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机械调研报告(精选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机械调研报告(精选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机械调研报告【第一篇】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满足社会对机加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把《机床切削加工专业》办成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加快了机床切削加工专业的建设步伐,我校按照劳动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确实可行的专业培育方案和措施。我们机加专业教师在2015年寒假和2015年暑假深入15家机加类企业,重点考察了船山机械厂、飞虹轴瓦厂、二个本地区的机械厂和长三角经济开发区。现将调研及论证情况报告如下:
一、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1、本区域内机加行业对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才的需求
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才是机械类企业所必需的,无论是简单的机械加工,还是自动化程度高的机加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机床切削加工专业。随着入世后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械加工产业有望迎来30%的增长。制造企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而掌握数控技术的设计与加工人才奇缺,“月薪6000难聘数控技工”、“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工资再高也难找机械加工”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人员短缺200多万。数控、模具、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才短缺已引起中央领导、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温-家-宝亲自关注全国职业中学的学生技能比武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从遂宁市劳动部门获悉,目前遂宁市的机加产业规模在全省占有相当比例,特别是飞虹轴瓦更是发展迅速,现正在遂宁市扩大上千亩厂房,每年机床切削加工技术工人的缺口已经超过万人。
1
大,平均可达30%。
2、经济发达地区对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充分满足科技发展及社会诸多企业对多方位人才的需要,我校调研领导小组还走访调研了一些经济开发区的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及机加类企业,如三一重工、联盛(番禹)模具制造公司、广州风行模具厂、广州市华偎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深圳创维模具厂等,这些单位大都是以高新技术为增长点,重点发展微电子、数控机床、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仪器仪表、电子专用设备、机器人等主导产业。机、电、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这些产业的主要特点。被调查的单位都涉及到机床切削加工技术的应用,大部分岗位需求综合素质高,具备机床切削加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在分别与企业领导、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毕业生进行深入交流和座谈后,充分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社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机加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企、事业单位急需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尤其是中等技术应用人才,而当地的职业学校根本无法满足这一行业的需求,这也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调研表明,本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对机床切削加工专业的中职毕业生需求是巨大的,仅遂宁市几个大中型机械类企业每年的缺口不低于1万人,目前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主要有:机械产品制造加工;机加产品的组装、调试;机加设备的操作、维护;机加产品的销售、技术服务、检验与管理;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维护等;生产一线服务人才;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等。上述岗位在原有传统行业中融进了高新技术。有些机加产品和大型生产线应用了微机、软件、plc,微电子、激光技术,并采用各种新型的传感器来检测和控制,其产品的制造手段也不断更新,如激光加工、数控加工等等。这些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突出了应用性和综合化,所需要的人才是能直接有效地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急需,我校对机床切削加工技术专业进行了改革调整。改革调整后的该专业以社会发展对机加专业中职人才需求为着眼点,企业在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具有技工学校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能掌握机加设备的安装、维修、调试、检测、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机加产品的加工、维修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维护等实用技术。这一措施是我校对社会需求做出的快速反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状况是同步的,适应了本地区和其它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适应了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了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改革调整后的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提高课程的整合性、技术的先进性、知识的综合性,加强实践性,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明显具有实用型人才特色。
二、机床切削加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机床切削加工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2
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技术的集成融合,这必然需要机加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我校位于全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川中地区,周边崛起的力帆集团、飞虹轴瓦、遂宁烟机、遂宁纺机等大中型机械厂,给我校机机械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机床切削加工技术,这种通用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更大。另一方面,机床切削加工技术的应用面广,在诸如农、林、牧、渔产品的加工企业,食品加工、造纸、印刷以及交通运输以及现代商业企业等都离不开机床切削加工技术。
2、我国急需机床切削加工技术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
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城市,对机加工、数控、模具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反映了这一趋势。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机加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就业前景很乐观。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对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员的需求将会有增无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对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迅速扩大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才培养在市场中的份额。
3、本区域及其它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技术人员
近几年,我省机加行业的发展速度超前,力帆集团、飞虹轴瓦等大中型企业不断扩大规模,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经济更是高速发展,并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区和制造业基地,工业产值逐年攀升,各种成分的经济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量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已成为必然,其中机床切削加工技术更是占主导地位。以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为例:我们调研考察的10多家企业,近几年引进许多国内外先进设备,但真正能使其发挥潜能的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技术人员还非常有限。目前,我国机加类技术工人紧缺,且年龄偏大,制造业中具有较高技术资格的人员很少。为满足企业对机加类人才的需求,各职业学校不断培养和输送了许多机加类的优秀毕业生,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大量的机加类技术应用型人才。
近些年,学校为企业培养了许多机加设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人才,但是在机床切削加工,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维修领域中,更是缺少维修人员。我省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从业人员中,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仅占很小比例,许多厂家不得不高薪聘请国内外专业人士,但还是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为此,加强机床切削加工行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及时输送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三、我校机床切削加工专业的办学条件
1、实验室建设情况
我校机床切削加工专业实验设施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完善,已经达到了相应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现有电工,车工、焊工、数控、模具技术,计算机仿真,并有一个机加构件加工校办工厂。
2、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提高机床切削加工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学校重点建设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
(1)校内实习、实训条件
机加实训中心:可进行车、铣、刨、磨、焊、钳等工种的实习。
数控加工及线切割实训室:配置车、铣、线切割等数控机床,为学生掌握
先进的数控设备技术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
(2)校外基地
学校与多家机加类企业签定了实习协议。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工厂企业的联系。一方面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最大限度地缩短我校毕业生毕业后的试用期,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
3、教材建设
我校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教材采用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规划和推荐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教材体系。我校自编了车工实训教材、钳工实训教材、焊工实训教材等实践实训补充教材,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教材体系。
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较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中职教育和进行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
我校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努力把机床切削加工专业办成我校的拳头专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我校实验室、师资、图书资料等条件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对我校“机床切削加工”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培养模式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产业、企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的巨大可利用资源。我们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积极打通“教、学、做”合一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改革方向。
2、开展工学结合
开展互动性的工学合作。学校、企业共同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是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企业发展活动。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创新工学合作思路。校、企双方认真梳理产学合作要素,创造性地提出工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学校通过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服务、提供宣传窗口、提供订单教育等服务项目中,使企业通过主体专业的合作项目来实施其“品牌战略” 。而企业因此也反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为设置在校内的实训基地提供了仪器设备并提供教师挂职锻炼岗位、受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及其它合作项目;在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的过程中,企业还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因而工学合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毕业生充分就业。
3、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
考试、考查合格,按要求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颁发毕业证书。同时应取得教学计划要求的英语、计算机等级和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双证培养在我校早有实践,并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了很大成效,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100%,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
4、修订教学计划
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修订原有的机加专业的教学大纲,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使得实践、实训的课时比例不低于60%,删除原来的“理论力学”、“工厂供电”、等课程,增加“数控加工技术”、等新型实用课程,满足市场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紧迫需求。
总之,通过对上述企业的走访与调研,对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的探索有了新的认识,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专业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机加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本区域内的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技术人员工需求在不断增加,为提高产品质量及加工效率,实施自动化生产,企业对高精度、高技术含量的的机加设备的需求已大势所趋,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已引起机加制造业、机械工业部门足够的重视,行业内已出现严重缺口,这给我校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教学及其教学改革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2015年8月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满足社会对机械加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把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办成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加快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我校部分机加专业教师深入本地及全国10余家机械类企业,重点考察了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苏州罗技电子公司、威海富丽有限公司、深圳富-士-康公司、昆山恒源机械厂和当地泰山天盾机械、泰丰集团、赛特电工、润通机械、泰山恒信开关、泰安良达机械等企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1、本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是机械类企业所必需的,无论是简单的机械加工,还是自动化程度高的机电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机械加工。随着入世后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械加工产业有望迎来30%的增长。制造企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而掌握数控技术的设计与加工人才奇缺,“月薪6000难聘数控技工”“、年薪10万招不到模具技工”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人员短缺200多万。数控、模具、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短缺已引起中央领导、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温-家-宝亲自关注全国职业学校的学生技能比武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从新泰市劳动部门获悉,目前新泰市的机电产业规模在全省占有相当比例,特别是高新区发展迅速,现每年机械加工专业技术工人的缺口已经超过万人。
为了进一步了解新泰市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行情,专业调研组走访调研了泰山天盾机械、泰丰集团、赛特电工、润通机械、泰山恒信开关、泰安良达机械等企业,上述企业都是新泰市机械设备生产行业的骨干企业,它们均是集产品设计开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企业,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它们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约占企业员工的15%,管理人员约占5%,几家企业产品均生产各种机械和机电自动化产品,产品覆盖全国各地,由于企业善于管理,产品开发适销对路,因此企业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几家企业除了具有一批稳定的机械加工人员外,数控设备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各种数控设备约有500多台,占全部加工设备的20%,与机械加工技术有关的技能型人才约有3000人。
2、经济发达地区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充分满足科技发展及社会诸多企业对机械加工人才的需要,调研小组还走访调研了一些经济开发区的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及机电类企业,如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威海富丽有限公司、深圳富-士-康公司、昆山恒源机械厂等,这些单位大都是以高新技术为增长点,重点发展微数控机床、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仪器仪表、电子专用设备、机器人等主导产业。机、电、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这些产业的主要特点。被调查的单位都涉及到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大部分岗位需求综合素质高,具备机械加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在分别与企业领导、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毕业生进行深入交流和座谈后,充分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社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机械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各企业单位急需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尤其是中等技术应用人才,而当地的职业学校根本无法满足这一行业的需求,这也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微电子、激光技术,并采用各种新型的传感器来检测和控制,其产品的制造手段也不断更新,如激光加工、数控加工等等。这些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突出了应用性和综合化,所需要的人才是能直接有效地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急需,我校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进行了改革调整。改革调整后的该专业以社会发展对机械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为着眼点,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能掌握机械设备的安装、维修、调试、检测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机械产品的加工、维修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维护等实用技术。这一措施是我校对社会需求做出的快速反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状况是同步的,适应了本地区和其它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适应了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了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改革调整后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提高课程的整合性、技术的先进性、知识的综合性,加强实践性,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明显具有实用型人才特色。
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 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人员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技术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械产品除了要求有精度、动力、快速性功能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械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技术的集成融合,这必然需要机械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同时,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机械加工专业技术,这种通用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更大。另一方面,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应用面广,在诸如农、林、牧、渔产品的加工企业,食品加工、造纸、印刷以及交通运输企业等都离不开机械加工技术。
2、我国急需机械加工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
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城市,对数控、模具、机加工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反映了这一趋势。近几年来,职业学校的机械加工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就业前景很乐观。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对机械加工专业人员的需求将会有增无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对机械加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迅速扩大机械加工专业人才培养在市场中的份额。
3、本区域及其它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机械加工专业技能型人员
近几年,我市机械行业的发展速度超前,泰山天盾机械、泰丰集团、赛特电工、润通机械、泰山恒信开关、泰安良达机械等大中型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工业产值逐年攀升,各种成分的经济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量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已成为必然,其中机械加工技术更是占主导地位。以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为例:我们调研考察的企业,近几年引进许多国内外先进设备,但真正能使其发挥潜能的机械加工专业技术人员还非常有限。目前,我国机械类技术工人紧缺,且年龄偏大,制造业中具有较高技术资格的人员很少。为满足企业对机械加工类人才的需求,各技术学校不断培养和输送了许多机械加工类的优秀毕业生,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大量的机械加工技术应用性人才。
性专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三、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办学条件
1、实训建设情况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实验设施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完善,已经达到了相应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现有车工、焊工、钳工、数控、计算机数控仿真,plc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器技术实训,电子制作等实验与实训,并有一个机械加工校办工厂。
2、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提高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实践技能水平,学校重点建设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
(1)校内实习、实训条件
实训中心:可进行车、钻、刨、焊、钳等工种的实习。
数控加工:配置各种系统数控机床,为学生掌握先进的数控设备技术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 电工电子实验室:可完成电子设备的焊接、调试、检修。
plc实训室:可完成plc控制实训、变频控制实训。
维修电工实训室:既能进行控制线路的安装、连接、检测实训,又能进行维修电工的培训考核。
(2)校外基地
学校与多家机电类企业签定了实习协议。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工厂企业的联系。一方面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最大限度地缩短我校毕业生毕业后的试用期,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
3、教材建设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材采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高教出版社》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教材体系。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教材体系。
4、师资队伍结构
师资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关键,我校现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并且有较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我校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努力把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办成我校的龙头专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我校实训条件、师资、图书资料等条件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对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培养模式创新
职业学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产业、企业具有职业学校的巨大可利用资源。我们已经认识到:职业学校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积极打通“教、学、做”合一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改革方向。
担部分教学任务及其它合作项目;在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的过程中,企业还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因而工学合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毕业生充分就业。
3、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考试、考查合格,按要求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颁发毕业证书。同时应取得教学计划要求的英语、计算机等级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培养在我校早有实践,并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单位,取得了很大成效,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100%,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
4、修订教学计划
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修订原有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业的教学大纲,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使得实践、实训的课时比例不低于60%,增加新型实用课程,满足市场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紧迫需求。
总之,通过对上述企业的走访与调研,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的探索有了新的认识,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专业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本区域内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技术工人需求在不断增加,为提高产品质量及加工效率,实施自动化生产,企业对高精度、高技术含量的的机械设备的需求已大势所趋,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已被机械制造业、机械加工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行业内已出现严重缺口,这给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学及其教学改革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为了制定机械加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培养规格,以使其更加符合企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全面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机械加工专业就如何突出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规范课程内容与结构,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等方面开展调研活动。
一、调研目的
为了更好地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职业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建设,促进专业改革,我们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市场需求的趋势、岗位指向、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针对性等方面的问题,探索专业建设的方向,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调研组织与实施
调研时间:2015年1月-2015年3月。
调研范围:以近年来机制专业的毕业生相对集中的长三角地区,尤其是苏州地区机电制造行业的国有、三资、民营、个私等企业及相关兄弟院校为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技术人员(含技术工人)、工段长、部门主任(含车间主任、制造部、设计部、技术部等)、企业技术负责人、人力资源主任、销售人员、院校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
调研形式:问卷调查、座谈会、用人单位走访、电话/qq交流、文献检索、网站查阅等。其中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215份,回收184份,其中毕业生108份,用人单位76份。主要调研企业与院校见表1。
表1 主要调研企业与院校
三、调研内容
1、企业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
2、企业聘用人才最看重的几个个因素;
3、毕业生目前单位的性质及状况;
4、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
5、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6、学生工作适应程度、胜任程度及工作满意程度等信息;
7、企业希望学生胜任的工作;
8、希望学校在教学中应加强的课程和实践性环节。
四、调研情况分析
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毕业生和有关人员都能很认真、客观地填写问卷上的各个项目,文字反馈信息量比较大,充分体现了毕业生对学校的感情、对学校工作的关心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以及认真负责的态度。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基本达到了调研目的,为教研室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学生素质教育、就业教育和指导等方面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接受调查的毕业生和企业有关人员都认为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有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毕业生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生产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有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1)企业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
在收回的76份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当中,87%的企业对高职机制专业人才需求量大,机制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有:
1、操作与维护岗位,从事机电设备的操作、调试、运行与维护,这类人员占%。
2、机制工艺岗位,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机械加工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制造等工作,这类人员占%。
3、质量管理岗位,从事机械产品的质量检验监督等工作,这类人员占%,需求上升。
4、销售服务岗位,从事产品营销、售后技术服务、行政管理等工作,这类人员占
%。
5、产品设计岗位,从事设备改造,产品研发等工作,这类人员占%,需求上升。
6、技术管理岗位,从事技术管理等工作,这类人员占%,需求上升。见图1。
图1 企业对高职机制专业人才岗位需求情况调查
(2)企业聘用人才最看重的几个个因素
企业聘用人才最看重的几个个因素中,约92%的企业看重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安全文明生产能力,思考和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自学能力,质量、安全、效率及环保意识非常需要。
(3)毕业生目前单位的性质及状况
在收回的108份毕业生调查问卷当中,毕业生的单位体制分布为,国企5%、外企10%、民营85%。从调研表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中,共占调研毕业生的71%。如图2所示。
图2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及比例
调查表明:机制专业%的学生专业基本对口,能够较快的适应目前的工作占86%,能较好的胜任所从事的岗位占%,具有相应岗位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并且对目前的工作较为满意。
(4)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我们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2)。
表2 企业对毕业生评价调查(百分比)
毕业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外语能力、人文素质、组织协调方面,学生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很多学生在校的培养和自我养成方面不够。此外,在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对于不断发展的现代加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员工来说,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所以在校期间需要加强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当前的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5)企业希望学生能胜任的工作
1、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2、从事机械、电气、液压、气压等控制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
3、从事工艺工装的设计、制造工作;
4、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现代设备的编程及操作工作;
5、从事机械cad/cam技术的应用工作;
6、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现场技术管理工作;
7、从事机电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工作。
8、钳工、车工或电工的初级技能;
9、编制、实施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规程的基本能力;
10、使用、保养、维修、管理机电设备的基本能力;
11、选用、设计制造、调试工艺工装的基本能力;
12、操作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基本能力;
13、行机械设计与制造生产现场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
14、应用机械cad/cam的基本能力;
16、从事机械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
17、从事生产管理等。
五、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环节的意见和建议
在走访与调查中,企业老总认为机械类企业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
(1)机械类企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
机械企业由于转型升级的需要,需要大量的既能操作相关现代设备,有懂工艺与质量控制,还能够进行产品设计与管理的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2)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力需进一步培养
(3)毕业生的素质需进一步培养
在调研过程中,企业特别提出:当前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并建议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加强应用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礼仪礼貌、吃苦耐劳、责任心、团队意识的训练。
六、主要调研结论
根据调查及相关数据分析,基本上可以做出如下结论。
(1)专业定位基本准确
企业对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工艺规程编制、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装夹具设计、数控编程、质量检验上。它们不仅需要一大批首岗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生产一线操作型高技能人才,也需要一大批掌握工艺实施能力、具有多岗适应能力的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型高技能人才,并在职业操守、人文修养等方面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适应对中小企业的技术与管理要求。
(2)专业教改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为适应机械制造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现场工艺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与行业企业合作,设计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导学制的课程体系,强化工艺实施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工艺实施应用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产组织、调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七、问题与举措
调研过程中发现,众多企业人才匮乏,特别是生产一线懂工艺、会操作、能创新、善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与壮大。企业普遍认为,毕业生普遍期望值高,对在企业中从事一线操作不安心,基本在一年到一年半时间里就跳槽,对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影响,同时对企业和毕业生个人的发展都产生不利影响。相对于90年代的毕业生来说,这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弱,工艺实施能力不强,缺乏通过查找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证书多但实用性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必须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如下的环节。
1.专业调研常抓不懈。
利用校友资源,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2.保证毕业生能尽快地满足岗位需要的原则下来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结构。总体要求毕业生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能从事生产一线机械加工、工艺实施、机电设备维修等岗位。
3.抓好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衔接教学工作。
4.多渠道的开辟学生的实习途径。应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引进企业先进的加工工艺和企业文化,构建全新的面向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研究确定并完善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的主体架构。
5.引入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进一步加强对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内容的教学,如现代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技术、cad/cam、pro/e或ug软件应用等。
6.提高毕业生的外语、计算机水平,以更好掌握数控机床性能,熟悉操作,适应外资企业要求。
7.开设相应的企业管理管理类课程。企业对所招收的高职毕业生有较高的期望,希望他们具备一定的车间综合管理能力。故学生如掌握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则利于毕业生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
机械调研报告【第二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飞了”为你整理了(*),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关于全县农业机械化“两大工程”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也离不开智能农机。为进一步推动设施农业“机器换人”工程和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工程(“两大工程”)建设,促进我县农机化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近期,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采取县内查看、县外学习等方式对全县“两大工程”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学习先进地区经验,探究沛县发展路径,在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中发力并引领全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农业机械化“两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智能高效、集成配套的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有力促进了全县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县设施农业面积约万亩,占比全省第一。
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约20万亩,主要分布在沛城街道、张寨镇、张庄镇、敬安镇、河口镇、栖山镇、朱寨镇。全面推广棚内耕作机械(田园管理机、微耕机、“大棚王”)、起垄机械、覆膜机械、高效植保机械等。大力推广微喷滴灌及贮运设备等。积极开展移栽、播种育苗、收获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试验示范。目前,我县设施蔬菜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59%,拥有大棚卷帘机1万余台,节水灌溉类机械4000余台套,田园管理机械350余台,机动植保机械5000余台。在棚内耕作、植保、卷帘、喷滴灌已实现机械化生产,育苗、移栽、收获、水肥一体化等环节尚在示范推广阶段。
全县林果类作物面积约10万亩,主要分布在鹿楼镇、张寨镇、张庄镇、安国镇、敬安镇。重点配套移栽、土壤调节(追肥)、修剪、植保、收获、搬运、分级、枝条处理等环节农机化技术与装备。目前,我县林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58%,在施肥、修剪、植保、搬运、枝条处理等环节已采用机械化生产,收获、分级等环节仍处在试验示范阶段。
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约万亩,主要分布在杨屯镇、龙固镇、大屯街道办、沛城街道办、湖西农场、魏庙镇和五段镇。全面推广应用自动饲喂、水质调控、捕捞机具和分捡和尾水处理等环节配套集成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全县拥有各类水产养殖机械近5000台。今年7月,沛县通过“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验收。目前,我县渔业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63%,在自动饲喂、水质调控、捕捞等环节已实现机械化生产,分捡和尾水处理等环节尚在起步阶段。
县委、县政府把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为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重点,优先安排、优先扶持。投资6500万元在鹿楼镇建成规划面积100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汉源农业发展公司为农服务中心,分为管理服务、果品冷藏、果品分拣三个功能区,管理服务区主要包括农业展示、电商中心、双创平台及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中心等;果品冷藏区可冷藏各类果品约2500吨;果品分拣区主要用于果品分拣和包装。该中心通过整合跨界资源,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最大限度帮助农户拓宽农产品市场储存渠道和流通渠道,并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促进农户增收。同时,积极争取省、市农机化相关项目对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进行扶持,如:大沙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龙固和杨屯水产科技示范园、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等一批大项目,加大了设施农业的投入,促进了农机装备的示范推广。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在品种选择、种植模式、设施配套等方面强化协作,从农艺要求、农机开发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围绕主推技术方案和农机具操作,强化培训,主动与新型服务主体进行对接,提供设施建设和机具配套的技术指导。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演示和试验示范等形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设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机具操作水平。
积极探索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服务机制,加快培育设施农业机械化新型服务主体,抓好设施农业机械作业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全县培育了150余家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提供设施农业机械化一条龙作业服务,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从作业面积较大的耕整、施肥、栽种、除草、植保等环节入手,培育设施农机服务市场,做好机具与服务对象的对接工作,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依托现有农机服务组织,积极拓展作业服务空间,通过合同订单、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具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积极整合农机科研、生产、推广、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围绕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学习借鉴先进农机化技术。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建设一批规范化、机械化、标准化的林果生产机械化科技示范园,通过试验示范,推动技术的组装配套,加快形成一批成熟的设施农业技术体系,示范引领农民群众积极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设施农业产出高、效益高,但栽培设施上的投入也大。目前,我县新建一个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需要投入资金5万元,大多数农民自有资金有限,加之贷款门槛较高、担保手续繁琐、限制条件多等原因造成贷款难,农户发展设施农业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由于缺少示范推广经费,用于设施农业方面的农机装备购置种类少、比例少,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更新换代缓慢。当前,设施农业机械化项目资金少,先进设施农机具价格又偏高,制约了农民的购买和使用欲望。
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首先需要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目前,一家一户土地较为分散,流转土地费用较高,致使大面积土地流转、转换较为困难,严重制约了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
调研中发现,现有的设施农业机械品种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要。国内机具虽然价格偏低,但机具性能落后,故障率高;进口或合资的设施农机具性能先进,故障率低,但价格偏高,影响了设施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
我县农民习惯于南北向种植农作物,导致设施机械有效作业时间大幅减少,作业质量不理想,制约了设施农机具的推广;林果类作物的株行距和生长高度,不利于设施农机具的通过和作业,制约了设施农机具的推广。
缺乏综合型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水平不高,农民认识相对落后。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少,效益低,制约了设施农业“机器换人”的步伐。
县政府将“两大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设施农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实行目标管理,将“两大工程”纳入县目标考核,并将任务分解到镇及有关职能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兑现奖惩。出台扶持政策,县制订促进“两大工程”发展的实施办法,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加大设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和作业补助力度,将设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增加到70%以上,机械化作业补助30元/亩。落实以奖代补,鼓励农民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争取资金,除财政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外,要加大项目申报力度,争取设施农业项目资金,并将设施农业与黄淮海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等项目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投资合力。
目前,我县区域种、养殖各有侧重点,实施“两大工程”建设要结合实际,合理布局,制定我县“两大工程”产业发展规划,发挥规划先导作用。在此基础上,统一协调涉农部门项目规划,统筹农业、水利、电力、交通等部门的项目编制申报,整合涉农资金向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倾斜支持,切实改善全县农业生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全县设施农业的大发展,继而推动“两大工程”建设的大发展。
县农业银行、信用社、农担公司要充分发挥信贷支农主渠道作用,创新信贷产品,积极土地使用权、房屋抵押等担保新机制,加大对设施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实现“银农”双赢。探索尝试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民信用协会等新型农村金融互扶的组织,激活农村金融资本市场,解决农民融资难题。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积极寻求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经济能人和企业投资参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要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积极引导农民采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合理有序的流转、调整,促进土地资源向设施果蔬种植龙头企业和大户集中,推动设施农业连片经营,规模化发展。
积极扶持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积极培育和发展蔬菜、瓜果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集中力量新建一批蔬菜、瓜果专业批发市场,实施“农超对接”,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支持有能力的机手成立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开展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提高机具的作业面积,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的经济收入,加快设施农业“机器换人”步伐。
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机推广经费”,开展专项资金定投,有重点、有步骤地支持实施“两大工程”建设主体(如中科种植家庭农场、沛县现代果业三新示范基地等)的发展,引进性能先进、质量可靠、适合我县设施农业农艺要求的农机具进行试验示范,把性能好、实用性强、故障率低的设施农机具积极推荐给农民,确保农民用着效率高、作业质量好,降本增效显著,推动“两大工程”向更高水平迈进。
多渠道聘请技术专家抓点示范,搞好技术培训,高起点、高标准、系统全面地进行林果业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充分利用手机信息推送、广播宣传等形式和途径,将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宣传到千家万户,培训到千家万户,提高百姓对“两大工程”的认知度,提高农民购买和应用农机具的积极性。今后要逐步改变设施农业种植方式,改日光能温室蔬菜南北方向种植为东西方向种植,林果类作物种植采取宽行距窄株距的“墙”式结构的种植模式,淡水鱼养殖鱼塘标准化建塘,为设施农机具作业创造有利条件,提高设施农机具作业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农业农村、经发、生态环保、科技等相关部门要强化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积极对接农民需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发挥本土农机制造企业的创新优势,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最新成果,解决好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绿色环保农机产品技术升级换代,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可靠、更适用、更经济的绿色环保农机装备。积极向上争取绿色环保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试验示范等项目,加快相关绿色环保农机装备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改造。县政府每年投入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向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环保装备和技术倾斜,利用农机购置补贴和报废更新政策,引导农民报废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老旧农机具,购买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促进高效节能、智能环保机械发展,鼓励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向绿色环保农机领域投入,努力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两大工程”发展的长效机制。
机械调研报告【第三篇】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先进科技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载体。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我市农业机械化既具备发展基础,又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努力实现由农机大市向农机强市的转变。
1、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民收入保持连续快速增长,在农机购置补贴的拉动下,农民购机用机热情空前高涨,农机服务业日趋壮大,农机事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农机总量快速增长,装备结构明显优化。全市农机总值达到亿元,农机总动力首次突破百万千瓦大关;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46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23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80台,同比增长50,主要农机拥有量继续位居济南市第一、全省前列。二是农机作业领域逐步拓宽,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全市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30万亩、115万亩90万亩。其中,小麦机械化率均达95以上,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玉米机收率达,同比增长41。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大葱生产机械化和秸秆综合利用等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三是农机服务业持续发展,农机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全市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达到73个,专业农户5146个,农机销售、修配网点273个;全市农机从业人员达万人,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突破5亿元,农机服务业已成为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2、我市农机化事业经过近几年的加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拖拉机多,大型拖拉机少;小型农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械化水平较高,玉米机械化虽然有较大突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经济作物、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才刚起步,南部丘陵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农机化水平仍然较低。二是农机研发力度和有效供给不足。农机具的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有效供给不足,存在着许多农机作业的薄弱环节。三是地方财政对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市农机化的资金投入主要以国家政策性资金和农机化项目资金为主,我市缺少对农田机耕道路建设、大中型农业机械更新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等农民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的启动和引导资金投入。四是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不稳定。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站全部取消事业编制,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无法得到财政支持,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全无保障,农机站原有的作业机械老化、损坏严重,平调、挤占、挪用乡镇农机站资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乡镇农机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无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由于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很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得不到推广普及,制约了全市农机化发展。立足全市实际,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机化发展总的思路是:全面贯彻中央四个一号文件和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为重点,努力推动农机化结构实现四个转变,在全市初步建立起农机化发展的四大保障体系,为现代农业都市发展、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机械物质保障。
3、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重点:一是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机耕道路建设要与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村村通公路项目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纳入本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纳入板块基地建设中,纳入土地整理建设中,同规划,同建设,同使用,不断完善农村机耕道路,搞好管理维护。二是加强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长期性、基地性、具有示范指导意义的高质量、高品位的保护性耕作一条龙作业、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使农机示范园区成为融农机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三位一体”互动发展基地。三是加强农业特色板块建设。一家一户几亩地分散经营是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加快农业特色产业板块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要统筹考虑,便于农机作业。特色产业的种植要尽可能做到规模化,形成一块一种,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发展布局。农艺要符合农机作业要求,同种同播,同期成熟有利于农机开展规模作业。要鼓励土地有偿使用,有序流转,适度集中。
4、农机化结构四个转变:一是由抓粮食作物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巩固提高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以及与其配套的复式多功能机械。着力实施好国家优质粮农机装备推进、省秸秆机械化还田和保护性耕作三个项目,力争玉米机收及还田面积达到20万亩,秋季保护性耕作面积突破4万亩。二是由抓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大葱、韭菜等经济作物生产机具及设施农业装备。抓好大葱机械化收刨项目,力争收刨面积达到3万亩。加快韭菜收割机研发,力争年内试制出样机,进行田间作业试验。三是由抓农田生产机械化,向畜牧、养殖生产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秸秆青贮、揉丝、颗粒饲料,秸秆养殖食用菌等设备。联合畜牧部门,在全市建设秸秆过腹还田、炭化等秸秆转化示范点20个。四是由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林果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机械化。
5、农机化发展四个保障体系:一是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农机化资金保障体系。建议政府从政策、科技、资金上强化对农机化的支持和保护,建立经常性的农机化投入机制。围绕《农机化促进法和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实施,我市应尽快建立健全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配套措施,以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如对国家、省农机购置补贴进行地方资金配套,扩大农机购置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制定机耕道建设补贴、农机作业补贴、大中型农机具更新补贴等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给予政策扶持,鼓励搞好农机跨区作业;通过建立农机互助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农机化。二是建立以农机部门为引导、农机大户为主体的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按照“农民自愿、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引导广大农机手创建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组织。要加强乡镇农机协会建设的指导工作,抓紧组织农机强镇、大镇组建农机协会,对机械数量较少的乡镇,打破行政界线,协调相邻乡镇联合组建农机协会,逐步在全市构建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协会为纽带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建立以农机技术推广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化科技保障体系。在资金投入方面,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切实保障公益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所需经费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的要求,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设立年度农机化技术推广专项经费,对重大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给予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系统事业经费保障,改善推广条件,提高工资待遇,加强专业培训,使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更好地服务。在推广培训方面,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逐步培育起村有农机龙头大户,组有农机户,户有农机明白人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培训资源,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普及农机使用、维修知识技能;要注重科技创新,组织我市特色农产品生产关键机具研发和示范推广。四是建立以“平安农机”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着力构筑宣传教育、源头管理、监督检查三道防线。充分发挥农机学校和农机安全学习日的作用,组织广大机手学习农机法律和安全生产知识;积极开展“农机安全村”创建活动,在每个行政村设立1-2名农机安全协管员,协助市农机部门和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做好本村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组织农机执法力量开展农机安全检查,查纠违章行为,全面清理“黑车非驾”,消除农机安全隐患。
机械调研报告【第四篇】
按照市农机局的安排,xx县农机局高度重视,局主要负责人作了重要批示,抽调2人组成调研组,先后到鲁村、燕崖、悦庄等乡镇实地调研,与农户进行了交谈,并与县政府调研室、县蔬菜中心、果树中心、畜牧局、农业局有关人员进行了交流,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保证了调研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现报告如下:
xx县地处鲁中山区,境内有人口55万,其中农业人口46万,占全县人口的85、5%。全县耕地仅24万亩,人均占有0、52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业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设施农业发展政策,使xx以蔬菜、林果、养殖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xx年5月,全县设施蔬菜业面积到达到了3、58万亩,设施林果业700余亩,设施养殖业达到了63万平方米,年产值达到了10、5亿元,纯收入达到了3、6亿元,并出现了悦庄韭菜、鲁村黄瓜、燕崖大樱桃等知名品牌。设施农业成为提升xx果品、蔬菜品质,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从技术类别上来看,xx县的设施农业共应用了四种类型。
1、日光温室。由于日光温室具备较高的保温性能,成为种植冬季蔬菜和矮棵水果(如大棚草莓)的首选。目前在鲁村、南麻、中庄、东里等乡镇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全县共有3020个,共计210万平方米。典型代表村鲁村镇王村一个村共有大棚700余个,面积达到了49万平方米。
2、塑料大棚。主要用于春暖蔬菜的种植,在土门、南麻、悦庄等乡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全县共有塑料大棚8500个,计280、5万平方米。
3、小拱棚。目前共有20、8万个,1334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悦庄镇,以种植韭菜等矮科蔬菜为主。
4、塑料连栋温室。这已成为林果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代表区域是燕崖乡、中庄乡。主要以种植大棚樱桃、大棚油桃等水果为主。目前共有16个,2、3万平方米。由于投入成本大,发展数量较少。
从经营机制上看,设施农业目前全部由农户自主经营。主要通过农户——经纪人(或外地客商)——市场(或公司)的市场链进行销售。
设施农业与其他农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
1、解决了“菜篮子”、“果盘子”问题。让广大人民无论是在寒冷的冬季还是在万物刚开始孕育的春天,都能吃到多样的蔬菜和珍稀的水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大措施。
2、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设施农业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减轻热、冻、风霜等气象灾害,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同时,能较好地满足动植物对环境条件(光、热、水、肥等)的要求,实现反季节生产,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
3、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物以稀为贵,由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大都是时令中的稀缺品种,产品价格高,取得了高效益。以燕崖乡大棚樱桃为例,价格最高的时候达到了500元/市斤,一般160元/市斤,最低价格25元/市斤,大大提升了产品的价值。
4、在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设施农业的高附加值为农民提供了高收入。鲁村等蔬菜种植农户年平均收入达到了2万元以上,燕崖乡林果种植户年均纯收入达到了4万元,高收入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设施农业的缺点,主要是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例如日光温室,每平方米投入约34、3元,一个标准的温室(10米宽,50米长),需投入约1、8万元。投入较高的塑料连栋温室,每平方米投入约75元。一个6连栋温室(占地6亩),一次性投资需30万元。没有雄厚的资金,或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一般的农户很难建设起来。
目前,xx县的设施装备还处于低层次阶段。主要装备有co2发生器、大棚卷帘机、灌溉和药物喷施设备。其中,全县共装备co2发生器1560台,主要用于日光温室,配置率达到了50%;配备大棚卷帘机920台,平均每个日光温室0、3台;用于设施农业的灌溉设备13200余台套,药物喷施设备16000余台;地暖设备1套;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共有8个温室。
xx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投入全部由农户自筹。经营状况较好。按照设施农业发展种类不同,效益有所不同。
1、设施蔬菜业。采用日光温室种植黄瓜、芹菜等蔬菜的,一个标准温室(10米宽,50米长)年收入约1、5万元,成本约3000元,纯收入约12000元。主要销往博山、泰安、湖北、东北等地;采用塑料大棚的,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间作佛手瓜,每棚(300m2)年纯收入约1万元;采用小拱棚的,主要种植韭菜,每亩年纯收入为11000-15000元。
2、设施林果业。主要采用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等设施,种植大棚樱桃、油桃、草莓等林果作物。平均每棚(约600平方米)大樱桃收入约5万元,效益最高的收入为6、2万元。产品覆盖日本、东南亚、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每棚(约600平方米)油桃收入约2万元,销往全国各地。
3、设施园艺业。主要以种植花卉和盆景、名木为主。其中玫瑰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重要集中在鲁村镇王村,共有玫瑰温室60多个。产品销往北京、东北、湖北、泰安、青岛等地。每个温室年纯收入5000元以上。虽然收入相较设施蔬菜业偏低,但由于具备易于管理、种植成本低、节约劳动力的优势(一个中年妇女即可管理),自20xx年至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加快了当地的劳动力转移。
4、设施养殖业。主要以养殖大棚鸭、大棚鸡为主。平均每棚(400平方米)鸭年收入约1-1、2万元(20xx年数字)。按20xx年上半年销售价格计算,每个棚养鸭年纯收入将达到3万元以上。每个棚(300平方米)养鸡年纯收入约0、6-1、5万元。
1、加强政府引导。各乡镇根据自身实际,确定了设施农业发展品种,采取政府引导,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当地设施农业发展。如鲁村镇在发展大棚蔬菜之初,镇党委、政府每个中层干部建设了一个日光温室,引导农民发展。在市场成熟以后,又将日光温室全部出售给了农户,由农户自主经营,实现了政府引导发展设施农业的目的。
2、制定落实了设施农业发展政策。为了发展设施农业,xx县采取各类措施,抓好规范发展。燕崖乡申请列入了全国农业大樱桃标准化示范区,制定了无公害大樱桃生产、销售、检测标准。鲁村、悦庄、南麻、中庄等乡镇的林果、蔬菜均被认定为“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与设施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抓好设施农业的发展配套。对大棚卷帘机、水泵、药物喷施等机械进行了扶持,提高了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4、对发展设施农业给予了相应奖励。xx县自20xx年开始实行了奖励制度。对每建成1个存养1500只以上的肉鸭大棚扶持300元,每建成一处50个连片大棚的肉鸭标准化生产基地,奖励5万元。对每建成一个标准化鸡舍协调金融部门提供贷款5万元,扶持贷款贴息1500元。另外各乡镇对发展设施蔬菜也实施了一系列奖励制度,提高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5、加大对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用电、机耕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组织举办了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了农户的种植、养殖水平,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6、鼓励和扶持投资者成立了各类专业协会组织、中介机构,培养形成蔬菜瓜果、营销、贮运、出口大户,促使其能够把本地的优势产品带出去,把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品种引进来。共培育发展运行规范和具有一定市场开拓能力的各类协会和合作组织150个,带动农户2万户。
7、抓好销售市场和龙头企业建设。先后建成东里无公害和沂蒙山果蔬骨干市场2处,产地批发市场150多处。发展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新认定县级龙头企业18家,保证了所产农产品能够得到及时销售,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1、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整个产业的机械化水平处于低层次阶段,急需农机部门加大推广扶持力度,促进设施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2、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小,零星分散,拳头产品少。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短,品牌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差。
3、农户技术水平低。原有的农业知识已不适应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对农户进行大规模的新技术培训,充电加油。
4、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现有的千家万户生产模式不利于有效监督,造成农残超标问题仍有发生,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
5、龙头加工、流通企业不够大,市场体系、运销组织不完善,带动力不强,农户对市场的认知度不够,生产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效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强。
6、设施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投资主体单一,全县的设施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农户的自有资金和贷款资金。自有资金量十分有限。
六、今后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1、加大对设施农业机械化的投资扶持力度。设立专用资金,扶持农户用于设施农业发展配套,提升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2、加强政府引导,根据区域实际建立特色型设施农业基地,实现产业规模化。加大投资、管理力度,打造强势设施农产品品牌。
3、继续对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相应扶持。解决农户资金薄弱的问题,由政府部门出台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进行补贴。
4、抓好设施农业监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从源头上控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和残留超标,确保农产品达到无公害质量标准。
5、努力发挥现有销售市场的潜力,由政府部门改造、提升或新建专业性、规模化、高知名度的农产品销售市场。抓好推介、宣传,积极向外界发布销售信息,引进外来客商,解决农民的销售关。同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6、抓好对流通企业、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促使其做大做强。
7、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的科学管理水平。
8、研究新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克服农户单一经营抗风险能力差、技术水平低的不良因素,大力推行股份制农业、生产经营协会等形式,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销售。
9、推广设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机械调研报告【第五篇】
机械制造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工业部门。实习报告就是一种公布式的报告,是展示学生自身实习收获成长的重要报告。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机械制造网上实习调研报告”,下面网友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老师傅今天告诉了我完全互换法是怎么用的。
完全互换装配法是装配尺寸链中的所有组成环的零件,按图纸规定的公差要求加工。装配时,不需要经过选择,修配和调整,装配起来就能达到规定的装配精度。完全互换法装配法的优点是:装配工作简单,生产率高,有利于组织流水生产,也容易解决备件供应问题,有利于维修工作。 选择装配法:选择装配法是将尺寸链中的组成环公差放大到经济可行的程度,然后选择合适的零件进行装配,以保证规定的装配精度的方法。调整装配法:调整装配法,就是在装配时用改变产品中可调整零件的相对位置或选用合适的调整件以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修配装配法:修配装配法就是将尺寸链中各组成环零件的公差放大到经济可行的程度去制造。这样,在装配时封闭环上的累积误差必然超过规定的公差。选择装配方法的实质,就是研究以何种方式来保证装配尺寸链封闭环的精度问题。常用的装配方法有:完全互换装配法,选择装配法,调整装配法,和修补装配法。 完全互换装配法:完全互换装配法是靠零件的制造精度来保证装配精度要求的。
回想起这几天的实习生活,身为共产党员的我真是感慨万千,想起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而一个社会要很好地发展下去,一定要符合此规律。马克思说得对,“给资本家打工果然不是闹着玩的。”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与供现。
一礼拜里,我们每天下班都在很晚,晚上六、七点下班是常事,正式员工通宵也不罕见。有一次晚上八点过的时候和几位同事下去吃饭,在电梯里遇到两个从十层下来的其他公司职员,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自豪地宣布:“我都没有料到自己能撑到那么晚!” 望着他骄傲得红扑扑的天真的面容,南远的同事们都默默地微笑了。
____电器一直被认为是____市效率比较高的企业。____力图以最有限的人力完成最繁重的任务,把每个人都推向所能承受的极限,以此来争取高效率和高利润。实习期间我对这一点感受很深刻。每个人都很忙碌,压力巨大,没有人有很多时间教你什么。他们在安排给你任务时已经预先假定:你到南远来干活,你是南远的员工,那么你应该天生就明白按南远业务的一切做法和规则。实习生也不例外,一切只能靠自己看,只能厚着脸皮求教。
例如工艺规程,制订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工件的质量、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一个零件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加工方法制造,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只有某一种方法是较合理的。因此,在制订工艺规程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设备条件、生产类型等具体情况,尽量采用先进加工方法,制订出合理的工艺规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