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的发展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旅游产业的发展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旅游产业的发展【第一篇】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尽管我国旅游演艺产业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其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产业项目缺乏创新、市场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和营销机制等,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演艺产业的发展和进步,直接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成熟。

(一)旅游演艺产业项目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旅游演艺产业项目缺乏创新成为旅游演艺产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从市场现状来看,旅游演艺剧目同质化问题严重。仿制是产品流入同质化与一般化的祸根,长期发展势必造成原创性文化项目减少,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旅游演艺产业项目的生命力,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传承极为不利。

(二)旅游演艺市场秩序混乱

旅游演艺市场秩序混乱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旅游演艺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价格混乱、借机宰客、坑害旅客等各类不良现象层出不穷,极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信任度,势必影响旅游演艺生产商和销售商的声誉,对旅游演艺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此外,旅游服务不配套、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不高也是旅游演艺市场秩序混乱的重要表现,不利于旅游演艺产业完整性的构建。

(三)缺乏有效的旅游演艺产业营销机制

目前,我国旅游演艺产业中缺乏有效的营销机制,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完整性,同时也阻碍旅游演艺行业的发展。我国旅游业拥有庞大的企业群体,尽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业化发展规模,但由于缺乏战略经营意识、营销策略和整体合作,导致旅游资源互补及共享不足,无法形成一套完整性的营销模式,阻碍旅游演艺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对我国旅游演艺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极为不利。

二、影响旅游演艺产业发展的因素

我国旅游演艺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模式,因此,它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而言,影响旅游演艺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旅游的需求倾向、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科学化的管理机制等。这些因素的存在既为我国旅游演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突破口,还有可能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阻力。要促进我国旅游演艺产业发展就必须从这些因素入手进行分析。

(一)游客的需求倾向性

消费者作为旅游演艺消费的重要群体,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旅游演艺产业的发展。几乎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产品,都离不开游客的审美和体验,游客的喜好及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此,要促进我国旅游演艺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考虑游客的需求倾向性,充分把握游客的心理动机和实际要求,设计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此外,充分考虑商家和游客的双重需求。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还要保证商家利益最大化。

(二)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旅游演艺产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而是与很多产业都有关联的产业,如交通运输业、保险行业、酒店餐饮行业等服务类行业。对于旅游演艺产业来说,交通运输业从根本上决定了交通的发达程度,从而直接影响旅游演艺发展的覆盖面积;酒店餐饮行业为游客提供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便利,对旅游演艺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总之,旅游演艺产业的发展深受相关产业发展情况的影响。

(三)科学有效的旅游产业管理机制

科学有效的旅游产业管理机制对我国旅游演艺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对于旅游演艺产业的发展来说,政府管理、业界监督、游客反馈等诸多方面构成了旅游产业的市场主体。在纷乱的市场竞争中,建立科学化的旅游演艺产业管理机制,是实现旅游演艺产业顺利发展的关键。旅游演艺产业管理机制很大程度上为旅游演艺产业发展创造了稳定条件,对巩固市场秩序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旅游演艺产业营销策略

要促进我国旅游演艺产业发展,就必须制定系统化、科学化的营销策略,可以从开发旅游演艺产业项目、实现旅游产业创新、规范管理体制、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等四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一)开发生态型旅游演艺产业项目

要明确认识我国旅游演艺产业的地域性特征,根据富有特色的地域环境,建立生态旅游景区,从而开发别具特色及内涵的旅游演艺产业项目。此外,对旅游演艺产业的发展来说,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反映。这就要求保持旅游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长期协调发展。由此可见,生态型旅游演艺产业项目已成为旅游演艺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实现完整意义上的旅游演艺产业营销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结合我国地域性特征,找到不同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宗教视阈下的生态型文化项目,借以实现有效的旅游演艺产业营销,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找到旅游演艺产业的创新点

实现我国旅游演艺产业营销及发展,就要进行旅游演艺项目创新,以敏锐的视角挖掘旅游演艺产业的创新点。比如,可以开辟文化体验的营销模式,增加文化体验的项目,感受古人的生活,创设适合各个文化景点的文化情境;还可以建设活态文化博物馆开发文化项目,有效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创新旅游演艺产品的形式,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旅游演艺市场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旅游演艺市场管理机制。第一,充分发挥政府力量,加强政策指导和政府的积极参与,维护消费者和商家的合法权益,不断巩固我国旅游演艺市场的管理秩序。第二,建立严格的市场机制和合理的法律保障制度,严格打击绑定消费、强制消费、隐性消费等各类违法营销方式,促进我国旅游演艺产业正常化发展。

(四)打造完整的旅游演艺产业链

打造完整的旅游演艺产业链,对不断促进旅游演艺产业营销有重要意义。从旅游演艺项目创意策划、旅游演艺产品开发,到项目推广和运营、产品营销等方面,构成完整意义上的产业链,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应充分重视。只有保证做到各个环节创新,才能为后期产品推广和营销创造条件,从而不断促进旅游演艺产业链成熟。

四、结语

旅游产业的发展【第二篇】

一、利用互联网,销售旅游产品

现今在进行自助旅游之前,旅游者一般会在互联网上查询相关信息,选择或者订购住宿或旅游景点门票。有专业的旅游团队打理的旅游网站,网站能够很好地向人们展示旅游产品,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旅游产品。旅行社不能仅靠广告宣传,而是利用现今覆盖面积广的互联网,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向专业的旅游网站合作。旅行社应该聘请专业人员设计旅游网站,在网站中增添自主旅游部分,完善好相关的旅游信息,及时更新旅游动态、交通信息以及酒店预订和门票价格等,并建立和完善旅游者的反馈体系,建立良好的口碑形象。运用网络,在微博、博客、微信、Facebook、Twitte、Instagram等国内外热门社交软件上,申请旅游账号,撰写精彩博文,扩大其知名度;在YouTube、Vine、优酷、爱奇艺、土豆等视频网站,上传景区影片、微电影、动画片、纪录片等;与旅游网站合作,制作的旅游攻略,制作旅游APP等。

二、减少旅游费用,满足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选择自助旅游的旅游者多数是希望能够用较少的旅游经费进行,但旅游最大的经费支出是交通和住宿,因此旅游中间商可以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帮助不同地区的旅游者进行交流,旅游中间商还可以帮助旅游者咨询相关的旅游服务。且选择自助旅游的旅游者相比于普通旅游者,他们更加注重旅游体验,旅行社或者是旅游中介可以帮助自助旅游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景区旅游开发应结合本地特色,可以根据景区的文化特征制作出地方特色的纪念品、艺术品、服装、首饰、包包、特产、工艺品等等,能满足旅游者的购物欲望。在按景区内设置让旅游者可以亲身感受饮食、服饰、文字、风俗等。设计多条旅游路线,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将“到此一游”发展为集农业观光、民俗体验、山水观光、野外探险等集于一体的综合性、深度性旅游等。为保护好景区景观,防止景观的过度开发,导致景点失去原真性。在力求景区能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景区的保护和开发、整合优化景区的旅游资源环境、景区宣传和人员素质培训等工作。

三、提高景区人员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招商引资,拓展社会投资的渠道,加快景区开发。根据旅游者的需要,旅游景区需要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加之景区人员的服务质量是旅游者再次重游的关键。景区内需要添加专业的景区管理人员,聘请专业导游,定期对景区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培养高素质人才团队,提升人员服务质量。为了保持景区的原真性,将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项目如景区大门、旅游码头、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布局在景区外,可考虑到高速路出口附近或者县城周边,依托县城已有宾馆、餐厅等基础设施,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在修建景区内的道路,在增添新路线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进入景区的道路建设。建设码头,增添游船数量,为了满足游客接待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扩大植被种植面积,加强景区内的绿化。增加保护栏杆,为游客观光时的安全提供保障。设景观台,增加观光点。增添旅游标识牌,增设旅游接待点等基础设施。对旅游卫生公厕、休憩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景区的开发和保护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要有针对的做好阶段性的开发,保存好景区文化景观的完整性与原真性是现今面临的挑战。针对景区的保护,需要聘请较为专业的人员护理,景区内需要种树、种草、种花进行环境绿化,努力打造绿色景观。

旅游产业的发展【第三篇】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旅游产品结构不完善、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等原因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笔者将就此来具体阐述苏州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对策措施。

1 苏州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

(1)苏州传统观光产品的整体吸引力在下降。苏州园林和周庄、同里等江南古镇是苏州过去和现在两个不同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光旅游产品,长期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对苏州旅游业昔日的辉煌做出过巨大贡献,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拙政园、狮子林、留园、虎丘等品牌园林由于自身容量所限,加之展示形式的几十年一贯制,缺乏有创意的新内容等原因,使其旅游吸引力受到影响。而古镇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出现如商业化气氛太浓重、同质性强、各镇发展缺乏联动等问题。总之,对苏州主要客源市场而言,传统的观光产品(园林和古镇)的整体吸引力在下降。

(2)苏州旅游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日益降低。苏州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确立尽管极大地刺激了海外游客市场的发展,但苏州周边城市通过大力发展,已经开发出许多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使苏州传统旅游产品的相对优势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无锡城市与自然山水的结合及相关主体园的开发、常州的恐龙城、嘉兴的观潮、杭州的西湖与古都风情、上海的都市旅游与娱乐旅游(特别是新天地的成功开发)等,这些正在形成新的吸引,使苏州面临华东地区主要旅游城市日益剧烈的竞争。换言之,在长江三角洲这个大旅游目的地网络中,苏州自身的旅游竞争力和相对地位都有所降低。苏州作为独立旅游目的地的地位正在发生相对下降,而作为过境目的地的地位正在相对上升。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来看,苏州独立目的地地位的相对下降也是该区域南京、无锡、杭州、上海等相互竞争的结果,其中上海的辐射影响和杭州的稳定发展更是影响巨大。

(3)苏州城市自身的旅游功能没有充分得到发挥。苏州没有把环境看作是旅游产品提升的关键要素,未能充分发挥城市自身的旅游功能。苏州近年尽管通过城市商业步行街、城市广场、绿地系统等的建设,在逐步增加城市的旅游设施。但对游客而言,昔日人们心目中那个水网密布的东方威尼斯水城,由于传统水道的日益消失,加之水体的严重污染,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已受到很大损害。致使苏州本地的面貌与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形成巨大反差。换言之,苏州城市自身的旅游功能远未发挥,苏州应以园林为依托,古镇为提升,山水为背景,将城市旅游整体的发展作为旅游再辉煌中的核心来重视。

(4)文化旅游产品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苏州是吴文化之渊薮,古典园林、古城、古镇都是其古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体现苏州悠久历史和吴文化深厚底蕴的“小桥、流水、古建筑、采茶、庙会、舞狮”等直观、有生命力、富有生活气息的表现形式容易得到游客认同,但现实开发中文化内涵的体现不够,开发的形式也是静态的多,动态可参与的少。表现形式上也缺乏必要的创新和突破,基本上处于吃老本的状态。苏州的民俗文化、民间工艺,以及光福、西山、东山等吴文化集中地都应该通过深度开发,成为苏州旅游再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要关注现代旅游开发与大众化的俗文化的共振,以及“古典、古色、古香”的高雅文化与追求“新、奇、特”的大众旅游的俗文化的有机地结合等问题,使文化兴旅成为苏州旅游发展战略的支撑之一。

(5)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针对性。苏州旅游产品营销中过分倚重高知名度的园林旅游及古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它产品的发展。上海客源本是苏州主要的客源市场,但苏州园林对上海游客的新鲜感已经不强。现时上海游客受“新、奇、特”旅游项目的左右。因此,开发中因地制宜和针对性是需要强调的两个要素。可以针对上海大都市游客的行为规律和出行特点,注重度假型和新颖性产品的开发,如开发环太湖度假、休闲旅游产品,以及能够体现传统江南水乡韵味的乡村旅游等项目。同时,对国内中远程游客、本地游客、省内游客等都要进行必要的研究,以做到产品开发中的有的放矢。

(6)苏州旅游产品的组合有待完善。旅游产品的组合问题是旅游产品营销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常提到的组合是指旅游产品的地域组合、内容组成和时间组合。以往的苏州旅游发展强调的是单打独斗,忽视旅游产品组合优势的发挥。因此,苏州旅游产品在地域组合中强调对大苏州、大旅游策略的重视,产品组合中要跨越行政区限制,按照产品的特色差异、地域空间,将内容丰富,地域差异大的旅游产品组合起来,并针对不同市场进行不同的调整。针对国外市场,要尽可能将反映苏州风土人情,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组合起来进行推销;对国内大尺度游客市场,可将反映江南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和“莼鲈之思”的产品组合起来;组合的重点除了古典园林的不同风格之精巧组合之外,还要将反映吴文化底蕴、山清水秀的本色产品组合起来,以突出个性化、地域性和多样性。

2 苏州旅游产品的发展对策

特色是旅游产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精品是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旅游产品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从苏州旅游产品发展的实际出发,突出苏州文化特色,在促进旅游产品结构转型过程中,充分展现苏州历史古城和太湖明珠之魅力,发展以观光度假为主导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和优势互补的旅游精品系列,确立苏州国际观光度假旅游城市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苏州旅游产品的整体开发对策主要是,一要通过老产品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苏州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二要在坚持、提升观光旅游产品的优势基础上,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三要改变市场策略,产品开发中要加强针对性,如重点培育和发展度假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产品,构建苏州以观光度假型为主导的复合型旅游产品空间体系,最终实现旅游产品链的延伸和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谋求苏州旅游目的地地位和原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保持和提高。四要强化产品的有效组合,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苏州以古典园林、古镇为主导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仍然是苏州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经典产品,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观光型旅游产品的新附加值来源于与其他旅游方式的科学配置而形成的创新产品,及对老产品的充实和“旧瓶装新酒”式的再开发。而度假型旅游产品将是苏州新的增长点,是观光型旅游产品的拓展。特别是随着地区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这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将日趋扩大,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成功的商务旅游需要优越的市场区位和强有力的旅游吸引物、高质量的配套设施、足够的旅馆、有效的市场战略和资源、以及对设备的专业化管理等条件。苏州具有商务旅游获得成功的一切条件,可发挥毗邻大上海,位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核心区的优势,通过发展多样化、有特色和符合本地经济特长的专业性会议、会展产品促进商务旅游的发展。

3 苏州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措施

加强旅游产品的结构调整

园林是苏州旅游永远的主题和品牌。但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产品类型,如通过开发苏州原汁原味的水乡旅游产品、大力开拓太湖度假旅游和会议会展旅游、大苏州城市旅游的全方位开发等,通过合理的产品结构,达到留住游客和提高旅游效益的目的。即便是园林产品也需要从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创新,重视老产品的“深加工”,以期通过创新,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和突破。作为老产品的苏州园林,尽管还有活力,但难以再产生轰动效应。传统产品也要强调改造,成熟的产品借助不断的包装和翻新,进行及时调整,增加旅游者的新感受。另外,通过可参与性内容的增加和不同园林的有效组合及捆绑式发展,控制好名园林的环境容量,带动一般园林的发展,以期实现苏州古典园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耦园和现代城市公园东园的打通,就实现了内容丰富、提升,旅游空间拓宽的目的。

连动式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索

古城、古镇、古园林,太湖、苏州乐园、工业园区、苏州与各县市旅游产品应走联动发展的道路,并通过与上海、南京、杭州、无锡等城市“蛛网式”旅游区域结构的形成,在区域旅游体系的整合中壮大自己。同时,为迎合日益发展的度假旅游市场的需要,以苏州环太湖休闲度假产品的深度开发,实现苏州新世纪从观光旅游到度假旅游为主体的复合式旅游发展模式的迈进。此外,产品开发要注重总体考虑,改革现在各自为政,各自发展,协调性不足的局面,实现大苏州旅游整体效益的提高。

旅游产品开发要强调针对性

苏州的旅游市场中有几种游客是值得重视的。一是上海清明及秋天的扫墓游客;二是儿童、老人旅游市场;三是苏州本地区客源市场;四是快速成长的中产阶层;五是稳步上升的日本等亚洲市场和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市场。以上五种市场的旅游产品需求不一样,在具体的开发营销中应该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在产品内容、类型、服务功能、线路组合等方面作好细分的产品开拓策略,才能争取到旅游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此外还要根据散客市场的具体需求,将青年旅馆等设施引进苏州,通过网络,为全球自助游客提供最便捷的服务。而文化旅游产品的挖掘是苏州旅游环境的氛围和开发的基本条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要侧重于能吸引周边地区旅游者的直观的、大众化的、可参与的文化产品。要在围绕文化基础,搞好节庆活动上下功夫。通过苏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展现,让旅游者在旅游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吴文化的氛围和气息。此外,苏州应注重重大事件产品的设计。苏州必须依托区位条件和自身资源特点,搞大型旅游活动,如穿越太湖桥的飞行表演,就曾吸引了上海等地20多万的游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型事件旅游产品往往因为其轰动效应和媒体的热情关注,而产生久远和潜在的广告作用。其三,生态休闲旅游及体育旅游产品要精心构建。生态休闲旅游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旅游产品类型,苏州面水环山,境内地形多变,有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条件,苏州的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应该走出特色,成为苏州旅游产品转型和提升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体育旅游产品除了兴建合格场所,利用优惠条件吸引大型、高水准热门项目赛事外,还要积极创办培育诸如环太湖自行车赛、环太湖马拉松、太湖铁人三项等有特色的赛事,一方面可扩大苏州影响,另一方面还能为苏州吸引来大量游客。

加强商务旅游产品的开拓和休闲娱乐型产品的开发

旅游产业的发展【第四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一、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思考的提出

(一)旅游业:文化产业全面、多元化发展的依托产业

文化产业是继旅游业之后的又一大绿色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无烟工业”。以“内容”、“创意”为主要支撑的产业特征使其成为各国后工业时代重点发展的产业,并逐步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资本和技术的高度密集是文化产业的又一大特征,其产生和发展与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才聚集有着密切的联系。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东部发达城市以其较高的经济水平和大量的人才汇聚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率先崛起的城市。较之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才聚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水平较低,文化需求不足,社会环境基本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西部所拥有大量原真性。活态化的民族文化遗产,从客观上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容上的支持。如何发展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从而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旅游业的介入有效化解了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旅游业所属外向型产业,其发展对于地区社会经济水平要求不高,依托于旅游业的开展,树立自身的文化品牌,将资源转化为资本,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原始积累,优化市场环境,提供有效需求,从而使西部地区出现文化产业的雏形,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多元化发展重点则在于文化产业先行的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本质在于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将旅游业融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对文化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旅游化的开发,提高文化产品生产的附加值,扩大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强化了文化产业链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具体而言,通过旅游线路和专项旅游产品的设计,将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好奇心整合成为有效的市场需求,使原本无法产生经济价值的生产环节发挥经济效益或使原本终止于文化产品生成的产业链得到继续延伸,创造出额外的经济效益。例如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其发展主要以原有文化产业园区中的艺术创作、文化产品生产工序为主要吸引物,通过游客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游乐项目的增加使原本因生产集聚而形成的园区增加了旅游的功能,扩大了经济效益。又如影视城旅游的开展,作为电影拍摄的大型道具,旅游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影视城的附加值,根据影视剧作中的内容所开发出的旅游纪念品,又延伸了影视城的产业链,从而整体上提升了影视城的经济效益。

(二)文化产业: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产业

我国旅游业目前正处于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的时期,旅游活动的开展越来越注重文化性和体验性的彰显,这与文化产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的特性不谋而合。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符合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对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其间,主要包含两个层次。其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现有旅游产品、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现有观光型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进入衰退期,资源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亟需文化内涵进行扩充,重拾吸引力。文化产业的介入,对原有资源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整理,以传统的观光资源为基础,整合成为文化旅游产品,通过现代手段的演绎突出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加强了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弱化了因自然景观资源变化而产生的季节性影响。以桂林《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为代表的“印象”系列产品的出现正是这一转变的典型例证。“印象”系列大型实景演出以秀美的自然风光为布景,通过对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打造出极富特色的演艺产品,赋予高品位的自然资源以深厚的人文内涵,在延长原有观光型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同时更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形成良好的开局,促进实现旅游业的调整、升级。其二,文化产业的发展催生创意旅游。所谓创意旅游,即以文化创意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文化产品为主要吸引物而开展的旅游活动。文化性和体验性在当今旅游活动中的不断凸显,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观光资源不再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必备因素。在创意旅游的范畴中,旅游吸引物是可以被创造的,主要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相关文化资源的创意化开发,形成专项旅游产品,如节事旅游、主题公园等。创意旅游的形成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依托于文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及相关的文化产品,规避了传统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如季节性影响等问题。目前我国创意旅游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文化产业先行的城市,例如深圳的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欢乐谷等主题乐园,上海的节事、会展旅游以及筹备建设之中的迪斯尼乐园,浙江横店影视城等。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内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相互补充、互为动力的态势,二者融合发展符合历史前进的潮流,产生巨大的现实意义。但同时需要注意到的是二者之间的融合在全国范围内因各自产业基础的差异。所处地区社会经济水平的高低等因素会出现不同融合发展类型。在全面梳理和划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类型的基础上,具体制定融合发展的策略才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二、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类型的思考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型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有着密切联系。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1990年,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玻特()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论。包括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我国目前总体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并不平衡,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在同一区域的不同省份,甚至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也存在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本文以经济发展的阶段为主要划分的指标,通过对各地旅游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分析,提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型。

(一)旅游业主导下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类型

该融合发展类型的提出主要针对经济发展阶段处于要素驱动或由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转型的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和以旅游产业为支柱或重要产业的城镇。这些地区、城镇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缺乏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技术以及市场需求等必备因素,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困难。但与此同时,贫困、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使得这些地区、城镇保留了大量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较高品位自然景观,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借助旅游业这一外向型产业,在旅游产品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开发和建设中融入文化产业(如对民族演艺产品的开发,节事旅游产品的

开发,文化主题酒店的建设,旅游书籍、音像制品的发行等),挖掘、延伸和扩展原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利用发展旅游业所形成的市场、需求以及品牌促进文化产品的销售,从外部拉动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原始积累,进而形成以旅游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的良性循环。

(二)主导倾向不突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类型

所谓主导倾向不突出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指旅游资源品位不突出。旅游业非所处地区发展的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指的是当地具备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资本、技术及需求等)或文化产业已得到初步发展,但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经济贡献率低。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通常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或向创意驱动阶段的过渡时期,通常以制造业为主要的支柱产业。在此种类型中,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互补充,互为动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通过文化产业来调整、升级,将文化产品生产的环节及运用的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添加在现有的旅游产品之中,重新演绎原有旅游产品的内涵,突出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焕发产品的新活力。例如将文化创意园区同旅游景区相结合,将原有静态的景观进行活态化的演示。又或利用旅游景区宜人、秀美的自然环境,承办相关会议、展览,以此为契机促进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文化素材和广阔的市场与需求。

(三)文化产业主导下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类型

当经济发展的阶段进入到创意驱动或财富驱动时,以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产业环境和人们追求个性的全面发展、追求文学艺术、体育保健、休闲旅游等所产生的社会需求,为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中更为高端的发展形式“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环境,文化产业总体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产业。就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而言,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展阶段已经进入到创意驱动阶段,并开始向财富驱动阶段转移,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进入到更高层级的创意阶段。在这一融合发展类型下,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依托于文化产业,融入到运作较为成熟的文化项目之中,通过文化产品的销售带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利用文化产业发展所聚集的资本,汇聚的人才及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对原有旅游产品、结构进行补充和调整,充分挖掘文化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剩余价值,通过对文化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所产生的更高要求的文化体验需求的新型旅游产品,使传统旅游向创意旅游转变。

我国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中西三大地区及每一地区中的不同省份、城市呈现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故而,三种融合发展的类型并不是孤立存在于某一地区、省份或城市,三者之间互为主导,有机融合,共同发展。以中部地区的湖南省为例,从中部地区和全省范围的角度而论,总体属于主导倾向不突出的类型,但具体到长沙市和张家界市,其发展类型又转变为文化产业主导和旅游产业主导,其结合自身的经济水平,以优势产业作为二者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三、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的探讨

(一)旅游业主导下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打造以及旅游市场的拓展三个环节中融入文化产业,充分体现文化性和体验性。打造文化旅游业。

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实体资源的基础上注重演绎。在资源的历史文脉、地理位置、形状特征等方面大做文章,使原本静态的资源在注入文化内涵以后动起来。例如,对于景区中非核心景观资源的植被而言,通过对其药理学、营养学等方面内涵的挖掘增加其附加值,使其成为可供参观游览的景观和可以消费的文化产品,进而产生经济价值。

旅游产品的打造。旅游产品的打造,一方面将挖掘出来的文化打造成为文化旅游产品,通常人们所见的歌舞表演、民族节庆、传统美食以及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等即这一类的文化旅游产品。另一方面,需要深挖游客的剩余需求。景观资源满足人们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在潜意识里,人们的旅游需求远不能通过一次游览活动得到满足,这就需要通过文化性和体验性来诱导、激发,打造出全新的旅游产品。例如,黑色旅游活动的开展,人们前往目的地除了缅怀和追到以外,在内心深处更渴望能够体会到事件发生时身处其境的感觉。因而,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和具有体验性的项目设计下,满足游客的潜在需求,挖掘旅游产品的剩余价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又如创意地产的开发,凭借临进客源市场的区位优势和较大反差的气候、自然环境等吸引游客前来购买创意地产。重庆游客前往贵州购买房屋,进行避暑消夏正是典型例证。

旅游市场的开拓。旅游市场的开拓重点在于营销手段的创新,在传统的营销手段里融入文化产业,特别是现代化、高科技、创意化的手段和概念,使营销的渠道更为多元化,富有吸引力,激发潜在游客的出游欲望。以网络旅游为例,可以通过与相关网站的合作或是建立自己的网站,开通网络旅游,利用互联网广泛、快捷、廉价的优势扩大旅游目的地的潜在客源市场,同时可以凭借网络平台带动旅游商品的销售。

(二)主导倾向不突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在两大产业共通的产业链基础上,通过各个环节的融合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开发阶段。在产业初创阶段,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开发需结合考虑,打造共通发展的路径。在这种类型中,旅游资源本身品位不高,相对客源市场狭小,旅游业的推动力不大,需要通过文化产业的介入,调整产品结构,突出差异性,重塑旅游形象,形成旅游产品的卖点。而同样,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借助旅游资源为其提供内容、创意,旅游客源为其带来的市场需求等。

生产阶段。以场地的转移为主要着力点。一则,文化产业生产场地向旅游地转移,文化产业同旅游业共为绿色、无污染产业,二者生产地相结合不会带来负面效应。将文化创意园区、文化企业等迁入旅游地不仅提升景区、景点的可娱性,更为文化创意带来了丰富的素材,将生产和销售有机融为一体。二则,文化资源向都市转移。文化资源在景区、景点的开发无法形成广阔的市场,通过向都市转移,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后制作成为都市居民的文化娱乐产品,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以民族文化演出为例,走出旅游地,进入到都市,在专业演艺公司的筹划和指导下进行商业化运作,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营销阶段。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共同营销,以文化产业成熟的技术,集聚的资本促进旅游营销的开展,以旅游业树立的形象和产生的客源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销售。

消费阶段。消费方式的创新和消费点的增加是

这一阶段的重点。

后续阶段。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主要在这一阶段体现,以文化产品的旅游化开发来实现。例如,通过增加旅游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文化产业园区融入旅游功能等。

(三)文化产业主导下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立足于文化产品生产的介质和类型,提出衍生、转化、创意及提升四大子策略,以实现文化产业主导下的融合发展,实现创意旅游的发展。

衍生策略。主要针对影视拍摄场所、文化产业园区等这一类的文化产品生产场所,通过相关服务人员设施以及游乐项目的增加,使这些场所延伸出旅游的功能。例如,韩国影视剧《大长今》的拍摄地,原本是因剧情需要而临时搭建的大型道具,但在拍摄结束后,当地相关部门利用影视剧所带来的影响,通过相关服务设施的增加使其成为旅游线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景点。

转化策略。在文化产业繁荣的地区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性会展和高雅艺术演出。但由于专业性太强或价格过高无法成为旅游活动中可以参与的项目。通过转化策略,在专业性的会展中和高雅艺术演出以外增添引入环节或直接设计大众可以参与的环节,扩大受众面,将其中化为旅游产品。

创意策略。文化产品其间蕴含大量的文化,特别像小说、影视剧、卡通、动漫等包含丰富的故事情节。利用热销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含有情节的一类文化产品,打造出事物景观,进行旅游开发。例如浙江的“桃花岛”,以金庸小说中的一个地点命名,在旅游开发中,利用小说中的情节、布景再现,吸引了众多金庸迷们前往游览,重温金庸笔下黄蓉与郭靖的浪漫故事。

提升策略。大量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场所长期以来发展举步维艰,如博物馆、展览馆等。提升其自身的文化服务功能,将其打造成为文化旅游产品,既有效摆脱目前发展的窘境。又丰富文化产业发展的类别,提升整体水平。上海博物馆率先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原有展览参观的基础上,开设了文物知识培训班,建立了自己的影视厅,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引进国外经典展览,建立休闲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身网络,带动纪念品的销售等等多元化经营的措施,使上海博物馆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在系统分析和划分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型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旨在探寻立足于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下适宜各地旅游与文化产业间融合发展的策略,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除上述提到的三种发展类型以外,存在还存在着融合度不高这一发展类型,即当地社会经济环境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资源品位不高,不足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形成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具有融合性。此种类型的发展,首要问题的是经济环境的改善,进而探寻融合发展的类型与策略,不属于本文探讨的产业间融合的范畴,故而不进行论述。

参考文献:

[1]李迎风,创意产业经济的产化发展[J],视觉艺术理论研究,2009(6):40-42

[2]李希凤,国外文化L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J],消费导刊,2009(12):227-228

48 1652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