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工厂安全生产心得体会范文实用【汇集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工厂安全生产心得体会范文实用【汇集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工厂安全生产心得体会【第一篇】
紧张忙碌的20__即将过去,充满期望的20__已悄然而至。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依然抱着极端认真负责的态度展开各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有得也有失,有成果也有不足。
20__工作成果。
(一)狠抓安全、环保工作。
1、能够亲自落实各项安全防护措施,个人安全意识有所增强。
自从去年我工段发生安全事故之后,对我个人的震动很大,使我认识到自身工作中还存在的不足,本年度我要求自己不管任何检修项目,对其安全防护措施都亲自去抓,去落实,甚至去监护,确保检修中的安全,尤其是动火作业,从票证的办理到置换,各项防护措施的安排,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事实也证明,回顾我工段全年的各项检修与动火作业,都能够安全高效地完成,无一例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作业。
2、对现场隐患的排查能够及早预警并协调配合消缺。
如果说对一个故障或者问题点的决定,结论下在盖棺定论之后,我觉的这一点都不足称道,只有能够在潜伏期及早地预警或者提出前瞻性的想法才是我们当前就应提倡的,哪怕这个预警是剩余的,或者是有偏颇的都不为过。本年度我先后对北粗破机、小渣泵、回收泵等许多异常都能在第一时间内提出疑虑,并联系消缺隐患,确保装置的安全与满负荷生产。但令人遗憾的是也有许多问题,当你提出来之后,却如一缕轻风一样拂过,如北粗破机丝杠断的问题,只有等到断了10几根的时候才去解决,更换下槽铁,加弹簧,最终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还有小渣泵,我们早就提出不行了,依然是“能够用”的说辞,最终导致半夜2点钟的时候坏了,差点搞的降量。
3、在应急演练方面也有突破,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
本年度在应急演练方面,我用心地探索,首先从硬件上完善,对我工段的各个可能发生的问题点进行了统一的登记,最后编印成册《乙炔工段应急预案》共12篇,有封面、目录,令人一目了然。再利用周一安全活动的时间让工段员工去学习,最后才组织班组进行演练。在11--12月的分厂抽查中,我工段共有三次演练,得到了分厂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我首先用的“埋雷”形式也得到安全部领导的认可。
(二)班组建设已初见成效。
1、从硬件上完善班组建设所必备的条件。
本年度,我在分厂领导的指导下,首先从硬件上完善班组建设必备的一些条件,我先后参观烧碱分厂电解工段三次,与其工段长交流多次,请教关于班组建设与工段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与先进经验,并加以吸收借鉴,都得到了好的效果。如班组考评方面,员工激励机制方面,各类台帐管理方面都有所提高,同时我也把我工段周一安全学习活动开展,应急演练方面,现场礼貌生产职责制方面等做的比较优秀的也与他们进行了一个交流,也引起烧碱工段长们的极大兴趣,为工段对外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
2、工段管理逐步趋于科学化,制度化。
我一向认为,做为最基层的管理,尤其是每一天做人的工作,涉及到安全、考勤、工艺质量、礼貌生产、设备管理、经济考核等诸多方面的工段长,其实就是一个“管家婆”,应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管理必须要走制度化的路子,不能带有随意性,更不能讲人情,搞关系。因此,本年度,我工段在执行《聚氯乙烯乙炔工段管理标准》的时候上下一盘棋,始终坚持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件事情,时刻关注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动态,如果处罚了某一个人,不光是罚完了钱就了事,还要掌握他的心理活动,如果有疙瘩还要帮他解决,既要教育他,还要让他高兴,把活干好,在管人的路子上我是不断探索,大胆尝试,用心谏言,努力配合刘段打理好工段和各项事务。尤其是班组考核方面,我工段铁面无私,奖罚分明;在工段帐务管理上,我工段实行专工管钱,副段长管帐,工段长审核,工段员工监督,班长评议的全公开化的管理模式。
3、本着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用心态度开展各项工作,在“利”与“弊”的权衡下大胆尝试。
工厂安全生产心得体会【第二篇】
安全生产是企业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和发展。而作为企业生产单元的车间在企业整个安全管理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它既是安全管理的执行者,也是被领导者;另一方面它既是本部门、本单位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参与者,也是监督者。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部门,其角色的好坏就是直接关系到本部门安全管理工作的晴雨表。下面就如何发挥车间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车间应建立一个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网络,从而实现有“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改变。生产中,必须按“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做到分级管理、分线负责,层层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机制,使违章作业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网络来保证。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不管是老生常谈还是“婆婆嘴”,车间必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车间、班组、个人层层落实责任体系,使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个动作都有责任者和管理者,都有监督者和检查者,这样尽可能地把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双管齐下,建立以设备、安全、企管为主体的消防、设备、动能、卫生、环保等组织,使整个生产车间管理网络从点到面形成一个平台清晰地管理体制,让管理者“耳聪目明,头脑清楚”,总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每天进行现场检查,现场整改,生产再忙,安全巡检决不走过场,这种巡检表面上看有些例行公事,但却立杆见影,在巡检中,发现了潜在的隐患,(如成品或半成品堆放杂乱、吊钩、吊具的损坏、焊把线潮湿、破损、劳保用品穿戴不正确等)现场纠正及时,可以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利用奖罚机制和车间互保制度相接合的管理方法,使员工知道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它关系到班组和车间的利益,有效自发的促使车间内的员工互相监督,互相提醒,进一步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预防工作。
车间要根据国家、行业的方针政策结合自身特点正确理解和实用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众所周知“千里长堤溃于蚁穴,成败决定细节”,量变和质变之间并没有鸿沟,“千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起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用这样观点来审视安全工作,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大的事故背后就有十个小事故,有一百个事故隐患,有一千个事故未遂。所以在安全管理中,上到管理者,下到普通员工,都必须制定出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章,使他们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干,什么必须遵守,什么不能违反,明确肩上的责任;同时又要针对生产繁忙、设备老化、环境的变化、管理的松懈给带来的客观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建全设备维修、保养等制度是预防事故的重要途经,要求员工就像士兵一样爱护手中枪,医生要爱惜听诊器一样。爱护保养设备,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和设备隐患,使机械事故消弭于无形。建立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并进行年终评比。根据公司下达给车间的安全考核指标对具体的基数进行分解,实行“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方法,与车间、班组签订安全责任书,月终、年终进行评比,安全搞得好的车间、班组、个人,予以奖励,反之则予以处罚,做到奖惩分明,从而使规章制度成为“高压线”。
管理不是请客吃饭,管理更不是下发红头文件,作为车间而言,管理可分为管和理两个部份。管是监督和惩罚,理则是制定程序和理顺关系。在工作中,是以管为主还是以理为先就应根据员工的素质而定。在生产中,应结合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对生产全过程进行跟踪、预测和控制,从班前会、安全例会、生产会及车间早会上不厌其烦讲措施、讲制度、讲规范,使安全生产在每日、每时、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个角落都得到了保证,为了搞好安全管理,更需要从均衡生产为切入点,科学安排、合理调度。科学统计表明,安全事故大都在人处于疲劳时发生,当生产处于极度繁忙的时候,加班加点又在所难免,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对安全促进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对生产计划进行提前分解,做到未雨绸缪,尽可能地提高质量完成任务后少加班或不加班,让大战后员工的疲劳得到有效的恢复,在“一张一驰”中感受到“文武之道”,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状态,同时在生产量较为紧张的时候开展“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的劳动保护监督活动,把安全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员工、家庭中去,这样就形成了一道道严密的安全防护大网,使安全管理体制的大堤进一步夯实。
作为一个生产实体,车间的运作过程,实际也就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所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强调人要重视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来抓。安全工作的目的是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健康、安全和企业的财产,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人是一个活跃、不安定的动物,只要生产人必须活动,人活动必存在着危险,所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不安全行为。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这绝不是作秀,更不是在矫情,在安全管理中,始终要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我们就极其重视职工的状态和情绪的掌握,如果发现员工的心理有些异常,就要及时地进行疏导和交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而人的不良心理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根源,正确引导、不断提高员工的自我价值和自我保护意识,是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他们着想,始终关心、呵护职工,这种将心比心的人性化管理,就可“润物细无声”地变强制行为事后反思和超前预想;变重理论培训为重实际操作技能与自我保护能力的培训;变时紧时松为常抓不懈;变静态应付为动态达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对安全检查工作的高度重视,自然也就为做好劳动保护奠定了基础。当然,衡量思想到位与否,主要看员工对安全意识认识程度如何。这就要车间领导在提高自身认识的同时,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如黑板报、班前会、生产会、安全例会、幻灯片、真实事故案例以及其他形式在员工中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方针、法律法规,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讲解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组织员工对发生的事故案例进行剖析,“认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故警示自己,让真实案例开口,让血的事实说话,用伤亡的悲剧擦亮双眼,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引导公司员工发自内心地从“我会安全”到“我管安全”,这种发自内心的创造性将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将有力地推动车间的安全工作从而迈向更高的层次。能在超负荷的生产中保持较好的安全状态,与我们不厌其烦的“嘴碎”和“唠叨”有很大的关系。
安全工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安全管理是一则常谈常新的故事,安全生产还是1篇没有休止符的散文诗……。作为生产车间而言,安全工作永远都充满了挑战和探索,永远容不得一丝松懈和麻痹,尽管在工作中安全管理就像一道挠头的方程式,但现实中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把安全工作当作职工的幸福工程、企业的效益工程、工厂的形象工程来抓,把“安全我一个,幸福一家人”始终放在核心的位置,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新时期里生产车间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模式来。
工厂安全生产心得体会【第三篇】
第一段:引入背景
新安全生产法的实施对于工厂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工厂管理者,我们要深刻领会新安全生产法的内涵和要求,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二段:深化认识
新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工厂安全生产的法律责任和要求。我们要加强对新安全生产法的学习和理解,深入贯彻落实。在规模不断扩大的企业中,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正确处理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
第三段:重视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确保员工安全的关键。在工厂中,我们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通过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向员工普及安全知识,传授应急处理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救能力。
第四段:加强设施安全
工厂的设施安全是安全生产的基础。我们要加大对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力度,确保安全设施的完善和有效运行。同时,要积极引进新技术,提升设施的安全性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五段:强化安全监管
安全监管是新安全生产法的核心要求。作为工厂管理者,我们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加强对工厂生产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得到控制。
总结:通过深入学习和贯彻新安全生产法,我们工厂得以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管理。加强安全教育、设施安全和安全监管是确保员工安全和工厂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才能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工厂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工厂安全生产心得体会【第四篇】
新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对于提升工厂生产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工厂的从业人员,我深切感受到新安全生产法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和变革。下面我将从加强管理、推行预防、建立应急机制、责任落实和培训提升五个方面,分享一下我在工厂工作中对新安全生产法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加强管理
新安全生产法要求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通过落实主体责任、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等措施,改善工厂的生产安全管理水平。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了每个岗位的安全职责和安全工作要求,同时加强了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确保每个员工都具备相应的安全技能和知识,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
第三段:推行预防
新安全生产法强调预防为主,要求企业从源头上避免事故的发生,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防范和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在工厂中,我们将预防工作贯穿到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对设备和工艺的严格把控,加强设备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性,提前发现和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有效地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
第四段:建立应急机制
新安全生产法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在我们的工厂中,我们建立了一支专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员工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外部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消防、安监等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应急机制和处理流程,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第五段:责任落实和培训提升
新安全生产法强调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要求企业严格履行安全生产的各项责任。我们的工厂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了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力,加强了对各项安全工作的监管和考核。同时,我们还不断提升员工的安全技能和知识水平,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总结:
通过新安全生产法的实施,我们工厂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加强管理、推行预防、建立应急机制、责任落实和培训提升成为我们工厂保持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方的支持,只有不断加强安全意识,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工厂生产安全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