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主题党课讲课稿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

爱美丽 分享 时间:

 

七一主题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进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百年实践史,党始终把建设廉洁的政治生态放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一、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百年历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中心任务及时对政治生态系统进行构建与调适,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了党转危为安、由弱变强的历史性转变。

(1)建党初期重视纪律建设

党的纪律是党内政治体系的重要方面,约束着党员的行为规范,维护着党内政治生态的良性运行。因此,党自成立起就以严格的纪律对党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在早期的建党筹备中,由于党组织处于秘密状态,所以特别强调党的纪律。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以下简称《纲领》),高度重视纪律建设,特别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党的生存、发展,重点强调保密纪律。《纲领》指出:“党员被派到其它地区工作时,一定要受地方执行委员会的严格监督;在党处于秘密状态时,党的重要主张和党员身份应保守秘密;党员不经党的特许,不得担任政府官员或国会议员;党的地方委员会的财务、活动和政策,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19xx年x月,党的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党章,在六章的内容中,第四章专门规定了党的纪律,并对党的纪律进行细化,规定了违纪党员的纪律处分。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规定:“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训练。”“凡一个革命的党,若是缺少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组织与训练,那就只有革命的愿望便不能够有力量去做革命的运动。”决议案中还提出了党的组织与训练必须要严密、集权,并且要有严格的纪律,并提出了七项原则,其中特别强调:“无论何时何地个个党员的言论,必须是党的言论,个个党员的活动,必须是党的活动,不可有离党的个人的或地方的意味。”“个个党员须牺牲个人的感情意见及利益关系以拥护党的一致”。这些规定规范了党员在党内的行为方式。

(2)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原则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先后开展了反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瞿秋白“左”倾向盲动主义、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等错误,党内指导思想的经常变化给党的事业造成了重大挫折。19xx年xx月,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召开,毛泽东为会议写的《古田会议决议》,着重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决议》结合红四军党组织的实际,指出了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来源、在党内的表现,提出了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办法。《决议》强调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强调必须“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力量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古田会议以党内教育为载体,主要以政治、思想、组织等教育方式,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组织纪律教育,提升党员的马列主义修养。《决议》强调了在党内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极端民主化,这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工具,为当时统一党内思想、纯洁党的队伍起了积极作用。

(3)从思想、政治、组织上保持党的纯洁性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环境复杂,担负的任务艰巨。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党从思想、政治和组织上保持党的纯洁性,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1938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大力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党员人数的迅速增加和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为完成党的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也出现了一些地方为追求数量而突击发展党员、集体入党的党员入党条件审查不详细,致使党内混进了一些投机分子、异己分子。为纯洁党的队伍,1939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巩固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在目前的政治形势下,对日投降与国内分裂的危险是存在与发展着,严重的困难的任务是放在党的面前。因此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成为我们今天极端严重的任务,成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决定因素。”《决定》提出巩固党的组织要通过加强党的教育、马列主义教育和阶级教育进行。各地采取审查党员成分、审查党的干部、清查党内投机分子等方式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在党内开展正确的思想斗争,以维护党的团结等措施,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巩固党的组织。1939年xx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并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要“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巩固党,保持党的纯洁性,为形成良好政治生态奠定了基础。

(4)整风运动形成党的优良作风

在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尚处于幼年,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不善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中的问题,党的历史上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严重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态,给党的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挫折。遵义会议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当时具有绝对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党内政治生态逐步恢复。延安时期,党中央深入反思革命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总结挫折的教训,认为党内指导思想的忽左忽右、党内存在思想分歧,根本的焦点就在于是否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是否理论联系实际。为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9xx-19xx年,在全党开展了以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为主要内容的延安整风运动,通过整顿学风、作风、文风等,在全党进行了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整风运动使党内逐步取得思想认识上的一致,特别是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使党的干部的政治思想、理论素养、综合素质、廉洁自律意识等有了极大提高,为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了保障。19xx年x月xx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总结凝练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党的优良作风,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党的生存之基,是党营造廉洁政治生态的重要法宝。

(5)“两个务必”思想指明执政党作风建设方向

新中国成立前夕,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使党的中心任务发生了变化,也使党员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面对即将到来的革命胜利,一些党员思想上有了松懈,党员的思想问题、党的干部素质问题等都影响着能否形成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1949年x月,在党的七届xx全会上,毛泽东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醒全党要经受胜利和执政后的考验,告诫全党要警惕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的情绪滋长,提醒全党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毛泽东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毛泽东号召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提议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和用党的领导者名字作地名等规定。党的七届xx全会号召全党加强学习、发扬优良传统、提出“赶考”命题、阐述党委会工作方法,从思想、作风、制度等方面,为革命胜利后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夺取全国胜利做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准备。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任务重心转变,党在总结政治生态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1)严厉惩治贪污腐败行为,维护党的团结

腐败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致命“毒瘤”,这一时期,党通过严厉惩治腐败、维护党的团结,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系统。党执政初期,严重的贪污案件不断发生,党中央绝不容忍利用执政党地位谋取私利的腐败现象,把反腐败当作一场大斗争来抓,其中的代表性事件是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高岗、饶漱石分裂党的活动。1951年11月29日,华北局向中央报告了河北省揭发的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天津行署专员刘青山、张子善严重贪污情况。针对刘、张二人的贪污事实,党中央决定开除刘青山、张子善党籍,并判处死刑。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对党内极端腐化堕落分子的严厉惩处,在人民中间树立起秉公执法、严惩腐败的形象。1953年,高岗、饶漱石利用到中央工作的机会进行分裂党的阴谋活动,利用党内某些本属正常的不同意见或看法,扩大为系统的、严重的缺点或错误,企图造成党的分裂。为防止类似高饶事件的再次发生,维护党的团结,1954年x月,党的七届四中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成立了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决议》明确指出“党的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的中央;党的团结的重要保证之一是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全党高级干部的重要政治活动和政治意见应该向所属的党组织报告和反映;避开党组织和党中央,进行和散布个人或小集团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意见,是违反党的纪律、破坏党的团结的活动,必须加以反对和禁止。”反对高岗、饶漱石分裂活动的斗争,是党在全国执政后为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而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党内斗争,这次斗争使全党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从思想上政治上促进了党的团结。

(2)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内监督

加强党内监督是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党内政治生态系统有效运行的动力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和发展,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党面临着新的考验。19xx年x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指出:“在我们的许多同志中间,仍然存在着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作风,这就是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工作上的官僚主义和组织上的宗派主义。这些观点和作风都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是不利于党内和党外团结的,是阻碍我们事业进步、阻碍我们同志进步的。必须用加强党内思想教育的方法,大力克服我们队伍中的这些严重缺点。”鉴于党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八大提出要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对党的监督。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强调了党的集体领导和扩大党内民主的原则,指出:“一切重大问题的决定都要在适当的集体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容许不同观点的无拘束的争论,以便比较全面地反映党内外群众的各种意见,也就是比较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侧面。”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强调:“我们需要实行党内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的监督。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的关键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党的传统,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党的八大强调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传统、贯彻执行集体领导和党内民主的原则等思想,促进了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

(3)开展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的整风运动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党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围绕经济建设促进国家发展的同时,党非常重视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这一时期,由于国内在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群众和政府的冲突,党的一些干部在处理中简单粗暴的方式激化了党群、干群矛盾;国外波匈事件的发生,在中国共产党看来是没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认为,党的事业能不能顺利向前推进,关键是能不能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x月,中共中央发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普遍的、深入的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旨在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这次整风运动也是毛泽东设想的“让人民来监督执政党、监督政府”设想的一次实践。整风运动刚开始,党外人士对中国共产党及政府内存在的各种官僚主义现象进行了诚恳的批评。但随着整风运动不断深入,党内的整风运动转向了党外的反右派斗争并严重扩大化,偏离了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阶级斗争,与毛泽东想通过党内整风运动造成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主观愿望相反。整风运动的转向削弱了党组织战斗力,使党内民主制度受到损害,使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出现偏差。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1)全面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和党员的进行党性修养的重要平台,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重要载体。“文革”时期党内政治生活被迫中断,1980年x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十二个方面既总结了党内政治生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强调要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要坚决反对各行其是,要发扬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造成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又有统一意志、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党规党法,为恢复和健全党内政治生活、重构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基本遵循。1981年x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破除了党在思想领域面临的困惑,清除了党在思想领域的“杂质”,既完成了党的“理论纯洁”的任务,也大大“纯洁”了党的思想,并向组织纯洁、作风纯洁延伸。由此,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逐渐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1982年x月,党的十二大修改了党章,对党的领导原则、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等作出正确的规定,再次强调民主集中制原则,规定了党的活动范围,这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在内容和对象上的具体化。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xx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强调民主集中制是根本组织原则,提出要在党内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坚决反对搞“一言堂”、家长制,为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深刻总结党的建设经验,从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从提高党员质量、适应政治体制改革、科学民主决策、实现党内民主等方面,为开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中,与时俱进地对党的组织结构和体制进行变革,是政党跟上时代步伐、顺应时代需要、实现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苏共为代表的一些执政党由于长期忽视加强自身建设,党内政治生态恶化,先后丧失执政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有了很大变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人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这些转变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党内,体现在党内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层出不穷。1997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的通知,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是新时期从严治党、端正党风的重要前提,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维护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在党员和人民群众中发挥表率作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必须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第一次详尽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系统地规范了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江泽民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这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能够强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制度约束,提高党内政治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抵御风险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预防和遏制了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中劣变的生态因子。

(3)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实际,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进一步从源头上拓展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构建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新体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把“防止腐败”和“惩治腐败”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党的历史文献上是首次。在党的十六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胡锦涛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并作为一个重要切入点,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了全面部署。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拓展了党的建设的内容,首次把反腐倡廉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单列出来,将其确定为党的建设的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思想。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坚持思想理论建设、坚持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坚持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六方面总结了我们党在长期执政中形成的基本经验。201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了部署,使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有了明确的“路线图”。

4.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以坚决有力的重要举措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1)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党内政治生态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只有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我们党才能永远不变质,才能赢得民心。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意味着全面从严要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这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形成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党内存在的现实矛盾和焦点问题,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从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管党治党,从全方位布局、全覆盖对象将管党治党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从长期性、常态化方面落实管党治党方针,从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全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前提,反映着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把握了全局性、整体性和现实性,治党的各项举措共同发力,保证了治党举措能够形成聚合效应,从而使管党治党取得成效。“从严”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就是要严在管党治党的各个方面。从治党的标准上来讲,就是要不打折扣地按照党章管党治党,从管理举措上来讲,就是要在思想、组织、纪律、制度、党内政治生活等方面,以严的态度、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全范围布局。从严的程度上来讲,要通过严肃问责震慑违纪违法者,通过严肃处理使腐败分子无藏身之地,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遏制污染政治生态的负能量,扩展政治生态建设的正能量,从而形成良好政治生态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到扎实推进学习教育、从有序推进党内巡视活动到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从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到抓住“关键少数”与引领“绝大多数”形成合力,全面从严治党综合施策、协同推进,改善了党内风气,使党内政治生态呈现出新气象,为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切入点,执政党的党风在政治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位置,直接影响着政风、社风和民风的形成,是党内政治生态好坏最直观的表现。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以下简称“八项规定”),是转变党内作风的动员令。对照“八项规定”的要求,中央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狠刹了党内工作作风上存在的歪风邪气。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党的各级组织按照党中央“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腐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的要求,集中专项整治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作风问题,持续攻克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初步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习近平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我们党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坚决狠抓作风建设,通过整治“四风”,刹住了污染政治生态的不良风气,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出现好转,为党的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新动力。2013年开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扎实有力的举措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四风”问题,效果显著。2015年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提升了全党的“严”“实”作风,升华了党的作风建设的经验。2016年在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推动管党治党向基层延伸,着力加强作风建设,使党员、干部都成为优良作风建设的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着力加强作风建设,使党内政治生活呈现出新气象,巩固了党的执政根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和广泛支持。

(3)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对一个政党来说,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的基础,是党坚强有力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以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这是党百年以来始终高举理想信念精神旗帜最鲜明、最简洁的概括。党的领导干部作为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其正确价值观、政绩观、权力观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前提条件。党的干部作为社会的精英和道德标杆,他们的言行对民众起着示范效应,但党内一些领导干部背弃理想信念、放弃党的信仰、贪污腐败、庸政懒政现象的出现,使人民群众看不到方向,会出现政治权威不再被尊重、主流价值不再被认同、崇高精神不再被追求的现象,这些现象会侵蚀到党内政治生态。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动摇,就会导致党员干部在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经常性学习、长期性补“钙”,练就理想信念的“金刚不坏之身”,从“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守精神家园”做起,抓紧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打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唤醒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主体的思想自觉和价值自觉,使广大党员干部在精神层面自觉抵制不良意识形态冲击,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把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注入良性价值因子,从而确保政治生态建设主体永远不变质。

(4)优化选人用人标准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基础。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能不能坚持公平导向和科学标准选人用人,关系到能不能形成良好的从政环境,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选人用人导向不正,“潜规则”就会阻碍政治生态的良性运行。选人用人中的“潜规则”使一些正派能干的干部得不到重用,一些不学无术、左右逢源的人却大行其道,产生了“逆淘汰”现象。党内政治生态恶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选人用人方面出现了“两个难以”,即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这“两个难以”是用人不正之风发展为用人腐败的导向。习近平指出,“让好干部真正受尊重、受重用,让那些阿谀奉承、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真正没市场、受惩戒。要严明组织人事纪律,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坚决不放过,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决不姑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因此,避免选人用人中的“两个难以”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及时纠正党内选人用人中的不正之风,通过建立科学选人用人机制,重点考察干部的责任担当,按照组织酝酿、民主推荐、群众评议、组织考察、集体决定的科学程序,确保了选人用人风清气正。

(5)发挥巡视监督作用

巡视监督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式,能够促进党内政治生态的整体净化。巡视监督能否发挥真正效力,能否将巡视工作落到实处,完善巡视制度至关重要。习近平指出:“改进巡视工作,首要的一条,就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做到有规在先、抓早抓小,不搞不教而诛,使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根据巡视监督的内容、任务、方法等不断完善巡视制度,从下发巡视工作意见到出台巡视工作规划,从修订巡视工作条例到深化政治巡视,从党中央的全面部署到巡视工作实现全覆盖,党内巡视监督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巡视实践等方面,出台了一些列党内法规、制度,增强了党内巡视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5年8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在总结巡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2017年7月修改完善后正式实行,这为巡视监督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内巡视监督,发挥了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作用,对党的政治生态系统内外环境进行了全面扫描,针对党内的不良风气和违纪违法现象进行重点监督,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实践的一个亮点。巡视监督发挥“政治探照灯”和“政治显微镜”作用,在突出发现问题、强化震慑作用、推动深化改革等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赢得了党心民心。党内巡视形成的强大震慑力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受到了严格的监督约束,形成了高压反腐的态势,营造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党内巡视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党内政治生态系统内外联动,优化社会生态,倒逼党内政治生态良性运行。

二、百年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经验

高度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和特点,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党积累了政治生态建设的丰富经验。

1.重视思想建党涵养政治生态

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政治优势,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解决党员的思想认识、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等问题,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在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在古田会议上首次提出要从思想上建党。《古田会议决议》针对农民成分为主的党员队伍,分析党内错误思想存在的根源,将党内思想教育列为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提出了党员教育方法,确立了“思想建党”的根本原则,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正规化科学化的先河,是探索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里程碑。之后,在中央苏区建立的各种干部培训班、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等,是党的思想教育体系的逐步探索。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党中央系统论述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和方法。延安时期,为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升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党创造了以整风方式系统解决党内思想矛盾的新方式,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达到空前团结统一。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延安整风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为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奠定了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陆续开展整风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整党运动等,纯洁了党的队伍,奠定了形成良好政治生态环境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每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党的思想建设,通过党内集中教育、整党运动改善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使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得以形成并持续维系。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为了保证全党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必须有效地加强和改善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全党在邓小平领导下,经过彻底的拨乱反正、全面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使党内思想混乱的局面得以扭转。江泽民着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党内开展“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正风肃纪抓党的建设,整体改善了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江泽民指出:“抓党的建设,首要要抓好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因为解决思想政治问题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党的这个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胡锦涛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等,推动了党的科学发展。胡锦涛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狠抓思想建党,把党的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工程,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习近平指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党内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政治立场、明辨是非,激励全体党员注重修养、牢记宗旨,为涵养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价值指引。由此可见,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的历史经验,要始终坚持,决不能削弱。

2.改善党的作风密切党群关系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形象展示;执政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不断改善党的作风,是确保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党的百年历史实践表明,作风建设直接关乎党的前途命运,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党的工作作风要求,指出:“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论证三大优良作风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党的七届xx全会上,毛泽东着眼于党执政后的作风建设,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整党整风运动中不断改善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全面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以优良党风带动良好政风民风的形成。邓小平指出:“共产党的领导够不够格,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扎实改善党的作风,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多次强调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密切党群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改进党的作风为突破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重塑党的形象,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习近平指出:“中央提出抓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反对奢靡之风,就是提出了一个抓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可见,不断改善党的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做法。党百年的历史实践表明,党的作风建设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凝聚党同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

3.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党内政治生活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优势,既是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也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的有效载体,是营造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保证。重视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开展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处理党内矛盾的有效方法。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对党员、组织和纪律的规定,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早期探索。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的“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判断,为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方向指引。1938年,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总结了党内政治生活的经验教训,强调了“四个服从”的政治纪律和组织原则。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深刻阐述了党的文风、学风、党风上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和方法,为党内政治生活的科学化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1949年,在党的七届xx全会上,毛泽东关于《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论述,提出的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学会“弹钢琴”等要求,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文献。1954年,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强调“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反对把个人放在组织之上。”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坚持从严治党”,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对从严治党作了具体部署。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范围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对全面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出新时期的战略安排。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更加注重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指出:“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十二个方面明确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和目标原则,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历史实践表明,只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治党才有力量,党的建设才有成效,党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4.严厉惩治腐败保持党的纯洁性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坚持以自我革命消除党内腐败、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也是党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反腐败,建党初期就深刻认识到党不具有防腐败的“免疫力”,而是存在腐败的可能性,因此强调要遏制自身的腐败。1926年革命处于高潮时,党内出现的一些以权谋私现象侵害了民众的权利,一些投机腐败分子混入党内,出现贪污受贿现象,即“往往在经济问题上发生吞款、揩油的情弊”。“许多投机腐败的坏分子,均会跑在革命的队伍中来,……应该很坚决的洗清这些不良分子,和这些不良倾向奋斗,才能坚固我们的营垒,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公有制经济管理中的弊端等,存在着诱发腐败的可能性。这一时期,中央苏区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令,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1932年颁布的《工农检察部组织条例》,1933年颁布的《迅速设立土地税检查委员会》《土地税检查委员会组织与工作纲要》等,来预防和遏制腐败的发生。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党内的腐败多体现为思想腐败和经济腐败,典型的有“黄克功案”、“肖玉壁案”,针对这些腐败行为,党中央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给予严惩,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解放战争时期,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将能否预防和遏制自身腐败,视为革命能否最终成功的关键,为了能在“进京赶考”中跳出“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在党的七届xx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思想,这是立足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前瞻性构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开展声势浩大的“三反运动”,特别是严惩了刘青山、张子善等腐败分子,有效遏制了新中国成立前期党的权力运行中所滋生的腐败现象和行为,涤荡了党内歪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着力恢复和发展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八大提出了党内思想教育和制度反腐并行的思路,深化了党内的反腐败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新的历史时期党内出现的贪污腐化现象,邓小平提出“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并强调采取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坚持教育防腐与制度防腐相结合。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直指党内腐败问题,是从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面对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确立的复杂环境,党注重防范各种形式的腐败行为,维护党的队伍纯洁。江泽民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如果腐败得不得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准确把握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反腐败斗争面临的新形势,一以贯之地抓好反腐倡廉各工作,并把反腐倡廉建设列入到党的五大建设中,凸显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表明党中央的防腐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出击,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消除了党内存在的政治隐患,提升了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习近平指出:“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建党百年的历史实践表明,无论党面临的情况怎么变化,执政环境怎么改变,“党的‘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对任何腐败现象都是零容忍”,都必须始终坚持反对腐败,保持党的纯洁性。

三、百年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现实启示

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中经受住风险考验,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的眼光研判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趋势,把握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规律,对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重视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这与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是分不开的。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影响着党的生存和发展,关乎着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强弱,关系着党的历史使命能否顺利完成。新时代,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梦想,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是把党建设的更坚强有力的关键。党内政治生态作为一个系统,其构成要素纷繁复杂而又相互作用,其构成要素党内制度、党内文化、党的作风、政治行为、政治关系等,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党内制度从制度层面约束和规范党员干部行为、保障党员权利等方面发挥的规范作用;党内文化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价值信仰的引领作用;政治关系解决如何处理党内关系、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如何处理党内权力的运行等;党内作风对党员、干部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的影响等;政治行为是解决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和行为如何采取措施惩治及如何进行预防监督等问题。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要素是影响整个系统健康运行的因子,党内不良政治生态的出现是由这些因子中一部分因子逐渐发生变化形成劣变因子诱发的,因此,建设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彻底清除劣变因子,需要发挥党内政治生态各要素的积极作用,逐步调适,形成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2.要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党的中心任务主要是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

主要矛盾来确定,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始终服从或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的执行和落实提供政治保障。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紧紧围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中心任务来进行,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廉政建设思想同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厉行廉洁政治的政治生态建设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围绕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加强党的政治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不幸的是后来偏离了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阶级斗争,党内政治生态恶化带来了极大危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加强党的政治生态建设,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中彰显了党的先进性。以解决党的中心任务的具体实践检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成效,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政治生态建设既有利于促进党的中心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依托党领导下完成中心任务的实践平台,为党注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实践证明,通过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最大限度发挥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够促进党的事业向前推进。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党的各级组织、广大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党的目标和任务作出贡献。

3.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难题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实践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反映出存在的问题。比如少数党员党的政治意识不强、党内存在个别的“两面人”、“两面派”干部,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滑坡、宗旨意识淡薄,权力一旦缺乏有效监督就会导致党内腐败产生,党内存在的作风不正带来的政治攀附现象,党内制度尚不健全导致潜规则等等,针对党内存在的无法回避且迫切需要解决的“真问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找准问题存在的症结,有针对性去破解这些难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过程,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才能提高政治生态建设的实效性。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中既有丰富的经验,如严明党的纪律、坚决惩治腐败、从严要求领导干部等成功经验;也有过深刻的教训,如大规模的整党整风运动、偏离党的中心任务进行党内阶级斗争、关起门来进行党的建设等,这就需要我们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过程中不断厘清发展脉络,坚持正确方向。因此,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需要我们党直面矛盾、聚焦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将管党治党的举措落实到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4.持续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是思想建党、制度治党、质量强党的过程,是党的理论创新、发展的过程。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始终把惩治和预防党内腐败,构建廉洁政治生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有力地保证了党的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实践中,科学回答了“怎样管好党、治好党”的问题,通过坚定理想信念、紧盯“关键少数”、整治不良作风、扎紧制度笼子、持续高压反腐等强有力的举措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显著成就,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在力度、速度、深度和广度等维度上协调并进,大幅度提升了人民拥护度,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使党更加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史证明,什么时候党内政治生态良好,党内各种关系正常,党的事业就能取得成功,什么时候党内政治生态遭到破坏,党内关系扭曲,党的事业就会停滞不前。新时代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引领者,中国共产党既要面对异常繁重艰巨的国家改革发展任务,又要面对党内存在的深层矛盾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党对政治生态建设历史经验进行重新考量,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发展方向进行深度研判,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进行科学厘清,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自我净化的功能,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凝聚党的力量,以优良的党内政治生态助推党的建设开辟新境界,形成扶正祛邪的政治导向、正气充盈的政治氛围,以党内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引领社会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朗”,使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担负起人民赋予的新使命。

 

67 31168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