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党建引领构建三个体系工作

爱美丽 分享 时间:

某省党建引领构建“三个体系”工作

党的XX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指明了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话语“三个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学科体系是支撑,学术体系是核心,话语体系是目标,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建“三个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把握、整体推进,注重内涵建设,推动协同发展,努力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一、实施培根铸魂行动,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了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总特点。因此,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把握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培根铸魂,真正向实向用、有所作为。要把深入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特别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地区和XX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党的创新理论与XX的生动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XX落地见效。

一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传播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重点领域、前沿领域研究,建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夯实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在各学科中的基础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等各环节。

二要深化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充分发挥社科研究机构、人文社科基地和新型智库的平台作用,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重点研究阐释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从理论主题、体系架构、逻辑结构、概念范畴等方面作出有深度的学理阐释。充分发挥各类社科课题的导向作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着力点,更好引领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学科构建。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的教育示范作用,建好红色文化资源中心,传承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大力弘扬XX精神,夯实“四个自信”的思想基础。

三要坚持以学术创新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研究,深化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研究,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刻解读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持续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地区和XX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梳理总结XX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经验成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XX实践,为丰富党的创新理论学术体系贡献力量。

二、实施学科跃升行动,丰富完善学科体系

学科既是体现特色的关键,也是彰显影响的标志。要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打造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XX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体系。

一要优化学科设置和布局。贯彻落实国家学科建设规划,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注重与产业发展、社会就业需求、学术发展前沿趋势相衔接,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做强做大优势学科,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形成特色鲜明、定位清晰、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学科体系。

二要巩固学科发展基础。持续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工程,在高校“双一流”二期设立基础学科培育建设项目,优化学科体系创新、高层次人才发展、创新平台建设支持计划,加大持续稳定支持力度。

三要提升学科发展质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支持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优势学科建设。加强中共党史党建、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等急需和空白学科建设及培育布局。加强考古学、边疆历史等特色学科差异化发展。打造大数据与管理工程优势学科群。推进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成效评价,围绕质量内涵、建设成效、优势特色等要素,强化学科建设导向与评价导向。

四要加快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围绕国家和XX省重大需求,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加快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等交叉学科布局。聚焦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需求,探索新文科建设的有效路径,加快推进文科类专业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完善文科资源平台体系。支持有代表性的企业和社会组织依托市场、行业、社会资源,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三、实施学术创新行动,打造具有XX风格的学术体系

坚持唯真求实、守正创新,不断创新学术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学术评价考核体系,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和竞争力,提升咨政服务水平。

一要创新学术理论体系。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有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都是时代、社会和实践的产物。哲学社会科学最大的作用是生产思想产品,最大的不足是受思想观念束缚,习惯于躲进书斋搞研究,热衷于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应当加强学术基本理论研究,强化问题意识,善于从实践的源头汲取理论创新的活水。准确把握省情实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聚焦建设“六个XX”、推进“八个振兴”,针对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等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创造性地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在推动新学科、新领域交叉融合中提炼出有学理支撑的新理论,概括出符合规律的新实践。深化实施XX历史文化研究工程,深入挖掘XX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XX流域文明、渤海国、金源文化、抗日战争十四年历史、“七三一”罪证整理、新中国老工业基地建设史和XX省少数民族文化等研究,突出XX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贡献。

二要强化学术平台支撑。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方面资源。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双轮驱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继承创新、自主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构建系统集成、资源共享、协同高效、方便快捷的研究信息化平台,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要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目前,智库建设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要建立完善需求对接机制,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打造有影响力的XX智库品牌。

四、实施话语提升行动,加快话语体系建设

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具有XX特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一要推进政治话语学理化。加强对当代政治话语的学理研究,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核心思想、关键话语体现到各学科领域,运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概念、范畴、理论,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形成富有学理性的表述方式、表达风格,在理论阐释、课题研究和宣传宣讲中,实现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良性互动。持续改进文风,提升传播内容的知识性、可读性,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懂的道理,讲好XX故事,传播XX声音。坚持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和通俗化理论宣讲,促进政治话语和生活话语的日常转换。在国家和省重大政策发布过程中,作出学理化阐释,增强政治话语的影响力。

二要推进学术话语大众化。坚持研究与普及并重,把理论渊源讲清楚,把现实问题讲明白,持续推出厚实透彻、接地气的研究成果,推进学术成果的通俗化、大众化表达。充分利用融媒体资源,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科普服务,推动社会科学普及交流协作和资源共享,以及优秀成果创作、展示、转化和奖励。加强政策解读、学术传播的大众化话语体系培训。

三要推进中国话语国际化。充分依托XX省区位优势、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通过对中国理念、中国主张的学术话语转化,打造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聚合多方资源,实现多学科联合,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提供高质量话语供给。进一步促进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和国际话语的良性互动,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向世界传递XX声音、中国观点,形成国外民众易于接受的话语叙事。利用中蒙俄国际智库联盟、东北亚智库联盟、中俄科技合作联盟等平台拓展学术交流渠道,打造高水平国际传播平台。

 

 

67 3006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