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读书心得五百字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读书心得五百字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读书心得五百字【第一篇】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说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通篇以当时的群众语言为基础,兼借书面语言典雅精粹之风格,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创一体、自成一派。

《论语》虽非纯粹的文学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却逐渐演变成了格言、成语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它有强大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文学特色。本文拟从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饱满性和记叙事情的洗练性三方面入手,对《论语》一书的文学特色作一浅析。

读书心得五百字【第二篇】

“一朝看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题记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今夕何夕,君已陌路。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世人皆道,《红楼梦》吟尽爱情,可我眼前却是昨日繁华,今朝落尽。人生况味,了便是好,心酸无奈,却只能遵从是是非非。

贾宝玉初看林黛玉,就笑称“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世间芸芸众生,他们因缘遇见,却来不及唱一出才子佳人。薛宝钗的圆润与妥协,林黛玉的言随心至,也许是生不逢时,也许是命运作怪,黛玉终是含泪而死,宝玉也穿上了袈裟。纷繁的世界,不适合黛玉。她的惊艳,她的智慧,她的才气逼人,她的灵秀慧黠,都应活在诗坛。那是个碧玉般盈澈的女子,而不是一个寥落忧伤的深闺小姐。

贾府的挥霍,便注定要走向衰亡,这个结局,并不难猜。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却换来悲凉结局。而真正聪明的,是探春。她是有才干的,又是清醒的:“我们这样的人家,人都看我们不知千金万金,何等快乐,殊不知这里说不出的烦难。”她开源节流,却阻碍不了贾府期数将近的必然。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满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若不能自由,那便随性点;若总是伤情,那便优雅点;若不能结缘,那便,那便……无论怎样,我都相信,黛玉最后不会说出那句“宝玉,你好……”那样玲珑的女子,怎会不看透这城府的畸形?宝玉虽多情,但黛玉绝不会怨恨他!这一切,黛玉最清楚,是命,认命。

读书心得五百字【第三篇】

这几天在读霍金的《时间简史》。

很多人会质疑:你能读懂吗?我看了几十页就看不下去了。

读不懂又有什么关系?引用书签里的一句话:懂与不懂都是收获。

我很喜欢祖先发明的“宇宙”这个词,仿佛从字眼里你就能想象那无限的空间与时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时空这个概念,宇——空间的总称,轴——时间的总称。如今我们探讨宇宙时,都会把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而我总是会在这上面糊涂,估计是自己无法用思维的概念去思考和想象。有时我会觉得自己明白了时空的道理,但大部分时间还是糊涂,我想读这本书一定对我有这方面的帮助。

在读霍金的《时间简史》时,他在书中首先提出了几个问题,这些也是我们认识宇宙和时间议题最初的也是最难以解释与理解的几个问题。但它却与我们所生活的星球与宇宙息息相关。科学总是在众多的不同问题中不断进步与发展,这是霍金先生提出的几个问题,先不管从专业角度来说这些个问题怎么回答,就我自己从这些问题中却也得到了一些其他的认识。

它从何而来,“在1929年,埃德温·哈勃作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测,即是不管你往那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正急速地远离我们而去。换言之,宇宙正在膨胀。这意味着,在早先星体相互之间更加靠近。事实上,似乎在大约100亿至200亿年之前的某一时刻,它们刚好在同一地方,所以那时候宇宙的密度无限大。这个发现最终将宇宙开端的问题带进了科学的王国。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而且无限紧密。在这种条件下,所有科学定律并因此所有预见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时刻之前有过些事件,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它们并没有可观测的后果。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开端。”

今天才偶然发现,霍金自己都说,这是一本很长很长的书,长到几乎要把整个时间都包含进去,然而,时间又是根本没有始终的,它不可能被任何空间所包含,所以,时间的无始无终也就成了书的作者霍金教授在整本书结束的时候要表达的终极意图。

《时间简史》,它用非常客观的视角来阐述时间在何处开始,在何处终结,宇宙的无限性和有限性依据何在。霍金教授在撰写整本书的时候,把自己放置在了外层空间的一个奇异领域,用一种置身其外的态度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大统一理论,“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突然感觉,《时间简史》不仅是一本科普的哲学的书,而是一本融入了人作为人类永恒的不断去追求真理的书,如果时间终结了,那时尚,文化,艺术,甚至悲欢喜乐都会去哪呢?总要有人去思考和追寻吧。

如今读完《时间简史》,我最大的感受是科学的力量和高度。也深刻地认识到文理原本是没有界限的,作为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无论文理科,都应该广泛涉猎各领域的著作,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领略过《时间简史》,对于终极关怀,对于时间,对于宇宙,对于生命乃至对于人类最伟大的思考,我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为深刻的认识必然铸造更为深刻的人格,自己在不断成长,我很高兴。

时间简史读书心得五百字篇2

读书心得五百字【第四篇】

每个人都应该有读书的习惯,读书心得是读完一本书之后产生的对于人生等方面的感情,这些都是自己个人的感悟。我们应该好好记录下来作为以后的借鉴,来一起写读书心得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时间简史读书心得五百字”,下面网友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关于世界起源有我国的盘古开天辟地之说等,西方世界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于是乎,在欧美可以看到遍布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数人都虔诚地信仰着上帝。不过很可惜呀,哈勃望远镜把地球周围200亿光年范围内的空间都检查了一遍,却丝毫没有上帝的影子。尽管这两种看法很明显都是错误的,但它也反映出人类爱思考的一面,实在想不出来时,就编一个盘古,上帝之类的出来,自圆其说。

霍金在这本书中试图用一种通俗易懂的阐述方式来解释高深的物理知识,以达到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尽管如此,这本书看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物理基础的话,那就更加难以理解了。其实阻碍我们理解的最大原因还是我们平时生活在宏观低速的环境中,无法理解在宇观或微观下的物质及其运动状态。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它在物质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才有意义,但我们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这类情况,所以除非有超强的想象能力与抽象分析能力,想要明白其实很难。所以我将从一个业余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仅仅是出于爱好与好奇关于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坚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观点。即宇宙原来是一个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因而它的密度无限大。它突然就爆发了,四散开来,同时爆炸产生的温度极高,从此宇宙就一直持续膨胀,直到现在,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时间的开始。在膨胀的过程中,有些气体,灰尘渐渐冷却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星球,宇宙的样貌渐渐清晰了起来。这里有个麻烦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时间的开始,那么在大爆炸“之前”,那个奇点算什么,没有时间跨度么?或许用“之前”有些不合适,毕竟在开始之前能有什么呢?!可是开始又是从哪来的呢,这仿佛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无论你说什么是源头,你都可以怀疑这个源头的来源,结束这种无休止的怀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个最早的,没有“在那之前”。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上帝,霍金呢,相信那个“奇点”,可我呢,我不知道,上帝那么多人信,估计没什么可信度,大爆炸理论也只是猜想,没有被证实。事实证明,没有信仰的确是件很痛苦的事,脑中一片混沌,无法被拯救。

上面那个问题的确很折磨人,霍金教授自己也说的含含糊糊,一笔带过了,我也略过吧。下面讲的是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关系。在大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马克思简单的说了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时间与空间则是物质运动的表现,时间具有一维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学家却有不同的观点。首先,物质与空间的关系就很微妙——物质是扭曲的空间。可空间是什么呢?难道是真空?真空可是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虚无。这一点目前科学界仍在作努力,他们试图发现一种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东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这儿遇到了点障碍,因为夸克已经是一种猜想了,几十年来一直都还未被证实。由于实验器材条件的限制,以及理论上的一些缺陷,对微观粒子的观测一直都有障碍,无法精确测得其运动状态。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就只能很郁闷地整天苦思冥想,试图发现一种全新的理论,但在这几十年里,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这本书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还是它的时空观。在相对论中,绝对空间与绝对时间都不存在。现在大部分人都已能接受绝对运动的观点,也就是说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静止。因为缺乏绝对的静止的标准,我们无法确定在不同时刻发生的事情是否处于同一空间位置上,很多人也许会认为这很简单——同一地点很好确定。但平常人所说的同一地点是指在目前这个星球上的相对地点,把我们置身于宇宙之中,我们的位置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永远没有重叠的两点。因为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着运动,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时间也变成相对的,就让人很难懂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间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变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规律行走,不受我们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用时间来记录已经发生过的事,把时间当做一个固定的标尺,我们在这样一个统一的标尺下进行交流才不会有困难。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无情的指出不存在什么绝对时间,时间只不过是物质运动的附属品。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似乎没有方向,虚无缥缈,看不见抓不到。在相对论中,时间是一维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胀的方向,我们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胀运动。

关于时间的相对性我还是无法理解,霍金紧接着就介绍了黑洞。我本以为我对黑洞是相当了解的,因为我经常能在科普节目中看到关于黑洞的解释。黑洞是恒星老化后坍缩形成的。恒星靠内部氢原子的聚变产生能量,释放光和热,太阳就是这样。在内部原料用完后,就会发生坍缩,即向一点收缩。当这一点非常非常小时,它的密度就会趋向于无穷大,同时它的引力也会变成无限大。由于引力很大,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从它那儿逃逸出来,这里面也包括光。众所周知,人能看到东西,是因为反射那个东西的光进入人眼。现在那儿不会有光发射出来,所以人类是不可能真正地看到黑洞的,但可以根据可见星体的运动规律来推测。本来我以为这并有什么大不了的,看不见就看不见呗。但霍金教授补充了一句,那里是时间的终点,类似于奇点。

我想在这个年龄的大部分青年都思考过宇宙到底是什么,从何而来,过去的就过去了么,未来又在哪里,命运是否早已决定好了之类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会因想不出来而无限伤感。确实如此,当你发现你根本不知道你所存在的地方到底是什么,你到底为何而存在,心中肯定会有一丝落寞甚至悲哀。过去我会刻意去逃避这些问题,想得太多或许会影响正常的生活。有时候看新闻,也会发现一些人因为这些问题而精神出现问题。我选择看这本书,就是想解决萦绕于心中头的疑惑。但这本书只是说了一些猜想和让人费解的理论。现在,我可以稍微理解那些相信上帝或其它宗教的人,毕竟,心中没有一个信仰会让人的生活失去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路。我只希望有一个能让人信服的说法让我来相信。我是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到底谁才是世界的主宰,谁也没办法证明。尽管我可以确信上帝佛祖什么的都是扯淡,我也不会迷信和神有关的活动。因为我在心中已不知道把那些个神啊仙啊骂了多少回,但现在仍活的好好的,那些个神仙连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人都治不了么?在某种程度上,我把自己归结为一个宿命论者。因为这个世上巧合总是太多,比如我的存在就很奇妙。试想宇宙中有多少分子原子,偏偏就有那么一定数量的原子组成了我。话虽这样讲,但我也不会拿命运当借口,很多失败的人总把原因归结于命运。我想一个普通的人怎么可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运,不到最后一刻,答案都不会揭晓。暂时失败的人,也不代表就一定不能成功。很多人都会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有这种态度又是从何而来的,他们的出生难道也掌握在自己手里么?你或许可以说人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你要奋斗的这种态度又是从何而来呢,答不上来了吧。

这几天在读霍金的《时间简史》。

很多人会质疑:你能读懂吗?我看了几十页就看不下去了。

读不懂又有什么关系?引用书签里的一句话:懂与不懂都是收获。

我很喜欢祖先发明的“宇宙”这个词,仿佛从字眼里你就能想象那无限的空间与时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时空这个概念,宇——空间的总称,轴——时间的总称。如今我们探讨宇宙时,都会把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而我总是会在这上面糊涂,估计是自己无法用思维的概念去思考和想象。有时我会觉得自己明白了时空的道理,但大部分时间还是糊涂,我想读这本书一定对我有这方面的帮助。

在读霍金的《时间简史》时,他在书中首先提出了几个问题,这些也是我们认识宇宙和时间议题最初的也是最难以解释与理解的几个问题。但它却与我们所生活的星球与宇宙息息相关。科学总是在众多的不同问题中不断进步与发展,这是霍金先生提出的几个问题,先不管从专业角度来说这些个问题怎么回答,就我自己从这些问题中却也得到了一些其他的认识。

它从何而来,“在1929年,埃德温·哈勃作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测,即是不管你往那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正急速地远离我们而去。换言之,宇宙正在膨胀。这意味着,在早先星体相互之间更加靠近。事实上,似乎在大约100亿至200亿年之前的某一时刻,它们刚好在同一地方,所以那时候宇宙的密度无限大。这个发现最终将宇宙开端的问题带进了科学的王国。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而且无限紧密。在这种条件下,所有科学定律并因此所有预见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时刻之前有过些事件,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它们并没有可观测的后果。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开端。”

今天才偶然发现,霍金自己都说,这是一本很长很长的书,长到几乎要把整个时间都包含进去,然而,时间又是根本没有始终的,它不可能被任何空间所包含,所以,时间的无始无终也就成了书的作者霍金教授在整本书结束的时候要表达的终极意图。

《时间简史》,它用非常客观的视角来阐述时间在何处开始,在何处终结,宇宙的无限性和有限性依据何在。霍金教授在撰写整本书的时候,把自己放置在了外层空间的一个奇异领域,用一种置身其外的态度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大统一理论,“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突然感觉,《时间简史》不仅是一本科普的哲学的书,而是一本融入了人作为人类永恒的不断去追求真理的书,如果时间终结了,那时尚,文化,艺术,甚至悲欢喜乐都会去哪呢?总要有人去思考和追寻吧。

如今读完《时间简史》,我最大的感受是科学的力量和高度。也深刻地认识到文理原本是没有界限的,作为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无论文理科,都应该广泛涉猎各领域的著作,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领略过《时间简史》,对于终极关怀,对于时间,对于宇宙,对于生命乃至对于人类最伟大的思考,我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为深刻的认识必然铸造更为深刻的人格,自己在不断成长,我很高兴。

多年以前看过时间简史,感觉非常好,时间简史读书心得1。今天偶然又在网上看到了时间简史,决定再读一遍。

第一个体会是,真正大师的作品都是深入浅出的,比如这本时间简史,讲的是关于宇宙的理论,应该是相当枯燥和艰深的,但作者就是能够抽丝剥茧一样把复杂深奥的理论讲得我们这些普通人、物理学的外行都看得明白,不,更准确地说,看得津津有味。反观我国的有些学者,在那种顶级刊物上发的文章,明明可以用很通俗的话来讲清楚,却偏偏要用晦涩难懂的话来讲,典型的浅入深出,这其实是掩盖文章思想、内容的贫乏。

第二个体会是,古希腊人确实厉害,他们的理性思维、科学思维确实独步全球。这一点从地球的形状这个问题上显示出来。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已经明确指出地球是圆的,他何以能得出这个结论?时间简史中是这样讲的:

而反观中国,即使到近代,地球是圆的这个观点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仍然受到了中国人的一致嘲笑--那地球下面的人岂不要掉下去了?荒谬!即使是我出生以后(1970年代),说地球是圆的,我也不能理解,村里人也不能理解。再比如月食是地球挡住了光线,这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也是天方夜谭,人们还是相信是天狗吃月亮,要赶快敲锣打鼓,我小时候就有一次村里人全部跑出去敲锣打鼓的亲身经历。

其实回头想一想,地球是平的和月食是天狗吃月亮的观点破绽很多。比如地球是平的,那么太阳西落以后是如何又跑到东边去的呢?再比如天狗食月,你在地下敲锣打鼓,天上能听得到吗?也从来没有人试验一下,如果不敲锣打鼓,天狗会不会把月亮吐出来,如果不敲锣打鼓天狗也会把月亮吐出来,那么为什么还要敲锣打鼓呢?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中国人的不思考和盲从。

其他地方的文明也没有古希腊这种理性思维--当然,尼罗河等地很早也有很高级的文明,甚至也有天文、测量等科技知识,但理性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确实只在古希腊产生了。当然,古希腊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从《时间简史》中的那段话可以知道,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得出地球是圆的结论,两条重要的依据一是北斗的位置,一是海里先看得帆后看得船身,这都和古希腊人的旅行有关,而古希腊人之所以经常旅行和他们处在地中海中心位置是有很大关系的。当时的希腊经济发达,社会和谐,而且地处亚非欧的接壤地带,很好地继承吸收了古埃及文明(非)、两河流域文明(亚洲)。当然当然,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得承认古希腊人天赋异禀。

理性和科学确实是人类独有的,到今天,作为人类,我还是惊叹于人类怎么能这么聪明,能够堪破宇宙的秘密。人,真是万物之灵啊。特别是那些杰出的物理学家,简直是非人类。

48 3298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