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心得体会范文(实用3篇)
【导言】此例“红色旅游心得体会范文(实用3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1
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解读心得体会1
日前,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在西安举行,这次会议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陕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省委书记娄勤俭代表中共陕西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富民强省,奋力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报告,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客观总结过去五年的成就和经验,科学分析陕西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部署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是一个体现中央要求、符合陕西实际、顺应人民期盼的报告,是指导我省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富民强省,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的纲领性文件。
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召唤新作为,会上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通过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强省步伐,建设富裕和谐美丽陕西,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
作为一名第一书记一要深刻领会报告的丰富内涵,认真学习报告的精神实质,把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的重要政治任务,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传达、宣讲和解读工作,让全村广大党员和群众充分领会党代会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二是在跨越发展中找准定位。作为一名青年干部,要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跨越发展第一线,在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不断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贪图安逸的思想,注重实践锻炼,勇于沉下身子,要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做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立足我村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产业跨越发展、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三要加强自身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服务功能,扩大党组织的工作覆盖面,严格抓作风建设,加强村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进一步强化其责任意识和行动自觉,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使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中央的决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部署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的具体行动,万众一心打赢脱贫攻坚战。
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解读心得体会2
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经济建设是基础。要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基础保障、产业支撑、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制度保证体系,努力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条件。要坚持基础先行,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机遇,实施引汉济渭、东庄水库、陕北黄河引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高农业抗旱能力。抓好防汛工程建设,加强病险水库治理,提高防洪保安能力。
围绕建设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实施客运专线、铁路干线、能源通道等重点工程,推进关中城际铁路建设。以高速公路为龙头,以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为重点,完善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加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设施配套,建成延安、汉中、安康新机场。支持新增国际航线,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加快西安、咸阳地铁和快速干道建设。
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科技与产业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扩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产能,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转化率。加强航空航天、汽车、输变电等产业本地配套,推动重大装备自主化、成套化、高端化,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纺织、食品、医药、建筑等产业。
坚持现代与传统并举、生产与生活并重,着力发展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完善物流设施和信息服务,强化中心城市物流节点功能,推进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空港等园区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物流枢纽。鼓励商业银行在陕设立分支机构,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保险、信托和期货等产业,发挥产业基金、风险投资、贷款担保等金融工具作用,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加强景区建设,做优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品牌,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拓展互联网增值服务,提升商贸、餐饮等服务业水平。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产业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要打通三次产业界限,创新产业组织形式,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引领战略,积极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支持企业面向市场、围绕主业做优配套产品,深化业务互联和市场互通,在强强联合中扩大市场份额。加速生产要素流动聚合,鼓励相近行业共享技术,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园区,培育特色鲜明的产业群和产业带,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结合、科研机构与企业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军工与民用科技资源结合,促进经济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依托特色产业推进科技创新,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建设部级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品换代、培育产业品牌。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强核心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2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企业文化;文化载体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人才的道德素质、精神素养则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但放眼当前全国各个高职院校,大部分思政课实效性并不强,这也就催生了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改革中,鉴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有一个因素应该很好地利用起来,加入到思政课改革的整体方案中,这就是企业文化及其载体。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现状及其改革
(一)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效果令人堪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堂效果差,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人群的特殊性,重技能专业、轻人文素养的思想由来已久,很多高职学生上思想理论课动力不足,来上课也只是来凑学分,上课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等现象比较突出,课堂教学效果不好。
2.任课教师“累”。一则思政课教师准备了很多素材,但在面对以上学生时,很多时候讲课成了“唱独角戏”,学生“不买账”,教师一堂课下来倍感“身心俱疲”,信心也受打击。二则考试仍然运用传统“出试卷”的考试方式,学生不仅要花大量时间去死记硬背,教师也要花大量时间去批改,任务量很重,还得不到学生的好评,教师同样感觉“累”。
3.实践教学不足,“空间”、“时间”受限。由于高职院校领导重视程度、经费保障程度的不同,教师教学理念以及可利用教学资源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不同院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活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活动为辅,有的干脆没有课外实践活动,有的虽有,但课外实践活动成了摆设,并没有真正落实,学生走不出去,对思政课失去兴趣,也间接影响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针对性的改革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两方面进行改革。
1.思政课实践活动改革。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思政课应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的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由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实践教学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扭转了学生被动的地位,提升了其主动性,非常适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
2.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高职学生的道德现状,再加上实践活动的改革,这也就倒逼传统“一考定终身”的落后考核方式必须做出调整,从考核原则、内容和方式都要进行一系列改革。
二、高职院校背后的企业文化因素
(一)企业文化及其与思政课的相关性
1.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为企业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企业文化具体表现为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团队合作、勇于攀登、诚实守信等精神品质,这与思政课及其教材所宣讲的内容和价值观是一致的,也是高职学生能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因此,企业文化与思政课在内涵上是互通的,思政课改革应该很好地抓住这一点,将企业文化融入进思政教学当中。[1]
2.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具有规范、整合、激励和凝聚的功能,一个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发展壮大,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但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起到支撑作用的却是企业长期以来确立的文化,它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和凝聚力,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同样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人、成才,从而为社会服务。所以两者在塑造人身上的作用和功能是一致的,是可以互相渗透的。
(二)利用企业文化载体,挖掘企业文化资源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无形的,在实践中要通过各种载体发挥作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载体,深度挖掘文化资源,以开展适合学生特色的实践活动为思政课改革的“突破口”。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就在于它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教学模式,这样的办学特点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也可以和很多专业课一样,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感知企业文化。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是一所企业投资的民办院校,它与企业高度融合,身边可利用的企业文化载体很丰富,思政课所宣讲的价值观很多都可以找到它相应的载体,因此,思政课改革也应从这方面入手。
1.红色旅游资源——爱国主义文化。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它是思政课所弘扬的最基本的价值观,也是每位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情感。爱国主义有很多具体的表现,在企业中,爱国主义表现为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艰苦奋斗,所以每年企业都会组织新入职的员工和老员工代表一起,参观红色旅游景点——红军长征博览城,走一走浓缩版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打造“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所以,思政课实践改革也可选择这一文化载体,组织大学生的“重走长征路,升华爱国情”活动,把看似“高大上”的爱国主义和“接地气”的企业文化联系起来,内化为对国家、社会、企业、学校和生活实实在在的热爱。
2.企业创业成就馆——领悟人生、创造价值、勇于创新。企业的诞生、发展及壮大就是一部可歌可泣、布满荆棘的创业史,企业文化就是这一历史的沉淀,它向人们展示了其最精髓之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而“基础”课第一章的理想、信念,第三章的人生价值以及“概论”课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信念和改革开放这4部分内容都和企业文化的这一精髓是高度统一的。因此,在思政课中渗透企业创业史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而去参观企业创业成就馆是感受这一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
3.企业发展辐射下的新农村——和谐、共同富裕。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农村的发展,很多村落的发展都得益于国家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感召和当地企业发展所积累的物质基础,当地新农村的建设背后无不带有企业的身影,所以企业文化深深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理念,企业所开辟的“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理念也成为了当地新农村的建设理念。这一文化内容与“概论”课中的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的共同富裕3部分内容是统一的。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改革中,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切身感受中国新农村建设成果,领悟和谐及共同富裕的企业文化内涵,而在活动结束之后写1篇心得或体会,更能把体感升华为理性的思维,此类活动效果远非课堂讲授和观看图片、视频所能比拟的。
4.校外合作企业——职业素养与道德。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合作企业自然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最好的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提供了学生最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工作氛围,也能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下领悟到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这也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在校外企业的实践中,企业向学生传达了爱岗敬业、办事公道、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忠于职守、团队合作、开拓创新、勇于竞争、勇于担当、质量优先、遵纪守法的职业精神素养,这些文化都是思政课需要传达的价值观。[2]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也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发一些实习实训项目,让学生带着项目进企业,平时由实习教师和企业技术师傅、主管领导负责学生的德育考评,最后学生完成实习报告或心得体会,由思政课教师进行考评,两者综合给学生一个整体评价。
三、“倒逼”下的思政课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深化思政课改革,不断探索改革的方式方法,学校教师和大学生都发出了改革的呼声,在这种形势的“倒逼”下,传统的“一考定终身”方式显然落后了,必须进行考核评价方式的“大刀阔斧式”改革。因此,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属性,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公正客观、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是确保思政课教学一系列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考核原则
为了确保思政课改革的实效,对学生考评要保证客观、科学和公正,就要摒弃以往的落后观念。首先要确立考核原则:第一,将对学生的最终式考核改为过程式考核,学生的思政课学习和道德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考核也应伴随始终,不再是仅关注期末那个点上;第二,考评的方式方法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出试卷”方式,可以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不同的考评方式;第三,考核内容全面,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考评;第四,考核主体多元化,思政课教师不再是考核学生的唯一主体,学生本人、学生小组、辅导员、实习带队教师、企业技术师傅和主管都可以参与对学生的考评。
(二)考核内容
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部分内容的增多,对学生单纯以课本理论进行考核的方式显然不合时宜,所以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全面地考核学生。理论层面包括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它具体包括:思政课堂上的表现、课后作业、小组作业和期末考试论文或试卷考试,这部分具体考核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层面包括辅导员给出的学生校内课后平时表现,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后写的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学生带着项目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带队教师、企业技术师傅或主管对学生给与的考核,这部分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及素养等。[3]
(三)考核方式
首先,将以往的最终式考核改为过程式考核,将对学生的考核分为平时和期末,注重平时,比例分别为60%和40%。平时由上课表现、出勤情况、课后作业、实践作业等几部分组成,期末一改以往传统的主客观题结合的闭卷考试方式,改为小论文、调查报告或主观开放型试卷,重点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其次,依据不同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艺术类专业可以和专业课教师合作,制作考核方案,采用表演话剧、小品等舞台形式;影视制作类可以采用主题拍摄、编写主题剧本、撰写新闻稿件等形式;旅游类可以采用红色旅游胜地导游介绍等形式。充分和专业相结合,既挖掘了思政内涵又符合专业特色,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最后,评价主体多元化,校内的评价主体主要是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甚至是学生自身,学生可以自评,学生小组成员间可以互评;校外的评价主体是实践基地的实训教师、企业技术师傅、主管,共同为学生在校外的实践部分进行考评。
作者:何康 单位: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小青。企业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接融合探析[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83-86.
[2]彭新立。校企合作视野下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11):38-39.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 红色旅游 革命老区 经济 发展策略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继承革命传统,缅怀革命先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红色旅游开发的重点。
据悉,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已获批准,因此,有关部门将2011年定为红色旅游年。目前全国各地都借助“十二五”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获批的难得机遇,大力打造红色旅游景点和景区,红色旅游景区数量呈快速增加的趋势,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政府和旅游景区经营者思考。由于红色旅游产品承担着教育功能、政治功能重任,其经营方式和经营目的与其他的旅游产品是不同的。但它作为旅游产品的一种,它就要与其他旅游产品竞争才能生存,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红色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为红色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和政府必须正确认识红色旅游产品的功能和属性。
一、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现实意义
发展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红色旅游不失为一种好方式。各类世界组织都关注贫困问题,“减贫旅游”(PPT)的概念在国际上盛行,就是用旅游的办法来减轻贫困,使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改善,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所以发展红色旅游意义深远。
1、通过红色旅游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帮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发展红色旅游能激发老区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的勇气和决心。其次,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多数红色旅游资源位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生态保护是重点、扶贫开发是难点,红色旅游的开展可以使其真正成为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再次,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旅游的兴盛可以改善当地交通、通讯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进入性。例如为了大力发展大别山的红色旅游,湖北省花大力气修建了大别山红色旅游交通示范公路,使老区对外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增加革命老区人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业可以推动革命老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一些旅游专家认为,在我国,每接待20名国外游客,就可创造一个就业机会,每接待150名国内游客,也能为地方创造一个就业机会。例如在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使茨坪镇吸纳就业人口近6000人。河北嶂石岩景区,由于旅游业的开发,2009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就已经达到5000多元,周围乡村农民达到3600多元,比景区开发前分别增加了10余倍和6―7倍。井冈山小井村,村民们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过300元,现在家家户户开农家乐旅游餐馆,销售土特产、旅游工艺品等,人均年收入增加到近10000元。在井冈山山下的泰和县桥头乡,当地农民发挥毗邻井冈山的优势,办起了度假村,去年纳税额达230余万元。
3、开阔老区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农业是相对封闭的产业,与外界的物质交流、人员交流以及信息交流相对较少。随着红色旅游的开展、外地游客的涌入,革命老区的农民得以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打交道,从而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的改观。
二、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1、可观性差。红色旅游依托的是革命历史遗存。由于中国革命的人民性、艰苦性和流动性,加上反动势力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遗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红色产品存留下来的革命遗物数少、量小、陈旧、分散,且内容、场地、线路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比如有些著名的纪念地只是孤零零的普通民宅、庭院或小船,与其他旅游景点又相距甚远,这样旅游者就难以尽兴。
2、时效性强。由于政治性因素和市场化因素对红色旅游的客源变化影响明显,红色旅游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一般时段主要受市场调节,有较大纪念活动时,比较容易受政治因素影响。因此,红色景区接待高峰主要集中在黄金周和纪念日前后。
3、旅游形式单一。目前的红色旅游大多是以参观重要纪念遗址和纪念物为主,基本上是“一张桌子、一条凳、一块床板、一盏灯”。内容的解说大多也如教科书式的呆板平淡,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市场吸引力差。
4、客源市场面窄。红色旅游的发展主要依靠两种力量在支撑:一是集体组织学习考察,红色旅游因其特殊的思想和政治意义得以发展;二是一些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老一辈无产阶级,他们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充满了怀念与深情。
三、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策略
1、多种渠道筹资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老区基础设施落后,各景区之间道路级别低,给旅游带来诸多不便。另外接待服务设施严重不足,例如“红色故都”瑞金的全市酒店床位只有2200张,显然不能满足游客需要。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弱,需要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一方面,老区需要力争国家在规划、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扶持。通过精心包装一批红色旅游建设项目,争取纳入国家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获得红色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所需资金比较大,老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市场手段,通过招商引资,从各种资本市场上获得所需资金,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红色旅游投资新格局。江西省吉安市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截至2009年上半年,吉安签约旅游招商项目48个,签约金额亿元,建设项目包括祖籍地游览苑、井冈山大井领袖峰景区、井冈山荆竹山景区等。
2、注重多种旅游产品的组合。产品组合可以实现捆绑经营,共享客源市场,可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可以延长产品链,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红色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可以和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相结合。革命老区具有比较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红色旅游产品和这些资源形成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组合。一是“红红”组合,就是相邻的革命老区或主题相关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组合在一起。例如,武汉农讲所―黄麻起义―洪湖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探寻之旅”;瑞金―遵义―大渡河―延安的“重走红军长征之旅”。二是“红绿”组合,即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组合。例如,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与大洪山生态旅游。三是“红古”组合,即红色旅游与革命老区、历史、文化旅游以及古迹、古遗址旅游组合。例如,徐州淮海战役红色旅游和两汉文化旅游。四为“红土”组合,即老区红色旅游、民俗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产品组合。例如,贵州用“一条长征红线,穿起一个多彩贵州”,使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少数民族风情游相映生辉,取得了巨大成功,2009年,贵州全省接待国内游客44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
3、注重红色旅游产品主题的新奇性与创意性。旅游者的眼球只会被具有独特性和创意性的主题所吸引,因此同类题材的红色旅游产品可以构思风格迥异的主题,实现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对于周期性的红色旅游产品来说,要善于随着环境的变化对主题作相应的调整,使之对旅游者永远具有新鲜感,并借此迎合或者更加深入地开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比如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体验红色景区的各种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从而获得难忘的美好体验。再如通过高科技手段再现红军的某些战争场面:群马奔驰的蹄声、嘶鸣声、枪声、炮声、火光、硝烟等,能够极大增强景区的感染力。在纪念二战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纪念馆中,以色列政府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再现历史场面,使参观的每一个人从内心感到震撼。
4、为旅游者创造体验的机会。在体验经济中,强调的是通过客户参与、客户互动、客户创造等方式实现客户的自我价值和全新体验。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回忆的活动。假如不考虑旅游者的体验,只是把他们当作纯粹的观众来对待,在活动方式上仅仅选择静态的欣赏和观看即可。但是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旅游者要求登上舞台做主角,通过身心的全面参与获得体验。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可开设一些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项目,注重多种旅游形式相结合,扩大“红色旅游”的活动内容,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在产品设计上,要有鲜明的时代感,增加“红色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如通过设计“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等与红军长征相关的旅游产品既可扩大红色旅游的产品链、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延长旅游者的旅游时间,又可给游客以全方位的切身体验,增加红色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5、加强旅游目的地营销。红色景区的建设要提高到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层次,孤立的若干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不能带动老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只有把老区作为整体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建设和营销,红色旅游才能充分发挥带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红色旅游目的地之所以有营销的必要,一方面是因为各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存在竞争,另一方面是当前信息渠道众多,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的接受能力有差异。红色旅游的营销方法很多。一是电子商务。国外的旅游目的地有90%都有网站,我国也有30%~40%的比例,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加,电子商务是未来几年目的地营销中最重要的方法。二是软营销。例如参加旅游博览会、展销会,举办红色旅游论坛等。三是组合营销。比如红色旅游和会议旅游的组合营销。
参考文献
[1] 李明德:浅谈红色旅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07-03.
[2] 刘筱秋:把红色旅游业发展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产业[J].中国旅游,2008(5).
[3] 谷玉芬:红色旅游成功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06(2).
[4] 吴必虎、余青主编: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M].中国建筑出版社,2009.
下一篇:简短的生活感悟的句子实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