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风文明建设精彩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风文明建设精彩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风文明建设【第一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培育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快速变迁的滚滚洪流中,如何使人们在乡村社会中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景观和文明魅力,如何使老百姓的“口袋”和“脑袋”同时富起来,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以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文明乡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
首先,发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领导作用。组织群众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宣传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思想道德和民主法治教育,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民夜校等渠道,深入宣传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其次,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乡村党员名人馆、乡贤文化长廊等载体,宣传党组织和党员先进事迹,宣传好人好事,发挥农村优秀老党员、老干部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道德模范作用,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精神品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依托乡村主题党日、农村党员读书会、党员议事会等方式,了解群众思想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最后,发挥基层党员干部作为乡风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的作用。通过发挥农村党建志愿者等人才资源优势,定期开展基层党员主题文化教育,采用党员联系户、党员积分制等形式,调动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培育良好乡风、涵养乡土情怀的重要抓手。
第一,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在推进文化惠民、提供更多更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第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第三,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对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撑功能。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畅通各种自上而下、由城至乡的公共文化输送渠道,运用新媒体手段激活乡村图书馆、文化书屋、村史馆、乡村记忆馆等资源,为农民提供个性化、订单式文化服务。
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弘扬乡村文明风尚,应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升层面有所突破,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推动文明乡风建设的内在动力。
一方面,充分挖掘和整合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手工艺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利用好祠堂、古道、古树、古街等传统文化要素,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保留代表性乡村公共记忆景观,发挥好新乡贤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中的功能,以乡村文化资源的针对性开发,涵养乡村人文精神,加强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善于提升和转化乡村文化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总之,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要直面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还要贴近农民的现实文化需求,通过挖掘和提升内生性资源,构建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生活理念,为乡村振兴提供全面充分的文化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风文明建设【第二篇】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多方面的振兴。乡风文明是评判乡村共同体进步开化与否的标准,是乡村振兴水平和程度的外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乡风文明的提出过程与内涵
在党的文献中,将“乡风”和“文明”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始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良好家风、乡风、校风、行风,营造现代文明风尚”。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5次提及“乡风文明”并进行了系统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也是5次提及“乡风文明”。***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并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提出要“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乡风就是乡土风俗,主要指人们在乡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风尚和习俗或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是人类进入高级阶段的一种进步的样态。乡风文明的核心要义或本质就是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内容涉及了文化、法制、风俗、社会治安等多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乡风文明不等同于乡村文明,因为乡村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而乡风只是乡村社会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乡风文明包含于乡村文明。正如***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的,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乡风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
时代孕育着文明,文明表征着时代。任何一个时代,不同样态的文明都有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乡村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村建设,根在铸魂与强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五个目标要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分别规约了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具体体现、思想基础、环境要求和体制保障。党的十九大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五个新的目标要求依然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阐述了这五个新的目标要求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无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新时代乡村振兴,都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其中,最根本的或永恒不变的就是灵魂,即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的集萃。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和乡风文明的集萃地。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床和根脉,乡风文明则是积极的、向善的、放大了的乡村文化,也是乡村文化软实力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言,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是放大了的文化,各个乡村、地区、种族群体、民族、宗教群体都是在文化异质性的不同层次上具有独特的文化,也创造了多样文明。胡适在1926年发表的《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也认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它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则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流失以及对乡村文化价值认知上的偏差是导致乡风文明坍塌的主要原因。振兴乡村文化是重塑乡风文明的内生动力和必由之路。
乡风文明是乡村文明的内核。乡村文明是包括乡村经济文明、乡村政治文明、乡村生态文明在内的一个系统。在乡村文明系统的构成中更具核心意义,对乡村文明的诸多构成维度、因素具有统摄意义的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一个乡村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进程中有所依循、知所趋止、顽强进取的定力与韧性所在,也是一个乡村面对各种文明滋养择善而纳、从容吞吐的气度与尺度所在。抽离了乡风文明的乡村注定是有缺憾的贫困村。乡风文明的缺失,会使一个乡村缺乏前行的定力、韧性、激情与从容,要么跌倒在经济落后的困境中不能自立,要么昧于世界文明潮流甘于自闭,要么茫然四顾迷失自我不知所向。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都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也愈发强烈,不仅对物质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也愈加强烈。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乡风文明或乡村文化的建设,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乡村的和谐稳定和振兴崛起,更是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思想保障。只有培育好文明乡风,才能促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振兴。2005年8月12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文化是灵魂》一文中也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乡风文明建设的方法指导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重点在守魂、寻根、亲民、革新等方面下功夫。
守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乡风文明建设必须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2014年5月2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在这个意义上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宁波象山县为例,象山县茅洋乡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乡村文明“墙体画”工程,全市首个乡村德治馆在于2019年4月在象山溪里方村开馆,集中展示该村从明代到近代30余位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开辟文化道德讲堂,召开道德评议会,以文明家庭、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为主体组建家庭联盟会等新举措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寻根: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建设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比如,象山县就非常注重挖掘家风家训、推广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建设文化礼堂、提升产业文化。高塘岛乡孝贤湾村在文化礼堂给60周岁生日的老人提早送礼物,弘扬孝贤文化;晓塘乡月楼村举办“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展示慈善孝亲、和睦相处的新气象和新风尚;泗洲头镇横埕村国学讲堂举行“传家训,树家风”活动,让后辈接受精神洗礼……
亲民:既要亲近老百姓也要走进生活。建设乡风文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亲近乡村百姓、走进乡村生活。我们应该立足解决实际问题,从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实际,致力于解决老百姓立业、治家、处世等方面的问题,致力于和谐老百姓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等,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氛围。当然,也要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闯红灯、不说粗话脏话等具体行为抓起,长抓不懈,抓出实效。比如,象山县涂茨镇黄沙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的“孝在心、善在行”黄沙好媳妇孝善行活动,在亲近百姓生活、了解百姓生活的基础上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最美家庭”、“孝老爱亲”家庭、“敬业爱岗”家庭、“教子有方”家庭、“品质生活”家庭、“热心公益”家庭)、“最美文明驾驶人”、“最美庭院”等举措显现了象山乡风文明建设的亲民爱民为民情怀。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风文明建设【第三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又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
在乡村生活中总能找到城市现代文明因过分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的精神价值和人生意义。在乡间地头,感受大自然的熏陶,使人精神明亮,让精神生活更有魅力。感受人文,能安抚心灵,民俗和民间文化能丰富温情人生体验。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首先要重视基层党建,加大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突出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注意保护活化文化遗产,挖掘提炼村居历史文化特色,传承民俗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活动;还要强化核心价值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彩色周末、农民讲习等等活动丰富日常生活。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风文明建设【第四篇】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中,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在精神层面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和睦、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乡风文明”主要指的是乡村文化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有别于城市文化,也有别于以往农村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型的乡村文化。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知识水平、素质修养、行为操守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摈弃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有所创新,并积极吸收城市文化乃至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对于我们当下轰轰烈烈开展的“秀美乡村”建设来说,乡村之美不仅仅是青山绿水等外延之美,更是让未来乡村充满无形魅力、吸引力和助推力的“乡风文明”的内涵之美。所以,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基层一线不断推向纵深,从而为农村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
一、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困难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以问题为导向。10月份,我们对全镇14个村(居)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重点集中在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风文明方面的作用发挥、政策宣传效果、村规民约执行情况、移风易俗现状、农村垃圾处理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一是基层党组织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基层党组织软弱,特别是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导致乡风文明建设缺乏主心骨。通过跟乡镇、村组干部随机走访,发现在一些村中,村民不愿意听村干部招呼,开个座谈会都难。对于一位称职的村干部来说,要有能把群众组织起来,劳作之余搞个活动开个会,活跃农村文化,宣传政策的能力。当下,因脱贫攻坚之需,我县的县乡干部已经沉到基层,有些同志担任了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但在常态化开展宣讲方面,磨合还不够,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绕不开的话题。
二是村规民约执行情况不理想。从顶层设计层面看,我镇的14个行政村绝大多数都已经制定了村规民约,有的地方还专门召开了村民培训会推动执行。有些村的村规民约已经上墙和印发到户,但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是执行难的问题。谁来执行?如何激励?如何构建村民普遍认同且自觉践行的道德约束机制?这些微观层面的问题,尚需探究解决路径。
三是移风易俗效果参差不齐。从总体上看,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宣传教育、专项整治、技能培训、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方式,我镇广大农村风气习俗改观很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但在局部区域,赌博败家、高额彩礼、铺张浪费、酗酒成习等现象,依然存在,乡风文明建设阻力不小,党的执政基础在移风易俗层面存在的风险客观存在。
四是环卫意识比较欠缺。在农村文明素质不理想的村中,村民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这些环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乡风文明水平不高的具体表现。调研中发现,农村垃圾的去处大约有三种:稍好一些的收集后运到填埋场处理;其次是集中焚烧;最糟糕的则是趁无人监管之际倾倒于交通便利的荒地。总体上看,垃圾处理无疑是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中最棘手的问题。
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对策建议
一是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增强乡风文明的感召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人,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离不开思想支撑,迫切需要通过思想强农,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把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时代新农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心从环境治理转向行为引导,进入思想引领。各村都在建设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新时代传习所”,传习阵地整合现有的农村基层阵地,形成固定的传习场所,不搞重复建设。传习内容要突出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搞一锅煮。传习运行要坚持常态化、机制化,形成群众约定俗成的习惯,变成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不搞运动式。传习形式要紧贴群众需求,做到“找准切入点,把人拉进来;增强吸引力,把人留下来;触动共鸣点,让心住下来”,实现建一个成一个,不搞形式主义。传习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遵循当地风俗习惯,鼓励探索创新,不搞一刀切。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倡导科学文明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二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筑牢乡风文明的底色。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持续改善环境、优化社会秩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会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信赖,我们要矢志不渝的抓人居环境美起来,推动精神文明创建的有形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无形相互促进。一是抓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巩固提升,在现有村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市场化运作、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数字化管理、法治化保障;二是抓农村设施环境的“七改三网”,继续推进“厕所革命”,要求2018年底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村庄道路硬化在村村通基础上逐步实现户户通、全面推进公益墓地建设等;三是抓庭院建设,以“百里生态风光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引导农民群众改变生活方式,实现环境治理由村庄公共环境向家庭环境延伸,深化新一轮乡村文明行动,
三是打好农村治理组合拳,巩固乡风文明的成效。***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1篇大文章,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孤立的就精神文明抓精神文明,要放到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来审视推进。一是与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相融合,引导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让农村生态环境、设施改善、文化遗产保护等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与探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相融合,善于依托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大力推广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转化为制度成果,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三是与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相融合,把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引导各地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之“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不断提高乡风文明水平,事关“生态立镇、旅游兴镇、产业富镇、依法治镇”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当前,虽然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已经迈出坚实步伐,但乡风文明建设注定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上一篇:打扫卫生大扫除活动简报范例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