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的极限读后感范例最新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阅指引】朋友以下是由阿拉题库范文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写作资料,“增长的极限读后感范例最新5篇”帮您减少加班熬夜,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篇1

1.本书只是大致翻阅了一遍,对于其中所使用的系统模型不是很懂,虽然其中的系统反馈原理曾用于挑战杯中,而且还获得了不错的名次。但毕竟没有系统学习过,倒是看着很亲切。

2.过冲(overshoot)的三个原因分别是:快速增长,极限和滞后反应。

3.理解整个世界的发展有四个方法与工具,分别是:理论,数据,模型和世界观。显然最为重要的是,对于发展所要采取的价值观,信念,目标和偏好等的选择,需要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应当应用的是一种动态的系统观,而不是一种片面静止的看法。

4.其中采取了源——汇的提法,也就是自然资源——材料和燃料使用——废弃物。相比较以前所学的生态地理学的观念,更为具体全面。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篇2

增长的极限,我认为这个理论其实并不那么具有创新性,物极必反、盛极则衰 、月盈则亏 、矫枉过正、欲速则不达……其实说的都是同一道理,之所以《增长的极限》能被学术化,归功于其本身的科学性论证和事实列举。这样的书被再版三次,可见书的内容经得起时间的推演,不止于反复论证,而不断更新数据以追求时代贴近性换取更多新生读者的关注。的确,当今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已经十分迅速,个人表达权和所谓的“言论自由”被滥用,附庸文雅的,沽名钓誉的大有人在,信息时代下孰是孰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毋庸置疑,国民总体的文化性水平是提高了,但学术性读物的聚焦度的提高却没有形成正比增长,甚至在“快餐阅读”、“浅阅读”和“读图时代”的冲击下渐渐失焦。其实,真正在做学问的人并没有减少,只是如果没有“诺贝尔”等一系列国际大奖的光环,大众并对这些都提不起兴趣甚至是不屑一顾,伟大太过于耀眼,一般的人看不清以至于置之不理,其实这也是情有可原,但略过就是一种闭塞,终会演变成落后、盲目和愚昧。所以,《增长的极限》尽管已获奖无数,但依旧要推陈出新,破旧立新,不仅是追求学术严谨,更重要的是寄望于时代增长的更新不要略过来自自身的警告。声音尽管微弱,力量尽管单薄,但却是那样的竭嘶底里。   我突然感受到世界真的是有末日的,并且这个末日竟然离我们并不遥远。作为一个经济学的研究生,我突然发现原来经济增长也并不一定是件好事,不仅不能永远持续下去,还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读《增长的极限》,正如作者梅多斯所说的那样,感觉世界末日尽在眼前。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讽刺性的短片,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人类总是臆想出各种怪兽、妖魔,以寻求刺激和自身英雄形象的满足感,但当一切都脱离臆想成为现实,科技阻止不了异变,英雄梦免不了破灭,人类将无去无从,毁灭于一旦。《后天》、《海云台》、《末日崩塌》、《灭顶之灾》……一系列的灾难片都是以绚烂的拍摄技巧颠覆世界,观影后也许会带来一时莫名的恐慌和讶异,甚至是一系列反思,但并没有给出任何所以然,世界依旧是在“系统地给予特殊阶层以权力和资源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特权的社会制度”下“常规”运转,富人依旧是那样潇洒,穷人也依旧是那样窘迫;增长的永远是整体水平,恶果总是被时空的滞后加剧于愈穷越穷的人的身上。虽说,极限的打破引爆的世界危机,人类危机是全体人类共同承受和面对的,但谁是始作俑者,谁是替罪羔羊不是明摆着的吗?   印度尼西亚,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和尼日利亚六国的人口几乎到世界人口总数的一半。当把这些国家跟富裕国家的人均GNI增长画在同一张图上,这些国家的人均GNI增长几乎没有离开横轴。   “教育要提高人们的灵活性和创造力,教会人们批判性思考和重新设计物质和社会系统的能力。”社会是残酷的,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不进则退”各种大道理小道理,我觉得其实它们的必要性并不是绝对的,但套在“求增长”的社会状态下,这些都被动的成了“绝对真理”。“……也没有理由期望……增长就能消除贫穷,除非全球系统被重构以直接让那些最需要的人获得增长。”这句话十分准确的说明绝大部分求增长的目的不是发展,而是增长本身,粮食在富盈地从人类向牲畜再向人类流动,营养的绝对满足下成了一种剩余,以至于浪费;而在粮食紧缺地,粮食流动始端来自于劳动,终于劳动,营养的流失为的是营养获取,当需求超越自给自足,就是一场真实版的“饥饿游戏”。   自私驱使人类一直都打不破这种病态的不平衡下的平衡,我相信这种共存的状态只是暂时的,但这样的暂时如果没有极限的迅速接近,极限的滞后性越久,对所谓的人类文明也许更有利,但对处于水深火热的国家或世界公民而言,就是一种煎熬,也许已等不到极限灾难的降临,就以毁于社会系统的迫害下。这种自私迫使极限的接近也终有一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篇3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给我带来的强烈震撼影响之大,一种被震住的感受依然历历在目。

之前,我会觉得自然资源是无限的,从没有考虑过诸如水、空气、土地、森林、矿藏等,有一天会突然枯竭。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大面积、长时间发生停电、停水的情形。但这本书,明确地表达着一个可能的事实:资源会被耗尽——假如人类按照自己的习惯增长。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主题是:目前的政策将会导致一个可持续未来,还是走向崩溃?该怎么做才能创造一个能为所有人充分提供充足所需的人类经济?让我震惊的是,作者是在通过对未来世界人口、经济增长、生活水平、资源消耗、环境等变量都做了精确预测后,得出崩溃的预言的。这在今天看来是很普遍的认知,对于30多年前的我实在是极大的震动。正如书中所言,只有两次种途径能够回到可持续增长的轨道上:一是有管控的下降(manageddecline),通过有序地推出新的解决方案(太阳能代替石油能源);二是崩溃(collapse),你不再驾驶汽车。有序地推出新解决方案,一定需要较长的时间,就如北京的雾霾,如果要寻找到解决方案,绝不会是短期可以做到的。所以,在基础资源完全耗尽前开始动作,你依然会冒着当资源耗尽时在等待新方案的风险。

受到这本书影响,自己对环境的认识,从资源视角转换为资本视角;从消耗占用逻辑转换为创造共生逻辑。转换的核心是:在任何行动安排和战略选择时,需要采用可持续性的价值观,需要有共生的逻辑,需要带来可众享的结果,因为只有这样才会符合环境发展的规律。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篇4

书中说,增长的极限是“吞吐能力”的极限——维持人类、汽车、房屋和工厂维持运转所需的能量和物质流的极限。整本书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和描述人口和经济增长大大超过地球承载能力的原因和后果。增长的极限曾经是遥不可及的未来,但今天却广泛存在。

崩溃的概念曾经被认为是不可想象的,但今天它进入了公众的讨论。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是过冲,所谓过冲是指走过了头,意外的而不是有意的超出了界限。至于产生过冲的原因:一是因为有增长,加速或过快速的变化;二是因为有某种形式的界限或阻碍,超出这种界限或阻碍,运动中的系统就会变得不安全;三是因为在感知或反应上存在滞后或事物,无法努力将系统控制在其界限之内。

我们人类所生长居住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小行星,就像是汪洋大海中的一艘航船,虽然地球在我们人类看来是一个庞然大物,但终究是有极限的,因此,人口不能无限增长,资源也不能无限地供人类消耗浪费。书中提到了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工业的增长呈现指数型增长,并提出“人越多越穷,越穷人越多”,用一系列理论加实际证明此观点。现在,人口和资源的消耗已经接近地球承载能力的极限。

而且,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物和废物都已接近极限。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对这些资源的需求一直在增加。我们没有注意到人类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并且已经超过了极限。对于曾经的我们来说,增长的极限曾经是遥不可及的未来,但今天却广泛存在。

因为在看书之前,我们进行了关于全球变暖相关问题的讨论,讨论过程中也提到了臭氧,而本书中用一章的内容,讲解了臭氧的故事,从增长讲到臭氧空洞,使我对于臭氧的情况有所了解。书中将臭氧的故事作为一个超越极限的案例讲述,关注的是同温臭氧层吸纳人类制造的氟氯化碳化学物质有限的能力。由于cfc产量的增长,臭氧层的减少甚至形成了臭氧空洞后的极限。众所周知,臭氧在吸收有害紫外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臭氧层的减少对人类有着严重的影响。

在意识到这些问题后,人们开始减少和禁止使用氟氯化碳,适应没有氟氯化碳的生活。根据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生态环境是必要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总是在达到极限时采取措施,那对我们不利。

我们现在拥有的技术,使用世界3模型,可以粗略估计有限的世界增长动力。

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物质生活水平、福利指数等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这些增长几乎达到了极限,如果从图表上看,机会是平曲线增长。但是,技术不是万能的。

指数增长虽然是一种高速增长的方式,但具有欺骗性。因此,一旦我们认识到指数增长的不可控性,我们将剩下更少的反应时间。世界人口和工业的增长正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

除了分配方式不合理外,贫富差距还会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生态环境污染在增加,资源在减少,这对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很危险的现象。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增长,资源使用的不断增长都是一个有基数,以指数形式呈爆发增长,基数越大,增长的态势就越不可遏制,不断恶性循环,最终的恶果还是要人类自己承担,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各种增长的不断遏制只会耗尽地球,直至耗干。

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由于过度消耗资源,它呈现出病态的形态。地球的资源分割师有限的,总有一天会消失,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和珍惜它。

虽然谈论的很多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是无关痛痒的,或是现在看起来都是一些小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拥有一个危机的意识,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有自身的极限的,不能随意浪费。因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物质的扩张和积累,更是可持续发展。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努力将不可再生资源利用到最低限度,避免破坏可再生资源,并以最高效率利用所有资源。

我们生活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循环系统。一个环节的缺失和破坏将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持续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可能发生的变化,模拟结果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如果人类不能约束自己的贪婪欲望和增长速度,最终的崩溃都是不可避免的;也只有将增长速度降下来,社会才有可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生态系统的改善或许不能直接让我们看到效益,但在社会生活的长期发展中,我们终将看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并非徒劳。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篇5

记忆是旧有定式的重演,灵感则是神性的启迪,而聆听神性的启迪与担当灵感的独一方法就是清除全部的记忆,因此独一要做的就是不断清理。冒险小王子读后感

心智每次只能为两位主人中的一位效劳,要么为记忆服务,要么为灵感服务,如果允许记忆成为主宰,就保持了心智的明净以及本身与神性的结合,而没有了这样的结合,就没有灵感。极限读后感

《增长的极限》再次拉响了警报,招呼我们在为时已晚前采取行动。政治领导人、商界首脑和公民们还要轻忽这些警告到什么时候呢?冰盖正在融化,新鲜水源正在消失,鱼类和森林正在干涸,然而我们的首脑们看来还没有做出反响。本书对于每个想帮助扭转这些趋向并建立一个更安全的、可持续的未来的公民和领导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工具。极限读后感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正在高速发展中,我们必须相识到自然资源对经济高速增长的限制,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粉碎,只要相识了增长的极限,我们才能找到一个可以持续的发展模式。另外,相识增长的极限,也是教我们学会谦虚,学会为未来做好准备。

当记忆在一个潜意识里被神性转化为零的形态,那么它在全部的潜意识里就会统统转化为零的形态。无论当下在你的灵魂里发生了什么,它也同时发生在全部的灵魂里。极限读后感

与灵感的华美相比,意念就象一块残破的抹布。读后感只需一直保持要做某件事的意念,本身就会产生对抗情绪,而一旦臣服于灵感,生命就会彻底转化。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篇6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对可持续社会进行了表述。可持续社会是一个“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社会”。从系统的观点来说,可持续社会是一个具备足够的信息机制、社会机制和制度机制来抑制导致指数型人口增长和资本增长的正反馈循环的社会。为达到全社会的可持续性,人口、资本和技术的组合必须加以配置以使每个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都是富足的、有保证的并且是公平分配的。为达到物质的和能量的可持续性,经济总量必须满足赫尔曼﹒戴利的三个条件:一是可再生资源消耗的速度不能超过它们再生的速度;二是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速度不能超过可持续再生的替代资源的发展速度;三是污染排放的速度不能超过环境的吸收能力。然而,这种理想条件距离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相距甚远,而且这种不同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人类思维被持续贫困或快速物质增长的图景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并不计一切成本去努力保持增长,却忘记了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长久发展、为了个人的物质满足和安全,为了自由和价值实现。

建设可持续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一是想象,一个可持续社会,首先要被想象到,才有可能实现,想象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可持续、有效率、充裕、平等、美好、共有是全社会最高价值观,所有人能得到物质满足和安全,工作给人们带来尊严而不是贬低身份,领袖更加诚实、睿智、谦逊,经济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结果、是为环境福利服务的,有效率的、可再生的能源系统,有效率的闭合循环的物质系统等等。二是网络,无论是在区域层次上还是在全球层次上,要建立一个既保持区域生态系统和谐又保持在地球极限之内的可持续社会,我们必须借助网络寻找信息、行政和财务支持和相关人员。三是说真话,谎言会扭曲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能正常运转,只有说真话,才能维持可持续。四是学习,一切事情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毫无用处,可持续社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需要我们以全新的方式思考应该怎么做,学习意味着慢慢向前走,尝试着做,收集关于行动结果的信息。五是爱,个人主义和短视是当前社会系统的最大问题,也是不可持续的最深刻原因,把爱和同情制度化于集体行动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爱、践行爱,相信可持续社会的建成也将指日可待。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篇7

《增长的极限》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引起激烈争议的一部经典之作,它首次提出了地球的极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极限的观点,对人类社会不断追求增长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和警告,并且通过我国金融创新的数据对理论成果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米都斯小组看来,增长是存在着极限的,这主要是由于地球的有限性造成的。他们发现,全球系统中的五个因子是按照不同的方式发展的,人口、经济是按照指数方式发展的,属于无限制的系统;而人口、经济所依赖的粮食、资源和环境却是按照算术方式发展的,属于有限制的系统。这样,人口爆炸、经济失控,必然会引发和加剧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就会进一步限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   在以往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个系统就会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   书中强调的是最主要观点之一便是“可持续发展”,这在今天看来是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作者丹尼斯·米都斯在研究过程中用world3模型预测了未来世界的人口增长、粮食增长、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其中人口增长与粮食产量增长与现实完全吻合。作者写书的时候正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社会的主流学者都对未来的发展抱着乐观的信心。直到一年后的石油危机,那些主流学者和政治家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过更多人还是对有增长的极限这种说法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丹尼斯·米都斯用大量的数据和模型说明了人口、粮食、资源消耗等的增长是呈指数型增长,而非线性性增长。如果人口、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增长是按照这种模式一直持续下去,那么世界将会“灾难性的崩溃”。   从《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留给我我们的路只有一条——可持续发展。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始终以发展经济为第一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都是惊人的。据统计,中国现有煤炭的探明储量为818亿吨,石油为25亿吨,天然气为亿吨。以2000年为起始点,到2020年,中国年需煤炭16亿~18亿吨,20年累计需247亿~248亿吨;石油年需亿~亿吨,10年累计需85亿~92亿吨;天然气年需亿~亿吨,10年累计需亿~10亿吨。中国油气资源的现有储量将不足10年消费,最终可采储量勉强可维持30年消费。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70%和50%。未来20年中国石油需求缺口超过60亿吨,天然气超过2万亿立方米。严重的资源瓶颈使中国经济面临极限。未来几十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资源消费大国。中国应该正视资源危机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跟世界其他国家合作对话,而不是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对国内的矿产资源竭泽而渔,以致最后造成得不偿失的战略性错误。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篇8

就像做错了什么。当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时,我们总是尽力弥补。虽然损失最终减少了,但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说损失已经不存在了,但我们不能忽视为之付出的努力,毕竟损失已经减少了。同理,不管技术如何先进,如何重要,在推动人类文明的同时,它必定存在一定的***,而这个***的存在还是会导致增长的极限,只不过是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这个时间的到来。

但我们不能忽视技术发展带来的文明。正如谢拉俱乐部的座右铭:“不要盲目地反对进步,但是反对盲目的进步”所说,我们不应该把技术发展一棍子打死,而是应该辩证的看待它,要让它在可持续的发展下发挥最大的作用。

以前只知道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方便,于是我们就心安理得的享受着这份方便,却从未想过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来的一系列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读完这一章,我了解到技术背后的隐患,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我们的文明。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篇9

既然,党国都已经说,可持续发展了。明白吧,他们是最顽固不化的,经济利益大于一切的集团,都认可了可持续这个问题。

作者,一再强调从系统,从整体讨论问题。看到有的书评说到石油能源如何如何,然后核能如何如何。。作者不是跟我们讨论能源的可持续和代替。作者强调的是这颗星球的问题。我们与这个星球的共处问题。

也看到有人说,有些看着晕晕的,比如WORD3这样的模型之类。我觉得,结合之前的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钢铁,病菌》《崩溃》这两本书,看起来,更容易理解德内拉.梅多斯女士。尤其是《崩溃》这本,从生物的多样性来说,也明白的说明人类的生态足迹的毁灭性。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篇10

(一)“冒天下之大不韪”

《增长的极限》最初写于1972年,曾因论点“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引起激烈争议。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此书一版再版,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其价值,低碳经济、生态足迹正在走入人们的生活,更大的价值也正为人们所接受,即增长应被视为广泛的,并不局限于地球和经济,我们自身的心智、所从事的各类活动,如投资等,虽然都希望不断增长,但都可能有极限和过冲。因此,此书成为挑战现有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必读之书,是系统思考方面的典范之作。

(二)德内拉·梅多斯

此书共有三位作者,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和丹尼斯•梅多斯。德内拉•梅多斯(DonellaMeadows),系统思考大师之一,也是“学习型组织之父”、《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的老师。著有畅销书《增长的极限》、系统思考入门读物《系统之美》。1996年创立了可持续性发展协会。2001年辞世,生前是达特茅斯学院副教授、系统分析师。乔根•兰德斯(JorgenRanders),挪威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丹尼斯•梅多斯(DennisMeadows),新罕布什尔大学系统管理学教授、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所的所长。

(三)可持续发展

全书最主要观点之一便是“可持续发展”,这在今天看来是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作者丹尼斯·米都斯在研究过程中用world3模型预测了未来世界的人口增长、粮食增长、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其中人口增长与粮食产量增长与现实完全吻合。作者写书的时候正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社会的主流学者都对未来的发展抱着乐观的信心。直到一年后的石油危机,那些主流学者和政治家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过更多人还是对有增长的极限这种说法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丹尼斯·米都斯用大量的数据和模型说明了人口、粮食、资源消耗等的增长是呈指数型增长,而非线性性增长。如果人口、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增长是按照这种模式一直持续下去,那么世界将会“灾难性的崩溃”。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篇11

《增长的极限》(TheLimitstoGrowth)是由非正式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所提供的第一个研究报告。1972年发表,现已卖出了三千万本,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该报告分为指数增长的本质、指数增长的极限、世界系统中的增长、技术和增长的极限、全球均衡状态五部分,从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环境污染几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它向人类发出严重警告:世界正步入短缺时代;有限的资源正消耗殆尽;环境污染正趋于严重;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已开始威胁人类的文明与生存;100年后经济将会停止,可行的办法是在1975年停止人口增长,到1990年停止工业投资增长,以达到"零增长"的全球性均衡。

当下,人们越发觉得罗马俱乐部所关注的资源耗竭问题已迫在眉睫,世界开始对铝、铁、石油、粮食和其他自然资源日益逼近的短缺忧心忡忡,对即将到来的岁月充满忧虑和暗淡感。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观点属于未来学中的悲观派,就人口、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近期变化趋势看,恶化势头确实存在。引发笔者的思考:

人口迅速增长,地球不堪重负。英国教士、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RobertMalthus)1798年出版的《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认为: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稍微熟悉数量的人就会知道,前一量比后一量要大得多。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报告,世界人口数量自2005年以来增加了10亿,已达76亿人,预计2030年将达86亿,2050年将达到98亿,2100年将达到112亿。众多人口,地球不堪承载之重,可能出现马尔萨斯预言的通过战争、灾荒、瘟疫等手段,恢复平衡食物与人口的平衡,这将是一场灾难。人口应该有所控制。

淡水供应紧张,水源危机来临。水同能源、土地资源一样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活动所不可缺少,很久以来淡水唾手可得,现在许多地区淡水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粮食生产的重大障碍。《2017年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发展报告》当前世界上有2/3的人口生活在缺水的地方。未来数年,淡水的供需矛盾呈恶化趋势,随着干旱和洪水发生的频率加快,将改变全球水资源的分布,由此带来的干旱将影响很多地方的在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水是生命之源。缺水,生命难以延续。因抢夺水资源,局部地区有可能存在战争的危险。生命受到威胁。

农田面积减少,土壤侵蚀加剧。土地是自然资源中最为基本的资源,是一切生产的源泉,由于矿物资源量不断减少,使得剩余的土地变得尤为宝贵。自从有农业以来,农田面积增长速度与人口增长基本适应,但据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50年代农田面积增长速度不到%,80年代跌到%,远远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本世纪1/3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农田日益减少的国家。农田面积的下降影响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造成粮食供应的巨大压力,最为严重的则是日趋严重的'土壤侵蚀,因为它足以摧毁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危及到人类生存。集约耕作和深翻土地的办法,虽可增产,毕竟是短期的。长远看这种办法将使土壤侵蚀进一步加剧,一旦土壤耗竭,庄稼缺肥,人们赖以生存和源泉即告中断,后果不堪设想。

森林面积下降,植被严重退化。森林尤其是天然热带林被称作"地球之肺",自然全球天然林资源的消失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天然林面积每年减少1370万公顷,其中1290万公顷是热带林。照此速度采伐、破坏热带林,对生态环境本已十分脆弱的地球而言,无疑致命一击。森林是生命支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库,能够向人类提供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产品,对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护生态平衡十分重要。森林植被是反映地球"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斜坡地上没有林木会使泥土加速流失,土壤侵蚀,土地生产率降低和洪水泛滥。在砍伐森林超过林木再生的地区,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最终导致地球变暖并由此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

生物种类锐减,灭绝速度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和顺利运行与演化的重要条件,当前生物品种的缩减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世界每年有达千种的动物灭绝。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发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失去"阳光明媚的春天",这部著作在全球引发了人类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某一物种的消失决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商业损失,而是更为严重的无法弥补的生态损失。它表明生物进一步进化的池塘正在逐渐枯竭,自然生态系统正面临一场深刻危机,因为任何一个生物种类的灭绝都有可能导致有关生物整个群落的彻底摧毁与衰落。

税收的增长也有限度。税收来源于经济,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税收的增长也就受到制约。按照税收义务说,每个组织或者个人,只要享受了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纳税就是一种义务。政府在设计税种的起征点的时候,不宜把起征点订得过高,应该让更多的单位和个人都承担纳税的责任,而不是光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税率不宜太高,不要让纳税人觉得税负太重。另外政府在制定税收目标的时候,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指标不宜太高,以免竭泽而渔。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篇12

《增长的极限》再次拉响了警报,招呼我们在为时已晚前采取行动。政治领导人、商界首脑和公民们还要轻忽这些警告到什么时候呢?冰盖正在融化,新鲜水源正在消失,鱼类和森林正在干涸,然而我们的首脑们看来还没有做出反响。本书对于每个想帮助扭转这些趋向并建立一个更安全的、可持续的未来的.公民和领导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工具。极限 读后感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正在高速发展中,我们必须相识到自然资源对经济高速增长的限制,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粉碎,只要相识了增长的极限,我们才能找到一个可以持续的发展模式。另外,相识增长的极限,也是教我们学会谦虚,学会为未来做好准备。   当记忆在一个潜意识里被神性转化为零的形态,那么它在全部的潜意识里就会统统转化为零的形态。无论当下在你的灵魂里发生了什么,它也同时发生在全部的灵魂里。极限读后感   与灵感的华美相比,意念就象一块残破的抹布。读后感只需一直保持要做某件事的意念,本身就会产生对抗情绪,而一旦臣服于灵感,生命就会彻底转化。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篇13

这本书的核心其实现在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知道: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导致发展呈指数级增长。发展的物质基础(“源”和“汇”)是有限的,指数级的发展终究会遭遇、挑战甚至突破极限。增长遇到极限,并且由于感知或反应上的滞后,将产生过冲。过冲的结果将反过来导致振荡或是崩溃。

由于发展的指数型增长(和过冲的存在),导致做出改变的时间越晚,源和汇的利用空间就更少,而世界增长的存量就更大,最终距离崩溃的时间就越短,而崩溃也可能越严重。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无法想象的推论,许多已成为近在眼前的问题。许多天方夜谭般的理论,部分已成为大多数人类的共识。只是与大众的误解不同的是,崩溃并不等于人类的崩溃,更不等于地球的崩溃。崩溃在于总体的人类寿命和福利水平的巨大倒退,迫使人类的生态足迹下降到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低于符合有限的物质条件能够供养的水平。

但是道理谁都懂,未必就能让地球过好这一生。身处发展的不同阶段,看待发展的角度必然是不同的。

书中推演了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人类最终避免了崩溃,虽然发生了一些过冲并带来振荡,但总体的社会可持续,人口生活在较高福利水平并产生较低的生态足迹水平。这个状态的条件是:约束人口增长,提升技术水平。更具体地说,在提升技术水平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粮食产量、减少排放污染和土地侵蚀的同时,人类必须接受在总体水平上平均家庭规模为两个孩子(保持人口不过度增长)并且福利水平并没有太大的增长。考虑到欠发达国家的人口福利水平,等于说发达国家的人口生活水平甚至是要低于此前的。那么问题来了,谁来做出牺牲?谁在牺牲的同时为他人的发展买单?

对于增长超过极限崩溃而言,许多崩溃是有区域性的,或是从区域性崩溃到影响全球需要较长时间的。除了臭氧破坏这样能够以“相对短”的时间造成全球性影响(但其实影响相对有限),土地侵蚀、资源耗竭等往往是区域性的,环境污染等虽然会逐渐扩散但也可能在区域就先产生崩溃。这就给发达国家“独善其身”的侥幸心理提供了可能。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保持发展中的领先地位,优势是巨大的。在历史上,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燃烧矿石燃料造成的污染和温室效应,现在要全世界共同承担;在当下,以第三产业为主,以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业为主的发达国家,一方面更有能力购买资源,一方面也有机会将洋垃圾等输往国外,更有条件保持局部区域的生态足迹降低。

对于发达国家的个人来说,控制发展速度,降低生态足迹,在意味着长期人类总体福利水平可以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也意味着对于自身和当前,生活质量是不会有明显提高甚至下降的。喊喊口号很容易,实际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改变,可以很容易,也可以很难。

以碳排放为例。发达国家来议定,我们要减少碳排放多少,制定多少指标给每个国家。如果看过丁仲礼院士接受柴静采访的视频可能会记得,在视频中丁院士提到“根据G8的方案,27个发达国家取走的(排放指标)是多少?取走的是44%,他多少人口?他11亿人口。余下的55亿人,分56%的蛋糕,你说公平不公平?”如果让发达国家将人均碳排放的标准定为和发展中国家一样行不行?不行。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做一个绿水青山低发展水平的农业国,还是边发展边治理甚至先发展后治理做一个发达程度较高的工业国,这个选择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容易。

尽管书中反复强调模型并不能给出崩溃(或振荡)具体的时间,但是仅以书中的模型来看,崩溃很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就能看到。我们无法想象,接下来的技术进步和全人类认知及努力的转变,能否避免崩溃的到来。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将面临崩溃,你希望处在美国、欧洲,还是索马里、卢旺达?

48 20313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