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专业论文【优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通信技术专业论文【优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第一篇】

有线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的影响

摘要现如今,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随之各行各业都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信息产业也是如此。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当下以及未来即将面临的或大或小的各种情况,因此对于信息的传输在信息产业介质中有了新的要求。

因而在众多信息传输技术显得格外独特的就是有线传输技术,它即能够确保信息传输的数量,又能保证出书的效率以及质量。

那么就本文关于有线传输技术的相关理论与实际情况谈谈在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所起到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有线传输技术;通信事业;影响

对于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物质动力这一点,不仅推动了很多技术产业的发展,还相应的,通过技术革新,促使了各行各业经济的急速增长。

因为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来讲,通信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不相分离的一部分。

所以目前有线传输技术已经也走过了初步发展阶段,开始迎来了事业的上升期。

所以为了使有线传输技术的到更好的使用效果,使其能后在最大程度地运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去,我们必须扬长避短,找出有线传输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把优势加以发扬,以此来推动通信工程的发展。

1什么是有线传输技术

有线传输技术就是凭借着电缆还有光缆把光信号有效的传送出去。

通信系统中有三大设备,它们是终端设备、交换设备还有传输设备。

光电之间的转换主要指,信号通过传输设备传输到通信系统的终端设备里面。

因为终端设备之间的连接不存在其它关联性连接部分,因此通常有线传输就只能采用物理性质的连接。

传输介质一共经历了三个等级的改变,双绞线正是其中的一个,因为双绞线对线缆进行连接的方式是电话线,所以造成了信号传输带的宽度较小。

现今,在传输线缆上,双绞线和同轴电缆之间的转变已经完成。

传统电缆传输光功率信号从应用光缆后已经被彻底改变了,信号通过光缆传输介质传输速度快、稳定性高。

由此可见,传输技术的应用,会因为传输介质的不同而受到影响。

2有线传输技术的种类

使用架空明线的传输技术

架空明线又被称为“明线”,是指通过电杆支撑架在地面上的电信线路,大多被应用在传统的电信业务中,是进行架空明线的传输工作需要的一种仪器设备。

像这种传输技术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对于管理以及后期的维护工作也比其他的有线传输技术更加轻松,相比于大型的基站,所收获的经济效益是很高的。

不过使用这种传输技术也是有弊端的,必须要建设其单独的传输线路,而建设这种传输路线所需要的成本用远远大于建设单独的`电缆线路。

在遇到恶劣的天气时,信号就会变得极其不稳定,从而影响信号的传输效果,甚至会导致失真的情况发生。

运用同轴电缆的传输技术

为了使通信线路更加的畅通,便开始运用同轴电缆来传输信号。

同轴电缆在进行信息传输过程中,有一些电磁波是由内部的光电信号自身出现的,屏蔽层对其一次一次的反射后,其能力就会被慢慢的减弱,因此其传输信号的输送带宽度变大,传输的对象也更加丰富,使得各方面的通信信号和线路更加畅通。

光纤有线传输技术

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光纤通信技术也应运而生,光纤通信的载体就是光和电信号。

光纤的主要特点就是非常细小,而且柔韧性非常强,它是一种输光信号的介质。

光纤是光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距离比较长容量又很大的传输中,光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光脉冲在光线中不出现时用“0”表示,“1”则表示出现。

光纤中的传输点模数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多模光纤,一类是单模光纤。

在制定的工作波长中,相比较而言单模光纤模式传输单一但容量大,而多模光纤传输可以用多个模式同时进行,因此效率非常高。

损耗比较低、抗干扰能力强,是光纤有线传输技术的最大优势,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3有线传输技术对通信事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日渐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质量要求也水涨船高,在众多的现代信息传输技术中,最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是有线传输技术,还有一种是无线传输技术。

有线传输技术中的传输的信号质量会受到传输距离的影响,传导的质量也很有可能受到传导材料的限制。

而无线传输技术投入的资金少,实现方式又容易,在很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应用,促使其发展也越来越快。

信号传输的质量是随着无线传输的信息发射装置的不同而改变的。

可以看出,有线传输信号是数率衰减,无线传输信号与空间电磁波成平方反比关系,无线传输模式发展的空间更大,现如今,无线传输模式就被应用到了航天通讯中。

可是从信息的传输来看,有线传输的稳定性更高,速度更快,抵抗干扰的能力更强,也更安全,所以最受用。

4有线传输技术的未来发展

宽带化与智能化发展

伴随着我国的各项技术迅速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传统单一的通信传输业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多媒体方式进行信息互动,也就使得人们对通信传输技术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

未来的网络信息传输技术朝着宽带化与智能化发展,宽带化的发展最终目的是提高光功率的传输。

光纤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为了降低光功率的损耗,促使有线传输向外进行扩展。

为传输性能能够相对稳定的运用,为实现一点对多点的信号传输模式,所以以光导作为传输媒介。

单一的传统的通信行业其控制程度相对很复杂,这便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有线传输在通信行业的辅助作用,就必须简化传统的传输结构模式,改变其程序,促使通信企业稳固发展。

网络化的改进与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信息化发展,人们也步入了网络信息时代,在将来网络文化中,有线传输技术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了当今发展的趋势。

因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线传输技术已经和网络文化一体化了。

有线传输技术也在这些技术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如今的通信方式越来越多,传统的信息模式也走向网络化,如:可视电话,多媒体,图像文件的传输等等,今后还会有更多的突破。

如果把世界看成一张大网,那么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城市就是这张网上的结,电信网络就是连接这些结的网线。

因网络文化的深入发展,带给人们的便利也是显而易见的。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有线传输技术在通信行业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与其他各种技术相结合,更大程度的促进了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

经过漫长的研究探讨,使有线传输技术成为发展更全面的一项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媛媛。有线传输技术的特点及发展方向[J].信息通信,2014(2):256~257.

[2]王素女。浅谈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1(1):33~34.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三本院校 通信工程 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211-02

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武昌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通信工程专业是武昌工学院的重要工科专业之一。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多层次和多规格的需求,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该校通信工程专业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现代通信技术为方向,以现代电子设计、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为重要工具,将“通信技术及应用、通信系统集成技术” 两个方向相结合,培养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集成、应用、安装、调测和工程应用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通信技术发展迅速,该专业课程内容更新快,专业性强,对学生的培养实践环节多,对专业教师的工程经历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因此,建设一支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 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

工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通信工程是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动手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技能,要求该专业的教师既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掌握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不利于专业建设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

学科带头人对一个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水平。然而,同大多数三本院校一样,该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任教师绝大多数为年轻教师,能力和素质还不足以承担学科带头人的重任;由于各种原因,从一本、二本公办高校聘任学科带头人也有相当难度。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三本院校的专业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梯队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该专业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但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绝大部分都是30多岁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占比太小。从学历结构来看,几乎清一色的硕士学历,博士学历的专职教师几乎没有。从职称结构来看,虽然这几年部分年轻教师陆续评上副教授职称,但绝大部分专任教师仍是讲师职称,专任教师中教授数量几乎为零。由于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不够合理,因此难以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

青年教师整体欠缺实践经验,既精通该专业理论又具有本专业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太少

同其它三本院校一样,该校电子通信类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比较年轻,基本上都是刚硕士毕业就直接到学校任教,没有行业经历及背景,对新的技术和设备不熟悉,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不强,因此难以做到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资队伍流动性较大,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

作为民办本科院校,该校教师属于聘用性质,由于没有事业编制以及待遇不高等问题,教师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学校主人翁的意识不强,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往往会跳槽到具有固定事业编制的公办学校。例如,该院近几年在职读博的几名教师,无一例外地在拿到博士学位后跳槽到公办学校。这种现象对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持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都有较大影响。

因此,有必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该校的实际情况,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改革与实践。

2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为实现该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为适应社会需求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结合该校的具体情况,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打造一支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该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证,同时也为三本院校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开辟一条新途径。

师资队伍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优化结构,形成梯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既要重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逐步淘汰那些专业水平一般,不思进取的教师,从而形成一种互相竞争、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一支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构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2)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从企业获得最新的技术、知识、工艺,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可以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保证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质量。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摒弃那种教师单打独斗、互不来往交流的观念,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构建若干教学团队,让每一名教师都选择并且融入相应的教学团队,让教师与团队同进步、共成长。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始终追踪市场变化和技术更新,保持同企业的不间断联系,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保持团队建设的朝气,使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更新。

3 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该校通信工程专业2012年被批准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更好地完成这一项目,近几年来,该校与烽火集团武汉虹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开展了基于校企合作的通信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积极从一本、二本高校引进学科带头人外,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支持下,该校与上述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起,结合通信行业企业特点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共同探讨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经过多次调研、交流、探讨,校企合作修订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该校专任教师对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另外,从企业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

(2)校企合作,将通信工程实践中所需要的几门综合实践性课程《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安排到专业教学计划中,由企业工程师与我校专职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共同完成。并结合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与工程实际针对性较强的实训教材。

(3)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特别增加了16学时由企业专家讲授的专家专题讲座环节。在学校聘请的42位特聘教授中,就有通信工程专业聘请的五位大中型企业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定期为学生作专题报告。

(4)结合应用型转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政策支持下,通信工程相关专业先后有6名年轻教师,通过该校与武汉虹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企业的合作平台,通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的项目合作等方式,跟踪通信领域最新的技术,了解该领域发展前沿,通过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经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素质显著提升。目前该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人数已达到教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同时选聘企业中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5)结合实习、实训,实行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制。在与武汉虹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过程中,经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结合实习实训的开展,把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纳入实习过程中完成。企业的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结合企业生产和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拟定课题,供学生毕业设计课题选择,同时企业根据学生选定具体课题委派有相关研究专长的企业工程师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两年来,共有16人次的企业工程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时,学校也委派相关专业专职教师,与企业指导老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行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制。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依托校企合作办学,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已基本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实践能力、相对稳定的,质量和数量都能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也为其他三本院校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柴源,孙玉轩。校企合作办学与通信工程教学团队建设[J].科技展望,2015(23):187-188.

现代通信技术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 应用特征 发展方向

前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无论企业或个人都需依托于信息技术完成较多生产生活活动,如在通信设备领域、IT产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中,都可发现有信息技术的存在,充分说明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对电子信息技术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概述

关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内涵,首先可从“信息”的概念进行分析,其主要指描述事物形态的重要形式,如数据、文字等,其都可作为被传递与处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便可引申出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其可理解为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形成的用于传递与处理信息的技术,包括信息或信号处理、传感以及通信等技术。

从目前电子信息应用现状看,其在微电子制造业、计算机技术领域、通信行业以及的制造业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而且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将以会不断创新与突破,更好的为各行业领域提供技术支撑[1]。

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征研究

网络化与快捷化特征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多以网络数字结构的形式呈现出现,如无线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都可作为网络化的重要体现。而且有较多网络平台与系统如云数据平台等,其都可通过网络技术帮助用户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使用。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网络化特征也表现在较多沟通交流工具方面,用户仅需利用相关软件便可达到信息传输的目标。

另外,在快捷化特征方面,电子信息技术本身表现为速度快、效率高等优势上,无论在信息处理或传感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极为快捷,如现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人们生活带来较多便利。

微型化与集成化特征

在半导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开始呈现出集成化的特征,如电网建设中对于电路的设计多以集成电路为主。再如传感器的设计,其要求将更多高端技术与复合材料引入其中,整个传感器结构在体积上减小许多,如毫米级传感器,成为现代传感器的典型代表。另外,从计算机制造看,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主要以纳米技术为主,尽管计算机在体积上较小,但却容纳较多的技术能力。这些都可充分说明,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集成化、微型化等特征。

数字化与智能化特征

智能化作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体现,在许多应用技术上都有所体现,如云技术、自动导航技术,都表现出明显的智能化特点,既可使用户工作量减少,同时使数据信息的安全系数得以增加。再如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其改变传统信息获取中耗时多、用户工作量大等难题,能够在信息传输后第一时间进行获取。另外,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对于各行业领域中累积的数据,都可进行高效处理与存储,如云计算平台等,仅需保证相关数据转化为系统或平台可接受的形式,便能达到存储与处理的目标[2]。

三、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将表现在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光电子技术等方面。其中多核方向,主要表现在处理器由单核向多核过渡,多核心将逐渐取代单核心,且其他技术如图像处理、语言识别以及多媒体技术等都将以人工智能作为核心。而在高集成化方向方面,纳米加工将逐步取代原有的集成电路技术,22nm与32nm等纳米级技术也开始投入使用。

在光电子技术方面,目前大多发达国家致力于对光电子技术给入较多投入,如激光器的设计,其在工业、农业以及医疗行业等许多领域都有所涉及。再如常见的LED灯具,其是优化高耗能照明系统的重要体现。此外,通信技术方面也将趋向于高效化特征,如CDMA数字通信,其成为现代数字移动通信的典型代表[3]。

四、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被广泛用于现代各行业领域中。从其现代应用特征看,多表现在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以及微型化等特征上,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而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也将向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以及光电子技术等方面发展,可为现代生产生活活动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方静。 试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1:167.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第四篇】

1.选取适合案例教学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大纲和构建教学体系时,要充分考虑通信工程专业各门专业课程的特点,选取适合专业课程或者某门专业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来实施案例教学。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是看案例能否通过其移植性涵盖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和理论,以实现学习的有效迁移。通常,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信息论与编码等理论性强且各知识点高度相关的专业课适合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而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等工程应用性课程更适合案例教学;除理论课外,部分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也适合引入案例教学。

2.编写或选取合适的案例案例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编写或选取合适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通常先从课程教学内容中提炼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点设计出对应的案例,这些成系列的案例关联在一起就能完成知识建构。好的案例需要具有完备性(包括真实性、典型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移植参照性和综合性。

3.把握好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几个要点(1)发挥好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即要当好“演员”,又要当好“导演”。作为“演员”能解说、分析好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提问、倾听、反馈工作;作为“导演”能把控好教学流程,能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教学轨道中,防止课堂成为一个漫无目的的闲聊场所。(2)发挥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在课前做好前期知识的储备学习,另一方面在课中要积极参与讨论,善于观察与思考,适时给出自己的分析,多和教师以及同学进行交互,课后还要做好知识的提炼和归纳工作,为今后的工作实践积累经验。(3)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尽量营造与教学相长的课堂情境。教学案例的介绍与分析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来表达,使之更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传递的信息量,并保障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可以采用网络讨论、交流的方式延伸案例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时间不足,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去查阅资料、思考和分析,给出的方案将会更精细、全面;方案上传到网上表述更明确、清晰,有利于学生讨论、查验。

二、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案例教学实践

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加强其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了案例教学实践,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研究,制订计划,打好基础,稳步开展案例教学方法改革为开展好案例教学方法的改革,通信工程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过专题研究和学习,掌握了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课堂场景构建方法、实施教学的具体流程、案例构建原则和方法,研究了案例教学在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的适应性问题。在2011年、2013年两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在提炼教学内容和归纳知识点的基础上,开设出一些全案例教学的专业课,如移动终端应用技术开发、移动通信网络工程、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等;决定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路由交换技术、SDH原理与技术等12门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引入案例教学。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开发教学案例。

2.积极培养适应案例教学的师资从以传授知识、呈现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方法过渡到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案例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也表现出不适应。为此,展开了针对性的师资培训:一方面安排教师以兼职的形式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增加其工程经验;另一方面采用观摩、专题培训的方式使教师掌握案例教学的流程和教学技巧。

3.建立案例教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判,不能和传统教学方法一样采用试卷测试的方式来进行,需要对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方案提交、实践结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再就是对案例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包括对教师的前期准备情况、案例质量、教学实施过程和最终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判。

三、工科教学实施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长沙学院的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适用于工科教学,能发挥很好的效能。但也要把握以下几点:

1.抓住案例教学的本质,而不是其教学形式智慧是不可传授的,而是需要学习者去“悟”。案例教学提供的是一种亲验型或准亲验型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分析、讨论和实践中去提高能力并获得知识。不要将其简单处理为理论课中的举例教学以及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其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案例的真实性、综合性、启发性和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摆脱案例教学对象的局限性,发挥其优长研究表明,案例教学在小班教学和职业教育中能更好地发挥效能,因此它能更好地适应研究生教育和职业院校教学,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中,就要尽量在高年级本科的专业课程中开设。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第五篇】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技术未来学派;地位获得;技术与颠覆

doi:/ -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4

1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理论中的地位获得观

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未来学家、社会思想学家。其“第三次浪潮”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思想和预测及系列管理新技术变革中社会权利、财富获得、社会结构、个人与社会关系等观点。其关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获得的内容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变地位获得的机制

在信息社会,知识就是变革,知识的加速获取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能量,一切都在变革。托夫勒认为,信息时代知识能够替代其他资源,替代原材料、能源,成为社会资源的最终替代物,它还能够节省时间。计算机和先进知识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把生产力从城市解放出去,进一步节约了能源和运输的费用,最终计算机化的设备能够替代人的劳动。目前,整个社会正在经历劳动场所的力量转移,一种新型的拥有自雇员出现了,他们的生产资料就是所有的知识。托夫勒认为,新的财富创造体系要求有一支沉浸在符号中的劳动大军。工业文明逐渐丧失其主导地位,信息的力量在地球上崛起,新兴产业和新兴的技术人群将会出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政治问题已经不是财富的分配,而是信息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分配。社会公正和自由都取决于教育、信息技术和自由意志的表达。日常知识越来越抽象,常规学科正在分解。依赖计算机的帮助,同样的数据或者信息现在已经可以容易地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加以整合和分割,让信息利用者能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单元进行综合,从而实现权力的分配、生产以及获得。具体而言,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变了以权力分配而实现地位获得的机制,使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获得更多的依靠知识和技术的增加等非制度性因素。

知识和技术提升了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地位层次

该理论认为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从事研究的科学家、金融分析家等处在脑力工作光谱的最高端,尽管他们的作用不同,但是他们工作都具有抽象性质,是围绕信息来进行工作,他们的工作完全是符号性的。现代社会各色脑力工作底端的纯体力工作正在逐渐消失,经济实体中体力工作数量的建设,“无产阶级”成了少数派,取而代之的是“知识阶级”,也就是说超符号化经济的展现,让无产阶级变成了知识阶级,使其地位得到了较高的提升。

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竞争和流动激烈程度极高

技术不是社会变化的唯一动力源泉,但是技术却无可争议地成为加速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技术人员的流动性更大。该理论认为,计算机已经触发了一系列设计人的新观念的诞生,人是更大系统的一个能进行相互作用的部分。计算机带着惊人的力量横空出世,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对数量大得惊人又全然不同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和传输工作,它已经成为推动知识获取过程加速前进的最新的、主要的力量。加速的知识获取过程,为巨大的技术引擎提供着燃料,这意味着一切变化在加速。20世纪70年代至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创新和进化,使整个中等文化水平和中等富裕程度的阶层,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具有高度文化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职员和管理人员职业竞争和流动极高。在美国,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所学的知识在短期内会被信息的技术所更新和替代,其职业地位也会受到严重的冲击。

综上所述,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理论中关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获得的地位观有以下3个特征。

(1)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获得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地位获得的不再是完全依靠政治生活的权力,而是来自于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和分配。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地位获得更多的依赖于依靠个体努力获得等非制度性因素,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实现更大的价值,获得了更高的地位。

(2)由于技术和信息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动力,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成为了信息技术创新和的管理主体。不仅提升了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而且使其地位的威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且获得了持续性的提升动力。

(3)互联网信息技术极大地增强了地位淘汰性。由于技术的创新和高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会被新技术所迅速淘汰。其地位获得的竞争程度极为激烈。他们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奋斗,获得较高的专业技术,获得较高的地位,并保持地位的稳定性。

2 约翰・奈斯比特“信息社会”理论的地位获得观

约翰・奈斯比特,美国人,20世纪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凭借《大趋势》和《亚洲大趋势》奠定了其未来学家的地位。他提出的“信息社会”理论,对知识经济社会持乐观的态度和技术决定论的倾向,成功预测了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同时还预测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以及一系列。其理论中关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获得内容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互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阶层规模增大,地位获得的层次也越来越高

全球从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信息是最重要的资源,知识价值论会取代劳动价值论,信息经济将会成为实体经济。在约翰・奈斯比特看来,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可以成为人们手中权力的来源。知识与其他力量不一样,知识可以被创造,同时也可以被毁掉,知识的整体价值往往大于各部分之和。可以说,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中的关键性因素。知识产业也成为了最主要的产业,这个产业向经济提供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源。这直接导致了拥有信息技术和知识的互联网信息专业人员数量激增,其地位也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提高。

信息和技术的获得成为了地位分层的重要指标

该理论认为,信息经济并不是虚拟的,它是实体经济,信息经济发展得越好,工作也就越好,工资也会越高。信息经济产生了数量惊人的报酬丰厚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前提是必须掌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否则将无法胜任。在现实中,缺乏信息专业技术的、未受到足够教育的人在信息社会只能拿到与自己经济价值相适应的低廉的工资。也就说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地位获得和分层主要是依靠获得信息和技术。

信息技术较大缓解了性别分割制度的不平等性对地位产生的影响

该理论区别其他理论地位获得观的最大的贡献在于发现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缓解了性别分割制度的不平等。该理论认为,信息社会中个人价值受到了加倍的重视,特别是女性价值逐渐跨越了性别分割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其地位获得也相对较高,难度也相对降低。由于信息经济把社会的重心转移到了个人身上,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升了个人力量和价值,削弱了政府、资本等制度性力量。女性的价值获得了相对公平的认可和实现。一方面,信息时代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新的工作岗位,其中三分之二由妇女承担。劳动大军中妇女仅占少数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没有子女的妇女出去工作的愿望比男人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女性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域中,妇女资历更深,见识更广,人数更多,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话语权,甚至升到最高领导岗位。该理论认为,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将会有这个认识:作为企业领导人,女性同男性一样能干,女性终将跻身于她们以往不能涉足的领导层,获得更高的地位。

信息技术有助于不发达地区专业人员的价值实现和地位获得

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传播和人才交流,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亚洲等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大众教育水平地提高,缩小了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技术差距 。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将会越来越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大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地域、文化、种族等制度性因素越来越难以阻止知识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不仅为自身,而且为社会大众开启了通向信息、技术、观念和知识的大门。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构成的平台获得信息、技术、教育等各种资源,这极大地改善了教育基础设施和分配不均,促进了社会的相对公平发展。同时,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体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越来越多,拥有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地位获得越来越能够通过个人努力和奋斗等非制度性因素实现,使其更易于接受新的观念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技术规制”,更能够促进地区的技术创新和价值的实现,提升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创新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约翰・奈斯比特“信息社会”理论的地位获得观中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获得有以下3个特点。

(1)随着信息经济地发展,互联网信息专业人员获得的工作机会和职业薪酬越来越多,并且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规模会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其地位获得了持续性的动力。

(2)知识和信息不仅成为主要的生产力和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以及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且成为了个体价值实现和地位获得的关键性要素。拥有信息和知识人即拥有权力和地位。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掌握了信息技术等生产资料,其地位和声望相比工业社会有了极大提高。

(3)互联网信息技术缓解了现实社会的不平等。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g减少了性别分割制度的不平等。信息社会中职业需求具有“重脑力、轻体力”特征,极大的促进了降低了传统行业对女性的排斥,女性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地位得到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大规模扩散减小了区域分割制度的不平等的影响,促进信息社会的向更为公平的方向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3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的地位获得观

曼纽尔・卡斯特,未来学家、信息社会学家。他通过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大量数据和材料的分析,提炼出了“网络社会”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被互联网信息技术构成的网络和信息所渗透,并提出网络将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结构。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带有技术决定论倾向。其主要观点认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塑造的网络带来了新的社会形态,构建了新的社会时空,互联网行业形成的特有的技术精英的文化,能够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重塑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中关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获得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是网络社会构成新社会时空,互联网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范畴即时间和空间,并向地位获得的根本基础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提出革命性地挑战。该理论认为,生产力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改变充满着生活、时空等物质基础的转化,信息时代的流动空间控制了人们的文化空间。借由科技淘汰了传统工业社会的时间逻辑,技术将时间压缩为一个微小的随机的一瞬间,因而社会的发展趋势是隔断与传统社会的连接。这种趋势使得传统的社会关系变成了空壳,并且发展成为一种虚拟的文化。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能够通过改变时空的物质基础来构建一个新的流动的空间。网络社会就是围绕着这种流动的空间建立起来的,资本的流动、信息的流动、影像声音的流动,这一切流动支配了经济、政治生活的过程,网络会支持和促进这些信息流动,并让这些流动在时间中结合。流动空间的出现,标志着传统以时空区域为基础的社会文化的瓦解,网络社会拥有自身的社会组织特性。因此,在网络社会中的时间与大部分古典社会理论认为的时间所支配了空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人们不再有一个承担确切社会责任的权力中心,原有的政治结构变得松散。这就意味政治、经济、教育等一系列的制度性因素的作用开始减弱。但是该理论认为,在制度性影响因素中,城市等级制度和工作组织制度作为结构性的因素的其影响却得到了加强。一方面是由于城市成为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源地和中心地,城市制度的作用并没有减弱,而是得到了加强。但由于城市之间结构的分层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等级越高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价值实现和地位获得越高;另一方面,劳动被高价值的“信息主义”生产的新方式所改变,即将劳工分隔在一个多变的网络结构中进行新的组织逻辑,其与国家地理位置,或传统的竞争公司,或标准工作周的“时钟”所限制的工作形成对比。对于许多信息劳动来说,信息主义的结果就是社会结构解构以及高度开放性和竞争性,而使许多生活领域变得不稳定;即使是弹性工作时间和兼职工作,也不断地要求再培训和重新整合进新的劳动结构之中

二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处于信息社会的核心位置,地位获得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信息社会中信息和技术将变成了劳动过程和劳动分配的关键部分。对于大多数信息自由主义者而言,“信息社会”是由技术来驱动,依赖技术精英领导方式来分配生产权力,这些都导致现行的社会关系出现了不稳定。但是在不稳定的状态中传统的、坚实的社会结构则出现了被结构的解构,大量压制住的向上流动机会出现在技术专业人员面前。不言而喻,作为“信息前哨”人员――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更容易把握住信息的机会获得较高的地位和向上流动机会。

三是互联网信息技术“技术规制”深刻影响地位获得。在该理论认为,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地位获得和实现是启蒙运动和科技理性地延续和实践。其地位获得源自于对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员所创造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文化及其特有的专业技术资本。他们通过编辑软件和推广软件使用,不断去实践互联网信息技术文化,推动自由和技术的意识形态的传播,最大限度的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承认。通过这种传播不断推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促进社会和个体对科学和技术以及技术人认可和信仰,促进信息社会的整体进程。

综上所述,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的地位获得观具有以下4个特征。

(1)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关键因素,互联网信息专业人员处于信息社会的核心位置,对社会财富生产和分配具有较强的权力,其价值实现和地位获得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2)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变了时空的物质基础,使信息社会的社会关系结构发生了较大地变迁。互联网信息技术造就了流动的社会,原有的传统意义上的时空区域的权力控制变得脆弱,未来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变得难以把握。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地位环境充满了竞争性和流动性。

(3)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以往地位获得主要依靠权力、军事、家庭继承等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政治、经济、教育等制度性因素的对地位获得的影响逐渐弱化,而与“时间和空间”高度相关的新型制度性因素――城市等级制度和工作组织制度的影响逐渐增强。

(4)互联网信息技术精英构造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技术规制”。不仅深刻影响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的获得,而且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4 劳伦斯・莱斯格“代码规则”理论的地位获得观

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法律学者、政治人物、社会活动人物。他是知识共享协会创办人之一,提倡网络开放、知识共享,要求政府和行业减少版权、商标及无线广播的法律限制。其“代码规制”理论主要集中在《思想的未来》和《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两本著作中,对互联网的影响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历史定位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该理论中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获得观内容如下3个方面。

信息技术“技术规制”深刻影响专业人员地位获得

在该理论看来,“互联网是一个充满了自由的新社会,网络社会规制者就是代码,即塑造网络空间的各种软件和硬件。”现实生活中,社会运行的机制是通过宪法、法律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来规制,而网络社会中“代码”就是法律。在他看来,网络社会中的代码不是被发现出来的,而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通过技术、思考、价值理念等制造出来的。代码不仅为自由或自由意志的理想呈现出最大的希望,也为其带来了最大的威胁。作为网络社的规制的制定者――互联W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他们通过编码建筑,或筑构,或编制这网络空间,使之最大限度的保护网络社会最接近的原本的“自由开放”价值理念。不管外界如何去规制网络,网络在自由、开放、共享、协作等方面的本质属性从未变过。因此,该理论认为,“在信息技术的帮下,资本主义可以能够终结一切不公正,并创造出一个人人都能像企业家那样自由地实现人生价值的世界。”正如汤姆・斯坦纳特―斯雷尔克德(Tom Steineert-Threlkeld)所说:互联网天生抵制几乎所有形式的规制的能力。可以说第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在设计之初,就将其价值理念根植在互联网之中,也就奠定了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获得绝对优势和制定规制的能力。

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获得受非制度性因素的深刻影响

不同的网络空间支持不同的梦想。由于受到资本和商品化的影响,不同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编辑出来的网络空间也是不同的或者说。代码“决定了什么样的人可以接入什么样的网络实体……不同的网络规制着不同的人。”这些不同的程序如何规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取决于做出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选择。更有甚者,一组网络空间的代码即将被创造出来。这组代码将决定网络空间的自由与规制的程度。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由谁来创造?基于何种价值理念创造?说到底,都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颁布”。就如同美国西海岸代码和东海岸代码就具有不同的规制属性。由于西海岸代码崇尚自由,开放,其继承了第一代互联网代码精神。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群体主要集中在了开放的西海岸地区。可以看到,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群体中既有自由意志的捍卫者,也有反对者。同时,政府和商业也在通过传统力量即用财富不断规制“自由意志”的捍卫者,以期待达成他们的目标。

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地位获得受制度性因素的深刻影响

正如劳伦斯・莱斯格所说,当编写软件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独立于可以有效控制任何机构时,东海岸代码控制西海岸的代码的办法就十分有限。该理论进一步指出,当西海岸的代码成为商品时,东海岸的权力控制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商务实体是能够被控制的。正如西方俗语所言:如果你和魔鬼做交易,出卖灵魂,那么,你将会得到某种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没有地位的程序员通过技术、思考、价值编码软件,能够通过商务出卖自由软件获得财富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交换,权力对自由代码的控制,将支付出昂贵的财富,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往往通过类似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因此,在劳伦斯・莱斯格的“代码规制”理论看来,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正由一个自由论者的乌托邦变为一个被商业利益控制的处所。部分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正在出卖自由与开放精神获取财富和地位。如果任其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变为一个完美的控制工具。不仅是受控于政府,更主要是受控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因此,该理论认为在网络空间中,由政府与商业共同塑造的“无形之手”正在建造一种与网络空间诞生时完全相反的构架。可以看到,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地位获得深受政治和资本的影响。

综上所述,劳伦斯・莱斯格“代码规则”理论中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地位获得具体以下4个特点。

(1)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技术规制”不仅是自由意志精神的继承和守护者,对资本、政治等传统性规制具有排斥性,更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获得有着深刻的影响。

(2)由于历史原因和信息社会特点,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处于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其价值实现和地位获得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3)互联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专业技术地位是地位获得的重要影响因素。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可以通过技术、软件等知识产权转让迅速实现技术、个体和社会价值,获得较大的财富和较高的声望以及较高的地位。

(4)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受到了个人努力程度、价值观等非制度性因素和资本、政治等制度性因素的深刻影响。

5 技g未来学派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获得观简要评价

技术未来学派对互联网信息技术持乐观的态度。他们的认识,颠覆了之前学者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批判和反思态度。他们认为,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重塑着传统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在这个以信息为基础的社会中,技术以及技术人是社会规则的改变者、塑造者、立法者。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通过技术的使用和创新,获得了巨大的技术、财富、声望、权力等,且拥有无可比拟的地位获得优势和机遇。他们主张现代社会从工业时代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托夫勒提出了知识是重要的生产力,也是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规制。互联网信息技术是推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一切都在变革。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阶层,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威望极高。奈斯比特认为,在信息时代知识价值已经取代了劳动价值,信息经济同样也是实体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就越多,待遇也越好,个人价值得到了重视,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都会提高。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认为,信息技术成为劳动过程的关键因素,技术精英人员通过技术力量掌握和分配生产权力,这表明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可以通过技术掌握世界,主导世界,获得财富,这样造成互联网行业内人员流动性大,未来的社会关系结构将会变幻莫测。作为21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互联网问题研究领军人物劳伦斯・莱斯格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通过软件来改变了人类与人类社会的规则,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关系。在信息社会中,传统社会文化的力量不会消失但将被削弱甚至重塑,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通过技术规定了社会规制。因此,其地位也处于社会结构的核心,能够迅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可以用“颠覆与乐观”两个核心词汇来概括他们的主张。

主要参考文献

[1][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美]阿尔文・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3]姚琮。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美]约翰・奈斯比特。2000年大趋势[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5][美]约翰・奈斯比特。亚洲大趋势[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

[6][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M].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加] 凯瑟琳・麦克切尔,文森特・莫斯可。信息社会的知识劳工[M].曹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10][美]莱斯格。代码:网络空间中的法律[M]李旭,沈伟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1]刘曙光。劳伦斯・莱斯格: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J].网络法律评论,2007(00).

[12][加]Vincent Mosco.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M].黄典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孙伟平。信息时代的社会历史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4]刘曙光。劳伦斯・莱斯格:思想的未来[J].网络法律评论,2007(00).

[15]“中国信息社会测评研究”课题组,张新红。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2014[J].电子政务,2014(7).

[16]孙慧英。多重视域下的第五媒体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9.

48 12604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