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余映潮大全(汇总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余映潮【第一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考考试说明》及本文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技能。

(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的内容。以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理论进一步理解本诗的旨意,了解杜甫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领悟诗歌韵律,通过“炼字”(“拆”与“浮”)的分析鉴赏,领悟诗歌意境和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诵读法、自主赏析法、质疑解惑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把作品放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单元学习要求中,理解作品风格,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比较同时代不同作家表达的不同情感,拓展学生视野,获得诗歌鉴赏的更多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杜甫“伤时忧世”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2)体会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

4.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一是让学生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二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一是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体会炼字的秒处。例如“坼”与“浮”;二是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体会诗作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余映潮【第二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人生态度;激发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有高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章内容。

美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语言;

1、文章中记叙描写和议论之间的关系。

2、“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情感。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通过美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美文的兴趣,感受文章的韵律美,感知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励个性化的阅读。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收集作者资料。

老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一、激情导入。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足以见出洞庭湖之壮观浩大。而“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却反映了诗人郁郁不得志、为一己之悲而焦灼苦闷的情绪。而同是写洞庭湖,同处人生低谷,北宋范仲淹却独辟蹊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别样的画卷,抒发了不同于孟浩然的情感。相信这篇文章会让你有新的收获,也希望它能带给你新的思考!

[说明]:以古典明曲《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依次链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滚动字幕。

(设计意图:从旧知导入,和谐自然。从而创设氛围引领学生思考文章内容和思想。)。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谪守()薄暮()淫雨()霏霏()。

浩浩汤汤()忧谗畏讥()墙倾楫催()宠辱偕忘()。

2、[作者追踪]: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却能刻苦读书,少有大志。

(学生答,教师补充,同时字幕显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前的朗读预习掌握生字、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

三、背景链接。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两人交谊甚厚。滕被贬岳州后,虽政绩卓然,可是仍旧情绪低落。在岳阳楼落成后,滕子京写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随信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据此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当时范仲淹也正贬官在外。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对作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从而为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四、美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语调语速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尽情想像文章文字中所包含的画面。注意根据文章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设计意图:通过美读课文既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感知文章韵律美、图画美、大气美,又能激发学生诵读古文的兴趣,为学习本文重点知识作准备。)。

五、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过程中所标记的疑难词语和句子。

2、展示自主合作学习的结果。

(1)解释加点词语。

百废具兴()连月不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波澜不惊()长烟一空()把酒临风()吾谁与归()。

(2)翻译下列句子。

a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展示学习结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六、品味探究。

1、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分几部分,依据是什么?概括出课文各部分内容。

2、对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评析。师提示,常见的几种评析角度:

(1)修辞生动形象。

(2)词语准确生动。

(3)细节描写生动。

(4)描写方法独特。

3、文中表达作者人生态度和追求的句子有那些,说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4、你怎样理解“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情感,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答案不求唯一,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梳理文章脉络、品析语言的能力,鼓励其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七、升华提高。

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心情抑郁难平。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让你回到唐朝成为他的好友,请你运用本文所学语句写一段话对之进行劝慰,让他撇弃个人得失,放眼天下苍生,重新振作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八、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教师结束语:先贤的脚步已远去,但我相信先贤的灵魂之光还在!让我们记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记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记住范仲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结束语去感染学生,给学生留下关于本文的深刻印象。)。

九、板书设计。

范仲淹。

一叙事缘由作文记之。

二写景总写壮阔多变。

迁客骚人。

览物而异。

分写览物而悲。

览物而喜。

三议论胸襟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抱负先忧后乐。

(设计意图:使文章结构、表达方式一目了然,古今对照,凸显文章主旨。)。

本文以其大气的文风和高尚的境界多少年来备受各种版本语文教科书的青睐。也许,正因为它在教科书中历经的时间太久,所以关于这篇文章的教法好像不知从哪一天起就被定格了。本教案在借鉴传统教学优点的同时力图打破常规。注重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个性解读,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一、基础积累扎实:在教学中注重了基础知识如注音、释词和句子翻译。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当堂检测都注意了这一点。文言文的学习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是学习文言文的根本,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文言文教学无论经历怎样的改革都不能忽视字词教学。

二、思维训练求深:本设计在注重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的同时,又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流程六[品味探究]第2题“对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评析”,这是一道鉴赏题。初中生应该具备初步的语言评析能力,即运用一定的评析方法对句段进行赏析。在这里,我注重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提示学生几种主要的评析角度。

[品味探究]第3题“文中表达作者人生态度和追求的句子有那些,说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这道题首先必须交给学生:能表达作者人生态度和追求的句子一般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常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同时,还得提醒学生注意共性化阅读的问题。

学法指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必要。它会给学生语文学习以方向,让他们有“法”可依。语感对于学好语文固然重要,语言技巧和方法对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样不可忽视。

三、解读张扬个性:在关注共性化阅读的同时,注意尊重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品味探究]第4题“你怎样理解‘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情感,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

如果学生答:作者为自己能够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而感到自豪,所以要读得豪迈。我们应予以肯定。

如果学生答:作者以此语勉励自己。自勉的同时,勉人。委婉表达了作者对好友滕子京的劝勉之意,希望滕子京能够走出个人狭境,放眼四海,大济苍生。所以应读得语重心长。我们应予以赞扬。

如果学生答:作者为世间多眼界狭隘、自私自利之人而感到愤慨,感慨世间知己甚少,所以应读得苍凉悲慨。我们更应尊重和鼓励。这一点对于学生日后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乃至进行个性化的文学创作都非常重要。

四、朗读讲究美感: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更何况美读呢,教师的美读无形中会感染学生,调动气氛。而学生自己的美读更能激发他们对作品的热爱,对语文的热爱。语文课堂中书声朗朗应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五、流程追求方法: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问题,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过程。唯有此,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动脑动口动心,才知道哪是自己会的,哪是自己不会的。唯有此,才能不断强化他们“我”的概念。

对于那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把它们交给小组,集大家智慧合作解决。让他们在合作中彼此学习,培养其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六、情感熏陶自然:我在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注重对其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正确引导。而这一切必须自然不做作,教育无痕,方显作用。在结束语中自然而有激情的提出希望——“让我们记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记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记住范仲淹!”。学生内心的情感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我们关注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也在关注其人文性。而要在授课过程中彰显语文人文性就必须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刻意为之。

在教学流程的每一步,都给出了设计意图。我希望这是1篇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教学设计,也是1篇能体现语文本色教学的设计。希望热爱语文教学研究的同仁多批评斧正。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余映潮【第三篇】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3.岳阳楼: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词: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骚人、得无异乎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板书设计:岳阳楼记范仲淹作记的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岳阳楼的景致宏大而又气象万千。它的早晚景致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二、复习旧知。1、重点词句翻译。

2、检查1、2两段的背诵。

三、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2.学生齐读第3段。

3.讲析第3、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合作探究。

(1)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来写:先写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悲苦的情感。表现了迁客骚人“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其次,描写洞庭湖春和景明时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主要表现迁客骚人“物喜则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写迁客骚人们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五段。五、教读第5段。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词句及翻译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词:尝、求、古仁人、心、或、、为、以、是、进、退、然则、先、后、微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情”。作为1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们“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忧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忧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5、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总结:今天学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七、作业设计:

1、继续背诵课文,要会默写。

2、完成《同步导学》本课练习“学后巩固强化”部分。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余映潮【第四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难字词来疏通文意。

2.体会写景的形象性,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3.培养学生初步文学欣赏的能力(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教具: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教学过程:

(凡行楷字部分都是用屏幕显示的)。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2)。

1.抽查中下生翻译“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教师指出:课文3、4自然段主要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本节课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迁客骚人览了什么物,由此产生了什么(之)情?(板书1)。

二、分析第三段和第四段。

(一)创设情境,带领学生领略洞庭湖“气象万千”之“大观”(4)。

看录像,要求结合文字与录像,体味岳阳楼一阴一晴的生动景象及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之情。

(二)疏通文意,多种形式检查翻译情况。

1.第三段(8)。

1)通过讲解难词难句来疏通文意。

难字词(要求掌握其含义)。

薄暮冥冥(迫近)去国怀乡(离开)(国都)。

虎啸猿啼(长声吼叫)(悲啼)。

教师明确。

2)提问检查翻译情况(上一节已布置了课外作业)。

a.一中下生翻译“若夫.....山岳潜形”

b.中等生翻译“商旅....虎啸猿啼”

2.第四段(5)。

1)学生结合课外作业中碰到的问题(主要是难字、词、句)自由提问,相互解决,教师作好调控,并注意抽查个别问题。例如:

难字词春和景明(日光)而或(有时)一碧万顷(一片)皓月千里心旷神怡长烟一空(全)。

难句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也(注意与上一段的难句比较,从中掌握翻译的方法)。

(三)分组朗读三四两段,结合刚才看到的录像,体会作者写景的形象性。(男生读第三段,女生读第四段)(3)。

三、小组讨论下列问题(6)。

1.这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请划出有关语句。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要求: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教师作好指导,从中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四、抽查提问后归纳内容和结构(5)。

1.第三段作者由“若夫霪雨霏霏”至“虎啸猿啼”描绘了洞庭湖一幅阴冷的'画面。第四段由“至若春和景明”至“此乐何极”描绘了洞庭湖一幅晴明的画面,一暗一明,形成鲜明的对比。(板书2)。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板书3)。

3、堂上练习《掌握语文》p128之3(1)(抽中下生提问)。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迁客骚人”登岳阳楼的“览物之情”是悲和喜,悲则“________”,喜则“__________”。二者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而生。

五、提问:这两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一差生回答)(1)。

参考答案:排比段,并列结构,描写和抒情(板书4)。

六、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5)。

1.本文在写景和抒情时的语言是十分精妙的,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四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是人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的?(声音、颜色、外形、味道、动态、静态)。

2)这一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与孟子二章比较来理解)。

写景有声有色---渔歌互答、郁郁青青、跃金。

有形有味---岸芷汀兰。

有动有静---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句式骈散结合的句式和对偶句的运用(板书5)。

六、堂上练习《掌握语文》p127之3,p128之3(3)。

下面是对偶句的是(adefgh)。

抽查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立即批改。

a.去国怀乡,忧谗畏讥b.心旷神怡,宠辱偕忘c.以己、以物。

七、小结(1)。

这两段作者选取了两个富于特征的画面,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力渲染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二者虽形态各有别,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属自私心理。由此转入下一段的议论。(板书6)。

八、作业:完成《掌握语文》p127之3、5(1')。

板书。

迁客骚人。

览物(写景)之情(抒情)(理)。

阴冷画面(暗)去国怀乡……感级而悲(悲)。

阴森可怕。

晴明画面(明)心旷神怡……喜洋洋(喜悦)。

春光明媚。

教学目标:。

1.识记第5段的文言字词,

2.理解作者抒情议论的内容及意图。

3.学习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教具:投影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2'。

叫一中下生背第三段。

二、分析第五段:15'。

1.学生齐读第五段。

2.教师讲解难字词句。

仁人之心: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嗟夫: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句。

吾谁与归:倒装句。

进:入朝做官。

退:退隐江湖。

何哉:为什么呢?

3.学生自译课文,不懂的举手发问。

由明白的学生答或教师解答。

4.随机抽二人翻译(每人一半)。

5.学生齐读此段。

6.优生根据提示试背诵这一段。

三、讨论:(abc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d由小组内讨论解决)。

1.出示问题:

a.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c.古仁人之心跟什么有关系?他们有无快乐的时候呢?

d.作者引古仁人之心有何用意?

2.生独立思考自拟答案。

3.组交流。

4.题抽签答。

5.他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补充纠正。

6.教师评价总结并落实奖惩情况。

四、总结全文。

五、堂上练习。

投影文段阅读。

板书。

叙事:缘由。

景:――人(迁客骚人)。

描写:阴――悲。

晴――喜。

议论: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布置作业:

1.诵5段(a类)。

2.预习《醉翁亭记》。

3.写第5段(b类)。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余映潮【第五篇】

一、回顾复习。

二、学习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1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1、小组学习讨论。

(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2)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4)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也许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2、交流:

(1)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明确: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明确: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

三、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

1、分析课文各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叙事:是全文的引子,简介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下文的写景、议论、抒情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而展开。

第二段写景:总写洞庭湖的景观,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三、四段写景、抒情:分写洞庭湖或阴或晴的不同景色和“览物”者的不同感受,为下文发表议论、申述抱负作好铺垫。

第五段议论、申志:紧承上文,借“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

2、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背景、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如何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现实意义?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他的忧君思想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简介背景: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2)概括中心:文章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古仁人”思想。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

读一读品一品:民族精神的体现。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天下为公。

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3)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四、品味、欣赏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

(1)立意、构思、章法。

(2)意境美(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3)语言美(用词、句式、修辞、节奏)。

(4)表达方式。

3、小组学习、讨论。

4、集体交流。

5、教师小结。

(1)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慰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

(2)骈散结合。

骈偶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散句:是相对于骈偶句而言,骈偶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课堂练习。

1、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成语填写)。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3、《岳阳楼记》为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的远大政治抱负。

4、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

(1)一心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书写岳阳楼。

(3)春和景明画霪雨阴风图。

(4)迁客因物而喜骚人为己而悲。

(5)为国为民:要学仁人志士莫做迁客骚人。

一、:检查背诵及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二:赏析文章。

明确:借写岳阳楼的美景表达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和旷达的胸襟,以及对滕子京的劝勉之情。

第五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

“微斯人,吾谁与归?”——劝勉之情。

2、从文中找出描写岳阳楼景色的语句,看看是怎样描写岳阳楼的`景色的。

明确:第二段总写洞庭湖的全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描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象。

空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洞庭湖湖面的广阔浩渺。

时间:(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洞庭湖景象千变万化。

二、三两段具体地描写了岳阳楼的一阴一晴,一明一暗的两种景象。

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5、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明确: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的忧乐观: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小组研讨。

1、你是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义。

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以后能关心民间疾苦,以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虽屡遭贬滴,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抱负。

2、你能列举一些和范仲淹一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人吗?说说他们的事迹。

四:齐读课文,想一想。

1、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

2、作者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

明确:本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融合在一起,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待,又有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辟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千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五:作业布置。

作业本第27课做完。

更多。

48 2134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