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杨春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汇聚【汇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杨春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第一篇】

20__年3月,滕启刚受理了原告不服公安机关对第三人不予治安行政处罚的决定一案,原告与第三人有无肢体冲突是案件争议焦点。路上的监控视频距离现场太远难以分辨,为了还原真相,老花眼的滕启刚特意买来一柄8倍放大镜,把视频的播放速度调到最慢,用3个多小时一帧一帧地细致查看,最终找到了事实认定的关键证据,作出公正判决。

滕启刚病逝后,同事们梳理他的办公资料,发现了一个写有“史上最牛的一年收结案”的登记本。

那是20__年,滕启刚担任千山法庭庭长的第四年。四年间,法庭收案数量逐年攀升,但结案率始终保持在100%。20__年,他本人主审了219件案件,其中210件是以调解和撤诉的方式结案。

这样的业务能力,源于滕启刚三十年如一日的学习和总结。他把常用的最新的法条、案例摘录下来,贴在小册子上,随时翻看,反复琢磨。在他的电脑中,留下了他撰写的50余万字的总结、论文、心得等文字材料。

在滕启刚的年度总结电子文件夹下,每年都有一个“自查报告”,上面写着当年发回重审案件的名称、原因、改进举措和反思,“加强学习”是他提到最多的词语。

“滕启刚的身上有一股钻劲儿。”与他共事了30年的民事审判庭庭长说,“在审判委员会上,熟悉刑事、民事、行政三大部类审判业务的滕启刚,往往是一些汇报法官难以逾越的一关,他总会提前深入研究案情,准确找到适用的法律,直言不讳地指出汇报中的问题和瑕疵。”

不久前,按照院里安排,原在执行局工作的常旭光接任行政庭负责人。他说:“滕庭长为我们树起一面旗帜。接过滕庭长的枪,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我们会以他为标杆,练就精湛业务本领,始终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坚持公正廉洁办案,让这面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杨春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第二篇】

杨善洲,男,汉族,1927年1月生,云南保山施甸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

杨善洲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淡泊名利、地位,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逐步建成了占地面积约万亩的大亮山林场。2009年4月,他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二、中央领导的评价。

胡锦涛。

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习近平。

杨善洲同志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建议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他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的优秀代表。广大党员、干部包括离退休老干部,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争创优秀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要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心灵深处牢牢扎根;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学习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光添彩;学习他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

李源潮。

我们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内容很多,最重要的是学习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追求。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共产党员一时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杨善洲同志就是一个一辈子按共产党人觉悟办事的共产党员。他用自己一辈子的先进行为,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三、主要事迹。

(一)坚守信念。

绿染大亮山。

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2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万亩,其中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3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

‚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这些年,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我们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2009年提高到了%。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记者程三娟刊载于2010年8月31日云南日报1版)。

(二)穷尽一生。

书写为民情。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

1965年的一天,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中年人出现在施甸县某人民公社,打听公社领导在哪里。接待的同志一看来了个老农,而领导正准备接待县委书记,就随口打发说领导不在。来人一听没作声,转身就去村子里面转悠了。过了约定好的时间,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老农给打发走了。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

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总书记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去通知地委书记杨善洲,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插秧,裤腿挽到了膝盖上,猫着腰只顾忙碌,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杨书记是换了衣服才去见胡耀邦总书记的,可他和农民一起插秧的事还是传到了总书记的耳朵里。总书记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祝正光说。

在杨善洲眼中,人民的事马虎不得。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轻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立即将猪送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并要求将处理结果报告他本人。经过认真核查,事情很快真相大白,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事后,工作组专门派人当面向杨春兰道歉,并赔还所收的罚款。

‚老书记12岁失去父亲,陪着母亲艰难度日,从小就深深地体味到身为一个农民的诸多难处。因此他处处从农民的角度去理解农民,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民’,并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官’,这使他与父老乡亲始终保持着一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在杨善洲身边工作过8年的保山日报记者苏加祥这样解读这位‚农民式‛的地委书记。

‚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

我们来到了施甸县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的老家。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较之于周围的院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他的老伴。在丈夫为了事业和理想顾不了家60多年的岁月里,这位叫张玉珍的老人默默地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杨老家现已是四世同堂,他的大女儿、孙子、重孙和老伴一起生活。2008年,孙子攒够钱新建盖了房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平凡而融洽。但是,在杨善洲6常年顾不得回家的岁月里,这家人曾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在屋里居住。张玉珍没办法,专程跑去找杨善洲,叫他无论如何想办法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听了,久久无语,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雨,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确实没办法,他很穷,我们以后再也不能去给他添麻烦了,家里的日子我们先凑合着过吧。

1995年,杨善洲已经退休并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的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了一间房子。房子是盖起来了,但这5万元的债怎么还?张玉珍专门找到杨善洲:能不能凑点钱还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看着老伴无奈的神色,张玉珍只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到老家,把刚刚盖起还没来得及住的房子卖了。

‚不行!我没这个权力‛。

一个老地委书记的妻子和家人怎么会在农村?从大柳水村出来后,这个疑问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自己常年不在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照顾也不给家人享受,杨善洲做过的类似事情数不胜数。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这一类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

朱自祥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杨善洲又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是人均300多元,再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已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啦!好啊,你这个典型应该快快推广。‛就在那一年,全国咖啡生产会议现场会在芒宽新光大队召开。从此,咖啡种植在芒宽得以迅速发展。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位84岁的老党员说。(记者程三娟刊载于2010年9月1日云南日报1版)。

杨春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第三篇】

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为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一座丰碑,是激励我们顽强拼搏、创先争优的强大精神动力。下面是语文迷网网友为大家整理提供杨善洲的事迹材料,供大家阅读。

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万亩,其中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场长董继军告诉我们:“林场现在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这些年,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我们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2009年提高到了%。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20余年坚持植树,给一座万亩的荒山披上了绿装。这就是一位地委书记,从退休后到离开我们之前一直在做的事。年过80高龄的老党员杨善洲,就这样默默奉献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留恋安逸的退休生活,在艰苦的偏僻山沟,杨善洲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心中不变的信念和追求。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这就是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的人生故事。

杨善洲的一生,生动地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和光辉本色。一心为公,永不停歇,不管何处,不论何时,始终甘为人民的孺子牛。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才有意义?杨善洲用自己一生的实践作出了精彩的回答。无论身居领导岗位,还是退休还乡之时,始终克己奉公、心系群众,杨善洲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一点一滴的积累,一点一滴的坚持,人生路上处处留下了他闪光的足迹。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俯首勤为,时刻牢记一名党员干部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杨善洲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

杨善洲是党员干部的好榜样。一生执著于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这就是杨善洲的可贵之处;一生坚守共产党人的本色不变,这就是杨善洲的可敬之处。默默无闻、淡泊名利,对自己、对家人严格要求,对群众、对工作无比热情,杨善洲的先进事迹,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饱蘸深情的歌谣诉说着人们的感念和赞颂。杨善洲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活在群众的心中。我们要像他那样,永远保持一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心,任风雨险阻忠诚不悔,任时光变迁始终不渝。

杨春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第四篇】

马金平同志是石家庄市房屋资产权属登记监理中心的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出身于革命英烈家庭,曾是光荣的8341部队的一员,在北京保卫过党中央。在党的长期培养教育下,他几十年如一日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努力为党工作,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好人老马”。特别是在三年下乡扶贫的工作中,他排除万难带领干部群众干了打井、修路、建沼气池、发展养殖业等14件实事。使历史上一个老大难的乱村、穷村变成和谐发展的富裕村,村民年人均收入由600元增长到8000多元。

老马说――我主动要求到中王庄扶贫,就是要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做事,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头。

6月25日,刚刚做完肠粘连手术不久并伴有高血压等八种慢性病的马金平,带着单位领导的信任,告别妻子提着行李包登上长途汽车,前往200里外的行唐县中王庄村扶贫,这年他55岁。

一口救命井竖起党的干部的好形象。

行唐是河北省贫困县,地处县城西北部丘陵山区的中王庄在城寨乡25个行政村中又是最乱最穷的一个村,人均年收入600元,村集体欠债4万元。由来已久的重重矛盾,盘根错节乱成一团麻,有的问题可以上溯到几十年几百年几辈人。

老马一到村里,正赶上唯一的那口吃水机井塌了。村支书老偏(张勤祥)和村主任二狗(张胜军)见到上边派来扶贫的马金平就像迎来了救星一样说:“老马啊,可把你盼来了,我们将近两年了吃的都是浑水,好像米汤一样,这下倒好连浑水也没了,你赶快帮着想法吧。”

村民们找到老马说:“你看看街里的道,没法儿走,一下雨就往屋里灌。”“你是上边派来的,你就得给解决吃水问题!”“俺家养着奶牛收不上奶钱,二道贩子不给,现在一毛钱一斤都没人收了。还有……。”

为解决生命之源的水,连续13天大小会议走家串户,光在坍塌机井那儿就开了3次全村大会,最终都是因为钱没有着落不欢而散。

大热的天,全村560多号人干渴的都冒烟了,男女老少齐出动,不是到张庄、侯庄,就是到城寨乡,车拉肩挑往回买水,连远在外地打工的青壮劳力也被家人紧急召回弄水救命;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骂娘的、吵架的、抄家伙动手的……娘说闺女――做饭都没水,你还洗什么脸?臭什么美?儿媳妇对寡妇婆婆说――你还要喝水?牛喝了还能下奶,你喝了有奶吗?大田里白菜萝卜等着定苗,玉米叶都旱得黄稍了,麦子也快该下种了……中王庄乱成一锅爆炒栗子。

村民担心被视为救星的扶贫干部马金平跑掉,便轮流暗地里看着。一位小名叫老鼠的老汉无奈地说:“老马,你也别见外,老百姓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守住你。你现在是救星,是神!你也别犯愁,押着你咱们找乡里,你说不说话都没关系,你是上边来的干部,只要能证明我们不是无理取闹,不是刁民就行了。乡里不行县里,县里不行市里,市里不行省里……反正没水吃人活不了啦。”

这时好心的二狗把马金平拉到一边低声说:“老马,你走吧,往下快出人命了,打着你了我也没办法,你来十多天都看见了,中王庄的事没法办啊。先上我那小卖部吃点东西,天一黑我就用摩托车送你到县城,从那儿坐长途走吧……”

马金平心情极为沉重,行唐是养育他的家乡,(事迹材料)父亲是党的地下交通员,大姑父、二姑父和养父都是革命军人。从小深受革命传统教育,伴着向张思德、邱少云、雷锋、焦裕禄等英模学习长大的他,现在老百姓遇到难事了,自己怎能看着不管呢?他对干部群众说:大家放心,我马金平决不当逃兵!赶紧筹款打井,一天也不能耽搁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就靠咱们自己了。我刚做了手术钱不多,我出5000块,这就回家拿钱去!

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到第11天,井腔彻底掏空,清清亮亮的井水终于冒上来了,人们欢呼跳跃,工地上一片沸腾……水塔上水了,自来水流到了家家户户。人们说老马要不来,咱可真连尿也喝不上了。从这天起,老马成了大忙人――东家叫吃饭,西家叫喝茶,谁家不进也不行!79岁的张栓柱从家里端了碗蜜水,老马通过村支书转给了他3块钱……在老百姓眼里马金平就是党的形象,党的代表。群众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鼓起了干劲!

一条路走向和谐新农村。

行唐县位于太行山东麓,中王庄村地势西高东低,西边人家的地基比东边人家的炕头都高,一下雨,水哗哗地从西往东灌,东边人家的屋里、猪圈、地窨子全是水。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儿子在太原打工,家里就她一个人,跑也跑不动,堵也堵不了,曾绝望地说:“活着这是家,砸死了我就把屋子当坟了。”

因为村里这泥泞不堪的街道,路两边人家世代经常为排水问题争吵,全村闹得不安宁。打官司告状成了家常便饭,从村里打到乡里县里,一直闹到市里省里,干部一茬茬地来做工作,就是解决不了。一提这路,人们的头都大了。

[nextpage]。

老马这次真急了,他从旁边的民工手里抢过一把铁锨,跳上一辆三轮车,在车帮子上砰砰拍了几下――都住手!你们这是哄抢公共财产,是违法的!

见群众静下来,他语重心长地说:“没有国家支持就修不成咱村的路,没有大路就没有小路。大家相信我,相信村委会,我们会想办法把村里路都修好。”

马金平的真诚再次感动了村民,拆碾盘、挪猪圈、移大树……,这些以前绝对没人敢碰的矛盾焦点,老百姓破天荒地为修路化解了。人们跟着他没黑没白地干了32天用工1000多个,马金平穿烂了3双皮鞋,村里4条总长800多米的道路和排水沟终于修好了,村民可以安安稳稳地睡觉,再也不用担心晚上下雨会灌到炕沿上了。一天,马金平正在刚修好的四条街道上走访沿路住户,一位70多岁的老汉找到他后扑通跪在地上说:“谢天谢地,你可把俺村的路弄好了,共产党有好人啊!”马金平忙扶起老汉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原来,老汉一个半月前因患严重眼病去市里住院手术,治好回来发现过去连门都不敢出的孬路都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就是打滚也没事了。村民们念叨,走在路上就像走在金平的脊梁背上一样。

为感谢马金平,群众自发竖起一块水泥碑,上刻“金平街”三个大字,背面刻着:“晴天人难行,下雨水不通。垃圾满街是,矛盾更重重。硬化此大街,全凭马金平。”

一头牛跨上康庄大道。

207月15日中王庄召开村民大会,马金平号召大力发展奶牛。他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一头牛每天产奶70斤,每斤奶元,如果一家养五头、十头牛,一年下来几十万。

他带领村民5次出村参观标杆式挤奶厅和养牛小区,请县畜牧局科技人员进村给养殖户传授知识。最后,村民张二用承包建起了奶厅和奶牛小区,10组先进的挤奶设备安装在标准的挤奶大厅。奶的质量有保证,自然不愁卖,价格也上去了,仅养牛这一项每年村民增收上百万元,养牛户开始尝到集中养殖科学喂养的甜头,村民也越发感觉离不开马金平,想着法感谢他。

有个奶农家里的奶牛下了小牛,特意把马金平叫到家里,将挤出的第一碗牛初乳煮开后端给他品尝。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手捧3个苹果在村口等着送给马金平,马金平说:“大娘,我不吃。”老人诚恳地说:“金平啊,你就吃了这几个苹果吧,不脏,现在不愁水我都洗了好几遍,擦的干干净净的。知道你快从小区回来了,我就在这等你呢。你可是办了大好事了,以前呀,我儿子养的牛都在家里,院子里一天到晚臭哄哄的,熏的我都喘不上气来。可养牛是为了挣钱,我也不能说什么,只好整天闻着臭气捱日子。这下好了,牛都牵到小区了,我也闻到了新鲜空气。”说完,老人又从兜里掏出一把枣递给马金平“这就是我的心,你为我们诚心实意地办事,我们也得把心掏出来给你呀!”

到4月奶牛小区的牛发展到548头,奶牛真正成了中王庄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马金平觉得应该进一步开阔大家的视野,转变村民思想观念。便组织了一个由党员、两委班子、扶贫代表、村民代表、红白理事会代表、妇女代表共35人,带着面包、油条等干粮,坐上了他一天花250块钱租的中巴,到邻县参观养貂、养鱼、养蜂、养鸡等项目。很快,一个以奶牛为龙头的养殖业在中王庄形成了。接着,他又在上级的支持下,于村东头山脚下新打一眼深水井,让400亩的冈坡旱地摇身变成了水浇田,自此,全村1120亩地也能像人畜一样按时喝上了水,仅粮食增产给农民增加收入逾百万元。他还把邻县种树的经验引来,院子种果树,村子空地种速生树,中王庄的树从最初不足千棵,发展到现在两万余棵。他还在单位领导帮助下,组织500人次剩余劳力外出务工。

一个种植、养殖、生态和谐发展的中王庄已经呈现,一半以上农户盖了新房,去年人均收入超过15000元,从全乡最穷村变为最富村。

好人马金平。

在马金平60多平米的两居室家里,除了挂满墙壁的`各时期表扬镜匾,所有家具都简朴得与现代无关。从纺织厂下岗提前退休的妻子王焕芹织着毛活告诉记者:“他从乡下回来经常不高兴,一张嘴就要掉泪。我说你血压高血糖高不舒心就别干了,又快退休了。他说你不懂……就这样呆几天静静心又去了。村里来了人都在我家吃住,睡沙发,有时他从村里来电话说有几个人去市里办事,你管好食宿……”

就是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先后贡献出6万多元用于马金平驻村扶贫。春节前,为让老百姓过一个水清、路平的快乐春节,他动员全家凑了万元把乡亲们打井、修路的集资款还上,以兑现当初的承诺。第二年春节前,他又从家里拿走元为村民兑现了利息。

老马的真诚奉献,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事迹材料)在干满半年后,老百姓生怕他走了,20多位村民代表敲锣打鼓将10多面写有“人民的老黄牛”、“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大红锦旗送到单位和市扶贫办,要求把这位党培养出的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干部继续留下来,带领大家干下去。一年后,更有40多户村民再次联名上书乡、县、市,再留马金平。在农民一次次的挽留下,老马一干便是3年。去年村里专门来了10多位代表参加朋友们为他举行的马金平为党工作43年光荣退休纪念活动。

马金平是普通的,也是非凡的;马金平是渺小的,也是高大的。

马金平是幸运的,在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他以中王庄为舞台,演出了一部扶贫爱民的大戏,展现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实现了自己的政治追求和人生价值,物化了心中的理想,延续了先辈的光荣传统和献身精神,受到了老百姓的衷心爱戴!

20马金平结束3年扶贫工作后,仍然关心着中王庄的乡亲们。经常回去看望他们,为老弱病残送温暖。乡亲们有事就来找他商量。那里已经成为他永不退休的岗位。

马金平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多年来在社会上做了数不清的好事。救助儿童、孝敬老人、拾金不昧、抢救澡堂病危老人、捐献衣物给受伤的农民工、到河北大学和老年大学传播先进思想……如今他还光荣地当上了市总工会的一名志愿者。

马金平――一个让乡亲们永难忘怀的扶贫干部!一个广受社会赞誉的好人!一个真正的优秀的共产党员!

杨春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第五篇】

20xx年6月30日,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强调,作为“一线总指挥”,县委书记们要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和班子的带头人。廖俊波时任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委书记,廖俊波用他有限的青春和生命,展现了无限的人生价值,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是践行习要求的好干部,是学习“。

两学一做。

”的突出典范。

廖俊波,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但他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一种崇高的境界、一种卓越的品质。他是当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的学习典范。学习廖俊波的先进事迹、继承和发扬廖俊波的优良品质,是我们组工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学习廖俊波先进事迹,使我对廖俊波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学习廖俊波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做苦干实干的组工干部。入党20xx年,廖俊波同志始终牢记党性原则,在大是大非前坚定立场,舍小家、顾大家,几十年如一日,勤勉敬业,抓工作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始终奔忙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抢险救灾等工作一线,以忙为荣、以苦为乐,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学习廖俊波同志,就要始终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结合组织工作实际,从大处作眼,从小事做起,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努力在服务党的事业、服务人民中锻炼成长。

学习廖俊波就要学习他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做开拓奋进的组工干部。廖俊波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以敢于突破、敢于担当工作精神精神和务实的作风,推动了政和县的巨变、武夷新区的日新月异。在新形势下,组织工作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课题,创新创优是组织工作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必然选择,也是组织工作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组工干部都要向廖俊波同志那样,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培养创新的胆识,打开创新的思路,锻炼创新的本领、投入创新的实践。特别是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干部的新常态下,更要围绕从严干部教育、从严干部管理、从严干部监督进行积极探索,克服重选拔轻管理的现象,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执政骨干队伍。

学习廖俊波就要学习他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做勤恳务实的组工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廖俊波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他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心里始终惦记群众的安危冷暖、把增进百姓福祉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用真情和实绩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感谢和赞誉。廖俊波同志是当代党员的楷模,更是组工干部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找准自身的定位,要忠诚于党的事业,深深热爱组织工作,立足岗位实际,恪尽职守,淡薄名利,甘为人梯,务实工作,奉献才干。特别是作为组织部研究室工作人员,更要锤炼严谨细致、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勤勉务踏实地做好各项具体工作,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

学习廖俊波就要学习他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做克己奉公的组工干部。“风清气正方能政通人和。”廖俊波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生前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倾听群众意见和诉求,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就是学习廖俊波同志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严格自我要求和自我约束,牢固树立奉献的意识,始终保持组工干部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做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践行者,用云水一样的容人襟怀,松柏一般坚定的信念实践人生的价值。

连日来,市妇联通过召开专题学习讨论会、撰写。

心得体会。

集中自学等方式深入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并采取“五个结合”,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与深入学习龙岩市第五次党代会、漳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妇代会精神相结合。引导全市妇女干部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全心全意为广大妇女群众服务。

二是与“心系妇女群众情暖贫困母亲”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相结合。切实转变作风,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努力解决广大妇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实干促发展、树形象。

三是与开展“双亮双比”活动相结合。在全市妇女党员干部中进一步深入开展亮身份比形象,亮承诺比作为的“双亮双比”活动,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四是与迎接党的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紧密相结合。发挥组织宣传、教育引导作用,带领全市妇女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五是与加强妇联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办好各类女性培训班,提高做好妇女工作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开创新时期妇联工作的新局面。

近日,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

廖俊波同志离开了我们,他的一生定格在20xx年3月19日那场车祸,雨天路滑,小车侧翻,带走了一名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带走了广受赞誉的“一线总指挥”。廖俊波虽然永远离去了,但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廖俊波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基层干部应学习廖俊波的为民情怀。

作为“一线总指挥”,廖俊波始终不忘初心,牢记自身职责使命。深入一线、了解一线,才能做出最真实的判断,廖俊波就是这样践行着职责使命,他主动深入现场,跑田坎、走泥路,勘察现场,考察地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经济开发区不断向前发展。他心里装着政和人民,知道山区政和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他是如此奋力拼搏。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作为一线总指挥,廖俊波面对的是一个交通闭塞,基础薄弱,发展长期滞后的贫困县,但是他却不安于现状,没有得过且过,而是始终牢记党的嘱托,铭记组织的信任,不忘老百姓的期盼。他深入调研,与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用脚步丈量了每一寸土地,凭着苦干实干,上行下效,硬是让政和摘掉了“穷帽”,破除了“贫困县、革命老区、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的标签,让政和县进入福建省发展十佳。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廖俊波的主动担当作为,取决于廖俊波心中装着老百姓。

“笃行而不倦”。流金的岁月,似水的年华,廖俊波把周末和节假日都贡献给了政和老百姓,在他的带领下,创造出了“政和速度”。他真正不忘初心,始终牢记党的嘱托,尽心尽责,皆因心中有民;政和的干部扑下身子、苦干实干,皆因有一名优秀的“一线总指挥”。廖俊波是一冲锋在前的“大侠”,带领党员干部实现了政和山乡巨变,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发展速度。廖俊波始终把政和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成职责使命,真正做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他对得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荣称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应该学习廖俊波的为民情怀。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发展会遇到多少困难,但是只要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就能够用忘我工作来换取骄人业绩,就能够用辛苦付出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我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收听收看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和《廖俊波:政声人去后百姓记心头》。大家认真学习习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纷纷表示要牢记党的嘱托,大力弘扬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实干拼创,在“再上新台阶、建设新南平”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连日来,市人大会、市政协、市委办、市政府办通过多种形式,贯彻落实《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追授廖俊波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传达市委关于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廖俊波同志活动的通知,迅速掀起学习热潮。

12日,市人大会党组召开学习会之后,紧接着召开市人大会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动员会。会议指出,省委追授廖俊波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决定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这既是对廖俊波同志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的鞭策和激励。我们要坚决贯彻省委《决定》精神,按照市委的要求,带头学习弘扬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会议强调,学习活动要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六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与党建工作相结合,与提升人大业务工作水平相结合,与机关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相结合,把学习宣传廖俊波同志当作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实际行动、实际成效来缅怀、纪念廖俊波同志,将身边典型的激励作用转化为服务于民和干事创业的扎实行动,进一步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应有作用,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南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2日,市政协召开党组(扩大)学习会,要求各级政协组织和市政协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要以廖俊波同志为榜样,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以廖俊波精神推动政协工作。要把学习廖俊波先进事迹与学习xx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和廉洁奉公、干净做事的高尚情操,努力做到特别讲政治、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特别能贡献;与百日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建设新南平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他敢于担当、苦干实干的务实作风和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与政协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学习他心系群众、勤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努力做到党政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维护核心,围绕中心,凝聚人心,永葆初心,画好同心圆,汇聚正能量,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南平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14日,市委办通过召开全办干部职工大会集中学习、支部党员座谈交流、集中收听收看新闻联播等形式,深入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大家表示,要立足党委办公室工作职能,把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与践行“五个坚持”要求结合起来,推动“三服务”工作上新水平。要融入日常深学。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生动教材,从他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人处事的一言一行学起,把他的崇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对标先进细照。以廖俊波同志为标杆,联系个人思想工作实际,认真查摆自身存在的差距,列清单抓整改促提升,进一步提振精气神、强化执行力。要立足岗位笃行。坚持以工作成效检验学习成果,深入开展“质量效率提升年”活动,围绕打好“百日攻坚战”、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等中心工作,高质高效抓服务,当好市委坚强“前哨”和巩固“后院”。

14日,市政府办召开党组(扩大)会议,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大家一致认为,廖俊波同志一生对党忠诚、夙夜在公,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标杆”。大家表示,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把学习宣传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坚持学在先、走在前,与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学习交流研讨活动,做到入脑入心。要对照标杆查找差距,从“思想解放、担当尽责、工作落实、为民利民、精神境界”五个方面,深入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整改提升,切实将廖俊波同志的崇高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将学习活动与市委市政府开展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百日攻坚战”、推动改革发展等中心工作相结合,以实际行动全力推进政府各项工作落实。

48 17677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