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校党建文稿整理-
高校党建文稿整理旨在推动党的理论学习,加强组织建设,提升师生思想政治素养,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校党建文稿整理”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目录
1.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推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2
2.齐鲁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组织开展"百年风华,青春筑梦"社会实践活动7
3.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师生联合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推进新时代育人工作10
4.南京林业大学:"大文化"在"大育人"中大显身手15
5.西电强化改革驱动构筑"一站式"学生社区"双院"育人共同体19
6.四川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堂党课"这样上22
7.东华大学在"战疫大课"中点亮青春信仰27
8.湖北师范大学:全力拼出就业工作新气象33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推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2-07-15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标对表教育部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和省委教育工委"强基创优"五年计划建设标准,以学校党委"党支部优质化、特色化建设年"为契机,以"党建+粮食"为路径,以服务国家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增强学院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强化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一是推进政治建设标准化。出台学院《党委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接受预备党员实施细则》《党史学习教育制度》等制度,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规范开展组织生活,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学院班子成员、支部委员、辅导员给师生上党课47次,学院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二是推进政治学习标准化。学院党委积极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周三党员学习日"等制度,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党员师生切实扛起粮食安全重任。健全常态化红色教育机制,2021年,组织党员师生赴瞿秋白纪念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学习16次,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党建共建资源共享,拓宽党员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
三是推进组织建设标准化。学院党委以学校"党支部优质化、特色化建设年"为抓手,优化基层组织设置,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教学团队设立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党支部。实施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班子成员和骨干教师主动参与支部建设,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实现全覆盖,党支部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二、持续推进党建与思政协同发展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开辟思政教育新阵地。通过在食工楼打造支部书记工作室,在学生公寓打造"党建联盟工作站""一站式"学生社区等主阵地,制订《辅导员"学生社区"值班制度》,定期举办书记茶座、辅导员谈心谈话、"党史小故事"演说、红星闪耀故事汇等丰富的党建思政教育活动,推动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把立德树人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是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构建"党建+专业"格局。党建引领教学,学院党委开展"课程思政、党员先行"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活动,深入挖掘提炼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在《食品营养学》《微生物学》等省级一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召学生发扬"知行合一"的精神,培养学生达到具有"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做遵章守法有良知的食品人"的课程思政总目标。
三是以服务师生为中心,搭建交流服务平台。学院党委以青年工作委员会为载体,搭建师生间交流服务平台,通过学术带头人与青委会委员结对、青委会委员与学生党支部结对、青委会成员与困难学生结对等,做好联系服务师生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健全困难师生关心帮扶机制,组织志愿服务、义工服务等帮扶、慰问活动100余次。
三、坚持推进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党建引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产业服务、国际化等工作,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一是依托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平台,以"样板支部"创建为引领,充分发挥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头雁"效应,坚持"传、帮、带",三年来,学院获批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项。
二是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以为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组织师生党员走访政府、企业和老百姓田间开展储粮技术、储粮害虫防治和粮仓通风升级改造等社会服务400多次。
三是聚焦校企深度合作,以党建共建为抓手,与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人事处党支部、江苏省农垦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等8家政府和企业党组织开展联合共建,三年来,学院为共建单位输送毕业生23人次,与粮食相关企业签订成果转化项目8项,科研成果应用到全国100多个粮食储备库。
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党支部获评"江苏省高校特色党支部",支部工作案例入选《江苏高校党建工作典型案例100例》;《科技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对学院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案例进行了专题报道。今年3月,支部成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6月,支部党员陈泽军同志获评"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
风好帆正悬,奋进正当时。接下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将继续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两年培育创建周期为契机,围绕学校"粮食特色"工程,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打造"粮食"特色党建品牌,力争学院党委入选"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行列,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水平学院建设。
齐鲁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组织开展"百年风华,青春筑梦"社会实践活动
发表时间:2022-07-14
为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助力母亲河生态保护,讲好"黄河故事"山东篇。2022年暑假期间,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以建团一百周年和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契机,组织开展了以"百年风华,青春筑梦"为主题的材料学部助力黄河流域保护与发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团深入山东省菏泽市郓城、鄄城等地,寻访黄河故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参观迁建纪念馆,一张蓝图绘到底。2017年8月1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主要针对黄河滩区居民的迁建问题进行了相应的部署和指导。本次社会实践中,实践团参观了黄河滩区迁建纪念馆、临濮镇苏泗庄黄河闸口等,全面了解黄河的自然史、文明史、治理史及黄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温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同黄河水患斗争的英勇事迹。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近距离接触黄河受益匪浅,要进一步传承黄河文化中蕴含的红色精神,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以优异的表现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革命前辈们在黄河水患治理中的感人事迹感染着每一个人,激励着实践团成员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走访迁建社区,一茬接着一茬干。为深入了解黄河流域以滩区迁建为代表的高质量发展,实践团先后探访了潘渡镇、六合社区、石庙村等多个黄河滩区迁建社区,并参观了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走访,实践团了解了迁建社区的建设情况和居民的精神面貌,深刻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在经济、人文、生活等方面为人民群众所做出的努力,真正让滩区迁建使滩区群众步入幸福生活,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不仅如此,实践团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和看望老党员、困难群众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乡村振兴,看到了黄河流域与生态保护并行的高质量发展,看到了村民们的新面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企业交流学习,助力黄河高质量发展。以"大学生进企业"为出发点,实践团先后参观了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步长制药集团等当地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发展历程和企业文化,并亲临生产一线,"零距离"接触工作环境。通过参观学习让实践团成员加深了对基层企业的认识,了解到企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同时,实践团成员们详细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自身专业发展前景,更加熟悉了自身专业优势,拓宽了专业发展的视野,为自身职业发展做了提前"热身",并立志将来成为一名脚踏实地、扎根基层的栋梁之才。
在2022年暑假期间,材料学部黄河保护与发展实践团先后参观走访了多个基层工作单位、多处红色主题教育基地及多家企业,同时深入黄河滩区进行调研,为助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践团成员"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青春足迹遍布各处,不仅赢得了实践单位的广泛好评,更让本次实践经历深深烙印在实践团成员们的心中,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就业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希望实践团成员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不懈奋斗,以昂扬的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师生联合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推进新时代育人工作
发表时间:2022-07-12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师生联合党支部将党建工作贯穿于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之中,以高质量党建提升党员队伍政治素质、推动科研创新、谋求团队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支部被评为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第二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五一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夯实基础,扎实推进支部标准化建设
以"红"的基因保本色。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丰富主题党日活动的形式和内涵,每月确定一天为"党员集中学习日",每次组织开展集中学习培训不少于3小时,贴近高校师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践行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工作阵地。
以"严"的标准保质量。由学院党委指导,制定年度党支部党建工作计划、支部书记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人的基层党建责任体系,切实形成院党委书记带头抓、支部书记亲自做,逐级传导压力,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从严落实《支部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提升"三会一课"质效,执行好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仪式感和严肃性。
以"活"的形式保参与。适应新时代发展和党员教育多样化需求,利用新媒体渠道开展"创意"组织生活,打造"党员先锋站"和"流动站",扩大党员群众参与组织生活的覆盖面。与福建社科院现代台湾研究所、福州民俗文化研究会等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以"常"的韧性保长效。通过邀请国内学界专家学者讲学、分享学习心得体会等方式,调动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党员形成政治生活"生物钟",激发个体自觉、形成集体效应,确保组织生活严肃认真、常态长效。
立德树人,构建支部协同育人体系
推进党建与课程相融合。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党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台湾历史与文化》等课程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强化教材育人功能,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支部所在学院被评为"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用好互联网第三课堂,针对当代学生群体特点,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以开设"慕课"等方式,实现党建和思政工作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互补互促,确保学生成长成才。
推进党建与实践相融合。通过立项活动,支部党员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大力开展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创新实践等活动,学生党员深入厦门、莆田等地的社区、企业、军营,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推介"中国钓鱼岛数字博物馆",将实践育人融入学生党建活动,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推进党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汇聚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和师资力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项目为载体,带动师生共同成长,依托支部申报的"赓续·濡化·融创:构建'闽派'文化育人体系"入选教育部2021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支部《行走的教科书--全球首创中国钓鱼岛数字博物馆》项目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墙上教科书":文化认同视角下海峡两岸传统建筑装饰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研究--基于闽台地区崇武派石雕的调研》项目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党建引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首创两岸合编语文教材模式。积极响应国家对台工作需求,实施两岸文教交流"五合工程",合编高中语文教材《国文》第1-6册全套及《中华文化基本教材》《高中古诗文选读》等,共34本书、1200多万字,教材在台北市达人女中等20多所中学使用,在两岸相关中学举行了合编教材发布会、教学观摩会和研讨会、两岸中小学校长论坛等20余次会议。在台出版发行《古代诗歌选读》《古代散文选读》(约400万字),作为选修教材提供给台湾师生。"两岸合编语文教材在台使用"入选福建省"2017年闽台关系十大新闻"。
首创中国钓鱼岛数字博物馆。以支部党员为主要成员的科研团队完成了《钓鱼岛:历史与主权》图册,举办了30多场"钓鱼岛:历史与主权图片资料展"。历时多年创建了中国钓鱼岛数字博物馆,于2020年10月3日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钓鱼岛专题网站()正式开通上线,于2021年4月27日上线英文版和日文版,在维护和宣扬主权工作上取得主动,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贡献力量。博物馆自上线以来,共有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万人次访问,日最高访问量达57万人次,并首次亮相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首创学术精品入台出版工程。持续发掘闽台文献资源,优先出版在两岸学术界、文化界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的学术著作。2015年以来,在台出版6辑共60册学术精品,举办5届新书发布会和5届两岸中国文学研究研讨会,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学术交流上百场,吸引台湾师生来闽交流或访学600多人次,形成两岸民间常态化学术交流机制。入台出版的学术精品均以福建师范大学的名义赠送给台湾相关高校、文化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知名学者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每年赠送图书700余套。
南京林业大学:"大文化"在"大育人"中大显身手
发表时间:2022-07-11
"文明于外,文化于内"。近年来,南京林业大学大力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地生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拂润心田、把特色生态绿色文化接续传递。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固文化自强之"根"
"100年前的同龄人是国家站起来的'主力军',现今的我们是国家强起来的'接棒人'。"今年"七一",南京林业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期末考题就是创设情境、安排角色、指定任务的沉浸式"红色剧本杀":"如果你是100年前的雨花'00后'?"学生们纷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结合亲赴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的心得体会,创作了系列课堂情景剧"信仰之歌"。
"为学立志,当代青年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有信仰就会生长出奋斗的力量。"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蒋建清表示:"蒙以养正,大学文化作为'育人为本'的文化,核心就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为了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流,近年来,南京林业大学除了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外,还构建起主题教育、示范宣讲、文化推进、实践养成、榜样引领等"五位一体"的青年学生理论思想阵地。
课堂内外、田间地头、工厂社区、红色地标......都成为立德树人的不竭资源;党政干部走上讲台,组织评选"感动南林"人物、十佳大学生......学校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度挖掘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育人富矿,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自信之"源"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近年来,南京林业大学积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通过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建设、积极打造文化传承弘扬的平台、开展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等,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近学生身边、"走"到学生心里。
连日来,正在学校图书馆一楼大厅展出的"秉承双甲子初心担当新林人使命"主题书画摄影作品展吸引不少师生驻足观赏。90余件参展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南林人"让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使命与担当。这其中不少作品是在学校开设的"书法欣赏"选修课中由部分非专业的学生书法爱好者完成的。
为不断优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学校现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200余门,逐步构建了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艺术专业选修课程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组成的美育教育课程体系。此外,学校结合园艺、设计类等学科集中的特点,相继开设了曲艺、剪纸、盘扣手工艺等非遗课程。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作为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品牌活动,每年"七一"前后南林都举办"生态诗词大会",以诗词为载体,突出"红绿结合",在肆意酣畅的点字成诗中弘扬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激发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的初心和情怀。
以特色生态绿色文化传承文化自觉之"脉"
从长远的角度看,绿色生产和绿色制造将成为引领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这背后是对人才的极大需求。作为一所多科性行业特色型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的育人实践探索,通过构建"顶层设计、教学改革、平台搭建、队伍建设、环境营造"五维一体的生态素养培育体系,着力培养当前实践中需要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生态理念、生态思维和绿色技能的生态文明建设者。
目前,学校设有本科专业70个,其中涉林类专业大概占比42%,还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非林"专业。"绿色理念,是林业类高校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在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王浩看来,作为林业高校,应当牢牢抓住课堂教育主阵地,将绿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除了抓紧抓牢课堂教学主阵地外,学校已经开展了近400场"水杉"学术讲堂、每年为期2个月的生态文化节、牧青环保协会、绿荫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活动,不断传播生态知识和理念,践行林业学子的绿色担当。
对学生生态素养的涵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规划和选择。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中,赴基层就业人数比例较往年提高了48%。一批批朝气蓬勃的南林学子响应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行业特色大学的人才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优势,将绿色生态的种子播撒四方。
西电强化改革驱动构筑"一站式"学生社区"双院"育人共同体
发表时间:2022-07-0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富有西电特色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以推动学院、书院协同育人为着力点,构建"全师育人、全程培养、全校协同"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流程再造,推进社区育人模式重构。深化本科生书院体制机制改革,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完成学科交叉融合、跨界培养的教育形态转变。调整重组教务处、学工处等部门,成立本科生院,负责制定本科生教育教学规划、政策、标准及通识教育教学大纲等,实现招生、教育、教学、就业全链条运行,从入校前置教育到毕业后追踪全周期管理。下设7个住宿式书院,实施学生大类培养,专业交叉、文理交融开展大学生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素质拓展、事务服务等工作,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院与书院联络沟通、协同保障机制,实施书院联席会议制度及学院领导列席书院院务会制度。学院、书院在学生社区联合共建AI实验室、联合实验中心、朋辈加油站等研学空间30余间,联合实施"德显""雏鹰""雪球"等学生发展计划,学院推动导师、科研课题组以及行业名企等入驻学生社区,书院输送跨学院学生团队投身研究工作,"学科+社区"有效融合、良性联动,双院共同发力为学生搭建更为完善的发展平台。
机制创新,实现社区育人资源融通。探索实行书院4年通识教育、学院3年专业教育的"双院协同4+3"机制,建立"行政班、专业班双轨并行"机制。学院立足"第一课堂",发挥专业优势,组建专业班、突出专业纵向贯通,开展专业教育,利用师资队伍、科研平台、校企合作、校友等优势资源,策划组织实施相关的讲座报告、实习实践、现场教学等专业教育实践活动。书院立足"第二课堂",发挥社区优势,组建行政班、突出文理横向交融,开展通识教育,对标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建设涵盖德智体美劳的5类536门通识教育精品课程群,引导、推动各类育人资源注入社区。选聘"国字号"人才担任书院院长,打造"院士进书院""教授午餐会"等品牌活动,每月定期举办教学名师、专家学者等名师导航报告,形成"转身就是大师、身边就是专家"良好育人氛围。
信息赋能,驱动社区育人服务升级。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打造学习生活智慧化、一体化学生社区,搭建数据驱动信息平台,以多维评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完善"学生电子信息系统",助力困难生精准识别"隐形资助",相关工作被人民网等十余家媒体报道。建成"线上+线下"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中心,有效集成260余项服务项目,学生使用APP即可实现"一网受理、零次跑路、一次办成",年均服务17万人次。打造多模块集成的"大数据+学生社区党建"系统,全链条记录学生党员"推优入党-培养发展-作用发挥"不同阶段信息化数据,形成学院书院互相认定机制,有效防止把学习成绩作为党员发展、评优唯一条件。围绕五育并举,构建"4种关键能力+12项核心能力素养+1000余个能力评价点"学生能力成长飞环模型,生成学生个人能力画像,基于学生画像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评奖评优、研究生推免等;生成群体数字画像,从专业、学院、个人不同维度反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智课平台,形成系统性的育人资源库和可复用的课程体系,为教师教学创新、学生自主学习等提供支撑,通过西电小C机器人实现网络虚拟实时答疑,打造"自助式"实验环境全过程指导。
四川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堂党课"这样上
发表时间:2022-07-07
暑来寒往,桃熟流丹,栀香清远。又到六月,星辰渐亮,人生海海,不以山川为远,不以荆棘为阻,带着梦想与责任踏上新的征程。近日,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毕业前的最后一堂党课",在校园里引起了广泛关注,师生纷纷表示,"主题党日原来可以这么办,思政教育可以这么生动具体,党员管理服务可以这么走心......"
党味浓厚、鲜味十足的党日活动
四川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近日,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联合吴玉章学院等10个学院,举行了"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党课"主题党日活动。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校机关党委、校党委组织部、保卫处户政科、就业指导中心、档案馆,以及10个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和毕业生党员,线上线下300多人参加了此次主题党日活动。
主题党日活动邀请四川大学校关工委办公室主任、机关党委特邀党建组织员汪朝清老师,围绕"要在历史的回眸中增强创新自信""立足新时代强化创新使命担当"和"面对新时代要求,坚持以创新谱写青春辉煌篇章"三个部分向毕业生党员讲授党课,在回顾新冠抗疫和百年党史的过程中阐释了四川大学青年党员在红色基因传承中的使命与担当。活动还邀请相关部门老师,以"热心、贴心、细心和诚心"四心来关爱指导毕业生党员,有序开展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流程、毕业生户口迁移相关事项和毕业生档案离校派遣事项的相关工作,为大家提供"一条龙"服务。
"毕业前的最后一堂党课",是化学工程学院本科社区党支部特色品牌党建活动之一,于2018年6月首次发起并在每年毕业季持续举办的主题党日活动。为了充分发挥老教师党员"五老"优势,特邀请深受学生喜爱的校、院两级关工委老教师党员作为固定主讲嘉宾,以"接地气、聚人气、有吸引力"的特点,开展与毕业生党员思想、学习、生活、工作以及毕业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勉励毕业生党员继续不忘初心使命、砥砺奋斗前行,真正践行"扶上马,送一程,关爱一生"的暖心服务。
贴近学生社区、创新奉献的支部特色
中共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委员会本科社区党支部(简称"本科社区党支部"),是中共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委员会结合"寝室、围合、社区是本科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地方"这一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设立的。
支部成立之初便确定了"贴近寝室、创新奉献"的支部建设理念,并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除"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组基本工作制度外,结合支部特色自主建立了自学纠察制度、党员小组制度、寝室互帮互助等制度。支部始终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作为核心关键,牢牢把握紧紧扭住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形成了"1234工作法"开展浸润式精细化本科学生党支部建设。
"1"--一模式:为了提高党建质量,本科社区党支部创新推出"360模式"方法。"360模式"中"3"即建设为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党支部三大目标。"6"即六大路径:"学""读""观""唱""讲""访"。"学":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等,从精神中感悟理论的深度;"读":指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红色经典著作,从经典中读懂信仰的高度;"观":指观看《建党伟业》、《我和我的祖国》等红色影视作品,从作品中拓展视野的广度;"唱":指传唱《我和我的祖国》等红色歌曲,从歌曲中延伸教育的力度;"讲":指围绕江姐在川大讲述红色革命故事,从宣讲中阐释精神的厚度;"访":指走访老教师、老党员、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等,从实践中传递服务的温度。"0"即开展"零"距离服务。同时对"360模式",也可以理解为,360度是一个圆,没有终点,寓意推进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永远在路上,不止步。360也可以是一种杀毒软件,强力杀毒保护电脑安全,寓意在日常的党建工作中抓实抓细监督和纪律,有苗头就提醒、有问题就纠正。
"2"--二课堂:用好线上和线下多种形式的课堂,利于支部开展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训。线下课堂包含,传统的线下课堂--"视听课堂"(如党课),会使教育感悟更"深"一层;传统的线下课堂--"实践课堂"(如主题党日),会使得教育效果更"好"一些;新式的线下课堂--"移动课堂"(如"送学上门")会使教育范围更"广"一度。线上课堂指,新式的线上课堂--"掌上课堂",如"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会使学习方式更"活"一点。
"3"--三字经:在学生支部建设中凸显党组织生活育人功效,要念好"育、选、管"三字经。首先念好"育"字,支部党组织生活会充分整合学院党政领导、思政教师、离退休老教师、专业教师、优秀朋辈及校友等多方资源,构建上下联动机制,共同发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其次念好"选"字,立足"平常时"和抓住"关键时",做到选优配强主题、精心设计组织内容、沉浸式体验活动过程。最后念好"管"字,要对所有学生党员建立台账,进行精准化分类、精细化管理。
"4"--四运算:支部在发展学生党员时,借助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法则,把发展党员这项工作做实做细。所谓"加",就是做好积极分子的加法工作,科学合理制定发展计划。所谓"减",就是做好发展对象的减法工作,优中选优突出发展重点。所谓"乘",就是做好预备党员的乘法工作,突出重点加大培养考察。所谓"除",就是做好正式党员的除法工作,纪律严明严肃行为规矩。
本科社区党支部立足平常时,抓住关键时,结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不断强化学生党员的管理教育和服务。支部充分利用"毕业季"这个关键点,进一步激发毕业生党员爱党爱国爱校之情、感恩奉献敬业自强之心和科技创新报国成才之志,激励党员同学们为青春奋斗、为梦想奔跑。祝愿同学们在青春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
东华大学在"战疫大课"中点亮青春信仰
发表时间:2022-07-06
3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按下了校园学习生活的"慢行健",在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同时,东华大学着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思政大课、主题班会、战疫日记、空中课堂、网络微课等系列生动鲜活的"云端"教育拧紧学生思想引领的"总开关",引导学生在战疫大课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党建引领,筑牢红色防线
一个党员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是一个堡垒。疫情期间,学校二级学院、宿舍楼网格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与"思政教育"的双驱动作用,将战斗堡垒建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让"党建红"成为疫情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鲜亮底色。
管理学院成立"'疫'路守护"第八宿舍临时党支部,设置"驻楼教师-楼长-层长-网格长-寝室长"五级防疫志愿服务网络,让"战斗堡垒"驻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机械学院学生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结对联学,以视频连线形式开展"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主题党日活动;围绕"聆听·红色故事""品读·红色书籍""寻访·红色足迹"开展线上学习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长效既有"新"又走"心"。信息学院把校园疫情防控作为"活教材"融入学生党建工作,通过党建带团建热议重要讲话精神、共同讲好战疫故事的形式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全院学生在特殊时期履行"信息人"的使命担当。计算机学院成立疫情防控红色堡垒临时党支部,依托校内应急响应突击队、教学保障突击队、物资保障突击队、宣传突击队以及学生诉求联络突击队,学院全体师生同心协力,共同战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化工生物学院开展"爱党报国唱响青春之歌,接续奋斗勇担复兴重任""树科技报国之志,促产学融合发展"等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冲锋在前,担当奉献。材料学院组织全体学生党支部开展"凝心聚力正能量,发出抗疫好声音""亮身份、做表率"等线上组织生活、主题党日活动及党员践诺行动,引领广大学生党员将抗疫精神转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构筑抗击疫情的"红色防线"。人文学院组织开展"砥砺奋进建功新时代,凝心聚力喜迎二十大"系列活动,将以"'云端'读书增信心,'战疫'青春显力量"开篇,用阅读点亮信仰,用书香文化凝聚抗"疫"力量,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力量。理学院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等主题开展线上组织生活会,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凝聚共识,贡献力量。
学校研究生党员自我教育与管理中心牵头组织开展"青春抗'疫'党员先行致敬逆行与温情"战"疫"故事征集活动,通过散文、日记、漫画等形式记录战"疫"期间的感人故事和鲜活事迹,致敬抗"疫"过程中的友爱与坚定。
云端导航,激活思想引擎
一堂堂生动的主题班会,一次次走心的线上交流,一个个鲜活的网络作品......封控管理期间,学校在保障网格化管理的同时,精心准备系列思政教育的云端"盛宴","全方位"守护,"全天式"陪伴每一位东华学子。面向全校学生召开"同心抗疫,共克时艰"网络主题班会,以同上"思政大课"的方式引导学生凝聚思想共识,坚定战疫信心。推出"嗨,你好吗"战"疫"频道系列微视频,用暖心访谈记录战疫一线的动人故事,传递战疫中的温暖与感动。服装学院依托专业优势,发挥美育特色,创作"绘创初心·同心战疫"系列漫画,以图文漫画形式分享校园抗疫故事,强化爱国担当,弘扬战疫精神。管理学院"领雁先锋"学生宣讲团以"学、思、践、悟"为理念,推出第三季"初心'申'起"红色系列微课,讲好抗疫故事,讲深爱国精神。机械学院推出"口袋思政"系列微课,开展"以艺战疫,迎接贯彻党的二十大"专题网络作品征集活动,号召学生积极创作凝聚奋斗精神的文化作品,传播抗疫正能量、做好线上学习不掉线。环境学院征集抗"疫"系列网络文化作品,引导学生用漫画、诗词、摄影、博文等形式讲好抗疫故事。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百年再出发,喜迎二十大--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云知识竞赛、"同战疫,共守沪,青春献礼二十大"主题作品征集等理论研习活动,引导学生以昂扬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时尚创意学院发挥学科特色,以朋辈力量引导,组建"iSCFer·战疫"宣传团,讲好战疫故事,号召全体学子让青春在抗疫大局中闪闪发光。
志愿先行,诠释青年担当
物资分发、核酸引导、数据统计......这是网格化管理下,学生驻楼志愿者的日常缩影。疫情之下,学校积极动员学生骨干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大量青年学生志愿者化身宿舍楼里的"守护星",主动加入楼长、层长、驻楼志愿者等宿舍区的"超能战队",在服务同学中发光发热,积极贡献青春正能量。纺织学院成立学生党员抗疫先锋突击队和学生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小组,多名学生积极投身核酸检测引导、物资运送分发、疫情信息统计等学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全力当好战疫场上的"冲锋员"。机械学院在驻楼一线成立战疫临时党支部和团支部,党员骨干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主动承担起核酸扫码、抗原分发、餐食配送等一线工作,7名学生骨干担任驻楼辅导员、23人担任楼层长、100余人担任核酸检测志愿者,累计服务超3000小时,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环境学院依托网络阵地,推出"战疫时刻"和"对话志愿者"专栏,图文并茂讲述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为疫情防控做贡献的青春故事。人文学院"疫"线先锋党支部向全体学生发出宿舍环境维护倡议书,引导学生用"自助+互助+科学+理性+不焦虑心态"进行科学防疫,强调要尊重志愿者的辛勤劳动成果、理解志愿者的不易难处、回馈志愿者的无私付出。外语学院组建学生骨干抗疫志愿者队伍,朋辈互助增强战疫信心,全力以赴筑牢疫情防线。为充分激发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抗击疫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组织开展"抗疫先锋""抗疫先进个人""最美寝室""最美楼宇"等评选活动,表彰宣传在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的优秀学生骨干及典型事迹。驻楼志愿者刘同学说:"校园封控管理期间,每一位东华人的守望相助,都充满温情,朝夕相处的'家人们'用闪闪发光的举动,默默支援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温暖与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微光成炬,众志成城。在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每一次全力以赴及日夜坚守都是打赢疫情防控保卫战的砝码与基石。缤纷六月,学校在夏日骄阳中迎来了胜利曙光。"战疫大课"以生动鲜活的"沉浸式"思政教育,为学生打造了磨砺意志的"体验式"实践课堂,引领广大东华学子在抗击疫情中谱写了一首首扣人心弦的青春之歌,相信经历了这场特殊的"洗礼",东华学子必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锐利的勇气在闪耀的青春中绽放光彩,奔赴未来。
湖北师范大学:全力拼出就业工作新气象
发表时间:2022-07-05
近日,由湖北师范大学推选的就业工作案例,作为湖北全省30个案例之一,成功入选"2022年度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院(系)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当前高校就业工作"既要数量又要质量,还要满意度"的任务繁重,"慢就业、不就业、难就业"的问题叠加。湖北师范大学对症下药,谋定而动、奋力拼搏,不断越障突围,开创了就业工作新局面。
瞄准任务奋力拼。该校围绕促进毕业生真实充分高质量就业,敢于自我加压,不折不扣地把就业任务转化为部门单位、广大师生的实际行动,以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确保落后指标迎头赶上、中游指标争先进位、优势指标继续领跑。全校上下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好者赛跑,干就要干成一流、争就要争到前列,通报、表彰表现优异的单位和个人,学校给予相应奖励。
身先士卒带头拼。从校党委班子做起、当好表率,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做到重要任务亲自部署、关键项目亲自把关、落实情况亲自督办。对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该表态的明确表态、该落实的及时落实,全面贯彻省教育厅关于就业工作的"四个不得",绝不允许层层推卸责任,着力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生动局面。
各司其职合力拼。各责任单位主动作为、加压奋进、形成合力,主动在全国全省找位置、比贡献。校就业服务中心对标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努力成为省内师范院校就业工作的排头兵。宣传、组织、教务、学工、后勤等主要责任部门,分兵把口、奋勇争先,在政策宣讲入脑入心、人才培养提质增效、企业岗位招大引优、项目实施保驾护航等方面大干快上。其他相关部门也结合各自实际,推动"三全"就业育人协调发展。
改革创新助力拼。工作的差距,更多来自于工作主体在理念、思路、作风上的不同。持续开展思想破冰。凡是有利于就业工作和毕业生求职就业的事,做到少踩刹车、多亮绿灯,大胆突破、先行先试。积极借鉴先进高校有效经验,校就业指导教研室每月交流学习一次先进高校的创新做法。推进就业服务改革。就业服务工作能够为毕业生就业"赋能增效",要真心实意履行"指导员""信息员""宣讲员""协调员""监督员"的"五大员"职责,围绕职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强化学生职前教育、求职督导和职后跟踪。支持教师有效干预。引导教职工厚植职业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坚决破除唯升学、唯编制、唯都市、唯大厂观念,着力营造以生为本、个性发展、注重实践、服务基层的人文环境,让"自强不息、尚诚厚德"的校园精神代代传承。
科学精准巧力拼。既强化有为服务、又激发学生动能。校就业服务中心规范智慧就业系统管理,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精准推送就业信息,教育引导毕业生习惯于主动找市场。既以我为主、又为我所用。在破解优质就业岗位、高端就业指导、办公服务设施等要素制约问题上,善于借势发力,通过深化与重点单位、人社系统、专业机构等社会资源合作,推动以贡献换支持、以供给换服务,实现学校、学生和第三方共赢。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抓就业绝不搞一哄而上、盲目冒进,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搞华而不实、只顾表面的面子工程,多做惠民惠生、务实管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工程。
善谋善成竭力拼。发扬钉钉子精神。对未落实就业的学生,一对一精准服务、一抓到底。在访企拓岗方面,发扬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努力扩增好岗位。力戒形式主义。追求实实在在的真就业、毕业生内心向往的好岗位,特别是在就业指导、生涯规划教育等方面,加大个性化指导,注重以点带面、同辈互动,不做"盆景"、不玩"花活"。多做打基础、顾长远的事。在人才培养改革、就业氛围营造、就业市场建设等方面,学校保持一贯耐心,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持干下去。
比学赶超督促拼。坚持每月通报就业数据、分析就业形势。坚持双月举办就业工作技能展示活动,通过比学赶超,增强抓就业的强大动力。坚持每周进行精准化就业调度,科学分析每项数据。时刻关注精准帮扶学生状态,帮助解决各类问题。强化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党政主职履职尽责、目标管理、评优比例、绩效奖励四项挂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