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红楼梦解读样例【通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大学生红楼梦解读样例【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学生红楼梦解读【第一篇】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早在两百多年前,此书一出就惊动了当时的社会高层。一边是烧书,一边是捧书,一边是“伤风化”的淫书,一边是“风情旖旎”的奇。
情书。
其实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当然在地主阶级的两个叛逆者企图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
先说说林黛玉的个性与思想。她“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她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绝望与哀愁。她的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源于此。是一个具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而贾宝玉也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贾宝玉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地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但是,他同贾珍,贾琏,薛蟠之流相比,确实别具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写渣滓浊沫而已。”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着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所以宝黛他们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那是混帐话,认宝玉做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的基础上。从中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贯穿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的对封建正统,特别是对程朱理学以及八股科举的反逆思想;一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家族,也就上对本阶级的前途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的感觉。林黛玉也许是因她是个女子,又处于无权无势,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生存的压力更重,愁与恨也就郁积欲多。一个是希望“一杯净土掩风流”,一个则希望化成飞灰,化成轻烟,或者死后被“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一方面是与周围极不相符的叛逆精神,一方面有对这种阶级产生的绝望感与没落感。
这种叛逆的思想,在当时反映在爱情上是带有相当强烈的病态,畸形,伤感的。也只能落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了。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上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而宝黛他们却把自己婚姻的希望一再寄托再贾母身上,希望得到贾母的支持与允诺,简直是迂腐,软弱之极。
悲就悲在我们看尽了这种荒唐的阶级观念产生的爱情悲剧,还是无法避免在现实的社会中仍有被迫门当户对的才能成婚的想法,让婚姻远离了爱情,直至枯萎,永远不断延续着悲剧。
大学生红楼梦解读【第二篇】
作者:曹雪芹朝代:清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戴朱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
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大学生红楼梦解读【第三篇】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
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
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
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
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
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
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
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
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
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为官的,家业凋零,(湘云)。
富贵的,金银散尽,(宝钗)。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明报应。(妙玉)。
欠命的,命已还,(迎春)。
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秦可卿)。
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
欲知命短问前生,(元春)。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凤姐)。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大学生红楼梦解读【第四篇】
《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宝玉,金陵十二钗,下至丫头都是那么的具有才华,个个都出口成章,让我刮目相看,更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印象最深的就要数黛玉和宝钗了。
黛玉或许是从小体弱多病,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眼泪总是又多、又细、又长。空有了一颗玲珑心和无人可及的诗情才艺,真是让我倍感遗憾啊!
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薛家出生,又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就大家闺秀所具备的大气了,因此也更得长辈们的喜爱了。更是“是非面前绕道走”,连丫头们都喜欢她。而我又觉得她虽然表面上是风光了,但做每件事都要思前想后,肯定是件特累的事。
《红楼梦》里对每个人都是刻画得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心思,读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浅,更感到世态炎凉,真真假假,到头来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大学生红楼梦解读【第五篇】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译文。
一个是神仙境界的奇葩,
一个是纯洁的美玉没有癍遐。
若说是没有奇异的缘分,
为什么今生偏又遇见她;
若说是有奇异的'缘分,
为什么爱情最后成了空话?
一个白白地长吁短叹,
一个白白地费神牵挂。
他对她,如映在水中的月影,
她对他,象照在镜中的鲜花。
想那眼睛里能有多少泪水,
怎么能禁得起从秋流到冬,
从春流到夏!
大学生红楼梦解读【第六篇】
宝玉是《红楼梦》里的主人公,他真诚、善良待人亲切。虽然在贾府中受贾母的溺爱,但他从来都与封建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甚至对那些“经济仕途”深恶痛绝,他单纯、天真如孩童,这并不是说他真的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因为大智若愚,他只不过对世态人情,科举取士都看透了。这些表面上的事业,不过是一些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封建腐朽贵族为了掩饰其罪恶的本质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比如并没有通过科举作官的贾政,庸碌无能,对国家百姓没有什么贡献,最后在封建官僚的相互倾轧中成为斗争的牺牲品,直接导致了贾府的衰败。而靠科举取士作官的贾雨村,为了攀附权贵,昧着良心徇私枉法,最后也和贾政一样,避免不了革职罢官。而“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宝玉,却保持着一颗“童心”,在封建主流儒家思想变得日益腐朽、反动的时代,是具有不同寻常的进步意义的。这实质上是在媚俗的境遇中,坚持自我天性中的纯真善良,拒斥随波逐流,不为虚荣和名利所动,保持良好的品行和本性。
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他不媚俗的又一表现,媚俗就要追随大众,人人同一,不能有自己的性格,行为也不能有任何出格的地方。个体放弃他独有的个性,完全承袭文化模式所给予他的那种人格,变得和所有其他人一样,变得和他人期望的一样,以虚假的需求代替了真实的需要,以“我们”掩盖真实的“自我”。宝钗、袭人等就被当时的封建主流儒家思想规训成了没有自我,没有独特个性的人,他们由“我”而被异化成了“我们”,对她们来说没有什么人和人之间本质的区别,个性被共性所掩盖,她们共同遵守着“集体自欺”的法则,彼此看起来很要好,其实相互利用,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而暂时站到同一阵营,也站到更大的阵营——媚俗的大军之中。对这些人,宝玉只有鄙视而已,虽然她们和她表面上相处的很和谐,实质上却越来越疏远。
二、
史湘云本来在媚俗与反媚俗之间徘徊,宝玉对她也曾另眼相看,但是她可能太单纯了,不知不觉被宝钗和袭人等人所拉拢,也差点成为媚俗的鼓吹者,比如书中写道她笑着说道:“还是这个性,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官的,谈请谈请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出些什么味。”她本性淳朴、善良,天真,也许根本不知道自己说的这些话是在鼓吹媚俗,也可能是因为宝钗、袭人等人的影响,让她不自觉的和他们说一样的话,她的本性可以说是天真无邪。正是正因为如此,她才会被宝钗和袭人所蒙蔽。
在表面看来“至贤至善”的两个人,她怎么能想到他们虚伪、狡猾的本质呢,所以她虽然这么说,并非是她的心里话,只不过是她心直口快,真心关心宝玉的表现,所以她和宝钗、袭人这些媚俗的真正鼓吹者还是有区别的,但即使如此,也让宝玉大觉逆耳,对他来说任何的媚俗言语和行为都是可憎的,所以他道:“姑娘请到别的屋里做罢,我这里仔细腌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明确的表现了拒绝媚俗的态度。
在反对媚俗的问题上,他和黛玉是最坚决的,最彻底的,所以在大观园里,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知己,正是黛玉从不媚俗,所以在大观园里人缘不好,因为她表现的是真实的自我,丝毫没有虚伪和做作,从不为了讨好别人而曲意奉承,对媚俗加以嘲笑和讽刺,正如宝玉所说:“林姑娘从未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在宝玉的心中,黛玉的地位之所以与宝钗、袭人等不同,除了在他们初次相见之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黛玉见到宝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也说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这段描写,既肯定了他们的“心有灵犀”,也照应了“木石前盟”。但是他们这时对对方的印象只是处于一种依赖先天的直觉的直观的感觉。而真正让他们相互理解,还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书中写道:“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正是两个人在思想上都是站在拒绝媚俗的一边,所以即使也有一些猜忌和不合,也都不是根本上的分歧与对立。
而宝钗、袭人则不同,他们从根本上是站在两个阵营中的,他们以主流自居,对宝玉时时进行意识上的灌输,总是想把他从反抗媚俗的边缘立场拉入主流大众之中,湘云由于单纯和轻信,也附和着他们对宝玉灌输经济仕途的言论,完全是无心的,其实她虽然没有明确的主流与边缘,媚俗与反媚俗的观念和意识,但是她往往从真诚出发,所以行动和语言自然的有表现出抗拒媚俗的倾向,如书中写道宝玉和湘云一起吃烤鹿肉,诗社里的人来找他们,“那边宝钗黛玉看惯平素卡年惯了不以为异,宝琴等及李婶深为罕事。”
在湘云的鼓动下,除了黛玉也都一起吃了起来。她说道:“你知道什么!‘真名士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这句话是对着黛玉,“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但是这也不能说黛玉假清高,而是间接讽刺了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为了清高而故意表现出的与众不同,其实这也是一种媚俗,当附庸风雅的人为了表现自己的不俗而欣赏和品评高雅的艺术时,那么本来高雅的艺术就渐渐的被变为“时尚”或“流行”的东西,原来的边缘成了主流。所以,有时媚俗也以一种“与众不同”的姿态出现,但是这些故意标新立异的人,和真正的反媚俗的人是有区别的,前者的`媚俗特征并未消失,那就是“虚假”和“做作”。
三、
在大观园里,有一个妙玉,可以视为这种媚俗的典型,妙玉的诗与黛玉和湘云不相上下,似乎更带一种超凡的意境,在听黛玉抚琴时,能从琴音中听出喜怒哀乐,而且对茶道也颇有见地。但是既然是清高,为什么要刻意表现呢,似乎她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在显示,“我超凡脱俗”,我比别人清高。就连一向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饿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气逼人”的宝玉,也认为妙玉“他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的目。”
虽然宝玉认为那些整日讲“经济仕途”,“随时从分的人很庸俗但是对妙玉,他也感到了“不合时宜”,如果说宝钗、袭人表现出没有任何的个性,与“众”同一,完全站在主流的阵营之中,那么妙玉就太个性明显了,因为觉得她“孤僻”的不是一般媚俗的大众,而是“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的宝玉,可见妙玉的这种清高,是刻意表现出来的,她给宝玉拜贴上写着“槛外人”,宝玉看完,直跳了起来,因为他不知道槛外人是什么意思,因此不知道回帖怎么写。我们可以看出妙玉故弄玄虚和矫揉造作。这不是故意表现与众不同,让别人感到高深莫测么,后来要不是遇见与妙玉做过十年邻居的邢岫烟,给他揭开谜团,还不知道怎么回贴呢。
刘姥姥到妙玉的拢翠庵吃茶,妙玉为了表现自己“清高”,让把刘姥姥吃过茶的茶杯搁在外头,宝玉一眼就看穿了她的想法,但是他以为别人着想的角度出发,让妙玉把茶杯送给刘姥姥,因为他虽然长在贵族官宦家庭里,也知道普通百姓的贫困。由此,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媚俗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反抗媚俗的人却都有一种对话和理解的人本精神。妙玉答应把杯子给刘姥姥,还是因为“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总之她是以一种与众不同,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自居。
宝玉说叫几个小幺儿来给她洗地,她竟然高兴起来,而且没忘嘱咐“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来。”她言行举止总是透露出一种自我陶醉的样子,好像世界上的人都很俗,就她一个高标傲世,见识非凡,但无论怎么说她这话总自我表现,既刻意又做作,所以她与反媚俗的宝玉、黛玉晴雯等都是格格不入的。
她的过分自我陶醉,为了清高而处处刻意的表现,其实也是一种媚俗,我们也可以说是“媚雅”。因为她的出发点无非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她的“清高”,而失去了她的本来的自然的个性,个性的一种极端发展,导致了个性的另一种“异化”,因为她的根本目的也是让大众认同。
大学生红楼梦解读【第七篇】
闲时再读《红楼梦》,我对里面的人物形象有了另一番见解,想也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也渐渐长大了,偏执任性的心也自然安静了些,对事物见闻有另外的见解也是应该。令我另眼相看的人物是凤辣子——王熙凤。
当初,王熙凤在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虚伪做作、泼辣贪婪、心肠歹毒、胆大妄为、作恶多端的蛇蝎美人;她对自己的女儿关爱有加,但对仆从下人们却毫不手软,她口口声声不稀罕钱财,但骨子内里却利欲熏心,她又不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亲手制造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是我心中纯碎意义的坏人。
现在,王熙凤在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善于管理,胆略气魄,办事周全得体,有心计口才好的美人儿。无论是家世、相貌、头脑、皆人中翘楚、这样的女子很现代、那个年代少有、如果活在现在那才叫精彩。喜欢她。
她不同于一般豪门贵妇们的性格特征与作风做派。她从来不相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之类的鬼话,敢于拍板定案,任何事情,决断之后立马施行,绝不拖泥带水;她读书不多,但聪明颖慧;她豪放开朗,但心细如发;她因灵活机变、巧舌如簧、雅语村话、风趣幽默、尊敬长辈,深得贾母宠爱,她因能干深得夫人老爷赞赏,她因关心后辈,深得宝玉和后院姑娘喜欢。好一个良人!
她敢于抛头露面,从容得体地应对宾客,丝毫没有封建淑女们的羞涩与胆怯。贾家唯独她能撑得住场面,做事情确实有时候是太不择手段,不过她想达到的目的都是为“家”着想。她不凶狠些这个家谁还可支撑?王夫人?邢夫人?这两位身在高位只享荣华富贵的弱夫人何以担此任!李纨?探春?一个是佛爷、一个是待嫁的闺女又有何能?独剩一个凤姐,她头脑冷静,观察细致,分析深刻,管理到位,是封建大家族中不可多得的干才;但她稍稍有点小错就被邢夫人怒目相视、被王夫人质疑。好可怜的一位佳人!
她虽是制造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直接参与者。但凤姐面对痴傻的宝玉、年迈的贾母、无助的王夫人、重病的林姑娘,她又能做什么呢?她只不过为她们排忧解难,作一个好的决定而已!如现在让你选一个媳妇,你是要选病恹恹的美人儿还是要选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呢?再说林姑娘本是重病谁能保证她有多长命?假如结了婚便死,岂不是害了宝玉。失恋而已至于死吗?还害凤姐背上千古骂名!
她做了一辈子的女强人,是出了名的“脂粉队里的英雄”,临到终了,她这一介弱女子连像样的葬礼都没,带着对女儿的忧思离开人世,“哭向金陵事更哀”成为了她最终的归宿。你是可怜的。
但,我想说:凤辣子——王熙凤。我佩服你!
文档为doc格式。
大学生红楼梦解读【第八篇】
在四大名著中,我对《红楼梦》的印象最深。我觉得它是最神奇,也是最难懂的一本。刚开始,我只是觉得在讲几个男人和几个女人之间的故事,而再一次更深入地读时,才明白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含义。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它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惊艳了我很久很久,使我爱不择手。
在整本书中,我觉得最有特色的人物是林黛玉。林黛玉清净高洁又心思细密,才华横溢,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也赚取了很多人的眼泪,同时,也有许多读者为之同情和惋惜。黛玉和宝玉一样,同样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黛玉天性孤傲,直率,在贾府那个复杂的人情世界里,这样的人无疑是不受欢迎的。虽说她是贾府的外甥女,但寄人篱下的境遇不可改变,因此她处处小心谨慎。我最喜欢林黛玉的一点,外表柔弱,内心坚定,坚守自己的原则,敢于和复杂的人心抗衡。我清楚地记得在宝钗引咎自责时,黛玉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极好,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很多人都说林黛玉心眼小,但我觉得林黛玉是刻在骨子里的温柔和宽容,她不需要任何人来评价。
读完了《红楼梦》,我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所改变。一次在补习班,一位同学借我的钢笔,他不小心把钢笔弄丢了,原来的我只会斤斤计较,说不定还会跟他吵起来,但我又想起了黛玉的善良,我想成为像林黛玉那样的人,此时的我,并没有和那位同桌吵起来,而是和他一起耐心地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值得我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