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促农增收的“加减乘除”3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关于做好促农增收的“加减乘除”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做好促农增收的“加减乘除”1
今年上半年,受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先高后低、波幅很大。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58元,考虑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增速下降了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存在的内在矛盾、外部环境和非典疫情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增产不增收的矛盾依然存在,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非典疫情发生后,农产品流通不畅、出口受阻,大量农民工返乡,又给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困难。因此,只有多渠道增收,才能培育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构筑起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新机制。概括地说,就是农民增收要“加、减、乘、除”一起做。
做“加法”,就是要加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第一位的任务。当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发展产业化经营,靠龙头企业带动增收,则是增加农民收入行之有效的重大举措。同时,要健全市场体系,搞活流通,提高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应对技术壁垒、增加抗御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做“减法”,就是要搞好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各项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靠减负,保护农民权益,调动农民积极性。国务院日前专门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指出要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健全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抓紧完善农民负担监测、信访举报、检查监督、案件查处等制度。同时,全面落实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做“乘法”,就是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素质,加强班子建设,发挥这些工作的乘数效应。按中央部署,今年已经或即将在农村税费制度、粮食流通体制、农业和农民补贴制度、农村金融体制、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
做“除法”,就是转移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人口数量。扩大农民就业,要坚持内部转移与向外部转移相结合,既要在农业内部寻出路,又要到农业外部找空间;既要努力增加本地就业,又要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转移就业。
我们相信,通过采取上述多种措施,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就大有希望。
做好促农增收的“加减乘除”2
5月19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乡乔尔盘村种植户佟德友正与工人们在甜菜地里除草。绿油油的甜菜已30厘米高,长势喜人。“雨水好,甜菜长得也好,如果后期管理跟得上,今年有个好收成应该没问题。”佟德友介绍说。据了解,今年,伊犁自治州针对农业生产实际,在种植结构上下功夫,巧做“加减法”,在增加产量的同时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特色作物的种植面积,通过这一加一减,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围绕市场确定生产。这是今年伊犁州直农业生产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去年种植玉米的佟德友,由于市场行情不好,300亩玉米只卖出了成本价,基本上没有盈利。今年,在乡政府的引导下,佟德友决定种植特色作物甜菜。虽然没有种植经验,可他一点不担心:“今年播种前,我们就和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企业负责播种、管理、收获以及销售,我只需要做好除草、中耕这样技术含量不高的管理就可以了。”佟德友很有信心地说。
今年,伊犁州直农业部门通过种植计划引导,优化调整种植结构,从各县市下达的种植目标来看,呈现出“三减四增”的态势,即玉米、小麦、棉花面积减少,油料、甜菜、特色作物、水稻面积增加。
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记者从伊犁州农业局获悉,2015年,伊犁州直粮食作物总播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其中小麦种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
目前,伊犁州直较大的小麦面粉加工企业有20家,年产能110万吨,年需小麦140万吨。近几年,因市场等原因,伊犁州直小麦粉产量在20万—30万吨,需小麦25万—38万吨。从近几年伊犁州直小麦播种面积及产量来看,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据测算,伊犁州直全年小麦需求量为70万吨,按照2015年小麦单产水平测算,播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就可满足伊犁州直全年小麦需求。
为保证粮食生产,近年来,伊犁州直农业部门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工作责任制,抓好农业技术服务,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多措并举,保证粮食面积减少不减产,从而为减少面积夯实了基础。
据统计,从2013年起,伊犁州直玉米种植面积从204万亩增加到2015年的229万亩,2015年玉米总产量达到万吨。近两年,由于伊犁河谷玉米原料型企业停产、压产,工业企业原料玉米能够满足生产需要。同时,因奶产品、肉产品价格下滑,造成农牧民对籽粒玉米饲料舍不得投入,也是造成玉米囤积滞销的原因之一。
在减少面积的同时,伊犁州直农业部门采取及时在互联网上发布玉米销售信息,为玉米产业化发展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消除产能过剩等措施,并通过玉米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应用,提高水资源、肥料、农药、土地等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和单产,提高竞争力。
除了优化种植结构,伊犁州直各县市早谋划、出实招,以优化种植结构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点。巩留县计划投入900万元,重点在高效特色种植、土地流转、合作社规范提升、“三品一标”认证、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伊宁县则围绕农业“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针对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政策;察布查尔县提出全域绿色农业发展目标,重点结合产业扶贫进行全额补贴;霍城县投资591万元,重点打造薰衣草、蔬菜以及甜叶菊等特色作物。
据统计,今年,伊犁自治州下达州直各县市正播农作物种植计划660万亩,其中粮食面积503万亩,较上年减少万亩。小麦263万亩,较上年减少34万亩;玉米200万亩,较上年减少25万亩;水稻25万亩,较上年增加1万亩。棉花8万亩,较上年减少5万亩;油料56万亩,较上年增加万亩;甜菜万亩,较上年增加万亩;芳香、中草药等特色作物60万亩,较上年增加7万亩。
做好促农增收的“加减乘除”3
最近,我们到县,围绕我市农民收入的构成、制约因素和增收潜力等方面展开调研,从中获得了一些促农增收的启示。
一、我市农民收入的变化特点从我市农民收入的整体现状看,总体水平偏低、收入差距拉大、增长幅度减缓、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矛盾仍十分明显。其变化趋势和特点是: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
(四)从农村教育看,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据对左坊镇的调查,2003年农村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5%,高中以上的仅占11%。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多数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表现在人均收入上,去年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上年增加了%,但实际获得的人均收入却由元下降到元,降幅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制约了我市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和获取收入的能力。
三、实现农民增收的潜力
(一)经济稳步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增速虽低于GDP增速,但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没有改变。正是在全市实施“一招三化”战略、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增长的大背景下,才使得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了收入的稳定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大的经济环境以及区域自身的产业积累和发展氛围,必将使农民收入水平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相应得到较大提高。
(四)区域特色经济加大了农民增收的'动能。以传统种养业和加工业为基础的“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结构,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务工机会和工资性收入,而且使农民获得超额收益成为可能。如孝桥镇下李村的麻绳产业。2003年,该村加工麻制品销售收入达800万元,实现税收40多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150余人,人均增收400元。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考农业的弱质性、依赖性和滞缓性表明,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断推进和完善。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和领域,又要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抓好经济薄弱地区、纯农户和低收入户增收;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能尽快见效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在具体实施中,要围绕破解农民增收中的制约难题,做好促农增收中的“加减乘除”。——“加”,就是加重第一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份额,多方面挖掘潜力,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中引农增收。
1、扩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提高种粮比较效益中增收。重点抓好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普及,积极扩大中稻、再生稻和高档优质晚稻的种植面积。突出抓好大米的精深加工,尽快占据粮食产业中最具附加值的环节。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加快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组改造步伐,“全面改、规范改、彻底改”,转变目前粮食加工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并靠大联强,吸收社会资本,组建粮食深加工规模龙头企业,依托粮食主产区优势,切实提高农民的种粮收入。2、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从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增收。对优势产品布局,打破县区区域界限,按照资源条件、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产业化基础等进行科学规划。着力抓好已经形成的南丰蜜桔、广昌白莲、金溪蚕桑、黄栀子等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把优势品牌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源。
3、采取攻特色竞争策略,从挖掘特色经济潜力中增收。一是发展传统特色经济。依托传统手工业、加工业和种养业优势,通过能人的带动作用和农户的主体作用,聚集发展动力;二是着眼生态环境经济。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进而推动生态旅游、生态度假等产业发展;三是挖掘“土”字特色,发展庭院经济。把具有地方乡土气息的“土”鲜品、“土”制品开发、推广出去。
4、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从家庭经营和多业并举中增收。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协会+经济人+农户”的运作模式,把分散经营、规模不大的小农户通过利益机制联结起来;此外,可以采用“合同+保护价格+利润返回部分”等形式,使农民不但能得到农产品原料的收益,还能得到加工销售环节返回的一部分利润,实现公司与农户的“双赢”。——“减”,就是通过农村“人口梯度转移”和“城镇化”建设,减少农业人口,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带农增收。
1、加快城镇化实质性进程,放大促进农民增收效应。根据乡镇的市场、资源特点,合理布局,有步骤地培育城镇集聚人口以及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优势,承载辐射和带动当地产业结构转向二、三产业,把小城镇建成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中心,建成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兴业窗口和农业产业化的信息、金融、服务中心,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2、规范城乡劳动力市场及各种劳动服务中介机构。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引导和管理,把劳务输出当作产业来抓、项目来做、实事来办,在中介服务、就业跟踪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打造抚州劳务输出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
3、引导推广新型的劳务派遣就业机制。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组建专业劳务公司,与派遣员工建立劳动关系。通过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就业人员和企业的需求,使劳动者、用工单位、劳务企业在这种就业方式中实现“三赢”,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灵活就业途径
4、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宣传与培训。大力培养和表彰打工成才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在促进城乡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农民工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强化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克服素质差、技能缺、信息少的困难;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制教育和法律援助,切实保障农民工在生活居住、劳动就业、报酬收入、教育培训、子女就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乘”,就是发挥“科教兴农”的乘数效应,提高“三农”科技含量,在激活农业各种资源中促农增收。
1、致力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实施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兴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评价体系建设,开展农业投入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从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中实施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2、推进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动力和支撑。把实施良种工程、跨越计划、星火计划与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加速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繁育和推广应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减耗减本增效技术,研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同时,立足对现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大力发展优势产品的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设备的引进和开发,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
3、发展各种农产品中介组织和三产服务业。引导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开展跨区域的联合,不断壮大实力,增强其服务功能和带动力,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与行业管理;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流通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促销组织等,将农民培育成农产品市场的主体。抚州物流业是一支新兴的产业队伍,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引导,使其不断壮大。
4、大力兴办农村教育,变农村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一方面积极抓好义务教育,让农村孩子不失学;尽量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使所有农民子女都能得到较好的文化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着力实施“教育富民工程”。——“除”,就是革除制约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体制弊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提高服务“三农”的效率中助农增收。
1、进一步规范各项“涉农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严格推行农民负担预决算、监督卡和专项审计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农民的不合理负担;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正确消费,减轻农民的社会负担;继续加强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强化监督,提高透明度,切实把农民的利益维护好、保护好。
2、做好以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增强农民增收后劲;建立绿色通道,取缔各类关卡,创造良好的农产品流通环境,确保农产品运销一路绿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
3、拆除城乡壁垒,加快农村“准市民”向市民转变。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解决目前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统一城乡就业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开方便之门。
4、推进农村土地和金融改革创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收益权;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通过增加小额贷款,补助补贴等形式,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5、加快形成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适当调整积累与消费比例,完善分配制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抓紧在农村进行社会保障、社会统筹及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践,尽快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上一篇:关于政治定力方面自我评价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