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精编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精编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第一篇】
知己的失去,克里斯朵夫精神上委顿了。他“……虽然眼里燃着生命之火,但精神上已经有些东西给摧毁了。”
欺骗和背叛朋友的心灵枷锁压在克里斯朵夫的心头,他终于忍受不了这样忧急、悔恨和爱情,他逃走了,隐居在瑞士的汝拉山脉的一个孤独的农家。
偶然遇到的一个被病魔打败的德国作家点醒了他,他问那人:
“你瞧什么啊?”
“我等着。”那人一动不动地低声回答。
“等什么?”
“等复活。”
克里斯朵夫打了个寒噤,赶紧跑了。这句话像火箭一般地射到他的心里。
这一卷看得有些心疼,奥里维的早逝,克里斯朵夫的痛苦,仿佛能感受到他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而后他如燃烧后的荆棘,复活重生了,用我们东方的思维,是凤凰涅槃重生,是置之于死地而后生。
克里斯朵夫终是英雄式的人物,可以这样获得重生。而实际的生活中,该有多少人被各种各样的苦难打弯了腰,再也不能挺立的站起,只是苟且的活着。
但愿我们都能活得像克里斯朵夫这般的坚强罢!
摘录喜欢的句子: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狐狸,狼,绵羊,天生吃人的野兽,和天生被人吃的野兽,因为阶级相同、利害相同而集合在一起,但大家伸着鼻子嗅着,彼此都认了出来,毛都竖起来了。”
“人生有些年龄,机构的内部会酝酿一种蜕变,肉体与心灵特别容易受外界的打击;精神疲惫,有种说不出的惆怅,对一切都觉得厌倦,对过去的成就毫不留恋,对前途也看不出一点儿端倪。在发作这些心病的年纪上,大多数人有家庭的责任把他们束缚着;……固然,在那种情形之下你牢骚满腹,藏着不少的`隐痛……还得永远地往前走……没法躲避的作业,对于家庭的照顾,逼着一个人像一匹站着打盹的马似的,在两根车辕中间拖着疲乏的身子继续向前。”
“忽然最好看的一朵花谢了,落英缤纷,在空中散开来,好比一个无邪的美丽的生命就这样平平淡淡地消逝了……”
“而习惯才是忠实的盟友;我们有时会把一切的生活意义都失掉,只有它始终如一,永远跟着我们,一声不出,一动不动,只瞪着眼睛,抿着嘴唇,用它那双稳定的,从来不哆嗦的手,带着我们穿过危险的行列,直到我们重见光明,对人生又有了兴趣的时候为止。”
“……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的水源。”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第二篇】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主人公约翰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他的家族很多人都从事音乐事业,而且他本身也对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天赋。由于受到舅舅和祖父的影响,他对音乐有很强的情感,他非常坚强,音乐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是他的思想却没有被世人理解,他非常孤独。后来因为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在法国许多人看到了他的才华,但是由于他不愿意向上层人士屈服。最终他经过不断地努力成为了一代音乐大师。
这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我读完以后感受到克里斯朵夫其实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被嘲讽甚至被诽谤,但是他始终没有选择低头和放弃。
从这部小说中,我想到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是不可以被打倒”。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压力,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放弃,这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希望以后我们尽量改正自己,独立面对问题。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第三篇】
这一卷‘女朋友们’,除了对雅葛丽娜、塞西尔、法朗梭阿士、亚诺太太的大篇描写,还提及了弥娜和葛拉齐亚。
弥娜,克里斯朵夫的初恋。在克里斯朵夫的记忆里,是个美丽的像鲜花般的少女。
克里斯朵夫回到故乡的时候,偶然碰到了弥娜。他耐着性子,想在这个如今美丽而肥胖、一直叽叽呱呱、大声叫嚷的女人身上找到他的小弥娜;然而,他失败了,他的小弥娜,从这个女人身上已经几乎寻觅不到了,真是相见不如怀念,一些美好的回忆只能让它在记忆里沉睡吧!
葛拉齐亚,这个充满了自然灵性的女子,她认识克里斯朵夫的时候,还是个小姑娘,和表姐高兰德一起跟着克里斯朵夫学习钢琴,那时候她就觉察出了克里斯朵夫的可贵之处,默默的喜欢着他。
克里斯朵夫终于见到她了,他们愉快的交谈,克里斯朵夫对葛拉齐亚既感动又有温情,他爱上了葛拉齐亚(作者这么写的,可是我觉得有那么一点点突兀,不过,爱情本身就是莫名其妙的,谁知道怎么就爱上了呢,爱情本身就是一个谜。),而葛拉齐亚如今对他,只有恬静的友谊了。
短暂的相见,葛拉齐亚就要随着丈夫离开巴黎去美国了。
他们的这次相遇,就这样结束了。不过我觉得,他们终还是要有交集的。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第四篇】
这一卷‘女朋友们’,除了对雅葛丽娜、塞西尔、法朗梭阿士、亚诺太太的大篇描写,还提及了弥娜和葛拉齐亚。
弥娜,克里斯朵夫的初恋。在克里斯朵夫的记忆里,是个美丽的像鲜花般的少女。
克里斯朵夫回到故乡的时候,偶然碰到了弥娜。他耐着性子,想在这个如今美丽而肥胖、一直叽叽呱呱、大声叫嚷的女人身上找到他的小弥娜;然而,他失败了,他的小弥娜,从这个女人身上已经几乎寻觅不到了,真是相见不如怀念,一些美好的回忆只能让它在记忆里沉睡吧!
葛拉齐亚,这个充满了自然灵性的女子,她认识克里斯朵夫的时候,还是个小姑娘,和表姐高兰德一起跟着克里斯朵夫学习钢琴,那时候她就觉察出了克里斯朵夫的可贵之处,默默的喜欢着他。
克里斯朵夫终于见到她了,他们愉快的交谈,克里斯朵夫对葛拉齐亚既感动又有温情,他爱上了葛拉齐亚(作者这么写的,可是我觉得有那么一点点突兀,不过,爱情本身就是莫名其妙的,谁知道怎么就爱上了呢,爱情本身就是一个谜。),而葛拉齐亚如今对他,只有恬静的友谊了。
短暂的相见,葛拉齐亚就要随着丈夫离开巴黎去美国了。
他们的这次相遇,就这样结束了。不过我觉得,他们终还是要有交集的。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第五篇】
1915年,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年份。而对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来说,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他的长篇著作《约翰·克里斯朵夫》,登上了诺贝尔奖的宝座。
一个世纪过去,一个懵懂的少年怀着对先哲的敬仰,毅然翻开了那本长篇著作。全书共分为上下两部,一共1000多页,看似页数不算太多,可是字密密麻麻。情节算是比较平缓,不时有着关于政治、哲学的论述,对于如今的我来说,实是有些“超纲”。这本书,它给我的,不仅仅是思想的改变,更是灵魂的触动。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克里斯朵夫。它放荡不羁,它特立独行,它善良天真,它坚定不移。它虽才华横溢却被世人抛弃,而它能依旧坦然前行,从不止步。谁能否认,他不曾幻想过这样的人生?而当一个作者笔下“真实”的克里斯朵夫呈现在我眼前时,可想而知,我灵魂中最为热血,最为真诚的一部分,被唤醒了。我虽不如他那般天才,可也不甘于芸芸众生中消逝人生。我也想和他那样,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战胜命运之轮。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青壮年时的克里斯朵夫,那样的他,是无数男生憧憬成为的人。
也许到了今后人生的某个路口,我会豁然开朗。克里斯朵夫,他,从未改变。我,也要坚守。
我想送给大家一句非常喜欢的句子,作为文章的结尾,“一个内心充满阳光的人,一个生机勃勃的人,为什么要到本身以外寻找阳光和生命呢?”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第六篇】
作家木心说: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全靠艺术活下来。小说具有交响乐一般的宏伟气魄,音乐不仅渗透到人物性格和情节之中,还影响了作品的结构和性格描写方式。独立自由的音乐精神贯穿始终,成为小说的精神主线。
约翰·克利斯朵夫作为一名音乐家,其音乐人生就成为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而他对音乐精神的理解与不懈追求,对现实生活平庸和势力习气的反抗,就成为小说刻画其坚强意志和反抗精神的重要线索,所以自由不羁的音乐精神成了克利斯朵夫高尚灵魂的体现,也构成了小说内在的精神主线。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更主要的是,作者用他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态堕落的艺术与健康奋进的音乐之间的斗争,歌颂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理念。同时又通过音乐折射了不同民族精神的融和与冲击,把二十世纪初叶那一代人的奋斗与激情,用宏大优美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音乐中的交响曲一般分四个乐章·《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著作,分成四册书,从结构上看正象交响乐那样,分成序曲、发展、高潮和结尾这四个乐章,气势浩荡,浑然一体,鸣响着时代的强音。
第一乐章(黎明、清晨、少年)描写了克利斯朵夫少年时代的生活,描写他的感宫与感情的觉醒;第二乐章(反抗、节场)写克利斯朵夫像年轻的西格弗里德一样,天真、过激、横冲直撞地征讨当时社会的艺术谎言,攻击德法两国的节场。第三乐章(安多纳德、户内、女朋友们)和上一乐章的热情、僧恨成为对比,弥漫一片温和恬静的气执,是咏叹友谊与爱情的悲歌。第四乐章(燃烧的荆棘、复旦)写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难关,是“怀疑”与破坏性极强的“情欲”的狂飘,是内心的疾风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毁了,但是结果仍趋于清明高远的境界,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音乐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绚丽的画面:在广阔的田野上,大地和小鸟快乐地合唱;主人公克利斯朵夫像一株小草,沐浴在阳光和雨露下成长。其中序曲表现了“黎明”、“清晨”的场景,衬托出主人公感官与感情的逐渐觉醒,揭开了“生命赞歌”的序幕。接着一股强烈的音流从远到近,以弱到强向我们流来,逐渐展示成一位倔强、反抗的少年形象,他正是成长起来的主人公克利斯朵夫。接着主部和副部跳动的节奏音型不断地交换力度,由渐弱、弱到最弱,由渐强到强。它们像太阳在冲破乌云,闪烁出灿烂的光辉,象征着主人公在少年时期同黑暗势力英勇博斗。
其中有生活在阶级界限森严的环境里的克利斯朵夫,他看不惯母亲低声下气地接受主人家的恩赐;对父亲把他训练成一头玩把戏的动物而非常愤慨;特别是他和贵族小姐弥娜恋爱的悲剧,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进一步孕育了他反抗的情绪,这种斗争有时失败,有时胜利,变幻无常,乐曲的变化,正是反映了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这时节奏的发展与声音的渐强相结合,造成在力度上的巨大高潮。当密集的音群达到顶点的时候,便开始逐渐分化成辉煌的颤音,起初是在高音,以后逐渐下降,最后回到最初跳动的音调,于是完成了克利斯朵夫生命的少年阶段。
如果我不接触《约翰·克里斯多夫》,我有一些体验,内心隐秘的东西,还有深埋心底的某些情愫,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被激发出来。可是读书的过程,作家用娴熟的技巧,深入人心的细致入微的笔法,竟一点点把你那些精神上的内核级别的东西都激活了。它使你意识到生命在苏醒的感觉。你开始真正称得上审视你的内心。因为克里斯多夫奋斗的一生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你也会遇到或者正在经历抑或早已伤痕累累,罗曼罗兰借克里斯多夫的所思所想,恰恰和你某一些想法不谋而合。一旦你开始产生共鸣,你便接着开始接纳那种思想。于是凡不够作者崇尚的标准的,在作者价值观中,不符合对应年龄应该有的情感以及理智的力量,统统被你拿来与自身做对比,然后在这个过程之中修正自己的很多不好的看法。作品中的田园风光的描写,正像一部“田园交响诗”。它那浓郁的,具有乡土气息的音乐旋律,呈现给读者的是大自然和农村生活的图景:这里有美妙的溪畔景色;也有村民们愉快的聚会。这些画面反映了人的崇高和生活的欢乐。这旋律清新、明快,给人一种艺术享受。这种优美、动人富于幻想的“田园交响诗”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表现了其对幸福、欢乐生活的向往。
作品描写了克利斯朵夫一生的奋斗历程,实现“欢乐”生活的心愿,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安慰,虽然这种欢乐生活对他是虚幻的,这种安慰也是画饼充饥。但是“欢乐”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留给世人的精神遗嘱。什么是“欢乐”?“欢乐”就是斗争,人们必须在斗争中求得欢乐。贝多芬的一句名言,“通过痛苦,得到欢乐。”罗曼·罗兰很喜欢这句话,把它作为人生的格言,并引用在《约翰·克利斯朵夫》序言里,这句话也成了克利斯朵夫的座右铭。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第七篇】
我觉得克里斯朵夫很勇敢,意志很坚定。如果是我,我不可能在自己这么小的时候就可以养活全家人,而且能在自己最难过的时候和妈妈一起分担生活上的痛苦,一起渡过最艰难的日子。
克里斯朵夫的坚定和坚强,让他有了无比的力量,可能他做的一件事,我们一生也不会做出来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也要像他一样,在家人最艰难的时候去帮他(她),鼓励他(她)。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第八篇】
今天,我读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小说,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本小说,非常有感触。《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成名作,他花了8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一百多万字如史诗一般的长篇小说巨作。
小说的主人公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的一个贫穷的音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拉小提琴的艺术家,但是这个“音乐家”不求上进、借酒消愁、喝醉打老婆、虐待孩子。克里斯朵夫在现实生活中痛苦而艰难的挣扎,甚至因为饥饿,险些丧命。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他在不段的抗争。他6岁时在乐坛上崭露头角,11岁担任宫廷乐师。他为人正直善良、愤世嫉俗、勇于反抗,这使他受到了不少磨难。他的真诚和热情赢得了许多宝贵的.友谊,同时靠着个人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了伟大的音乐大师。他临终前的自白:“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作……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让我深深感动。相比之下,我们要比克里斯朵夫幸福的多。我们不用去低声下气地捡公爵的赏钱,不用在十几岁就担起家庭重任,不用面对一个酒鬼父亲,不用到处流浪谋生……在父母的呵护和照顾下幸福的学习和生活。
克里斯朵夫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教会了我遇到挫折不能退缩,不能放弃梦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面对一切困难或挫折,“任它风吹雨打”,让自己变得坚强!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第九篇】
“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这是我初二的时候硬着头皮第一次看完《约翰克里斯朵夫》时唯一能记住的话语。只是那时候,我却不知道这些话的真正含义。刚脱离孩子气的我甚至不知道痛苦、流浪为何物,因为我不曾流浪,也不曾真的痛苦,也就更不能理解一个音乐世家出身,六岁便能够在宫廷开音乐会,11岁便做了宫廷音乐联合会的第二小提琴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为何会痛苦、流浪。
我已经忘却了我到底看过多少遍这部巨著了。我只知道,每每当我面对困苦,面对理想动摇的时候,我就会恭敬的从抽屉里拿出书。认真的看上一看,直到我确定我已经可以坚定的沿着理想走下去的时候,我才搁下这部巨著。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慰藉苦难的精神神曲吧!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挫折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我敬佩他的勇气,敬佩他的力量,敬佩他的精神。一个永远不屈的灵魂,站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但他,一直努力地站着。搁下书,看看现实中的我们吧!
父母稍有责备,便动不动就用不学习或不吃饭以表示抗议;事业稍不如意,便觉人世不公、不断沉沦;爱情稍不如意,便想着如何去殉情。我无法去判定他们做得对错与否,我只觉得苦难是一笔财富,而且每个人都会遇到麻烦。所以译者说:“战士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了罢!”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这是译者给予读者的希望,更是约翰克里斯朵夫之所以受尽生活种种灾难却屹立不倒的真正法宝。
无论任何险恶和遭遇都不能阻止他心中不泯的理想。期待有一个华丽的人生,故而即使受苦,奋斗也值得骄傲,即使苦难也富有诗意。现在我才终于明白,我们的理想不是被风吹散的,而是被我们的懒惰所摧毁的;我们也不是被命运和苦难打败的,而是在一开始,我们就败给了我们自己那颗年轻的浮躁的心。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第十篇】
我爱音乐,因为在音乐的殿堂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能给予我心灵上深深的震憾。我爱文学,不论是托尔斯泰的凝重,或是徐志摩的醉情,都无法改变我对罗曼罗兰的那份衷情。他使我第一次听到了文字的声音,感受到苍白的文字,犹如化成一阵阵氲氤的水汽,拂过我的耳畔;一串串音符,冲撞着我的心灵。我仿佛清晰地听见了书中的文字正在呐喊;听见了作者笔下英雄心脏永不停歇的跳动声。
克利斯朵夫是幸运的。因为他有着奥利维埃这样的知己,使他因为饱受生活坎坷而疲乏的心灵沐浴到友谊的滋润。当克利斯朵夫获悉自己有了一个朋友,是那么的激动,以至于忘记了身边发生的一切,忘记了这个世界的存在。克利斯朵夫又是不幸的,在他正需要朋友的关怀时,奥利维埃却为了反抗统治、获得自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生活布满了荆棘,但克利斯朵夫用他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点燃了横在前进路上的阻碍,开辟了通往自由的路。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份崇高真挚的友情,更告诉我们人活着就要为了自由与权利而奋斗。
我爱克利斯朵夫。因为作者把他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那么真实:少年时的善良单纯,青年时为了真理“桀骜不驯”地不懈奋斗,老年时成熟清醒地认识这个世界及一生为之奉献的事业。作者流畅地叙述了主人公一生的奋斗史,而又总能在不知不觉间让读者的心灵与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连。文字华丽而不失真实,情节曲折但可以给读者充分思考与回味的空间。一本好书就是在读者掩卷瞑思时才发觉自己已欲罢不能,萌发再次阅读的兴趣,点燃重新品书的热情。在我眼中,《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如此。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奋斗的目标,不屈的意志——是人通往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是成功、伟大的,正如其作者的一生。约翰·克利斯朵夫将在我心中永存。也许正如其死后最后那声满怀期望的呐喊:“有一天,为了新的斗争,我还会再生。”
下一篇:关于袁隆平爷爷的故事100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