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产业链党建存在问题【范例10篇】

小甜 分享 时间:

食品产业链党建存在组织松散、责任不明、沟通不畅、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亟需加强管理与协调,提升整体效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食品产业链党建存在问题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食品产业链党建存在问题

食品产业链党建存在问题 篇1

为贯彻落实中共抚州市委办公室、抚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抚办发〔2020〕8号),有效克服疫情不利影响,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不断提升我县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我县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现就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制定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经济发展推进战的总体要求,以文化旅游、面包食品产业、竹木产业、现代农业、中医药康养等为重点,推进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变,坚持龙头引领、专业配套、区域联动、产供销一体,形成以生态旅游为首位,以面包产业、竹木产业为主导,以现代有机休闲农业、中医药康养等服务业为重点的“1+2+2”的生态产业体系,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加快产业升级、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为我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工作目标

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提升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我县特色优势,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领航企业和拳头产品,形成十亿级五十亿级百亿级产业梯次发展格局,推进全县产业迈向中高端。

三、工作职责

(一)调研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全面掌握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关键共性技术、制约瓶颈等情况。

(二)研究制定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实施产业链“四图”作业;其他领域产业链参照实施。

(三)研究制定做优做强做大产业链工作计划,统筹推进产业链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

(四)精准帮扶产业链协同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

(五)研究制定支持各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措施。

(六)建立产业链发展日常调度通报机制,加强工作协调,细化工作举措,形成工作合力。

四、工作体系

(一)建立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对产业规模实力强、产业链条完善、龙头企业支撑突出、发展空间大的重点产业链,由县领导分别担任产业链链长,按照“领导领衔推动、部门牵头落实”工作模式,协力推进产业链发展。县直牵头部门负责产业链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具体分工安排见附件)。未列入重点的其他产业链,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和相关责任部门负责。

(二)建立链长制支撑服务体系。业务支撑部门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位部门领导、一位股室负责同志、一个工作方案”模式,建立日常支撑服务机制,协助产业链链长和牵头部门推进相关工作。

(三)建立链长制决策咨询体系。依托县内外研究机构和智库力量,分产业链组建专家咨询机构或专家顾问团,负责跟踪分析国内外经济与产业发展动态趋势,研究有关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为产业经济、技术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四)建立链长制议事协调体系。实行产业链链长负责制,由链长牵头研究推动产业链发展各项工作。

五、重点任务

(一)实施供应链协同推进行动。针对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全面梳理供应链关键流程、关键环节,精准打通供应链堵点、断点,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推动大中小企业、内外贸配套协作各环节协同发展,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二)实施项目强攻行动。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按照“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强化对重点项目引进、投产、运营的调度和服务,推动项目加快落户、建设、投产,尽快达产达效。

(三)实施创新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自主或联合建立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等机构。积极引导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形成明显的行业优势和品牌效应,促进产品质量升级和档次提升,带动相关配套,衍生产品发展。

(四)实施融合发展行动。推进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进和深化军民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产业融合,支持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链细分领域集中度和跨链融合度。

(五)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深入实施“百亿”产业工程,遴选培育产业链领航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孵化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引导成长性好的小微企业升规入统。

(六)实施集聚集约发展行动。加快标准厂房、技术研发、信息服务、质量检测、原料供应和物流配送等平台建设。打造产业发展政策要素支撑洼地,引导金融部门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形成产业贷、特色贷等金融产品,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支撑。聚焦面包食品、竹木产业,促进集群能级提升,将其打造成在国内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七)实施文旅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文化和旅游+”等新型产品。快速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强攻态势,科学谋划文旅产业项目布局,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最佳旅游目的地。设立“文旅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文旅中小微企业发展。创建多元发展平台,努力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出一批品牌名录。

(八)实施商贸物流畅通行动。加快城乡配送体系建设,提升配送效率。建设县冷链物流园,补齐物流园区、县城物流中心、乡镇配送点三级配送网络基础和冷链物流短板,提升配送效率,培育商贸物流供应链“链主”型企业。

(九)实施房地产业、建筑业转型升级行动。引导房地产业转变开发模式,积极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发展旅游度假地产、养老地产、医养地产、租赁地产,着力开发节能、环保、智能高品质商品房项目。转变工程建设组织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拓展县外市场。鼓励支持房地产企业、建筑企业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增强带动力和引领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

(十)实施要素保障行动。引导要素资源集聚,着力解决资金、能源、土地、用工、技术、运输、原料等各方面困难问题,保障产业链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要素需求。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是县委、县政府推动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决策,是对冲疫情影响、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县产业链链长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教科体局、县文广新旅局、县卫健委、县工业园区、县住建局、县民政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招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人社局、县水利局、县城管局、县交通局、县房管局、县林业局、县面包办、县工创投、县金融办、县旅投集团、县纯净文旅公司、县邮政公司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工信局,负责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总体协调推进,办公室主任由县工信局主要领导兼任。成立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小组,由县各相关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牵头单位主要领导分别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各牵头单位,具体负责产业链协调推进工作。

(二)强化链条建设。各产业链长要根据产业发展现状,绘制产业发展“鱼骨图”,做好“铸链、强链、延链、补链”工作。对基础较好的产业,如面包食品、竹木产业,可围绕领航企业圣农集团、大庄竹业有限公司、面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铸链、延链,补齐补强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产业,如数字经济等产业,要做好铸链、强链工作,持之以恒推进产业发展。

(三)强化政策支持。突出综合施策、精准发力,针对不同产业链的特点和实际实施“一链一策”,打好政策组合拳,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四)强化调度督导。加强信息沟通通报,建立调度机制,强化日常督导,定期调度各产业链工作进展情况,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支持产业链发展,构建推进产业链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强化宣传引导。强化链长制工作舆论环境营造,充分依托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多角度、多形式加强宣传报道,形成良好发展氛围。

七、工作安排

各产业链牵头部门、责任单位要抓紧开展工作,对照链长制工作职责和要求,结合产业链实际,尽快研究提出工作方案,排出工作进程安排。7月30日前,要开展专题调研。各产业链由链长带队或委托责任部门组织,集中开展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掌握实情、找出症结、精准施策;8月30日前,要召开专题调度会。重点协调解决产业链招商、重大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发展、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各方面问题;9月底前,要组织一批活动,重点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产融对接、技术对接等综合活动,并策划一批专项活动。

食品产业链党建存在问题 篇2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按照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一二三行动”,锲而不舍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努力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要求,确保“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在招大引强方面取得更大进展,现制定“绿色食品牌”产业链招商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思路

咬准锲而不舍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努力实现“中国最优、世界一流”目标,坚持以强链、延链、补链为重点,努力搭建“绿色食品牌”产业链招商工作架构,结合现有产业基础与优势,分析出亟需解决的产业瓶颈和所需引入的配套或互补性产业环节,瞄准行业龙头企业,突出重点产业,详细制定招商个案,组织开展精准招商,努力形成“绿色食品牌”产业链示范带动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

二、工作目标

以生猪、肉牛、核桃、种业、冷链物流等重点产业和方向为突破口,详细制定产业链招商个案,组织开展精准招商,力争×××年引进协议总投资额10亿元以上农业企业×家以上;带动各州市引进协议总投资额5亿元以上农业企业×家以上;促成100个农业重点招商项目签约;推进50个农业重点招商项目落地。

三、工作专班

成立由×××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相关处室负责人及有关州市分管领导为成员的“绿色食品牌”产业链招商工作专班(以下简称“工作专班”),负责统筹、研究、决定“绿色食品牌”产业链招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加大“绿色食品牌”产业链招商工作协调力度,形成每月会商1次、适时赴重点州市现场调研协调、按照“绿色食品牌”产业链招商个案组织开展外出精准招商的工作机制。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在×××处,由×××兼任办公室主任,××处其他同志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室要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制定“绿色食品牌”产业链招商个案,研究建立问题清单制、挂图作战制、按月会商制、情况通报及信息共享制,做好“绿色食品牌”产业链招商统筹协调、制定计划、任务分解、成果收集等系列工作。具体人员组成情况如下:

“绿色食品牌”产业链招商工作专班组成人员

组长:××××××××××××××

成员:××××××××××××××

××××××××××××××

××××××××××××××

××××××××××××××

××××××××××××××

××××××××××××××

全省各州市分管领导。

食品产业链党建存在问题 篇3

1肉食品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概念

肉食品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是指为确保肉食品安全而围绕从饲料加工、养殖生产、屠宰加工、肉品加工、贮藏配送、销售到检测溯源整个肉食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所建立的食品安全生产集成创新体系。

2肉食品安全国内外研究进展

饲料及其原材料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微生物污染均可能通过饲料使畜禽致病,从而危害人类健康[9]。相关研究表明,饲料中适量微量元素可以补充畜禽营养需求的不足,促进畜禽的生长,但是过分添加微量元素不能被畜禽吸收而被排泄出来污染环境,如添加高铜、高锌、砷制剂等,所以应该控制其添加量。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添加剂对畜禽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10],可以替代抗生素在饲料中作用,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等微生态制剂亦可减少和控制饲料中抗生素添加量。优质、安全的肉食品必须有优质的原料作保证,而优质的原料必须有畜禽养殖安全生产技术体系作保障[11],畜禽生产过程常因环境污染、畜禽疫病和药物残留所导致的安全隐患,这些原因均在养殖环节表现得更为明显。关于肉食品安全生产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畜禽屠宰加工方面的研究和应用。鲍清岩[12]利用通过对屠宰加工行业中检疫环节的研究和分析,针对传统检疫方式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射频识别技术与屠宰生产线控制系统相结合的应用方式,实现了检疫样本的准确对应和智能识别与管理。畜禽屠宰加工要严把检疫关,严格执行动物检疫有关规定,杜绝采纳存在安全隐患的畜禽,同时应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如二氧化碳致晕技术、真空自动采血技术、立式蒸汽隧道烫毛技术、自动定位火焰燎毛技术和同步检疫技术等解决畜禽屠宰加工过程的交叉污染问题;同时,提出无公害猪肉安全生产体系的构建[13]。畜禽的屠宰过程打破了本身的防御体系,肌肉组织又含有适合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14-15],在后续的分割、贮藏、包装、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极易遭受微生物的污染[16-17]。分割工艺差异、机械化程度低、手工操作多等因素,导致分割过程微生物污染难以控制,所以对分割过程中具体污染途径和微生物增殖速度的研究尤为重要[18]。畜禽屠宰后鲜肉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在高温及长时间烹调加工畜禽肉过程中容易生产一类具有致突变、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19]。在肉食品销售过程中,采用市场准入制度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20],规定肉食品能够进入市场销售的质量底线,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从而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关于肉食品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的检测技术,对饲料及其原料有效组分与危害物质进行追踪检测,主要用以显微镜观察[21]、检测蛋白质[22]和检测DNA等为基础的方法[23]对饲料组分检测;但是目前相关饲料成分检测的方法存在问题,大部分方法不能有效地将允许畜禽组织成分和禁止的组织成分区分开来,比较容易出现假阳性[24]。畜禽疫病防治与诊疗是肉食品产业链安全生产体系的重点也是难点的问题,疫病潜伏期差别大,而且有些疫病容易传染、变异和耐药性,这就给防治与诊疗检测增加难度。大量研究表明,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25]和蛋白质免疫技术[26]可以有效地对畜禽疾病诊断,便于疫病防治。关于肉食品全产业链的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和药物残留的检测分析方法:主要有微生物法[21]、仪器检测方法[]和免疫分析法[29-31];但是相关检测方法都只能做到定性分析,而未能定量分析。

3肉食品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的构建

肉食品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创建,应包括饲料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的构建、畜禽养殖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的构建、畜禽屠宰加工安全生产技术体系、肉食品流通安全保障体系和快速检测技术等整个肉食品产业链集成创新体系。

饲料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的构建

饲料安全的主要因素有饲料原料品质、安全贮存、配方中对各种投入品用量与安全的控制、饲料加工工艺的合理设计和参数的恰当选择、操作过程的管理和加工后饲料贮存管理等。只有严格控制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生产出安全的饲料。饲料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饲料原材料及投入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二是饲料生产加工过程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三是饲料产品在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饲料原材料及投入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饲料原料必须执行国家《饲料卫生标准》,使用添加剂必须是农业部《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品种目录》,药物添加剂要符合《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由于抗生素进入肉食品产业链将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因此,可以通过综合开发和应用寡聚糖、活菌制剂、中草药、天然植物提取物等免疫增强剂,取代抗生素;同时利用酶制剂和有机微量元素,降低矿物质及无机微量元素的用量,确保“饲料无忧”。饲料生产加工过程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在饲料是生产加工工程中,应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推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加强投入品特别是添加剂用量的管控,严格执行配方标准和加工工艺参数,制定科学的作业指导书,确保在饲料生产过程中按特定程序和标准操作,实施饲料配置过程安全控制、确保饲料安全。饲料产品在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饲料在出厂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抽样检测,饲料在销售和使用过程容易受到微生物等污染,所以在使用前还必须对每批饲料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确保所有指标都能达到无公害饲料标准,养殖单位应与饲料生产单位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确保饲料安全的可追溯。同时,通过建立临界限的检测程序、纠正方案、有效档案记录保存体系、校验体系,保证最终产品中各种药物残留和卫生指标均在控制限以下,有效杜绝有毒有害物质和微生物进入饲料原料或配合饲料生产环节,才能确保饲料质量安全。

畜禽养殖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的构建

畜禽养殖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投入品安全、疫病防控以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等方面。因此,畜禽养殖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的构建,应包括生态养殖环境体系、疫病防控体系和科学养殖安全体系等。建立生态养殖环境体系养殖生态环境可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建立生态养殖环境体系,严格按照GB/—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农业部NY/T388—1999《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和NY5027—2008《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等标准的规定,确保畜禽生产环境安全。建立疫病防控体系建立疫病防控体系是确保养殖安全的重要手段,动物疫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动物疫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养殖环节应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同时,利用疫病诊断实验室,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抗体水平进行测定,对病菌病毒进行分离与诊断,利用先进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达到快速准确诊断疫病的目的,及时分析确诊病症,做到对症下药,提高疾病的防治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保健计划,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养殖场生产和疾病监测记录,从而制定养殖保健计划和有效制定免疫程序,建立养殖场疫病监测与保健体系,实现全程保健、健康养殖,从源头控制疾病的发生。建立畜禽养殖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建立科学的用药制度和针头监管制度、以及出现药残超标及断针时的应急处理技术。建立并保存免疫和全部用药记录,治疗用药记录包括生猪编号、发病时间及症状、治疗用药物名称(商品名及有效成分)、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疗程、治疗时间等,避免药残超标及断针的产生。严格遵守规定的用法、用量及休药期,建立药物使用监控体系和用药追溯制度。同时,在养殖环节建立并推行良好农业规范,建立并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从养殖环节确保肉食品安全。总之,养殖过程应建立“六大统一”新型养殖安全保障体系,具体为:建立统一饲料供应体系,确保饲料安全;建立统一良种繁育体系,确保品种优良;建立统一防疫体系,确保防疫安全;建立统一饲养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化生产;建立统一饲养管理体系,实现规范化管理;建立统一产品收购体系,确保产品的可追溯。

构建畜禽屠宰加工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在畜禽屠宰加工中实行高度自动化生产,并最大限度地保持畜禽的自然风味和提高卫生质量;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展综合利用,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通过经常检修设备,生产环境监控,提高肉食品加工操作者技能及安全卫生意识等;添加剂的使用必须遵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屠宰加工遵照HACCP管理体系。创建并完善畜禽屠宰加工安全生产体系。在肉食品加工过程,要建立肉食品参杂检测体系,不同组分肉食品分别加工,避免与其他肉类参杂,并标明肉食品中的各个成分及含量,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双向电泳和免疫学技术等手段对其参杂进行检验[32]。避免出现类似宜家“马肉风波”事件,而对肉食品行业造成不必要困扰。

构建肉食品流通安全保障体系

肉食品流通环节尚缺少统一明确的具体规定,亟待国家出台肉食品储运、销售的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对进入市场的肉食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20],按照GB/T19221《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标准建设,创建统一“配送、标识、标准、持证上岗、管理”的营销模式。肉食品市场销售单位必须向消费者提供带有原产地标志的销售标识,发现问题以便以最快捷的方式追溯查处。在销售过程中利用快速诊断检测技术替代感官检测;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构建“流通无忧”。

创建肉食品产业链安全生产快速检测技术

在肉食品“从源头到餐桌”全过程生产中,动物疫病、违规使用或误用药物、滥用添加剂等造成猪肉产品不安全的主要因素。建立应用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和设备,建立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饲料污染物检测技术、活体病菌(疫病)检疫技术、猪肉及制品的污染物检验技术和药物代谢与迁移规律研究,实现有害因子代谢和迁移的安全性监测,是有效开展猪肉的安全生产和长效管理的有力手段和关键。因此,针对肉食品生产中主要的和可能存在的有害因子(生物性和化学性有害物),从快速现场筛查和高通量检测体系着手,建立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典型病源微生物高通量筛查分析平台和基于光谱、色谱技术的化学有害物质的高通量筛查分析平台,研究建立化学污染物、活体病菌和肉品加工二次污染物的检验检疫技术等关键检测技术,有利于动物药物代谢监控、产品安全迁移检测和溯源监控,保障肉食品质量安全。

建立肉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

按“从源头到餐桌”的科学理念,针对肉食品安全生产的关键控制点,创建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的肉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有利于监测任何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同时,应用数码技术与微卫星DNA标记,研究动物源性猪肉个体鉴别和产地鉴别研究;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及脉冲场凝胶电泳等基因分型方法,研究猪肉中病原微生物溯源系统,揭示猪肉各个环节中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各种危害因素的来源和变迁规律,建立肉食品产业链安全可追溯体系。

4结语

关于如何提高肉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需构建肉食品产业链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引进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建设检验检测中心,对养殖过程中的畜禽疾病检测监控和投入品的检测监控、以及对屠宰加工、配送销售等环节的检测监控,才能确保肉食品的安全。加大对检测技术的研究,为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其次要重点研究开发安全优质高效饲料和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及设施,努力开发高效、残留量少的兽药品,以替代残留量大、易产生抗药性的药物,同时重视高效、低毒、无公害的中草药、微生态剂和酶制剂等的研制和应用;培育优质高产的畜禽新品种,创制高效特异性疫苗、高效安全型兽药及器械,开发动物疫病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预警监测、检疫诊断、免疫防治、区域净化与根除技术;从而创建肉食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总之,食品安全关系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涉及食物供应链的全过程,有必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食品安全监控技术体系,制定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从而构建“饲料无忧”、“养殖无忧”、“加工安全”及“流通无忧”的安全生产体系,以确保肉食品安全。

食品产业链党建存在问题 篇4

根据《宣城市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宣农〔2021〕2号)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的精神,以加快推进绿色食品电商产业带建设为抓手,重点实施绿色食品种养基地建设固链、绿色食品产业园提档升级强链、绿色食品线上营销延链、发展快递物流仓储补链四大行动,推进徽菜食材、优质粮油、农林特产、畜禽水产、中药材等具有绩溪传统特色的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

二、发展目标

全面推进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聚集度显著提高,龙头企业显著壮大,打造成为长三角绿色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到2025年,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达60个,规上企业数达到20个以上,其中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达10个以上,超10亿元以上的企业1个;打造50亿元以上绿色食品产业集群1个。

三、重点任务

(一)绿色食品种养基地建设固链行动

1.实施百亿现代农业培育工程。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一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绿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重点实施“十乡百碗”“千店万厨”牵引行动,打造“一县一业”徽菜标志性品牌产业;实施“南桃中竹北油”培育增值行动,打造省级林特食品优势区产业基地;实施茶叶品牌增效行动,打造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样板基地;实施中药材带动增收行动,打造“十大”皖药示范基地;实施特色养殖增质行动,打造长三角优质肉制品供应基地。到2025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茶园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中药材面积达3万亩以上;全县小黄牛、绩溪黑猪、放养土鸡出栏量分别达到万头、1万头、20万羽。大力发展山核桃、笋用竹、油茶等林特产品生产基地,分别达到13万亩、16万亩、6万亩以上。全县食用农产品产值达20亿元以上。

2.大力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开展重大病虫害联防联控、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科学施肥技术,扩大生物有机肥、果菜茶有机肥替代肥推广应用。强化农膜回收利用,推广应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力争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0。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15个,稳步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

3.打造绿色食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一批在长三角地区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重点培育绩溪臭鳜鱼、绩溪火腿、绩溪山核桃、金山时雨茶、绩溪黑猪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公用品牌。完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加强绿色食品产业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市场管理,开展联合检查,维护绿色食品产业品牌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绿色食品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强链行动

1.重点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园。按照“一县一园”要求,以障山西路、徽山大道、S207、西环线为四边区域,以纬一路、纬二路为园区主干线,建设集产品研发、生产加工、电商物流于一体的绿色食品产业园,占地平方公里,水电路等“七通一平”全部到位。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由分散式向园区聚集式发展,形成徽菜食材区、绿茶加工区、坚果食品区、保健食品区、肉制品加工区、电商冷链物流区以及食品展示中心“六区一中心”功能格局,建设成为国家林业产业园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5年,园区绿色食品企业数达到40户以上,其中规上企业20户以上,食品加工产值达50亿元以上,带动全县45万亩特色农林基地发展。

2.大力发展食品精深加工产业。推进食品精深加工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培育食品加工核心企业,积极引导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种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加强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研发和应用,重点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形成绿色食品产业“领军企业”“成长企业”和“雏鹰企业”梯次发展格局。依托重点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产业大型企业集团,打响特色品牌,引领食品产业集群发展。

3.加快推进食品加工项目双招双引。编制食品加工产业招商图谱,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精准开展“双招双引”,吸引一批绿色食品产业巨头落户绩溪。支持龙头企业与行业头部企业加强资本、项目、人才等合作,重点支持5000万元以上项目落地建设,有效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三)绿色食品电商线上营销延链行动

1.建设绿色食品电商产业带。通过培育和招引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电商企业、物流仓储企业等三大块,做大做强绿色食品电商产业带。重点扶持网络食品品牌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本地食品企业,支持食品电商企业兴办食品分装企业,形成在长三角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食品电商企业集群。到2025年,绿色食品产业链冷链流通、电子商务服务业产值达30亿元以上,占绿色食品加工产值30%以上。

2.优化升级农村电商。大力推广“电商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动电子商务与食品加工融合发展。以电商企业为客户群,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大力引进和培育食品电商企业。到2025年,培育食品电商企业200家。重点支持网销1000万元以上的食品电商企业发展。

3.全力推动产销对接。充分利用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等各类展会、交易会、博览会平台,拓展销售渠道。通过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县名优农产品知名度。大力开发便捷化、功能化、品质化、多元化的新产品,发展订单和定制农业,扩大农超、农企、农校、农馆等产销对接,促进全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与文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

4.聚力培育电商人才。充分利用毗邻杭州“数字城”和绩溪人的商业特质优势,加大培育电商人才队伍,重点加大电商带头人培训。出台鼓励支持电商创业的配套政策,引进一批电商高端人才。积极推动高校与电商协会、园区、企业合作,突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电商人才。充分发挥县电商行业协会纽带桥梁作用,做好食品电商企业的业务指导。

(四)发展快递仓储物流补链行动

1.建立快递仓储物流体系。加快基础配套设施扩容提质,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进“邮快合作”项目实施,升级县级快递仓储中心。重点支持电商企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预冷、分拣包装、仓储保鲜等基础设施。支持鼓励低效闲置土地厂房用于建设云仓储,基本形成农产品快递、仓储、运输、配送“无断链”冷链物流体系。

2.建设徽杭智慧物流园。构建适应电商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完善优化物流网络布局。建设占地52亩,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徽杭智慧物流园,打造长三角绿色食品电商物流仓储基地,提高电商与物流协同发展水平。引导物流协会规范运营,做大企业规模,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绩溪县绿色食品产业链领导组,由县长担任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分管副县长担任副链长,组建工作专班(设在县农水局),县农水局、县科技商务经信局、县林业局、县经开区管委会、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招商合作服务中心、县市场监管局、县税务局、人民银行等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共同参与,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工作责任,分工合作共同推进。

(二)强化政策支持。支持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全面落实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基础设施等各类扶持农业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为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扩大授信规模,重点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开展“四送一服”行动,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

(三)强化要素保障。围绕完善绿色食品产业链,推进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优化配置。积极招引全球500强、龙头型、基地型、平台型、补链型产业项目,落实“土地、资金、能耗跟着项目走”机制,确保重大农业招商项目落地。支持企业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加快推动绿色食品产业提质增效和技术升级。引导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急需紧缺的创新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

(四)强化调度推进。实行产业链链长负责制,每季度召开1次链长制工作联席会议,调度工作进展情况,统筹推进产业链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个行动方案、一个工作专班、一项扶持政策、一套实施措施、一个考核办法”模式,强化日常支撑服务,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将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纳入县对乡镇、县直单位的乡村振兴、生态农业等考核内容

食品产业链党建存在问题 篇5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建立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决策部署,为有效应对疫情不利影响、稳定经济增长,加快完善和壮大具有安义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链,推动我县农业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现特制定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按照省市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经济发展推进战总体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绿色食品产业龙头昂起、加工升级、三产融合为目标,以产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以产业创新、提质为核心,以水果、稻米等(以下简称两大产业子链)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建立绿色食品产业“链长制”,集中力量主攻优势产业链,全力以赴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加快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为推动安义农业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工作目标

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聚力打好绿色食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提升水果、稻米等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做强一批行业有地位、国内省内有影响的绿色食品产业链核心企业,让绿色食品产业原料供应基地规模大起来,产业集群聚起来,链主型龙头企业强起来,绿色食品品牌树起来,培育壮大一批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中小企业集群与大型企业集团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推动全县绿色食品产业链迈向中高端,不断提升全市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一)水果产业,到2023年

1、强链方面。

产业规模:水果产业增长达到3亿元;

企业规模:企业总数达到60户,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企业达3户;

品牌创建:创建一个省级水果品牌、一个市水果品牌,认证申报5个有机水果产品、10个绿色水果产品水果生产企业。

2、延链方面。创建一个优质果树苗木繁育中心、建设2个标准化特色设施水果示范基地,完善优质水果销售体系。

产业配套:通过果业种质提升、标准化种植、绿色生态栽培、省力化机械应用等配套措施实施,提升果业管理水平和提质增效。

产业占比:11%

3、补链方面。引进一个水果物流园。

(二)稻米产业,到2023年

1、强链方面。

产业规模:稻米产业增长达到 8亿元;

企业规模:企业总数达到8户,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企业达4户;

品牌创建:创建“凌继河牌凌代表米”绿色品牌等

2、延链方面。

产业配套:通过稻米品质提升、标准化种植、绿色生态栽培、化机械应用等配套措施实施,提升稻米管理水平和提质增效。

产业占比:30%

3、补链方面。建立一个大米批发配送中心,建设一批米粉加工企业

三、工作职责

(一)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四大产业发展工程和特色优势产业,调研梳理等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全面掌握水果、稻米两大产业子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发展平台、关键共性技术和制约瓶颈等情况。

(二)根据两大产业子链的梳理情况,研究制定两大产业子链的产业链条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等“四图”和重点企业清单、项目清单、产业集群清单、问题清单、政策清单等“五清单”,实施绿色食品产业链“按图照单”作业。

(三)研究制定做大做强做优两大产业子链的工作计划,统筹推进产业链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

(四)精准帮扶两大产业子链上下游各环节协同发展,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与问题,破除产业链发展瓶颈制约。

(五)研究制定支持绿色食品产业链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县乡两级领导干部挂企帮扶制度。

(六)成立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办公室,建立产业链发展日常调度通报机制,加强工作协调,细化工作举措,强化要素保障,形成工作合力。

四、工作路径

(一)建立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实施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是县委、县政府推动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决策,是有效应对疫情、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举措,是彰显省会担当的重要行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绿色食品产业链由谭伯乐县长为链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熊振强,副县长余建国、副县长魏宗强为副链长,县农业农村局及县科工信局负责提供业务支撑,县绿色食品产业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由刘宗彪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张党印同志和杨德明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县农业农村局机关相关处室具体负责牵头推动重点两大产业子链相关业务,未列入重点的其他绿色食品产业链,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分管领导和相关责任处室负责培育。乡镇(红山管理处)要参照县安排建立相应工作体系。

(二)建立链长制支撑服务体系。按照“产业子链+县级负责同志+主管部门领导+牵头处室负责同志+配合处室负责同志+工作方案”的模式,建立绿色食品两大产业产业子链日常支撑服务机制,协助产业链链长和牵头处室推进相关工作。

(三)建立链长制决策咨询体系。依托省内外研究机构和智库力量,分行业组建绿色食品产业子链专家咨询机构。负责跟踪分析国内外经济 与产业发展动态趋势,研究有关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为产业经济、技术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四)建立链长制议事协调体系。实行产业链链长负责制,绿色食品产业链由链长牵头研究推动产业链发展各项工作,对绿色食品产业链发展中遇到的与全县其它重点产业链共性问题和关键性问题,提交县产业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对绿色食品产业链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性问题,由牵头部门报请链长研究解决,日常工作由县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办公室承担。

五、工作任务

(一)实施产业链协同推进行动。针对绿色食品产业链发展现状和特点,全面梳理产业链上下游供应的关键流程、关键环节,精准打通产业链流通各环节堵点、断点,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推动育种、种养、加工、流通、检测、销售等各环节、大中小企业各层次协同发展,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全力推进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培育壮大。

(二)实施重大项目引进攻坚行动。坚持“项目为纲、项目为王”不动摇,聚焦“招大招强招新、强链补链延链”,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围绕产业链、产业集群引进项目,补齐绿色食品产业链短板、弱项,重点引进一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优势企业,新上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集聚度高、牵引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引进及项目建设强动能增后劲,强化对重点项目引进、投产、运营的调度和服务,推动项目提速提质提效,加快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的项目梯次推进格局,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三)实施核心企业培育提档升级行动。聚焦产业链发展主体引进和培育,对产业链“大中小”企业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推动各产业子链关键企业梯次引育,盯住“领军型”、瞄准“成长型”、发掘“雏鹰型”、关注“潜力型”龙头企业,着力引育一批品牌知名、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大龙头,打造一批“专精特新”规上企业,培育引导一批成长性好的小微型企业升规入统,提升大中小企业在同行业的地位和档次。启动农业企业家培育计划,加快培养一批知识型、专业型、创新型、市场意识强的农业企业家。启动领导挂企帮扶计划,对产业链核心企业实施分级对口挂点帮扶,协助企业解决发展困难和瓶颈,加快核心企业发展速度。

(四)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行动。以绿色食品资源集聚区和物流节点为依托,促进产业前延后伸、横向配套、上承市场、下接要素,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构建紧密关联、高度依存的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培育生产、加工、流通、物流、体验、品牌、电商于一体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做优做强一批在全国全省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

(五)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推动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产业链企业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柔性引进一批院士、博士和全国全省知名专家,参与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聚焦专业性、产业性、区域性重大关键问题,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问题攻关,着力改造提升产业链条各环节短板,为产业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同时支持产业链企业引进先进技术、高端设备和高素质人才,推动企业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推进重点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广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超前布局产业链和创新链,助力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增加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和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六)实施产业融合发展行动。依托种植业,提升种植业,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着力延伸绿色食品产业链,培育一批以种养为基础、以加工为纽带、以商贸物流为支撑的产业形态。跨界配置农业与工业、商贸、文旅、物流、信息等现代产业要素高位嫁接、交叉重组、渗透融合,推动“农业+”多业态发展,一是依托加工流通带动业态融合,引导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业态,二是依托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依托信息技术带动业态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认养农业等业态,探索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全面提高产业链细分领域集中度和跨链融合度,提升绿色食品产业链层次水平。

(七)实施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行动。完善绿色食品产业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现代仓储、冷链保鲜、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引导绿色食品产业链主与新型流通主体对接,拓宽市场营销渠道。发挥绿色食品的品牌引领作用,坚守品牌定位,创新宣传手段,培育和创建一批叫得响、质量信得过、美誉度高、消费者认可的绿色食品产业品牌,拓展品牌溢价空间。

(八)实施资源要素集聚融合行动。建立精准化、个性化要素供给机制,引导要素资源聚焦,对绿色食品产业链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优先保障资金、土地、能源、用工、技术、运输、原料等要素供给,打好政策组合拳,落实好“一链一策”。

六、工作安排

(一)9月5日前制定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

(二)9月15日前,组建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办公室,建立工作专班;组建绿色食品产业链专家智库,建立绿色食品产业链专家咨询机制。

(三)9月30日前,梳理产业链发展情况,开展产业链活动调研,制定“四图”“五清单”,并形成专题报告向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报告。

(四)10月底前,研究草拟绿色食品产业链发展扶持措施。

(五)12月底前,开展产业链招大引强和市场对接活动。

(六)11月,召开一次绿色食品产业链工作调度会,调度全县绿色食品产业链两大子链推进情况,研究解决产业链关键性短板弱项问题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七、工作要求

(一)强化政策支持。根据不同产业产业链的特点,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融通,实施“一链一策”,突出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打好政策组合拳,为绿色食品产业链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二)强化问题导向。针对产业链发展中摸排出来的困难问题,要建立问题台账,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等方式解决,对得到有效解决的及时销号,尚未解决的持续跟踪督促,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要落实。

(三)强化落地落细。近期重点抓好“五个一”工作:绿色食品产业链两大重点子链分别制定一个工作方案,拿出“施工图”,明确“任务表”。听取一次专题汇报,分产业向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汇报产业链情况、近期工作和年度方案。开展一次专题调研,由相关分管局领导带队,组织相关责任处室集中开展产业发展情况、掌握实情、找准症结、精准施策。召开一次调度会议,重点协调解决产业链存在的弱项、短板问题,制定强弱项、补短板措施。组织一次活动,重点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产融对接、技术对接、人才对接等活动。

(四)强化调度督导。加强信息沟通通报,建立调度机制,强化日常督导,形成一月一报送、一季度一小结、年度总结的工作调度机制。同时,两大产业子链牵头处室每月底报送一次工作动态给绿色食品链长制办公室,如有重大情况及时报送。工作动态重点突出产业链发展政策文件、研究协调解决的问题、开展活动情况、典型经验做法等工作内容。

(五)强化宣传引导。强化链长制工作舆论环境营造,充分依托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多角度、多形式加强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宣传报道,形成全社会关注参与产业链发展的良好发展氛围。

食品产业链党建存在问题 篇6

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为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切实提升我市产业发展水平,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围绕“一谷一城”建设和“十四五”规划,以培育壮大绿色食品、矿泉水、饮料、食用菌为重点,以强链、补链、延链为方向,进一步做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工作目标

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突出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大幅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绿色食品、矿泉水、饮料、食用菌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优势企业,形成多业并举、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推进我市产业迈向新台阶。

三、工作机制

选择我市重点产业,按照“一位县(处)级领导、一个部门牵头、一名部门负责人、一套工作专班”模式,每条产业链由一位县(处)级领导担任链长,形成领导挂帅、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和企业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由链长牵头定期专题研究推动产业链发展重要事项,会商调度重点工作。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绿色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总体组织推进、协调调度工作,实时汇总、梳理产业链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性难题,提交市政府及产业链链长统筹协调解决。

四、主要目标

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大力发展矿泉水、饮料、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精心打造有影响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领军企业和核心品牌,着力形成和巩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绿色食品产业链,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到2025年底,规模以上绿色食品企业营收增幅均超5%以上。

五、主要内容

(一)调研梳理矿泉水、饮料、食用菌等产业子链发展现状,全面掌握各产业子链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主要平台、相关上下游配套、制约瓶颈等情况。

(二)坚持龙头引领,推进产加销一体,根据调研情况研究梳理各产业子链的“五清单”(龙头企业清单、重点项目清单、产业集群清单、问题清单、政策清单),做到产业有序发展。

(三)围绕各产业子链的上下游环节,结合实际制定做大做优做强各产业子链工作计划,统筹推进链上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实现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四)研究梳理支持各产业子链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和问题。

(五)建立各产业子链发展日常调度和对接沟通机制,加强工作协调,细化扶持举措,形成工作合力。

六、重点任务

(一)培育龙头企业。利用现有支持政策,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深化产品加工和强化市场拓展。各产业子链牵头部门领导干部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分类指导、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等方面的困难,帮助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实力。重点扶持农夫山泉、通林菌业有限公司、利生源、厚爱等重点加工型企业,培育一批年产值超5000万元以上带动能力强的“大龙头”,形成各产业子链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让各产业子链龙头企业强起来。

(二)发展示范基地。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富民产业等标准基地建设,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制度,推动绿色食品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让各产业子链原料基地规模大起来。

(三)提升产品加工。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支持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保鲜、储藏、烘干、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支持加工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改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性技术难题,推广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四)强化品牌建设。坚持品牌化经营发展思路,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以及品牌产品创建等,创响一批“国字号”“省字号”“老字号”区域知名品牌。加快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挖掘传统、风俗等特色文化并融入品牌建设中,促进农产品溢价增值,让绿色食品品牌树起来。

(五)完善冷链物流。支持加工农业企业建立自动化立体冷库、中转保鲜库等设施,培育流通企业联建区域配送中心,建设仓储、运输、配送全程的“无断链”冷链物流体系,让农产品冷链物流畅通起来。

七、时间安排

(一)6月底前,成立市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领导小组,建立各产业子链专班。开展一次专题调研,梳理“五清单”。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议。组织开展一次产业链供需、产融、技术等对接活动。

(二)7月底前,完善各产业子链发展的扶持措施。

(三)8月底前,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与浙江对口合作企业对接,洽谈合作项目。

(四)12月底前,在工作推进中,及时梳理一批问题台账,集中协调解决一批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八、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是市委市政府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策,是应对疫情影响、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结合各自实际找准定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协调联动,确保链长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市政府办与各牵头部门联络沟通机制,定期汇总通报动态情况。各牵头部门要结合产业链发展需要和部门职责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细化分解任务,明确时间节点,确保工作措施落细落实。其他责任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全面落实相关工作。

(三)加强调度督导。各牵头部门要配合产业链链长定期开展集中推进行动,做好链长制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的跟踪督办和落实,指定专人负责情况调度和信息报送。市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调度汇总各产业链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反映通报重点工作动态,总结推广工作经验,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推动链长制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四)强化宣传引导。开展链长制相关业务培训,多种形式组织责任部门和企业间工作交流。充分依托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宣传,多角度营造链长制工作舆论环境。

食品产业链党建存在问题 篇7

为了加快提升我区绿色食品产业质量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围绕“一谷一城”建设,培育壮大绿色食品产业,以强链、补链、延链为方向,进一步做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工作目标

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原则,突出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大幅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主导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优势企业,形成多业并举,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全区绿色食品产业迈向中高端。

三、重点任务

(一)扶强龙头企业。利用现有支持政策,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强化产品加工和强化市场拓展。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分类指导、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等方面的困难,帮助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实力。

(二)培育产业化联合体。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动力,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带动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重点扶持以大山合、水之林为龙头的市食用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培育以众邦公司为龙头的联合体,发展五味子、野生猕猴桃产业;培育以大润公司为龙头的蓝莓联合体,发展蓝莓产业;培育以春柏药业为龙头的中药材联合体,发展中药材产业。

(三)扩大示范基地规模。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制度,推动绿色食品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让各产业子链原料基地规模大起来。

(四)提升产品加工能力。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支持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保鲜、储藏、烘干、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支持加工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改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性技术难题,推广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培育形成特色突出的绿色食品产业园,让产业集群聚起来。

(五)强化品牌建设。坚持品牌化经营发展思路,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以及品牌产品创建等,创响一批“国字号”“省字号”“老字号”等知名品牌。加快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挖掘传统、风俗等特色文化并融入品牌建设中,促进农产品溢价增值,让绿色食品品牌树起来。

(六)完善冷链物流。支持加工农业企业建立自动化立体冷库、中转保鲜库等设施,培育流通企业联建区域配送中心,建设仓储、运输、配送全程的“无断链”冷链物流体系,为农产品产地市场、批发市场、菜市场、社区便利店等提供支撑,让农产品冷链物流畅通起来。

(七)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开放,加大农业招商力度,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西经济区和台湾地区等重点区域的对接交流,围绕优势产业引进一批竞争力强、有影响力的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企业,让区域经济活起来。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结合实际,找准定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协调联动,确保链长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与工信局等各牵头部门联络沟通机制,定期汇报动态情况,与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全面落实相关工作。

(三)加强调度督导。配合产业链链长定期开展集中推进行动,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的跟踪督办和落实,指定专人负责情况调度和信息报送。

(四)强化宣传引导。组织多种形式的和企业间工作交流。充分依托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宣传,多角度营造链长制工作舆论环境。

五、工作计划

(一)3月底前,成立区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领导小组,开展一次专题调研。

(二)4月底前,完成一次重点企业和基地的走访工作,了解备春耕的情况。

(三)6月底前对有意向申报“二品一标”认证的企业进行了走访跟进及宣传指导工作。

(四)8月底前,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长春农博会。

(五)12月底前,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全国绿色有机博览会,及其它合作交流大会。

(六)12月底前,在工作推进中,总结梳理一批问题台账,集中协调解决一批制约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食品产业链党建存在问题 篇8

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安排部署,切实履行执行链长部门职责,会同工信、商务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引培链主骨干企业、谋划推进项目建设,全市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一是做实做细产业链实施方案。按照《庆阳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要求,紧盯由农业大市向现代化农业强市转变的战略目标,制定印发了《庆阳市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实施方案》及牛、羊、猪、鸡、果、菜6个特色产业分产业实施方案。方案总体上坚持市场机制、问题导向,瞄准加工能力弱、精深加工产品少、品牌不强、标准化种养比重低等短板弱项,注重以“链式”思维抓产业,开展主导产业建链、加工流通延链、科技创新补链、园区集群壮链、融合发展优链。到2025年,全市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45亿元,其中加工产值246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打造肉羊、肉牛、生猪、肉鸡、苹果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同时,为了抓实工作,6个分产业链共确定9家链主企业和34家骨干企业,谋划储备77个产业链项目,将工作任务落到优势县区、落到重点企业、落到重大项目,确保产业链建设抓实见效。在4月15日召开的全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会上,市农业农村局和环县委主要负责人分别围绕构建肉鸡、肉羊全产业链作了汇报发言。

二是建立分级抓落实推进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链长,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担任执行链长,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分管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组成的工作专班,部门联动合力推进产业链建设。建立“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链条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套专家团队、一批链主和骨干企业、一套考核体系”的“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促进各项工作抓实落地。严格落实“月调度、季分析、年考评”制度,每个产业链明确责任科室和工作人员,细化年度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做好调度分析,每季度梳理总结产业链发展现状、工作举措及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运行等情况,分析研判产业链发展趋势,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严格重点项目执行情况、链主企业运行情况的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项目资金安排、链主企业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5月7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了全市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会议,对县区加快方案制定、建立分产业链任务清单、加强调度分析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基地建设、企业招引、园区创建、品牌培育、重大项目实施等产业链重点工作做了进一步安排,市县协同联动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三是全产业链协同发力推进落实。一是突出建基地扩规模,做实产业链前端。按照“保粮、扩畜、提果、增菜”的思路,坚持把绿色生产基地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第一车间”,持续推进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加快绿色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建设,种养规模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规模效应逐步显现。今年一季度,全市肉牛、肉羊、生猪、肉鸡饲养量分别达到万头、万只、万头和万羽,同比增长%、%、%、%;出栏分别达到万头、万只、万头和万羽,同比增长%、%、%、%,肉牛、肉鸡增幅居全省第一,肉羊、生猪增幅居全省第二。全市牛奶、禽蛋产量分别达到4271吨、吨,同比分别增长%和%。建成万只以上规模羊场28个,万头生猪育肥场13个、在建8个,千头以上规模牛场24个,15万羽以上肉鸡养殖场27个,千亩以上规模苹果园33个,发展设施蔬菜万亩。环县建成百万只肉羊产业大县,宁县建成全国最大的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镇原建成西北最大的白羽肉鸡产业基地,西峰、镇原、宁县建成存栏10万头以上生猪产业大县(区),宁县启动建设450亩全产业链食用菌研发种植加工基地,宁县庆城苹果、环县肉羊、镇原肉鸡、西峰生猪、正宁肉牛、华池中药材、合水奶山羊等“一县一业”特色鲜明、发展势头强劲,有力支撑了全市一产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速增长。二是突出初精深加工提效益,做强产业链中端。在农产品加工上,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中盛、圣越、伟赫、居立等链主、骨干企业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初加工、扩大精深加工、拓展副产品加工,发展全环节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配套升级机械、包装、储运等设施设备,推动产业链“强筋壮骨”。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7%,龙头企业年加工产能达到504万吨。在企业引培上,紧盯全省农业龙头企业“2512”引培提升行动庆阳目标任务,把绿色食品加工业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外引内培”两手发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梯次发展队伍。全市共引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6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8家、市级51家,培育产值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家、5亿元以上2家、1亿元以上4家。在园区创建上,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等为平台载体,推动产业集中、要素集聚、企业集群,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等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宁县苹果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实现总产值亿元。镇原肉鸡省级产业园获批认定,正在创建环县肉羊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着力实现“一县一园”“一县多园”。环县入选全国第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全国农业产业链典型县。完成镇原屯字产业强镇建设任务,正在建设西峰彭原产业强镇。三是突出营销物流促融合,延伸产业链后端。在冷链物流上,加快推进宁县西部苹果国际商贸港和镇原平泉冷链物流园建设,启动实施陇东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庆阳居立苹果冷链物流中心、环县冷链物流园项目建设,建成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和交易集散中心。加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做好现有冷链设施维护改造,全市冷链储藏能力达到58万吨以上。在品牌培育上,“庆阳苹果”“环县羊羔肉”“庆阳早胜牛”“庆阳黄花菜”“庆阳白瓜子”“庆阳小米”6个区域公用品牌和21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溢价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庆阳苹果获得“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国家优质苹果金奖”等荣誉。环县羊羔肉成功入选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环县中盛羊肉入选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供应食品名录。鼓励引导品牌主体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全市累计培育认证“三品一标”产品98个。在宣传营销上,制作了《“甘味”庆阳农产品名录》,采取展会推介、专场销售、媒体宣传、广告宣传、线上销售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宣传营销,引导消费者“认牌消费”。已在北京、上海、广州、兰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设立“甘味”庆阳农产品展销馆和销售专区26个,推荐13个企业商标品牌进驻“甘味”广州馆等农产品直营店,引导44个经营主体入驻商超,推动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促农增收。

食品产业链党建存在问题 篇9

食品行业是我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我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我县食品行业经济规模,行业品牌推广与建设尤为重要。一流的食品品牌,必须依靠一流的食品质量,产品品质是品牌营销的基础。优质的产品,才能打造出优质的品牌,从而通过优质品牌来提升企业的形象。今年是我县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的关键之年,为发展壮大我县食品产业,制定此方案。

一、总体要求与目标

有效提升食品产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从根本上解决食品产业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强带弱,形成区域品牌效应,提升华容食品产业“含金量”。

二、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设立华容县市监局食品产业链提升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朱--

副组长:-----------------------------(负责联系一户以上食品企业,督促、指导分管基层所产业服务提升工作)

组  员:各食品监管相关单位

食品生产监管股(负责联系食品生产企业产业服务)

食品经营监管股(负责联系食品经营企业产业服务)

食品综合协调股(负责联系、指导升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

综合执法大队  (负责查处、打击食品产业违法行为)

各  基  层  所(负责联系、服务结对企业)

三、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结对子。各基层所与辖区内两个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结成帮扶对子。帮企业找生产、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企业人员培训、管理指导、技术扶持、市场开拓等方面实施重点帮带,指导企业从原料辅料(包含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备料等原料控制)、生产、加工现场(包含生产工序、设备、贮存、添加剂、不合格产品处置、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及检验室(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等关键环节严格控制。通过实施结对帮带,进一步提高食品企业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深入企业开展调研,面对面倾听企业诉求,全面了解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的与企业商讨制定帮扶措施,定人定责,跟踪服务,全力处理企业在发展中碰到的实际困难。

2、结合我局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办理环节、优化办事流程,做好服务企业工作。指导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企业注册登记“一张纸不要,一趟路不跑,业务一天办好”。对新办营业执照企业,如果材料齐全,从受理到核准原则上不超过4小时。对其他各类行政许可,按照“一次告知、一次表单、一次联办、一次办好”的要求实现本局事项的“一件事一次办”,并在规定的办结时间上缩短一半。

3、免去我局一切行政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4、指导、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并提供技术支持和检验检测服务,做到样品随到随检,并对检验检测中发现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

5、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其他职能部门提出的有关问题。

(责任单位:各班子成员、各基层所)

(二)挂牌子。指导企业悬挂公示牌,展示企业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企业挂牌公示,促进经营单位诚信自律和监管人员履职尽责,方便群众消费维权,推动社会共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督促企业完善监管公示牌,按规定标注全部内容。信息中应包含企业营业执照、生产(经营)许可证、食品安全承诺、从业人员健康证、监管单位及人员、进货票证等。

2、按规定确定企业风险等级,并依据风险等级确定年度日常监管频次并加强监管,公示历次监督检查信息。

3、明确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关键控制点和风险点。

4、公示监管责任单位、监管责任人、监管责任人联系电话等信息。

5、每月对食品企业开展定期考核检查,并量化分级计分,依据计分结果给企业颁发“食品安全示范店”、“食品安全示范企业”牌匾。

(责任单位:食品经营监管股、食品生产监管股牵头,各基层所具体实施)

(三)出点子。各帮扶责任人要立足“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向企业宣讲、解读政策法规,结合平时相关行业检查中发现的通性问题,指导企业提前做好谋划,规避风险,积极为企业出点子、解难题。协助企业做好发展规划,建立品牌战略。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结合我局职能,指导企业按生产许可要求合理优化工艺流程,缩短加工时间,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2、积极为企业出点子,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利用 “抵押登记”融资平台,进一步优化资产抵押、权利质押等融资服务,帮助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指导企业通过动产抵押等渠道融资。

3、综合企业产品结构,在企业今后发展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帮助企业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和完善各项制度。

4、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升级,加速培养本地自主品牌。结合实际情况帮助有条件的企业拓展销售渠道(如开展电商经营)。

5、利用知识产权监管有利条件,在推动企业树品牌、创名牌上积极出谋划策。指导企业运用合同,推进企业提高信誉程度,减低生产运营风险,维护企业正当权益。

6、推动企业管理,帮助企业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为企业建立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提出建设性意见。

(责任单位:各班子成员,各基层所)

(四)治乱子。组织执法人员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的小作坊、黑窝点,结合“年关守护”、“护老行动”、“护苗行动”等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查处生产、加工环节脏、乱、差的情况,加大对多次抽查、抽检不合格的企业监督检查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和乡镇小作坊监管,坚决取缔黑作坊、黑窝点。着力排查区域性、行业性(如酱腌菜产业)风险隐患,坚决取缔环境脏、乱、差及多次抽检不合格的小企业。

2、严肃查处学校、幼儿园及学习周边食品经营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和食品安全问题。

3、严格监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发现企业在关键点存在的质量问题的(如食品添加剂、餐饮企业原料票证不全),责令停业整顿,待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

4、对企业实施行政处罚一律上网公示。

5、加大行政处罚力度,达到取缔一家,震慑一片的效果。

(责任单位:综合执法大队,各基层所)

(五)夺牌子。通过“帮扶”+“严管”的手段,提升企业质量管控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净化食品生产、经营市场,构建我县“责任明晰,运行高效,保障有力,全程监管,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形成乡镇属地负责和县直部门单位“四有两责”落实、企业依法生产经营、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促进我县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不断提高区域品牌知名度,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

(责任单位:食品综合协调股牵头,食品生产监管股、食品经营监管股、综合执法大队、各基层所配合)

四、工作步骤和时间

1、2020年5月底:各班子成员、基层所确定结对帮扶对象,确定帮扶联络人。

3、2020年6月上旬: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建设性的提出发展建议,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2、2020年6月中旬:督促各企业悬挂信息公示牌,完善公示牌内容。

4、2020年6月下旬:对食品企业进行考核检查,并进行挂牌、摘牌。

4、2020年6-7月:摸排县域内食品加工经营黑作坊、黑窝点,开展集中整治。对多次抽检不合格企业加大监督检查频次和力度,对不能达标的企业予以取缔。

5、2020年7月:对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各项准备工作开展全面梳理、回头看,查漏补缺,确保“夺牌”顺利。

6、2020年9月:评选帮扶先进典型,总结帮扶活动中的好经历、好做法,并在全县推广。

五、工作纪律要求

在帮扶企业过程中,要严守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文件精神,不得干预企业正常生产,不得加重企业负担。注意工作作风,树立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要深入一线,不得“遥控”帮扶、电话帮扶。

2、不得借帮扶名义,要求企业请吃请喝,如特殊情况需在企业就餐的,只能在职工食堂就餐并不得饮酒,并按规定缴纳餐费。

3、不得借帮扶名义要求企业报销车费和其他费用。工作所需经费按规定在局财务实报实销。

4、不得要求企业提供经费外出参观学习。

5、不得在帮扶过程中向企业强制推销生产原料及用品。

6、帮扶过程中不得泄漏企业商业机密。

食品产业链党建存在问题 篇10

为贯彻落实《市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文件精神,加快打造“水”“全域绿色食品”,大力培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动我市食品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发展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来闽调研期间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为重点,以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集群化发展为方向,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农业新业态新产业,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茶产业为主导,粮食、笋、食用菌、熏鹅、烤鳗等食品加工产业为辅发展思路,运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力争到2025年,全市食品加工产业链条更加完整,产业融合机制更加健全,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要素集聚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推进茶百亿产业链创建工作,深入实施武夷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鼓励扶持茶产业一、二、三产高质量发展,重点引进茶饮料、茶日化用品、茶包装等扩链、延链、补链项目,加快完成茶旅小镇、茶检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茶产业专业园区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源头管控,推进控肥控药,大力推进无药无肥生态茶园建设,完善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质量监管体系全覆盖。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茶产业科技特派员,加快茶园生态化改造,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行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替代使用化学农药、茶园套种树木等管理模式,提高我市生态茶园的面积和茶叶品质。结合“水”品牌建设,加强“大红袍”“正山小种”“武夷岩茶”“武夷红茶”等公共品牌建设与保护。积极与新媒体开展特色宣传,让武夷茶“月月有牛事·季季有花样”,不断提高武夷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对茶叶市场实行常态化、动态化监管,依法打击茶叶市场假冒、伪劣、侵权、过度包装、恶意炒作、偷逃税收等行为。

二、重点任务

(一)主导产业

按照“控制面积、提升品质、做强品牌、延伸链条、增加附加值”的发展思路,围绕茶产业“11363”发展目标,实施开展龙头培育、质量提升、标准管控、品牌建设、市场营销、融合发展等“六大专项行动”,进一步推动茶产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1.推动茶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研究制定生态茶园建设、茶园管理技术标准,鼓励生态标准茶园、绿色(有机)、无公害茶基地建设,对现有茶山进行生态改造,围绕整治山场改造、生态茶园改造、茶林联动改造,打造三个生态质量提升示范片。健全从种植、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质量监管体系,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管控,加快推进国家武夷岩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筹建进度,加强“一品一码”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根据生产形势和市场需求,及时修订武夷岩茶、武夷红茶标准体系,制定武夷岩茶、武夷红茶标准样品。充分发挥茶产业研究院、陈宗懋院士工作站作用,加强与湖南农业大学、农林大学、武夷学院等院校合作,加快茶树优良种质资源保护及创新利用、生态茶栽培技术及机械运用、茶产业深加工产品新技术等技术攻关,全面开展现有武夷名丛的栽培、推广、应用,以及茶叶生产、加工、仓储等关键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

2.推动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按照“补短板、强优势”的要求,围绕“补链、延链、强链”目标,全面激发“链”式效应,实现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建设茶产业专业园区,根据《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对生态创业园区茶叶加工区进行扩园,建设集茶加工、茶食品、茶具、茶机械、包装、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研发等全产业链于一体的茶产业专业园区,推动茶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建立茶产业发展扶持基金,鼓励武夷星、正山堂、香江、瑞泉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增资扩产、做大做强,引有竞争力的大茶企来设立总部和运营中心,鼓励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联合经营,鼓励龙头企业以收购、兼并等方式,整合各类分散的茶产业资源,打造跨区域、长链条的综合性茶企龙头。整合全市现有茶场、综合农场等国有茶业资源,鼓励引导茶企采取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方式进行重组配置,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探索建立“茶生态银行”,打造农业(茶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以村或乡镇(街道)为单位组建合作社。推动开展茶产业延链招商,全面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化妆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支持香江茶业公司年产1万吨速溶茶粉等标准化生产线、八马茶文化研学体验园等项目建设,发挥海峡两岸茶叶包装总部作用,建设全省茶叶包装市场物流中心。

3.强化茶产品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通过细分区域市场以及消费群体、消费特点,大力推广优质茶,规范打造精品茶,带动发展平价茶,有针对性地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强化茶产品市场拓展。加快推进茶旅小镇茶文化会展中心、质检中心、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大红袍天下第一”展销平台,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供销e家”等电商平台合作,对接京东、中茶厦门公司等大型企业,拓宽武夷茶销售渠道。依托陆地港建设,布局茶产品物流基地,逐步完善建立“智慧茶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数字茶产业大数据平台和电子交易平台,发展“数字茶经济”,全力建设京东茶原产地采销集散中心、仓储服务中心、商家服务中心,将打造成立足闽东北、面向国内外的茶贸易服务中心。加大“大红袍”“正山小种”公共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引导茶企规范使用武夷茶公共品牌标识,积极融入市“水”品牌战略,不断提升“大红袍”和“正山小种”的品牌强度和影响力。积极探索“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市场发展模式,通过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每年精心策划一个主题,促进海峡两岸茶业和融共生,推动在茶业经济、商贸合作、茶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打造永不落幕的茶博会。

(二)其他产业

1.粮食产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千亿斤粮食产能、工厂化育秧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在粮食生产的应用,持续做好农业“五新”培训推广工作,选育和引进高产高抗优质品种,加快推广水稻优良品种,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加快推广“野香优莉丝”、“中浙优8号”“又香优龙丝苗”等新品种。发展粮食精加工,延伸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链条,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大力推动粮食产能区建设,积极开展农作物品种试验、鉴定、示范推广,健全水稻病虫害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水稻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打造以兴田镇、吴屯乡、五夫镇、星村镇、上梅乡、岚谷乡、洋庄乡为主的水稻主产区,重点发展优质稻、再生稻种植及推广工厂化机插育秧、水稻“五新”技术等。在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适度扩大特色杂粮种植,逐步形成以五夫镇、上梅乡、吴屯乡、岚谷乡为主的特色杂粮生产区。

2.果蔬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加工型、流通型的果蔬规模企业,鼓励建设果品贮藏、清洗、分级、精选、包装等采后处理中心,和物流、冷藏、仓储等设施。加快推进以果蔬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新建和改造一批果蔬批发市场。完善果蔬从产地到市场的冷链体系,提高采后保值率、增值率,支持发展速冻果蔬和饮料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高优设施果蔬,建设智能温室等高标准设施,提高设施果蔬生产水平综合生产能力。推广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等先进生产技术,提升水果蔬菜发展质量与水平。

3.白莲产业。探索制定白莲生产和质量分级标准,建立优质白莲种藕繁育基地,引进新优白莲品种,推广种植“太空莲”“建选5号”“建选17号”等白莲新品种,加强“玉女白莲”“熹柳镇”“兴贤”“半亩方塘”等白莲商标注册、保护和发展。加强莲加工技术引进、研发,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设备对莲子、莲心、莲叶、莲梗、莲藕、莲蓬等进行全方位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形成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依托莲荷种植基础,打造以莲荷文化为灵魂、莲荷产业为核心、莲荷主题项目为吸引、莲荷精品民宿为特色的综合乡村旅游目的地。推动“互联网+”,形成产品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畅通销售渠道,打响“五夫白莲”品牌。

4.食用菌产业。推进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和大棚设施栽培转型升级,通过菌种更新换代,不断总结、完善和改进食用菌设施栽培技术,做到精细化管理。加强食用菌加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精深加工,开发食用菌调料、风味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以兴田镇为主,建设食用菌主产区,主要发展香菇、竹荪、黑木耳、巴西菇、金针菇等种植及精深加工;以五夫镇、上梅乡、岚谷乡为主,建设菌旅融合示范区,主要发展姬松茸、竹荪、黑木耳等种植。

5.畜牧产业。以岚谷乡、吴屯乡为核心,重点发展白羽番鸭、闽北白鹅等优良品种,转变传统散养模式,鼓励稻鹅、稻鸭套养模式,推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依托“岚谷白鹅”品牌发展深加工产业,拓展岚谷熏鹅加工、包装、配送等项目建设,支持熏鹅生产销售企业做强做大。继续举办“白鹅节”、熏鹅制作技艺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岚谷熏鹅品牌效应。

6.水产渔业。推进稻鱼综合开发特色养殖,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大力发展标准化池塘养殖、稻(莲)渔综合种养、工厂化设施养殖等绿色养殖模式。发展种苗、养殖、加工、流通、营销和休闲旅游、“互联网+渔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价值链。加快推动冰鲜加工和冷链物流体系等项目建设和旅游、观光、垂钓、美食为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园和现代休闲渔业基地建设。以岚谷乡、吴屯乡为主,建设稻鱼多模块养殖示范区,推广应用稻鱼生态种养技术,实施“稻鱼共生”标准化生产,加强原种保护、技术创新、稻鱼米系列产品开发。

7.笋产业。按照“调优结构、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推进产业经营”的思路,在获“中国竹子之乡”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荣誉称号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城区域的品牌特色,以毛竹为主,调整毛竹林结构,在上梅乡建立全笋利用初级加工区,引进全笋高效利用加工企业,推进毛竹鲜笋加工利用以及竹笋休闲食品、即食笋制品、竹笋源食品饮料系列产品开发,带动本地及周边乡镇毛竹笋的加工利用,进一步做大做强竹笋特色产业。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快推动市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工作,确保完成市下达的“十四五”目标任务,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农村、财政、发改科技、市场监管、工信、商务、林业、茶业等部门为成员的市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食品加工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推进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落实,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市政府副市长

成员:农业农村局局长

财政局局长

发改科技局局长

林业局局长

市场监管局局长

工信局局长

商务局局长

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负责全市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日常工作。

2.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紧紧围绕市和我市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把发展食品深加工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环节,明确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取得工作实效。

3.加强部门联动。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单位要强化共管共抓意识,树立全市“一盘棋”,形成工作合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各项工作措施有效落实。市直各单位要加强互动联动,按照工作要求,及时把各项工作任务落深落细落实。

4.落实工作责任。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把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明确责任人、目标要求和完成时限。要强化与市相关部门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对接日常业务和考评考核工作。要强化跟踪问效,对工作推动扎实、成效显著的部门,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力、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严肃追责问责。

67 36377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