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学论文参考样例(优推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苏轼文学论文参考样例(优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苏轼文学论文参考【第一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句有名的诗是我心目中的偶像苏轼写的,我最后读完它,就准备上床睡觉了。
我激动得跳起来,喃喃地欢呼:哇,可以见到偶像了,太棒了!
尔是何人?竟敢私闯苏府。尔可知苏府是何方圣地?一位身穿大褂的中年男子朝我走了过来。我从这位男子身上的大褂推测,他肯定是北宋时期的人,那么这里是苏轼的家也不会错了。
男子见我不说话,又推了我一把,问:尔可是求学者?
我一脸开心地以为可以进去了,便喜洋洋地对男子说:是,君是?
我是谁不重要,尔要做何等事?男子边问边拿出一把折扇扇了起来,很有学问人的派头。
我脸上出了小汗,紧张地回答:正如君所言,吾是求学者也,专程来求学问!
男子很开心,欣慰地笑了,终于做了一个请的手势。他领我进入苏府,我跟在他身后,边走边乱摸,心里七上八下的:苏府真大,像迷宫似的。走着走着,他带我进了一间小屋,我见到一个身披精致大衣、手中握着一杯茶的老者。男子向我隆重介绍,他就是苏轼。
君子好!我激动地上前与苏轼握了一下手,然后偷偷地环视四周,这是一座特大的四合院,到处点满了蜡烛,有很多桌椅和客房,装饰得跟酒店一样。
尔是来求学的?苏轼问我。
我点头称是。
吾失迎,里边请。说完,他掀起一道竹帘,把我领进一间书房。进房以后,我惊叹:哇,好大好多书哦!还有文房四宝和画作!
进了苏门,便是吾徒。限尔一天之内读完此书,何如?苏轼拿起一本书放在桌上。
没问题。我仔细阅读,整整一天未出门,学到很多知识。
临近傍晚,苏轼走进书房对我说:要写好文章,除了要有满肚子的知识,还要有真情。不要局限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传授完写作技巧,他又教我作画。
我在苏府整整待了两天,琴棋书画学了个遍,苏轼把我教得样样精通。不巧的是,时光转眼变了,把我带到南宋,四处打起仗来,这可怎么办?正当我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时,叮叮叮闹钟响了,我睁开眼睛原来是一场梦!
梦虽然醒了,但我还心有余悸,学到的知识也没忘。我还想回到梦里,去苏府当徒弟,还想遇见我心目中那不同凡响的伟大偶像。
苏轼文学论文参考【第二篇】
目前,我国具有很多出色的当代作家,怎样才能将我国优秀的现当代作品向外译介,使我国的作家走出国门,使我国的文学能够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将是我国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不足之处。
第一,英译作品的国外影响力比较小。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翻译家、作家总会翻译大量的外国文学著作,,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拿来主义,但是在这期间,我国翻译家将本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并将其推出过门的却少之又少,和国外译作相比,不管是从量上还是质上,我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力都是不高的。对我们来说,很多外国作品、外国作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很多外国读者对中国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家了解的却不多。
第二,译文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
一般而言,很多名著都是在名译的作用下产生的。经过著名翻译家叶君健、朱生豪等对罗曼罗兰、安徒生、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作品的翻译,我国读者对这些西方作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我国很多的中译英翻译者们,因为本身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导致翻译水平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由于翻译问题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我国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果我国对我国优秀作品的翻译不到位,就会出现很多不良后果,轻则使外国读者在理解上出现偏差,使文学作品远远偏离文学译介的标准,重则损害国家民族的文化形象。对于汉学家来说,因为他们并不是非常熟悉我国各种民俗风情,所以在译文中出现一些错误也是避免不了的。在recollectionsofwesthunan中一共有11篇沈从文的作品,由于翻译作者对在二三十年代的湘西情况、湘西的方言并不是非常熟悉,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一些在理解上的错误。例如,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即“原来这小妇人虽生在不能爱好的环境里,却天生有种爱好的性格。”,其相应的译文为althoughthisgirlwasbornintoanenvironmentnoonecouldlove,shewasalsoanbornen-thusiast.这句中“爱好”的译文是错误的。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不足之处的解决对策。
对一个国家而言,精神文化是本国的软实力。尽管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但是我国文化的发展影响力却相对落后,很多外国读者并不了解我国的优秀作者。而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渴望还是很浓烈的。文学作品并不像仅仅介绍东方文化的书籍一样,它主要通过真实性的生活来反应社会的变化、人们的精神、心理等,这样能够加深外国读者对我国人们的基本情感、生活细节。因此,我国文学作品汉译市场的情景还是非常好的。怎样翻译出高质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重视对中译英翻译人才的培养。根据相关资料不难发现,华侨翻译家、华裔翻译家是我国中译英主要力量,由于他们身处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具有特别优越的条件,不但激发着他们对翻译的积极性。西方国家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这些国家会给翻译家很高的荣誉。在我国,巴金、叶水夫等翻译家也都获得过来自别国的奖励。因此,我国也应该对翻译工作者制定相应的翻译奖励,给他们提供帮助,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翻译工作者的翻译积极性。
第二,政府应加大鼓励扶持政策。很多国家对本国文学的对外翻译都是十分重视的。例如,英国为了使本国的文学作品能够走进我国市场,在1995年制定了相关推进计划,为中国出版社购买法国作品图书的版权。在2006年,我国为了能够使本国文学作品出现在世界文学的平台上,也制定了相应的推广计划,即国外出版机构只要获得国内出版机构版权,就会获得免费的翻译资助。在2007年,我国作家协会为将我国100部左右的现当代优秀作品出版版权出售给国外出版机构,建立了现当代文学作品译介工程。对该工程,很多出版商都表示赞同,不过,考虑到国外读者的阅读喜好、阅读需求、审美习惯等,还有外国文学作品的消费市场,我国最好选择一些最能体现我们中国人情感、中国文化魅力的文学作品,,避免选择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我国作家向国外的不断发展,才能更有助于我国文学作品能够真正走入外国读者的心中。
尽管我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经济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速度却比较慢。目前,我国的现当代作品有很多,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时刻坚持文学的民族特性,还要不断提高文学译介的工作强度,使我国的文学作品真正走出国门,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的文学形象。因此,我们应该从选题着手进行,制定适合于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英译汉的发展计划,建立一支由国内翻译家、汉学家组合的中译英队伍,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还应对翻译给予大力的经费资助,加强国内翻译家、作者、汉学家之间的沟通,不断提高翻译的质量,坚信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英译汉事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苏轼文学论文参考【第三篇】
1.注重世俗的情趣。上述苏轼词中对白居易诗的化用,主要集中在冶游赏景、宴饮赏歌等世俗生活的场景之中,多以记游、赠行、酬答等形式呈现,围绕歌妓歌舞的世俗生活情趣展开。与此相联系,苏轼词篇中还有许多对歌妓外在情态的描写:“灯前潋滟横波溢,皓齿发清歌,春愁入翠娥”(《菩萨蛮•歌妓》);“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诉衷情•琵琶女》);“十指露,春笋纤长”(《满庭芳•佳人》);上引《减字木兰花•琴》中,也把崔闲洁白的手指描写成“玉指”。另外《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中以“细轻拢”写歌妓弹奏琵琶的动作,《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中以“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展示琴声之妙……这种情景,在苏轼的其他词篇中我们也频频见到。
可以说,歌女、歌舞是苏轼词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使苏轼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自五代以来借歌妓之口,流传于饮宴游冶之所的词体特征。
与此相联系苏轼在词中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肯定。苏轼熙宁四年(1071)通判杭州,与太守陈襄相处融洽,相得甚欢,公务之余常常诗酒酬答,苏轼词中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作品。《菩萨蛮•娟娟缺月西南落》说陈襄豪爽好客:“醉客各东西,因思陈孟公”,《诉衷情•钱塘风景古来奇》说陈襄善于写诗:“钱塘风景古来奇,太守例能诗”。不在一起便遥想“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卜算子•蜀客到江南》),听到旧曲就萌生“故人不见,旧曲重闻”(《行香子•携手江村》)的思旧之情。熙宁七年(1074)陈襄离开杭州赴南都,苏轼在孤山竹阁设宴送别,“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其中有“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关”(《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化用了白居易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对酒五首》之四),表达了对友情的珍重,表现出了他对这段生活的珍惜和留恋。
苏轼词中大量的“酒”字,及与此相关的“醉”字“尊”字等也常常与这种享受时下生活的情怀相联系。回忆分别:“美酒清歌,流连不住,月随人千里”(《永遇乐•寄孙巨源》);聚散易别:“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醉落魄•分携如昨》);别时宴饮:“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唯酒可忘忧”(《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杯行到手休辞却”(《劝金船•无情流水多情客》),佳节赏景:“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霜降水痕收》),“酩酊但酬佳节了”(《少年游•银塘朱槛》),“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甚至表示“唯酒可忘忧”(《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乞浆得酒更何求”(《浣溪沙•倾盖相看》)、“诗酒趁年华”(《望江南•春未老》)。
苏轼文学论文参考【第四篇】
中华历史上下5000年源远流长,诞生了众多王朝:始于夏,烈于商,礼于周,霸于秦,强于汉,乱于晋,雄于隋,盛于唐,富于宋,蛮于元,刚于明,奴于清。而以文人立国的宋朝莫过于是文人墨客聚集最多的王朝,而其中就有一位千古少见的全才,他的《寒食帖》是天下三大行书之一;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诗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词乃当之无愧的历史第一;此外他还是一位画家。他是谁?他就是――苏轼。
苏轼的一生大致是这样的:苏轼的父亲苏洵因为醒悟较晚,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所以苏轼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大,小时候就被称为天才而且自己也很勤奋,二十岁当官为政,二十六岁当时人说他是百年第一奇才,还有他父亲去世就回家守孝,回京城后因为政治主张与丞相王安石不和被排挤出京城,接下来一直被贬。
在我眼中苏轼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他在中秋佳节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写下了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在一次夜晚思念自己已亡的妻子王弗,写下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体恤百姓,重情重义,每任一处的太守,当地的百姓都是安居乐业的。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他是一个立场坚定,有着坚贞气节的人,多次被贬,在逆境中依然不受挫。《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之笔气势如虹,指点江山风云人物;《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苏轼抗击西夏和辽的决心;《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一蓑烟雨任平生”,足以见得苏轼的豪迈。
在我眼中苏轼还是一位狂妄却又勤学的人,少年时,因为很有才华,被人们赞赏,所以写下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天下的汉字和书本那么多,根本是不可能读完的,和小小的苏轼,写出了这样的对联,足以见得他的狂妄,这时因为老者看了,看出了苏轼的傲气,便去拜访了苏轼,让苏轼出了丑。便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苏轼知道即使自己有才能也不能狂妄自大,于是他就发奋读书。
这就是苏轼――千古第一全才!
苏轼文学论文参考【第五篇】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一开始就引用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1]”。
在中国乡村这块既保存精华又藏污纳垢的深厚土壤上,作为“一直负载着这个民族精神和心理上最辉煌和最痛苦的记忆[2]”,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与观念。
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风起云涌,关中这块土地上发生了诸多大事,陈忠实以40万字的宏大叙事为我们呈现了近现代转型期的中国“民族秘史”的一隅,演绎了传统文明遭遇现代文明时所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
然而,正如陈忠实所说:“所有悲剧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这个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复壮过程中的必然[2]”。
《白鹿原》在整体上具有极强的社会文化悲剧色彩。
它所反映的20世纪上半叶,正是中国历史处在黎明之前的黑暗时期。
在《白鹿原》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静与动,稳与乱,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浑然地扭结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异的魅力[3]”。
清末明初之前,古老的白鹿原伫立在关中大地上,几千年如一日,传宗接代,生死轮回。
然而,时代的飓风扫过白鹿原的上空,震动了这个古原的内部结构,原始生活的秩序被打乱,安稳的日子没有了,小农经济所固守的封闭性和被压抑的强大破坏性,在名利面前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残酷性,战祸不已,瘟疫横行,生灵涂炭,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恩怨难了,整个白鹿原成了一个鏊子。
传统儒家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相互激荡中岌岌可危,矛盾横生。
人们难以再获得以往精神信仰的自足,精神世界发生严重裂变,固有的文化心理结构被转变,被颠覆,失去了平衡性,而新的心理文化结构尚未被建立,人们普遍陷入价值观丧失指挥效益的迷茫中。
我们基本可以认定,《白鹿原》具有极强的寻根意味与悲剧色彩,寻找的恰恰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规范中所隐藏的生命活力及深埋在儒家文化厚实土壤中的劣根性。
苏轼文学论文参考【第六篇】
新课改背景下需要高职院校具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学习能力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和终身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高职院校汉语言的教学中通过利用自主教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有效的提高了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1.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分析。
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应根据新课改的具体内容对教学的方式进行改革,首先,应该在汉语言专业中建立起新的课程体系和创新课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写作能力和书面表达以及对文章的鉴赏能力等,这样才能充分的保证汉语言专业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之后能够体现出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要不断的积累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多,在参加工作之后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专业价值。汉语言文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自身的学习方法并针对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进行实际的运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积极的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其次,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对考评体系进行创新和改革。高职院校应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为学生制定就业指导机制,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观和人生观进行合理的把握,使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的清楚。对于考评体系也应进行改革,并结合根据学在平时,考评在平时的原则,促使学生在充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本学科课程的内容进行不断深入分析,并将所学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分析。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从合作中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师结合汉语言课程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对授课教案进行编写,并精心的设计课堂的教学氛围,这样能够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并对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知识的框架进行总结,使学生成为课程自主学习的主体,提高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汉语言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积极探讨有效的自主学习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应不断的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和学习一起进行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并对课程的内容和相关的材料进行精心的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对诗歌和文言文等进行分析,了解其中所表达的感情和所蕴含的含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查找和阅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教师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要从源头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新知识的习惯,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在汉语言教学中运用自主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具备实施自主教学模式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接受的能力老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对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应给与一定的具体指导,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出能够深入分析和辩证发生的学习意识,并教会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如何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想,并对文学作品内涵能够进行深刻的剖析。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文学知识和资料领悟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使学生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得到提高。
结束语。
高职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要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并使自身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应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完善,这样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鹄.关于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管理的分析[j].东方教育,2015(3).
苏轼文学论文参考【第七篇】
1037年1月8日,你横空出世。也许是因为父亲苏洵爱读书,你一出生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多数同龄人不同,你年未及冠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是一个学霸人物。然而,这无法改变你大起大落的仕途。
1061年,你参加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你以为自己能身居高职,安稳一生,可命运不会让你如此。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风雨飘零,你眼中所见,已不是你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你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三年后,你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1079年御史何正臣等人上表xxx你,诬陷你用诗词讽刺朝廷,使你被审判入狱。此为“乌台诗案”。入狱103天内,你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太祖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你才逃过一劫。出狱后,你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你并未向命运屈服,而是勇敢地与其作斗争。你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的xxx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你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后连连升职。但你既不能容于xxx,又不能见信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在此期间,你指挥二十万百姓修建了苏堤。如今,苏堤已经成为了你的象征。后来,你又因为政见相异,多次被贬,甚至被贬到了儋州。在当时,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1101年8月24日,你坎坷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即使命运对你不公,你也从未放弃。多年的漂泊不定,一次又一次的大起大落,没有使你的人生灰暗不见天日。相反,这些挫折让你的人生更多姿多彩。作为一个地方官员,你懂得爱护百姓,处处为百姓着想。不论你在哪里执政,你总为百姓着想,为他们修堤坝,改政策。你的想法使你的晚年生活尤其艰难。你既与xxx政见不合,又与旧党政见不合,使你无论到哪里都备受打压。你只好写诗来寄托自己的情志和政治抱负。你是一个英雄,你用一生诠释了“若命运不公,便和它斗到底”的真正内涵。
如今,人们漫步在苏堤之上,联想到一个时代英雄的五彩人生。
苏轼文学论文参考【第八篇】
自从有文学创作之日起,就伴生了文学批评鉴赏活动。但研究文学批评鉴赏的理论,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这是因为批评鉴赏理论要在大量的批评鉴赏活动的基础上予以总结归纳,要在文学观念变化的前提下才能独立门户,要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相关论述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较系统的理论。[1]因此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真正产生。先秦时期,出现了文学批评鉴赏的一些重要命题,如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但没有出现系统的理论专著。到两汉时期,刘安主编的《淮南子》和王充的《论衡》一定程度上对文学批评鉴赏理论有所涉及,但是不够全面、不够系统,同时在汉代还出现了专论《诗经》的《毛诗序》以及专论《楚辞》的王逸的《楚辞章句》。这些都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形成起了先导作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先有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体论”、“文气说”,客观上为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后到齐梁时期,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的陆续出现,使文学批评鉴赏理论最终得以形成。
一、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基础――“文体论”、“文气说”
东汉末年,人物品评风气日盛,给当时的文坛造成了一些混乱。同时,因为政治吸引而形成的文学集团内部充斥着文人之间的互不相服甚至互相轻视的现象,如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2]就可以看出他对陈琳的轻视。正是有感于这种普遍存在的文人相轻现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体论”和“文气说”,希望以此来解决这种不健康的现象。其客观上也为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曹丕分析“文人相轻”的现象为“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这说明“文人相轻”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文人对自我的片面认识,对自己的长处“善于自见”,对自己的短处“暗于自见”,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因为文人不能全面把握各种文体。针对这一情况,曹丕第一次在中国文学史上明确地对文体进行了分类。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科八体”,即有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八科,又因为八科之间风格特点的相近,而整合为“宜雅”的奏议、“宜理”的书论、“尚实”的铭诔、“欲丽”的诗赋四科。正因为四科各有其不同风格,因此曹丕谓“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体可分为四科,且四科的特点截然不同,而文人在这四科中又各有擅长,这就和文人对于某一种或几种文体的偏爱有关,而这种偏爱就是由“气”所决定的。曹丕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气”是指作家创作才能和个性气质方面的特点,气有清和浊的区别,这是先天造成的,不是后天努力所能做到的。“气”反映在作品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就谓之“文气”。因此,“气”的不同就直接导致了文人对文体选择的不同和作品风格的不同。
总的来说,曹丕提出“文体论”和“文气说”,目的是为了说明“文人相轻”现象的不合理性,以此来重振文坛的风气。但其客观上也为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正因为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创作才能和个性气质,所以不同的人所偏好和擅长的文体不同,作品的风格也不同,因此文学批评鉴赏应该以公允为标准,在对文体和作家的创作风格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批评鉴赏,既不可轻人,也不能刻意地捧人。
二、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形成――“知音”、“滋味说”、“追溯源流”
齐梁时期,出现了鉴赏文章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鉴赏诗歌的钟嵘的《诗品》两部专著,两者以自身的实践作了文学批评鉴赏的示范,正如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的那样:“《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3]而更重要的是刘勰和钟嵘分别在《文心雕龙・知音》和《诗品序》中提出了文学批评鉴赏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从而使文学鉴赏批评理论在此时期最终得以形成。
(一)“知音”
1.知音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