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优质2篇

好学 分享 时间:

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涵盖现代文阅读、古诗文理解、写作等,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深度,如何应对?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大家吧!

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 篇1

语 文

本试卷共9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

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

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

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太空传来,那是阿姆斯特朗从月球发出的声音:“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他异常平静,地球上的人们却爆发出欢呼的声音。随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沿着舷梯爬下登月舱。

陌生、寂静、壮丽的月球从此有了生命。

(摘编自布莱恩·弗洛卡《登月》,袁玮译)

材料二:

今年6月,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举行会议,中国科学家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表示将于2018年底前将中继卫星发射至月球背面上空一个引力稳定的位置,即地-月L2点,这颗中继卫星将执行为期三年的任务。新华社的报道没有透露“嫦娥四号”发射的具体时间,只是说将在2020年之前发射。自1976年苏联的“月球24号”抵达月球之后,中国的“嫦娥三号”首次于2013年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它搭载的“玉兔一号”月球车共有6个轮子,在任务结束前共行驶了约114米。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玉兔一号”的探地雷达探测到其着陆点下方有9个明显不同的地下层,表明该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质史,这与“阿波罗号”宇航员探索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根据今年6月在联合国会议上发布的信息,“嫦娥四号”任务的主要工程目标包括进行月球背面着陆和深空数据中继。中国方面已邀请国际社会围绕“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建立合作关系。

(摘译自斯蒂芬·克拉克《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登上月球背面》,2015年9月22日,英国“当今天文学”网)

材料三:

从古至今,人类举头望月,传颂动人神话,谱写优美诗篇,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月球自转周期,所以人们只能看到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我们把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称为“月背”。2019年1月1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里,科技人员见证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顺利完成“两器互拍”,这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实施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的国家。人类开启了探索月球背面的新纪元!

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科学探险。月背探测是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它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像一位孤胆英雄,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勇敢进发,努力探索。得益于驾驶员团队的悉心照料与陪伴,“玉兔二号”已经创造了人类月面巡视器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玉兔二号”探测到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以及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本书完稿之际,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已飞离地球,中国航天人的目光又随之投向深空。我由衷期盼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滋润心中科学的幼苗,点燃胸中追梦的火焰,更希望年轻人能够沿着这一代航天人的足迹,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火星,去探索木星,不断追逐心中的星辰大海。

(摘编自吴伟仁《推荐序》)

1. 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A. ⑥②④①⑤③ B. ②④①⑥③⑤ C. ⑥④①②⑤③ D. ②⑥①④③⑤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土星5号“体型”庞大,因为它需要把逃逸塔和登月舱送入月球轨道,不过在飞行途中它会不断地分离,以减轻自重。

B. 鹰号的着陆过程并不顺利,飞船飞过了预定着陆区,前方情况不明,但是两位宇航员镇定、冷静地解决了突发问题。

C. 2013年,“嫦娥三号”搭载“玉兔一号”在月球安全着陆,这为我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D. “玉兔二号”在月球的生存时间已经超过了“玉兔一号”,它探测到了全新的科学数据,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期待着”“此时此刻……人们鸦雀无声”等语句,烘托了登月舱即将着陆时的紧张气氛。

B. 材料二引用我国学者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将“玉兔一号”和“阿波罗号”的探测结果进行比对,然后对后者提出质疑。

C. 材料三使用“世界上首个”“首个世界第一”等词语,表明“嫦娥四号”探测器取得不凡成就,也表现了驾驶员团队获得成功后激动的心情。

D. 从材料一的成功登陆月面,到材料二“探测到……不同的地下层”,再到材料三的月背征途,可以看出人类在不断地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

4. 《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

5.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A

3. A 4. ①提供背景信息:通过月背知识介绍,强调了月背探测的科学和工程意义,突出了中国航天的创新和突破。

②突出书本主旨:介绍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任务的成功,展示了中国在月球探测方面的成就。

③鼓励读者追求梦想,展望未来航天任务:鼓励读者了解探月和航天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5. ①从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到中国航天人通过“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任务持续深入地探索月球,以及对月背的研究,都展现了全人类在探月领域的不断探索和进步,这体现了“科学无国界”的探索精神。

②他们在国际会议上分享探月任务的进展,邀请国际社会合作,体现了开放和合作的“无国界”态度。

③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探索,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勇气,体现了科学家有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图表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画线句首先阐述了“船箭分离”的过程:“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而图解中,②展现的是第三级火箭一开始的全貌,④则体现了“弹出”的过程,故②④应位于最前面。

然后,作者进一步介绍了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的“鹰号(登月舱)”的样貌特点“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接下来,则是“飞船慢慢转身”“‘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的.过程。而观察图解,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①中哥伦比亚号方向与④有明显不同,体现了“转身”的过程,⑥中两者接触则体现了“对接成功”的过程,所以紧接着是①⑥。

最后,材料描述了宇航员们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的过程。图解中,③体现了合体后的“哥伦比亚”与“鹰”离开火箭的过程,到⑤时,它们已成为单独的飞行体。因此最后是③⑤。

所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②④①⑥③⑤。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为它需要把逃逸塔和登月舱送入月球轨道,不过在飞行途中它会不断地分离,以减轻自重”曲解文意。土星5号的庞大体型不仅是为了送逃逸塔和登月舱入轨,还包括其他设备和燃料的需求,从而满足其巨大的推力和运载能力,以便将宇航员和飞船送入太空。而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分离是为了完成不同的任务阶段,而不是为了减轻自重。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然后对后者提出质疑”无中生有。材料二只是简单地提到了“玉兔一号”和“阿波罗号”探测到的情况有所不同,并没有对“阿波罗号”提出质疑。

C.“也表现了驾驶员团队获得成功后激动的心情”曲解文意。选项中的“表现了驾驶员团队获得成功后激动的心情”在材料三中没有直接体现,文中主要强调的是“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成就,而非驾驶员团队的心情。

D.“可以看出人类在不断地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说法片面。材料一、二、三的内容确实展示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不断探索,但材料二主要是针对未来的规划,说“在……探索”,不够妥当。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三中,作者通过描述月球背面(月背)的概念和特点,即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月球自转周期,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月背,这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月球的基本知识背景。由此,读者或许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月背探测的艰难,以及中国探测成功背后的科学、工程意义。

作者在推荐序强调了月背探测作为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和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的重要性,特别是详细介绍了“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尤其是“玉兔二号”探测到的科学成果,如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和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这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从而帮助读者理解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和价值。

根据材料三结尾作者的呼吁“我由衷期盼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火星,去探索木星,不断追逐心中的星辰大海”可知,作者通过这本书的推荐序,鼓励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并希望年轻人能够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未知的太空世界,这种激励和鼓舞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对这句话,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理解。

首先,“科学无国界”强调的是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展现的是一种开放态度。而材料一中火箭的各级分离、飞船的对接、鹰号的着陆等细节,突显了人类首次登月的伟大成就和技术复杂性。材料二介绍了中国“嫦娥四号”探月任务的计划和进展。材料三则聚焦于“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实施,特别是“玉兔二号”在月球背面的探测成果。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对比历史与现状,展示了人类在探月领域的不断探索和进步。这种探索精神,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无国界”的;

此外,在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第一次登月这一盛事,获得了全人类关注;而材料二最后还提到“中国方面已邀请国际社会围绕‘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建立合作关系”,可见中国在取得月球探测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并没有闭门造车,搞封闭战术,而是秉持着和国际合作的开放态度。这充分体现了开放和合作的“无国界”态度。

而“科学家有祖国”体现的则是科学家的爱国精神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从材料中检索与此相关的信息。比如,材料三“‘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像一位孤胆英雄,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勇敢进发,努力探索。得益于驾驶员团队的悉心照料与陪伴”等内容,展现了中国航天人为了国家科技发展不懈奋斗的精神,以及对于中国在探月领域的不断进步的自豪。这些,都体现了“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叶桃离开上海去了南京。那时候陈千里还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不喜欢父亲叶启年做的事情,自己却又加入进去。后来他才知道,叶桃去的地方是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在叶启年的安排下,她成了机要室干事。

当时他反复问过自己:难道在上海,兆丰花园、夕阳、早春的湖水、水面上一对天鹅,这些都是他在做梦?难道他们手握着手、心怦怦跳时说的话,都只是分别前一时的冲动?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

新闸路楼上的厢房,他坐在窗下,她坐在梳妆台前,他们在说话,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他完全沉浸在话题中,可说着说着,她忽然站起身,急匆匆奔出了家门。他心里总是隐隐觉得,别处某个地方,必定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在等着她。

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

他在石婆婆巷租了一间小屋。白天他给书局做翻译,等着叶桃下班。有时她给他打电话(巷口烟纸店有一台公用电话),让他去她上班的地方,她也会支使他做一点事情,到哪家铺子买一包点心,或者去裁缝店取几件衣服。

只要叶启年不在南京,瞻园对叶桃来说就是一个十分自由自在的地方。那是个大园子,据说从前是座王府,门前有影壁,园里有假山。机要室在园子最北面,过了假山就能看见那排平房。他到了那里,让门房打个电话,叶桃就会出来接他,有时候也会让门房送他,到后来门房索性让他自己进去。在记忆里,那几个月过得特别安宁,叶桃也特别快乐。她好像找到了真正有意思的工作。

他们去梅花山,正是早春二月,虬枝上开满梅花,山坡上像笼罩了粉色云雾。他们心心相印,觉得整个世界退却到远处,眼前只剩下梅树、蓝天和那张脸庞。他们满心喜悦,一起背诵着涅克拉索夫:“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

但是世界仍旧在这里,叶桃置身其中的环境十分危险,瞻园里有许多阴鸷的壮汉、狼狗、不许人碰的文件和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从园北假山后面偶尔会传出一两声惨叫。后来在栖霞山上,叶桃告诉他,那里是党务调查科,是叶启年参与搭建、充斥着阴谋和杀戮的世界。

直到最后那个月,他才知道她究竟在做什么工作,虽然他早些时候就猜到了一些。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她真正在做的是一些秘密工作,这些工作对她意义重大。而他心里很明白,她所做的那些事情,很可能是去破坏她父亲的工作。但在让他知道真相前,她就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了解了一个人应该投身于什么样的事业,才会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幸亏她在瞻园上班,有办法不让这些信落到邮电检查人员手中。她还托人给他捎书和杂志:《共产党宣言》《远方来信》《布尔什维克》,还有她喜欢的涅克拉索夫诗集。

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给石婆婆巷烟纸店打了个电话。那些日子他很少见到叶桃,她好像整天都非常忙碌,就算见到他也很沉默,问多了,她会忽然发火。在电话里叶桃让他去瞻园,去之前先到秦淮河边的城南茶食铺,帮她买一包闽南橘红糕。叶桃一直喜欢吃零食,在上海时他就常帮她跑腿,到了南京,她的很多旧习惯都消失了,但喜欢吃零食这一样依然如故。除了这家的橘红糕和酥糖,她还喜欢一个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总是在瞻园门口那一带叫卖。

他买了橘红糕,却在瞻园门口被人拦住了。几个月来,南前北后两道门,几班门房都认识他了,见他进门,连忙打电话到机要室找叶干事。叶桃告诉门房,今天她不能离开保密区域,叫门房登记一下,让陈千里自己进去。

陈千里在机要室那一排平房里见到了叶桃。她吃了一粒橘红糕,说,今天这个橘红糕怎么那么干?这放了多久呀?生气地扔到一边,冷冷地半天不理他,机要室里另外两个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过了一阵,叶桃又叫他:“帮我到门口买碗桂花糖芋苗。”

刚刚进来时陈千里并没有看见瞻园门口有挑担叫卖的小贩。但他没说什么,每次叶桃让他到门口买桂花糖芋苗,那个小贩总会出现在那里。

“如果没看见,你就往前跑到马府街,他一般就在这几个地方。”

他提着保温筒出来,门房朝他笑。出了瞻园,果然看见担子在那里。小贩揭开盖子搁在一边,从大锅里舀了几勺红艳艳、香喷喷的芋羹,装进提筒,往里撒了点桂花末子,又拿起抹布擦了擦盖子,盖上,收钱。陈千里把糖芋苗拿进机要室,叶桃喝了一口,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叶启年在广州破获了共产党地下组织,逮捕了广东的负责人欧阳民。由于情报送出及时,与欧阳民有联系的上级党组织全都撤离了。

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牺牲前,她告诉陈千里自己是共产党员,从前没有告诉他,是因为她受党组织派遣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必须保守秘密,但现在她可以说了。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让年轻的陈千里琢磨不透。

B. 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

C. 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

D. “现在她可以说了”而“从前没有告诉他”,表明叶桃与恋人相处时也严格遵守地下工作的保密纪律。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叶桃和陈千里在梅花山背诵诗句,既表现出两人的精神风采,也点出时代氛围。

B. 选择壮汉、狼狗、秘密文件、警示牌、惨叫等来写瞻园,凸显其阴森残酷。

C. 描写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笑的细节,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

D. 文本记叙叶桃和陈千里在上海与南京的经历,将个人爱情与革命斗争交融在一起。

8. 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

9. 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8. ①两人日常交往中,叶桃总是先离开,但依然通过多种方式和陈千里保持联系;

②叶桃思想上更早觉悟,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又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

③虽然叶桃后来在斗争中牺牲,但她永远活在陈千里心中,她的革命精神为陈千里所继承。

9. 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

②具体事件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情节脉络清楚;

③展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④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跃,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将谜团逐一解开,行文跌宕起伏。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内容可知,此处是说明陈千里感到叶桃的工作重要并且神秘。

B.“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是为了给党组织送情报。

C.“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分析错误,根据原文“他提着保温筒出来”“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是想办法让陈千里把紧急情报送出去,及时交给党组织。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分析错误,根据原文“机要室里另外两个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他提着保温筒出来,门房朝他笑”可知,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的笑容并没有反衬紧张诡异的气氛,反而是表现了一种日常的、相对轻松的氛围,与叶桃和陈千里的关系和情感互动有关。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从句子表层意思分析:“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说明在叶桃与陈千里两人的日常交往中,叶桃总是先离开;根据“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说明“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是指叶桃虽然不在陈千里身边,但依然通过多种方式和陈千里保持联系;

②从句子深层含义分析:根据原文“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可知,“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是因为叶桃思想上更早觉悟,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通过文中对叶桃与陈千里交往的描写,结合原文“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是指叶桃引导陈千里走上了革命道路;

③从句子情感内涵分析:根据原文最后“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可知,“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是指叶桃在斗争中牺牲,而陈千里继续革命;“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是指虽然叶桃后来在斗争中牺牲,但她永远活在陈千里心中,她的革命精神为陈千里所继承,陈千里会向她希望的一样,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产生的叙述效果的能力。

①从小说内容分析:根据选文“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这些标示时间线索语句,说明小说内容是回忆的故事,小说整体上是回溯性地讲述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

②从情节脉络分析:“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这些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使陈千里去南京,叶桃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并保守秘密,帮助党组织考验陈千里,陈千里知道事情的真相等具体情节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使文章情节脉络清楚明了;

③从人物形象分析:文中这些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从“过去”到“现在”,通过时空转换,展现出陈千里这一人物在叶桃的帮助下由疑惑到明白,逐渐成长的漫长历程,使小说中叶桃这一人物形象更丰满;

④从行文特色分析:“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这些语句叙述时间,由“过去”直接转到“现在”,具有跳跃性,通过陈千里这一人物的衔接,使小说内容将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将叶桃所做的事的谜团逐一解开,这样的衔接使行文跌宕起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 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 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 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

B. 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

C. 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D. 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14. 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

【答案】10. CEH

11. A 12. C

13. (1)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

(2)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

14. 敬贤礼士:太子敬重四皓,魏文侯礼敬段干木,都是通过尊重贤士来赢得他们的支持。

化解危机:太子通过敬重四皓,化解了汉高祖废太子的危机;魏文侯通过礼敬段干木,使得秦国不敢轻易进攻魏国。

德行感化:太子和魏文侯都通过自己的德行感化了贤士,使得他们愿意为其效力,从而达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

“贤人是礼”是宾语前置句,意思是“礼贤人”,做“魏君”的谓语和宾语,在后面C处断开。

“国人称仁”是主谓宾结构,在后面的E处断开。

“上下和合”是主谓结构,在后面的H处断开。

故选CE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同“宴”,宴饮/同“宴”,安乐,欢乐。句意:等到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宴。/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形容新婚时的欢乐。

B.正确。怪,以……为怪,意动用法/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句意:皇上感到奇怪。/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C.正确。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句意: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刘邦献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

D.正确。同“轼”,车前横木。此用为动词,古人立而乘车,低头扶轼以表敬意的礼节。句意: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留侯亲自招来的”错误,“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是说这四个人原本是留侯推荐,吕后“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最终招致而来的,不是“留侯亲自招来的”。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辟”,通“避”,逃避,躲避;“自”,自愿;“游”,交游。

(2)“……者,……也”,……的原因是……,……是因为;“贤”,以……为贤;“高”,形容词做动词,推崇。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王充的观点从行动、效果、策略上点明了二者的相似之处。

从行动上看,“太子敬厚四皓”,材料二指出“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四皓是当时著名隐士;“魏文式段干木之闾”,材料一指出“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太子”“文侯”都礼敬贤士。

从效果上看,“以消高帝之议”,材料二指出“上欲废太子……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竟不易太子”;“却强秦之兵”,材料一指出“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材料三补充说明“秦兵为之不至”。二人都巧妙化解了危机。

从策略上看,王充认为“强弱不敌,众寡不同”“力少则修德”。“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消高帝之议”和“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都是采用了“修德”的策略,达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侯师从子夏学经书,以客礼对待段干木,经过他的乡里,没有一次不凭轼敬礼的。秦国曾想进攻魏国。有人说:“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文侯因此得到诸侯的赞誉。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很害怕,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竭力要挟说:“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留侯说:“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天下有四个人。现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恭,驾着(用四匹马拉的)安车,趁机派能言善辩之士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对太子是一大帮助。”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发想更换太子。等到宴饮的时候,设置酒宴,太子在旁侍奉。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奇特。皇上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个人上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道义,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跑躲藏起来。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善始善终)地好好调教保护太子吧。”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皇上起身离去,一直到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秦军因此不去攻打魏国,并不是法制的功效。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也不值得重视。”那么,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养活三军士兵,明确赏罚法令,严厉刑法,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制。六国灭亡,都灭亡在秦国的军队。六国的军队并非不精锐,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强,然而甚至于被打败灭亡,这是因为强弱不相当,多少不一样,即使明确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益处呢?假使小孩违背了大力士孟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小孩持刀跟孟贲对打,小孩肯定不能取胜,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要是孟贲发怒,而小孩讲究礼节,对他非常恭敬,孟贲才会不忍加害。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力量弱小就该修养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凭借军队强大,威力无穷战无不胜。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汉高皇帝主张想废掉太子刘盈,吕后很担忧,张子房(张良)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皓,并丰厚地礼遇他们。太子的地位安稳了太子敬重厚待四皓,来消除了高皇帝废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强大的秦军一样。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 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 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 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16.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首联写诗人独卧为山亭,似乎听到连营中的刁斗声,表达了他渴望像年轻时一样充满豪情壮志、为国征战效力;②颔联和颈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只能看薄月过轩、高挂城头、南江夜静,听阴虫鸣砌。诗人已白发苍苍,英雄老去,不得重用,再难建功立业,诗人心中充满无奈、愤懑。③尾联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惭愧”一词暗将矛头指向南宋统治者,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不满。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错,“惊见阴虫绕砌鸣”的“惊”并非虫鸣惊扰了诗人思绪,而是与“几看薄月当轩过”的“几看”相对,是暗暗心惊于时光飞逝,年华空老。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歌前三联描写诗人雨后独卧为山亭看到的景象,听到的声音以及诗人内心的感受。

首联写雨过天晴,空气清新,诗人卧在为山亭中,耳中似乎传来军营中的刁斗之声。“刁斗”,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铜质,有柄,能容一斗。军中白天可供一人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其实诗人独卧为山亭,是不可能听到刁斗声的,诗人的错觉恰恰反映出他心中放不下军营,渴望像年轻时一样充满豪情壮志,在军营征战,为国效力;

颔联和颈联写多次看到薄月过轩,心惊于又一次阴虫砌鸣,汹涌的南江在夜色中静静浮动,孤寂的北斗星独自高挂城头。貌似宁静的夜晚,诗人无法成眠,一个人静静地看着、听着,等待天明,恰恰反映出诗人因不得重用、年华空老而夜不能寐,心事重重。

尾联则直接点明“白发心事”是“惭愧”,惭愧的内容是“儿童话请缨”。此句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儿童”尚且“话请缨”,想要为国效力,而诗人却只能独卧为山亭。这“惭愧”的背后,是诗人渴望为国效力却不得的无奈、愤懑,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不满,也有英雄老去的无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学们到郊外春游,阳光下树木葱郁,水流淙淙,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快过年了,于老师牵挂在成都旅行的女儿,给她发短信息时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她不要贪玩,早点儿回家。

(3)古代诗人在写离情时,经常在诗的上下两句中分别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如唐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如此。

【答案】 ①. 木欣欣以向荣 ②. 泉涓涓而始流 ③. 锦城虽云乐 ④. 不如早还家 ⑤. 洛阳亲友如相问 ⑥. 一片冰心在玉壶(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欣、涓、锦、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乡随了俗,经常看起云来。那天是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书店闲聊,因为一直留意着窗外的云,聊天时我有些心不在焉。书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墙,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还带有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和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实在是美翻了。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18. 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8. 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小块云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它们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

19. 本句是无疑而问的反问句,故意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思考,增强情感力度,强调作者和朋友们不打伞在雨中淋着而行的惬意美好,表达对北京的云和太阳雨的喜爱和享受。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的一般步骤为:提取主干;切分修饰成分,转换成主谓句子;根据句子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调整语序。

第一步,提取原句的主谓宾:大块云和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

第二步,将定语转换成主谓句:将定语“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变成主谓句“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将定语“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 变成主谓句“小块云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去掉连词“和”。

第三步,按照逻辑关系调整语序:先分别叙述“大块云”“小块云”的特征,然后对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行总结,故答案为: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小块云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它们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赏析标点符号用法,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问句可以分为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其中是问句却不表示疑问的是反问句,“不是吗”属于反问句,无疑而问,用问句是为了加强语气和语势,使表达意思更肯定,引导读者思考和想象。“不是吗”是对上文作者与朋友在街道上闲逛,恰好遇上了太阳雨,便淋雨而行这一行为的肯定和强调,表达作者对太阳雨的喜爱,对淋雨而行的喜欢和享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 ① ,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当然,不是每个人 ②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B. 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

C. 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 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答案】20. 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不但疗效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21. ①虽然身体很累(虽然身体很疲惫);②都能高强度运动。

22. C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文“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中,关联词“不但”语序不当。根据原文,这句话的“疗效”是“立竿见影,令人信服”的主语,但不是“适用范围很广”的主语。两个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应该放到前句开头。用“不但……而且……”连接,逻辑合理,分别说明了运动治疗的效果和适用范围方面的特点。所以正确的句子应为: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不但疗效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后句“但心情很好”,与①处形成转折关系,该处应使用一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如“虽然”;前句提到“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可推知该空应该衔接上句,可填“虽然身体很累”,或“虽然身体很疲惫”。

②处,后句“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与②处形成转折关系,该空应该填写与“轻微运动”相对的内容,本段语境强调的是“连续高强度运动”对人身体的益处,所以该空可填:都能高强度运动。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相信”表示认为某事是真实的、可信的,表达一种推测和信任。

A.“相信”是有信心的意思。

B.“相信”是认为的意思。

C.“相信”也是认为某事是真实的、可信的,与文中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

D.“相信”是期望、盼望意思。

故选C。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1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肩负人生使命 抵达未知之境

上古神话里,炎黄子孙渴望御龙乘鹤、摘星揽月,对灿烂星河充满向往;当代太空之旅中,航天英雄冲破云霄,直上九天,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深空。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上下求索,抵达一个个未知之境,吾辈青年也应追风赶浪,探索不息,不断抵达生命的未知之境。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人生使命在于永葆好奇心,永葆求知欲,探查未知之境的秘密。

天马行空的好奇心,是通向未知之境的灯塔。面对浩瀚无边的宇宙,先民们早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萌发出探索宇宙的念头,浩如烟海的神话故事中更是不乏“嫦娥奔月”般唯美的遐想。人类迈向星空的脚步更是不曾停歇,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到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再到“中国天眼”的诞生,我们在好奇心灯塔的指引下,一次又一次地探索更辽阔的世界。探索的乐趣与未知的诱惑,给予了人类不竭的动力,让我们一步步接近科学和宇宙的奥义,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旅途。

“千淘万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人生使命在于脚踏实地,不懈拼搏,让遥不可及的未来变成踏踏实实的已来。

想要抵达远方之境,必须心中有信念,脚下有行动,走过千山万水,还要跋山涉水;跨过雄关险隘,还要闯关夺隘。如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才终于圆梦禾下乘凉;如樊锦诗,扎根大漠,梦爱遗迹,才取得数字敦煌的举世瞩目;如张桂梅半生奔波,半生坚守,才实现让贫困女孩走出大山的梦想。“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孰不知当初她的芽儿渗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说如是。抵达远方不是挂在嘴边,喊喊口号,这山望着那山高,而是要把它转化为内生动力和实际行动,日日夜夜的奋斗、持续不断的探索,才能一步一步抵达未知之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使命在于不满当下,探索不止,奔赴下一个大海星辰。

抵达之境是上一次探索的终点,也是下一次探索的起点,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对生命进行追问与探索,这种前赴后继的研究与追寻带领我们从这个已知之境奔赴向下一个未知之境。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时代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航天时代,从活字印刷术的派生到如今快速便捷的互联网,从物种起源到克隆技术的发展,从扫地机器人到ChatGPT ……踔厉向前,笃行不怠,才能看得见一路的彧彧花繁,才能抵达下一个未知的美好之境。

新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让好奇之心点燃求知的热情,让探索的足迹化合成创造的交响乐,让永不停歇的脚步带领我们抵达一个又一个充满吸引的未知之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关联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以材料三为主,兼及材料二,并以“太空之旅”一词照应材料一,展现出人类的月球探索历程。

作文材料最后一句“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将伟大的人类探索之旅拉回到考生的现实生活场景,其中的关键短语是“抵达未知之境”,既包含了“抵达未知之境”之前的探索进程,充满艰辛,饱含期待;也蕴含着“抵达未知之境”之后永不止步的愿望,充满信心,渴望再度踏上征程。考生立意作文,不能止步于对“航天精神”的讴歌,而要回到“我们每个人”这一语境,使“抵达未知之境”的太空之旅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之间构成一种新的观照维度。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新的人生起点的憧憬与期盼,都是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的着力点。

材料中的“未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未知”背后的“不确定性”,让探索变得迷人,而好奇心在驱遣我们去想象,推动我们去思考,由此考生可以生发出深邃的议论与独到的观点。可以围绕“探索未知”、“勇于挑战”和“不断成长”等主题展开,探讨个体在面对未知时应有的态度、行动和收获。

如果能以日常学习生活的成长进步为切入点,写出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的记叙文,写出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探究精神”,都是符合作文命题指向的。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探索未知之境,收获生命厚重。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需要有探索未知的勇气,勇敢迈出第一步;二、需要有坚持不懈的奋斗,一步一步向未知靠近;三、需要有永不满足的心态,向下一个未知之境进发。最后总结观点,生命因探索而变得厚重,我们只有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才能抵达更远的地方。

立意:

1.探索未知之境,成就无限可能。

2.我以探索之心,追逐未知之境。

3.勇于挑战,不断成长,抵达未知。

4.始于好奇,续于探索,成于新境。

绝密★启用前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 篇2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 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 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 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 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 如果调查者询问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 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 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 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 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 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B 2. C 3. B

4. “敲诈”“斗智”“拷问”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调查研究的错误的立场、态度和方式,为了论证调查者搞社会调查不能与被调查者敌对,不能欺骗,不能居高临下,应该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从反面论证调查者应该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应尊重对方,目的是解答疑惑。

这三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调查者错误的调查目的、方式和态度,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5. ①实现调查研究“客观”的目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②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③调查研究要实现“客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要与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

④观察社会现象时,要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和结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材料一引用毛泽东了解农民的情况针对的是“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材料二提到要了解农民针对的是“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

C.“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错误。结合“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分析可知,社会科学只是没有“一模一样的实验室”,并不能说不能通过实验展开研究。

D.“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错误。结合材料二“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分析可知,这只是论证调查者不能欺骗被调查者;结合“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分析可知,要想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还有其他方面要做,比如解决“立场”、明确“目的”等,不仅靠“不欺骗”。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C.“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错误。结合“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分析可知,被调查者“防备”是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因此“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消除不了他们的防备心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错误。结合“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分析可知,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的是“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了解这三个词的本义:“敲诈”意思是指用暴力、恐吓等手段,或滥用法律、借助官方职权等,向他人索取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财物的犯罪行为;“斗智”指较量智力;“拷问”意思是拷打审问。然后再分析在文中的含义。

结合“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等内容分析可知,这三个词在本文有特殊含义,这三个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调查者的错误调查方式和调查态度,即:欺骗,对立,居高临下。从反面论证了调查者的立场应该是对方的利益,目的是平等解疑,态度是尊重。

这三个词的使用,让论证说理更生动形象,体现了论证语言也要具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特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中的调查研究中的“客观”:

结合“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分析可知,调查研究中要达到“客观”的目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结合“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分析可知,调查研究要“客观”就应该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材料二中的调查研究中的“客观”:

结合“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分析可知,调查研究要实现“客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要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结合“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分析可知,调查研究时,观察社会现象时,要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和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 戏 (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惯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 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 “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 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 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 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 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8. 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 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C

8. ①正面描写:如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戏的仪式感;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体现其仪式感。②侧面烘托: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感;写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办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

9. ①“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的使用可以看出,社戏的演出时间,演出时的热闹场景,演出的程序、打赏、点戏等都跟往年一样。表明这样的社戏每年都有,是当时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②社戏的形式、内容几乎都不变,表明这是一个较为封闭的乡土社会,是不受外界打扰的世外桃源。③文章暗示了即将发生战争的背景,“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反复出现,暗含着作者对这片净土即将遭受战争蹂躏的担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暗示了会长的吝啬”错,原文“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这里的“被迫”是表现会长的谦让,不能体现其吝啬。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错,由原文“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可知,景物描写烘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快乐、疲倦和意犹未尽。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正面描写:

如“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通过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戏的仪式感;

“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第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通过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体现其仪式感。

侧面烘托:

如“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通过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体现其仪式感;

“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通过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感。

“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通过写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办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首先找出带有这些短语或词语的句子,如“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出公份子演戏六天”是往年惯例;一有戏吕家坪镇上各种做买卖的就都来竞争招揽买卖;开锣后演出“打加官”是固定剧目;要人点了戏后要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正角上场后的包封是由办会预备好的。

“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词语表明像这样的社戏是每年都有的,是当时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给人们 带来了节日般的快乐,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又表明社戏的形式、内容几乎都不变,这是封闭的乡土社会的一个缩影,暗示着这里不受外界打扰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环境。

文中有“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年年固定演出的社戏有可能被战争打断,这里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也可能被战争打破,“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反复出现,暗含着作者对这片净土即将遭受战争蹂躏的担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 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 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 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 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 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 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14. 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0. 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11. B 12. D

13. (1)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

(2)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

14. ①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这种人就是这样的。

“欲”的宾语是“胜敌”,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问题,表示对对方的看法或态度不太肯定,故此应独立成句。所以“胜敌”后应断开,“乎”后应断开;

“焉”用在句末,此处表陈述语气,因此“焉”后应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

C.正确。“片善”中的“片”是形容词,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数量词,一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正确。

D.正确。句意:慕容垂却没有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A.“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可见是苻坚想让晋军先渡河,等他们渡河后,然后再用铁骑数十万迫近水边的晋军,将其全部赶进河里去,彻底歼灭。因此,苻坚并未想让晋军“上岸”。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却”,动词,后退;“周旋”,动词,辗转、追逐;“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

(2)“出奇”,出奇制胜;“不意”,意料之外;“斯”,代词,这;“相变”,变化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二中,太宗提问“苻坚甚处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来作答,指出了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战败的原因,即苻坚已然被困却不明局势的“无术”,没有智谋。

当太宗问李靖前代古人谁擅长根据实际情况“兵有分聚”时,李靖肯定了吴汉善于分兵合围的做法,明确指出了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能与敌军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作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钲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并临淝水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苻坚说:“只管退兵,让对方军队渡河,(乘其渡河之际)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他们。”苻融(苻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退,不料部队因后撤而混乱不能控制。在这时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挥军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材料二:

唐太宗问:“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李靖回答说:“古代的战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谋的人战胜没有智谋的人,一些有微小长处的人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能谈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谢玄在淝水击败了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太宗命侍臣拣出《谢玄传》阅读后,说:“苻坚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呢?”李靖回答:“我看《苻坚载记》说:‘(淝水之战时)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军队独能保持完整。苻坚率领千余骑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了苻坚,慕容垂却没有杀。’从中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而唯独慕容垂的军队得以保全,可见苻坚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经很明显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就是这样的。”太宗说:“战争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视适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迹中,有谁擅长此道?”李靖说:“苻坚指挥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他能将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二十里,公孙述前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围,从而大败敌军,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击的结果。”太宗说:“是这样。吴汉战例的得失,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借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 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 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 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尾联写不知不觉地到达了诗人居住的小岛,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鸡犬林萝”之声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这声音并未破坏诗人美好的感觉,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发生变化。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是“有我之境”。

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写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愉悦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

首先是“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这山这湖诗人并非首次见到,但因为要回到家中,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

接着写“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就会心有旁骛,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___________ ,___________”,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实则透露出诗人由于内心的惆怅而彻夜难眠。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 ①.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②. 请其矢 ③. 小楼一夜听春雨 ④. 深巷明朝卖杏花 ⑤. 星垂平野阔 ⑥. 月涌大江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遣”“巷”“垂”“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 ① ,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

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服务员就介绍说,皮影戏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皮影是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用细绳拴着,再连接着小竹竿。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往往令观众 ② 。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18. ①奈何不得 ②如醉如痴

19. 画线句采用“……着”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生动形象活泼。而改句仅表明仙鹤的动作,句子韵律感不强,也不如原句生动形象。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语境,乌龟把头和四肢缩进壳里,让仙鹤无可奈何,对付不了,应填表示没有处置办法的词语,所以可填充“奈何不得”。奈何不得:没有办法对付或处置。

第②处,根据上文“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可推断是写皮影戏生动多姿、吸引观众的表演场面,故填充“如醉如痴”。 如醉如痴:形容入迷于某种事物而失去自制的神态。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部分“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采用“……着”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着”字着重体现出仙鹤从动作到神韵的一系列进行时的状态,生动形象活泼。而改句“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仅表明仙鹤的动作,句子韵律感不强,也不如原句生动形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①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 ②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 ③ ,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20. 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 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 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 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 B 21. ①你只需要一副耳机 ②有什么限度 ③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

22. 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疑问代词“谁”的用法分为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基本用法表示疑问,特殊用法有非疑问用法,非疑问用法有任指、虚指和定指。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表示任指,指任何人。

A. 表示疑问,“谁主沉浮”中“谁”指什么人。

B. 表示任指,“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中“谁”是指任何人。

C. 表示虚指,“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中“谁”是指表示不能肯定的人。

D. 表示定指,“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谁”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十分确定的人。

据以上分析看出B项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可看出是在说明戴上耳机可以安静下来不被打扰,所以可填“你只需要一副耳机”。

第二空,根据后文“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可知是说使用耳机的限度,又联系语境“那么,使用耳机 ?”,此处应是一个问句,所以可填“有什么限度”。

第三空,根据前文“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再结合语境“但事实上, ,还可能逐渐升级”,可看出是说过度使用耳机对耳朵有损伤,所以可填“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两处:

一是成分残缺,“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缺少主语,可去掉“会使”,让“听觉毛细胞”作主语。

二是搭配不当,“形成”与“听力下降”不搭配,可改为“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故改为: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1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节 日

对我而言,每次期中、期末考或大联考就是我的节日。别人害怕考试,但我丝毫不怵;不是因为我成绩特别优秀,成竹在胸,也不是因为我的神经坚韧异于常人,而是因为考试期间,我才能切身地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宁静——没有了唠叨,没有了叮咛,只觉得屋子里的整个世界都是属于自己。

每次大考的前几天,我爸妈就会彼此心照不宣地开启“静默模式”。这次也是。四省大联考如期而至,老师们特别强调这次考试尤其重要,要求我们给予应有的重视。

我家,电视机息屏,客厅里除了我“啦嗒”“啪嗒”的肆无忌惮的脚步声,就是猫咪饿肚皮饿到忍无可忍的“喵喵”声;这时老妈可不惯着它,不出三秒,就把它“发配边疆”——考试一日不止,就一日不准它接近家门十米。老爸爱听相声评弹,马三立与王凤山甫一开腔,不等我妈施展凌厉的“眼神杀”,我爸赶紧亮出“OK”手势,迅疾地将耳机戴上……

耳根终于清静,我收获了难得的自由,但莫名的烦恼搅得人心神不定,内心的焦虑犹如万马奔腾。在书房里,我复习功课,倦了听听音乐,看看书籍,最后干脆把座椅放倒,来个“葛优躺”。这时候,爸妈是不会轻易打扰我的,有事他们会轻敲房门。

我看了看桌上的钟,时针指向八点。以往,老妈这个点儿肯定会给我端进一杯温热的牛奶,但今天竟然格外地安静。难道老妈忘了?就算老妈忘了,老爸也不会忘啊!我坐直身子倾听——房门外阒无声息。不对呀!

顾不得啥“四省大联考”了,我轻轻打开房门,客厅里果然没人。再经过爸妈的卧室,里面隐隐传来说话声……

“你——说——咱们儿子是不是有心事啊?”是老妈的声音,不用看,就知道她肯定是一脸的担忧。

“别多想了,这段时间考试一场接一场的,铁人也受不了啊——”老爸顿了顿,“不要多想,应该是学习压力太大。咱们要做的,就是别给他添乱!”虽然我是老妈的“心头肉”,但“知子莫如父”,还是老爸懂我。

“你这没良心的,只知道听听,那相声能当饭吃啊!——去,把牛奶给儿子送去!”“嘘!小点声儿!”

……

我赶紧溜回房间关好房门。不一会儿,叩门声响起。我咧咧嘴角,揉揉脸庞,起身打开房门。老爸给我端来热气腾腾的牛奶。“来!趁热喝了!”

我接过牛奶,温暖的感觉从杯子传到掌心。当着老爸的面,我三口两口喝完牛奶,然后长吁一口气。真的,一杯牛奶下肚,舒服多了!

看着老爸关切的眼神和那欲言又止的样子,我绽出一个笑脸,“咦,老爸,您今儿个没听马三立?我还真有点儿不习惯呢!”“不听了,不听了,马三立的相声听多了也没啥意思——儿子,要不要下去跑跑步?放松放松?”

“得了吧,老爸,您老散步还行,跑步还是拉倒吧!”我哈哈大笑,“老爸,我想吃鱼了,您跟老妈说说!”

老爸推了推鼻梁上的眼睛,也哈哈大笑,“好嘞,清蒸鲈鱼一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背景材料虽然“就地取材”,来自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但思考不能限于原材料,而要注意题干引导语,“‘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命题指向“当代青少年”,为考生指明了社会问题,即当代青少年的“安静”被打扰,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也是一个突出的教育问题,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涉及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是青少年的正当诉求,因为他们需要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放松、沉淀、成长”,毕竟,人不是机器,特别是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全面形成。他们需要自我感悟、自我体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家长、学校和社会的片面说教或者是灌输。

引导语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原因,考生审题的关键就是要将问题明确化,具体化,将原因全面化、深入化。简单地说,就是要理清题干潜藏的因果逻辑,把握作文要论述分析的关键问题,即“为什么青少年的安静被打扰?”“为什么当代青少年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思考到这个层面仍然不够,青少年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这一诉求怎样才能实现,作文要给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体现出写作者的理性思维和时代视野。

作文文体不限,若写成议论文,切忌空洞说理,原因要讲透,措施要明确,可以围绕“青少年为何需要自己的空间?”“这一诉求如何才能满足?”展开论述,要有理有据。若写成记叙文,可以发掘自己成长过程中关于“身心自由”方面的故事,表现“我”与父母两代人之间对“自由”的不同看法,叙事可以运用“展现矛盾——消解矛盾”的叙事模式,以使故事曲折有致。作文中除了必要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之外,还要注意人物心理的刻画,以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

立意:

1.给成长以空间,给思想以自由。

2.当代青少年需要“安静”的成长环境。

3.从“空间”开始,给孩子以尊重。

4.教育要关注心灵的成长。

5.挤压孩子的成长空间,是对生命的戕害。

48 365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