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论文【优秀4篇】
【导言】此例“船舶论文【优秀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船舶论文【第一篇】
本文作者:杨华龙冯静芳夏秋古笑颦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
利率期权在船舶融资套期保值中的作用
商业银行是船舶融资债务资金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以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LIBOR)为基础,加上利差(Margin)所构成。对商业银行而言,利润来源主要是利差部分,而利差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借款人在市场上的地位和谈判的能力。对有实力的航运企业来说,利差一般为%~1%;而对于一些新进入航运市场的企业来说,利差可能会达到2%~3%或者更多。另一方面,银行对贷款业务风险的估计也会影响到利差的多少,如果此项贷款风险太大,银行可能会收取较高的利差。作为船舶融资的参与方,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与航运企业签订利率期权协议进行套期保值降低风险,增加赢利。如图1所示,船公司A为了购置新船需要向商业银行B贷款融资,船公司A因担心市场利率会上涨,于是与商业银行B达成一项利率上限期权协议,假设签订协议时市场LIBOR利率为6%,利差为%,贷款金额为1亿美元,借款期限为3个月,期权行使费率均为%,期权期间为1个月;而商业银行B因担心利率下跌造成收益减少,与投资公司C签订了一份利率下限期权协议,假设签订协议时市场LIBOR利率为6%,利差为%,贷款金额为1亿美元,借款期限为3个月。两份协议的期权行使费率相等,对商业银行B来说,期权费可以相抵消。无论到期日时市场利率涨或跌,船公司A是否行使期权,都需要支付一定数额的期权费251302美元。若到期日时市场LIBOR利率上升为9%,那么船公司A决定行使期权,根据利率上限期权买方收益函数得到期权收益为625000美元,进一步可以算出包含期权费的实际贷款利率为%。船公司A的实际贷款利率低于当天的伦敦银行间拆放款利率,可知船公司A签订了利率上限期权合同后在利率上升时可以有效地对冲船东贷款成本。对商业银行从C处买入的利率下限期权,虽然需要支付期权费,但利率上涨带来的利息费收入增加了。若到期时市场利率下跌为3%,而且低于商业银行B与C的协议利率下限,那么商业银行B可以行使期权,享受利率差带来的收益;而船公司A由于对市场估计不准确,在利率下跌的情况下只能放弃购买的利率上限期权,损失一部分期权费,但是依然享受到了利率下降带来的贷款成本的降低。降低的贷款成本足以弥补购买利率上限期权的费用所造成的机会成本。
对船舶融资各参与方的建议
在我国,航运企业进行船舶融资的主要方式是商业贷款,贷款数额大、还款期限长、手续相对简单等优点也使得商业贷款受到航运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利用商业贷款进行船舶融资时涉及的参与方主要有商业银行和航运企业,但有时也会有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下面主要针对商业银行和航运企业就利率风险规避提出一些建议。贷款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利率的波动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为规避利率风险,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内控系统,科学合理地估算每一笔贷款业务的可能风险值并为银行的利率风险水平划定界限,对各个产品业务规定风险限额。其次,商业银行可以创新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转移利率风险带来的影响。目前存款和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利润主要来自利率差值,因此,商业银行应着力拓展创新业务,推出具有保值增值作用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需求。最后,引入金融衍生品工具,弱化利率风险带来的影响。将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如利率期权,引入利率风险管理中,在资产负债负缺口的情况下,购买缺口部分的卖方期权;在资产负债正缺口的情况下,购买缺口部分的买方期权。对于航运企业,在船舶融资中,船舶本身的高价值决定了为了购买或者拥有船舶的巨额资金需要向第三人筹集,而在利率变动频繁的情况下,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转移、套期保值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运用利率期权这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规避时,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关注市场动态,把握行情变化,在预期利率会上涨的情况下,航运企业可以买入利率上限期权,通过支付较少的期权费,产生巨大的杠杆效应,在实际利率上涨时,享受到利率上升带来的期权收益;在实际利率下降时,实际贷款成本也会低于预期。在预期利率变动不明显,但是往期波动很剧烈的时候,可以买入利率上下限期权来平衡收益。
船舶论文【第二篇】
“团结湖”轮2011/2012年度冬防安全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公司《2011/12年度船舶冬防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和要求,以“防风、防碰撞、防火、防搁浅、防工伤”为工作重点,确保公司安全管理目标的全面实现,结合我轮冬季沿海运输生产及老龄船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加强领导,组织得力。
船舶各级领导和业务骨干首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方案》的精神和要求,统一思想认识,真正重视冬防安全工作并切实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即日起成立由船长为组长,政委、轮机长、大副为副组长,大管轮、二副、水手长为成员的冬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即展开冬防的各项准备工作,全面部署冬防安全工作。根据《方案》的指示和精神,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制定出切合实际,可行有效的活动计划(本计划)和措施,按任务、分阶段、有侧重地组织实施。发动、组织、带领全体船员参与此次冬防活动,对冬防安全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组织、领导、检查监督、指导和总结讲评。船舶安全委员会负起具体的责任,坚持每月至少一次的安委会会议,在船长的领导和指挥指导下及时学习传达上级指示,小结过去阶段安全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提出安全管理意见,认真执行公司和船长赋予的安全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能,全力协助船长抓好冬防安全工作。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抓好人的因素。
按照集团冬季安全工作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正确操作,防患未然,抓好落实。要搞好冬防安全工作,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为此,要重点做好人的工作。要在员工安全行为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结合冬季运输安全的特点和船舶实际而进行冬防安全工作。
1、搞好宣传教育、思想发动工作。要利用各种形式,如船员大会、部门会、安委会等,宣传教育船员充分认识搞好冬防安全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使全体船员明确搞好冬防安全工作是关系到船员生命健康、家庭幸福、国家和公司利益的头等大事,是稳定效益的基本保证,尤其是在目前市场低迷、经营困难时期,努力使全体船员都能自觉积极地参与搞好冬防安全工作。
2、强化船员的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在加强体系培训的基础上,结合本轮特点和实际,继续强化船员的安全意识,劳动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以及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特别加强对《防风、防冻注意事项》、《冰区航行注意事项》、《航行中驾驶台值班规定》、《能见度受限时的行动规则》、《船舶防火规则》等的学习和培训,使船员牢固树立“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冬防知识技能水平。结合我轮是老龄船,机械设备老化陈旧,维保工作量大,冬季进行中国沿海特别是北方港口海区运输生产的具体实际,对船员有针对性、突出各时段各区域港口的特点进行教育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个人自学和工作中指导等形式和手段,在提高船员安全意识和自觉性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船员的冬防安全工作技能,使每一名船员不仅有做好冬防安全工作的干劲和愿望,还要懂得如何才能搞好冬防安全工作。
3、抓住冬防安全工作重点,落实安全预防措施。根据冬季特点,重点做好以防寒、防风、防火、防碰撞、冰区航行、防工伤、安全进出港和防货损的冬防安全工作,同时继续做好防机损、防污染、防盗等工作。按照“有章必循”的原则,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预防措施。要结合各部门、各岗位的具体实际,把各项安全制度细化,使之具有更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按照公司《方案》中要求的各项具体重点工作,确保船舶大风浪中航行安全,落实防火安全措施,严格执行避碰规则,认真落实雾航安全,确保船舶冰区航行及作业安全,落实劳动保护措施,确保人员安全,确保船舶进出港安全和港泊作业安全等等,逐次逐条落实。冬防小组成员负责监督检查落实情况。同时要努力营造一种遵章光荣,违章可耻和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氛围。
4、强化冬防安全工作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冬防安全工作责任制。从船长、部门长到每一名船员,明确任务,清楚责任。船长是冬防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政委协助船长工作,轮机长、大副是本部门冬防安全工作的责任人,安委会对冬防安全工作有指导和监督责任。每一级对上级负责,部门人员对自己的岗位和部门长负责,部门长和安委会对船长负责。明确责任,奖惩分明,使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责任。
三、加强对机械设备、船体强度、导航仪器、电气设备、系缆登轮设备及各种管路的检查维护。
结合老龄船的实际,各部门、各主管人员要全面、细致地检查各自所主管的机械设备(特别是“四机一炉”)、仪器等,保证使之处于良好的运行和可用状态。发现问题及早解决,自修不了的尽快报告公司请求帮忙解决。各职要做到对自己负责的机械设备、仪器等心中有数。此项工作要在11月10日前完成落实。
四、搞好冬防,促进生产。
做好冬防安全工作,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运输生产。我们要在抓好冬防安全工作的同时,抓好正常的船舶运输生产。根据我们冬季北方沿海运输生产的特点,要确保航行安全和人身安全。要坚持航前会、工前会、防工伤工作计划等制度,每个航次前对影响航行安全的各类不利因素,如北方寒潮、大风、浓雾、冰况等气象状况,航区内航线复杂,通航密度大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制定出并严格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制定出特殊和紧急情况下的可行有效的行动预案。增强驾、机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落实驾、机联系制度,确保各个航次的航行安全。继续坚持工前会制度、防工伤工作计划制度、工作许可证制度等等规章制度。每天开好工前会,各部门对将开展的每一项工作,根据工作的类别、性质和特点,作出防工伤工作计划,认真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指导,详细讲解注意事项和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正确佩戴好劳保用品、器具,以确保冬防期间的人身安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船期,密切配合港方工作,合理配载,抓紧自修维保等工作,努力减少因冬季气象等客观因素对生产造成的影响,争取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五、抓好治安保卫工作。
按照体系要求和船舶保安计划、措施,结合中国沿海运输生产的实际和特点,重点做好防盗窃、放海盗、防恐反恐、防治安案件发生、防内部矛盾激化等工作。教育培训船员增强保安意识和防范技能。加强梯口值班,对来访人员进行身份确认和登记,抵港前限制区域锁闭,确保治安安全。平日关心爱护船员,教育船员团结友爱、遵章守法,发现问题和矛盾的苗头及时解决和疏通,避免发生矛盾激化和船员违法违纪事件。
六、作好总结。
冬防安全工作结束前进行总结讲评。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我们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按要求汇报。活动中分阶段、按重点地进行小结讲评,对好的经验进行总结,对先进的人和事进行表扬,对存在的不足及时纠正,以促进下阶段的工作开展,确保冬防安全工作取得实效。同时,以本次冬防活动为契机,全面提升我们的安全管理水平,真正达到无海损、无机损、无污染、无火灾、无货损货差、无人身伤亡的标准,实现“确保航行不发生操作事故,船体不发生损坏,人员不造成伤害,货物不发生移位”的冬季安全工作目标。
要求: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团结协作,科学管理,抓住重点,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取得实效。
团结湖轮
船舶论文【第三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沿海船舶驾驶员在航行及港内值班中常见的问题,提出沿海船舶加强航行及港内安全值班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国沿海;船舶;安全;值班 引言:中国沿海航区船舶通航密度大,沿海岛屿、暗礁、浅滩众多,沿海航线错综复杂,加之渔区密集,航行值班稍有不慎,即可酿成事故,另外我国还有沿海冬季的寒潮大风,春夏季的雾和每年多达20个台风,这一切给航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由于上述特殊环境的原因,历年来在我国沿海发生的海难事故相对频率较高。从近几年来在中国沿海发生的海上事故来看,船舶在值班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加强中国沿海船舶航行与港内值班的安全,规范驾驶员的值班行为,是减少沿海船舶海上交通事故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沿海船舶营运及驾驶员的特点,分析了沿海船舶驾驶员值班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对船舶的安全起到了一定的意义。 一、中国沿海船舶航行值班中常见的问题 (一)未能严格执行“规则”中“经常”保持“正规了望”条款。 “规则”规定:“每一船舶应经常用视觉、听觉以及适合当时环境和情况下一切有效手段,保持正规的了望,以便对当时的局面和碰撞危险做出充分的估计”。然而在值班过程中,很多驾驶员却未能严格执行规则的要求。在“正规了望”工作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1、未能正确处理好航行“了望”与“定位”及其它工作之间的关系; 2、驾驶员值航行班期间从事电台、海图登记与改正、公司文件处理等与值班无关的工作; 3、不按时休息,导致疲劳驾驶,值班期间没精神,打瞌睡; 4、因个人思想或情绪等原因导致值班期间注意力不集中,来船就在眼前还“视而不见”; 5、值班期间与值班水手等聊天过于投入,忽视了了望工作; 6、值班期间用甚高频,手机等同它船或他人聊天的现象。 (二)驾驶员值班期间存在影响安全的“习惯行为”。 “习惯行为”是驾驶员在长期的航海行为中形成的一种思维及行为的定势,反映在航海实践中常有以下表现: 1、值班了望中的心理定势 在了望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习惯来进行对来船的判断,比如说在沿海较多渔船航区,夜晚看见一盏白灯,就习惯的认为是渔船等。 2、避让过程中少量多次避让现象较普遍 避碰规则第8条第二款对于避让来船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然而现在的年轻驾驶员,学习和继承了其他驾驶员的不良避让习惯,避让来船时常怕偏离计划航线而不敢按避碰规则进行避让。 3、在使用VHF时,习惯使用“协议避碰” “协议避让”是一种违背规则的行为,易造成船舶间的碰撞,因而伴随着极大的危险性。很多驾驶员形成了一个习惯,只要一看到相遇来船,就要使用VHF和来船联系,协调避让,有的船舶驾驶员甚至没有主见,盲目顺从它船的建议,到紧迫局面时才发现这种避让方法行不通,结果造成了事故的发生。 4、自恃操船水平较高,习惯在造成紧迫局面时让船 沿海船舶驾驶员,经常航行于复杂航区,自恃操船水平较高,未能严格遵守规则规定的“早,大,宽,清”的避让原则。在避让来船时,习惯在已形成紧追局面时还觉得距来船较远,迟迟不让,给来船造成很大的航行压力,易导致避让行动的不协调。 5、自恃熟悉航区环境。常造成触礁、搁浅事故 沿海航行的船舶驾驶员经常往返同一个航线,或多次进出同一个航道,因此思想上存在一定的麻痹心理,自认为对该航线已经很熟悉了,有时一个航行班没有一个船位,过分依赖船舶导航仪器;有的驾驶员为省去航次结
船舶论文【第四篇】
1.船舶分类
从远古时代人类刳木为舟开始,船舶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和生存工具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更加多样化、愈发专业化的各类船舶仍穿梭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国民用船舶工业而言,国家根据中国主要进出口及生产的状况将民用船舶分为以下几类:原油船、成品油船及化学品船、散货船、杂货船、冷藏船、全集装箱船、滚装船、小汽车运输船、LPG(液化石油气)船、LNG(液化天然气)船、渡船、客船、渔船等。
2.长三角民用船舶出口概况
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开始,全球经济陷入长时间的低迷状态,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然也无法避免这场全球性的市场动荡。2012年度中国船舶工业造船完工量仅为6021万载重吨,同2011年相比下降了%;其中用于出口的船舶共494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由于国际市场条件的严重恶化,作为世界船舶出口贸易的重要参与国之一,中国的民用船舶出口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2年度中国船舶工业新承接订单2041万增长吨,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之多,其中出口船舶订单量为149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较内销型船舶而言订单量降幅更大。截至2012年度11月份,我国共向亚洲、欧洲等地区出口船舶亿美元,同比下降%。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经济中心,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中最据战略地位的基地,在中国船舶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2年全年,长三角地区共向香港、日本以及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船舶亿美元,占全国船舶出口金额总量的%,虽然船舶出口优势明显,但长三角地区2012年度向这些国家及地区出口的船舶金额仍较2011年相比仍有所下降。其中,江苏省以南通、泰州、扬州、南京这四个城市为主要造船地区,全年共出口船舶亿美元,占全国船舶出口总额的%,位列全国船舶出口省(区、市)第一。上海市以船舶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于2012年累计出口各类船舶亿美元,较2011年而言降低了%。甚至于,2012年12月份上海市仅仅出口了价值亿美元的各类船舶,其出口金额及出口金额降幅同创历史新低。而浙江省全省在2012年共出口各类船舶价值亿美元,占全国船舶出口总额的%,其出口份额紧跟江苏之后位列全国第二。总而言之,长三角地区虽然在中国船舶制造业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在国内外船舶出口持续恶化的宏观大经济环境影响之下,长三角地区船舶制造业在国际船舶贸易方面正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长三角民用船舶出口存在的不足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的主要船舶出口地区,在中国船舶贸易随世界经济动荡而呈现下滑趋势的时代具有不可推卸的重任。在其船舶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形形的问题也具有足以影响到中国整体船舶出口贸易提升与发展速度及质量的力量。对此,笔者针对长三角地区主要出口的个别民用船舶种类(如:散货船、油船、全集装箱船、LNG船)进行深入分析,从多个角度,不同方面出发,重点评析其在出口贸易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以期能够找到改善长三角地区民用船舶出口贸易现状的方法及途径。
1.散货船出口结构倾斜,供求不对等
中国自1957年开始出口各类散货船起,其主要的出口焦点一直集中在载重量≤15万吨的小型散货船上,直至2011年才有载重量>30万吨的大型散货船开始销往国外。然而,在国际散货船出口贸易趋于大型化、专业化的世界潮流之下,中国长三角地区如此的散货船出口结构却无法紧跟世界潮流的导向。近三年来,长三角地区出口载重量≤15万吨的小型散货船占该地区全部类型散货船出口总额的60%以上,而载重量>30万吨的大型散货船却连5%的出口份额都达不到。在2012年,长三角地区共出口各类散货船452艘,共价值亿美元。总体而言载重量>30万吨的大型散货船虽然实现了1%的突破,共计出口6艘,价值亿美元,但却仍在长三角地区散货船出口贸易中占据劣势地位,据统计,该类型散货船出口额仅占到长三角地区散货船出口总额的%。在长三角地区小型船舶大规模出口、大型船舶小规模出口的扭曲船舶出口贸易结构之下,其产出必然与世界船舶进口需求有所违背,从而使得各大船舶制造企业无法更加有效地提高出口数量及规模,严重阻碍了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油船出口“薄利多销”,不利国内外资源配置及环境稳定
自中国开展油船出口贸易起,一直以载重量≤10万吨的成品油船、15万吨<载重量≤30万吨的原油船以及载重量>30万吨的原油船为重点出口对象。近三年来,长三角地区出口载重量≤10万吨的成品油船的数量始终维持在中国油船出口总数的20%~30%左右,而其出口所获得的美元却仅仅占全国油船出口总额的10%左右,尤其在2012年甚至降到了%。而载重量>30万吨的原油船的出口状况却恰恰相反,虽然其出口数量在全国油船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却为中国油船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利益,2012年度其收益甚至占到了全国油船出口收益的%。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乃至于全国油船出口贸易在品种和数量上都比较侧重于小型油船出口,但却在出口收益上向大型油船倾斜。数量众多的载重量≤10万吨的小型油船的不断出口,在为长三角地区乃至于整个中国带来数亿美金贸易顺差的同时,还带来了钢铁资源严重耗损,以及船舶制造供应链中所出现的各类环境问题。尤其是小型油船较大型油船易发生溢油事故的独有特性,更增加了长三角地区的小型油船生产加工为世界海洋环境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的可能。以小型油船出口数量取胜的“薄利多销”型贸易方式已经影响到了长三角地区相应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世界海洋经济、资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不利于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对世界海洋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长此以往还将会对该地区造船企业品牌的形成产生某些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3.集装箱船舶装卸设备规格不一、出口单薄
自1956年4月世界上第一艘集装箱船在美国泛大西洋汽船公司的管理下正式起航开始,集装箱航海时代来临。尤其是其超高的载箱梁、装卸率以及相较于其他各类船舶而言较低的能耗及成本使得其很快名扬世界成为众船舶公司的新宠。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推进,集装箱船也进入了新的时代。2012年度,长三角地区共出口各类机动集装箱船68艘,共计亿美元。其中,≤6000箱的机动集装箱船共65艘,价值亿美元;>6000箱的机动集装箱,共3艘,价值亿美元。虽然,由于运价低廉、轻便灵活等多方面原因,小型机动集装箱船在国际市场仍然走俏,江浙沪三地区也凭借其优良的地理位置及赶超德国的技术优势向国外市场推出了数十艘小型集装箱船。但是由于其装卸设备规格严重不统一所造成的的致命硬伤,在规则化的国际航运业适用时,对我国长三角地区船舶出口贸易产生了潜在的威胁,并且这一潜在的威胁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严重威胁到各类集装箱船舶出口贸易企业的生存及发展。尤其,国际上越来越强烈的大型化需求使得长三角地区仅仅3艘的年集装箱船舶出口量显得尤为单薄。对此,长三角地区各大集装箱船舶出口贸易企业愈来愈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各个大中小型港口也有待革新设计及更新建设,各类集装箱装卸辅助设施及规则也亟待改革。
船起步较晚,技术水平难以支撑其出口贸易扩张
LNG船作为传说中的“皇冠上的明珠”,其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属性深入人心。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LNG船就已现身世界LNG运输市场,但中国LNG船的建造及出口都远远落后于世界船舶制造工业及进出口市场。自1999年LNG船专门小组成立开始,直至2004年中国第一艘万立方米仓容的LNG船才由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而在2011年,世界LNG船进出口贸易发展数十年之后,三角地区乃至于国内的首次承建的LNG船舶国外订单才又由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实现。自此,长三角地区乃至于全国LNG船舶的出口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然而2012年全年,长三角地区却仅出口了2艘≤20000立方米的LNG船,共创产值3720万美元。不论是远远晚于世界LNG船出口贸易的贸易行为还是较少量的订单数量,无疑都指明了长三角地区LNG船出口的薄弱处所在。在当前的国际国外形势下,长三角地区的船厂规模相较而言不算很大,并没有形成良好有效的规模竞争力,其技术实力和规模效益都不足以支撑如今蓬勃兴起的LNG船舶设计、制造以及出口贸易。在LNG船航运市场逐年扩大的世界背景之下,在世界对于节能型、绿色型的新一代LNG船舶贸易的呼吁之下,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船舶出口基地,其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新一代船体设计及发展能力无疑需要作出新的改善及发展。
三、长三角地区民用船舶出口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1.船舶配套设备实现基地化、国产化,提升船舶工业附加值
船舶配套设备一直是船舶制造工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价格甚至能达到总船价的7成左右。然而,我国长三角地区船舶配套设备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各类技术、设计严重落后于其他船舶出口国家和地区,目前仍有极大多数国产船舶使用的是高额进口的船舶配套设备。据2013年不完全统计,我国船舶配套设备的国产率还不到40%。所以,在长三角地区每年高达数亿美金的船舶出口贸易中,虽然各个造船企业能够从中获取一定利益,但是由于各种技术壁垒的无形限制,我国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出口贸易俨然已成为低附加值的代名词。为此,长三角地区各大船舶制造企业应加大船舶配套设备及相关设备的技术引进、学习及开发力度,规避资源和要素禀赋差异,力求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摆脱“低附加值”的头衔,赶超日韩,成功降低国内船舶配套设备对国外厂家的贸易依赖程度。在国际国内市场树立起“自主创新,国产第一”的良好品牌形象。在船舶配套设备国产率较高的基础之上,真正地实现中国自己的国产船舶制造、出口、销售,在较高的科技水平以及附加值的辅助之下,为整个长三角地区创造更高程度更高水平的船舶出口贸易利润。为此,长三角地区各政府应该紧密联系,联合起来进行整体性区域产业规划,加紧兴建船舶配套设备产业基地,本着集中化、规模化的出发点,为长三角地区船舶配套设备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同时,还应向各大船舶制造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各类优惠政策或扶持政策,以便于各个企业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引进有关设计和技术,切实的将这些技术运用到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从而更好更积极地推进长三角地区船舶出口贸易的高科技化进程。
2.建立绿色船舶产销链
船舶工业自产生起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制造工业,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它俨然已成为一个能够为航运、海洋开发以及国防建设等政治、经济关键性行业提供强有力支持的重点产业,并且正逐步深入钢铁、机械、纺织、装备制造、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各个上下游周边行业。船舶工业的牵扯之广造成了其上下游企业众多的鲜明特色。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船舶制造业均以钢铁类船舶的生产制造为主,然而,这一系列生产行为导致的钢铁制造业等行业的巨大能耗及环境污染正深深影响着长三角地区船舶制造业的绿色效应。为此,长三角地区船舶生产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应努力建立一条绿色的供应链条,由原来简单的“生产-污染”改变为新型“生产-废弃及污染物处理、回收利用”的绿色生产模式。并且,各类船舶在行驶和使用过程中对海洋环境、大气环境的危害也十分巨大。各个船舶制造企业对于自身船舶制造及使用中潜在的各类污染及风险也应予以相应措施进行严密防范。对此,长三角地区各大船舶制造企业应加大对新型绿色船舶设计的研发、规范港口及货物装卸程序和模式以及着重关注各类船舶质量保障机制,避免船舶行驶过程中的过量排污,降低货物装卸过程中对港口及周围的环境污染以及减小污染事故频发的可能性,为世界海洋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3.坚定目标市场,进行大客户管理
所谓大客户,即为在各个企业的中长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企业提供了较大利润或利益的那一小部分客户。作为企业经营利润的重要来源方,长三角地区各大船舶出口企业应坚定其目标市场,采取关系营销的方式,从大客户的识别和分析出发,通过对大客户信息的充分掌握及运用来建立、维护乃至于巩固企业与其大客户之间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尤其是针对国内外强势航运及船舶租赁企业,长三角地区各大船舶贸易企业应针对其特殊要求制定长期的个性化客户服务,熟练运用各类公关手段及谈判手段与其建立良好商业关系及信赖关系,力求将这些船舶需求企业纳入企业的大客户名单范畴,甚至将其发展成为企业的忠诚拥护者。与此同时,并且,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之上,企业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员组织激励机制用以妥善管理各个大客户,利用有限的资源对大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并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长三角地区船舶出口企业稳定出口额及出口量,获取长期有效利润,降低不确定性风险以及达成市场份额提升的最终目的提供坚实的客户基础。
4.提高船舶出口售后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及忠诚度
船舶出口一直以周期长、批量小、单产单设计为特点存在于国际贸易之中。其产品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决定了其售后服务提供的复杂性及困难性。但是,在国内外船舶贸易需求持续减少的新时代,船舶出口的售后服务更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新老客户满意度,稳固众多老船东对企业的忠诚度,长三角地区各大船舶出口企业应该密切关注船舶出口的服务及售后服务管理,以“及时-准确-汇报-封闭”为基本方针,即“对于船东的维修请求及时反应———对于船东的要求准确理解———对于船东要按时汇报维修进展———对于船东的所有细微要求都能记录并且完美完成”,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做出不同的服务,同时严格规范企业员工的服务标准,力求为众多客户提供较为优质的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提升客户满意度,创立客户忠诚度提供优质的情感基础。
5.利用上海自贸区现实条件,发展长三角船舶出口贸易
自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设立开始,新一轮的政策、制度改革洗卷了整个自贸区,各个开放政策纷纷出台,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贸易带来新的风潮。而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角,可以预见,其自贸区的蓬勃发展必当为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出口贸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自由贸易理论基础的大背景之下,长三角地区各个船舶企业应在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伴随而来的各类金融贸易利好政策及消息的有力辅助之下,积极吸引外商投资、进行融资活动,为企业进行一系列创新、改革、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在自贸区知识产权开放的基础之下,各个船舶企业应争取引进更多更新更加绿色化的船舶制造相关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及科研水准,在自身制造水平、生产模式的不断提升的背景之下创造长三角地区船舶出口贸易高附加值、高科技、高利润的“三高”奇迹。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各大船舶出口企业还应妥善利用上海自贸区建立所带来的全球企业注意焦点,在此期间乘势追击、加大各自船舶产品的宣传力度,树立各企业船舶贸易的良好形象,加深长三角船舶出口企业在国际同行乃至于外行眼中的强势地位,力求在自贸区的影响之下牢牢稳固国内市场、加速进攻国际市场,争取赢得国际国内船舶贸易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