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认识通用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认识通用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认识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新时代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从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高度认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在传承和弘扬中不断前进,始终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呈现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印记,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激发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文化精髓至今依然历久而弥新,闪耀着恒久的思想光芒。其中,既有针对个体的修身之道,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式,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等;又有针对国家的为政之道,诸如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传承弘扬。

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风采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要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客观地说,任何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空条件的影响,受到当时的经济状况、认知水平、地域特点、社会制度的制约,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辩证取舍,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是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独特内核、风格和历史的完整的文化体系。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如果我们解决不好这些古为今用的问题,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就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很难实现。因此,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照着讲下去,而是要接着讲下去,在继承和创新中接着讲下去。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提升其感召力,激活其生命力。

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维度向世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5000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就是因为既坚守本源又不断与时俱进,既盛德日新又兼容并蓄,不拘泥于哪一家、哪一派的文化,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采取积极学习借鉴的态度,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所在,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着眼当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向世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从话语传播上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容易被国外不同受众所普遍接受,是我们想的和国外想听的一个重要结合点。我们可以借助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讲好中国故事。

从坚定文化自信的立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讲文化自信,有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业已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不能走偏,我国5000多年没有断流的文化更不能丢掉。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加自觉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如此,“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文化强国之势才能蔚为大观。

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认识2

我国历史悠久,精神文化底蕴丰厚,承载着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而加强文化认同,可以有注意促进我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而更深层次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大学生群体的特性来看,其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因此,加强其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群体的全面健康发展。不仅如此,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心底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我国青年越来越多受到国外多样文化的影响,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改变,容易弱化对自身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对此,应当探寻强化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方式,使之感受到我国传承数千载优秀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能量,让大学生对本国文化具有高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大学生创造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伴随着疫情波动的趋势影响。不仅如此,立足于发展的新时期,更是我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关键节点。因此,面对激烈的竞争,如果想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就应当确保文化软实力跟得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而这一点,始终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支撑。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其肩负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对此,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基。

第一,加强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传承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的进步息息相关,同样,文化安全问题也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精神的传承,与文化自信具有着无法分割的关联。从文化自信的内涵来看,其不仅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星,更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执行。特别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我国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与魂。如果我们没有传承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滋养,又何谈国家文化安全的守护。发展进入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欣欣向荣,国民综合素养显著提升。无论是文化活力或是文化创造力,都获得激发,为将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贡献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第二,提升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力度,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求。立足于当前时代的发展,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发重要。在我国主要矛盾产生变化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文化与人民美好生活的息息相关。站立在发展的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肩负起时代所给予的责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力,坚定自身的文化自信,牢牢守住中华民族发展和进步的根基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也能焕发新生机,获得传承与发扬,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确保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有大学生群体所展现的青春力量。

第三,增强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力度,是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需要。首先,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使自身志气豪迈、勇于担当,才能积极奋进,为了美好明天而不断努力。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身理想充分结合,才能让传统文化有着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与进步。其次,新时代大学生只有无惧挑战,在时代的竞争中不惧艰难,确保自身有充足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才能真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最后,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有做骄傲的中国人的雄厚底气,从而更加正确地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认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投身于弘扬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当中去,让文化活力得以充分释放。

大学生创造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来看,是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三者之间要做到互相贯通、相互支撑。面向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向其传递传统文化的核心,使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以鲜活生动的素材,创造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大学生要从中华文化核心思想观念中汲取“养分”。核心思想理念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凝聚了各个时代中国人民的思想与内涵,也同样是各个时代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滋养之源,让我们具有强大的民族自尊与自信、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底蕴。因此,大学生创造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核心思想的滋养。从内容来看,其一是儒家思想当中“仁爱”的观念。对此,高校要重视仁爱思想在我国从古至今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大学生常怀关爱之心,践行仁爱之道,自觉维护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其二是坚持重民本的价值观。民本不仅是古代政治思想中的精髓,更体现出“人民”的地位与重要性。因此,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与精神实质,做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其三是诚信做人。对此,要求大学生传承守信思想,保持良好信誉,树立正向的个人形象。

其次,大学生应当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丰富学习资源。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我们要对中华传统美德提升传承力度,并从中获取养分。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意识到其中担当责任、爱国情怀和向善向美社会风气的重要性,让中华传统美德在理论上学习、实践中展现。首先,应当意识到自身的担当与责任。对此高校应当对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自觉承担起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其次是爱国情怀。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当从最深层次的爱国主义出发,通过爱国人物、爱国故事等鲜活素材的学习,和实地考察等形式的实践,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让学生对祖国发展道路有着充分的认知,使其自觉将心中的报国志转化为实际的报国行。最后是培育建设向善向美的社会风气。我国自古以来便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富含崇尚美德和与人为善等劝人向善的内容。而之所以会有相关文化的展现,其目的在于帮助构建和谐社会。高校在进行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积极的文化导向,让学生创造性传承其中的高尚德行,树立正确的三观。大学生也应当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向善向美的文化资源,对传统文化当中的道德观和善恶观都有所理解,使自身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都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认识3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传统文化的吸收着,又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要认真做一名忠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这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未来中华民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如何最大限度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是当前我们青年大学生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立鸿鹄志,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思想一直在激励我们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我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发着我们奋发有为。

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代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远大志向,周总理之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这与他从小就树立了远大志向是密不可开的。周恩来总理就像一盏高悬的明灯,光芒穿越时空,照耀着我们前行!

梁启超先生早就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新时代,给了青年人更多新机会,也对青年人也提出了新要求,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继承这种高尚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立鸿鹄之志,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圆梦的路途上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二、以德修身,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观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思想,对于陶冶我们大学生的情操,提升道德境界,都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拥有着年龄优势和知识才能优势,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更重些,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才兼备,“德”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我们既要坚持全面发展,更要坚持“以德为先”,以德修身,才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是三国时期刘备在临终时嘱咐儿子刘禅所说的,这句话至今对我们立德修身仍具有指导意义。我们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始终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做一个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大学生,让中华传统美德在传承中不断发扬广大。

三、勤学笃实,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弘扬者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流传着很多古人勤学苦学、虚心好学的求知故事,如韦编三绝、凿壁借光、悬梁刺骨、牛角挂书,“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求知精神都值得我们去铭记,更值得我们去弘扬。

高考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不分昼夜刻苦学习的日子就可以画句号了,更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考上大学,只是新的起点、新的挑战、新的梦想的开始。因此,我们应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正确认识时代特点,正确认识大学学习,弘扬古人勤学苦学、虚心好学的求知精神,静心学习,刻苦钻研,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

习总书记曾寄语青年大学生:“年青人在学校要心无旁骛,学成文武艺,报效祖国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习总书记一番话中不仅带着对中国青年的殷切希望,还渗透着对中国青年前景的美好展望。我们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收获成功、托起中国梦。

四、勇于实践,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践行者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都告诉我们青年大学生,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知识也不完善,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几百年前,南宋大诗人陆游便悟透了这个道理。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特长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走进社区、工厂、农村,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我们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我们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共同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通过踏踏实实的努力,身体力行的付诸实施,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并从中吸取营养,把自己锻炼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共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依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文化支撑和精神之基。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要切实提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名忠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积极的贡献。

70 6036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