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职旅游管理的课程体系优化方案范例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2023年高职旅游管理的课程体系优化方案范例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3年高职旅游管理的课程体系优化方案1

[摘要]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环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旅游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

近年来,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最突出的是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及培养规格的变化不到位,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行业要求。在我校高职示范建设过程中,旅游管理教研室通过各种方式和途经,顺利完成了课程改革与建设相关任务,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课程体系改革

为适应行业和地方旅游经济发展需要,教研室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进一步深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明确和细化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既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也强调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必要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与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探讨,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培养目标,以专业知识必需、够用、技能过硬为原则,将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实习)与职业资格证书训练考核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形成有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深入贯彻实施我院“1221”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以专业调研与校企合作为基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前提,结合旅游企业岗位职业标准。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中高技能素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职位合理定位于基层服务员及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两类,以旅游企业岗位职业标准为教学依据和考核基础,规范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更好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体系设计

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关注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课程分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理论课程体系包括个人素质基础、旅游专业基础、后续发展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旅游企业认识实习、旅游职业技能培训、工学交替实习与顶岗实习三个不断上升的层面;其中,职业技能培训又包括基础技能、专业技能、拓展技能三个层面,通过这样的划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

3.课程体系主要特色表现

①注重关键技能与职业道德养成;②注重行业服务礼仪培养;③注重交际沟通口语(普通话/英语)能力训练提升。

总之,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非常明确,我们试图通过在校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旅游行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广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民俗、宗教、礼仪和中外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具备计算机、英语等应用能力;热爱旅游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组织、协调、操作能力,能胜任旅游企业基本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搞好专业职业技能资格培训与考核,鼓励学生获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以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适应能力和满足学生择业谋职的需要。

二、课程建设

在课程体系改革同时,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为依据,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研室带领所有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努力,对相关课程进行了大量而大胆的改革与建设。

1.主要专业课程。近年来多次对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改,更加明确和细化主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完善课件,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教学资源库;鉴于目前全国教材体系混乱,针对多门专业核心课程(《旅游学概论》《模拟导游》《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还编印了学习指导书,辅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历史文化》《模拟导游》《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课程成功争创院级精品课程,继续争创省级精品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和《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等精品课程正在建设之中。

3.特色教材建设。组织编撰了《德阳重点景区景点讲解手册》讲义和《德阳地方旅游文化》讲义,已经付印并广泛应用于学生专业学习中,受到学生好评。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对其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努力将之建设成为地方旅游教育特色教材。

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人手,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较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有:①采用多媒体教学和视听教材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导游业务及饭店服务等大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均适用。②案例教学。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分析行业发展及餐饮客房服务、酒店管理等案例,使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和能力。③模拟现场教学。通过学生自我展示、模拟演练等活动,或者利用实习基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理解能力、表达能力。④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⑤讲演练一体化。如在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课程中可以采用。这些操作技能的形成要靠反复的演练。⑥项目任务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及集体合作精神、锻炼沟通与协作能力。⑦改革与创新考试办法。改变以往重理论考试轻技能要求的做法,实行理论与技能“双达标”的课程考核等。

三、工学结合与双师授课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带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长期坚持工学结合与双师授课,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为学生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教师也得到学习、锻炼和提高。

1.聘请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主要专业课程教学中,大量聘请地方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服务能手为学生示范并指导学生操作练习,使学生在职业道德和素养方面得到训练和规范。平均双师授课量近20%。

2.创造机会,灵活安排学生参加地方旅游企业实践。如安排学生参加2008年西博会大型会务接待服务;校内实训场所如教育旅行社定期安排学生接待;学生义务讲解团不定期为客人服务(如地震展览馆讲解);让学生参与全国各级行业技能大赛等。积累行业经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反思能力。

3.教师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去。或到地方旅游企业锻炼(90%以上的年轻教师每年下企业),或对地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几乎每年举办培训班),或为重灾区(什邡/中江等)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提供援助,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4.加强与大型企业和跨国连锁旅游集团合作。为学生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完整的培训,确保高质量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的良性循环。

2023年高职旅游管理的课程体系优化方案2

摘要:旅游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各高校也纷纷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其课程结构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稳定。而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课程的设置已经不能满足旅游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关键词:岗位群视角;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总体就业需求与困境

旅游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通过相关统计得出,在2013年我国共有959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共有万的在校生,与2012年相比数量有着一定程度的下降,共计有138所的学校停止了旅游专业课程,万人的减少。当前高校由于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能够充分、全面的对旅游企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解,而每年留在旅游行业的本科专业人才占到总数量的20%,造成了旅游专业人才的严重流失。同时旅游行业也有着自身的一些问题,例如人才吸引力弱、聚集能力不强、队伍稳定性差等问题,给旅游行业的人才供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旅游人才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近些年来,旅游人才整体素质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本科院校在招生中,旅游专业很少有学生选择。例如在2010年安徽省院校就业中,研究生学历以及本科学历的人数最少,分别占到总人数的%与%,而大专学历人数最多,占到了总人数的额%。在今后的发展中,若是不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状况,将直接制约旅游行业的发展。

旅游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

在当前旅游行业人才结构当中,缺乏专业性人才,例如缺乏对国际市场十分熟悉的专业人才和职业经理。而近些年来,旅游行业快速发展,不断推出了一些高端的产品,相应的人才显得更加的短缺。例如安微省旅游行业,其旅游科研人员、策划规划设计人员、电子商务人员及其的短缺,数量只分别占到总数量的%、%、%,同时智慧旅游人才、温泉和度假区管理人才、小语种导游员、市场营销人才、文化体育旅游人才等都十分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旅游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亟待优化

在旅游专业师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近些年来,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地缩小,致使相应的师资力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教师在评职的时候大多都是初级和中级,影响了院校旅游专业的教育水平。而在旅游专业教学当中,通常都是通过理论教学的方式进行,没有充分与实践相结合,造成了学生毕业后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需求现状分析

调研对象及实施过程

笔者以所在的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学校2009、2010、2011、2012、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主要是通过QQ、邮件等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87份问卷,其中223份有效问卷,达到了%的有效率。而在2013届毕业生43人进行调查中,实现就业的人数为33人,其他,包括继续学习等10人,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没有了解到具体的分布行业,需要后续统计。

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分布

“非本行业就业”现象依然突出

近些年来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十分巨大,而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存在严重的“非本行业就业”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这几届毕业生最多只有15人在行业内就业。当前旅游企业向外界招聘的旅游专业岗位层次较低,也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薪酬也较低,致使旅游专业人才转向其他行业,而对旅游行业产生抵触。这种“非本行业就业”的现象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学生也浪费了几年辛苦学习的知识。

传统旅游业态是就业主力军,新型旅游业态吸引力增大

在旅游行业就业中,传统旅游行业是就业的主力,包括旅行社业、饭店业、景区、餐饮业等。而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毕业生越来越多的选择在线旅游咨询、旅游规划、旅游策划等岗位发展。

行业内就业比率大幅提升

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本行就业率也逐渐增高,通过分析可知,2009年的行业内就业率为%,2010年为%,2011年为%,2012年为%。而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也积极的一些教育活动,例如旅游企业进课堂等,强化了旅游专业学生对于旅游行业的了解,对于旅游行业发展方向的认可,有助于提升旅游专业毕业生行业内的就业率。

3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在旅游专业教育当中,课堂设置应当以提升学生工作能力为目标,以就业岗位需求为标准,通过岗位的具体需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这就需要学校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进行实时的了解,并进行准确的预测,然后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对课堂体系进行优化,提高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就业。

强化学科特征,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应当针对近些年来旅游行业的发展,设置了一些通用性、综合性的课程,以提升毕业生对于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旅游行业培养通用性、综合性人才。作为管理学的一级学科,旅游管理需要强化力度,大力加强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对基础知识以及理论有着充分的掌握,培养学生工作的基本能力,做到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在课程设置时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中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要求为基础,合理的进行基础课程的开设。

结合行业特征,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在具体旅游工作中,其较为复杂,专业性、综合性都较强,并且涉及到多个行业,因此满足学科交叉的需求是旅游管理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在具体课程开设中,需要以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为基础,合理的进行其他课程的开设,包括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概论、旅游商务英语、现代服务业管理等。同时需要实时关注旅游行业的具体发展,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一些课程进行强化,增强培养力度。

聚焦地方特色,加强文旅人才培养

河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旅游行业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国家的一些政策扶持促进了河北省的旅游业发展,尤其是向着文化旅游方面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当结合河北省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针对河北省历史文化特征及文博部门对文化、旅游人才的需求,加大河北地方史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文化旅游与遗产管理、民俗旅游开发、文化产业概论等课程的开设力度,加强地方性人才的培养。

顺应市场特征,加强企业人才培养

随着河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开发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受到广泛认同,政府引导、企业操作已成为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结合旅游产业市场化的需求特征,应该加强适合于企业运作与管理的管理人才培养。具体而言,除开设管理学基础课程之外,还应该加强与旅游企业特征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企业运营与管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同时结合旅游市场新的变化,加强学生对于社交媒体等诸如微信、微博、社交软件等知识和使用能力的培养;另外应该加强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创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4结语

我国旅游行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为国家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当前在旅游行业人才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制约了旅游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作为院校应当积极的了解旅游行业的动态,调整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使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具体课程设置时需要了解旅游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对于行业岗位的相应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以此作为课程优化的基础,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顺利的就业,能够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奉献力量,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023年高职旅游管理的课程体系优化方案3

论文摘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SOLO分类理论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思路清晰、简捷明了。为此,旅游管理专业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了专业整体课程优化设计,对本专业的21种可观察学习成果进行分类,根据认知规律进行排序,获得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个学年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2011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表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此大量的学生走入社会,各高校当务之急是专业建设,课程优化设计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系统性改革

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开设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置偏差、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标,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以上两方面都需要学生内化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显现出价值来,其隐性存在的特点致使学习效果评价障碍重重。有些学校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或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些大胆尝试的目的是打破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将目光转向能力培养,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训练型教育的转变。他们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正确引导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单独的模块化教学方面优势突出,而在整体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略显不足。

二、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

(一)SOLO分类理论主旨思想

SOLO是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此理论更加注重整个教学的系统设计。它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作为为教学和考核对象,将学习成果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一门新学科时首先获得的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其加总后形成量变。量变进一步深入之后,质变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二类。当学生的思维建立起抽象体系后,就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三类。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即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表面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形成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此分类理论,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学习成果的循序渐进培养为教学设计思路,使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更具系统性。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进行了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尝试。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思路

课程优化设计焦点在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重新构建和组合,包括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向量,目的是使教学质量不偏移。为此课程设计步骤分为三步,一是找到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即学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来完成;二是对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定义。定义原则为: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一类学习成果;相互联系的、连贯的、一致的整体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二类;抽象思维后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三类。第三步是根据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即怎么学,调整顺序的原则如下: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服务面向不同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应定位于: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毕业后3-5年)为:接待经理、外联经理、计调经理、导游经理四个。以上岗位的优秀工作者都将成为企业调研的跟踪对象。通过对62家企业248位以上岗位的优秀员工进行工作过程实时跟踪,形成了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此即旅游管理专业的可观察学习成果共计21项。再对以上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划分,形成了11项第一类、5项第二类、5项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

1.接待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三部分,第二类是签订旅游合同,第三类是旅游风险规避和;

2.外联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市场调研,第二类是旅游市场开发和客户开发与维护,第三类是旅游产品销售;

3.计调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要素采购,第二类是旅游线路设计和成本核算,第三类是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

4.导游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档案管理、为游客提供食宿等生活服务、游客个性化服务、迎送服务、景点讲解、商品导购讲解等,第三类是导游培训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结果

按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的教学顺序,对以上能力点的相关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和实训)进行前后序调整,形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

1.专业必修课。顺序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安全与急救》、《领队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计调实务》、《旅游文化》、《旅游英语》、《现场导游》、《接待实务》、《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14门课程。

2.专业任选课程。顺序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会展概论》、《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旅游美学》、《旅游公共关系》6门课程。

3.实践课程及交付成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高职高专层次专业教学应开设大量的实践课程。在职业背景下,实现前述21个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年以认知实习为主的体验教学。训练包括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旅游市场调研、客户档案管理、客户迎送服务、景点讲解等11个一类能力项。通过对旅游企业实地调研,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等的感性认识,促成第一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年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双轨教学。一部分学生进入旅游教研基地,在接待、外联、计调、导游等岗位熟悉工作程序与工作内容,实现签订旅游合同、旅游市场开发、客户开发与维护、旅游线路设计、成本核算等五项第二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学年学生带课题进入企业实习,课题设计全部与第三类能力训练相关,包括旅游风险规避、旅游接待管理、旅游产品销售、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导游培训等五项,实现了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SOLO法在课程优化设计中的实施难度

(一)应用知识教学尚存差距

高等教育的学习者任务是双重的。第一必须掌握一些认知范畴的知识,如概念、基本技能、事实资料等;第二必须掌握、应用前述认知知识的方法,从而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按以上课程体系完成教学任务的08级毕业生进行回访,发现第二部分的能力未能更好的发挥,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找出答案。

(二)课程开发是团队工作

对能力、工作任务分析、可观察教学成果等事项的信度严重影响课程整体设计的水平,参与人员需要精通学科知识并对课程广泛涉猎,需要一支至少是由任课教师、课程理论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的队伍来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结束语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虽然存在瑕疵,仍不影响其优秀教学成果的显现。我们形成了基于SOLO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并将其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优化设计中,实施此方案的08级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后续研究我们将深入更多的专业领域,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课程的精准定位。

70 680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