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革命先辈事迹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党的革命先辈事迹4篇”公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党的革命先辈事迹【第一篇】

彭湃(1896-1929)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广东海丰人。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3年领导创建广东海丰县总农会。次年起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历任中共广东区委农委书记、广东省第一届农民协会副委员长等职。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领导组织广东海陆丰农民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后历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参加中共江苏省委领导工作。1929年8月在上海被捕遇害。遗蓍有《海丰农民运动》。

吉鸿昌(1895-1934)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原名恒立,字世五。河南扶沟人,早年投西北军,由士兵升至营、团、师长,后任国民党政府第三十军军长、宁夏省政府主席。1931年因反对进攻中国工农红军,被蒋介石强令出国。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织察绥民从抗日同盟军。任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7月,收复多伦等地。9月,同盟军在日伪军和国民党军夹攻下失败。他脱险返回天津,在北平、天津等地继续进行抗日活动。1934年11月9日在天津被捕,24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关于革命先辈的事迹:王朴【第二篇】

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的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4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芦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该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看过"关于革命先辈的事迹"的人还关注了:

党的革命先辈事迹【第三篇】

焦裕禄,山东省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今淄博市博山区崮山镇,现源泉镇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就在家参加劳动。日伪统治时期,焦裕禄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他的父亲焦方田走投无路,被逼上吊自杀。焦裕禄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辽宁抚顺煤矿当苦工。焦裕禄忍受不了日寇的残害,于1943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无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苏省宿迁县,给一家姓胡的地主做了两年长工。

1943年,他逃荒到宿迁县城东15里双茶棚村,给地主胡泰荣家当了2年雇工,住在地主一头是猪窝、一头是牛草的小棚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从宿迁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家乡虽然还没有解放,但是共产党已经在这里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焦裕禄主动要求当了民兵。当上民兵后,他参加过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

焦裕禄于1946年1月在本村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又正式参加了本县区武装部的工作,在当地领导民兵,坚持游击战争。以后又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过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曾担任组长。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而后又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1953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他在这个工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在此期间,焦裕禄还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了一年多。1962年6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又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焦裕禄调到河南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兰考县地处豫东大平原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他从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战胜灾害的制胜法宝。

焦裕禄对同志和人民们充满热情。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10篇文章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关于革命先辈的事迹【第四篇】

丁惟汾,字鼎丞,xx日照人,同盟会创始人之一,著名社会活动家。1907年,任xx法政学堂校长。1912年,任国民党xx党务主任、省议会议员,xx法政专门学校校长。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北京办事处主任。1926年,任国民党青年部部长、中执委。后历任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训导长、教育长、中执委秘书长、监察院副院长。1954年,在台北去世。

1874年11月6日,丁惟汾出生于日照农村,幼年在其父亲执教的私塾读书,闲暇时协助家里从事农业劳动。丁惟汾不擅长诗词,精习《左传》、《史记》等书,尤其喜爱文字、音韵。青年时代参加过县学考试,是廪生。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丁惟汾的父亲丁以此,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由于家贫,无力举业,只能以教私塾维持全家生计。一生仕途无望,对清末政治腐败深为不满,崇尚西方民主思想,对子孙后辈经常灌输民主共和的主张。据其孙丁基实回忆,丁家书房门上就贴着祖父题写的欧风美雨留嘉客,古史今书读幼孙的对联;甚至在菜园门上,也贴有闲时铲平专制草内容的门对。受父亲的教诲,丁惟汾凡事身体力行,丁以此对丁惟汾早年从事的革命活动也一直是支持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决定了丁惟汾一生革命活动的性质是为国家民主、为人民利益奔走,不是为个人发达而为之。事实上,在丁惟汾的影响下,其侄子丁履侗(天鹤),外甥薄守德(字子明)、郑培南都在年纪很轻时就为民主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一、中国同盟会创始人之。

1903年,丁惟汾考入保定留日预备学校。次年,公费赴日留学,到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法律。1905年7月30日,革命先驱孙中山流亡日本,在东京赤坂区邀约各省留日革命学生集会,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丁惟汾等代表xx留日学生,出席了筹备会。同年8月20日,孙中山先生召开同盟会成立大会,到会的有17省的留日学生100多人,正式举行入盟仪式。提出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革命口号。丁惟汾等咬指盟誓,激励入会者。他从此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急先锋,并与徐镜心一起被推选为xx同盟会主盟人。同年冬,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组织,迫害中国革命党人,徐境心等人返回国内开展革命活动,丁惟汾继续留在日本,接任xx同盟会主盟人,同时负责对国内xx省革命同志的通讯、联络工作。

在日本东京,他与蒋衍升等创办了《晨钟》周刊,揭发清廷腐败,大力宣传同盟会的主张,传播革命思想;同时联络反清志士,壮大革命队伍,蒋衍升编辑,丁惟汾发行,并向国内邮寄。一年多的时间,在留日学生中发展同盟会员400余人,其中xx籍留日学生就有50多人。同盟会成立的消息传到国内,促进了xx革命力量的发展。

1907年,丁惟汾留日回国,任xx法政学堂校长,在这里他又着手发展同盟会员的工作。其中,王乐平就是由丁惟汾介绍走上革命道路的。王乐平自幼就有爱国情怀。1906年,王乐平考入xx高等学堂,1907年加入同盟会,后因有革命倾向被开除学籍。1909年,考入xx法政学堂,积极参加辛亥革命,与丁惟汾等组织xx各界联合会。在他们二人的领导下,xx各地同盟会组织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同盟会员,建立了同盟会支部。日照的许衍灼、薄子明、丁履侗、李凤鸣等知名人士都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相继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xx也积极策动独立,丁惟汾是这一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组织者。他以政法学堂为活动基地,联络革命党人,聚集力量。同盟会在学界、工商界、官僚士绅和新军的中下级军官中也开展了活动,联合各方力量,密谋举事;并在法政学堂拟定《xx独立大纲》数则,秘密活动,成立了xx省各界联合总会,公推夏莲居为会长,力促xx巡抚孙宝琦宣布独立。11月13日,孙宝琦被迫承认宣布独立。后孙宝琦出尔反尔,xx独立受挫。丁惟汾、陈干、吕子人等秘密从青岛抵达上海,请求上海都督革命党人陈其美等支援烟台起义,获得陈其美有力的军事援助。丁惟汾回烟台后,与先期到达的徐镜心等革命志士一起策动了烟台地区的起义,直至南北议和。

1912年2月,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国会。丁惟汾当选为xx省议员,后又当选为国会众议员。在国会中,以宋教仁为首,丁惟汾、徐镜心等联合xx国民党议员,坚决抵制袁世凯操纵国会选举,并取得胜利。1915年,支持外甥薄子明组成xx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1923年10月,抵制曹锟贿选总统,返回上海,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展开国共合作。

二、力促国共合作

1922年2月,王乐平与共产党员王尽美一起到苏俄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他们回国后向丁惟汾介绍了苏俄的革命经验,使丁惟汾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组织工农群众,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才能胜利,坚定了他支持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实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信心。在孙中山先生支持下,丁惟汾在上海筹办了进步刊物《北方周刊》,秘密向北方各省发行,鼓吹孙中山先生反帝反军阀的三民主义思想。

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许多共产党员也以个人名义参加了国民党。丁惟汾与李大钊均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一起被孙中山指定为国民党章程审查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党章草案的审查工作,皆坚决支持孙中山的改组政策,赢得了孙中山的肯定。此外,丁惟汾还曾与林伯渠、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员一起工作。后被派到北京,与李大钊一起负责国民党北方执行部的工作。

1924年4月,北京执行部成立,下设组织、宣传、青年、工人、调查、农民等部,李大钊担任组织部长,丁惟汾担任工人部长;同时,丁惟汾与王法勤等人担任秘书处,处理日常事务。北京执行部的国民党负责人名义上是丁惟汾,实际上,北方国共两党的工作都是在李大钊同志的领导之下,因此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和北京特别市党部,事实上是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组织。经过丁惟汾、李大钊等人的艰苦努力,国民党组织在北方得到了较大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分子。北方国民党力量在1927年以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仅xx一省就发展了2000多国民党员,北方各省省党部也都相继建立了,丁惟汾、李大钊对此建树颇丰,深为北方党人所敬重。

在这期间,丁惟汾和李大钊组织了1926年三一八反对段祺瑞善后会议的国民会议运动、五卅惨案雪耻会、北方青年黄埔从军运动等。这些活动促进了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成为全国革命高潮的前奏。由于丁惟汾、李大钊是代表着不同阶级利益、有着不同思想理论基础的革命者,丁惟汾代表的中国旧文化残余与李大钊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激烈地碰撞,丁惟汾自始即认三民主义为救国救民之唯一宝典,二者在许多重大原则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论,同时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左派与右派的斗争,丁惟汾最终走上了反对国共合作的道路。

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周恩来也多次找丁惟汾晤谈,希望他能继续与共产党合作共事,丁惟汾欣然答应。但由于蒋介石阻挠,终未成行。国共谈判时期,毛泽东主席曾拜访这位共产党的老朋友。国民党败退台湾时,陈毅曾对其后人说,丁惟汾对共产党没做过什么坏事,要他不要走。潘汉年也这么认为。可见,这位为救国救民勤劳一生的革命家始终受到共产党人的尊敬。

三、国民党元老

第一次国共分裂,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为壮大力量,竭力笼络北方革命党人,丁惟汾在这种情况下走上与蒋介石合作的道路,进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出任国民党中央党校训导长、国民党中执委常务委员。丁惟汾是国民党元老,长期掌管党务,在国民党北方执行部工作,建立了中国反帝大同盟,组建了北方各省的省党部,在北方革命党人中拥有很高威望。蒋介石十分清楚这一点,也正是蒋介石常称呼丁惟汾七哥的原因。在国民党政府成立的过程中,丁惟汾也曾任过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秘书长、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监察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等职。一度控制了南京国民党中央的大权,当时有蒋家天下丁家党之说。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江浙财阀,只看中他这块党国元老的招牌,借以笼络人心。他成了蒋介石搞独裁统治的一个幌子。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待羽翼丰满之际,蒋介石就重用陈果夫对丁惟汾影响较大的各省党部进行整改,借以削弱丁惟汾的权力。面对蒋介石咄咄逼人的气势,丁惟汾亲赴平、津等地,发起拥护民主,反对中央党部的反蒋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从此退出了国民党的权力核心。丁惟汾对政治心灰意冷,转而潜心于国学研究。但仍以党国元老的身份在南京国民政府中担任一些无足轻重的职务。1949年随国民党退居台湾,1954年去世。

67 12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