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范例【优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了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范例【优推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了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第一篇】

沉沉的黑夜中有一点火种,它将燃烧成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火焰,燃尽一切腐朽、落后和屈辱,把中国带进一个光明灿烂的新纪元。这星星火种,就是1921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中共一大的历史上,有一位女性用她的智慧与温柔守护着会议的顺利召开,她就是中共一大的“温柔卫士”王会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李达的夫人。

王会悟留在历史深处的身影,是一个娇小文静的江南女子。她1898年出生于浙江桐乡,书香门第,开明的父亲早早地把她送到嘉兴接受新式教育。13岁时,父亲不幸病逝,她回到家乡,接过父亲的教鞭继续教书,小小年纪就办起了桐乡第一所女子小学,也撑起了家中的经济大梁。从那时起,这个娇小文静的小姑娘就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资质,聪明、坚强、细致、周到、能力出众,也正因如此,日后她才成功地担当起中共一大“大管家”的重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王会悟来到上海,寻求妇女独立解放途径,先后担任黄兴夫人徐宗汉的秘书、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秘书等职,工作中与李达相识。1920年,在陈独秀的家中,李达与王会悟举行了婚礼。

1921年2月起,李达担任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代理书记,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王会悟就是他的得力助手,为党的创建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进入筹备期,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一直在李达身后的王会悟,担当起看似普通,却极为重要的会务工作。

首先,在选择会场的时候,王会悟以女性特有的细心建议把位于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的李公馆用作会场,能较少受到密探与巡捕的骚扰,安全和保密性都有较好的保证。这个建议得到了会议筹备人员的一致同意。

随后,在接待参会人员的过程中,王会悟严谨细致的工作更是出色,她始终保持着强烈的保密意识。当时正是暑假,她通过自己在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的关系,借到了博文女校的三个房间,给外地代表落脚。这本身已经够隐秘的了,但她还是机警地给代表们安上了“北京大学生暑期旅行团”的名头,相关于又上了一重保险。

在王会悟的细心张罗下,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李公馆顺利开幕。会议期间,王会悟一直在会场外围值守,警觉地注意着公馆周围的动向,守护着会场的安全。

会议最后一天,有密探突然闯入会场,按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参会人员立即疏散,随后不久,会场被巡捕搜查,为安全起见,只能另择开会地点。当时有人建议在上海找家旅馆,有人主张到杭州西湖,讨论结果均不理想,而王会悟建议大家到嘉兴南湖,扮作游客,租一条画舫,在湖中心继续开会。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王会悟又当仁不让地负责起租画舫、安排会场、组织大家转移等具体工作。

经过李公馆的那场“虚惊”,王会悟更加谨慎细致,她安排代表们乘火车前往嘉兴,分开买票,乘坐不同的车厢,到达嘉兴后分批住下。租画舫的时候,她还精心地置办了一桌酒席,租了两副麻将,完全和那些游湖的客人一样。

就这样,被中断的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的一条画舫上继续召开。会议期间,王会悟打扮成歌女模样一直坐在船头,“悠哉”地看着风景。只要一有游船靠近,她就哼起小曲儿,用手指轻叩船板,仿佛在打节拍。船舱里的代表们就立刻哗啦哗啦地搓洗麻将,或者“三条”“五万”地一通嚷嚷,为这个庄严神圣的时刻,增添了几分别样的生趣。

暮色四合时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闭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在这个开天辟地的历史性的时刻,没有礼炮,没有烟花,只有王会悟轻柔的叮咛,让大家下船后分散开来,各自回到她安排好的住处。

从那条画舫上走下来的会议代表,就此走上了各自的历史征程,从这一刻开始,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伟大革命拉开了序幕。

作为这次会议的“温柔卫士”,王会悟的身影却隐藏在了历史深处。她一生未居要职,只是默默地协助李达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事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王会悟在政务院从事法制工作。1993年10月20日,王会悟在北京病逝,享年95岁。

伟大的事业,成就于细微。每一个看似普通的细节,都有可能决定事业的成败。保密战线的工作更是微妙,要求谨小慎微、滴水不漏、万无一失。

当前,世界局势风云变幻,西方凌霸势力扼华心切,妄图通过区域孤立、技术封锁、经济脱钩等方式迟滞中国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保密工作更是举足轻重。

当前,我市聚焦“三大战略”,突出“六大主攻方向”,全面纵深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我们只有树牢保密意识,严守保密纪律,深化保密实践,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谱写赣州篇章。

了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第二篇】

我是保密故事的讲述人方xx。今天我要讲述的保密故事是中国无线电波之父、十大红色特工之一的李白烈士的故事。

“久未接到家信,内心实在挂念。男屡次寄回之信,不知收到几何?近来,福体康健否?合家都好么?甚念……”书信里的李白闲话家常,语气温和而体贴。然而,直至牺牲,他的家人才知道,书信背后的李白一直以电波为尖刀,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李白在十五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因为表现优异而被调入红五军团任电台台长兼政委。在长征的漫漫长途中,李白和他的无线电队战友们白天跟着队伍负重前行,晚上收发情报继续工作,在敌人的炮火中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人在电台在”的革命誓言。李白对战友说:“电台是全军团几千人的耳目,是与总部联络的主要工具,我们要视电台重于生命。”

“电台重于生命”,这句话后来不仅成为整支无线电队的响亮口号,更是一支特殊队伍在雪山和草地上表现出来的不朽精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国抗战形势,加强对敌占区的秘密工作,党中央派李白到南京、上海等地建立党的秘密电台。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李白以坚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技术,巧妙地担负起了上海党组织与党中央的秘密电台联络工作,将一份份地下党组织获得的宝贵情报传递给党中央,架起上海与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

抗战胜利后,李白夫妇回到上海,利用一台仅有7瓦功率的小发报机与党中央电台联系,将国民党各种情报传送到延安和其他解放区。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正在向西柏坡发送国民党的长江布防情报时被敌人所定位,自知已经无法逃脱的他让妻子裘慧英带着孩子出去躲藏,自己镇定地坚持将情报发完,并销毁了密码,随后被闻风而来的敌人所逮捕。当晚,凶残的敌人连夜对李白进行刑讯,30多个小时内竟使用了36种酷刑。面对高官厚禄诱惑和审讯者的严刑逼供,李白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党的秘密。

无计可施的国民党政府下达了死命令,判决李白等人“坚不吐实,处以极刑。”临刑前,李白托出狱的同志给裘慧英带去消息,让她在监狱附近的老百姓家的阳台上等候,对着监狱的窗子见上最后一面。李白告诉裘慧英,“今后我回来当然最好,万一不能回来,你们和全国人民一样,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当晚,李白被敌人秘密杀害,年仅39岁。而此时,距上海解放只有20天。

2021年,根据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改编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式开演。“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这是剧中的李白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跨越70余年的时空,地下工作者李白从容赴死的英雄形象感动无数观众,他用短暂却光辉的一生诠释了对信仰的坚守,对革命事业的热忱,留下了一段永不消逝的电波。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在革命的历史中,一位又一位的中国共产党保密工作者前赴后继,诠释了何为“电台重于生命,革命何惧生死”,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让我们缅怀革命先辈,让革命的薪火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手中不断传递下去。

致敬人民英雄,传承红色基因,共同筑起国家的保密长城!

了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第三篇】

摄影师穿梭冰河、冻原,追寻极地的风景;画家穿越山谷、溪流,追寻四季的变化;落叶归根,追寻的是心中那个家。生命恰是如此,聚散离和,奔波迁徙,总归是为了追寻心中的一抹光。走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上,那抹光是指引前行的方向,是支撑前行的信念,是鼓动前进的动力,是一个人的支柱与灵魂。

人无魂则不立,一个人不能没有人生的脊梁。而由活生生的中国革命历史凝结而成的红色文化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灵魂中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是值得用一生去追寻的光。

追寻,是为了时刻铭记。“青山绿水长留身前浩气,苍松翠柏告慰逝后英灵”,许多纪念碑傲然耸立青山环绕之间。每每瞻仰那共产党人用灵魂铸造的不朽丰碑,都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正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经历过刻骨铭心,我们又怎能不铭记?好了伤疤不能忘了痛,牢记过去的伤痕与苦难,才能不重蹈历史的覆辙。享受着冰冷墓碑换来的阳光与安宁,我们又怎能不思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是党员的一种党性修为,更是人性的一大美德。追寻红色记忆,感恩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英烈,才能珍惜现在,不断成长。那段峥嵘岁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感受、去领悟,去永远铭记。

追寻,是为了永不迷路。时至今日,每次沿着先烈的足迹重走革命征途,也依旧能从路隘、林深、苔滑的景致中体验当年那栖风宿雨、关山阻隔的艰难困苦。参观革命纪念馆,锈迹斑斑的文物沉淀着岁月的痕迹,时代的沧桑感依旧能一下拉近我们和历史的距离。在这样艰苦的岁月中,先辈们正是秉持忠诚、坚守信念,才能迸发出巨大智慧和无穷勇气,迎难而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血雨腥风的战争已成为历史,但我们要继续创造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最坚实的基础仍然是永远的忠诚和坚定的信仰。对于每一位共产党员来说,追寻红色足迹,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才能在喧嚣中、在纷杂中不迷失前进的方向。

追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今天,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但事业发展永无止境,离理想越近,我们越需要不断突破的不竭动力。李大钊、瞿秋白……一个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革命先烈,他们英勇抗争、奋发作为、为民务实的“红色气质”,正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最好的教科书,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追寻红色精神,在与先辈的灵魂交流中继承他们伟岸身躯上强烈的意志、刚正不阿的正气、坚韧不拔的品格、一心为民的情怀,我们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追寻,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虽然硝烟弥漫的年代已经远去,一些革命旧址也早已破旧、坍塌,但沧海桑田不能湮灭先辈开创的红色伟业,不能掩盖先辈璀璨夺目的革命精神。任时光荏苒,那红色故事仍将传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仍要不懈追寻宝贵的革命文化,让红色记忆深深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让红色精神融入民族精神之中,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凝聚起全民族的奋进力量!让历史照进现实,才能让盛世万古流芳!

了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第四篇】

邹韬奋1921年大学毕业后负责《生活》周刊和《时事新报》副刊编务。确定《生活》周刊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

1936年11月,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邹韬奋等七名救国会的领导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出狱后,邹韬奋前往武汉继续参加救国活动。香港沦陷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邹韬奋后来到达东江、苏北抗日根据地。但就在此时,邹韬奋不幸患上了耳癌,只得回上海就医。患病期间,他仍笔耕不辍。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离开了他热爱的爱国民主事业,享年50岁。在邹韬奋弥留之际,他口授遗嘱,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1944年10月,《解放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致邹韬奋家属的唁电,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高度赞誉和评价了他一生从事的伟大事业。毛泽东亲自为他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党的百年礼赞,传承红色基因――让我们牢记这些英雄的名字,不忘初心,牢记来时的路。

了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第五篇】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曾经影响和鼓舞了共和国的几代人。而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同名新编舞剧又让众多当代青年的心灵受到了深深地震撼与洗礼,让他们记住了这样一个名字——李白。

也许,今天的青年会这样问:奋战在危机四伏的隐蔽战线上,你是否犹豫过?

八一三淞沪会战那年,李白来到上海与纺织女工裘慧英假扮夫妻开展地下工作,为了建起上海与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他把收音机改装成了发报机,将发报功率从75瓦降到15瓦,最终降至7瓦。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他一干就是12年,十二年间李白先后三次被捕,三次入狱,每一次都命悬一线,但是他始终没有犹豫、从不退缩、无所畏惧。一位接收过李白发报的战士回忆说:他不知道电波的那头是谁?但却能从对方镇定娴熟的发报指法中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

那天夜里,李白房间的小灯泡突然间熄灭了,几分钟后又重新亮了起来,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知道这是敌人在用分区停电的办法在搜索我们的电台。然而他并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恐惧,国民党陆军部署序列、海军各舰所在驻地、长江江防计划等一封封重要机密都通过他发出的红色电波飞向了党中央。当敌人破门而入的时候,李白发出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道电波: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也许今天的青年还会问:你有幸福的家庭和年幼的孩子,为了信仰就一定要舍弃妻儿吗?

在关押期间,敌人对李白进行了长达30多个小时的连续审问,他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可是无论敌人怎样用刑,他始终没有屈服。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妻子裘惠英带着儿子从牢房对面百姓家的阳台上见到了丈夫,而此时的李白双腿已经被老虎凳压断,只能在难友的托举下艰难地爬上窗口。妻子见此情景泪流满面。可是李白却坚定地说:“惠英,天快亮了,这是我们共同期盼的,你应该高兴。至于我,无论生与死,都会觉得愉快和欣慰。”就在那天,李白在浦东戚家庙被秘密处决,年仅39岁。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急电陈毅市长查明李白的下落。可是可是他们却并不知道,这位坚贞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就在二十天前英勇就义了。

了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第六篇】

38年前,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我国科技和财经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张劲夫让车救群众的“小事”,深刻诠释了什么是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立场。

1979年底,张劲夫调任安徽省省长、省委第二书记,不久又任第一书记。张劲夫是安徽肥东人,抗日战争时长期奋战在安徽,与家乡人民结下深厚情谊。张劲夫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儿子、人民的公仆,把回到故乡工作当作为父老乡亲服务的机会。他一心为公,作风务实,到全省各地调查研究,深入实际了解情况,为安徽发展“把脉问诊”。调研中,张劲夫要求一律不搞迎送,不搞宴请,不搞层层陪同。他说:“咱们安徽是个穷省,不能穷庙富和尚。”

张劲夫收到转来的感谢信后写道:“不要感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遗憾的是,还有许多该做的事未做,或者未有做好。”

张劲夫让车事小,但关心群众、把群众装在心里事大,这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广大党员干部应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力用情做好各项工作。

党的百年礼赞,传承红色基因――让我们牢记这些英雄的名字,不忘初心,牢记来时的路。

了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第七篇】

我是保密故事讲述人韩xx。今天,我要讲述的保密故事是“忠魂大义永不泯,无字天书传机密”

天刚破晓,江西省宜春市慈化镇的小街上就急匆匆地走着一个中年男人。这是1928年立冬以来第一次降霜,地面上一层厚厚的白霜在他的脚下踏得簌簌作响。只见这人个子不高,面若古铜,走在街上并不起眼。但奇怪的是,他有一只眼睛全瞎了。

这个神色匆匆的“独眼”男人就是秘密参加了慈化地区农会组织的地下交通员李光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把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这一革命大浪潮的推动下,慈化地区的革命工作者也在暗暗酝酿着一件大事,今天有一份重要文件要他送出慈化镇。

就在李光日越来越靠近镇门口时,他发现迎面走来的人都面色慌张。凭着地下工作者敏锐的直觉,他突然感到危险正在步步逼近。果然,他远远看见镇门口有敌人戒备森严,荷枪实弹,盘查过往行人,见瞎子就抓。

焦急当中,李光日回到陈根宝的家,也就是当时宜萍县苏维埃政府的一个地下联络站,与陈根宝进行商议。他们清楚地知道李光日身上这份文件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许多地下革命者的生命,还关系慈化正在酝酿的“大事”能否成功,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把它送出去。

正当两人一筹莫展之际,陈根宝年迈的父亲把两人叫进了里屋。只见老人躺在床上,似乎病得不轻,他缓慢地抓起李光日和儿子的手,意味深长地说:“儿呀,你们都是办的大事,是跟着毛泽东走的人,我虽然老了,可死也要跟着共产党走!我已经想好了一个办法。”说着,他紧紧地握了握李光日的手,目光中充满坚定。随后,他满含深情地看了看自己的儿子,说道:“过一会儿,你来我屋里,我会告诉你们怎么走出慈化镇。”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李光日和陈根宝都不知道老爷子到底想出了什么法子。过了十多分钟,两人实在按捺不住,就推开老爷子的屋门,却看见老爷子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陈根宝十分纳闷,就上前推老爷子,埋怨道:“爹,这节骨眼儿你怎么还睡着了呢?”话音未落,李光日就发现老爷子不对劲,赶忙上前一试探,顿时大吃一惊。此时,两人才发现老爷子已经咽气,枕头边还放着一封信:“根宝,为父年老体迈,与其残喘苟活于世还不如为革命捐躯,吾已服下祖传的剧毒,此毒一个时辰之内就会使尸骨散发出难闻之味,你们对外就说我身染恶疾,有传染危险,需立刻送出镇外办丧,趁着办丧之际,把李交通员送出镇外,千万不要让革命蒙受损失……”

刹那间,李光日泪流满面,他“扑通”一声跪倒在老爷子床前,哽咽道:“大爷,你放心,我一定会把信件安全送到,我们的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

陈根宝强忍着悲痛,立即遵照父亲的遗愿开始布置葬礼。

一支三十多人的送葬队伍从陈根宝家出发,守镇门的敌人把队伍拦截下来后对李光日进行了搜身,但只搜出来了几串纸钱,又因为有恶臭不断从棺木中飘出,怕触霉头,便将他们一行人放了出去。

但让敌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在李光日身上搜出的那几串纸钱,其中一串恰恰就是那份绝密文件!这就是李光日苦苦思索出来的“无字天书”:用南瓜汁在纸上写信,干后纸上不留一点痕迹,只要一放入水中,字迹就清晰可见。

就这样,李光日随着送葬队伍顺利出了慈化镇。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更是有一大批像李光日、陈根宝这样默默无闻地保密工作者,他们隐姓埋名,常常一生困苦,却置身险境潜于敌人的心脏,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孤身战斗,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背负骂名,坚定的为党组织输送情报无怨无悔。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是珍贵的印记仍在;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更应学习先辈们不计较荣辱得失,不沉湎个人私情,无私无畏,忠诚奉献的精神,续写共产党人的政治气节和优秀保密工作者的可贵品质!

了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第八篇】

有这么一个闽西人,在短短一周时间内,他翻山越岭,穿过了江西八个县,行程一千多里,他就是我党隐蔽战线上的尖兵项与年。

1934年9月底,在江西庐山牯岭,蒋介石召开了一次秘密军事会议。会议的核心内容,是进一步部署对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围剿”。会上制定了“铁桶计划”,在红都瑞金四周构筑了三百重铁丝网,三十重碉堡线,动用一百五十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突然包围,要在六个月内消灭红军。

庐山牯岭会议结束后,地下工作者,时任国民党赣北第四军专区司令莫雄,把三四斤重的绝密文件交给了项与年、刘哑佛、卢志英等共产党员。情况十万火急,项与年等人立刻将绝密文件要点,以特急电报发往中央。随后分头把主要内容用特种药水密写在四本学生字典中。那么派谁去送情报最适合呢?项与年会讲客家话,熟悉当地人情地貌,又是保安司令部机要秘书,过关卡比较隐蔽、方便。最终,项与年自告奋勇,承担起了挽救红军生死危亡的重任。

拿到情报后,项与年扮成教书先生,怀揣着密写字典出发了。为避开国民党军队的关卡,项与年白天休息,晚上利用夜幕掩护,避开大路,翻山越岭,秘密前行。

在逐步靠近中央苏区时,项与年发现敌情远比预想的严重:几乎每个村子都修有碉堡,各山头路口均有岗哨,简直是插翅难飞。如何闯过关卡,成了大难题。经过反复思索,他决定改扮成叫花子,走大路通过敌人的封锁线。

他找了处隐蔽的地方,拿起地上的砖头狠狠砸向自己的门牙,顿时眼冒金星、鲜血飞溅,4颗牙齿脱落了下来。巨大的疼痛使他昏倒在地,醒来时嘴角还残留着伤口血迹,脸颊也肿得异常吓人,哪里还看得出原来的面目。

为了能让自己装扮得更像乞丐,项与年又抓起破房子里的柴灰往脸上涂,在身上抹上牛粪,找来一顶废弃的礼帽、一件破夹袄和一只缺了角的海碗,将4本密写字典藏在满是污秽的袋子里,拄着拐棍往关卡走去。

“站住!你一个要饭的,嘴巴怎么肿得这么大?”有一个凶神恶煞的哨兵瞪大眼睛问道。

“长官,您不知道,我在一大户人家要饭时,主人不给,还放出狗来咬我,我就拼命跑,哎……摔了一大跤。”项与年佝偻着背,哭丧着说。

敌人信以为真,让他过去了。

就这样,项与年强忍疼痛一路乞讨,俨然成了真正的乞丐。他把乞讨来发馊了的食物放在字典上面,沿途敌军哨兵见了,很远就捂住鼻子,“哪里来的臭要饭的,赶紧滚!真晦气,呸!”。项与年翻越了十八个横排的山岭,顺利穿过了密不容针的关卡防线,10月7日终于到达瑞金沙洲坝的中共中央驻地。

“我是地下党员,有重要事情面见周恩来……”红军干部听项与年这样说,立即把他带回阵地,转送到团部、师部。

“你是?项老弟?!哎哟,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嘛?”周恩来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叫花子就是当年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时的老部下。

项与年无力地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哆嗦着,将绝密情报从贴身的衣袋中掏了出来。周恩来立即命令作战情报部门将四本密写字典复原成文字图表,认真分析研究。获悉“铁桶计划”后,中共中央当即决定提前实施突围转移。

至此,项与年冒死送情报的英勇壮举,让近十万中央红军躲过了国民党的“铁桶合围”之势,跳出了足足30道严密封锁,提前十天踏上了长征之路。

48 25056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