国国内少数学者把恩格斯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中脱离出来的错误观点是有着其积极的一面的。第二,以什么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理论基础,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三,以什么为目的。马克思主义是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目的的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求解放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一向鲜明的阶级立场。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厘清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后,接下来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学说内容极其丰富,但它最主要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肯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存在,但是他们也没有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过明确的界定。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问题上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学者们主要从逻辑性、层次性、整体性等多个角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及其内涵进行了广泛讨论,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题的深层次研究。

1.从逻辑性的角度。持该观点的学者们认为要从内在逻辑的角度来思考马克思主义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该是发展的,不应该局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里,要更好的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和发展性,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实社会的指导作用。有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构建应突出的两个方法论原则:一是注重研究其体系中的内在逻辑;二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该把握历史地、开放地研究的原则。实践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逻辑。也有的学者认为,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应该有一个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然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就是其逻辑前提,就是厘清理论体系科学内涵、把握精神实质与构建原则的出发点,这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逻辑之点和重点。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才能更好的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内涵。

2.从层次性的角度。持层次论的学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多层次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而这种层次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决定的。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世界观、方法论及其运用这种世界观、方法论去解决现实的问题并做出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概括。因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有其层次性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内容,即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层次的基本原理则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普遍实践的结合。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具体实践的结合。另有学者认为,第一个层次的基本原理所指的世界观包含历史观和价值观两个部分,而方法论主要是指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第二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任务而得出的一些重要观点、结论;第三个层次是革命导师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判断和预测,属于个别结论、观点。这些个别结论和观点随着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变得不正确。

3.从整体性的角度。持整体性观点的学者也较多。有的学者指出,无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哪一种体系,在建构当中,我们都要以整体性为原则。一是整体性给我们提供的是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人们必须掌握唯物史观,把它运用到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当中,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世界。二是整体性给研究者提供了逻辑思维的力量。三是整体性要求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上来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发展了的马克思基本原理的重要意义。四是整体性是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同时也认识到这一核心内容作为立场、观点、方法,它给了我们真理的力量,它的生命力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的结合当中得到体现的,而这个过程是理论原理、理论发展、理论运用与理论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其整体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即在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4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任课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没有把握住关键的核心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沦为只有形式上的变化,走向“经验化”“庸俗化”的极端,使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实社会问题加以分析,也不能解答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困惑。有些任课教师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做出了一些教学上的改变,但这也使马克思主义教学中出现了另一个极端的问题,就是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趣味性、感染力而一味迎合学生的“世俗化”和“感官化”需求,用许多眼花缭乱的视频和经验层面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过分吸引学生的眼球,以达到课堂氛围热烈、师生互动热闹的场面。

而对重要的理论问题把握深度不够,梳理浅显,甚至避而不谈或一笔带过。这种只追求上课时轰轰烈烈的课堂效果,而课后学生却没有反思,对深邃的理论内容一知半解,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两种极端的教学模式都存在很大的弊端,作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师,如何把握好度,做到既不倾向“照本宣科”“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又不一味迎合学生“世俗化”“经验化”的感官需求,甚至将马克思主义转入常识化、经验化甚至是庸俗化的极端教学模式是对我们每一个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师的重要考验。二转变教学观念,从整体性出发变革教学中的“庸俗化”问题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需要“通俗化”“大众化”,这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等于“庸俗化”。

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以牺牲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准确性为代价,否则就会失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理论品格,丧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的人的理性思维的抽象思辨能力,这种理性思维无法被人的感觉、知觉等表象东西所取代,也无法通过完全通俗化、形象化的途径来解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单纯地追求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形象、通俗的解读,而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性。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设定必须围绕教学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思辨性、理论性、抽象性和整体性,它的很多内容是无法单纯靠形象、通俗的方法来解读的。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形象化地解读马克思主义,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肢解、割裂,断章取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庸俗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上,三者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所以,只有整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才能避免陷入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极端,才能避免歪曲、肢解马克思主义。

所以,为走出当前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困境,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要知道,任何社会事件和历史现象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仅从一个方面很难完全把握事物的真相。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解答学生在现实中存在的困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会理性的思考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完整、准确、全面地从整体上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实效性,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走出目前的教学困境。

作者:马琳 单位:成都学院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普遍原理;普遍性;特殊性;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同一种逻辑结构,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如此,二者之间在本质上又有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思想主要的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很好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要包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伴随着历史的出现和发展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存在,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手首先作为一种基本思想,最早出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造的理论著作中,在二者将理论应用在政治斗争的实践中也有所体现。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思想形成之后,出现的任何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阐述总结和创新解释的行为都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了很好的将它们同马克思基本原理相区别,我们称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继承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的一般性和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所具有的特殊性的关系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是从马克思最根本的关注点“人”开始的。马克思基本原理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关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那么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附着在人的血肉之躯之上形成的一个活的完整的人类,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鲜活的灵魂,没有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支撑,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是没有生命力的,拥有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来才能称之为完整。同时之所以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理论指导,这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总是和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历史环境和一定的社会背景相对应分不开的。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出了一般性,普遍性,根据德国古典学家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来思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其必然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体现的普遍性,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所具有的特殊性确实其所特有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不具有的。

二、从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划分认识出发,分析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按照“不同社会所具有不同的生产力,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所代表的社会的阶级性质也是不同的”这一标准对人类历史进行了划分,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关系作为劳动的具体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实际的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但站在概念的角度上来说,马克思认为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是劳动。马克思之所以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为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因为马克思把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归结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将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建立联系,将生产关系提高到了生产力的高度的结果。所以又将不同的历史阶段分为了三种:以生产力为标准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全面自动化社会;一种是交换形式为标准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一种是以人类和社会发展形成的辩证关系为标准划分为人和人形成的依赖关系,人和物之间的依赖关系和自由人三种形态。上面的划分方法相对于前面的划分方法不仅能够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还能很好的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规律是具有科学性的。凡是脱离了人类的实践活动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现实历史环境相脱离而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是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一般规律体现出的科学性也是不承认的。对于历史规律的形成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必然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现实历史相分割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错误理解。

三、结语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的概念出发,充分的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人类历史和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内涵,充分的理解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特殊性。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昌义,王玉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再认识[J].传承,2009(04).

[2] 周向军。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J].高校理论战线,2009(03).

[3] 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3).

48 5364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