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编事迹学习感悟【精编10篇】
【阅览】由阿拉题库网友精心整理编辑的“时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编事迹学习感悟【精编10篇】”优秀范例,以便供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时代楷模“和平方舟”优秀事迹学习感悟【第一篇】
12月2日清晨6点多,湖南炎陵县大源村村民廖国平起床收拾行囊。他要和12位村民一起,乘车去250公里之外的株洲市送一个人。
想去的人太多,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商定,一个组选一人。
晚8时许,告别的人挤满株洲殡仪馆。送行的队伍里,13位村民缓缓走过灵柩,鞠躬行礼,轻轻放下手中的菊花,村民们悲痛难忍,泪如雨下。
13位村民送的人是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20__年起,黄诗燕帮扶大源村,几乎一个月去一次,让村子巨变;20__年黄诗燕任炎陵县委书记起,走遍120个村庄。位于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炎陵县,在湖南省第一批脱贫摘帽。
11月29日中午,开完扶贫调度会的黄诗燕,回到县委宿舍,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年仅56岁。
在株洲市,在炎陵县,相识的、陌生的,纷纷在朋友圈发诗文,在网上建纪念馆,悼念这位炎陵县8年多的领头雁。
不少人感叹:产业强了,炎陵美了,百姓富了,诗燕书记却走了。
时代楷模“和平方舟”优秀事迹学习感悟【第二篇】
在全党深入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23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李夏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李夏同志生前是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荆州乡监察专员。他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主动到皖南山区偏远乡镇工作,十余年来,始终奋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正风肃纪第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有事情,找李夏”成为当地群众口头禅。他坚持原则、一身正气,在纪检监察工作岗位上,敢于较真碰硬,铁面执纪执法,突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这个重点,主办参办问题线索77件,立案审查32件,给予党纪处分31人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他不惧艰险、不畏牺牲,遇到困难危险总是冲在前面,20__年8月10日,在抗击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时,临危受命、一线救援,在转移群众过程中突遇山体塌方,以身殉职,年仅33岁。
近一段时间,李夏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李夏同志扎根基层、为民服务,坚持原则、敢于斗争,是忠诚干净担当的基层党员干部的标兵模范,是新时代青年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锻造“忠诚坚定、担当尽责、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纪检监察队伍的要求,学习李夏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严格监督执纪执法,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李夏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李夏先进事迹的短片。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李夏的亲属同事、当地群众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发布仪式。
时代楷模“和平方舟”优秀事迹学习感悟【第三篇】
正如在战场上一鸣惊人一样,战斗英雄孙景坤这一次的选择再一次令人震惊——
1955年复员时,战功卓著的孙景坤放弃了可以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回到自己家乡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务农。
从农民成为战士,又从战士回归为农民,在谈及这一选择时,孙景坤说:“谁叫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呢?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在哪个岗位上都一样。”
1947年,孙景坤入伍,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英勇善战,舍生忘死。194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了,就要牢记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孙景坤说,“想想战场上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还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党叫干啥就干啥!”
此后,孙景坤把余生献给了亟待脱贫的家乡热土。
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很快就担任生产队长。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开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修建水坝改造耕地。几十年过去,小土坝已经成为守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河坝。山城村有一条河,洪水泛滥常年吞蚀土地,他带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
在担任村干部期间,孙景坤仍保留忠诚担当本色。三年自然灾害时,全队男女老少都要去食堂就餐,农民自留地全部收归生产队。时任红旗公社古城作业区主任的他考虑到一些老人、小孩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可能因此吃不上饭,坚持提出不同看法,结果被撤销作业区主任职务。直到1963年,他才得以平反恢复职务。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在家乡务农的数十年间,孙景坤深深隐藏自己的战斗功绩,吃苦在前、不求享受,从不争名争利,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村民们不知道孙景坤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山城村村民刘玉慧说:“这老爷子很善良、很慈祥、很公正,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孙景坤的选择,体现了一名党员的风骨,折射出信仰的底色,也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初心!
时代楷模“和平方舟”优秀事迹学习感悟【第四篇】
多年来,孙景坤始终将功勋荣誉压在箱底,从未向别人提及,更没有因此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一直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收入,就连儿女也只知道父亲是一位老兵、上过战场,仅此而已。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有一次,同村的人拿着一本小册子,说这书上说的英雄不是老孙头吗?我们才逐渐知道父亲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
孙美丽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对家里人很“抠”,“小时候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按说我爸是生产队队长,只要开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后来,当地电信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他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次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随着年岁渐长,孙美丽慢慢读懂了老人的想法:当年和父亲一起参军的10个伙伴,活着回来的只有3个人。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更多是在替战友活着”。
孙景坤的日子过得清贫,可他依旧坚持吃苦在前、不改本色。在家乡担任村干部期间,他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干担当、积极作为。为了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他组织村民成立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
几十年来,孙景坤严格按规定数额报销药费,从没向组织提过特殊要求。“我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我的战友就牺牲在我跟前,和战友相比,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孙景坤说。
时代楷模“和平方舟”优秀事迹学习感悟【第五篇】
孙景坤:战时卫家国,一生守初心
战争时期,他是屡建奇功的英雄,带头冲锋陷阵,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和平时期,他主动回乡务农,闭口不谈功绩,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回首一路走来的足迹,他的人生选择始终与国家需要紧紧相连,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辽宁省丹东凤城市,凤凰山脚下的丹东光荣院里,有一间20多平的特护区房间,设施齐全布置简约。上午十点,阳光柔和地洒进屋中。孙景坤老人正躺在床上休息,陪伴他的,是尽心侍奉的子女,和墙上一件挂满奖章的旧军装。“父亲每次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军装。”老人的大女儿孙美丽说。
8月12日,孙景坤作为特护养员来到这里,光荣院为他提供24小时的护理服务。在此之前,他与大女儿一家住在一起。年过耄耋,他的脸上写满了风霜,岁月仍在不断侵蚀他的健康,却始终无法夺走他眼中的神采。听闻来人是部队的记者,老人坐在床上,敬了一个军礼。
这只右手,72年前第一次举起敬礼。对孙景坤老人来说,这是一个动作,更是一份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庄严承诺,完成这个动作,只要一秒钟,践行这个承诺,却要用一生的时间……
1948年,解放战争已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硝烟弥漫在东北大地。24岁的孙景坤告别了刚刚新婚5天的妻子,毅然参军,随40军119师357团南征北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孙景坤从北打到南,又从南打回北,7年间,总行程上万里。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这些荣誉和一身的伤疤,映射出他战时的英勇与无畏,但对于战场上的功绩,他很少提起。大女儿孙美丽说:“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愿回忆起那些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美丽还清晰地记得:父亲年轻时从不看战争题材的电影,他说真正的战场远比电影要残酷得多……
如今,老人已经无法完整清晰地告诉我们真正的战场究竟是什么样子,但翻看老人的立功证书和战史,我们得以窥得老英雄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的身姿。
1952年10月26日黄昏,孙景坤所在的357团在炮火支援下,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占领了161高地。
27日,不甘失败的敌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官兵连续打垮敌人多次反扑,自身伤亡很大。中午时分,孙景坤刚刚带队从战场上抢运下来8个伤员,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东西,正打算休息一下时,前方却传来161高地上人员损失惨重、弹药告急的消息。“孙景坤带队在20分钟内送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到高地上去!”营长下了这样的命令。
饥饿和疲惫,孙景坤已经顾不上了。一箱子弹药重达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沟都已被封锁得毫无空隙,战士们的脚步都有些踉跄,这几乎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孙景坤拍板了没有办法的办法——从山岗上冲过去。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孙景坤带队通过了封锁区,到达高地上后,他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和战友们一起,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完成了坚守的任务。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孙景坤荣立一等功。
坚决执行命令,与敌人血战到底,顽强拼搏直到胜利,这是战时一名军人对祖国、对人民的致礼。
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
这样一位英雄,本可以留在城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享受优渥的待遇,过安逸的生活,但想到家中父母年迈,当兵7年只与父母和妻子见过寥寥几面,1955年复员后,孙景坤选择回到家乡山城村务农。
村民们当时并不知道眼前的孙景坤是战功赫赫的英雄,但他们觉得,他上过战场,又是党员,一定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在这样的期许下,孙景坤当了村里的生产队队长,在这个岗位上,孙景坤要为全村谋划,据他的大儿子孙福贵回忆,小时候他们很少能够见到父亲,他总是早出晚归,奔波忙碌,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
子女们幼时觉得有些陌生的父亲,却是村民们的“老熟人”,每一户贫困户的冷暖他都牵挂在心。那些年,他带领村民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还种下了数万棵松树和板栗树;洪水侵蚀农田,他就带领村民建起简易大坝,挡水造田。那时,机械化还远远没有普及,这些工作,都是用着极其简陋的设备,靠着孙景坤和村民们的双手一点一点干出来的!如果说,村民们一开始相信他是因为他政治过硬,那么后来村民们爱他敬他,是因为他真的给分享的“时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编事迹学习感悟【精编10篇】”,他仍然是村里最受敬重的老人之一。
28年的村干部生涯,吃苦在前,不计回报,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和平时期对人民的致礼。
在村民心中,孙景坤德高望重,但是在家里,他却不是一个被子女理解的父亲。因为没钱交学费,有的孩子早早辍学;大女儿孙美丽在生产队时,手脚麻利,组长想给她涨工分,孙景坤却认为组长是看了自己的面子,是一种变相的不公平,因此严厉地批评了组长,严词拒绝涨工分;每逢有单位占地招工,即使选上了他的子女,孙景坤也会毫不犹豫地要求他们把机会让给别人。
这么多年,家里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亲朋好友有时候也会劝他“去上面找一找”,每每这时,孙景坤总会坚决地表示自己干革命不是为了回报,他还经常提起死去的战友,“他们才是真的英雄,与他们相比,我还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
不计付出,不求回报。但每当社会需要他时,他又总是有求必应。上世纪90年代,各地相继开展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孙景坤作为复员军人欣然受邀,为青少年讲战斗故事。
20__年5月,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征集历史文物资料,孙景坤心中不舍,但还是毅然捐献了自己的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的老照片……
甘于清贫,无私奉献,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永恒的致礼。
如今的丹东,鸭绿江风微浪稳,凤凰山郁郁葱葱,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战火不断、满目疮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光荣院里,工作人员给予孙景坤老人悉心的照顾,子女也在床边尽心陪护,但老人每次醒来都要寻找的,却是一位无言的“伙伴”——军装。这件挂满了奖章的军装,现在就挂在老人的床边,护理员曾数次看见,老人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它、抚摸奖章、抚摸那一段出生入死的峥嵘岁月、抚摸这一生的付出与奉献……
接受了采访后,老人有些倦了,工作人员帮助老人躺下,半梦半醒间,老人又将右手举到了耳边,从姿势上来说,这一个躺着的军礼远远称不上标准,可在内涵上来说,这又是一位军人,用72年的漫漫岁月,敬出的最标准的军礼。
时代楷模“和平方舟”优秀事迹学习感悟【第六篇】
孤儿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之一,而乡村孤儿的生活境况则尤为艰难。为了让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除了保障基本生活外,还必须给予他们更多关怀,让他们接受充满爱心的教育。在云南边陲,就有这样一位特殊的母亲,她无儿无女,却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她四处募捐,终于让山区贫困女孩能够免费读高中。今天,我们为您介绍在光明日报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系列公益活动中获奖的“百个孩子的最美‘妈妈’”——教师张桂梅的事迹——
引 子
她是东北人,却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云南边疆。
她没有子女,却被数百个孩子称作“妈妈”。
她备尝艰辛身患重症,却顽强地逼退死神。
她获得了很多荣誉,却一直想着“感恩与回报”。
爱让死神望而却步
1975年,18岁的满族姑娘张桂梅随姐姐从黑龙江的牡丹江,来到云南迪庆州中甸县支边。此后,在长达36年的时间里,张桂梅把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山区的教育事业。
36年来,张桂梅从迪庆、大理,再到华坪县辗转从教,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
1993年12月,正在大理工作的张桂梅,得知丈夫患了癌症。
不久,丈夫去世。
张桂梅曾失去活着的勇气。为了逃避悲伤,1996年她来到丽江华坪县华坪民族中学,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政治课教学。
刚来时,她心灰意冷,只想在这样的偏僻之地了此残生。
然而,“是这片热土的父老乡亲和我的学生们,他们的坚韧、向上的精神感染了我。有的孩子为了读书,竟然放弃了和父亲见最后一面,强忍着悲痛坐在教室里,去完成他们的学业和人生理想”。
这一切燃起了她做人的希望。于是,她下决心帮助这些孩子们。她开始缩减自己的伙食费,少吃肉,甚至不吃肉,接济他们,把自己的被子、衣服翻出来,给学生们用。
一个来自永兴乡的小姑娘,穿着脏旧衣服,经常发呆,成绩很差。这引起了张桂梅的注意。了解后得知,这个小姑娘的爸爸病逝,只有妈妈一人供她们兄弟姐妹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
张桂梅拿出干净衣服给小姑娘换上,又帮她交学费。
小姑娘感动:“张老师,你就是我的妈妈!”
张桂梅感到了快乐,感受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就在这时,不幸再次降临。1997年4月,张桂梅忽然感觉身体消瘦得特别快,脸也特别地黑,肚子却越来越大,疼痛难忍。去医院检查,吓了她一跳,肚子里长了个像五个月娃娃那么大的一个肿瘤。
医生要求她马上住院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此时,张桂梅承担着四个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再过几个月他们就要参加全省中考。
她整整哭了一夜。“老天啊!你怎么就对我这样不公平,怎么把那么多的不幸都集中到我一个人身上?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难道就不能允许我有一个健康之躯,为教育事业多作点贡献吗?”
痛哭之后,张桂梅决定,不能把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扔下!
她默默地把医生检验的结果揣入怀里,赶回学校。
华坪这片热土的父老乡亲们,向她伸出了援手!
从县委到县政协、县妇联和她所在的学校,大家纷纷给她捐款,关心支持她。
县委书记和县长对她说:“张老师,你放心,我们再穷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救助孤儿无怨无悔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她没有亲生子女,全身心扑在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上。
心系山里穷孩子的张桂梅,不顾病痛,从20__年3月起,一边在民中当老师,一边义务当上了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
刚建院,第一天就收了36个孤儿,从2岁一直到12岁,满院子哭声震天,搅得左右邻居睡不着觉。
张桂梅尝试着与孩子们培养感情,细心照顾他们。孩子们的卫生习惯很差,头上有虱子,不会上卫生间,大小便满院子都是,床上、裤子里也是。她和工作人员洗得连饭都不想吃。
有一天晚上,她刚刚睡着,就听到有人大叫:“来鬼了!”
她吓了一跳,循声跑到宿舍,看见地上呕吐了一堆饭菜,味道难闻。问孩子们:“鬼在哪?”众人指着一个孩子说:“他妈妈来找他了,因为他妈妈就是这么死的。”他赶紧抱着那个孩子跑到医院,医生说:“吃多了,吐出来就好了。”
打了针,开了药,把孩子带回来,从此再没人说鬼来了。
儿童之家在张桂梅和同事们的辛苦努力下,迄今共抚养118个孤儿,已有50多个走向社会。
而张桂梅这么多年,将自己所获得的国家以及各种奖励的奖金,社会各界支援她治病的资金和自己的一部分工资,累计用于资助学生、困难群众和教育事业的捐款已达70多万元。
创办女中只为悲剧少点发生
“一个重病的人,为什么浑身有病却不死,却没有倒下,因为始终有一种精神支撑着我,那就是感恩,那就是回报!”
张桂梅说,华坪县父老乡亲们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想偿还这笔人情债,恨不得把自己变成几个人来干。
张桂梅在民中教学和管理儿童之家时经常能看到、听到山里孩子一个个的不幸遭遇。孩子们特别是那些贫困女孩的命运更是让她心痛——她们为了求学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张桂梅觉得应该给山里穷孩子一个公平。
她萌发了一个想法,办一所贫困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这种恶性循环中,让她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来到省城开始穿街走巷四处募捐。
20__年1月7日,张桂梅忽然接到姐姐从哈尔滨打来的电话,说哥哥病危,希望能见她最后一面。可她当时已答应和一个企业家在北京做电视访谈节目,为的是给筹备中的女子中学募捐。
做完节目,哥哥已经火化。她泪流满面。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云南省委、丽江市委的支持下,20__年9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了,一下就招收了100名女学生。而她则当上了该校的校长。
学校开学了,那些学生家长感动地说,共产党真好,当今的政府真好,还真有这么一所不收费的高中。
张桂梅激动地大哭了一场:“我真的感谢各级组织和领导,帮我实现了这一夙愿,给了教育一个公平。”
在女子高中,张桂梅一直与学生同吃同住。
在这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里,她每天工作时间达到16个小时以上。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掌握学校几百名学生的来历家底,她拖着病体,坚持走访了200名学生家庭,行程6000多里,中途病倒两次,拔掉针头接着踏上家访路。
张桂梅表现出色,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十佳知识女性,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__年,当选为党的xx大代表。
这些年,张桂梅没有节假日。为了孩子,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她放弃了自己的个人生活,放弃了出国生活的机会。有时她也动摇过,因为曾被人误解,想一走了之。可她真舍不得这里的父老乡亲和那些朴实可爱的孩子。
张桂梅说:“三尺讲台,给了我诠释教师为人师表的小舞台,传授知识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儿童之家的孩子们,让我懂得了做一个母亲的伟大,使我的人生丰富多彩。孩子们已经一个个长大,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已有了工作,还有的已经结了婚。我忘不了那一幕幕温馨的情景。(记者 任维东)
献给最美乡村教师 致 张桂梅
彭程
你,
没有儿女,但几百个山村孩子,
都是你最亲的儿女!
如花的年华,你从东北黑土地,
来到遥远的西南边陲,
将近四十个年头,生命最美好的时光,
你将自己心中的大爱,播撒在这片高原上。
三尺讲台上,
飘洒的粉笔末,分明是你心血的幻化,浇灌着一株株幼苗;
儿童之家里,
你用爱呵护孤儿们,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
创办贫困女子高中,
更是为了使今天的女孩,改变自己的命运,
拥有美好的明天——你清楚,
她们正是明天的母亲呵!
正是基于这种博大深沉的母爱,
你深刻理解教师这一个神圣的职位,
数十年如一日地践行这一份神圣的使命。
亲人的离去,自身的重病,
都丝毫无损于你的信念,无法阻挡你奉献的脚步。
像高原上明亮的阳光一样,
你的爱流淌进了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妈妈!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一次次喊出这个最亲爱的称呼时,
你一定感到了莫大的慰藉,深深的幸福。
时代楷模“和平方舟”优秀事迹学习感悟【第七篇】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徐振明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在辽宁省丹东市拍摄的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7月7日摄)。孙景坤,1924年生,辽宁丹东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在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增援驻守161高地的战友,从中午到深夜,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这次战役中,孙景坤毙敌多人,荣立一等功。新华社记者杨青 摄
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农民,现年96岁。他先后经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负伤回国后又坚持重返战场,用热血青春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等荣誉称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在吉林省通化市拍摄的志愿军老战士徐振明(10月21日摄)。徐振明,1925年生,江苏连云港人。1950年10月,徐振明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了松骨峰阻击战、“”高地战等战斗,荣立一等功。新华社发(颜麟蕴摄)
徐振明是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现年95岁。他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转战大江南北,经历战斗无数,留下累累弹伤,从“娃娃八路”成长为“战斗英雄”,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曾荣立多次战功。他退伍不褪色,转业到杨靖宇烈士陵园工作,父子两代默默付出,守护英雄陵墓60余年,身体力行保护革命遗迹、讲述英雄故事,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教育了无数青少年,感动了广大社会群众,20__年被评为“中国好人”。
时代楷模“和平方舟”优秀事迹学习感悟【第八篇】
学期初,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迹,我再一次对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面钦佩,我为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而钦佩。
张桂梅和许多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但是幸运却没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却与她如影随行:花季年华丧失母亲,青春年华痛失丈夫,两次肿瘤手术,癌细胞转移到肝脏,磨难没有使她消沉,病魔没有使她倒下,她紧紧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讲台上认真教学;在课外,认真辅导学生,几次晕倒在讲台上,领导要她住院治疗,她放下学生,总是还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学校上课,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如此做呢?张老师的话“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我们学习她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工作的努力,张老师放弃了进条件好的学校任教的机会,选择了条件较差的学校,一身病痛的张老师教学上几十年兢兢业业,承担学校繁重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语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务工作。除了住院没向学校请过一天病事假,教学成绩却异常突出,她说:“为了民族贫困山区的教育,即使倒在讲台上,长眠于华坪的沃土之中,也无怨无悔”,吃苦在前,哪里最需要就到哪里,无私奉献,张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爱生如子。她虽然没有孩子,可是她却是许多孩子的妈妈。精心教育学生,辅导学生,中午,晚上看着学生睡觉,给学生盖被子。学校学生和孤儿院50多个孩子,住院她陪着,给他们送饭,付医药费,资助学生读书,自己连洗衣机都没有。她将爱播洒进孩子们的心田、她有着我们教师两袖清风的高尚品质,张老师前后将国家奖励给她的奖金50余万元全部捐给贫苦地区的`教育事业,自己每天的生活控制在三元。她像春蚕,她像蜡烛,她更像光芒万丈的太阳!
我们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学习她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
向上的优良作风;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工作,争取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时代楷模“和平方舟”优秀事迹学习感悟【第九篇】
梦境中,常常是火光滔天,他,独自一人,穿梭火海边缘。38年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参与过多次重特大灾难事故营救:每一场灾难,都是瞬息万变的战场;每一次救援,都是生死以赴的逆行。右眼角的伤疤,是烧糊的拉链蹭到脸上留下的;变形的关节,是长期冷热交替埋下的病根……而他,早已习惯,在办公室备好一只行李箱,随时准备,救人于危难。“我不能离开”700多起灾难事故救援,成功解救被困群众1000多人——肖文儒的手机里,存着许多他参与过的救援现场照片和视频。他能准确说出每一次事故的时间和抢救人数。“这些不是照片、数字,都是一条条人命、一个个家庭啊!”“人命关天”这四个字,早在30多年前,就烙印在肖文儒心中。1985年冬天,山西省原大同矿务局雁崖矿井下中央变电站突发着火事故。
当23岁的肖文儒和同事们成功带着被困人员升井,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扑通”一声,跪了下去:“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老人这一跪,重重地压在了他的心上,也永远地赶走了曾经的犹豫。应急救援工作太苦、太难、太危险了!20世纪80年代,应急救援人员很多时候是在“赌命”。戴上呼吸器,披着浇透了凉水的草袋子,应急救援队员要在井下灾区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中工作;浓烟翻腾,他们只能闭着眼睛打密闭墙,一旦走错方向,或撞落呼吸器鼻夹,后果不堪设想……一次救援,肖文儒亲眼目睹队友倒在井下。“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这工作咱别干了啊?”肖文儒的脑海中,自己母亲流着泪的苦苦哀求,和被救者母亲含着泪的重重一跪,最终重叠成一个声音:“我不能离开。”选择了应急救援,就选择了与“死神”较量。记不清多少次,肖文儒和队友命悬一线。“队长,水花打起火花了!”一次,某煤矿井下盲巷积存的几十吨煤粉发生自燃,形成随时喷发的“火山口”,高压水枪冲起煤尘,火光瞬间迸发四射。
“趴倒!”电光火石间,肖文儒想到了“二次爆炸”,不假思索地喊出命令。话音刚落没几秒,爆炸声响彻巷道,火舌瞬间吞噬了作业空间。趴在地上的肖文儒迅速擎起水枪对准火点,一秒、两秒……氧气越来越稀薄,一分钟、两分钟……视线越来越模糊……幸好,火势被及时扑灭。“如果当时晚趴下几秒,或者没有坚持继续灭火,可能我们就牺牲了。”肖文儒说。井下二次爆炸,是矿难救援中最大的风险点。而这样的生死关,肖文儒硬闯了4次。从煤矿瓦斯爆炸到透水事故,从隧道坍塌到山体垮塌,肖文儒总是向险而奔、逆向而行。生命至上,只有掌握第一手情况,救援行动才能更有效。
多少年来,只要到了事故现场,肖文儒就要背着呼吸器下井勘察;他曾整晚站在井口附近指挥救援,直到天亮才发现自己被满地炸药“包围”;在瓦斯浓度高达4%以上的现场,他曾两次爬下巷道查看,力排众议调整救援方案。“向前一点、再向前走一点。”挺进生命禁区的每一次,肖文儒都会押上“所有的砝码”。因为他相信,在漫无边际的黑暗深处,还有人等着他带去一束光。
时代楷模“和平方舟”优秀事迹学习感悟【第十篇】
“40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7时许,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组长高锐(上图。资料照片)正在查看患者情况准备交班,突然发现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唇发紫,立即通过对讲机呼叫值班医生。
“紧急加推一组呼吸兴奋剂!”
收到医嘱,高锐抓紧配药准备静脉注射。不一会儿,高锐已忙得汗流浃背,护目镜里有雾气,透视效果较差。戴着3层手套,看不清,能不能一针扎准?
高锐迟疑了几秒后,坚定了信心,完全按照“微光输液”考核标准进行“实战操作”,一针到位!随着呼吸兴奋剂缓缓推进静脉血管,患者的呼吸缓慢提速。随后,高锐又挤压患者胸廓10多分钟,患者才恢复了自主呼吸。
高锐在急诊医学科工作了10多年。20__年她参加联保部队护理技能大比武,勇夺3项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救护冠军”!“只有平时技能练得过硬,遇到特殊情况才不慌神儿!”这正是高锐请战参加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底气所在。
入驻火神山医院没几天,感染七科一病区39床就收治了一名危重症患者,心率快、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经过医生用药、加强镇静补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有了改善。高锐刚接班,就发现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心电监护仪上出现室颤波形。高锐一边呼叫:“快拿抱球准备通气”,一边准备除颤。高锐熟练地开机、定位、选择除颤模式……所有的动作一气呵成。几秒钟后,监护仪上显示出了正常心率。
病区曾收治了一名85岁高龄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也不愿选择留置胃管。为了让患者尽快服用降温药,高锐将药片碾碎溶解,小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内,一边安慰患者一边给患者喂药。如果病人咳嗽喷出飞沫,高锐极易被感染。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高锐成功化解了这一难题。1小时后患者的体温降到了度,心率渐渐正常了,血氧饱和度也升高了。
病区遇到重症、危重症患者或是情绪波动大的患者,高锐总是冲锋在前。这名“救护冠军”,在战疫实战中频频显身手。
上一篇:曾国藩【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