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清廉家风的故事16则【汇编15篇】
家中传承廉洁传统,长辈以身作则,教导子女守规矩、讲诚信,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清风拂面,家风淳朴,子女成长为有担当之人。 父亲勤俭持家,母亲热心公益,二人共同营造清廉氛围。孩子们从小明白,财富不是一切,品德才是根本,家庭温暖,人人向善。 祖母常讲古训,清白做人,持家有道。后辈铭记于心,传承家风,诚信待人,互助友爱,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家族中有位长辈,常为邻里解难,助人为乐,成为大家的榜样。子孙们在他的影响下,纷纷参与公益,弘扬清廉精神。 一位母亲在家庭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导孩子诚实守信。孩子们在这样的熏陶下,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传承良好家风。 家中设有清廉榜,记录家族成员的善行,激励彼此。每个人都努力追求卓越,互相扶持,形成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 一位父亲常带孩子参加志愿活动,教导他们关心他人。孩子们在实践中懂得奉献,学会珍惜,家风愈发清明,人人向上。 家族聚会时,长辈分享廉洁故事,警示后辈守住底线。年轻人从中汲取教训,立志做诚实守信的人,家风愈加浓厚。 母亲坚持不懈地教育孩子,讲述诚信与责任的重要性。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逐渐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家中充满温暖。 一家人共同参与社区活动,传播廉洁理念,树立榜样。邻里关系融洽,家庭和谐,清风拂面,人人受益。 长辈常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影响了整个家庭。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懂得珍惜与感恩,传承优良家风。 父亲常常提醒孩子,财富来之不易,需珍惜。孩子们在这种教育下,懂得勤劳与节俭,家中充满了清廉的气息。 一位老人在社区默默奉献,帮助困难家庭,成为大家的楷模。后辈们受到启发,纷纷参与公益,弘扬清廉精神。 家庭聚会中,长辈分享清廉故事,激励后辈追求正直。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家风愈发清新。 家中常有长辈讲述历史,强调清白与诚信的重要性。后辈们在这样的熏陶下,立志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传承家风。 母亲常常带孩子参与志愿服务,让他们明白奉献的意义。孩子们在实践中成长,懂得珍惜与关爱,家庭氛围愈加融洽。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分享的讲清廉家风的故事16则,仅供参考,喜欢就支持一下啦。
讲清廉家风的故事 篇1
汉武帝时,司马迁任太史令。一天,大将军李广派人送来一块晶莹剔透的玉璧。司马迁赞口不绝,翻来覆去的.欣赏。
夫人见此情景,探问道:“莫非大人想收下此玉?”司马迁笑着说:“便是收下又能如何?如今送礼已成风气,朝廷内外两袖清风者有几人?”夫人听罢,愤然作色道:“送礼,乃小人所为,大人一贯深恶痛绝,不知今日为何自食其言?”司马迁扑嗤一笑:“夫人所言正是,我是故意考一考你,谁知夫人当真了。”随即将玉璧退还来人。
讲清廉家风的故事 篇2
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官至翰林院学士。因为他抨击朝廷横征暴敛,结果被贬谪黄州,薪俸也随之锐减,每月仅有4500个铜钱。苏东坡乐道安贫,节俭度日。
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来访,见客厅的`大梁上悬挂着31个竹筒和一个大竹筒,心里十分纳闷。这时,苏东坡嘱咐家人备一席酒菜,要与老友痛饮三杯。家人应诺后用叉挑下那个大竹筒,退到内屋去了。这位老友见状,忍不住向苏东坡发问:“东坡兄,不知你这屋梁上挂的是啥?”苏东坡没有马上回答,只是起身又叉下一个竹筒,倒出筒中数十枚铜钱置于桌上。这位老友仍是不解。苏东坡朗声大笑,说出了竹筒之谜。原来,苏东坡为了做到计划开支,量入为出,把每月领到的薪俸分为31份,然后装入竹筒中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木叉挑下一个竹筒,作为当日开支。每日节余部分,集中贮放在大竹筒中,逢年过节或有来客才从大竹筒中取出备办酒席。这位老友听了,十分感动,称赞不已。
讲清廉家风的故事 篇3
宋朝康定年间,包拯任端州(今肇庆市)知州。端州盛产端砚。端砚为文房四宝之首。包拯洁身自爱,任职期满飘然上路“不持一砚归”。 端州人为使后人牢记包拯的风范,流传一则传说:包拯离端州时,有人暗中藏送一方上乘端砚,包拯船到羚洋峡下,突然风急浪高,船不能行。包拯查出一枚端砚后,船已远离端州,无法还砚。
于是,包拯掷砚江中,霎时风平浪息。掷砚处隆起一个小洲,后人称之为“端洲”。
讲清廉家风的故事 篇4
宋璟是唐代有名的.贤相,唐玄宗时,他继承了前任宰相姚崇的改革政策,使唐室得到中兴。他任宰相前,曾在广州为官,为当地百姓实施了一些德政。他任宰相后,广州官员为了巴结他,假借百姓名义,给他立了“遗爱碑”。 宋璟得知后,便向玄宗皇帝上书说:我在广州并没有太多的政绩,只是当今当了宰相,当地官员才给我立了“遗爱碑”。要改变这种阿谀之风,就从我这儿开始,请下令撤掉他们给我立的“遗爱碑”。
玄宗准许。从此,朝野上下很少再有巧立名目巴结朝中权贵的现象。
讲清廉家风的故事 篇5
唐家正在副局长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年,论资历、论能力他早该扶正了,和他一起提拔的大多早已做了局长。一些朋友也劝他“跑一跑”,可他仅是笑呵呵地答应着,没有任何行动。这次调整干部,他凭借过硬的工作能力,终于被提拔为局长。
趁着星期天,两个月没回老家的唐家正决定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去一趟。为了表示孝心,他还特意买了一条软云烟和两瓶汾酒。
唐家正的老家在农村,是个离县城较远的小山村。唐家正每次回家,看着有些破旧但干净整洁的小院,都会有一股暖流从心底油然而生。长时间的分离,一家人见面格外亲热。唐家正看着父母脸上的笑容和他们还算健康的身子骨,感觉心安了好多。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妻子起身进了厨房,帮母亲做饭。儿子专心地看起了电视。光他们爷儿俩的时候,唐家正注意到父亲的神色渐渐地凝重起来,手里捻着他刚才递的香烟久久没有点燃。看到父亲这个样子,唐家正的心骤然紧张起来,他从小就怵父亲,这种心结一直延续到现在。父亲虽是一个农民,但身上与生俱来一种刚正之气。父亲的为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他刚正不阿的工作特性与父亲的这种秉性有很大关系。
过了一会儿,父亲开口说话了:“家正,你现在当局长了,按老话说是掌了印把子了。我和你妈都为你高兴,可今天爹要给你泼点冷水,咱可千万不能干违法乱纪的事啊!”
父亲的话让唐家正一头雾水,他本能地反问了一句:“爹,我怎么违法乱纪了?”
父亲举起手中的香烟,说:“你现在都抽上这么好的烟了?你一个月多少工资,抽得起这样的烟吗?要是公务应酬,那是工作需要,爹不反对。要是公私不分,那不是违法乱纪又是什么?你给我带的好烟好酒表示的是儿子对老子的`一片心意。要是你自己花钱买的,爹接受。要是占公家便宜,爹还能心安理得地吃喝下去吗?还有,你在门口停放的小汽车,今天你回来看我和你妈,肯定不是办公务,这不是以权谋私又是什么?”
父亲的话像鞭子一样猛烈地抽打着唐家正的心,他对父亲说:“烟和酒是我买来孝敬您的。用单位的车不算什么,现在大家都这样……”
“人家行,你不行,这是家风!”没等他把话说完,父亲就打断了他的话,“别人怎么做爹管不了,可我们老唐家这样做绝对不行!我们老唐家祖祖辈辈靠勤俭过日子,对别人宽,对自己严,识大体,讲正理,从没出过一个让人戳脊梁骨的子弟。咱家虽没出过什么大官,可活得本分、实在。你爹我在村上管了一辈子事,别的没落下就落了个好名声……”
在回县城的路上,唐家正的脑海里不时地浮现着父亲那语重心长的教诲:“公与私是相对的,根本没法兼顾,要讲公就不能为私,要谋私就肯定要损公。你是掌印把子的人,大家都在看着你,你只有不贪不占,处事公道,大家才会尊重你,你说话才管用……我和你妈都老了,没有什么大的期盼,就盼着你们平平安安,希望你把我们老唐家的良好家风传下去……”
想着想着,唐家正的心渐渐敞亮起来,前面的路也变得宽阔平坦了许多,他的目光更加坚定了……
讲清廉家风的故事 篇6
我总想用古老偏僻的文字来概括清廉这个词语,直至祂让我醒来。
流逝在书丛中的时间,抹不去的对白总是发生在无意间。一句简单的询问,一句简单的回答,便把两个莫不相识的两个人联系在一起。缘份真的很美妙,命运总是颠仆岔开美好的东西,明明自己掌握却又因为没把握好分寸而流淌。
习惯了一个人摸索,探寻。却又渴望一个能够理解自己,肯定自己的人。做人做官亦是如此,独自摸索的岁月很艰难,艰难到迷失了方向。却不能沾满了污垢,濯清贪婪不使自己迷失在欲望与固执中,偏离初时的轨道。虽然固执与坚持是难得可贵的,但是还需要有人给你指点,免得越走越远。
岁月狰狞,往往襟怀总归有一些属于自己的骄傲。并不需要如何述说,安慰好内心让自己保持初衷,贪婪会让我们囚禁在苍白的欲望牢笼中。走好每一步很重要,重要到不能言语。
流年恰如一潭皛洁的水淌在我们面前,却不能去触碰,生怕自己带有污垢的双手破坏祂的美感。
偶然相遇,那是一名毫不相识的'老师,朴素的着装与穿戴显得那么自然。我走进教师中想找一位语文老师批改一下我修改很多次的作文,本班的老师不在,只好厚着脸皮询问一位拭笔批卷的老师。
“你是语文老师吗?”
“是啊!”
一触即中,该说我是幸运呢?还是不幸运。往后可以想象的到,自己精心抒写的文章被贬的漏洞百出。却又丝毫找不出辩护的语言,郁闷中逐渐佩服起了这位莫不相识的老师。尽管老师语言不怎么严厉,却也是挫得我脸皮发红发紫,我知道这是文笔羞涩在脸上表现出来而已。头颅埋的是越来越深,往日的问题迎刃而解。偶尔望着老师慈祥的眼睛,余光中瞧见了旁边厚厚的卷子搁浅在旁边。虽然舍不得辞别,但还是要面对的,告别后望望时钟,已过去了半小时多了。
疏不雍的思绪纷飞在灼热的夏夜间,回回头,望着灯火依然得到办公室,我想,我知道清廉的含义了。
有什么比得过无私的园丁更值得歌颂的吗?清廉,莫过于一霎小小的细节体现。印出来,便成为了永恒。
清廉的懿好,存于灯火依旧的教室。抨击文章的语言,终生不敢忘记。
讲清廉家风的故事 篇7
战国时期,鲁国宰相公孙休喜欢吃鱼,一天,有人弄来一大筐鱼要送给他。公孙休对送鱼者说:我靠俸禄足够买鱼吃,如果我今天收了你的'鱼,明天还有可能收其它的东西,人的私欲难填,我必然会被罢官,还有可能进监狱,那样我就再也吃不成鱼了。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我才不能收你的鱼,如果世人得知送鱼之事,于你于我都不利。
于是,来人明白道理后把鱼收回。
讲清廉家风的故事 篇8
社会是由家庭所组成的,社会以及国家的心就是家庭。社会的安宁,国家的兴盛,均有赖于家庭所产生的影响。而家风则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社会学家将其称为“家庭文化”,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精神风貌”,其内容是指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话说“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大凡出人才的家庭必有好的家风。孟母为保家风纯正三择其邻,又断机杼,使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孟子刻苦攻读,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大家。位列三公的曾国藩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允许高人一等,提倡节俭持家,使其子女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
家风的好坏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一个知识分子,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差强人意;一对文盲父母,却可能培育出良善品德的孩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一些学校育人一课缺失的时候,常常是父母给孩子补齐了这一课。
上世纪70年代,呼秀珍和丈夫的工资不到40元,家庭生活很是拮据。她的两个女儿,就出生在这个年代。家里的住房拥挤不堪,粗茶淡饭,然而,她绝不让孩子从小学会虚荣和浪费。在女儿郭巧和郭灵的童年记忆里,家庭生活比较简单、随便、俭朴,从小到大,妈妈没给她们织过一件毛衣,没给她们买过一个玩具,甚至没给她们做过几顿热乎乎的早饭。母亲这样简单的`生活作风和敬业精神,让她和妹妹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不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能坐得住、不浮躁;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相反母亲勤于工作的身影对她们的一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如果一个社会的多数家庭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家风,其家庭成员在家风的影响下都具有良好的个人操守和品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教育家庭成员崇尚节俭,力戒奢侈,多与他人比修养、比勤俭,少与他人比阔气、比享受。这样,我们的社会、国家才能风清气正。
讲清廉家风的故事 篇9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官居蜀国宰相,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事奉节俭,力戒奢侈。他的.家业仅存钱800铢、田15顷,作为妻室儿女的生活来源。他本人的衣食用度,由朝廷配给,俸资之外,分文不取。更为难得的是,他在暮年立下了这样的遗嘱:“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据史料记载:“及卒,如其所言。”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话已成为千古箴言,被后人奉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讲清廉家风的故事 篇10
前不久,我们单位举办了一场《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很多选手用真实的故事讲述着自己的家风。我不禁在想,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回想过往,平凡岁月,柴米油盐,没有惊世的波澜,没有起伏的篇章,或许迸出的一个个词语:温暖、和谐、正直、光明…以及那一件件关于爱的故事,正在诉说着平凡家庭的质朴家风。
我出生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我的父母都是医生。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有忙不完的工作,但是每天回到家又要照顾奶奶,又要辅导我的功课,好不容易停下来,她又拿起了专业书籍开始阅读。深夜里母亲经常会被电话吵醒,那是医院打来叫她去为危重病人做手术。那时我总不解:“这么晚了,为什么要去做手术呢?”母亲总是笑着说:“这是我的工作啊!”冬天的夜晚寒冷刺骨,可是母亲从来没有怨言,她总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完成她那救死扶伤的使命。天气恶劣时,父亲也会陪同母亲。父母之间的理解和支持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着我。有一天,老师在课堂上读了报纸上刊登的1篇关于讲述省劳模的文章《一株雪莲花》,我当时就感动的哭了,那株雪莲花写的`就是我母亲的事迹!在那一个个不眠的夜晚她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他的右手上留下了手术刀摸出的老茧,她那绿色的手术衣汗湿了多少次,才能获得全国万例手术无事故的称号啊…我的母亲今年64岁了,可她还在工作,还在牵挂着他的病人啊!母亲对待专业技术精益求精,她做人正直、善良、清廉…从那以后我开始学着料理家务,照顾奶奶,每天帮奶奶洗脚,尽量不让父母为我的学业操心!我想孝顺、善良、正直、敬业这质朴的家风就是这样传承的。
参加工作之后,“始于凡所为非凡”的台训和“勤奋、积极、严谨、敬业”的家训共同指引着我。我在一次次采访中倾听着别人的故事,感知着社会的冷暖。我们采访过家住蜀山区的中国好婆婆范淑英,我们采访过时代楷模高思杰,我们采访过乐于奉献的志愿者周海莲,我们采访过克己奉公、一生清廉的长丰县最美纳税人陈道玉…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讲述着他们清廉的家风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2005年,我和爱人双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教育我们要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忠诚担当。我们传承家风,牢记家训,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现在的我们也在无声地教育感染着我们的孩子,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和性情。因为我们坚信只有健康、清廉的家风世代相传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找到人生的方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优则作风优,家风正则党风正,家风纯则政风纯,家风清则社风清!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传承清廉家风,共建美好家庭!
讲清廉家风的故事 篇11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我想着小时候的家风,它应该就是诚信、善良、勤俭节约……
那时,我常常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讲故事,印象最深的是:《狼来了》的故事和《儿子咬母亲奶头》的故事。《儿子咬母亲奶头》的故事是说:两个小孩偷拿了邻居家的玩具,一个小孩子被母亲责令送还邻居,另一个小孩受到母亲的赞扬,受赞扬的孩子越偷越大,最后押入刑场被砍头,在押入刑场时,他想吃母亲的一口奶,他却把母亲的奶头咬了下来……
小时候的记忆:母亲是慈善的,父亲是严厉的。
有一年的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使地面滚烫滚烫的。在街上玩耍的我,看到人们拿着西瓜吃,馋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回家硬问母亲要钱买西瓜,在我的哭哭啼啼死缠硬磨下,母亲掏出了两毛钱,想了想又掏出三毛钱,当递到我的手上时,又拿回去一毛,只给了我四毛钱,那个时候的四毛钱要比现在的十元钱还要多,要比现在的四十元钱还难挣、还难讨还。
西瓜摊在村中间,一位老爷爷在买西瓜,西瓜摊上聚集了许多买主,我也挤了进去,挑起西瓜来。这时,我看了看周围的人,都在议论着西瓜的大小、香甜、生熟以及价格,还发现老爷爷根本没有注意到我。一下想到母亲对买西瓜的不情愿、对钱的.恋恋不舍,顿时,我的心中冒出了一个邪恶的想法:反正没人注意我,我不如把这个西瓜拿走吧!还可以把西瓜钱省下呢!想着,我便把西瓜抱在怀中,偷偷地溜出人群,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朝家中奔去。
到了家里,我忐忑不安的把钱和西瓜都交给了母亲,并吞吞吐吐的说了这件事的经过。我本以为母亲一定会夸奖我,表扬我。谁知,一向慈善的母亲竟然扇了我一巴掌,把我狠狠的训了一顿,说:“我们虽然没有钱,但是不能做偷偷摸摸的事,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说完就领着我去向那个卖西瓜的老爷爷赔情道歉,把本应该付的钱给了老爷爷。
还有一年的春天,我在老师的带领下,要到淄川去看《收租院》的泥塑展览,地主刘文彩的大斗进小斗出的剥削手段,令我愤愤不平,当走出大门口,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白发苍苍、年过半百的老人瘫坐在地上,端着一个脏兮兮的破碗,向着周围路过的人乞讨,可是许多人都视而不见,还装作高谈阔论的样子,从瘫坐老人身边大摇大摆地走过。见了这些人的举动,我的心不免打了一个寒颤。于是,我拿出了身上仅有的三个5分硬币,放入了老人那个破旧不堪的破碗,硬币落入了碗中,发出了好几声清脆的当啷、当啷、当啷声。
这三个硬币是母亲给我的午饭钱,当我饿着肚子来到家,母亲问我吃的啥时,我只好说了实情,竟然得到了母亲笑哈哈的夸赞、表扬,说:“你长大了,应该这样做。”使我开心的一蹦三尺高,心里比中午吃了饭还要饱!
父亲是黑旺铁矿工人,小时候跟他到铁矿上去是常事,吃饭时,跟父亲一起到铁矿食堂里面去吃饭。
记得第一次去时,由于那个时候我更小,所以见到什么都感觉很新奇很眼馋,硬拽着父亲要这样那样的菜,父亲却给我要了一样菜,并看着闷闷不乐的我在一口一口的吃,我却一不小心,把一块菜掉到地上,急忙抬起腿想把菜碾到脚下。一口菜没吃的父亲,随手制止住我,在我前额上狠狠地点划了一指头,弯腰捡起菜来,吹了一口,放到嘴里……
这是多么难得的清廉家风呀。使我至今都在践行!
讲清廉家风的故事 篇12
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俩皆以清廉著称于世。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志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有一年,胡威从洛阳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在荆州小住几天后,胡威向父亲辞行,胡质很想拿点什么东西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翻来翻去,胡质总算从家里翻出了一匹绢。胡质望着临行的儿子,深有感触地说:“儿啊,父亲虽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禄,这匹绢你拿着,就算为父给你路上的盘缠吧。”可没想到胡威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问父亲:“人们都说您清正廉洁,为官不贪不占,不知道此绢从何而来?”胡质先是一愣,然后解释道:“这是我节余下来的,用来给你作盘缠。”胡威这才放下心来。
晋武帝司马炎闻知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美名后即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二人的廉洁奉公大为赞赏,并随口问道:“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亲。”晋武帝又问:“为什么?”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
讲清廉家风的故事 篇13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热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讲清廉家风的故事 篇14
春秋时代,鲁国的季文子官居宰相,生活却十分俭朴。他的全家老小都不着绸缎,而只穿布衣;他家的骡马不喂粟米,而饲以青草。有人讥之为“吝啬”,季文子答道:“我何尝不愿穿绸着缎、乘车骑马呢?可眼看着黎民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我心中不安啊。我只知道用自己的'高风亮节为国家赢得荣誉,没听说用自己的美妻良马能给国家带来光荣的。”这样,原来讥笑季文子吝啬的人,也模仿季文子的做法。
当时,因为受季文子的影响,鲁国上下崇俭戒奢,蔚然成风。
讲清廉家风的故事 篇15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上一篇:致老师的一封感谢信【汇编17篇】
下一篇:最新班级表扬榜精编(最新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