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餐饮创业故事优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小吃餐饮创业故事优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餐饮创业成功故事案例【第一篇】

大学毕业的邓佳宜在找工作的时候接连碰壁,这让不服输的她萌发了创业的念头,凭着这样不服输的劲儿,邓佳宜也加入了创业的行列。现在的邓佳宜早己是两家烧烤店的店主了。

每当中午、晚间的就餐高峰,商业街上相隔不远的两家烧烤店早已都是人声鼎沸,甚至还有大批的食客等候在大厅中等待排位叫号。望着这样的火爆局面,或许,任凭谁也想不到,这两家门店的店主居然是同一个人,而且他还是一个年纪轻轻的90后,他就是邓佳宜。在邓佳宜店里工作的服务生,多数也都是90后,其中一部分还是邓佳宜的同学。他们没有通常印象中90后的莽撞与桀骜不驯,反而一个个脸上面带微笑,各司其职将生意打理的有条不紊。

说道创业这件事,邓佳宜显得颇有成就感,他说当初决定创业是因为自己参加国考失败,找工作又四处面壁,一个怀有满腔热血的青年,却因为境遇不顺得不到施展抱负的空间,那段时间可以说是自己人生最灰暗的时期。后来,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一是没有加盟费用,总部给的政策十分人性化,甚至可以根据我的条件定制店面;再者,它的产品十分的有特色,一定会吸引食客们的目光。就这样,我的创业之路开始了,从开始的经营业绩上来说,基本上在四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回本了,再扣掉门店租金、原料、人工费、电费等各种费用,每月的盈利在五六万元左右不成问题,一年下来就是小百万。

面对每天人满为患的局面,邓佳宜表示今年年底也许会考虑增开第三家,但选址依然会在商业街上,不仅是因为这里人流量旺盛,同时也为了让想要就餐的食客可以尽快享用美食,这家排不上排另一家,就避免门店与门店之间相隔甚远的奔波之苦。

大学生创业的故事,大学生创业的新闻对于大家来说不在少数,因此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能够西区他们的经验,能够敢于迈出自己的一步,这对于大家来说也绝对不是什么坏的事情,所以大家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能够有自己的主张和把握。

餐饮创业成功故事案例【第二篇】

永和大王是全国连锁快餐企业,所经营的品均是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的豆浆、油条、各种稀饭以及中式的小点心。该店设有专门的网站,设有网上订货信箱,开通24小时的电话送货热线,只要你的手指轻轻地拨下号码,永和的员工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把热乎乎的食品送到你的手上。

从1995年12月12日,在上海市长宁区水城路,诞生了“永和大王”的第一家餐厅,截止到2004年4月,”永和大王”已经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深圳5个城市开业将近80家直营分店,工作人员总数超过3000名,成为立足发扬光大中华美食,并专业从事中式快餐连锁经营管理的大型餐饮集团。“永和大王”的成功无疑成为各大中式快餐店竞相效仿的对象,而它也当之无愧地被业内人土称为“卖油条的中国麦当劳”。

套用托尔斯泰一句名言:好的企业都是相似的,不好的企业各有其不好之处。即好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各方面都是做得较好的,而不好的企业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做得不足或不好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永和大王”在经营上的过人之处:

差异化的产品

上海人不太爱吃包子,典型的上海人会搞不清包子和馒头的区别,从这一点上便可见一斑。上海人的传统早餐一般称为“四大金刚”,分别是豆浆、油条、大饼、粢饭团。而这些东西一般由个体摊贩经营,在街边贩卖,其卫生程度可想而知。小贩为了节约成本,炸油条的油一般都反复使用,而经科学证明经常食用这样的油炸出的食物对人体的健康极为不利,容易致癌。另外油条中加有明矾,多吃也对人体不宜。而“永和大王”的产品风味独特、环境整洁,因此相对于几十年、上百年来在路边早点摊上蒙尘的豆浆、油条来说,其产品实现了差异化。其用于煎炸类的油都是百分之百的纯天然的色拉油,且经过一次使用后立即换新油,对于油条的处理,进口国外面粉,这样既加强了油条的松脆度,又减少了明矾的摄入,让食客食得放心,屹得健康。

别人做满汉全席、做酒席式的中餐,永和只做中式快餐市场;别人每天营业ll小时,永和每天营业24小时;别人只开通了电话外送的业务,永和成为国内首家网络订餐并外送的餐厅。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顾客,也为永和争取到了那些在写字楼里忙于工作没时间下来就餐的上班族,并为那些“都市夜归人”吃宵夜找到了好去处。

产品要有独到之处才能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食品,属于一次性消费品,更要追求色、香、味俱全。永和的油条做得要比普通路边卖的油条长三分之一。在“永和大王”中每一件容纳食物的餐具也都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使顾客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吃的过程,更是慢慢享受品味美食的过程。

高档的价格

在当时,上海街头的油条一般只卖五毛钱,然而“永和大王”的卖到了2元钱。其他诸如豆浆、饭团、葱油饼的价格也贵出了好多倍。除了因为要租用店面、进行员工培训、进口高品质原料需要较多的费用等等固定成本的因素,一开始公司定这样的价格的初衷就是为了拉开消费层次,走高档路线,“永和大王”清楚“麦当劳”、”肯德基”的目标顾客群是二十几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因此其第一家店在1995年底在上海开张时,便走“优质、卫生、高价位”之路。把目标客户定位在18岁一45岁之间的中高收入者,从而保持了与洋快餐顾客目标群的错位即不与其正面竞争,而是与其保持一个均衡与互补的状态。另外,考虑到整个大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上海,居民口袋里有了一些钱,日子也不像八个年代过得那么精打细算,那么拘谨了,人们追求更为舒适的消费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而且上海人喜欢求新、求变,喜欢赶时髦,因此高价位并没有让人望而却步,反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小浪潮。真正做到了把“永和豆浆”变成一种时尚的品牌,使人们愿意为此多花钱。这样既保证了餐厅经营的收益,也给今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产品组合在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精明的连锁

“永和大王”的发展壮大也不是一直都一帆风顺的,2001年由于新添直营店,后续资金难以跟上,到年底公司已亏损5000万。其实,和其他开连锁店的公司一样,永和在公司的初创期一直做的都是烧钱的生意,在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没有表现出来之前,是必然亏损的。以“麦当劳”为例,他们在一个城市要开70多家店,才能收支平衡;而”大家乐”在香港要有35家,才能收支平衡;至于“永和大王”,最起码需要50家店铺。连锁店的经营,最重要的是有精通管理经验的人才,为此永和还专门请了猎头公司从同业人中找高级管理人员。林猷澳说:“管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大踏步提高的,而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将来企业的经营水平。我们看的是长远利益。”另外,“永和大王”总部非常注重加盟者的合约精神。因为一旦一个加盟店不守法,进行违规操作,在食品的配科上出现了问题,致使食物的口味不统一,就会把整个“永和大王”的牌子做坏掉,使得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下降。

跟进的门店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然地发现,“麦当劳”的周围不出二三十米远便有一家“肯德基”的分店,这两家绝对是属于“对着干”的迎头定位,竞争的火药味很浓。”永和大王”也不甘示弱,基本上采取跟进策略,你洋快餐开到哪,我中式快餐就跟到哪。永和认为既然“麦当劳”和“肯德基”选定的店址,首先一定是人潮汇聚地,其次毕竟中餐禾口西餐的消费群体不一样,“永和大王”和他们之间则又存在着一种互补竞争的关系。举例来说在北京西临中国人民大学、南靠双安商场的科学院南路,南北120米、东西80米的弹丸之地,竟云集了10多家快餐业的高手,科学院南路的西侧从南向北一字排开,依次为美国的“麦当劳”、中国的“永和大王”、半亩园快餐有限公司所属的“半亩园”;东侧是日快餐“面爱面”、中国的”馄饨侯”和具有西域风情的“马兰拉面”,在丁字路口的南侧则有”肯德基”……以上各家几乎都是紧挨的,而且店面大小相差不多。竞争是较量,也是交流。排除了地理位置优劣的竞争,最能反应双方的差距,只有看到差距,才会有进步。林猷澳认为,与西式快餐相比,中餐的食品种类比较多,这是中餐的优势,容易吸引更多的顾客。但这也是中餐的劣势,因为食品种类多了,质量就不容易控制。但是从长远讲,中式快餐绝对不会输给西式快餐。

在店面的装饰上,“永和大王”也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求新、求变。永和在市场调查中发现,消费者层次在向下延伸,由原先的25至45岁发展到21至45岁。这说明其目标客户正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对于各门店店面的装饰,永和由二代店的古色古香的风格转变为三代店的休闲风格。在上海的淮海路上还开出了旗舰店。

与”麦当劳”夺人眼球的灯箱广告,和高高树立的醒目标识相比,“永和大王”确实有些不起眼,然而大红的门脸:透着中国传统的喜庆气氛,很能赢得普通百姓的认可。店标是位与“肯德基”快餐有着相似之处的慈眉善目的老人形象,这是永和大王创始人李金鹏的形象,或许正是这个慈祥的老人奠定了永和大王平易近人的经营方式。

良好的口碑

与“肯德基”、”麦当劳”铺天盖地的广告策略相比,“永和大王”在这方面可谓节省得多,前二者在每每推出新品的时候都大张旗鼓地利用广告、销售促进、公共宣传、企业赞助等等多种促销方式进行宣传,而永和基本上不做什么广告,要做的话也不会做某一单一的新产品的广告,而是推广“永和大王”这个整体品牌概念。例女口在其“公司片”的一则广告中:说是白领们加班加到深更半夜,女白领买永和豆浆给男白领,男白领也正去买了绐女白领吃,然后打出一行大字——永和就是你的家。说实话,能把一个卖大饼、油条的广告做得那么时尚也真挺不容易的。

永和认为他们主要不靠广告宣传来拉顾客,而主要是靠口碑。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来提升“永和大王”的口碑。因为一个高度满意的顾客会为一个公司的产品及品牌说好话、购买更多的公司新产品、忽视竞争品牌和广告并对价格不敏感,所以与其花费大量的资金在广告宣传上还不如对顾客进行调查,开发适合顾客口味的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

独特的管理

当年,“霸菱投资”的合伙人到“永和大王”考察时,印象最深的是”永和”虽然只有10多家连锁店,却已建立起比较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借助电脑的信息化管理及员工半军事化的训练和培训升级体系。为了快速扩展门店,永和大王快速发展出训练、开发、企划、产品管理、工程5个团队。但是永和大王最强的还是财务及训练。永和大王的财务报表有厚厚一大本,“银行认为我们是最好的客户,霸菱就是看上我们这一点。”林猷澳说。快餐是做现金生意,财务一定要透明化,惟有如此,财务独立的精神才会体现。财务没做好,基础等于白打。到目前为止,永和大王每个地区都有独立的财务体系,总公司从不干涉。

永和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员工培训计划。新招募的员工要进行为期三天的军训,目的是要培养员工的组织纪律性、能吃苦和团队精神。接下来则是各个专业的训练,例如:负责包饺子的员工要十分清楚地知道每份饺子馅中肉、菜的比例,放多少水、多少油,煮饺子应该注意煮多久才能保证煮得恰到好处等。

美好的前景

利润和财富就是在满足和创造人类各种需求的同时产生的,所以即使是不起眼的小生意,只要做好了,也照样能成就大名堂。从整个中式快餐业的发展前景来看,存在着非常大的商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风气的转变,现在大陆的年轻人在家中做饭做菜的在减少,习惯去餐馆用餐的越来越多。即便会做菜的,也喜欢去外面换换口味。未来的快餐业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全世界来看,还没有一个像样的中式快餐,而”永和大王”的目标就是发展一个中式快餐业的品牌,不但要把永和大王变为“中国的麦当劳”,而且将来还要打到麦当劳的老家美国去,进军欧美市场。

其实,餐饮本来就代表了一种文化,中国人到西餐馆吃的是洋文化,外国人到中餐馆吃的是中国文化。如果说正儿八经的西餐相当于一种“高雅文化”,那么洋快餐就是一种”通俗文化”。而像”永和大王”的中式快餐应该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市井文化”。怎样在新时代传承并发扬这种传统文化,在后续者的跟进中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地位是“永和大王”在未来的经营和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餐饮创业成功故事案例【第三篇】

曾在浙江人餐饮集团、上海雍福会会所任职行政总厨的丁忠华,靠一身扎实的功底走入了“大厨开店”的行列,在经历过一次失败后,如今他的“妈妈家”餐厅凭借着精准的菜品设计,在搏杀惨烈的上海滩成功站稳了脚跟。

丁忠华2004年起担任上海早晨餐厅行政总厨,将其从一家小店扩张到最火爆时期的7个品牌;后历任浙江人餐饮集团行政总厨、上海雍福会会所行政总厨,2014年离职创业,现任老上海风味餐厅“妈妈家”董事长。

“妈妈家”的营业面积共1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每逢节假日,下午四点半到七点半便能翻台三次,日营业额一万六以上,毛利63%左右。收入丰盈得益于丁忠华出色的菜品设计:性价比超高的同时又保证了利润。

首战输掉上百万

妈妈家其实这是丁忠华经营的第二个品牌。2014年,辞职后的他首先选择了火锅店作为创业项目,不到一年,就因经验不足加之竞争激烈而以失败告终,输掉了上百万。痛定思痛,丁忠华分析了失利原因:“厨师开店,多数先关注‘产品口味’,再关注‘怎么卖’。我当时太过自信,没有让自己的产品去迎合市场。

第一,出品缺乏记忆点,我所有的涮品和小料都做得非常完美,结果客人说什么呢?‘这里的东西,真的蛮好吃的,但我一样没记住。’而如果十个产品里有九种东西是普通的,只有蛋饺胜过别家,那客人就会说:‘这家的蛋饺真好吃!’

第二,没有充分考虑人均消费和性价比,我太关注食材了,为了开店,不惜代价找来了最好的牛羊肉,但客人的反馈是:‘花钱不少,没觉得东西有多么特别。’”

正是认识到这一致命失误,丁忠华在经营新品牌“妈妈家”时才能有的放矢,总结出了非常实用的开店心得:让客人感觉实惠,是设计所有菜品的出发点;先从顾客角度关注性价比、再从老板角度关注怎么卖。

主打菜品:狠抓记忆点

“妈妈家”的主打菜品食材讲究、“记忆点”突出。

例如老上海油爆虾,售价是88元,其记忆点是:不论什么季节,都保证虾的个头在65-70个/斤。在“妈妈家”这种定位的小店,一年到头能吃到这么大的河虾,客人就特别容易记得住;又如热卖菜脆皮小黄鱼,每桌必点甚至会点两份,其记忆点是:冷菜热吃,外酥里嫩,非常入味。此菜做法与熏鱼相似,都是将炸好的热鱼浸到冷卤中。丁忠华之所以没选择传统熏鱼,一是为了控制成本,小黄鱼的进价要大大低于青鱼或鲳鱼,二是出于装盘考虑,小黄鱼的个头比较均匀,整条出菜即可,每份都比较标准。这一点来自于丁忠华在会所从厨时的经验,那时这道菜是用鲳鱼做的,有些冷菜师傅装盘中不太讲究,有时一盘都是鱼肚子,有时一盘都是鱼头鱼尾,容易被客人投诉,而小黄鱼只要点条数就可以了,不必再花费心思关注“部位”。

用“组装”提高毛利

既让客人感觉实惠,又要保证餐厅毛利,这非常考验一个菜品设计者综合调度的“算计”能力。

丁忠华提升毛利的绝招之一就是“组装拼接”。以“椒盐排骨油炸馄饨”为例,在很多店的菜单上,这是两道毫不相干的菜品,而且一个在热菜,一个为面点。“椒盐排骨”是一道传统上海菜,其食材和烹调方法都比较单一,没有新意,所以虽然客人喜欢吃,却卖不出高价,对经营者而言没有太大的利润空间。丁忠华将其与馄饨搭配,以“菜点结合”的形式推出,增加了此菜的亮点、记忆点及盈利点。一般的家常馆子,椒盐排骨最多能卖到三十几元,而且整份都是排骨肉,主料用得多、毛利必然低,改良之后,盘子大了一倍、视觉冲击力增强,既有卖相又增加了可食性。丁忠华还从客人的就餐心理做了分析:如果两人来吃饭,点一份三十几元的椒盐排骨既单调又吃不完,现在又有排骨又有馄饨,花样多了,量还都不大,给人的感觉“刚刚好”。

一条连环计卖火“副产品”

丁忠华的另一个招术,是靠“套裁”的方法物尽其用,以巧妙的设计保住毛利。

“八宝辣酱”这道传统菜,选料以精细、多样著称,下面藏的是鸡肉丁、猪肉丁、鸭胗丁、肚丁、香菇丁、白果、笋丁、开洋,上面盖的则是青椒丁、虾仁,共有十种料之多,成本不菲;此菜加热时间长、燃气用得多,再加上丁忠华为了保证品质,选用的是鸡腿肉而非鸡胸肉,使得成本进一步提升,要在小店里保住50%的毛利是不可能的。如何既保留传统口味,又能有钱可赚?丁忠华的办法是在其中添入口感软糯的年糕丁做辅料,改成了“八宝辣酱炒年糕”。年糕约占菜品总量的1/3,裹匀酱料后口味极佳,既降低了成本,又更新了搭配、增加了可食性。

菜单上还有一道“辣酱豆腐”,口味跟麻婆豆腐完全一样,售价28元。很多人感觉奇怪:一家上海菜馆为什么会卖一道传统川菜?之所以取名为“辣酱豆腐”,就是因为里面用到的丁丁都是“八宝辣酱”的下脚料——肚丁、胗丁需要切得方方正正,碎碎的边角料就与豆腐搭配,用麻婆豆腐的做法来烧成这道菜。正宗麻婆豆腐的辅料放的是猪肉末或者牛肉末,现在用八宝辣酱的碎丁丁来代替,选料更丰富、口感更多元;有那么一两道麻辣味的菜,顾客便多了一类选择。

辣酱豆腐的出场并非偶然,丁忠华在设计菜品时非常擅长使用这种“连环计”。例如菜单上的“雪菜豆腐黄鱼汤”,烧制起来极为方便,就是因为他合理使用了“套裁”手法,物尽其用:鱼骨汤是用做“苔条黄鱼”时剔下的鱼骨提前熬好的,豆腐可以跟“辣酱豆腐”备同一种料,黄鱼肉片是提前浆好的,既可用来烧这道汤,又能用来做另一道热销菜“糟溜鱼片”。而前文提到的“苔条黄鱼”中,一条黄鱼有三个去处,除了鱼骨吊汤外,修下的碎肉还可以打个“荠菜黄鱼羹”:锅烧开水,下入荠菜末、碎黄鱼肉,打入蛋花调味勾芡即成。因此,在“妈妈家”的厨房,绝无“废料”一说。

这种交叉变换各种排列组合来设计菜品的思路,其实就是用几十种原料织就一张大网,使菜单百花齐放。这是考验大厨经营意识的重要一环,过了这一关,便能极大地提升毛利、减少库存、提高后厨劳动效率。

点菜有抽成:只奖快捷菜、高利菜

“妈妈家”虽然是小店,但丁忠华很舍得把钱花在激励员工上,除了月底和年底从盈利中拿出一部分做奖金外,点菜员在日常工作中也能拿到提成。生意稳定的情况下,每人每天可以拿到三十几元,一个月就是一千元。服务员能够拿到提成的是两类菜品:

第一类,出品稳定、操作方便的,如葱油鸡、老毛蟹,都能直接装盘走菜。以毛蟹为例,卖一只可提一元钱。

第二类,利润高的菜品,如石锅菜饭,售价28元,每份可提一元。这道菜毛利为什么高?第一,炒饭中的荤料来自制作“全家福砂锅”时剩的边角料,成本几乎可以忽略;第二,“清炒菜心”一菜中用的是没有外皮的“标准菜心”,而剥下的“皮”顶刀切碎,就用来炒这道菜饭,也是“零成本”。另外,此菜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器材:铁锅,既保温又能起焦香,卖点很足。丁忠华仔细琢磨过就餐者的心理,“如果两个人来吃饭,只点两碗白饭,总价6元,客人可能还会嫌贵,而花28元点一个菜饭呢,他会觉得有特色、很超值——焦香扑鼻,还有这么一大锅!”所以,这锅成本只有三五元的饭也登上了大众点评推荐榜。

当然,服务员要拿到这个点菜提成,除了考核点菜数外,还要考核服务态度。客人买单时,店长都会做个简单回访:“对我们的服务态度满意吗?”得到肯定答复后,才会给当桌的服务员计算点菜提成。所以,这就要求服务员在点餐时讲究技巧,不能强行推销,另外,后续服务过程中也要周到热情。

80后开农耕文化主题餐厅年营业额超千万元【第四篇】

青砖灰瓦墙,石磨石碾子,玉米吊灯,二十四节气木板墙……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方兴路的一家正在装修中的餐厅,一股质朴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原来是棉纺厂生产车间,我们将其改造成了农耕文化主题餐厅‘惊蛰’,预计月底就能试营业。”正指挥工人干活的六车间餐饮公司总经理李旭东说。李旭东是元氏县音体美中学1998届毕业生。两年前,他和5位初中同学尹紫峰、李宁、路亚恩、张艳招、温谱,成立了六车间餐饮公司,目前已经在省会开办了工业文化、铁艺术两家文化主题餐厅。他们自称“6兄弟创业团队”。

农耕文化主题餐厅“惊蛰”的外墙非常古朴,餐厅内还摆放着农具,透着一种历史厚重感。“尽管这面墙仅有7米高、20米长,但造价却在十万元以上,所用的6万多块砖和2万多块瓦都是从古村落淘回来的,最‘年轻’的砖也比我的岁数大。另外,餐厅内的农具也都是我们费力淘回来的。”聊起为期两个月的“淘金”之旅,李旭东很有成就感。

为让餐厅更有农耕的味道,李旭东的合伙人、酷爱木雕的李宁,将从古村落淘来的旧门板,切割成木板然后进行雕刻,用作餐厅包间的门匾。他还手把手教员工雕刻餐厅包间门匾、制作木桌椅和装饰墙等。为让餐厅的饭菜更有农家味儿,他们还在元氏县赵同乡建了200亩的蔬菜种植基地,专门种植有机蔬菜供应餐厅,而且餐厅做菜不使用味精等添加剂。

此前,“6兄弟创业团队”已经成功开办了“六车间”工业文化主题餐厅和“秀铁”铁艺术主题餐厅。这两家餐厅都是由原石家庄市钢板弹簧厂旧址改造而成,前者主要经营火锅和烧烤,后者主要经营湘菜。把废旧零件焊接成梦骑士铁艺,老锅炉改装成水景,螺母组成维纳斯像……他们将“废物”改造成一件件极具创意的作品,摆放在餐厅内,为顾客用餐增加了怀旧情怀。据介绍,目前这两家餐厅每天的上座率都在80%以上,年营业额超千万元,年收入数百万元。

“创办这两家文化主题餐厅,我们都是先行者。我们走的就是一条不断创新之路,通过细分市场,开辟出更多的蓝海,目前正在做的农耕文化主题餐厅就是证明。”李旭东说。

创意+韧劲儿,是创业成功“秘笈”

“我们6兄弟都是80后,中学时期有着共同的创业梦,多年来一直寻找创业项目和创业时机,但却迟迟没能迈出第一步。”李宁说,碍于资金和经验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在而立之年才走上创业之路。“眼下正是草根创业的大好时机,趁年轻一定得去搏一把。”李宁说。

2013年,确定了文化主题餐厅这一创业方向后,他们毅然辞去各自高收入或稳定的工作,张艳招更是放弃已工作10年之久的公职。他们聚集到石家庄,拿出家中积蓄,凑齐200万元的资本,作为合伙人共同创业。他们认为,石家庄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城市,工业就是根脉。随着城市发展,新建筑拔地而起,棉纺厂、焦化厂、钢厂等承载时代记忆的老工厂陆续消失、搬迁。工业文化主题餐厅能为石家庄的工业留下一份记忆,肯定能火。

创意虽好,但创业之路却并不平坦。经过一番周折和大改造后,旧厂房生产车间改造的“六车间”工业文化主题餐厅取得了卫生经营许可、消防许可等合格证。然而,聘请不到优秀厨师,没有独特的火锅配方,“六车间”也不会生意红火。多方打听后,李宁和张艳招连夜乘车赶到重庆,拜当地一位火锅大师为师,最终学到了火锅配方“秘笈”。

“餐饮经营看似简单,里面却有大学问。”张艳招颇有感慨地说,“六车间”刚试营业3天,就因上菜不及时、服务不到位等原因关门整顿。重新开业后,无论多晚,他们都坚持每天晚上开碰头会,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完善细节。不到4个月,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较为完善的经营制度。

张艳透露,“秀铁”创办前后的那段时间最为艰难。“‘六车间’营业半年时,有人计划在钢板弹簧厂内的另一生产车间,开办工业文化主题餐厅,我们马上嗅到了危机。”张艳招说,为此他们咬牙高价先租下这个生产车间,创办“秀铁”。尽管“六车间”经营形势良好,但仅凭自己力量,他们仍无法在短期内再次筹资200万元。他们又是连着几天几夜没合眼,想法解决这一资金难题,最后找出解决之道——找朋友和顾客入股,既解决了钱的问题,客观上又增加了客源。

“创意加韧劲儿是创业成功的保证,那些凭着一股韧劲儿,能不断解决创业路上难题和矛盾的追梦者才更有可能成功。”张艳招说。

餐饮创业成功故事案例【第五篇】

张志权扔掉铁饭碗的缘由很简单,工厂效益不好,没钱花。此时一套各项指标精确到两、钱,分、秒的手撕面制作方法已经形成了。王金刚是小工中的一个,后来成了另一家“绿色手撕面”的老板,生意也一样红火。

不用擀,不用抻,撕!撕!撕!就行了!

张志权扔掉铁饭碗的缘由很简单,工厂效益不好,没钱花。张志权发家的经历也很简单,钻劲儿让他掌握了一手“绝活”

1998年末,他开起了小吃部,收入当然比上班强。河南的表舅来东北,闲聊间提起舅妈做的手撕面。表舅只是随便说说,张志权却上了心。刨根问底地问个没完,表舅又说不清楚,只好说,将来问你舅妈吧!将来?哪成!第二天,他便关了小店,和妻子一道去河南把舅妈接来东北。当时,只是一时冲动,没想到今天就是靠“吃部这碗“面。发了家。

回来后的近一个月时间,张志权的小吃店一直未营业。他开始根据舅妈提供的做法研究手撕面的整个制作过程。和面、醒面、撕面及各种汤料配制,他反复试验了上万次,一个月竟用掉了7袋面粉。做好后,亲友一致反映面好吃,筋道、口感好。

此时一套各项指标精确到两、钱,分、秒的手撕面制作方法已经形成了。他摘掉了小吃部的牌子,大大方方做了个灯箱,“绿色手撕面”亮亮堂堂地打了出来。与此同时,一张漂亮的“菜谱”也隆重推出在门口(立式灯箱):绿色手撕牛肉面、绿色手撕猪肉面、绿色手撕鸡汤面、绿色手撕鸡蛋面、绿色手撕肉酱面、绿色手撕菜汁面、绿色手撕薄荷面、绿色手撕素炒面、绿色手撕蕃茄面……

起初,人们都尝尝新鲜,可这一尝不要紧,头回客,都变成了回头客。这条小吃街上,兰州抻面、手擀面、蒸饺等面食部显得冷清起来。

他家可火了!有时候,屋里的座位满了,客人就在外面等,有着急的主儿,干脆端着到外面吃。两个出差的黑龙江人,就吃好了手撕面,每天必到。他们说,每碗3-4元实惠,味又好,还有老板送的清汤喝,每天换一种面,吃够5个轮回再回家!张志权说,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他们能天天来,就说明我这面还“够味儿”!为啥叫个绿色手撕面?现在人们喜欢吃绿色食品因为它无污染、纯天然。我家的面没有任何添加剂,完全用手撕成条,就像人家吃凉拌西红柿用手掰,而不用刀切一样,不会带有任何杂味,再加以各色配料佐汤,又好吃,又时尚。一位常客说:“我在家里也试着像您那样撕,可怎么也撕不成条,竟是一些面片面疙瘩呀!”张志权笑而不正面回答:“因为我的手没长在你的手上呀!”

生意火爆不止。夫妻俩忙不过来了,请了两名小工,有了人手,他们又增加一些简单的小炒、凉拌菜,效益自然又增长了一截。王金刚是小工中的一个,后来成了另一家“绿色手撕面”的老板,生意也一样红火。

说起王金刚开店,夫妻俩还闹了很长时间捌扭。妻子坚决不同意他把和面技巧教给王金刚,可张志权认为他家里又困难,几百元的收入根本不够供两个弟弟上大学。张志权费了好大劲说服妻子,王金刚的店才开起来了。2001年10月,小区规划,楼区附近的出租屋一律拆除。当然,他们的“手撕面”馆也未能幸免。

没事做了,张志权静下心来,算了一笔细账,他自己都有点不信,仅有两万人口的小镇,三年下来,去除生活费用、税务等各项支出,竟存下了35万!

张志权人闲着,脑子可没闲,如今,他又有了新的“升级”冲动:一边找店址,一边忙着打探有关产品注册事宜。妻子嘲笑他异想天开,想做中国的麦当劳,他却认真地说:咋的!明天的事,你能说准咋的!

48 4668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