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历史范例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挖掘历史范例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挖掘历史1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方志敏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 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这些爱国者和革命者,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种不畏强暴、不甘屈服、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才没有在历次面临的严重危机中亡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也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我们今天实现腾飞,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献。在今天和平建设环境中,作为一名中学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高中历史教材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无数先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的光辉业绩,永远载入史册,激励后人。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理想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要帮助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 强调自我,另一种是胸无大志,缺乏远大的理想。要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历史教学要通过大量的史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因此,个人的理想、 抱负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基础的,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 ,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三、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4篇挖掘历史范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挖掘历史。

挖掘历史2

[关键词]阳谷 历史文化资源 绿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80-01

阳谷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古农业文明的发祥地,景阳冈龙山文化、水浒文化、蚩尤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等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阳谷独特包容,兼收并蓄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阳谷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突出打造以打虎英雄武松故事为代表的水浒文化品牌,成立了水浒文化研究会,举办了阳谷县首届景阳冈文化旅游节以及“狮子楼庙会”,“武松武术文化展”等活动,联合梁山、郓城和东平等水浒故地共同打造了“大水浒旅游文化圈”,逐步形成了新的旅游文化品牌。

一、阳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遗产形态结构开发的滞后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它们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承载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希望,现代人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高效、便捷、舒适的生活方式的同时,越来越崇尚古朴美、自然美和原始美,希望走进古朴,回归自然找回对生活的亲切感。

94年以来,阳谷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累计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超过十亿元。2008年来,共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近亿元。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是不可否认的。但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后果,一方面旅游的人数超出了本身的承载能力,这样无形中加速了对文化遗址的破坏,另一方面,为了追求真实性对遗址进行了修复,导致了一些古建筑过度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这样就使的部分历史文化遗产正面临失去原有风貌和历史价值的严重威胁。

(二)、文化遗产内涵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开发

阳谷县狮子楼风景区,是开发《金瓶梅》文化力度最大的地方。《阳谷县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明确规定,“做大做强《水浒传》、《金瓶梅》历史巨著利用文章”。《中共阳谷县委、县政府关于进—步加强全县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也明确规定,“注重挖掘《水浒传》,《金瓶梅》等历史巨著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打响水浒、古运河两条旅游线路和阳谷古城的品牌,实施全方面发展旅游业”。所以,阳谷要打造包容、奋进的阳谷和阳谷人民形象,要正面树立阳谷

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这个正面的文化品牌,避免在文化内涵挖掘方面出现的负面影响,就像在网上出现的三地出现争夺西门庆故里的网络谣传。

二、阳谷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制约因素

(一)、历史文化遗产修缮不到位

阳谷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并且政府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工作也相当重视,但仍然有许多标志性建筑缺乏及时维修,而且多数尚未得到开发利用。此外,有些标志性建筑在维修和恢复时因陋就简,擅自改变原状的现象比较严重,使文物的档次和品位大大降低。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一旦破坏就将永远消失,任何重建、再建、仿建的文化遗产,都不可取代古遗产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以及它原有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如位于阳谷张秋镇南街的山陕会馆(含乾坤正气匾)等多处遗址已遭受严重破坏。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宣传不到位

我们有些城市和地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相当缺乏,狮子楼坐落在阳谷县城西南角,始建于宋朝景佑三年,现在已经是水浒旅游线上的重要的旅游景点。十几年前,在当地政府还没有对狮子楼遗址实施古建筑保护的时候,狮子楼就已经成为了当地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然而随着政府对狮子楼旅游区的开发,当地居民看重了这里的商机,居然把烧烤摊设在了狮子楼附近,严重的污染了旅游景区的清新整洁的环境。除了烧烤产生的气体污染物对文物古迹造成了危害以外,当地居民在烧烤摊消费的过程中丢弃的一次性木筷、餐巾纸也严重影响了狮子楼旅游区周边环境的卫生。

(三)、当地企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足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淡薄,并不仅仅反映于一般的市民,一些企业也同样缺乏遗产文化保护的意识。有的企业认为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无足轻重,一些古建筑甚至是影响城市“现代化形象”的绊脚石。正是在这种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利益群体如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自身的利益,更是置遗产保护与不顾,只顾自己的工程进展,而忽视了对文化遗产的配套保护。这些现象的存在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一些市民的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剧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难度和进程。

三、阳谷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当地实际,打造地域特点鲜明、个性突出、能够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的标志性景点,对有重大()价值,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大投资保护力度,优先开发利用。

文物的维修和发展利用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政策性要求高的工作,在对文物古迹维修利用前必须对该文物的朝向、始建年代、历代维修经过和建筑本身的布局、体重、形制结构、用材、彩绘、建筑方法和技术等进行系统科学地研究和论证,严格把握古人在创建时的思想文化内涵,按照“修复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进行维修。

(二)、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和保护意识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意识要先行,任何一处文化名胜古迹的价值都有一个认知过程,其价值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不断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文化保护意识是遗产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努力培育人人热爱文物,积极参与保护文物古迹的社会氛围。首先,我们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教育,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传播方式,如出版物、画册、广告、学术讨论会等。例如,位于十五里元镇的“蚩尤冢”,蚩尤与炎黄二帝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是中国古代的战神,是上古时期的东夷部落的首领。针对蚩尤文化的研究和旅游,我们要加大宣传,使这些品牌广为人知,提高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让人们认识到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以及科学研究价值,提升文物保护的自觉性。其次,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普法教育,让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只有认识到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我们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才会由“少数人的抗争”,变为全民的努力。

(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研究队伍

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和理念。对此,需要建立通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和时间积累,才能准确的把握古人思想意识的理念,为此,我们阳谷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研究队伍,主要负责古建筑,文物遗址和古墓葬的保护工作,并开展有关的课题研究,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政府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之内。

城市文化遗产见证了城市发展的生命历程,承载和延续着城市的文化,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的记忆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科学研究价值,保护阳谷的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使阳谷优秀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也可以推动我县的旅游产业长足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阳谷县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挖掘历史3

目前,新课程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一些问题还有待解决。我认为,历史教学方式改革与历史课程资源建设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建设有助于推动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改革教学方式,应挖掘历史课程资源,精心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一方面,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从文物图、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史学信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力所能及的论证,相对自主地探索历史影响背后的实质,发现历史形象反映了什么历史真实。这需要学生通过历史影响的表征与其他有关知识的联系,来揭示历史形象内在的历史真实。例如讲“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幅图时,学生可以将“严整宏伟的阵容”这一形象表征与学过的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耕战政策”联系起来,读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的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真实;可以将“兵马俑严阵拱卫秦皇陵”这一形象表征与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联系起来,从而读出秦始皇陵兵马俑也是秦朝皇权至尊在陵墓仪式制方面的反映;还可以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宏大规模及人力物力的耗费巨繁与秦朝的苛暴政联系起来,从而读出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设置历史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要求学生在此历史情境中,自主地以已学知识判断此情境的真实性,考查或培养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例如:“宋朝时一位书生赴京赶考,途中遇雨,避进一老翁家。老翁热情款待,又请喝茶,又请抽烟,临走还送给书生一袋玉米饼做干粮。”要求学生判断此情境是否真实。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利于考查相关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教给学生探究、提问技能,鼓励质疑问难,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可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内容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具有不同层次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使学生提出的问题逐步由模糊转为清晰。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处理能力,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教师运用教材提供的史料,让学生来还原历史真实。第二步,对老师提供的史料,学生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并运用史料来说明某些观点或作出评价。例如,教师提供:“史料一:义和团各坛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扶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摘自《庚子记事》”“史料二: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摘自黄曾源《义和团事实》”然后启发式地提问:义和团对待清政府的态度怎样理解?拆电线杆、拆火车道的行为应如何评价?鼓励学生思考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现状,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所以义和团斗争矛盾首先指向帝国主义,灭洋之后仍要反清。在这时要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全面地分析看待问题,提出质疑:这个口号有无局限性呢?鼓励学生充分查找资料、利用教材,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史料的了解:“扶清”口号的提出容易使义和团对清政府丧失警觉;史料也反映了义和团笼统排外的狭隘的一面。这样可有效地锻炼学生由表及里的发现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很简单或没有什么意义,教师也应认真解答,并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怎样问才更有意义;对于学生提出的富有思考型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大家讨论。

历史教学中改进历史教学方式和挖掘历史课程资源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要注意严谨性。教学方式上不能以追求表面的热闹为创新,也不能以个人臆测或道听途说的材料,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随意评说,否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会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

其次要有计划性。改革教学方式和进行课程资源建设,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不等于不用教师课前精心筹划,更不等于课堂上不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随便扔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去争论,无是非、无结果而散。否则不仅不能让学生达到认识上质的飞跃,反而会留下学生认识上的漏洞或缺陷。

所以,实施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注意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善于吸取史学研究的成果,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务实性。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应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历史学科本身的特征,实事求是,才能卓有成效。

挖掘历史4

关键词:“传统文化”;“水文化”;“景观休闲文化区”

1 传统文化印记

荔枝湾故址,可远溯自两千多年前秦将赵佗在广州自立为南越王时,彼时乃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6年,西汉王朝特使陆贾出使南越国,在离其驻地不远的溪边河旁(今周门彩虹桥一带)种植了大量莲藕和荔枝,据考证,荔枝湾故址便在陆贾城之西,可见远在公元前二百年间,荔枝湾便出现了。自秦汉起,这里相继成为隋唐官家荔园、两朝帝王的御果园、明清私家园林和民国达官别墅群,众多的园林建筑荟萃,传统民居(西关大屋)连片,水乡地域民俗风情浓厚,为岭南一地两千年来长盛不衰的游河消夏去暑好去处。在此历代均有名园胜景,著名的有唐朝的“荔园”,南汉的“昌华苑”,元朝的“御果园”,明朝的“听雪篷”,清朝的“海山仙馆”,以及民国初的“荔香园”。“海上神山,仙人旧馆” ,这座仙山琼阁,曾是岭南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 ,更是清代广州十三行全盛时期的缩影和象征。

水文化 多年前,古广州城内水网密集,城郊也是一个水乡世界。城郊西南,曾有一片方圆90里的沼泽地,这里与江水相通,地势低洼,河湖溪涌交织网布,溪流的两岸种满了荔枝树,每逢荔熟之时,岸上片片绯红霞彩,溪中舟楫往来穿梭,欢歌笑语十里可闻,正是“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醉人美景。千余年来,荔枝湾因水而生,因荔而盛,成为著名的消夏游乐场所,吸引众多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到此游乐,“小秦淮”的美名一时远播。及至明末,荔枝湾由王宫禁地渐成平民百姓可以涉足的地方,此时此处不但千树荔红,更有白荷玉立、“泮塘五秀”(莲藕、荸荠、菱角、茨菇、茭笋)飘香,同时由于水系不断拓展,昔日横亘蜿蜒的小溪小河已成纵横交错的河涌网脉,可通往珠江白鹅潭江面,渔民们白天出江捕鱼,黄昏回湾停泊,水乡泽国风情更为荔枝湾增添了另一番景致。

吃文化 自秦汉起,这里相继成为隋唐官家荔园、两朝帝王的御果园。相传西汉时期,荔枝湾一带开始种植荔枝。东汉年间,这里的荔枝成为上贡皇帝的佳品和朝廷赠送外国使臣的礼物。及至唐代,广州荔枝已盛名远播。荔枝湾还曾两度成为封建帝王的御果园。一次是南汉时期,另一次成为御果园是在元代。

园文化 明清私家园林和民国达官别墅群,众多的园林建筑荟萃,传统民居(西关大屋)连片,水乡地域民俗风情浓厚,为岭南一地两千年来长盛不衰的游河消夏去暑好去处。清代中叶,许多与“十三行夷馆”外商交易致富的大商家,在“富润屋”的原则下,先后在荔枝湾这片风水宝地兴建园林别墅,其中最著名的有“唐荔园”、“海山仙馆”、“小画舫斋”等。

2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提升

荔枝湾西关文化休闲区”全区包括荔湾湖公园、西关大屋历史建筑保护区、文塔及其周边地块的复建及修复工程,总用地面积约60公顷。通过对荔枝湾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改造升级,创造优美的环境来增强区域吸引力,通过营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来完善基础设施的功能,提升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荔枝湾的规划以水为魂,两岸建筑为魄,街巷为经纬。归纳起来,大致分为四段:起、承、转、合,恰如龙的四种姿态:来龙、游龙、潜龙、行龙。

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现有的传统建筑主要有:文塔、西关大屋、梁家祠、风水基、何香凝艺术学校、陈廉伯公馆、陈廉仲公馆(荔湾博物馆)、蒋光鼐故居、西关民俗馆、公园南门、小红楼、小画舫斋。复涌工程中,发掘出文塔原底座及原荔枝湾涌驳岸遗址,设计方案据此相应调整:修复原底座台阶,整理尚存的驳岸遗迹,铺设可拆卸的枕木作为到达文塔的路径。一座挺拔秀丽、具有浓郁西关风味的文物建筑,重现荔枝湾畔。为了突显文塔并给人们一个交流活动的空间,新建了文塔广场。蒋光鼐故居前设置了环形的水池广场以及场前花池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活动的空间,同时保持原有建筑的外貌不变,只进行了清洗,保持了原质原味。公园南门也是维持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外貌不变,在新建的河涌边增加了临水台阶,台阶的两边增加了叠石流水,石缝中载植了水生植物,可谓是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岭南文化中的越剧在这里演绎,书写新时代的传奇。

水文化的复原和提升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荔湾因荔枝湾的美丽景致而得名。荔枝湾可远溯到公元前206年赵佗南越王时期,为千百年来著名休闲消遣之地,是羊城旧八景之一“荔湾渔唱”所在地。18年前因污水横流,无奈被“加盖”为暗渠,栖身于荔枝湾路下,不见天日。经过大半年的建设,顺利完成堤岸建设、截污清淤、两岸美化、调水补水等荔枝湾一期工程。如今的荔枝湾,清水蜿蜒,画舫悠游,曲桥佳木,亭台楼榭,有“广州小秦淮”之美誉,不但复活了岭南水乡的文化记忆,促进了西关水脉生态恢复,而且重现老街坊的“老广州回忆”,凝聚年轻人的“新广州共识”,焕发荔枝湾生机与活力。荔枝湾涌掀起盖头,除串联起实体的文化遗迹外,也让延续了几百年的民俗活动――泮塘龙舟得以原地重现。

3 产业升级――打造西关旅游休闲文化产业区

千年西关,风情万种。西来初地、古祠流芳,诉说千年历史;骑楼街、麻石巷、西关大屋,尽显岭南风情;自古以来有:“岭南文化聚荔湾,西关风情最广州”之称。通过大力整治,荔枝湾隔世重生,惊艳全城,立刻掀了一股西关寻根游热潮,在“看亚运、游西关”活动中赢得各国来宾的称赞,成为名副其实的“岭南文化新名片”,同时带动了各项产业的蓬勃发展。

景观的全面升级 本次改造过程中,植物的点缀成了最后的亮点,在形态、色彩、味道方面都体现的淋漓尽致。所用树种都为岭南本地的特色树种,花为时花应时而开,沿水两边的植物主要是荔枝、杨柳、鸡蛋花、芭蕉、高山榕,岸边“三步一柳五步一荔”,还有一些竹类植物如紫竹、黄金间碧竹、文丝竹等,灌木以造型勒杜鹃以及红花杜鹃为主,其形有腊梅之风,花可比彩霞,或单植或群配,幽然成景;地被为时花以及本地的一些花期较长的植物如龙船花、大叶龙船花等;在水边适当增加“泮塘五秀”水生植物,它们和水中的置石相映成趣,波光倒影。

而公园内的景观改造充分结合现状,尽可能保留现状乔木,根据原地形灵活布局,计利用桥廊、植物、假山石块等造园要素进行巧妙布局,采用框景、障景、借景、对景等古典园林手法,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来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如“海山仙馆景区”尽力恢复海山仙馆原貌,多采用通体式景墙和廊道,形成空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细部的精雕细啄 细部决定了设计和工程质量的好坏,从设计之初就对每一个小的环节进行反复的推敲和论证,力求做到更加的完美,特别是几条石桥的设计,无论从桥身取材的来源,还是小到柱头、柱身的纹理及弧线设计都做到了有据可证,同时又不乏现代气息,所用材料的色彩大胆奔放。

旅游文化的渗入 河涌复原后形成了水上和陆上两条旅游路线,水上路线从东入口广场的瀑布水源的木栈道处出发,向西途经文塔广场亲水台阶、文津桥、六合砚池水池、风水基、德兴桥、至善桥、大观桥向北拆入公园内部荔枝湾湖中,在食养坊处设有湖内停靠的游船码头,泛水工具为篷船,船上有专业又漂亮的导游小姐,向你娓娓道来这水岸两边的传奇,古来至今的风流人物,还有这西关之地的饮食娱乐,又引得你食欲大增,在这清波碧水间感受这“艇仔粥”文化,真乃人生一大快事,另外沿水边,多处设有亲水码头和木栈道,游人可在此处进行停靠。

陆上旅游路线以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主干道为主,东西向线路主要为水路沿岸两边的景观建筑为主,从东入口广场的著名书法家题名的“荔枝湾”铭牌石开始,河岸两侧有梁家祠、文津古玩城、文塔广场、六合砚池水池、风水基、西关大屋、何香凝艺术学校、陈廉伯公馆、陈廉仲公馆(荔湾博物馆)、四面佛宝塔、蒋光鼐故居、西关民俗馆、公园南门、小红楼、小画舫斋、潮汐酒家只到进入西边的黄沙大道,游人渐渐远去,在这条线路上有多处点可进行公园内部,可随时进行公园进行游赏。南北向路线主要以龙津路为纽带,龙津桥为支点,北到中山八路,南到宝华路,龙津桥以北主要为饮食一条街,最为出名的有“泮溪酒家”; 龙津桥以南主要是具有岭南民俗风情的麻石小巷民居区,游人可体会到浓浓的生活气息。

商业文化的渗入 荔湾区自古以来商贸繁华,沿街两边古玩玉器琳琅满目,文津古玩城的建立,让游人有了一个购买奇珍异宝的好去处,不久的将来,这里的繁华绝不输于华林玉器广场。而风水基旁边现有的古建筑内摆着各式的玉器、佛像、以及古腾椅,和对面的文津古玩城形成古今对比。另外沿水南岸改造的古建筑如蒋光乃故居以后有望成为古韵味的假日酒店,让游人节假日在这里放松自己的心情。这里有老西关很有名的酒家如“泮溪酒家”“唐荔苑”“潮汐酒家”“食养坊”等,走累了可以在这里尽情的玩、尽情的吃,尽情的体验老广州的风情。以后这里会是广州的吃、喝、玩乐片区,疲劳的都市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的享受生活。商业休闲的气息会在这里越来越浓厚。

4 展望未来

在亚运年荔枝湾进行了一期工程的整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使水更清了岸更绿了,水上可泛舟,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在时间紧,工期急的情况下也暴露了许多问题,这些都要我们在二期工程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改正。荔枝湾二期工程整治,主要是为打通水道,把荔枝湾的水和珠江水连通,让以前的古龙舟航线得以贯通。

参考文献

[1]陈跃中。 “当代中式”景观的探索:上海世博中国园“亩中山水”设计[A].中国园林,2010,(5):42-46.

[2]陆琦。传统岭南庭园布局与空间特色[J].新建筑,2005( 5) .76-79.

48 5219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