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反思 幼儿园教育反思(汇总4篇)
【导言】此例“幼儿教育反思 幼儿园教育反思(汇总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幼儿教学反思【第一篇】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转眼间孩子们已经是大班的大哥哥大姐姐了。经过几年对音乐的学习,孩子们对于音乐的感受本事和学唱本事已经明显提高。音乐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体验音乐带来的欢乐,并让幼儿在简便、愉悦的气氛中参加到音乐活动中,提高幼儿感受、表现、创造美的本事。我们班的孩子很喜欢唱歌,都愿意大胆地唱、大胆地表现自我。
在本月的音乐教学活动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鱼的梦》这首歌曲。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气氛柔和很容易使人感受到幸福和欢乐的感觉。在活动过程中我在范唱歌曲时,利用温柔的声音感染孩子,并引导幼儿用手在膝盖上拍节奏、摇头、摆臂等柔和肢体动作感受歌曲。
之后在理解歌词资料环节中,我运用歌词中的情境去讲述故事,引导幼儿思考:“故事里有谁?小鱼梦见了什么?为什么?”并提出问题“天上星星落下来,为他盖了条什么被子?为什么?”引导幼儿结合画面及自我的生活经验表述。师:“小鱼在这优美的环境里睡觉,必须睡得很香很甜,你们猜猜,它会梦见什么呢?”这时孩子们都进取发言:“小鱼梦见妈妈在给它唱歌,妈妈在亲它。”在学唱歌曲的同时,我引导孩子们多融入自我的感情,将歌曲唱的更生动、好听。在团体演唱和小组表演的。过程中,我看到大部分孩子都能跟随优美音乐,一边演唱歌曲一边拍节奏。
整堂活动下来,课堂气氛是很活跃的。幼儿的进取性和参与度都很高。我一开始经过拍节奏的形式进行导入,之后让他们熟悉歌词,到最终孩子们能用温柔、甜美的进行演唱。孩子们都能记住歌词并能用温柔、甜美的歌声去表现摇篮曲的风格,目标已经达成。在利用故事理解歌词环节,幼儿能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说出小鱼的梦表现的含义。不足的地方就是当幼儿熟悉歌曲后,没有加深去引导幼儿用替换主角的方法尝试创编歌词的活动,如: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在做梦呢?都做了什么梦呢?引发联想,这样幼儿就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音乐活动,我还是要多加努力,让幼儿跟随钢琴声演唱歌曲会更好。
幼儿教育反思【第二篇】
《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虽然《纲要》所提倡的观念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但如何将新观念在实践中转化为相应的教育行为,从而建立起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首先遇到的难点。如在一次“从1到10”的唱数数学游戏中,孩子们最后用雪花片一边摆放一边数数,出现了我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多种情况:有的孩子将10块积木摆成一个横排;有的孩子摆成两个横排;有的孩子摆成两个竖排;有的孩子在装材料篮子的四个角摆放;有的孩子甚至插接雪花片边数边玩等。孩子们的想像极为丰富,数数方法多种多样,积极性非常高。但是面对这种意料之外的情况,我只想到要完成预定目标,而没有及时调整相应的教育策略和行为,因此失去了与幼儿深人互动的契机。
这次活动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当幼儿的反应与教师预设的情形不一致时,怎么办?是尊重孩子的权利,顺应孩子的需要,及时调整,构建师幼互动活动,还是强行把他们拉回预定的轨道?对照《纲要》精神,我认为转变教师角色意识、适当调整教育行为是贯彻实施《纲要》的关键。教师应该在活动中真正关注幼儿,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和反应,捕捉他们在活动中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机会与幼儿积极互动,那么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也能提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的水平和能力。
不久,在准备“合作分享真快乐”的活动时,我想在活动中有机渗透数教育,让儿童获得有关“二等分”的知识,于是预设了这样一个弹性目标――“尝试用二等分的方法解决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用来绘画的纸不够用。真实活动时,出现了这样的合作分享情景:有的孩子把纸对折,打开后一人画一半;有的孩子在纸上画一条线,一人画半边;有的孩子两个人一起画;还有的两个孩子轮流画。这与我让孩子用对折分纸感知二等分的设想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继续按照原计划进行,那将重蹈覆辙。于是,我及时调整了目标和活动内容,鼓励幼儿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纸不够用,怎么办?经过这样的调整,幼儿的兴趣一直很浓,取得了好的效果。
这个案例让我反思到,当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教师的计划有差异时,应该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如果儿童的行为领先于教师的目标,那么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反之,若教师的预设目标高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通过努力也难以达到,那么教师则应及时降低目标,调整策略。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既是幼儿的伙伴,又是引导者,在参与中支持幼儿的“工作”,鼓励其尝试和探讨。
本学期开学时,孩子们都同意老师提出的取消佩带进区标志牌、以限定人数均衡分配各活动区人数的规则。但在一次区域活动时,娃娃家出现了18个人的情况。孩子们都知道各区只能容纳5个人的规则,但他们还是想按自己的意愿活动,没有一个人主动离开,也不知道怎样解决。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简单地以老师的身份来指挥幼儿谁该玩或谁不该玩、谁走或谁留,而是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在现场的讨论中,孩子们认识到人多很拥挤,也不便于活动,最后以不少幼儿的自动离开而解决。现场的问题解决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否也就随之终止了呢?活动区活动结束后,我继续引导幼儿讨论,商量怎样能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嘉嘉小朋友提出的恢复使用进区标志牌的建议得到大家的认可。从那以后,活动区活动再没出现类似的情况。在这个活动中,由于老师对班上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年龄特点把握不准确,更改规则后导致问题产生,好在发现问题后,教师没有自行解决了事;而是以引导者角色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己想出解决策略。
这个事例让我感觉到,活动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来解决。教师要把握时机,延迟介入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师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关系”,达到师幼活动的协同。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如果只关注儿童不关注教师,那么教师就无法发挥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作用;如果只关注教师不关注儿童,那么儿童就不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只有真正关注幼儿的需要,给予幼儿充分发展的机会,可能实现适当地调整教育行为,从而使幼儿得到适宜的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落实《纲要》精神的重要途径,只有在理解其内涵并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努力向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前进,才能达到师幼的协同发展。同时,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也产生不少困惑,如什么才是教育的时机?怎样才能敏锐地察觉并抓住时机?抓住时机后,应该怎样及时地调整教师的教育策略才不至于错过时机……
幼儿教育反思――转变教师角色意识,适当调整教育行为
《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虽然《纲要》所提倡的观念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但如何将新观念在实践中转化为相应的教育行为,从而建立起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首先遇到的难点。如在一次“从1到10”的唱数数学游戏中,孩子们最后用雪花片一边摆放一边数数,出现了我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多种情况:有的孩子将10块积木摆成一个横排;有的孩子摆成两个横排;有的孩子摆成两个竖排;有的孩子在装材料篮子的四个角摆放;有的孩子甚至插接雪花片边数边玩等。孩子们的想像极为丰富,数数方法多种多样,积极性非常高。但是面对这种意料之外的情况,我只想到要完成预定目标,而没有及时调整相应的教育策略和行为,因此失去了与幼儿深人互动的契机。
这次活动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当幼儿的反应与教师预设的情形不一致时,怎么办?是尊重孩子的权利,顺应孩子的。需要,及时调整,构建师幼互动活动,还是强行把他们拉回预定的轨道?对照《纲要》精神,我认为转变教师角色意识、适当调整教育行为是贯彻实施《纲要》的关键。教师应该在活动中真正关注幼儿,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和反应,捕捉他们在活动中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机会与幼儿积极互动,那么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也能提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的水平和能力。
不久,在准备“合作分享真快乐”的活动时,我想在活动中有机渗透数教育,让儿童获得有关“二等分”的知识,于是预设了这样一个弹性目标――“尝试用二等分的方法解决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用来绘画的纸不够用。真实活动时,出现了这样的合作分享情景:有的孩子把纸对折,打开后一人画一半;有的孩子在纸上画一条线,一人画半边;有的孩子两个人一起画;还有的两个孩子轮流画。这与我让孩子用对折分纸感知二等分的设想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继续按照原计划进行,那将重蹈覆辙。于是,我及时调整了目标和活动内容,鼓励幼儿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纸不够用,怎么办?经过这样的调整,幼儿的兴趣一直很浓,取得了好的效果。
这个案例让我反思到,当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教师的计划有差异时,应该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如果儿童的行为领先于教师的目标,那么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反之,若教师的预设目标高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通过努力也难以达到,那么教师则应及时降低目标,调整策略。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既是幼儿的伙伴,又是引导者,在参与中支持幼儿的“工作”,鼓励其尝试和探讨。
本学期开学时,孩子们都同意老师提出的取消佩带进区标志牌、以限定人数均衡分配各活动区人数的规则。但在一次区域活动时,娃娃家出现了18个人的情况。孩子们都知道各区只能容纳5个人的规则,但他们还是想按自己的意愿活动,没有一个人主动离开,也不知道怎样解决。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简单地以老师的身份来指挥幼儿谁该玩或谁不该玩、谁走或谁留,而是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在现场的讨论中,孩子们认识到人多很拥挤,也不便于活动,最后以不少幼儿的自动离开而解决。现场的问题解决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否也就随之终止了呢?活动区活动结束后,我继续引导幼儿讨论,商量怎样能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嘉嘉小朋友提出的恢复使用进区标志牌的建议得到大家的认可。从那以后,活动区活动再没出现类似的情况。在这个活动中,由于老师对班上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年龄特点把握不准确,更改规则后导致问题产生,好在发现问题后,教师没有自行解决了事;而是以引导者角色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己想出解决策略。
这个事例让我感觉到,活动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来解决。教师要把握时机,延迟介入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师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关系”,达到师幼活动的协同。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如果只关注儿童不关注教师,那么教师就无法发挥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作用;如果只关注教师不关注儿童,那么儿童就不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只有真正关注幼儿的需要,给予幼儿充分发展的机会,可能实现适当地调整教育行为,从而使幼儿得到适宜的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落实《纲要》精神的重要途径,只有在理解其内涵并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努力向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前进,才能达到师幼的协同发展。同时,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也产生不少困惑,如什么才是教育的时机?怎样才能敏锐地察觉并抓住时机?抓住时机后,应该怎样及时地调整教师的教育策略才不至于错过时机……
这些都是今后需要通过实践来解决的问题。
幼儿园教案及反思【第三篇】
活动目标:
1.获得听故事的乐趣。
2.学习适应集体生活。
3.认识新朋友,学习和新朋友一起玩。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故事:《小乌龟上幼儿园》[附]。
活动过程:
教师讲述《小乌龟上幼儿园》的故事,和幼儿讨论:
――小乌龟第一天上幼儿园发生了哪些事?
――小乌龟遇到谁了?
――如果你是小乌龟,你会怎么办?
请幼儿说说如果班上也有小朋友像小
乌龟一样害怕,应该如何帮助他呢?(如:跟他说我们一起玩、请老师抱抱他、大家一起安慰他……)
请幼儿在区域自由玩耍,鼓励幼儿邀请想妈妈的幼儿一起玩。
活动评价:
能说出帮助同伴的方法。
能和朋友一起玩。
活动延伸:
1.第一次上幼儿园是一件很特别的`事,可以请幼儿带自己的照片和作品,或全班照一张相,为第一次上幼儿园留下美好的纪念。
2.小组活动时间或分享时间讲述有关上幼儿园经验的图画书,减轻幼儿第一次上幼儿园的焦虑。
[附]故事:小乌龟上幼儿园
今天是小乌龟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幼儿园里的人,小乌龟一个都不认识,他害怕地把头、手和脚通通缩进乌龟壳里。
小青蛙走过来。“咦?这是什么东西呢?”小青蛙爬上乌龟壳,在上面跳上跳下,太好玩了!
小鸭子走过来。“咦?这是什么东西呢?”他拿起鼓锤在乌龟壳上敲啊敲,又呱呱呱地大声唱歌,太好玩了!
两只小鸡走过来。“咦?这是什么东西呢?”他们一起在乌龟壳上画画,还在上面挖蚯蚓,太好玩了!
小乌龟在壳里,忍不住大哭大叫起来。小青蛙、小鸭子和小鸡都吓了一跳:“啊!他会动,还会说话呀!”
小青蛙、小鸭子、小鸡、小乌龟做了好朋友。他们组成了一个乐队,大家一起唱唱跳跳,真是太好玩了!
活动反思:
《小乌龟上幼儿园》该故事选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较熟悉并喜欢的小乌龟、小青蛙、小鸭子、小鸡为角色。讲述了一只小乌龟第一天上幼儿园的心情及所发生的事情,最终小乌龟能快乐地和同伴玩,融入到了集体当中的故事。现独生子女较多,其有较多的幼儿都是爷爷、奶奶带,因此,都比较娇气;并且接触外面的生活较少加上年龄较小,未离开过家长。因此,刚踏入陌生的环境中,难免会哭闹得厉害。为了能使幼儿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我觉得这个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
幼儿教育反思【第四篇】
开学两天的专业技能培训展示已经结束,通过这两天紧张的展示活动,可以看出老师们的专业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同时它也给了我很大的感悟,从中品尝到了酸甜苦辣的滋味,有竞争就有进步,有评比就有好坏,虽然在这次展示中我们感到紧张、压力、反感、无奈。但是在结束时我们却感受到了快乐,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在键盘展示的时候,我做的很不好,我这人就是这样,一到了紧要关头就紧张,明明在下面自己觉得弹得不错,可是一上台就会紧张,这是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没办法只有勤练习,看看人家心理素质好的真是羡慕。通过这次键盘展示也使我感受到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努力的去做,才会有好的成绩。
在钢笔字展示中我的感受,当我拿起钢笔的那一瞬间就感到手在颤抖,心里想慢慢的去写好每一个字,可是做不到,才想起卞老师说的那句话:“写好钢笔字,并不是写得慢就能写好的。”这次钢笔字展示可以看出老师们的写字水平都进步了,写完后把写的字放在一起我们简直认不出是谁的。笔迹,老师们在欣赏着一排排的整齐的字,我想此刻她们的心情大概和我一样:我们的字写的真好。看了一遍又一遍,总有看不够的感觉。原来字写好了,也有欣赏的价值。以后还要继续练习,只有坚持下去,我们才会做得更好。
在《快乐诗画》展示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老师们每人都画出了一幅好的画,线条流畅,画面整洁,涂色均匀,儿歌也背得烂熟,老师们真是下了功夫,这时我们制定的绘画规则已经不起作用,看着一幅幅整洁的画面,看着老师们的进步,我只能说:“我没想到画的这么好,可以都是一等奖。”在这次绘画中虽然我们没评出一二来,但是我们的目的达到了,老师们努力了,老师们辛苦了,也许有的人认为这样评不好,难道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进步,而是来评比的吗?我不这样认为,虽然这次我没做好,但是我看到老师们的画,我却感到高兴,这次进步了下次我们可以加大难度,老师们会有更大的进步,这样才有提高,这样老师们才有信心,以后我们也会在摸索中继续努力,继续提高,继续进步。
虽然这两天已经过去了,但是这两天做的事时常在我的脑海里出现,我总在寻找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失误,有时想如果当时自己这样去做或是那样去做会比现在好多了,可是事情已经过去再怎样想也是没有用了,把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化成动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的去做好,让自己在磨练中成长。通过这次培训也使我明白,要想做好一件事情,要多考虑、多交流才能做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学习,让自己的专业技能再提高。