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精彩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关于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精彩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第一篇】
一、“三重一大”制度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对制度内涵的理解不深入。有些单位对实行“三重一大”事项议事决策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不少人将“三重一大”制度简单理解为一种单纯的集体决策行为,即将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建设和大额资金使用交归集体讨论,而没有认识到“三重一大”制度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公开性、科学性、制度性,在于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是筑牢反腐防线的重要保障。
(二)对具体事项的界定不清晰。有些单位领导班子对于哪些具体事项属于“三重一大”范畴还不能准确区分到位,对需要集体决策的内容、范围、权限、项目安排、资金的性质和数量以及重要岗位的界定等不够明确和清楚。因此,落实“三重一大”制度规定的会议成效也将打“折扣”。一些可以不上会研究由个人决定的事情却上了会,挤占决策层的时间精力,降低了决策效率,也为推卸责任提供了借口。
(三)出台制度内容的操作性不高。一是部分单位对“三重一大”制度内容只做了原则性、概括性、粗线条界定,细化、量化不够,“三重一大”事项范围不明确。二是个别单位对决策形式、程序、规则以及决议的方式执行不严,议事规程的设计缺乏规范性文件作为指导,导致操作过程中随意性、盲目性较大。三是在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的过程中,乡镇站在全镇的角度制定了相应的意见和办法,同时也需要各村级组织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标准和细则,但实际调查却发现,村级组织制定的“三重一大”相关规章制度基本是照抄、照搬上一级规章制度,缺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的本级实施规范,使制度成了“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形式化制度。
(四)议题事项的透明度不够。有些上会研究的“三重一大”议题仅局限于决策环节,决策是否执行、如何执行、执行效果等情况,很少在事后对决策执行的情况在会上进行反馈和通报。此外,一些“三重一大”事项在决策执行过程中会发生调整变更现象,而调整变更的集体决策过程往往容易被忽视或漠视,从而导致集体决策的要求未能贯穿“三重一大”事项的始终。例如:某村停车场经营权的发包,最初村委会严格能够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实施公开招投标。后因停车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承包商以要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为由向村委会提出增加承包年限,村委会干部在未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的情况下擅自作出决定,导致群众反映强烈。
(五)对制度执行的力度待提升。此问题在村一级的体现较为明显。从近年来的信访问题来看,在农村“三资”管理方面,特别是在资产、资源处置方面尤为突出,映射出部分村在执行“三重一大”制度方面不够严谨、不够深入,同时也体现部分村干部存在私心,为了个人利益不按制度办事的行为。例如:某村为解决办公场所隔热问题需在楼顶加盖隔热设施,涉及“大额资金使用”问题,但村委开几个干部会议就决定实施了,没有执行好“三重一大”制度和“四议两公开”要求,导致群众意见大。
(六)对制度落实的监督待加强。一是部分单位在决策实施过程中没有委派有关部门进行监督,导致实施过程的监督不到位。二是群众对“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结果的认可程度是决策效果的重要评审依据,群众监督也是“三重一大”制度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然而多数群众除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事项外,对参与“三重一大”决策监督的积极性不高,很少参与。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分析,以上所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对制度理解不透彻。中央、盛市、县均有一系列对于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各单位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和规章制度,但由于宣传方式、宣传力度、广度及深度等原因,仍有不少群众甚至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镇村干部对“三重一大”相关政策是只识其名、不知其意,对政策尚且一知半解,更不用说在参与监督方面可以发挥多大作用。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制度执行难。“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既然成为了写在纸上,形成文件的东西,就要自上而下地坚决执行,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但在实践中,由于领导班子及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决策缺项,缺少环节等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单位的副职认为决策是主要领导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在参与决策时怕发表意见会使主要领导对自己有看法,怕承担责任,于是就可能出现“跟着举手”的情况,使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得不到保证,制度的执行也打了折扣。
(三)出台制度未结合实际导致操作性降低。一是个别机关单位未吃透“三重一大”制度精神,未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制度,只是简单的将上级制度“生搬硬套”,导致操作性不强。二是村级组织多数工作是在镇级指导下完成,导致一些村在执行本级“三重一大”制度时也按照固化的镇级指挥、村级办事思维开展,没有充分发挥本地村干部更熟悉本村实际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将差异化融入到本村“三重一大”体系,细化成符合本村实际的运行机制,导致“三重一大”制度到了村级操作性有所降低。
(四)决策运行透明度不高导致监督难。一是对“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执行情况,哪些必须公开,在什么范围公开,以何种形式公开,决策实施如何公开等没有很具体、详细的制度规定,导致群众难以监督。二是乡镇纪委由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受同级党委、政府的制约,在对本地本部门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方面的监督作用也大打折扣。
(五)群众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参与度不高。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政策理解的深浅,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多以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的老人、儿童为主,留守人员文化层次低也是导致群众参与监督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三重一大”制度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逼着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予以**:
(一)加强宣传教育。一是要加大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教育。通过组织中心组学习、座谈交流等形式,提高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决策意识,对“三重一大”事项必须坚持事先调查论证、会上集体讨论、党政正职末位表态等规定。二是要加强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经常性的开展正面示范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及时通报典型案例,增强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三是要加大对“三重一大”制度的学习宣传。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专项培训等方式分析和解读“三重一大”制度的相关政策,使领导干部深入领会“三重一大”主要精神,切实提高对“三重一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各单位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完善制度内容。一是要细化具体内容。要求各单位(包括村一级)要结合单位实际和发展要求,补充和完善现行“三重一大”制度上的疏漏和不足,细化“三重一大”制度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流程,既要有实体性问题,也要包括程序性问题,将笼统的制度进一步细化为可操作的制度,对集体讨论的方式、步骤、议程、时限等要细化、量化。既保证决策权力受到制约,又保护和调动决策者的工作积极性,兼顾民主和效率。二是要严格决策程序。要完善集体决策酝酿、决策形成和决策执行程序。在决策酝酿环节,由职能科室或某位领导提出议题,进行可行性研究、评估和考察,提出或制定可行性方案,经决策咨询、领导沟通、会前告知等程序,最后开会集体决策。形成决策时,领导班子成员应对决策事项逐个明确表态及说明理由,并形成会议记录。经集体决策后,由领导班子成员按分工和职责组织实施,不得擅自改变决策,确需变更的,应由领导班子重新作出决策。
(三)健全纠错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纠正决策失误的工作机制。决策实施过程中,如果外部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或者由于决策本身的失误,原定决策方案已明显脱离实际,甚至危及决策目标的实现时,就必须对原有方案进行根本性的修正。方案的执行者要将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决策人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形成再决策、再执行的循环过程,不断纠偏纠错,拾遗补缺,形成完整的程序链,确保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削减风险,弥补损失。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在决策出现失误时,要能找到责任人员。要明确决策失误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处罚措施,通过对主要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及警示教育作用促使决策人员提高思想认识,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法,在后续的决策中减少失误。对于发现决策失误仍不及时纠正的,要严厉追究当事人责任。
(四)强化监督检查。一是要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监督作用。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作为“三重一大”制度落实的监督主体,要把督促检查“三重一大”制度落实情况作为考核班子、干部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年度考核等途径,不断深化对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监督检查。审计、财务等部门,也要以“积极参与,源头控制”为工作思路,做好对“三重一大”事项制度落实的全过程监督。二是要加强信息公开,实行“阳光操作”。把公开贯穿于“三重一大”决策全过程,对决策事项、决策依据以及决策结果都要公开,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切实保障群众参与监督的知情权,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决策的重要评审依据。
(五)严肃追究问责。一是要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坚决惩处“三重一大”决策过程中的腐败现象。对于领导班子中,个人或少数人决定“三重一大”事项的,拒不执行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的,集体决策执行不力或错误执行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二是要坚持“一案双查”。领导班子决策上涉嫌违纪违法的,在查明情况、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还要追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责任。
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第二篇】
自开展持续纪律作风整顿教育活动以来,我严格按照支队纪律作风整顿教育活动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严肃纪律,对照自己工作的状况,逐一对照入座,寻找差距,梳理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现剖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业务知识不足,理论业务学习不够。参加工作以来,本人虽然一向比较重视学习,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具备的业务水平,还远远未到达新时期人们警察的要求。
2为群众服务意识淡薄。未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3、工作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执法理念不强。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思考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有着诸多方面的思想根源,其中有客观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主观因素造成的。
1、对政治学习,敷衍了事,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2、在工作上、学习上、作风上不能高标准、严要求,提高自己、改善工作的紧迫感、职责心还不够强,离领导和同志们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创新意识和其他同志相比还有差距,思想还不够解放,工作思路不够开阔。
三、今后的整改措施
1、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激发爱岗敬业的热情,用心投身到日常工作中,在凡的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进一步改善作风,在求真务实上狠下功夫。工作中,我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高度的政治职责感、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事业心,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勇于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工作职责感和踏实工作作风,严格、公正、礼貌地执法,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在严以律己上下功夫。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更加严格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时时处处以<人民警察法>为行动准则,服从大局,听从指挥,进一步强化廉政意识,锻炼意志品质,提高思想境界,自觉理解监督,持续高尚的道德情操,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时时刻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真正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
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第三篇】
在全市纪律作风整顿活动中,我认真学习了书记在全市纪律作风整顿活动的重要讲话,学习了新的党员干部纪律作风条例,52不准,学习了市委下发的纪律作风整顿活动读本,学习了五条禁令和六项纪律,在学习中一边做笔记,一边接受领导和同事们的教育,并为此做了详细的学习笔记,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深刻反思和认真听取别人意见,认识到自己在思想、工作、纪律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现就这些问题进行自我剖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在开展整顿纪律作风活动中,片面地自我满足,自认为工作好、表现好,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自查自纠。对此次活动认识片面,存有偏差,态度不够端正。
2、政策理论水平不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只停留在一般水平上,没有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掌握。对先进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掌握的比较少,也比较肤浅。
3、自身建设要求不严。没有严格按照党员干部纪律作风整顿活动中提出的标准要求自己,廉洁自律意识不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攀比思想经常在头脑中存在,艰苦奋斗作风和过紧日子的思想淡化。
4、对工作责任心还不够强。在工作中,不严格要求自己。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主观因素所造成。在这段时间,自己结合理论学习,对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也多次进行认真反思,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与危害,从主观上查找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学习不够,政治素养不高。对邓--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缺乏系统的学习,对科学发展观没有深刻地领会,钻研不够,联系实际不够,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因而不能准确把握形势。
2、业务知识钻研不够,没有深刻意识到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业务水平要有提高,必需要对业务钻研,而自己在业务方面存有依赖性,自己尚未有一整套学习业务知识的计划,故在开展工作中有时比较盲目,缺乏一定自信。
3、工作方法简单,只安于表面,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就可以了,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没有创新精神,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有时把工作作为负担,未注意到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
三、整改措施
1、进一步坚持定政治信念。要通过作风整顿学习活动,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系统掌握其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一步增强模范意识,明确思想要求,树立先进形象。
2、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即要学政治、学理论,又要学业务、学法律、学科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3、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要以这次干部作风纪律整顿为契机,牢固树立五种态度:一是共产党人先进意识;二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意识;三是真抓实干,勇挑重担意识;四是严以律已,廉洁自律意识;五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意识。
4、振奋精神,务实创新。彻底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积极主动的接受新思想,新信息;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学习,严格遵守各项纪律。
5、加强思想修养,提高工作能力。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参与不健康的娱乐活动,不出入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场所,始终保持言行与自己身份相符;进一步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建设,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做践行严守党员干部作风纪律的表率。
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第四篇】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提升党的制度执行力的关键词。科学的顶层制度设计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具备有效的执行。这就需要制度的执行主体要充分地认可和认同执行的制度,通过培育适合的制度执行文化,使制度执行力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字制度 制度执行力 全面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识别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全党共识,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将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主体进行准确定位和进一步明确。2014年,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加强党员自身建设,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词和风向标,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制度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极大地提升了党的制度的执行力。但是站在制度的全局角度,目前党的制度执行力仍然受制于三大因素(制度因素、主体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人民的诉求迫切需要不断提升党的制度的执行力。
党的制度执行力现状分析
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通过党的制度执行力现实分析,不难发现,尽管理论设计达到了科学化的水平,但是制度的执行力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成效。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前党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制度执行力相对落后,制度执行缺少发展性和协调性,束缚了制度执行力的落实。
执行主体存在认知障碍。在探讨党的制度执行力三大要素中,发现现实中存在由于与制度的既定目标存在认知偏离而导致制度执行效果不佳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对制度执行主体的认知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得到更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受制于知识结构、经验等,对制度的内涵把握仍然存在偏差。此外,部分制度执行主体对于制度自身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存在认同障碍,使制度执行力大打折扣。
执行力受文化因素的禁锢。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由于受传统人治思想和制度万能论思想的影响,导致在党的制度执行过程中,制度的权威弱化,反而将主导权寄托于个人身上,导致制度出现随意性。与全面从严治党背道而驰的个人主义极大地阻碍了制度,从而使得制度执行力水平难以提高。
党的制度执行力的作用机理
从制度执行力三维结构体系中,可以看出,制度要素、执行主体与文化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制度执行力的提高。制度因素自身的科学性和完善度、制度执行主体的主观性和贯彻执行性以及制度执行大环境的文化培育都影响着制度执行力的提升。
完善党的制度建设是前提。科学、高效的制度是高水平制度提升力的关键,党的制度执行力的前提和依据也是制度,制度自身完备、科学,也会对其执行力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特别是《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审议通过,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执政党构建了必备的制度理论设计,用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做到风清气正。执政党的制度建设是认识论的良好体现,其自身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更新而不断发展、完善的。
加强执行主体职能是手段。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提升制度执行力除了良好、科学的制度本身,更需要制度执行主体的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环境下,更需要党员干部严格贯彻落实党的制度。因此,在加强纪检监察等执行主体的职能的同时,要不断提高纪检监察部门执行人员的素质。
营造良好的执行力文化氛围是保障。文化环境孕育于无形中,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和持久的。执行力文化是将一种文化内化到一个组织内部,成为全体成员认同的理念、价值观与行为准则。要积极引导各级党政机关人员在具体执行活动中表现出坚定的政治信仰、乐观的工作态度与共同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执行习惯与执行行为,用非凡的人格魅力引导党员群众,用严明的纪律约束党员干部,努力提高党的制度执行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制度执行力的提升策略
高效的执行是制度产生作用的前提条件。科学的顶层制度设计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具备有效的执行。这就需要制度的执行主体首先要充分地认可和认同执行的制度,培育适合的制度执行文化,方可实现高效的制度执行力。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完善和提升党的制度执行力还需要将制度建设更加科学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在全面从严治党的环境下,提升党的制度建设需要将民主集中制落实到党的领导制度改革中。二是查补制度漏洞。根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强化党内制度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弥补制度制定漏洞,要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各个制度领域进行全面建设,做到主体全覆盖、内容无死角。三是发挥非正式制度的作用。非正式制度对于制度的执行影响重大,科学的制度设计需要摆脱消极的非正式制度。如对所谓的“潜规则”进行严厉的打击和弱化。加强制度和党性的宣传教育工作,重视制度执行的反馈机制,根据执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显现的不足及时进行修订。
提升执行主体素质。党的制度的执行与执行主体的素质高低成正比,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提升制度执行力需要不断提高制度执行主体的素质,包括制度执行意识、执行能力等。只有提高制度执行主体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才能更好地控制、监督制度的执行。提高执行主体的制度意识是提高党的制度执行意识的关键环节。传统“人治”思想对我国的制度执行管理影响根深蒂固,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首先需要提高执行主体的制度意识,一切工作都参照相关的制度,不仅可以提高执行效率,也可以极大树立制度的权威。通过教育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制度权威意识,党员积极的维护党的制度的权威性;严厉杜绝党内存在的不合理的超越“制度”的不平等的现象,人人接受党内监督和群众的监督。
培育执行力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制度执行文化,培育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首先,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发挥带头模范作用,自觉遵守党的制度约束,接受党外群众监督和党内监督,从自我做起,培育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其次,需要不断地优化和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各级党组织将反腐倡廉精神落实到实处,为高水平的制度执行力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如果各级领导机关没有坚定决心和坚强领导,制度执行就会成为空话。党内各个部门应将监督考核机制落实到实处,严厉打击个人利益行为,努力为制度的执行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良好的制度执行文化,不仅要在执政理念、制度建设、工作作风上大刀阔斧地真抓实干,而且在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学习氛围上都要勇于开拓,积极作为,不断优化制度执行环境,深入基层,联系群众,逐步形成自觉执行的文化氛围。
在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及时发现党的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策略也是完善党内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从严治党进程中提升党的制度建设既需要完善党的制度建设,从理论层面提供系统的完备的制度机制;并且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能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完善。对于现实反映出来的不足和制度问题,及时地联系和协调,做好制度执行力提升的准备工作。
(作者为淮安工学院副教授、纪委副书记)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②陈满雄:《制度执行力》,《行政管理》,2007年第11期。
③王庭大:《制度建设科学化研究》,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
上一篇:2024年转接学生的自我介绍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