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发展规划
【前言】这篇由网友“好学”分享的“农产品发展规划”优秀范文,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办公学习更轻松,希望对您有所用途,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农产品发展规划 1
近日,农业部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xx―20xx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十三五”期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布局、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做出全面部署安排。
《规划》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要素集聚优化,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
《规划》提出,到20xx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协调、企业效益有所上升、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带动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用持续增强。
《规划》确定了四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做优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发展设施条件,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二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三是做活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四是创新融合机制,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规划》结合主要任务,依托自然和区位优势、重点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对融合发展区域功能定位、重点产业结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进行了合理布局。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出了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四项重大工程。
农产品发展规划 2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使之成为全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从20xx年起,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100个左右、每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200个以上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主导产业示范区;建成500个以上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使区内实现良田(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配套,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农民普遍增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主要目标是: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农田(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90%以上。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技术模式先进。园区内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土壤基本无障碍因子,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高,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
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每个园区至少形成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
经营机制创新。园区内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40%以上(山区达2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
管理服务到位。园区建设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运行制度完善。园区内水利设施产权明晰,管理到位。园区所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人员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浙江农民信箱”。推行首席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任务明确、职责到位。
(三)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原则,园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实际,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三是要坚持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原则,园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整合相关资金、资源进行建设。四是要坚持软硬件并重、水平领先原则,设施装备等硬件要和责任制度、先进科技、经营管理机制等软件建设相结合,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县级政府要根据《浙江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其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道路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林业发展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保园区用地(海)较长时间内不被征占用。同时要合理布局农业功能区,优化种养业结构。各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应按省定统一版本建立电子地图、数据库。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经市级政府审核后报省有关部门审批;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方案由市级政府审批,报省有关部门备案。要坚持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细化制定年度建设计划。现代农业综合区原则上3年内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原则上2年内建成。
三、完善农业经营机制
积极引导农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园区创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园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广泛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视实际情况科学配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四、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种养模式
坚持产学研结合,组建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重点、高层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实行农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引进、集成、运用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培育成为部级和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能量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
五、不断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严格依法保护耕地和林地,大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土壤地力培肥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标准鱼塘、机耕路、排灌渠道、泵站、电网、库房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设施装备,完善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六、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园区为依托,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活动,以点带面带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借助园区的先进设施和经营能力,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储藏、保鲜、运输)等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七、强化政策支持引导
园区建设应明确项目业主和建设主体。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通过盘活资产、产权质押等途径,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建设园区。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农(林、渔)业产业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林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园区内项目建设。
省级扶持项目采用一次规划、分年度建设、分项目扶持的方式实行申报制。省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各地申报的园区进行综合评估后立项,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支持公共基础设施、机械购置、种子种苗、科技推广、贷款贴息等环节。凡已列入粮食生产功能区扶持项目的,不再列入园区扶持项目。省有关部门要制定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具体建设标准、项目评估和认定管理办法,每年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和动态评估,凡是年度考核未完成计划的,次年起不再安排新的建设项目。
八、加强对园区的管理和保护
园区建设项目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授予“浙江省现代农业(林业、渔业)园区”称号,并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各地要对园区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园区要明确县级有关部门或乡镇负责人为管理责任人。特别是路、渠、电、机埠等基础配套设施要落实专人管护。基础设施破损、缺失的要及时修复。要严格保护园区土地,对因重大建设项目须征占用的,必须按有关规定报批,并按“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同等质量”的要求,落实相应的补偿措施。
农产品发展规划 3
一、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目标,依托省会,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重点建设集高效、生态、安全、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园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有效促进一二三产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积极构建布局科学、规模适度、优势集中、效益显著的现代都市农业新体系,倾力打造服务省会、致富农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依据新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制定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做到与城市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建设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匹配。
2、坚持政策引导。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支持政策,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都市农业发展活力。
3、坚持市场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组织推动和政策扶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发展都市农业。
4、坚持项目支撑。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包装、跑办、招商力度,按项目运作、实施和管理,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5、坚持城乡统筹。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力度,积极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互动,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产业互助共促、城乡统筹发展。
(三)功能定位
1、经济功能:城郊区域是省会重要的“菜篮子”基地,直接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并为城乡提供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优化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入。
2、社会功能:都市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农业观光旅游的场所与机会,并通过建立科技、物流、会展等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形成都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3、生态功能:通过造林绿化、植树造景、建设水面湿地、生态果园等,打造“城市之肺”,营造绿色景观,增加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辐射带动功能:依托城市强大的资本、科技、人才、信息和区位优势,与城市工商业、金融业融为一体,发展装备先进、科技含量高、发展理念新的现代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业发展。
(四)发展目标
通过3-5年的努力,把城郊区域建设成为省会最大的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基地,构建起林水相依、生态良好的城市森林体系,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效益突出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通过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综合功能得到有效开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更加显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用更加彰显。
二、总体布局
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发展的总体布局是:重点建设一环两带,突出打造三大板块。
一环两带:以石环公路为主线,以环省会绿化、石环公路绿化、城区与组团间隔离空间绿化、西山绿化、滹沱河绿化等为重点,构建环省会绿色屏障体系。沿滹沱河区域,以水为特色,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和景观建设,构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科普等为一体的滹沱河特色农业开发带。沿西部山前区域,以山为特色,依托西部山前区域综合开发和绿化美化,构建集生态旅游、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西部山前生态农业开发带。
三大板块:省会西北部涉及新华区杜北、鹿泉大河、李村、正定曲阳桥、北早现等区域,以生态观光为主题,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西北水系、南水北调工程、植物园、小壁林场、省会森林公园、中山湖公园等,重点发展生态绿化、苗木花卉、特色果蔬种植、水产养殖以及森林旅游、生态采摘、垂钓观鸟、田园度假等项目,打造省会西北部现代生态农业板块。省会东北部涉及藁城岗上、九门、正定诸福屯等区域,以产业园区为主题,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滨河新区、正定现代农业示范区、藁城滨河生态园、彩色植物生态园、国大温泉度假小镇、长安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等,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精品果蔬、特色养殖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展示、休闲度假、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打造省会东北部现代园区农业板块。省会东南部涉及高新区郄马、栾城冶河、柳林屯、藁城丘头等区域,以高效设施为主题,依托初具规模的设施蔬菜、瓜果生产基地,集中连片发展日光温室,扩基地、上设施、创品牌、增效益,打造省会东南部现代设施农业板块。
三、发展重点
随着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张,传统种养业逐步退出城郊区域,培育壮大新型主导产业,实现粮退菜进、限牧增果,大力推进一产与三产相结合、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六大都市农业产业。
1、高效设施农业。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向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城郊区域发挥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以设施蔬菜、果木、花卉为主,分别集中连片建设新型日光温室生产园区;藁城、鹿泉、正定、栾城县(市)分别建设2-3个万亩蔬菜示范区、3-5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方,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特色突出、有市场竞争力的蔬菜品牌;以此带动大棚菜和露地菜生产,实现温室、大中小棚、地膜、露地菜合理搭配、协调发展,做到周年正常生产、季节均衡供应,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2、绿色生态农业。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构建完备的城市森林体系,加快实施石环公路绿化、西山生态林区绿化、滹沱河绿化、省会森林公园等四大环城绿化工程和“一河两环”水系工程。沿石环公路两侧各建50米宽的绿化林带,植树20万株;沿滹沱河两岸发展速丰林及林下产业6万亩;沿西部山前大道两侧建设果品采摘、观光带5000亩。建设鹿泉上寨大枣采摘园、李村葡萄采摘园、藁城惠诚果蔬采摘园、栾城范台草莓采摘园、正定东里双黄桃采摘园等。
3、特色种养农业。市区三环内和组团县城周边控制新建规模养殖场并逐步取缔畜禽养殖,城郊区域全部取缔散养畜禽,适度发展特种养殖,规模建设特色种养园区。以西三教花卉市场搬迁改造为契机,规划建设省会大型的生产、销售、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花卉市场和生产基地。以滹沱河上游区域的鹿泉大河、李村、正定北早现、新华杜北等107家池塘养殖场为依托,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集渔业养殖、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鱼庄,规划占地8500余亩、水面5600亩。在正定县城南郊107国道两侧,建设占地1000余亩的观赏鱼产业基地项目。以鹿泉邓庄康泰中华鳖省级水产良种场为依托,规划建设20xx亩中华鳖养殖、观光科技示范园区。
4、休闲观光农业。按照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要求,充分利用区域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优势,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规划建设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休闲农庄,引导、培育、做大一批旅游产品,开办美食店、美食村、美食节等服务,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为一体,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新兴旅游产业的做大。
5、现代园区农业。凭借贴近城区、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和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重点发展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模式为载体,集现代农业示范、科技成果展示、农产品供应配送、旅游观光休闲的综合性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在藁城岗上规划建设藁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滹沱新区规划建设正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在高新区加快建设东佐现代农业示范园。
6、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重点抓好藁城开发区食品园区、鹿泉乳业加工园区、正定板材加工园区、栾城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园区年新增投资额、产值分别达到20%以上。以4大园区为载体,初步建成以市区北部、西部乳业,东部、南部粮油,东北部板材为特色的都市圈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以及以石环公路南环沿线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带和鹿泉大河农产品物流产业区。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规划保障体系。在现有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聘请国内一流都市农业规划设计单位,组织相关方面专家,研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发展区域,明确产业发展类型,确定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新民居建设规划相配套。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指导都市农业快速推进、有序发展。
(二)健全投入保障体系。市、县财政设立都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和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重点对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科研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吸引工商、民间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整合农业发展资金,集中财力,重点支持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创新项目运作机制,坚持市场化、产业化方向,明晰项目产权,落实项目主体,加快项目建设,提高项目效益。
(三)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租赁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开发、集约发展。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市级财政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石政发〔20xx〕45号)和《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施意见》(石政函〔20xx〕10号)有关规定,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和发展。制定落实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社会、个体投资都市农业建设。
(四)健全项目保障体系。按照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依托区域农业资源优势,谋划、选择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大包装、推介力度,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进一步加大对都市农业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扶持发展都市农业项目集群,依靠项目带动,促进我市都市农业发展。
农产品发展规划 4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依托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215户,比年净增113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亿元,较年年均增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亿元,较年年均增长%,占全市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的34%。
(二)企业规模不断扩张。随着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整体培育和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张加快,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目前,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81户,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
(三)产业聚集初步显现。以园区为载体,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链的延伸,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初步形成了以李记酱菜、吉香居食品、味聚特为龙头,年加工达85万吨的蔬菜加工集群;以蒙牛、新希望、菊乐为龙头,日加工鲜奶能力达1400吨的乳制品加工集群;以金锣、玉泉、碧海为龙头,年加工达220万头的生猪加工集群;以西龙纸业、丰华纸业为龙头,年加工竹浆达20万吨的竹浆加工集群;以通威、新希望、永祥、丰美为龙头的饲料加工集群;以爱心木业、申宇木业为龙头的竹木加工集群。
(四)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充分发挥各区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初步布局形成了以东坡区、仁寿县、彭山县为主的粮油、果蔬加工业;以东坡区、仁寿县为主的肉制品加工业;以东坡区、洪雅县为主的乳制品加工业;以东坡区、彭山县为主的饲料加工业;以洪雅县为主的茶加工业;以洪雅县、彭山县、青神县为主的中药业;以东坡区、丹棱县、洪雅县、青神县为主的竹木加工业等特色较为鲜明的块状产业区域以及黑龙滩灌区、岷江沿岸、西部浅丘区产业带。
(五)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注重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支撑农产品加工产业上档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调整。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大力推广应用了生物工程、新型保鲜、灭菌、真空冻干、速冻等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建立了省泡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定和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标准505项,使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由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转变。
(六)品牌建设取得成效。目前,全市有效存量农副产品商标331件,占商标总量的32%,涌现了吉香居、恒泰新、味聚特、川南、惠通、乐宝、八百寿、千禾等知名品牌,创建了中国驰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32个、名牌14个、无公害农产品126个、绿色食品120个、有机食品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成为了“中国泡菜之乡”和中国蔬菜加工业驰名商标最集中地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一些优质加工产品已销往全国以及美、英、法、俄及东南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全市出口创汇的增长点之一。
二、发展优势
(一)农产品资源丰富。我市是全省重要的粮油、果蔬、肉奶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东部丘陵区、中部坪坝区、中部浅丘区、西部山区以及岷江沿岸“四区一带”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已具雏形。已建成粮油、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畜禽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达181个。年,全市实现粮食总产量万吨,油菜籽产量万吨,茶叶产量万吨,水果产量万吨,蔬菜产量万吨;出栏生猪万头,肉牛万头,肉羊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万吨;年末奶牛存栏万头,实现牛奶产量万吨;水产品养殖面积万公顷,实现水产品产量万吨;建成工业林竹原料林基地约207万亩,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
(二)标准化体系初步形成。制定了36个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推广面积157万亩;制定和发布市、县级农业地方标准140项,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标准505项;制定洪雅生态奶业、东坡蔬菜等22个农业标准体系,涉及各类标准468项。建立洪雅生态奶业等9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小区)、33个省级示范项目以及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枇杷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粮油、果蔬、乳制品、茶叶、肉制品、林竹加工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李记、吉香居、蒙牛、新希望、菊乐、美妙、金锣、玉泉、碧海、西龙纸业、丰华纸业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并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和成熟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我市是成渝经济区“成都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经济区通联川南、川西北经济区的重要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目前已形成各区县到市中心半小时,到成都一小时的快捷交通网。随着全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推进和我市综合交通建设高潮的掀起,我市交通条件将更加优越,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这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也为加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五)市场空间潜力巨大。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仅处于全省中等水平,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拓展空间。同时,成渝经济区人口多、农产品加工制品市场消费潜力大,将有力支撑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六)政策环境十分优越。市委、市政府围绕工业富民强市战略的实施,制定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系列金融促进、税收优惠、要素支持等相关发展政策、激励机制和扶持措施,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建立产业配套资金、技改贴息资金,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三、存在问题
(一)加工转化程度较低。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约50%,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约为1:,远低于发达国家1:3左右的'水平。同时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技术缺乏,导致农产品综合资源利用率低。
(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全市大宗农产品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传统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单一产品多、系列产品少;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较差,市场主体仍在省内,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尽管在泡菜等局部加工领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产业整体科研投入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缺乏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导致加工较为粗放,技术及产品更新缓慢,新产品产值率低。
(四)市场体系亟待完善。市场化组织、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综合物流配送体系特别是冷链物流尚未形成;原料供给、生产加工和产品终端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交易方式陈旧,导致种植、加工、销售环节协调性较差。
(五)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较低,难以得到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随着农产品价格上涨,大宗农产品收购加剧了企业季节性、阶段性资金紧张状况,融资更加困难。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目标,顺应农产品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立足于我市区位优势、农产品生产资源优势,以国际国内市场特别是成都、重庆等大都市为目标市场,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品牌、技术、质量为保障,以农产品加工园区、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联动发展为机制,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安全”和“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做强产业,做优产品,做大品牌,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消费为导向,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质量安全原则。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
(三)科技创新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传承和发展传统工艺,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农产品加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错位发展原则。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各区县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努力实现差异化和错位化发展。
(五)集聚发展原则。综合考虑原料资源和运输半径,加强产业引导,以园区为载体,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应,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六)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产品加工模式,重视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提高原料节约集约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夯实软硬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原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加工制造专业化、现代化,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重点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实力、有影响的骨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实现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基本建立较为完备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系统,实现农产品从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转化。
——基本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
——努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现规模以上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
(二)具体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245户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65%。
企业规模目标: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企业5户;力争70%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
技术创新目标: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的4%;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8%;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体技术与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品牌建设目标:在已有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优质、安全、绿色、生态品牌产品,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6个、名牌6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
可持续发展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不高于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基本实现农产品清洁生产。
社会功能目标:税收收入占全部工业税收收入的15%以上;加工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6%以上;累计培训农民达到10万人次以上,带动全市农户覆盖率达75%以上;年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第三章产业发展方向
年—20xx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按照建设成渝经济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天府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的要求,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泡菜、竹编、乳制品、肉制品、竹木制品、茶叶、调味品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符合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律和人们消费取向的加工业体系,建成一批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发展一批具有我市比较优势,具备较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同时,优化提升白酒、饲料加工、竹浆造纸等传统产业。
一、强力推进知名产业
(一)泡菜产业。按照“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做响”的总体要求,将“·东坡泡菜”产业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产业。一是加快建设中国泡菜城。按照中国泡菜城总体规划,加快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泡菜城标志及广场、质检中心、泡菜博览展示馆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吸引更多泡菜企业入驻园区,将中国泡菜城打造成为集泡菜加工、研发、商贸、旅游、会展、文化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和核心区。二是加快标准化原料蔬菜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加工蔬菜专用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建设“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基地。三是打造“·东坡泡菜”区域品牌,巩固提升现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加大宣传。办好一年一度的“中国泡菜会(节)”,广泛利用节庆、商展、媒体广告和文艺作品等形式,大力宣传“·东坡泡菜”,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和销售途径。
(二)竹编产业。打好“青神竹编”这张国际品牌,以青神县南城镇为核心,建设“中国.青神竹编产业园”,建成集竹制品加工、竹编艺术品生产、竹产品营销、竹文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竹产业园区,重点打造“中国竹艺城”、“国际竹博园”和国际竹编工艺培训基地,弘扬竹编传统文化,传承竹编传统工艺;依托青神云华竹旅、美联家居等工艺竹编大户,大力发展集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中高档和精品系列竹编工艺品,包括平面画竹编、立体竹编和瓷胎竹编等系列产品,将“青神竹编”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产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竹制品加工、竹工艺品生产企业入驻园区,做大做强“青神竹编”产业。
二、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一)乳制品产业。鼓励蒙牛乳业、新希望乳业、菊乐乳业、美妙乳业等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化、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小区)建设,巩固发展奶源基地,提高生鲜乳质量。充分发挥全市乳品加工企业产能。加快整合全市奶加工企业资源,积极扩大生产规模,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竞争力。重点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高附加值液体奶品种、发酵乳、低温乳制品。
(二)肉类制品产业。以猪兔禽为重点,实施畜禽品种良种化、生产布局区域化和养殖方式标准化。以金锣、王家渡、九升、玉泉、碧海为龙头,大力推行规模化和标准化屠宰,加快完善冷链物流系统,重点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促进川式传统肉制品加工与西式加工技术的结合,大力开发低脂、风味独特的新型中低温肉制品。推进“东坡肘子”等知名肉制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血、骨、毛、皮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三)木竹板材、家具制造产业。以仁寿雅森特、洪雅爱心和青神申宇为龙头,以综合利用次小薪材、三剩物为重点,保障企业原料供应,稳定现有人造板产能;重点发展模压门、实木复合门、实木门、竹质人造板、强化及实木地板等新型建筑装饰板材;淘汰整合部分原料综合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中小型林板企业,鼓励企业走木竹原料和产品市场外向型发展之路,支持企业自建原料林基地。
积极打造仁寿视高、兴盛家私产业园和彭山南方家居,壮大发展欧尔雅、意凡、南方、云贵家私等家具生产重点企业,突出生态环保型产品,加快发展实木家具和板式家具;仿制古典家具和具有收藏、实用价值的家具精品。注重木材和皮革、竹藤、布艺、玻璃、塑料、纺织等材料配套使用,设计制作精细手工、现代时尚的精品家具。
(四)茶叶深加工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对传统制茶业的升级改造,增加名优茶产量。充分利用洪雅、丹棱等区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有机茶发展力度。扶持、壮大尚林生物有限公司、雅雨露等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提取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等茶叶功效成分,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中国重要的茶叶精深加工基地。
(五)调味品产业。以宏腾佳味食品、松江酿造、千禾味业等调味品企业为龙头,支持企业设备和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促进产品更新换代。重点发展特色调味品、复合调味品、新型调味品。大力开发天然保健调味品和方便调料,满足市场需求。
三、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一)白酒产业。以八百寿、诗书城酒业、三苏酒业、东坡酒业为龙头,鼓励其与酒类知名品牌企业实行跨地区重组,提高酒业集中度。加强高庙白酒、张场白酒等白酒企业发展,培育地方特色酒类品牌,传承传统酿酒工艺,推行酿酒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推进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运用,稳定提高白酒品质,大力发展中低度养生酒,加快推行白酒高档化;积极发展以果蔬为原料的发酵新品和利用中药材的营养型、滋补型低度酒。大力促进酒渣的循环利用,提高综合利用率。
(二)饲料加工产业。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加强饲料原料基地建设;综合利用粮油、果蔬、酿造等加工剩料作为饲料加工原料,扩大饲料原料品种,减少饲料原粮用量。重点扶持通威、金字塔、丰美等龙头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饲料加工工艺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动饲料品种系列化、结构多样化,重点发展适应现代养殖、水产业需要的安全、高效、无污染的优质环保型饲料、专用和特种动物饲料。
(三)竹浆造纸产业。限制竹浆造纸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依法逐步关停产能落后(原浆造纸年产能万吨以下、再生纸年产能1万吨以下)、污染治理不到位、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重点培育丰华纸业、鸿源纸业、西龙纸业、新吉鸿纸业等龙头企业,加强关键环节工艺技术改造,强化环保节能措施,稳定现有竹浆产能,推进竹浆及其制品的深度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发展文化办公用纸,生活用纸和竹纤维环保制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浆纸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四、做好鲜活产品配送
(一)水果。着力引进、培育水果加工营销龙头企业,采用先进的果品商品化处理设备和技术,发展特色水果储藏保鲜和加工,通过错时销售、远距离销售和延长销售时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二)水产品。充分发挥水域资源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特色水产品养殖。以鲟鳇鱼、鲑鳟鱼、东坡大闸蟹、斑点叉尾?、草鱼、鲫鱼等为重点,采用先进的淡水鱼加工技术,开发冷冻调理食品、冷藏保鲜鱼制品、烟熏制品、旅游休闲食品等,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三)蔬菜。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企业,在搞好无公害蔬菜的储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初加工的基础上,采用先进适用的加工生产工艺,加快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技术含量高的冻干蔬菜、速冻菜、净配菜、蔬菜粉及调理蔬菜等丰富多样的蔬菜产品,提高蔬菜附加值。
第四章产业发展任务
一、抓好品牌创建
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继续推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计划》,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创建“”产品大品牌。本着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从品牌的基础入手,对品牌的成长、飞跃、管理、扩张、保护等进行流程化、系统化科学运作,扩大品牌产品的数量和覆盖面。加强对现有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改进包装水平,努力提升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品牌扩展,推动由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产业品牌、地域品牌的扩展,利用名牌的扩张效应,带动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着力将“东坡泡菜”、“青神竹编”打造成国际品牌,将乳制品、肉制品、白酒、茶叶等打造成国内一流品牌。
二、壮大龙头企业
围绕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方向,集中有效资源,在要素配置上重点扶持一批基础好、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势头好的农工贸一体化龙头企业,引导其向“专、精、特、深”以及外向型发展,扩大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优势品牌为纽带,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扩张。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
三、健全质量体系
适应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质量安全体系。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实施全程质量控制,逐步建立标明产成品的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实施严格的认证标志管理和市场准入管理,全面推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农产品认证体系。推行“食品放心工程”和ISO、HACCP、GMP等认证,加强对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以建设农产品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平台、化学质量检测平台、重金属检测技术平台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平台为重点,加快建立既符合我市市情,又与国际、国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将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四、强化食品安全
一是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制,严把各环节食品安全关口,加大监管投入,增加重点产品抽查力度和检查批次。二是筑牢食品安全的企业基础。进一步明确并落实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增强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从制度上严把市场准入关,依法淘汰落后生产加工能力,强化食品安全基础。
五、建设原料基地
综合考虑各区县的环境条件、种养植(殖)习惯等因素,发挥8个农产品中国之乡优势,按照农产品高产、优质、生态和安全要求,加快土地流转,配套完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选育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基地认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一批布局合理、相对集中的加工专用粮油、蔬菜、水果、奶牛、畜禽、水产、茶叶、林竹原料基地,全面增强优势农产品产出能力,满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
六、加强园区建设
加快各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对农产品加工业项目的吸纳力和承载力。按照“超前规划、基础先行、滚动发展、联建共享”的要求,加快推进园区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园区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的载体作用,合理区划农产品加工区,合理安排产业用地、仓储用地、配套设施用地,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其集中,加快形成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新格局。
七、加大技术创新
以建立泡菜加工工艺研发中心为契机,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协作,采取“产学研”形式,共建专业性的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力争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有所突破,开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广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现代加工设备、工艺流程和先进管理方法,在注重传统工艺技术与高新技术集成与优化的基础上,发挥传统技术的最大潜能与整体优势,不断提高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能力和劳动效率。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扶持企业的精深加工研发活动,缓解技术研发资金瓶颈约束。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发展和壮大技术市场和中介机构,建立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培养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技队伍,造就一批既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强大的科技支撑。
八、完善物流体系
借鉴国外农产品物流经验,鼓励种植(养殖)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协会与综合型农产品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组建农产品物流联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有效缩短农产品供应的空间距离,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培育和壮大一批布局合理、辐射面广、功能完善且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在优势农产品区开展冷链物流试点,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促进冷链物流健康快速发展。整合原农资、粮食、供销系统物流资源,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并以资产、资本为纽带,实现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集团。
九、强化项目支撑
遵循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指导目录,根据全市农产品产业发展方向,以项目为抓手,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事关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强又能体现产业特色的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食品饮料、竹木制品项目31个,总投资亿元,其中食品饮料项目26个,投资亿元;竹木制品5个,投资50亿元。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条件和周期,分步实施,逐步推进。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见附件。
第五章规划保障措施
为全面实现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更好地发挥规划指导作用,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重点项目的区域布局,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办法、意见,检查、督促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发挥综合协调作用。
(二)完善分工协作。各区县、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快发展。
(三)落实目标责任。建立和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严格考核、完善奖惩,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财税支持
(一)加强财政扶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学技术经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资金,要重点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落实税收优惠。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涉农优惠税收政策,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以及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可适当降低或减免所得税和增值税,促进其发展壮大。
三、强化金融支持
(一)积极争取信贷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授信额度,及时发放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适当放宽固定资产贷款抵押担保条件。
(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充分利用国家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三)加大信用担保服务。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担保,加大其贷款担保力度。同时鼓励融资租赁机构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重大设备和生产线的融资租赁业务。
四、加大招商引资
(一)突出招商重点。依托农业资源特色、现有产业及技术基础,有选择地培育和导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业上的断层缝合、空白填补和结构调整。
(二)改进招商方式。推动招商引资方式从政策招商、要素招商向产业招商、定向招商等选择性招商方式转变,鼓励外来资本、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兴建农产品加工项目。
五、完善利益机制
(一)健全中介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组织,推动服务组织之间的联合和合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服务保障。
(二)建立新型经营格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整合农产品加工相关的各种生产力要素为利益共同体,构建集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一体的新型贸工农经营格局,降低农产品产业化运行风险。
(三)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发展订单农业,推广示范文本,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保护价收购和合同定购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六、统筹建设用地
(一)有效增加土地供给。根据用途最佳、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原则,统筹安排农产品加工业工业用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建设用地所需农用地转用和占用耕地指标统一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
(二)实施土地用地倾斜。优先保证优势农产品加工项目用地需求,优先保证省级以上重大和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的用地需求,以确保发展重点,提高发展质量。对重点项目确实需要调整用地,依法予以调整,所需建设用地指标在所在地域的县区范围内调剂解决。
(三)加强项目落地工作。各区县、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重点项目的落地工作,督促投资方和职能部门抓紧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尽快办理好各项审批手续。在重视项目土地预审管理的前提下,确保按规定的时间要求办理好用地手续,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本规划由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市中小企业局)牵头,市食品加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木竹产业加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合组织实施。
上一篇:防震安全应急预案
下一篇: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