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委员工作要点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心理委员工作要点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心理委员工作要点【第一篇】

一、心理委员的功能和作用

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开展的现状来看,总体而言还是学生需求大,专职教师人数少,工作任务繁重。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可以协助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多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健康教育中“供不应求”的现状,有效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1]。

从心理委员的选任情况看,心理委员本身就是班级内的学生,和班级的其他同学共同学习生活,能实时觉察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就能较早发现班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利于提前实施干预,从源头上减少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概率。

此外,心理委员是学生直接参与班级管理核心队伍的重要成员,设立心理委员可以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同伴效应,最大化地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

二、心理委员的职责范围

1. 观察同学心理动态

观察是心理委员的常规工作之一,也是最常用的工作方式。心理委员作为学生中的一员,更容易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观察同学的心理状况。心理委员需要阶段性地向专职心理老师反馈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发现特殊情况,则需要及时报告,最终根据观察的结果,撰写班级心理工作日志。

2. 帮助同学解决心理困扰

每当发现存在心理困扰的同学,心理委员要主动给予关心和提供支持,恰当地运用朋辈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同学解开心结,舒缓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如果遇到较为复杂的案例,则要及时报告专职心理老师。

3.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作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员,心理委员有义务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黑板报和电影欣赏等途径,向同学们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2]。

4. 协助心理老师开展工作

协助专职心理老师开展工作是心理委员的主要职责。例如,心理老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时,可以通过心理委员反馈的信息来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时可以先培训心理委员,再让其参与施测过程,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时可以让心理委员参与策划和组织等。

三、心理委员的选拔和培训

1.选拔标准

心理委员的自身素质和责任心直接关系到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必须严格选拔程序,制定选拔标准。通常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可以设立男女心理委员各一名来开展工作。采取“个人自愿,班主任考察推荐,专职心理教师面试”的方式,择优选任。具体的选拔流程是: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班主任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考察,并向专职心理老师举荐。在参考班主任老师的推荐意见后,专职心理老师对经过前两轮选拔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测评(如施测EPQ人格测试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和结构化面试,从而全面了解该生是否能胜任心理委员岗位。选拔主要综合考察以下六个方面[3]:(1)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是否乐于为班集体服务;(3)是否性格乐观开朗;(4)是否喜欢和同学沟通交往;(5)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6)是否对心理学感兴趣。

2.培训内容

心理委员的工作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的支持,所以必须对心理委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一般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4]:(1)心理委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制度,目的是让心理委员明确本职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规范;(2)明确工作关注的重点对象,例如学困生、社会关系复杂的学生和有家庭危机的学生等;(3)掌握班级心理工作日志的内容和要点,要求心理委员在班级日志中据实填写同学的心理动态、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出现心理危机的干预和上报等信息;(4)掌握同学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了解同学群体一般的心理特征;(5)学习常见心理问题的甄别方法,如把握好校园常见的考试焦虑、学习兴趣下降、人际交往困难的行为表现和区分的法则;(6)掌握心理危机的干预手段,学会运用一些较简易的方法如规劝法、榜样法和心理暗示法来开展同辈心理辅导活动;(7)掌握心理辅导的原则和技巧,如心理辅导必须遵循保密、真诚、尊重等原则和学会倾听、共情和积极关注等技巧;(8)掌握团体培训的操作和技能,了解团体培训的流程,能够辅助心理老师开展团体辅导活动;(9)学会使用心理测量工具,如了解问卷量表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的注意事项;(10)学习分析案例,根据典型案例进行集体分析,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四、心理委员的管理制度

如前所述,选拔是保证心理委员队伍工作成效的第一环节,只有选拔出真心为班级服务和热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生,才能真正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心理委员的选拔任用制度、培训制度尤其重要。此外,心理委员的管理制度还包括跟进报告制度、监督指导制度、奖惩激励制度。

1.跟进报告制度

心理委员要定期向心理老师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一旦发现班里同学出现心理问题,就要及时向心理老师报告。在对同学进行朋辈心理辅导时,也要求定时向心理老师报告辅导进展和结果。同时,心理老师需要跟进心理委员的工作进度,及时提供指导或接受转介。

2.监督指导制度

心理老师要对心理委员进行定期督导,指导心理委员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进一步提升心理委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心理健康素养。

3.奖惩激励制度

在心理委员的管理中应设置奖惩激励制度,对表现突出的心理委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肯定其优秀的工作成绩和付出的辛勤劳动[5];对于实际工作中无所作为的心理委员,要及时进行诫勉谈话,指出存在的不足;对于确实无法胜任心理委员工作的同学,要在恰当的时机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张雯谦,马晓云,李瑜琴。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实践与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2]何思彤。如何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3]富安兴。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探索[J].中国德育,2007(5).

[4]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

心理委员工作要点【第二篇】

镇党委高度重视政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年内专门研究1-2次政协工作,2015年,镇内重点工作、重点工程在决策之前,广泛征求政协委员的意见,并将征求上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疏理,对好的建议要积极给予采纳,镇内重要活动和重要会议要及时与委员进行沟通,邀请他们参加,提高他们的决策地位。

1、加强理论学习和形势教育。认真制定学习计划,结合形势发展需要,全年举办2-3次学习讲座。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研读原著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等方式,认真学习党的十精神和区政协全委会精神,增强政治理论修养,提高思想和政策水平。采取发放学习材料、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时事政治、科技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委员整体素质和参政议政水平,为更好地覆行政协职能打下坚实基础。

2、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协工作的实际,积极探索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发挥作用的新途径,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政议政的能力。

1、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充分发挥委员们的基础作用,围绕全镇中心工作和十大项目建设,组织委员重点对城镇建设、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发展情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情况、乡村道路建设及管理等问题开展视察,并组织2次专题调研活动。

2、认真开展政治协商,围绕镇重大项目建设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全体委员通过开展调查、视察、座谈等活动,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协助党委和政府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年内活动不少于4次,(组织政协委员集中视察重点工程建设、各个中小学校、公安执法部门、城镇建设等)。

3、全面强化民主监督。坚持围绕发展抓监督,抓好监督促发展的原则。重点围绕提升服务功能、优化服务环境,继续探索民童监督的新思路,努力加大民主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果。年内继续开展以优化服务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评议活动。

1、强化委员队伍建设。组织全体委员认真学习政协《章程》,遵守《委员守则》等规章和制度,增强委员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书写一份调查报告或提案、提出一条有价值的建议、提供一条招商信息、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激发委员做好政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进一步加强政协制度建设。结合新形势和政协工作特点,积极推进政协履行职能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活动制度、委员管理制度、委员意见建议的办理和反馈制度等。狠抓落实,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心理委员工作要点【第三篇】

关键词 心理委员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

班级心理委员是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新层次和新亮点,在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班委体制中增设心理委员,创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但是目前仍有一些问题在现行心理委员工作中没有得到解决,依然制约着心理委员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高职院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重视,2004年,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在全国高职院校中产生了较大反响。2006年12月,全国高职院校首届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大家充分肯定了在高职院校设置班级心理委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致认为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置是校园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探索,高职院校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立已成为大势所趋,但长期以来较注重以教师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功能的发挥,而以学生为主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关于心理委员方面的研究也较贫乏。因此,高职院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依然制约着心理委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何更好的帮助心理委员获取基本的工作知识和实务经验,帮助大学生同伴完成人格塑造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高职院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存在着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加上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局限性,所以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开展也并不顺畅。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心理委员的选拔工作不够规范

一些高职院校在选拔心理委员的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特殊的角色要求和一定的程序产生,甚至一些班级直接由班主任指派或辅导员简单委派,不能保证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造成其工作开展的局限性,削弱了很多活动的效果。出现部分心理委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缺乏主动,得不到同学的信任。

2.心理委员培训不足,技能欠缺

首先,各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大多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不具备专业知识,助人技巧差。尽管心理委员在上岗前也会接受一定的培训,但这些培训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其次,目前对心理委员的培训主要采取面授课程的方式,这种方式过于纸上谈兵,虽然能够提高心理委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在面对具体的实践案例上心理委员就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了。因此,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实践中讲理论。第三,心理委员流动性较大,心理委员培训的代际传递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这为后续的培训增加了难度,也使后续的培训更显得不足。

三、完善高职院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一些有效对策,真正把心理委员工作落到实处,改变一些不科学的做法和不合理的体制,使心理委员的工作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1.健全心理委员的选拔、考核和激励工作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与专业性,所以对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工作能力和方法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心理委员在同学中开展心理互助工作,必须严肃认真,科学规范。所以,心理委员的产生要经过“个人自愿、班级推荐、辅导员考察”的方式产生。心理委员产生后,应该经过心理专业人员的系统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要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心理委员实行三级否决制,即在班级多数成员、系辅导员或院心理咨询师这三个级别中,任何一级认为某人不适合担任此职务时,都可以对其进行罢免,并对考核优秀的心理委员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调动心理委员的工作积极性。

2.合理安排心理委员培训内容

心理委员由于其承担工作的不同,上岗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应按照“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以系统理论和知识框架培训为基础,以实用技能和实际案例培训为重点,坚持发展性引导为主的方向。具体的培训内容可以包含: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开展团体辅导活动的主要方式与方法及设计、校园心理危机事件识别、心理访谈的技巧和方法等。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充分利用广播、网络、院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通过举办讲座、团体辅导、心理电影展播等活动,强化大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只有心理健康知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阻力才能减小,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提高,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4.转变工作理念,提高思想认识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把学生仅仅看成是被动接受的个体,重少数轻全体,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确立发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学生心理互助的工作机制。事实证明,通过发挥心理委员的角色优势,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也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对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主动寻求帮助能力和调节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职院校班级心理委员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为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班级心理委员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学生组织的最基层,是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新层次和新亮点。

参考文献:

[1]宋英。大学生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

[2]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6,7:67-68

心理委员【第四篇】

1.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出现偏差。目前,很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是下设于学生管理部门的,很多工作是由学生管理部门分管和领导的,所以出现了完全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把二者的概念混淆,而且在高校里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多是简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没有凸显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独特的学科性和实践主体性[1]。还有一些高校把心理咨询或心理干预工作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任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身上,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停留在补救性目标层次上,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2]。

2.师资人员多元,专业素养较低。目前,高等学校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心理学方面的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等。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配置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较为普遍,配备多元,结构复杂,而且兼职人员相对较多,专职人员缺乏。屈正良等人调查我国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师生比约为1:10985,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名学生[3]。二是缺乏具有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多是由其他专业背景的人员转型而来的,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缺少专业资质,进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

3.课程教学随意,忽视学生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公共课形式开设,课时少,覆盖面窄;任课教师多为非专业教师;课程内容设置随意,缺少针对性,没有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切身感受,而且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

4.机构机制不完善,运行效果不理想。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大多隶属于学校学生工作部(处),同时,仍然存在一部分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学校的教育与咨询工作机制不完善,责任和分工不明确,工作经费、专用的团体训练室以及团体辅导和培训设备得不到有效保障,工作内容和形式多是走过场,覆盖面窄,缺乏针对性,以上种种原因,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和学生心理发展需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方法和途径。经过多年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总结得出,只有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和系统化,才能提高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1.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当前高校里几乎都是“90后”大学生,他们早早接触到了网络,熟悉网络操作,能够灵活运用网络,所以很多人也依赖网络。他们的上网行为对其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表明,截至到2013年7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亿人,网民中年轻和高学历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但手机网民数量大幅上升,达到亿,手机是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在当前网络普及和发达的前提下,网络也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平台。大学生在心理上已经完全接受这种学习的模式,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及时运用网络开展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扩展了宣传和教育覆盖面。传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主要依赖于发放心理健康图书资料、印发宣传纸质材料和开展心理咨询,利用广播站、电视台、校刊校报、橱窗、宣传板等媒体,这些宣传方式会受到时间、空间和成本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时展的必然,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它是新形势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4]。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和博客等网络载体具有覆盖面大,传播途径广,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特点,扩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和覆盖面。

3.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发挥学生自主预防和自我调适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每一个学生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真正主体,因此,自我调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电子刊物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面向全体学生推行,以方便、快捷的形式使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并学会有效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达到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遵循不同时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注,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讲授、课外知识宣传和咨询中心干预的被动状态,实现了网络宣传、网络教育和咨询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面,不仅对传统教育方式是有益的补充,而且促进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

1.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助于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等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层策略,即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仅浮在表面,应该面向在校的全体学生,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高校要严格执行“学校—院系—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成立专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级主管领导工作小组和二级院系主管领导工作层面,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统筹领导,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反馈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危机预防工作体系以及“发现、监控、干预、转介、善后”五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系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2.规范心理委员管理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朋辈辅导作用。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型模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5]。在大学生中间朋辈心理辅导的开展主要依靠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较少的重要补充。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有效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需要规范和完善心理委员的选拔、管理和考核制度,对心理委员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考核相结合,考核可以从自评、班级考评和辅导员评议三方面进行,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心理委员工作的认可度,促进心理委员工作的主动性。

3.做好心理委员和宿舍长培训,扩大培训面,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中纳入学生宿舍的宿舍长,可以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链。根据目前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人际关系最基本的是建立在舍友之间,他们同吃同住,彼此深入了解,相互倾诉,建立信任关系。因此,宿舍长扮演着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倾听、共情、沟通和帮助、支持、引导的角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心理档案的建立、朋辈辅导的技巧、沟通技巧、心理问题识别、心理危机干预流程等。通过定期对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培训,提高了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胜任力。其次,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要应用各种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基层力量作用,契合自身生活实际与班级同学心理状况,以班或宿舍为单位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剧等活动,建立班级心理档案,并实施动态信息更新等。

48 1291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