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散文读后感精编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王小波散文读后感精编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王小波散文读后感【第一篇】
费了点时间,把王小波的《青铜时代》认真地读了一遍。读完才发现,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刚开始读的时候,在-部长编《万寿寺》处就停了下来,本能地觉得有点难以接受他的写法。后来渐渐地,读过去了,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希腊神话故事中有着关于诸神造各代人生的传说:“宙斯创造了-三代人。他们是青铜的一代。青铜代人跟白银代人又不一样。他们性格粗鲁,行为粗暴,-到晚就知道拼斗厮杀。每个人都要千方百计地侮辱他人。他们专门寻吃动物肉类,鄙视并且拒绝采食田野上的各种果实。他们顽固、执拗思想僵化得犹如花岗岩,人也长得-高大,不同寻常。……不管他们长得多么高大,手段多么残忍,面对黑色的死亡,他们却无可奈何,一点逃遁的办法都没有。他们只得乖乖地离开亮堂堂、光闪闪的太阳-,钻进阴森可怕的冥府之中。”(《希腊古典神话》,德古斯塔夫?施瓦布,曹乃云译)王小波著《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等时代三部曲,另有《黑铁时代》一部。-起码从书名上看,正是出自希腊的神话传说,至于精神内涵,我看也是有联系的。《青铜时代》所反映的,就是在一个虚伪而无耻的时代中寻求真的故事系列,这也是其被视为“-美的发现”的重要原因。《青铜时代》里面包含三个长篇小说,分别是《万寿寺》、《红拂夜奔》和《寻找无-》,3篇小说的时代背景都是唐代,而且源自野史。《万寿寺》主要叙述了一个唐末公子薛嵩出任节度使的故事,主要人物有我、薛嵩、白衣女子、老妓女、年轻妓女和红线。小说有两条主线,分别是历史研究员“我”在车祸后逐渐寻回记忆,以及薛嵩这个公子哥儿立志干一番事业,倾尽家财向朝廷买官,-后却被分到了一个荒凉偏远的地方——凤凰寨。《万寿寺》是一个很难概括的故事,因为王小波在写作的时候,-藐视时间、空间和事件的存在,也就是从一开始就把故事的梗概和盘托出,之后就不断地按自己的喜好改变,在同一情节中又有不同的延伸,到-后杀死老妓女后,又以补叙的方式说出薛嵩与她的关系。整篇小说荒诞离奇,却给我们透露出一个信息——自由,当然,这种自由是写法上的。另一方面他写了“我”在现世是一个历史研究员,专门写一些离奇的题目,如“历史脐带考”中说“历史的脐带是一条软掉了的鸡巴”等,-叛逆,因而与领导上颇有矛盾。他写的是薛嵩的故事,分为失忆前和失忆后。小说写到-后,他的记忆回复并和原来的自己合二为一,剩下的只有失落感。《红拂夜奔》写的是隋末唐初的故事,同样有两条主线。不同的是,这次作者基本上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先后顺序去写作,少了《万》中的那种无序的铺陈。而这篇小说的亮点在于,它以一种荒诞的批判手法去解构大唐盛世的历史,把人们的对于历史的自豪感拆得支离破碎。小说的主要人物有“我”、小孙、李靖、虬髯公和红拂。空间上主要写了两个城市——洛阳与长安。一开始就提出,如果要问哪座城市是-好的,有的人会说是洛阳,有的人则说是长安。而作者笔下的洛阳是一个充满泥浆的城市,出门的时候要踩高跷,或者是坐人力出租车等。而李靖则是洛阳街头的小混混,天生聪明,有一颗数学家的头脑。而在现世,“我”是一个数学研究员,主要是研究中国古籍中的数学问题,如某些诗歌中是否包含什么定理(完全是一个荒诞的研究方向),到-后证出了费尔马定理,成了“人瑞”。而李靖则在年轻的时候证出了费尔马定理,把它写在了一些黄色版画中,引起了领导上的重视,到-后不得不逃出洛阳。而红拂本是一名歌妓,后来纯粹出于偶然与李靖出逃。到了建唐后成了-夫人,而后来李卫公死后又要殉情自杀,而自杀却要等指标。虬髯公在小说里面则成了一个心理变态的-剑客,他很喜欢红拂但又不敢强占她,把两人的合居看做是领导上的考验。而-后他也出走了,在扶桑成为了国王,每天只能吃鱼生片。这就是被解构的“风尘三侠”。至于长安城,那是由天下-聪明人李卫公所设计的,此后还要提及。《寻找无-》中写的是山东富商王仙客回长安宣阳坊寻找他的表妹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构想比较离奇,是关于宣阳坊的市民们集体失忆。当王仙客初到长安的时候,他四处打听无-的下落,说是要把无-娶回去。而大家都说没有无-这个人,而她当时住的地方也被上了封条。大家说,这是一个尼姑庵,后来又说这是一个道观,里面曾经住了一个叫鱼玄机的仙姑,后来因为打死了丫鬟而被判了死刑。这使他十分困惑,后来山穷水尽时不得不离开宣阳坊,到了酉阳坊,那是一个妓女与黑社会横行的地方。在这里,原本被宣阳坊众人视为“奸党”的王仙客也成了君子,他以自己商人的头脑又赚了一大笔钱,便重回宣阳坊。这次同回的,是他偶然找到的已经沦落风尘的无-原来的贴身丫鬟彩萍。重回宣阳坊后,王仙客与彩萍软硬兼施,终于使他们记起了无-。原来当年叛军攻入长安,把国库扫得一干二净,而出迎的皇帝因为方向错了而没有迎上叛军。他很生气,决定要拿长安的百姓开刀。但由于军队战斗力低下,-后只有勒令让七十二坊交出占人口百分之五的叛逆人员,男的车裂,女的卖,当官的一律抄家。而无-的父亲刘天德是工部侍郎,被车裂了;他的家眷,妻子被卖了,小妾和奶妈也被卖了,-后剩下无-没有买——因为她是混世魔王,谁都不敢要。到了-后,皇宫派人在深夜里把她押了进宫当宫女,只有罗老板知道这件事,但却与大家一起忘记了。在我看来,这种集体性的失忆,正是对中国长久以来的高压政策的讽刺。这三个故事看似毫无联系,其实精神内容很相似。那就是追求真实,拒绝虚伪。青铜时代,是一个虚伪的时代,这从多方面得到了体现。在《万寿寺》中,人们不敢面对现实,对一切都遮遮掩掩。于是作者就给大家来一个赤身的薛嵩;《红拂夜奔》中李卫公建长安城有三个方案,分别是“风力长安”、“水力长安”和“人力长安”,而只有提到人力长安是李世民才满意此设想,因为“风力长安”使百姓聪明,“水力长安”使百姓强壮,只有“人力长安”可以使百姓们顺从统治;而《寻找无-》中的政治高压使民众“集体失忆”,正是对虚伪的一个强烈控诉。追求真的另一方面是对人性的描写,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性和生殖器的描写当中。《青铜时代》中有着很多的性描写,露骨的做爱,多得有点让人难以接受。然而正是这些露骨的描写,把人类的天性表露无遗,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观的一个挑战。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耻于谈论有关性的话题。而这些谦谦君子的脑袋里又时时刻刻想着这些东西,一有机会就露出真实的面孔,比川剧的变脸还要快不少。这是什么?这就是虚伪。因而与其选择遮遮掩掩,不如大胆直露的好,因为那是人类的天性,何必作过多虚伪的掩藏呢?《青铜时代》是一部-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难以言尽的作品,本人见识浅陋,难以作深入的分析。窃以为像这种作品,只有读过了,才能从中发现出那真实的美。
王小波散文读后感【第二篇】
近来一月,几乎多数都是专心的在看这本书籍,其中一边阅读也一边摘录了些许给我赋予了我感觉的文句。而近来带给我有强烈的读后感的,便是这一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之所以强烈,便是有着某些一样的写照吧!因为,自己的心境也有着如此的斗争。我们都会为了自己的某一些目标,做着超越当下限度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定会常常失败的,但是,这些失败也是我们的证明。
就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文章中的'这句话一样。而这,却也是我们最好的证明,我们在一次次失败,我们也在一次次斗争着。或许,有的超越未必能够得到满意的胜利,有的超越却能给我们些许实质性的慰藉,这样等等。这些,失败或者胜利,却是证明我们有在投入斗争,有在努力的证明。
有了这样一句话,我也有了另一个看待失败的角度。就是,常常会失败,证明我在投入斗争之中。但是,不可以将这作为我的借口,这些都是我认为的一种自我激励方式。
王小波散文读后感【第三篇】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王小波。
曾听言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偏我对王小波情有独钟。王小波是在其死后才声名鹊起,为使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他的夫人李银河评价他是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他说,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他辞掉铁饭碗,自由撰稿,只为尽力摆脱与中国权利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关联,他要改变中国沉默的话语权。在他的作品里,自由是至高无上的主题,他把历史的荒诞假想移植到现实的虚设之中,构建出一个真假难辨有极具冲击力的异度空间。
《青铜时代》里面包含三个长篇小说,分别是《万寿寺》、《红拂夜奔》和《寻找无双》,3篇小说的时代背景都是唐代,而且源自野史。
《红拂夜奔》写的是隋末唐初的故事,同样有两条主线。不同的是,这次作者基本上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先后顺序去写作,少了《万》中的那种无序的铺陈。而这篇小说的亮点在于,它以一种荒诞的批判手法去解构大唐盛世的历史,把人们的对于历史的自豪感拆得支离破碎。小说的主要人物有我、小孙、李靖、虬髯公和红拂。空间上主要写了两个城市洛阳与长安。一开始就提出,如果要问哪座城市是最好的,有的人会说是洛阳,有的人则说是长安。而作者笔下的洛阳是一个充满泥浆的城市,出门的时候要踩高跷,或者是坐人力出租车等。而李靖则是洛阳街头的小混混,天生聪明,有一颗数学家的头脑。而在现世,我是一个数学研究员,主要是研究中国古籍中的数学问题,如某些诗歌中是否包含什么定理(完全是一个荒诞的研究方向),到最后证出了费尔马定理,成了人瑞。而李靖则在年轻的时候证出了费尔马定理,把它写在了一些黄色版画中,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到最后不得不逃出洛阳。而红拂本是一名歌妓,后来纯粹出于偶然与李靖出逃。到了建唐后成了第一夫人,而后来李卫公死后又要殉情自杀,而自杀却要等指标。虬髯公在小说里面则成了一个心理变态的超级剑客,他很喜欢红拂但又不敢强占她,把两人的合居看做是领导上的考验。而最后他也出走了,在扶桑成为了国王,每天只能吃鱼生片。这就是被解构的风尘三侠。至于长安城,那是由天下第一聪明人李卫公所设计的,此后还要提及。
这三个故事看似毫无联系,其实精神内容很相似。那就是追求真实,拒绝虚伪。青铜时代,是一个虚伪的时代,这从多方面得到了体现。在《万寿寺》中,人们不敢面对现实,对一切都遮遮掩掩。于是作者就给大家来一个赤身裸体的薛嵩;《红拂夜奔》中李卫公建长安城有三个方案,分别是风力长安、水力长安和人力长安,而只有提到人力长安是李世民才满意此设想,因为风力长安使百姓聪明,水力长安使百姓强壮,只有人力长安可以使百姓们顺从统治;而《寻找无双》中的政治高压使民众集体失忆,正是对虚伪的一个强烈控诉。
《青铜时代》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难以言尽的作品,本人见识浅陋,难以作深入的分析。窃以为像这种作品,只有读过了,才能从中发现出那真实的美。
。
王小波散文读后感【第四篇】
丢失行李的画家,热心帮忙的女主人公,邂逅之后的巧合,爱情故事的分享,初读依偎时我眼中依偎显得无比卑微,酷似韩剧经典桥段的故事情节,平淡无奇的故事“波折”,如果在文章结局出现男主人公患病辞世,又或者女主人公车祸失忆,那依偎便真的成了一本“韩剧”小说。
“也许,我就是你眼前的藤乡,你就是我眼前的藤乡,我们是彼此的藤乡。”直到细细品味完这句话之后,才对依偎这本书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
单从行文来看,依偎虽具独家特色却也称不上经典之作,以栾小天和安芬相遇、相知、相爱为明线,以栾小天和安芬互相倾诉各自的生活遭遇为暗线,巧妙的形成了三个对比,男女主人公各自青春期的爱情观和经历风雨后的爱情观的对比,男女主人公之间不同的爱情观对比,可以说文章的看点就在于这些对比点。
依偎之所以能给人以灵魂的感触,不仅仅是因为行文,更在于其在略显夸张的情节中巧妙融入了人生对爱的不同认知。不论是男主人公还是女主人公,都可以算的上是个有故事的人,在两者的故事背后是那缠绵悱恻的爱情,背负故事的人总是生活在压抑之中,直到遇到另一个背负故事的人。
那一句“也许,我就是你眼前的.藤乡,你就是我眼前的藤乡,我们是彼此的藤乡。”不仅道出了大多数人心中对真挚爱情的呐喊,更传述了普通人的普通爱拥有着的至上魔力。
生活中的我们充满太多忧虑,太多烦恼,即使幸运的遇到相知的人,也不过是小小暧昧一番,却始终缺少相互依偎的勇气。一本依偎,一句台词,也许改变不了所有人的命运,但足以成全不少有情人。
王小波散文读后感【第五篇】
我刚看了《黄金时代》的首篇文章,是关于王二和陈清扬的一部分生活经历,或者说是他们俩人的相遇相识相知的生活片段。看完了这篇文章,我不知道心中是怎么想的,有些厌恶、呕心的感觉,内容说得最多的是关于俩人的破鞋、和以此为因的斗争差。
我有些佩服王小波的'胆大、跳脱,在有关性的问题方面上我总是显得过于保守,我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精神步伐已跟不上了新时代人们的思想变化了,王小波竟然还在文中说“我”这般写教人搞破鞋还不为过的类似言语。真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有伤风化!众人都表现出了对王小波作品的热爱,而且国外思想的流入、性这方面的知识及伤风败俗的行为,可是使得传统思想遭到大破坏。也有可能是我的思想在阅读中走入了不健康的地步,以致我没有发现王小波真正要说的批斗事实和当时对于民众思想和精神的。
我真的在阅读到王二和陈清扬的“堕落生活”中感到了害怕,不仅如上文所述的那般摧残世风教化,也是担心忧惧我自身思想的腐化堕落。脑中一直挥发不去的奇怪想法,让我不经意间产生了对王小波着作的犹豫踌躇——该不该继续阅读下去,还有是不是现在的读者们都比较喜欢有“黄段子”的故事内容啊?各种评论都说《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成名作,到底是因为什么,我看得内容不多,说不上什么来,如今看到的云南下乡片段令我感受到的只是热血激流和忐忑不安。
王小波散文读后感【第六篇】
《青铜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长篇小说集,是《时代三部曲》之三。
《青铜时代》由《万寿寺》、《红拂夜奔》和《寻找无双》3篇组成,既有迷宫式的格局,也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小说幽默有趣,又不失理性,通过隐喻性的故事和场景颠覆了传统的道德神话和政治神话。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界的重写与戏仿之作中,王小波的《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小波散文读后感【第七篇】
压根就没有那种让人幡然醒悟的感觉。
这本书我从年初的时候就看了一部分,然后实在看不下去就放下了,直到前几天才看完。我都不知道到底是我无法理解王小波的作品,还是他其实写的就是一般般。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本扫盲贴,里面说的都是一些关于文化啊、道德、科学之类偏社会性的问题。
然而我觉得他写的就像是正确的废话,这些道理我都懂啊,都是些常识性问题和道理。
但我觉得可能跟我现在所处的时代有关系,因为这本书大部分讲的是文化革命那个时期,那时候受过教育的人比较少,而我们现在普遍教育程度肯定是比以前高的,且随着时代发展,整个社会素质和思想也是提升的。
所以现在倒回去看这本书,就感觉写的很普通,不够惊艳。但是倒回到,那个这些言论见解可能就会看起来比较有创造性。
他写了两个自己经历,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很好的反应了那段时期的一些现象。
有一次发大水,村里的一个电线杆被冲到河里去了,然后就有一个水性比较好的年轻人跳下去捞,没想到电线杆没捞到,自己却被淹死了。
然后就有一些人讨论,用一条人命去换一个电线杆不值得。
以我们现在的看法当然是人命最重要了,但是那个时期不这么认为,那些说不值得的人都被批评了,因为那时候有个说法,只要是国家的东西就一定要想办法救,一切国家性质的东西的就要坚决维护。
还有个例子,有一次他的朋友犯了阑尾炎,去医院看病,那段时期真正医生都到农村“学习”去了,而留在医院的都是工农兵。
有做过阑尾炎手术的应该知道,一般这个手术现在十几分钟就搞定了,然而那些工农兵医生动手术的时候,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盲肠,从中午一直找到晚上。
然后他的朋友就问医生,“你们有经验吗?”
那些工农兵医生低着头,边捞肠子边说,“我们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其实对历史比较了解的同学,应该知道,这两个例子都反应了当时文化革命的一些现象。
整本书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王小波先通过自己的一些经历,反应出那段时期的一些荒诞行为,再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1篇杂文,谈得最多的就是wg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尤其在精神上的愚弄。几乎每篇文章里都脱离不了“老三届”的话题,和对wg的审视与批判。王小波先生的书初看是调侃,再看是讽刺,最后却能品出一点和伤感,读着读着,慢慢地开始心痛,为那一些无奈,为那一些絮絮不休,为那一些被压迫的生命,为那一些对自由的寻求。
作者王小波说自己属于“沉默的大多数”,认为在那样一个没有理性的时代中,“话语”太多的人往往是不理性,缺乏思考和常识的人,他这样写道:“我说到这件事,是想说明我自己曾在沉默中学到了一点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好的。这是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他从沉默中学会了冷静和思考,身处“沉默”才能够不“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索”的窘境。而这种“沉默”是积极地,符合一句老话,沉默是金。沉默可以造就冷静、理性、睿智的人,沉默可以减少因冲动犯下的过错。
作者王小波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书中有1篇寓言式杂文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他用那头猪影射自己,在嘲讽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无视生活的设置,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与其他家猪有很大的不同,它有着山羊一样的敏捷,还和猫相似,喜欢到处游玩,不喜欢被关押在圈里。而且这只猪有着它独立的思想,在选母猪这点上看,它的爱好和思想都与其它猪不同,对于同一个圈里的母猪,它觉得这些母猪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还又脏又臭,它就到村寨里去找母猪。它还会模仿各种声音,特别是汽笛声。但这个汽笛声也给它带来了灾难,由于学汽笛叫因此误工扰乱工作时间表,于是,一场杀身之祸从天而降。但是这头猪并没有在枪火下死,而是逃逸了,最后逃出村寨,到林子里独立生活,还长出了獠牙。作者没有安排它死,而是活着,并且是特立独行地活着,永不征服地活着。这个的结局,是作者的理想:在他人安排的生活中,不能失去独立的思考和灵魂。在生活的磨难之中,不能灭失掉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正义、善良,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因为沉默造就了怯懦的人,沉默造就冷漠的人。
王小波散文读后感【第八篇】
这是王小波的一部作品,在读它之前很期待,因为听说在大学里,男的一定要读王小波的作品,女的一定要读周国平的作品,而老师也说了,王小波的作品很不错,该读一读。于是准备放假时,我借了七本王小波的作品,想知道王小波的作品到底是怎么样的。然而读了《青铜时代》之后,才发现与期待的相距甚远。
《青铜时代》总共有三部分,分别是《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回到家至今,我只大概地把它看了一遍。刚开始我看的超慢,花了很多时间看《万寿寺》,一天只看了一点点,看完它花了我一个星期。看时很多时候都是心不在焉的,也看得很吃力,因为有点难读,不是很有趣。由于自己觉得花了太多时间却没有什么效果,到后面那两部只是大略地瞄了一眼,也不知所云。
但是我发现它们的写作手法很相似,都是两条叙述线索同时进行,一条线索是现实中的生活,另一条是虚构的故事,写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反映现实中的问题,写现实中的生活,是为了使虚构的故事有理有据,显得更真实。同时虚构的故事与现实生活很相似,作者还明确说明了故事中的人物是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写照。
我想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应该与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对写作比较严格吧,不能写太直白地批判社会现实问题,加上作者写作功底高深,于是作者用了这种间接口诛笔伐的方式,批判社会现实问题。
这部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色情描写比较多,但我不明白作者为何写那么多色情。
我想为何很多人都说王小波的作品写得好,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敢于说真话,批判现实中的尖锐矛盾吧。但是由于我只是读了他的一部作品,而且是粗略的浏览,所以本人的观点不全面,没有深度那是必然的,我只是记录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而已。
王小波散文读后感【第九篇】
有句流行语叫做“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还没读过周国平的书所以没有对比,为什么流行这句话我不清楚。网上查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周的文章比较细腻和感性,王的文章比较机智幽默,所以女生会比较喜欢周的文章,而男生比较喜欢王的文章,也有说“男人要学习王小波的浪漫,女人要学习周国平的理智。”曾经认识一个男生的网名叫做“跪舔王小波”,我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王小波,他大概说王小波的文章比较潇洒有趣。于是我便上网查了下王小波经典之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等,百度了下《黄金时代》开始看电子书,看了开头几章觉得真是太无聊了,写的都是什么呀。于是从此不再读了。
再次对王小波感兴趣在一次公司旅行活动中,由于没带书所以找同事借书看,同事带了一本杂文和一本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然后再次提起了那句流行语“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他说他是第二次读王小波这本书了。于是我借了王小波的书开始读起来,发现越读越来劲。《我的精神家园》杂文类的文章比他的小说好看多了,书中他也提到说,有读者给他打电话叫他别写小说了,应该写杂文,因为他的小说不够正经。看来不止我一个读者这么觉得。我之所以觉得《我的精神家园》好看,是因为作者的杂文写了很多关于生活现象或者一些观点的看法,很多地方我觉得挺认同挺有启发的。而且他在讨论观点的时候,运用正推反推、举例说明等形式,字里行间有趣且深刻,应该是有受理科生的影响吧,很多地方引用伟大哲学家罗素的话,对问题进行逻辑解读,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书中有一章写他为什么要写作的问题。众所周知,水往低处流、苹果往地上掉的自然现象,事情总是遵循着本来该有的方向发展,这当然是合理的,所以大多数人做选择时往往会选择容易发展的那个方向去靠。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会逆着方向做选择,例如他举得例子,明知道登山是又危险又没什么实际好处的一件事,总有人要冒险去征服高山;像在美国有些人冒着被联邦调查局调查的风险支摊卖托洛茨基、格瓦拉等人的书;就像他自己本是一名理科生,在他自己看来当时他写的东西一点也不热门,不但挣不了钱有时还倒贴一些,但是他为什么还要选择写作。类似这些现象他有趣地比喻成水往山上流、苹果飞上天的现象。他表示理解这些人的选择,这些人的选择没办法解释,毕竟如果所有人都是顺流而下,最后总会在低洼的地方汇集,拥挤一起。他还举了个例子,他认识的一位教授的女儿放着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奖学金不要,自费去一般大学的法律专业,后来法律挣钱比人类学家挣得多,这是舍小利而趋大势,受小害而避大害。这章内容说的问题能让我反思到生活中,在做选择时有时候需要逆向思维,因为人本能是趋利避害的,随大流是容易的,逆向思维确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突然觉得和投资上很像,顺势而为、物极必反。当然逆向思维是否正确还得看一个人的能力和眼光。
书中还有一章写有关贫穷的问题。书中提到国外有位研究发展的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意思就是说穷人不单缺钱,就算给他钱了也富不起来。“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叫作’文化’。”“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书中的这些话挺有启示作用的。就像《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说的类似,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自己工作。所以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真的很重要,曾有人说“读书无用论“,读书的实际用处是在于开拓人的思维。
其实最近写公众号,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我要写公众号?比如为什么选择去学习跳舞?在有些人看来好像都是吃力不讨好,没什么实际用处,一不能带来钱财,二费钱费时费力。而自己为什么还要去做呢?下次再写写原因吧。
王小波散文读后感【第十篇】
曾听言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偏我对王小波情有独钟。王小波是在其死后才声名鹊起,为使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他的夫人李银河评价他是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他说,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他辞掉铁饭碗,自由撰稿,只为尽力摆脱与中国权利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关联,他要改变中国沉默的话语权。在他的作品里,自由是至高无上的主题,他把历史的荒诞假想移植到现实的虚设之中,构建出一个真假难辨有极具冲击力的异度空间。
《青铜时代》里面包含三个长篇小说,分别是《万寿寺》、《红拂夜奔》和《寻找无双》,3篇小说的时代背景都是唐代,而且源自野史。
《红拂夜奔》写的是隋末唐初的故事,同样有两条主线。不同的是,这次作者基本上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先后顺序去写作,少了《万》中的那种无序的铺陈。而这篇小说的亮点在于,它以一种荒诞的批判手法去解构大唐盛世的历史,把人们的对于历史的自豪感拆得支离破碎。小说的主要人物有我、小孙、李靖、虬髯公和红拂。空间上主要写了两个城市洛阳与长安。一开始就提出,如果要问哪座城市是最好的,有的人会说是洛阳,有的人则说是长安。而作者笔下的洛阳是一个充满泥浆的城市,出门的时候要踩高跷,或者是坐人力出租车等。而李靖则是洛阳街头的小混混,天生聪明,有一颗数学家的头脑。而在现世,我是一个数学研究员,主要是研究中国古籍中的数学问题,如某些诗歌中是否包含什么定理(完全是一个荒诞的研究方向),到最后证出了费尔马定理,成了人瑞。而李靖则在年轻的时候证出了费尔马定理,把它写在了一些黄色版画中,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到最后不得不逃出洛阳。而红拂本是一名歌妓,后来纯粹出于偶然与李靖出逃。到了建唐后成了第一夫人,而后来李卫公死后又要殉情自杀,而自杀却要等指标。虬髯公在小说里面则成了一个心理变态的超级剑客,他很喜欢红拂但又不敢强占她,把两人的合居看做是领导上的考验。而最后他也出走了,在扶桑成为了国王,每天只能吃鱼生片。这就是被解构的风尘三侠。至于长安城,那是由天下第一聪明人李卫公所设计的,此后还要提及。
这三个故事看似毫无联系,其实精神内容很相似。那就是追求真实,拒绝虚伪。青铜时代,是一个虚伪的时代,这从多方面得到了体现。在《万寿寺》中,人们不敢面对现实,对一切都遮遮掩掩。于是作者就给大家来一个赤身的薛嵩;《红拂夜奔》中李卫公建长安城有三个方案,分别是风力长安、水力长安和人力长安,而只有提到人力长安是李世民才满意此设想,因为风力长安使百姓聪明,水力长安使百姓强壮,只有人力长安可以使百姓们顺从统治;而《寻找无双》中的政治高压使民众集体失忆,正是对虚伪的一个强烈控诉。
《青铜时代》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难以言尽的作品,本人见识浅陋,难以作深入的分析。窃以为像这种作品,只有读过了,才能从中发现出那真实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