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调查报告范例汇聚【精彩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审计调查报告范例汇聚【精彩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审计调查报告【第一篇】
开展审计调查,写审计调查报告是审计干部经常遇到的一项工作,而审计调查报告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审计调查项目的成败和审计调查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到审计成果的最终转化。要提高审计调查报告的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提高审计调查的质量如果把审计调查报告比做果实,那么审计调查就是生长果实的树,要使果实有分量,就一定要对树进行浇水、施肥。提高审计调查质量,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审计调查要纳入计划管理要和其它审计工作一样,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任务要落实到科室和人头,对完成任务的时间、目标、质量等要提出明确规定,要避免审计调查的盲目性。
审计调查报告针对性愈强指导意义也就愈大,调查报告的作用也就愈大。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把领导关心,群众反映强烈和经济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审计调查的主攻方向。对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深入一步,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见的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审计调查过程中要注意广泛收集和积累素材既要注意帐面上的数字,又要注意实物的盘存;既要注意有形的积累,又要注意无形资产;既要注意搜集素材的针对性,又要注意搜集素材的广泛性;即要注意听取领导汇报,又要注意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既要注意问题的普遍性,又要注意问题的特殊性;既要有唾手可得的,又要有需要坚忍不拔才能获得的;既要有正面的,又要有反面的;既要抓西瓜,又要捡芝麻。只有这样,才能为调查报告的最终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审计调查报告的内容要遵循科学、真实、准确的原则。
科学分析原则要运用马列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对审计调查过程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探求事物的本质。
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审计调查报告的生命线,以假作真,以虚为实的审计调查报告对被审单位和审计机关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和不良后果。因此撰写审计调查报告时,必须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己,不带任何框框。客观性原则审计机关要站在国家立场上,时时处处体现客观公正,调查报告选用的事例要不偏不倚,选用的数据要毫厘必计,一丝不苟。
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原则审计调查报告的观点要用材料来说明。一方面,观点要以材料为依据,结论应当是在对大量确凿无疑的材料分析中产生。另一方面,调查材料不能杂乱无章地堆积,有观点无材料则空洞,有材料无观点则肤浅。因此,观点和材料应该有机结合起来,用观点统帅材料,以材料证明观点。
3.审计调查报告的语言要准确、简洁、朴实不真实,就谈不到准确,对事实的判断和结论的阐述要有根据,详略得当,经得起推敲。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将可有可无的词句、段落删去。审计调查报告用大量的事实材料来表达主题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应多用叙述语言,少用描写、议论性语言。要用数字说话。语言要通俗易懂,朴实清新。深入浅出地表达深刻的道理,少用形容词,不用含糊词,忌用生僻词。非用不可的专业词语、技术用词,应予适当说明。力求审计调查报告内容完整、层次清晰、事实清楚、数据真实、证据充分、定性准确、文字简练、坚持原则。
4.审计调查报告要评价客观、建议可行评价客观一是指要按照《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的规定,对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评价;二是评价准则要求重点评价的内容,必须予以评价;三是要依据审计查明的有关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建议可行是要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针对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提出完善管理制度的合理化建议;结合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提出具有一定超前意识的审计建议;忌提空洞无原则的审计建议,有建议则提,无建议则不提。
5.审计调查报告要反馈及时、程序到位审计调查报告就如同上反馈及时就是指要求审计组完成现场审计后,及时向派出审计机关提交审计调查报告,便于审计机关根据审计调查报告及时出具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从而有利于提高审计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效果,避免事过境迁,失去审计项目的现实意义。程序到位是指按照《审计法》第三十九条的要求,审计调查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征求被审计单位的过程也是与被审计单位进一步核实审计情况的过程,有利于审计组准确无误地报告审计情况,有利于提高审计调查报告质量。
6.审计调查报告要注意时效性。
审计调查报告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对指导和改进目前乃至今后的工作有参考和实用价值。总结好的是为了推广经验,剖析差的是为了吸取教训。要尽量避免做无用之功。
审计调查报告提出的改进建议或措施要有时效性也就是说提出的建议和措施要在现有条件下切实可行和切实能行。纸上谈兵不行,好高骛远也不行。
审计调查报告的报送要注意及时性审计调查报告一经形成,必须马上报送有关领导。
审计调查报告【第二篇】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民政单位财务管理,全面提高民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关于“依法属于审计机关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浅谈一点想法。
一、提高对内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财政部门实施了预算外资金的收支两条线治理、单位编制了部门预算、资金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物资的购买实现政府采购,似乎不需要再开展内部审计了,其实这是内审的职能和作用发生了错位。内部审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一种经济监督活动,不能削弱,只能加强。要把审计与强化内部经济监督治理于联系起来。只有提高对内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内部审计保驾护航的作用,使资金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全区民政工作。
二、明确内部审计工作思路。
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部门或单位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部门和单位内部治理,规范其各项财务收支行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审计时,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事、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审计工作中所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向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提出决策依据和可行性建议,为领导的决策服务,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在具体工作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立足于帮助,使之改正或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恰当作出处理和给出建议。要正确地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不能只讲监督不讲服务,也不能只讲服务不讲监督,要把二者紧密地统一起来。
三、按法律法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坚持依法审计是提高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为此,内部审计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财经法规财务制度开展审计工作,从而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为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学习和培训,熟练地把握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规范;其次,应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维护内部审计工作的严厉性。
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通过实施三个结合不断改革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即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微观审计与在宏观方面发挥作用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治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同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提出建议;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恰当进行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治理工作等方面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的目标,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学习和培训、开展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讨,不断总结内部审计工作实践经验等途径,大力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使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新形势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
审计调查报告【第三篇】
当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基础,也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围绕《准则》和《规定》,从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组织方式、审计报告等方面入手,探讨开展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在审计范围方面,围绕任期经济责任选择重点抽查的审计对象
重点抽查的审计对象(以下简称审计对象)是用于确定拟实施审计的单位范围,是审计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目前,在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一般根据该企业二级公司资产排序(同时考虑主营业务收入)来选择审计对象,审计对象的资产总额一般都超过集团公司合并报表资产总额的50%。根据资产大小选择审计对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集团二级公司资产没有进行内部抵消,审计对象多为内部往来和投资较多但业务较为简单的二级公司,不能突出审计重点,甚至会出现审计对象资产总额超过合并报表资产总额的极端情况。二是即使满足审计资产总额超过集团总资产的50%,但二级公司本身又有很多下属企业,审计人员也只能抽取部分企业进行审计,实际审计企业的资产额也很难达到50%,同时也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中央企业一般都涉及多个业务板块,各业务板块之间资产差异较大,审计对象可能主要集中在资产量较大板块所属公司,缺乏代表性。四是资产量的大小与任期经济责任的相关性有时不成比例,如领导人在资产额小的公司兼职,也应该作为审计对象。
确定审计对象,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关性原则。首先将集团总部作为审计对象,同时还要重点抽查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兼职的下属公司,必要时可对领导人任职前的公司进行审计。二是代表性原则。了解集团业务板块情况,按照资产、收入等指标排序,确定各板块的重点单位,作为审计对象,要关注金融、房地产开发等资金量大、管理薄弱且容易发生问题的板块,并将上市公司作为重点抽查对象。三是重要性原则。通过内部控制测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在审前调查时,如发现某些公司内部控制较为薄弱、重大问题较为突出,应将其作为审计对象。四是操作性原则。选择审计对象时,也应考虑地域分布、审计人员及专业胜任能力等因素,确保审计对象选得准、查得清。
二、在审计内容和重点方面,将内部控制审计贯穿始终
内部控制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合理性、运行有效性进行审计。在《准则》“审计实施方案”中专门提到:审计人员应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并测试其有效性;在《规定》中明确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审计既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一个必要程序和方法,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点内容。目前,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也初步开展了内部控制审计,但仍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内部控制审计法规体系及管理制度不健全。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规范性文件只有2004年2月审计署下发的《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但该文件主要针对内部控制测试,不能涵盖内部控制审计全过程,同时缺乏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就连审前调查时使用的内部控制测试表格,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借用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料,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正确性。二是内部控制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脱节。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仅局限于审前调查阶段的企业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价,主要是为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提供服务,难以为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提供有力的审计证据,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很少关注内部控制,同时内部控制审计结果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署应尽快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的规范体系,制定国家内部控制审计指南,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方法、评价等内容,统一编制控制测试表,规范内部控制审计行为。二是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都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了解企业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是审前调查的重要内容;进行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基础;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延伸调查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有利于进行审计评价。三是逐渐扩大内部控制审计范围。即从集团本部及重要子公司逐渐扩展到整个集团;从企业层面逐步扩展到业务层面;从以财务收支为基础逐步扩展到以“三重一大”为主。四是在获取审计对象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对所获得的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审计证据进行评估,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单独发表审计意见。随着条件的成熟,国家审计也应单独对中央企业发布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
三、在审计组织方式方面,逐渐实施以项目为基础的矩阵式管理模式
审计组织是保证审计项目实施的关键,好的审计组织模式,不仅可以保证审计目标的顺利实现,还可以加快审计项目进程。由于中央企业具有资产规模大、行业板块多、地域分布广、会计主体复杂等特点,其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采取以分权制为基础的事业部管理模式,该模式遵循“集中决策,分别实施”原则,一般由办领导担任审计组长,把握审计项目总体方向和审计重点;以业务处为单位,组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审计小组,负责实施具体审计项目。事业部管理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一般都涉及企业、金融、投资、环保等多个专业领域,以业务处为主体组建的审计小组,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分工,不利于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审计小组独立性强,各自为战,横向协调困难,为了取得好的业绩容易忽视审计组整体利益,导致管理松散,难以形成合力。三是不负责牵头的审计小组,往往产生为别人“打工”的思想,工作积极性不高。四是审计小组与业务处室重合,导致业务处室对审计小组的业务监督失效,致使审计项目“三级复核”制度中的业务处复核流于形式,不利于保障审计质量。
事业部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新要求,必须引入公开竞争、合同管理、目标考核等机制,实行以项目为基础的矩阵式管理模式,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明确的审计目标,并将其分解,使每一个参审人员都知道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应作出的贡献,把每一个人的工作与审计目标紧密结合,促使其为实现审计目标而努力。二是根据审计项目具体情况及办内人员力量,确定牵头处室,明确审计组组长、参加处室及人员,成立审计组。三是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采取自愿报名、公开竞争、综合评定等方式组成专业团队,团队带头人必须具有能够组织大型项目的能力,成员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互补性,审计组与专业团队签订目标管理合同,明确目标管理任务和考核指标。四是加强项目组织管理,所有参审人员都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听从安排,协调配合,各专业团队定期上报工作动态,重大事项及时汇报,做到上下互动、及时沟通。五是在项目结束后,对照目标管理合同,考核各专业团队,再按照团队内每人贡献的大小,对考核得分进行再次分配,并计入业务处得分。
四、在审计报告方面,要特别重视审计评价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是审计质量高低的综合体现,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目前,在中央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少系统的、规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以及作业流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是审计评价自相矛盾,如审计报告前面说被审计单位较好的执行了国家财经法规,内部控制完善、有效;但后面表述时,审计却发现该单位存在违规决策造成损失、私设“小金库”等问题。三是评价主观性强,语言绝对化,轻易下结论,又缺乏具体事实证明材料支撑,如经常使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办事认真、敢干决断”等词语,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四是《规定》只是原则性地将审计责任区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但对于责任性质、责任大小、问题起因、主客观因素以及如何追究责任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
建立新型的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应尽快从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作业流程、评价方法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经济责任评价标准体系。二是为使审计结果符合实际,审计人员应做到“四个严格”,即严格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程序、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实施、严格遵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纪律、严格进行评价质量管理,特别要处理好成绩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避免前后矛盾。三是坚持客观谨慎原则,依托审计职责范围,依据审计查证或认定的事实,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审计过程中,做到“四个不评价”,即对未取得确凿证据或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发表评价意见、未涉及的事项不发表评价意见、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发表评价意见、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评价意见。四是根据经济权力运用和义务履行的主观能动性和结果的合法性来正确界定责任,特别要注意分清以下责任: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与监管不力责任、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错误责任与舞弊责任、决策责任和执行责任等,并区分违纪与违规、罪与非罪。
审计调查报告【第四篇】
审计机关所实施的每一个调查项目,都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牵涉到被审计单位的许多精力。如何利用好审计调查成果,写好调查报告,这不仅仅是审计组全体成员综合水平的展现,更重要的,它最终是由审计机关向社会和领导报告的结果。因此,每一份调查报告,特别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报告质量,至关重要!
由好“笔头”写成的调查报告,往往容易得到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批示,有利于促使相关部门和单位更加重视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有利于促进机制体制建设,凸现审计成效。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前期取证材料,成为好“笔头”,需要解决“三大短板”、提升“三大能力”。
第一方面,剖析当前普遍存在的“三大短板”。
一、表述问题—笼统、主观。
(一)表述笼统模糊。有的调查报告表述问题像“流水账”一样,把审计发现的问题一一罗列,没有进行归纳、提炼,分不清是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还是个别问题,也说不清楚所列问题的性质和重要程度。容易给人产生错觉,使人盲然。
(二)缺少分析研究。有的报告撰写前,往往没有对审计证据材料、报告结构重点等进行详细的讨论、分析,或者讨论、分析不透彻,由草拟人“闭门造车”,这样,容易产生低层次、质量差的报告。如果草拟人水平一般,那结果便可想而知。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审计资源。
(三)凭感觉下结论。由于法规制度尚不健全且又有滞后性,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是没有可适合的法律法规对照的。有的草拟人往往用主观的、想当然的语言下结论,也没有作客观的趋势分析。报告的可信度差,影响审计威信。
二、剖析原因—简单、肤浅。
(一)无原因分析。有的调查报告不重视原因分析,根本没有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视同对某个单位的财政收支审计,起到的效果只是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发现的问题。
(二)应付原因分析。有的调查报告就事论事,简单描述,一语带过,缺乏从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的角度去剖析、查找根源,缺乏宏观思维和意识,存在应付思想。
(三)表述“个性化”。原因表述各式各样,有的在某一问题之后;有的在意见建议中作为引语;有的单列原因分析内容。缺乏整体感和严密性。
三、意见和建议—微观、滞后。
(一)针对性不强。有的由于分析原因不到位,就事论事,没有找准真正的“病因”,随之所提的意见建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针对性和宏观意识,不能系统、全面地解决根本问题。
(二)宏观知识匮乏。有的由于所掌握的知识,不了解各类资金使用对象的发展现状、趋势,无法紧跟发展步伐,不了解被审计单位行业所处位置,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以老思想、老办法提意见建议,显得滞后、乏力,曾至有点可笑。
第二方面,切实提升“三大能力”,展现“笔头功夫”。
一、切实提升归纳和提炼问题的能力。
为让报告使用者更加清楚明确,要介绍审计实施过程和整体概况。如:应调查的单位数,实际抽查的单位数;应审计的总金额,实际审计的金额数等,并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归纳和提炼问题。这不是简单地对各类问题的汇总、叠加,而是从“质”上归纳和提炼同类问题。
第一,必须区分普遍性和共性问题、苗头性问题、个别问题。如是普遍性、苗头性问题,必须计算出违规单位占所有单位的比例;对苗头性问题,必须说明问题严重程度,以及容易发生的后果,起到预警作用;如是个别问题,要说明清楚。
第二,必须客观正视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法规不健全或条文不够明确所产生的,因此要有前瞻性的意识,要有职业敏感性,重点是对已造成损失或者将有可能造成损失的问题和事项,要按上述要求进行分类、提炼,着重分析揭示产生问题的政策性和制度性缺陷。
第三,必须写明同性质问题的违规性质、金额及所占的比例。按照上述分类,要求一列举问题发生的时间、违规事实和已造成的损失等。如是上报领导和向社会公告的结果报告,则用典型例子,不需全部反映。
(二)技术性数据请专家“把脉”。
调查报告涉及相关技术性指标,以及相应的意见建议,必须邀请或者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形成咨询结果书面材料,必要时须对方签字或盖章,作为修改报告重要依据,装入审计档案。
二、切实提升剖析问题的能力。
(一)如何剖析问题找原因。
1、要多层次剖析违规问题。必须从产生问题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两个方面去剖析,找根源。直接原因一般指外部环境影响,如资金不到位、国家政策变更、因特殊原因等影响;深层次原因一般指机制、体制方面,主要是管理体制、决策机制、法规制度等,包括领导人为干预、盲目决策、政策漏洞、机制不健全等。
2、要用新思维剖析新问题。要善于趋势分析,要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对社会稳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容易产生的后果,分重要性程度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出产生问题的漏洞——法规制度上的“空白点”。
(二)如何表述原因分析。
1、在结构上,要条理清楚,层层推进,切忌主次不分,顺序颠倒。要在报告中单独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分点表述。
2、在层次上,一般来说,先表述直接原因,再表述深层次原因。
三、切实提升开好“处方”的能力。
老秘网:本文隐藏的内容
(一)立足宏观。审计意见和建议就像医生开处方,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这就要有准确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因此,意见建议不能一刀切:如对普遍性和共性问题,着重从机制和体制上提出完善、纠正办法,问题严重的,按规定程序处理处罚外,重要的是及时建议完善法规制度和管理办法;对带有苗头性,要有前瞻性,要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的建议,同时要建议建立制度,堵塞漏洞;对个别问题,则采取个别措施,予以纠正和处理。
(二)与时俱进。由于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要结合改革形势和发展趋势,从加强宏观管理的角度,提出完善办法和制度,乃至法律法规的意见和建议。
(三)突出重点。审计工作不能脱离服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审计调查是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对涉及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调查报告,还需要从加强国家、地方经济,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稳定的角度,提出意见建议,为各级政府加强执行能力建设和促进宏观经济健康运行服务,真正当好“经济卫士”、“政府谋士”和“保健医士”,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诸惠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