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课稿习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及其重大意义民族团结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党课讲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及其重大意义(民族团结)

(2024年6月20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特别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紧密结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一系列原创性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和民族理论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开辟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使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我们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我们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然会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到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相关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基于对“原创性贡献”的不同理解,学术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有不同的阐释。我认为,“原创性贡献”指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和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贡献,即首次提出的最能体现其思想核心要义的新范畴新理念,构成新的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

(一)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论断。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从多维度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科学内涵,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特别是对民族共同体思想作出原创性

贡献。

1 .“四个共同”

“四个共同”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高度凝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富饶辽阔,这是各族先民留给我们的神圣故土,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美丽家园。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因环境多样性而呈现丰富多元形态。秦汉以后,中华大一统的思想逐渐形成,中原地区文化持续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交融,经唐宋元明清历代发展,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得中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彼此借鉴,是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伟大民族精神。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赋予了伟大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多元一体基本特征的民族实体,是一个历史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了多元共创一体、一体凝聚多元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形成过程。正是在多元一体格局中,我国各民族得以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中华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这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还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所在。

2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指出,我国

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尽管是近代才出现的,但是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几千年来早已存在。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不断交融汇聚,特别是中国自秦汉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以来,大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

关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本质属性,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

在长期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

我国历史的无数事实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千百年来,神州大地上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共同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充分彰显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命运共同体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56个民族更是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各民族只有继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同心同德,才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作出“八个坚持”的精辟概括,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

正是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指引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事实反复证明,这条正确道路也是建设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之路。

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中国70年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

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2021年8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些宝贵经验和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做好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二是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服从党的中心任务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三是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四是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才能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才能使各民族为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中华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而倍感自豪,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而倍感自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五是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基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也是立国的根本原则。

六是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号召深入人心,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七是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在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区域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八是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九是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

十是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族事务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

十一是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教育引导各民族继承和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十二是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做好民族工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政治保障。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真正成为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的命运共同体。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入考察和研究我国当下民族关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科学理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 .深刻揭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

第一,揭示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上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反映,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决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和发展。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第二,揭示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的。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打牢思想基础,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第三,揭示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使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和希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2 .深刻揭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

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还有助于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第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四)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四个关系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民族工作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第一,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发展繁荣阶段,各民族的共同性日益增多。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属性,共同性体现在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共同性包含差异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差异性将长期存在,要在增进共同性的过程中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同时,要坚决防范差异性削弱和损害共同性的错误倾向。差异性要服从和服务于共同性,不顾历史

发展规律和趋势,人为扩大、固化和强化差异性的倾向,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不相符;固化、强化差异性中落后的、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以及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忽略民族差异性的倾向,与民族差异和差距尚存的客观事实不相符。

第二,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民族利益是共同的,各民族意识、各民族的具体利益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客观存在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层面不同、范畴不同,二者可以并存不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处于主导地位,各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客观看待民族意识,尊重民族感情,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各民族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等同或凌驾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上,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防止和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第三,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古今各民族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的文明成果。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华文化包含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集合,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在各民族群众中大力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流、繁荣发展。

第四,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从哲学层面上看,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涉及解决民族问题的物质手段和精神目的的矛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但一般意义上的改革、发展并不会自然而

然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国内外的经验共同揭示了这一矛盾。所以,我们在开展民族工作时必须统筹运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精神目的统领物质手段,实现物质手段和精神目的的有机统一。

(五)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连。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条件,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能极大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和内在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息息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不同范围的应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思考“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过程中提出的重要论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国际条件。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这就需要中华民族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世界也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造福世界、追求人类进步的使命和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开创了一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国道路,更为广大欠发达国家、地区妥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保持自身独立地位、把握时代发展机遇提供了新的选择。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中国不仅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且为破解人类面临的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第三,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是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中华民族作为整个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其他民族相互依赖、互相依存,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人类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与各国人民利益交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交融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自觉肩负起领导各族人民解放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党在百年历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也是一条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科学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要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首先从思想上将各民族团结凝聚为一体。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时重申了这一重要观点,并要求“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确定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之一。2019年10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建设,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之前的相当长的时期内,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各民族间在经济文化方面存在不平衡、历史上造成的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的消极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的客观现实,党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精力放在物质层面上,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物质实力的显著提升和各民族人民物质生活的显著改善,党日益将发展的重点放在精神层面的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观点。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基础,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目标。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最大的政治成果,就是总结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从三个方面体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其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而党的民族工作以建设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要内容。其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精神、文化和交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在于增进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增进各族人民对彼此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其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政治、制度和法律方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在于维护以“一体”为主线和方向,“多元”为要素和动力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一新历史方位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念推向实践,创新发展党的民族工作,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必行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所揭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充分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贯穿始终的任务。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坚持正确的”,就是要坚持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举措;“调整过时的”,就是要调整可能强化差异性而削弱共同性,强化各民族意识而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所揭示的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四个关系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落脚点在于正确处理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关系。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就是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就是要把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衡量新时代每一项具体的民族工作是否可行、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准。如何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五项举措,即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

患。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是百余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握民族国情、开展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智慧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共同”等理论,丰富发展了以斯大林提出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共同心理素质”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民族共同体特征的理论观点。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正确把握的关系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意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理论观点。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等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发展民族文化、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理论观点。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推进了马克

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特征的深刻揭示,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不是“想象的共同体”,也不只是各民族的“总称”,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民族实体,极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了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领域。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正确把握的关系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关于民族平等、中华民族团结、“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的理论观点。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关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别是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观点。

第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

作的主线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关于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理论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与现实,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理念、家国情怀,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等内容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显著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开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作出决定性贡献。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

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思想指南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看重理论,是因为理论能够指导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既全面系统又深刻清晰地阐述了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既高屋建瓴又具体明确的思想指南。

(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一新历史方位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念推向实践,创新发展党的民族工作,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必行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所揭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充分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贯穿始终的任务。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坚持正确的”,就是要坚持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举措;“调整过时的”,就是要调整可能强化差异性而削弱共同性,强化各民族意识而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所揭示的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四个关系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落脚点在于正确处理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关系。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就是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就是要把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衡量新时代每一项具体的民族工作是否可行、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准。如何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五项举措,即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是百余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握民族国情、开展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智慧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共同”等理论,丰富发展了以斯大林提出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共同心理素质”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民族共同体特征的理论观点。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正确把握的关系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意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理论观点。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等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发展民族文化、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理论观点。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推进了马克

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特征的深刻揭示,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不是“想象的共同体”,也不只是各民族的“总称”,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民族实体,极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了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领域。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正确把握的关系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关于民族平等、中华民族团结、“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的理论观点。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关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别是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观点。

第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

作的主线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关于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理论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与现实,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理念、家国情怀,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等内容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显著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开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作出决定性贡献。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

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思想指南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看重理论,是因为理论能够指导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既全面系统又深刻清晰地阐述了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

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既高屋建瓴又具体明确的思想指南。

 

68 31697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